• 719.00 KB
  • 2021-09-04 发布

2017年高考政治(通用版)二轮复习讲义:12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常考点: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文化创新 偶考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形式 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1.文化交流消融了世界文化多样性。(2013·山东高考,22④)(  )‎ 提示 ×。文化交流维护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2.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2014·福建高考,29A)(  )‎ 提示 ×。加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3.网络语言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2015·天津高考,11③)(  )‎ 提示 ×。网络语言折射了时代的进步,社会的繁荣,但并不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4.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2013·浙江高考,31B)(  )‎ 提示 ×。对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5.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2013·广东高考,32①)(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6.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2015·北京高考,25A)(  )‎ 提示 ×。文化继承的核心主要是保存其文化价值,而不是经济价值。‎ ‎7.民族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014·北京高考,25①)(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8.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2014·天津高考,10④)(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9.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2013·北京高考,25C)(  )‎ 提示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                  ‎ ‎1.尊重文化多样性 原因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意义 ‎①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 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思维发散] 多角度理解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从民族文 化角度看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从文化传 承角度看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发展,巩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纽带;有利于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从文化创 新角度看 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为文化创新奠定基础 ‎2.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文 化 交 流 与 文 化 传 播 含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传播是双向的)‎ 途径 ‎①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重要途径)‎ ‎②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③人际传播(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 主要 手段 大众传媒。其特点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意义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 ‎②促进外域文化的传播 ‎③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态度 既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思维发散]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 ‎ 命题角度一 民族节日与文化遗产 ‎1.(2014·福建高考)精湛绝伦、底蕴深厚的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琴瑟齐鸣、管弦和谐的南音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世人的青睐。不过有人认为,一些面临失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顺其自然地让它们被历史淘汰。对此,正确的态度是(  )‎ A.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 B.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定的阶级和阶层服务 C.反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 D.赞同,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遗产的作用。材料中的观点明显忽视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所以我们持有的态度应当是反对,直接排除掉B、D两项;A项“保持世界文化的一致性”说法错误,与世界文化多样性相悖。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能够增强民族的文化认同感,C项符合题意。‎ 命题角度二 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2.(2016·江苏高考)尽管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但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  )‎ A.中华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 B.中华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C.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 D.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答案 D 解析 中西方建筑在材料运用、设计理念上有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是民族的;美国建筑大师赖特却从中国古代先哲老子的教诲中汲取养分,并以其作为创作思想的重要渊源,这说明文化是世界的,故正确答案是D;A、B在题意中没有体现;C说法错误,创造力的源泉应该是实践。‎ 命题角度三 文化交流 ‎3.(2015·海南高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4年6月,由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历史上,丝绸之路是中西人员交往、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促进了亚欧大陆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丝绸之路的合作精神正在发扬光大,我国倡导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的理念,着力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我国发展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之间的教育合作、经济合作、民间交往,推进相关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互联互通,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得到了相关国家人民的支持,民心相通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结合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 答案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拓宽文化交流的途径,夯实文化交流的物质基础;推动各国文化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传播、相互借鉴、共同繁荣。‎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审题,根据设问的方向确立理论分析点。设问的方向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对促进文化交流的作用”。分析材料,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有利于促进各国的商业贸易、教育合作和人员往来;也有利于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等角度分析。‎ 感悟 本考点是高考的常考点,主要考查文化遗产和民族节日、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手段、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考查形式以选择题为主。‎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古希腊、古罗马曾用铁棒在涂蜡的木板蜡面上书写,古代埃及和波斯,将芦苇杆削尖当笔使用。在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人使用的是毛笔。‎ 材料一 毛笔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化宝库提供的一件珍宝。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阴阳思想的具体体现。如,笔杆是竹子所制,代表阳,笔毫是动物毫发所制,代表阴;宣纸白色为阳,墨是黑色为阴;直线为阳,弧线为阴……毛笔的制作不仅讲究笔的实用价值,而且注意到了艺术价值,笔杆刻字、刻画、浮雕、镶嵌等,一支好笔本身也是一件艺术珍品。毛笔的发明,大大提高了书写效率,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促进了中国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在世界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材料二 应对不同需要,新的书写工具层出不穷。如随着科技发展,从石墨笔发展而来的铅笔,具有经济简便实用的特点;在钢笔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性笔和圆珠笔,具有实用、书写流畅、线条均匀等优势;此外,还有适合小学生使用的橡皮头铅笔、活动细芯铅笔;适合教学演示使用的粉笔、白板笔;作画用的蜡笔、美工笔、彩色水笔;化妆使用的眉笔以及逐渐普及的电子笔等。各种各样精致、灵巧、美观、实用的笔,明目繁多,日益更新,广泛被人们使用。‎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生活角度,谈一谈应如何理解毛笔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2)结合材料二,运用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是如何认识“笔的发展”的?‎ ‎(3)目前,一些传统文化正在淡出我们的生活。请你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毛笔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对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大作用。②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毛笔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为创造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为促进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①笔的发展和创新过程,实质就是事物不断辩证否定的过程。②随着社会的发展,笔从发明到不断创新,体现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笔发展出不同类别是应书写和绘画等的不同需要,这符合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原理,笔的发展是人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体现。④联系具有普遍性,笔的发展、使用与科技进步和人们工作的实际需求密切相关,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开展传统文化知识讲座等。(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问以毛笔为载体,主要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交流,同时结合材料一可知,还需要运用中华文化的相关知识点。第(2)问毛笔发展过程可以体现发展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辩证否定观等知识点。第(3)问属于建议类,开放性较强,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                 ‎ ‎1.传统文化的形式、特点与作用 形式 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特点 ‎①继承性。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②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作用 ‎①对国家: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民族凝聚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②对个人: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才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表现 继承 发展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既有积极健康的内容,也有消极落后的内容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前挂后联] 科学技术的作用在文化生活中的体现 知识角度 具体作用 文化与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传播 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的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文 明建设 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 命题角度一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2016·江苏高考)源远流长的“礼”文化在漫长的文明演进中,积淀了许多协调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规范和准则。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说明文化具有(  )‎ A.鲜明的民族性 B.相对的稳定性 C.时代的先进性 D.强大的包容性 答案 B 解析 题意的关键句是:“礼”源远流长,今天,我们仍借助这些规范和准则来协调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但赋予了“礼”平等、友善等新的内涵。这体现了“礼”在世代相传中保留其基本特征,又能够因时而变,这是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特征,A、C、D都不符合题意主旨,故正确答案是B。‎ 命题角度二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2.(2016·天津高考)在中国文学博物馆,4D电影《甲骨文》向观众展示着甲骨文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历程。还原古代生活场景时,影院画面、音响和座椅巧妙配合,带观众穿越数千年,讲述甲骨文字形时,立体图形灵活转换,让观众感受古人造字的智慧。从中看出(  )‎ A.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决定因素 B.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文化传播 C.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D.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技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答案 B 解析 科技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A不选;C的说法错误,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材料没有体现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不选D。故选B。‎ 方法技巧] 全面把握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的具体体现 知识角度 文化的 特点 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文化素养,展示文化的力量 文化与 经济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教育发展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文化交流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和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重要角色 精神文 明建设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感悟 本考点在高考中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涉及,属于高频考点。通常结合庆祝传统节日、保护文化遗产、开展各种传统文化活动等热点材料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特点、作用及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项重要任务——振兴传统手工艺。‎ 材料一 传统手工艺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性产物,注重技艺的传承和作品的品质、个性,以及人与造物间的“情感关联”。工业文明兴起后,机器化生产提高了生产率,且具有精确性、计划性和有序性,导致传统手工艺逐步走向衰落。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批量生产的形式过于单一,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 进入21世纪之后,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凸显,传统手工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将传统与现代融通,将机器生产的科学性、精确度、规模化和手工艺品的差异性、创造性、个性化进行有机结合,让机器和手工的特质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成为传统手工艺振兴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具有深厚的文化传统和情感积淀,要保持原汁原味才能永续传承。有人认为,传统手工艺凝结着创造者的认识和实践能力,是创造精神的延续,因而继承不单单是沿袭,更重要的是超越。‎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传统手工艺与机器化生产的关系。‎ ‎(2)你支持材料二中哪种观点,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加以阐述。‎ ‎(3)假设你是传承者,你将以什么样的态度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技艺特点?‎ 答案 (1)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与同一性。传统手工艺与机器化生产具有不同的特质,二者相互排斥,机器化生产导致传统手工艺衰落;在21世纪,传统手工艺与机器化生产又具有同一性,二者相互贯通,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创造性与规模化的互补,在互补中实现创造性转化。‎ ‎(2)支持第一种观点。①传统手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财富。保持其原汁原味,才能展现其深厚的文化传统价值,起到积淀情感、增强文化自觉的作用。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漠视对传统手工艺的继承,就会失去工艺品制作发展和创新的根基。③保持传统手工艺的原汁原味,不排斥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创新。‎ 支持第二种观点。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要在传统手工艺中注入时代精神和机器化生产的优势。②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要在工艺品创意产业中打造高端和符合个性化需要的产品。③既反对照搬照抄、不求思变的落后思想,又要反对脱离根本、不切实际的创新。‎ ‎(3)本题言之有理即可。如:以尊重原貌的态度,秉承传统手工艺原汁原味的技艺;以追求个性的态度,传承传统手工艺强调品质与个性的理念;以求真溯源的态度,传承传统手工艺注重人与物情感关联、赋予作品以“生命”的理念;以创新的态度,传承传统手工艺注重创造精神的理念。‎ 解析 第(1)问要求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传统手工艺与机器化生产的关系,需要明确传统手工艺与机器化生产就是矛盾双方。第(2)问考查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以及正确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支持其中一个观点,不做“两面派”。第(3)问开放性较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                  ‎ ‎1.文化在创新中发展 源泉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主体 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途径 ‎①根本途径: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但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既要反对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也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⑤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2.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1)文化多样性角度: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 ‎(2)文化创新角度: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正确方向角度: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必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4)文化包容性角度: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前挂后联] 个人在文化发展中肩负的任务 ‎(1)文化产生:文化是人创造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文化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人口迁徙是文化传播的途径。‎ ‎(3)文化传承:通过教育选择、传递、创造文化。‎ ‎(4)文化创新: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必须关注群众利益。‎ ‎(5)民族精神: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6)文化环境:提高自身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7)精神文明:构建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8)思想道德:立足生活实践,提高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命题角度一 文化创新与社会实践 ‎1.(2014·全国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2)结合材料,就教育创新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答案 (1)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文化繁荣和创新人才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答案示例:创新托起中国梦;知识改变人生,创新成就梦想。(答案须围绕教育创新的主题,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 本题以“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生活为依托,结合当前我国的教育改革,从文化生活以及拟定开放性的广告词两个角度进行设问。第(1)问,结合材料,提炼信息,运用文化创新的作用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重大意义,要分别列出对学校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意义。第(2)问,设问比较开放,只要是围绕题干主旨教育创新拟定即可,同时要注意字数限制。‎ 命题角度二 文化创新的途径 ‎2.(2016·全国乙卷)陕西省地方戏“华阴老腔”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声腔刚直高亢、磅礴豪迈,却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面临传承危机。2016年,华阴老腔演出团队与摇滚歌手合作,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联袂演唱《华阴老腔一声喊》,引起巨大反响。“华阴老腔”焕发新的生机给我们的启示有(  )‎ ‎①优秀传统文化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②满足人民大众需要的优秀传统文化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③与现代流行文化融合是优秀传统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④传播手段与传播形式的创新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华阴老腔” 因表演形式单调难以吸引观众,通过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摇滚音乐相结合,引起巨大反响,其成功说明传统文化要不断创新,满足人民大众的需要才能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①②当选。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③错误;传播手段和形式的创新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但不是前提,④错误。‎ 感悟 本考点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主要考查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意义。命题形式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备考中要注意结合近年来各地、各领域文化创新的具体案例,把握文化创新的意义和文化创新的途径。‎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明朝万历年间,西方医学成规模地传入中国。中西医学开始碰撞与交流,推动中国医学的发展。‎ 有的中国医家尝试“中西医汇通”,主张“不存疆域异同之见,但求折衷归于一是”。医家朱沛文广泛阅读当时翻译的西医书籍,并到西医院观察尸体解剖。他指出,“中华儒者,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洋智士,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因此中西医应“通其可通,而并存其异”。‎ 有的中国医家则主张“废止中医”。1917年,余云岫出版《灵素商兑》,批判中医经典《黄帝内经》:“医锢于歧黄,凿空逃虚,不征事实,其中毒久矣。不歼《内经》,无以绝其祸根”,后提出“废医存药”。‎ ‎20世纪30年代,中医界兴起“中医科学化”运动,改良中医。“以我国固有之医药学说,择其确有精义者,用科学方式解释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一方取代或包容另一方,或者说中西医简单的统一,而是通过充分发展融合到更高级的形态当中。‎ ‎(1)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的知识,阐释我国中医界在处理中西医关系问题上认识发生变化的原因。‎ ‎(2)有人认为“发展中医必须研究原典,同时再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的特点,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该观点。‎ ‎(3)2016年2月26日,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医药文化,迫切需要进一步普及和宣传中医药文化知识。某中医院开展“中医为民”主题活动,请你围绕该主题写两条宣传口号。‎ 答案 (1)①认识具有反复性。受不同历史时期医疗实践水平的限制以及中医界自身主观因素影响,同时中西医之间差异也有一个逐渐暴露与展现的过程,导致人们在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出现反复性。②认识具有无限性。随着医疗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在中医和西医关系问题上的认识会不断发展。③认识具有上升性。在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中,人们对中西医关系的认识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变化过程。‎ ‎(2)①发展中医必须继承中医的优秀遗产。研究中医原典,发掘利用其中的优秀成果,才能不断推陈出新。②发展中医需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中医医疗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西方医学特点,推动中、西医之间相互交流与借鉴,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动力。③中医和西医都是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部分,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价值(此处若学生回答“文化具有多样性”,亦可),促进医学发展需要将两者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3)答案示例:服务百姓健康,发展中医中药;发展中医药,健康你我他;传承中医国粹,共享健康和谐。(要求:围绕主题,符合宣传口号的特点)‎ 解析 第(1)问考查认识论的相关知识,根据材料可知应该运用认识活动的特点去分析。第(2)问考查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可以从如何实现文化创新的角度分析。第(3)问属于宣传口号,要朗朗上口、主题鲜明。‎ 如何进行文化创新(途径、措施、要求)?‎ 设问方式] ‎ ‎①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广大文艺工作者如何才能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 ‎②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有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创新环保理念,留住“APEC蓝”?‎ ‎③有人认为,艺术创新必须反映当前国内的现实生活,而非“啃老”‎ ‎。你认为这一观点科学吗?请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克服错误倾向: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4)发挥主体作用: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要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 ‎(5)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 ‎2016年5月18日早上,全国人大委员长张德江在出席香港会展中心举行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经济要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开放面对世界和未来。他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仍未消散,各国需要共同合作、发挥协同效应,推进一带一路是共同应对风险,促进全球经济复苏时代的要求。‎ ‎“中国奇迹”“中国震撼”催生了国际上“读懂”中国经济、“解码”‎ 中国道路的现象。世界关注中国,中国人理应讲好自己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这一论述,对于当前做好新闻媒体外宣工作、不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教材观点 ‎1.推进“一带一路”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需要,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体现。‎ ‎2.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推进“一带一路”符合相关国家的共同利益,也体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3.讲好中国故事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4.讲好中国故事,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亚洲各国和睦相处,推动亚洲各国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讲好中国故事要充分利用商业贸易、教育、大众传媒等。‎ ‎5.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讲好中国故事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6.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在推进“一带一路”中讲好中国故事要遵循共性规律、彰显个性魅力,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也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时政术语 ‎1.推进“一带一路”是共同应对风险,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时代要求。‎ ‎2.“一带一路”战略惠及各国人民,为世界经济加快复苏增加正能量和新活力。‎ ‎3.“一带一路”亦符合推进建设、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客观要求。‎ ‎4.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5.文化的影响力超越时空,跨越国界。‎ ‎6.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1.自我国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以来,中国政府加强与沿线国家的沟通磋商,推动与沿线国家的务实合作,同时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比较优势,加强东、中、西部互动合作。这表明,“一带一路”(  )‎ ‎①构建起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互利互惠平台 ②促进我国更好地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③加快了中国过剩资本“走出去”的步伐 ④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④不符合题意。‎ ‎2.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手段,而不是其途径,②说法错误。不同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特色,并没有趋同,④说法错误。①③符合题意。‎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2015年11月8~15日,第十四届亚洲艺术节暨第二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福建泉州精彩亮相,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嘉宾云集刺桐城,为亚洲文化交融及“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文化繁荣契机鼓与呼。“国与国之间交往,即便谈的是政治,做的是商贸,真正交流的却是文化,是心灵的沟通。”泰文化促进委员会主席披尼·扎鲁颂巴认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发挥文化的功能至关重要。“丝绸之路从根本上讲是一条文化之路。”我国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文化交流也是相互吸引、相互学习的过程,亚洲各国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文化交流最根本的目的是文化创新,是继承本国传统文化中有价值的,学习他国文化中最优秀的,创造出最能反映当代现实、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的文化形态。‎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知识,谈谈亚洲各国加强文化交流的必要性。‎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莫言关于“文化交流”说法的合理性。‎ ‎(3)请你设计两项有影响力的合理可行的活动,借以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 答案 (1)文化多样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亚洲各国和睦相处,推动亚洲各国的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和发展。文化交流有助于亚洲各国相互传播优秀文化和吸收优秀文明成果,促进亚洲文化的发展进步,增强亚洲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加强文化交流有助于亚洲各国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并在此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实现自我创新发展。‎ ‎(2)亚洲各国文化“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创新发展,这说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亚洲各国文化在交流过程中要把继承自我价值和学习他人长处有机结合,遵循共性规律、彰显个性魅力,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亚洲各国文化在交流过程中要勇于“扬弃”自我,与时俱进,创造“新的文化形态”,坚持了辩证否定观,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具有创新意识。‎ ‎(3)合作开展对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联合打造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路线和旅游产品建设;合作共建高水平的文化网络交流平台;互办文化年、艺术节、电影周等大型专题文化活动等等。(写出任意两条即可)‎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交流的必要性,可以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及文化交流的意义两个角度分析。第(2)问要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析莫言关于“文化交流”说法的合理性,可以从联系的观点、矛盾的观点以及辩证否定观等角度分析。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活动设计要符合题目要求。‎ ‎                   ‎ 一、选择题 ‎1.(2014·全国Ⅰ)‎ 历史上,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在法国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凡尔赛宫的装饰中都能找到中华文化元素。同样,法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深深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建交50年来,中法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各自文化的繁荣,因为两国文化(  )‎ ‎①在长期交流中达到了相互融合 ②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 ③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的个性 ④都源远流长,具有相似的历史传统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法两国文化发展繁荣的原因,而①是对题干的重复性表述,即文化在交流中借鉴、融合,不符合题意;“中华文化曾经成为法国社会的时尚”“法国的历史、哲学等吸引着广大中国读者”说明了两国文化都体现着人类进步的价值追求,都有自己的精粹和独特个性,②③符合题意,选C项;中法文化尽管都源远流长,但没有相似的历史传统,④错误。‎ ‎2.2016年是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倡导和开展全民阅读十周年。阅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途径。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正气。这说明(  )‎ ‎①离开阅读就无法延续历史文脉 ②教育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途径 ③全民阅读必然能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④文化活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①③表述不准确。‎ ‎3.汉字是现今唯一能表意的文字,一点一横、一撇一捺,苍劲有力,尽显中华神韵,一笔一画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字字都彰显久远与辉煌。今年全国政协会议,冯小刚委员提出了恢复一千个常用繁体字的议案。这表明(  )‎ ‎①繁体字比简体字更能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②文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④文化的发展与继承是分不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B 解析 ①说法太绝对;②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4.“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此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城市发展必须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是基于(  )‎ ‎①文物古迹是承载城市精神和气质的物质载体 ②文化多样性是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重要基础 ③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需要长期保持稳定 ④文化遗产和当代人生活实现了完美对接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③④表述不准确。‎ ‎5.儒家学说千百年来为中国历朝所广泛尊崇,这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告诉我们(  )‎ ‎①教育是文化发展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 ④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①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材料强调的是儒家学说的流传与孔子设立私学、广收门徒有关,这体现了教育具有文化传递的特定功能,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 ‎6.家风是家庭教育的精华和积淀。有人认为,中国传统家风已经过时,这是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人的家风。事实上,外国人用对法条和信仰的敬畏来教育孩子,和中国传统家风中的崇德尚礼是一致的。下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①认为中国传统家风过时的观点属于“历史虚无主义”,应固守传统 ②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既有自己的个性,又有共性 ③要增强文化自信,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文化 ④要坚守中国传统家风的民族特色,免受外来思想的影响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错在后半句;④表述不符合事实。‎ ‎7.“习马会”上,马英九引用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呼吁“为了两岸人民,让我们一起努力,‘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为中华民族开创更加和平灿烂的未来”。这表明(  )‎ ‎①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 ②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③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力量、传统文化。材料强调的是中华文化凸显民族精神,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③④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继承与发展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因时而变,②说法错误。‎ ‎8.节日是破解一个民族特征的密码。一个民族信仰什么、看重什么、期待什么,往往可以通过节日一窥究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一个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 ②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展示和体现 ④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主要通过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表现出来;还表现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的多样性。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①④正确,本题选B。②错误,古代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③错误,庆祝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9.《中华好诗词》以高雅的立意、精巧的设计、轻松的形式,将中华诗词艺术与电影媒体巧妙结合,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该节目的热播说明(  )‎ ‎①传统文化都应该发扬 ②科技进步会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 ③文化创新要面向广大人民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中华好诗词》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影响深远;以高雅的立意、精巧的设计、轻松的形式,满足了电视观众对传统文化多样性、多层次的需求,体现了文化创新要面向广大人民,③④正确。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①是错误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影响文化的发展方向,②错误;本题选D。‎ ‎10.(2016·北京高考)“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说明了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的价值与意义,所以②③应选;答案是C。文物保护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不能使国家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①④错误。‎ ‎11.(2016·全国甲卷)我国杂技历史悠久,因表演技巧高超而深受观众喜爱。在现代,我国杂技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既惊险刺激又妙趣横生,许多节目蜚声海内外。我国现代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主要得益于(  )‎ ‎①现代传媒超越时空的传播功能 ②用现代流行艺术元素取代传统艺术元素 ③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④以现代艺术手段展现我国杂技的民族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我国历史悠久的杂技艺术蜚声海内外,与其融入音乐、舞蹈等元素,利用声、光、电效果,配以情景故事密不可分,这是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运用现代艺术手段的创新,答案为D;材料未涉及大众传媒,①不当选;②错在“取代”。‎ ‎12.(2016·全国丙卷)2015年,新版《辞海》编辑委员会宣布将在推出纸质版《辞海》的同时,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这一做法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 ‎①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 ②有价值的文化创造源于文化传播载体的变革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④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推出适用于各种阅读终端的电子版和网络版,既是对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也是发挥信息技术对文化传播作用的体现,答案为B。文化创造源于社会实践,②错误;③不为材料所反映。‎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目前,我国同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着良好的文化交流关系,全方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2016年1月2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埃及总统塞西在古老的卢克索神庙广场共同出席中埃建交60周年庆祝活动暨2016中埃文化年开幕式。习近平指出,卢克索是古埃及文明的集中体现,这里的建筑反映出了古埃及人民令人惊叹的智慧和科技水平。中埃都是文明古国,我们有必要加强人文交流,深化民间友好,巩固两国合作民意基础,推动双方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塞西表示,埃方对伟大的中华文明饱含敬意,愿深化两国文明交流,永远做中国真诚的发展伙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对我国的积极影响。‎ ‎(2)中华文化与埃及文化有差异,也有共性。只有双方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推进共同繁荣。请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3)请你为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出两条建议。‎ 答案 (1)①有利于学习、借鉴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我国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促进本民族文化创新,建设文化强国)。②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交流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和政治的发展。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开展中外文化交流,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国际地位。‎ ‎(2)①矛盾即对立统一,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中华文化与埃及文化既有差异也有共性。②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作为两种不同的文化,中埃之间应该加强交流与借鉴。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或: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加强中埃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有利于双方文化的共同繁荣。‎ ‎(3)答案示例:通过商业贸易传播中华文化;发挥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的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把更多的中华书籍翻译成多国语言文字,传播中华文化;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如在国外创办孔子学院……‎ 解析 第(1)问考查文化交流的意义,难度不大。第(2)需要明确中华文化与埃及文化是矛盾双方。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我们的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但是,严峻的现实正如中央电视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公益宣传片指出的:“皮影戏有9个流派面临失传,水晶雕刻传承人不足8人,古琴斫琴师仅存7位名客,精通户撒刀锻造的工匠不到6人,中药炮制技术国家级传承人已不足5人,宣纸刺绣大师不足4人,花丝镶嵌国家级传承人少于3人,青田石雕2种技法濒临失传,勉萨派唐卡绘画传承大师仅剩1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传,人人传承文化之美。”这是用一段仅有一分钟的视频,展示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无人”之忧。‎ 针对如何保护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某校高二学生展开了课堂讨论。‎ 学生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的关键就是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只要有传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会流传下去。‎ 学生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要重视技艺保护。只要技艺得以流传,文化遗产就自然能传承。‎ 学生丙: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增加资金投入。只要有了资金,一切保护延续工作就会迎刃而解。‎ ‎(1)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2)运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相互关系原理,评析材料中三位同学的观点。‎ ‎(3)除去上述三位同学的观点外,请就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答案 (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展示民族文化的历史成就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重视其保护和传承能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能展示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 ‎(2)①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生甲的观点抓住了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这一非物质文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②次要矛盾的解决对于解决主要矛盾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不能忽视次要矛盾,学生乙和丙注意到观念转变和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合理性。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只重视主要矛盾或次要矛盾而忽视其他矛盾,都是片面的。三位学生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既要抓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必须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 ‎(3)加强立法工作,完善法律法规,依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大众传媒的宣传教育,增强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意识。‎ 解析 第(1)问从文化的作用、文化多样性、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等角度解答。第(2)问分析时一定要注意是三个人的观点共同体现主次矛盾关系,而不是每一个人的观点。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从立法保护、加强宣传教育、开展各种活动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