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50 KB
- 2021-09-0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课前自我把脉
1.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2015·北京高考·26A]
2.科学技术发展决定文化的性质(×)[2015·山东高考·31A]
3.保护好古村落有助于全盘继承中国传统文化(×)[2014·浙江高考·31④]
4.传统美德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2014·北京高考·24B]
5.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2014·四川高考·7①]
6.对传统文化需要继承与发扬(×)[2013·浙江高考·31B]
[提示]
1.文化继承的核心在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2.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决定文化的性质。
3.对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不能全盘继承。
4.传统美德应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5.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集中体现。
6.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继承,要扬弃。
考点一 传统文化的继承
知识精讲
1.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形式
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
传统文艺
传统思想
含义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影响
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有悠久的历史,蕴藏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地位
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例子
元宵节看花灯、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等
北京菊儿胡同
京剧、武术、诗歌、散文、书法等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的社会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
历史性
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
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鲜明的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4.传统文化的作用(双重性)
积极
作用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消极
作用
如果传统文化一成不变,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1)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2)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6.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2)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知识拓展 1.正确区分传统习俗与落后文化
(1)二者含义不同: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而落后文化则是指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和庸俗色彩的文化。
(2)落后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但落后文化并非仅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3)我国传统习俗中既有前人积累的精华,也存在糟粕性的内容,所以通过传统习俗表现出来的文化也并非都是落后文化。
2.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是人们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2)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指母文化或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文化。它或者表现于物质载体,如建筑、雕塑、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或者表现于各种知识信息的积累储存。
(3)作为传统文化必须是现存的文化,而不是已经湮灭的、绝迹的文化。传统文化经过历史的甄别与选择,自身的内容和形式已经成熟和相对稳定。
(4)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搞“传统虚无主义”,全盘否定;也不能持“文化保守主义”,全盘继承。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不能正确区分传统文化的两个特点
提醒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首歌曲唱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作为中国人,每到过年,总是尽力回家和家人团聚。这体现了( )
A.传统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有深刻影响
B.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中国人,每到过年,总是尽力回家和家人团聚”,表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与题意不符。
易错点二:不能正确理解传统文化的双重性质和双重作用
提醒
传统文化具有双重性,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落后的传统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目连戏”是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历溪特有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年来,“目连戏”把传统民俗与现代城市流行元素相结合,把传统文化体验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产生了新的时代内涵。这表明( )
①文化生产力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 ②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③文化发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传统文化、文化创新等知识。材料说明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③④符合题意。①中“决定”
说法错误,经济决定文化而非文化决定经济。②与题意不符。
固本随练
1.[2016·山西模块结业考试]“和谐社会”“和谐理念”是对《道德经》主张清净和顺、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的继承。这主要是继承了( )
A.传统习俗 B.传统建筑
C.传统思想 D.传统文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思想的含义。《道德经》的谦下不争、反战尚和等思想属于传统思想,C正确。
2.[2016·南通调研]孔子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老子的“道生万物”、庄子的“天人合一”等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这主要说明( )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B.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D.传统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答案 A
解析 孔子、老子和庄子的生态智慧,至今仍引领着中华民族在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中繁衍生息,主要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应选A项;传统文化若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就能推动社会的发展,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故B项表述不科学;C项与题意无关;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而传统文化未必都具有包容性,故不选D项。
3.[2015·甘肃二模]某地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删掉古诗引来不少质疑声,有网友感叹,“长大了,我才后悔小时候没多背几篇古文”,“去中国化”其实是很悲哀的,应该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使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因为( )
A.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B.弘扬中华传统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C.繁荣我国当代文化的关键是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D.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答案 D
解析 把经典诗词嵌在学生脑子里,使它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的原因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故应选D项;A项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不能构成题干的原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故B项错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因此C项表述片面,故不能入选。
4.[2016·成都二诊]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许多富有特色的传统村落不断消失。为此,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居民“记得住乡愁”,有利于( )
①承袭乡土文化,保持民风民俗原汁原味 ②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延续民族历史文脉 ③保护区域特色文化,展现文化的多样性 ④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D
解析 对乡土文化要坚持科学分析的态度,批判继承,故不选①。②③④是让居民“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
5.[2015·安徽联考]国务院关于《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中,提议将教师节由每年的9月10日改为9月28日(即孔子诞辰日)。专家认为,将教师节改在孔子诞辰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继承与发展角度看,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
①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提高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 ③要自觉成为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④要把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创新的立足点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文化创新的立足点是社会实践。所以②④说法均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项。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广东卷·32
2015·天津卷·14
2014·四川卷·7
2014·北京卷·24
2014·安徽卷·7
……
本考点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也有出现,主要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的形式、特点、作用、态度等方面的内容
命题点1 传统文化的特点
例1 [2015·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始终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仍透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是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 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之所以要重视文化的精神传承是因为传统文化内在的精神共性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因素,材料只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共性和规律及其蕴涵的精神的相对稳定性,①③
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文化的创新,②与题意无关。④与材料主旨不符。
命题点2 传统文化的作用
例2 [2014·北京高考]数间民居、一湾流水、挺拔的青松和结伴的人们……以丰子恺漫画为底稿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亮相于全国大街小巷,向人们诠释着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这说明传统美德( )
A.只能通过特定的方式传播
B.必须按照原有的涵义理解
C.始终具有同样的社会背景
D.仍然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意在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相关文化现象的能力。“中国梦”公益广告借助丰子恺的漫画诠释了我国仁爱宽厚、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引起了人们内心的共鸣,说明传统美德对今天我们实现“中国梦”仍具有巨大的价值,D正确;A错误,公益广告等是传播中华传统美德的具体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B错误,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会因时而变,应该不断地被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否则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C错误,传统美德的社会背景会随着经济、政治等的变化而变化。
命题点3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例3 [2014·安徽高考]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
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
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孝”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对“孝”文化要批判继承,推陈出新,注入新的时代内容,故选D项。A、C两项不是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舍去。“孝”文化不能简单看作为陋习,故不选B项。
随堂高考
1.[2015·北京高考]盘龙藻井变身雨伞,飞檐角上的瑞兽蹲踞在铅笔上,朝珠成了时尚耳机……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改人们印象中的“正襟危坐”,以馆藏文物和古典建筑为元素创作了多款热销产品。这说明( )
A.文化继承的核心是发掘其经济价值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需要保持稳定
C.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可以对接
D.应当通过市场运作,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答案 C
解析 A观点错误,文化继承的关键是要创新,而不是发掘其经济价值;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内涵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B观点错误;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对人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C符合题意;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更多的是依靠国家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是通过市场运作来保障,D观点错误。
2.[2014·四川高考]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旨在考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从《楚辞》到东汉王逸再到《现代汉语词典》以及当代共产党人所阐述的关于廉洁的表述和要求,表明廉洁文化一脉相承,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强大生命力。廉洁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体现了廉洁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故②④正确,选D项。①表述错误,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③表述正确,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2014·海南高考]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的海口骑楼老街始建于1849年,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骑楼适应当地气候特点,一楼廊道既可遮蔽阳光,又可躲避风雨。散发着建筑文化芳香的海口骑楼( )
①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②彰显不同文化交流融合的魅力 ③是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要载体
④表明地域文化的性质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建筑的有关知识。海口骑楼老街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是对历史文化的展示,故①正确;“融琼州海峡北岸内陆建筑文化与南洋建筑文化于一体”,体现了②;③错在“主要载体”上,夸大了海口骑楼对海南地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用;④错误,地理环境会影响地域文化,但不能决定地域文化的性质。
4.[2013·海南高考]某省举办“中国寻根之旅”
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青少年参加。他们考察祖籍地的发展成就,了解祖籍地的发展历史,收集祖籍地的民间故事,体验祖籍地的民风民俗,增加了对祖籍地文化的了解。举办这一活动有利于( )
①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和传播 ②推动中华文化的现代化 ③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 ④促进不同地域文化的融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文化的继承与传播,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中国寻根之旅”活动吸引了许多海外华裔参加,使他们加深了对祖籍文化的了解,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继承与传播,①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文化的现代化,②排除;海外华裔参加此项活动,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③正确;不同地域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在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中应保持各自特色,④排除。故选B项。
5.[2015·天津高考]中国是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五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文明史留下了数量众多、异彩纷呈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材料二 近日,江西省婺源县一座面积达1800平方米的大型清代古民居被某古玩商千里大挪移到广西复原重建。对这种古建筑千里“搬家”现象,有人认为,在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巨额维护费用的情况下,异地搬迁不失为一种保护方式;有人认为,古建筑离开了原先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土壤,会消解它本身蕴含的文化,是一种破坏。
(2)对这种古建筑“搬家”,请用所学知识给出支持或反对的两点理由。(要求两点理由不能出自“思想政治”的同一必修课程)
答案 (1)①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②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③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2)示例一:支持。理由:①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搬家”是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有利于展现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交融、创新。②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久失修与缺乏维修费用的矛盾,这种“搬家”解决了维修费用缺乏的问题。③这种古建筑“搬家”的方式有利于发挥民间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弥补财政不足的缺憾。
示例二:反对。理由: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这种“搬家”会淡化古建筑的文化特色。②部分不能离开整体,古建筑不能离开它的环境。
解析 第(1)问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等倾向。第(2)问,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从支持和反对意见中选择其一;二是两点理由不能出自同一必修课程。对古建筑“搬家”与否的讨论实质上是对传统文化保护方式的选择问题。“支持”搬家的理由有:有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展示文化的多样性等(必修3);解决了古建筑保护与维修费用缺乏的矛盾问题(必修4)。“反对”搬家的理由有: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必修3);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必修4)。
考点二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知识精讲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
发展
含义
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文化,而是要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不是对旧文化的简单否定,是批判地继承,不是简单地文化更替,而是前进的、上升的
原因
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同时具有消极的、落后的成分
随着生产力、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也应随着社会生活而变化
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做法
辩证地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精华和糟粕。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图示:
特别提醒 (1)文化继承不等于文化传承: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可见,文化传承包括文化继承和文化发展两个方面。
(2)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先后两个过程:文化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影响文化发展的根本因素(外部因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自身因素)
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思想运动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发展
教育
①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②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③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图示:
特别提醒 (1)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
角度
教育作用
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能够为经济建设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交流的角度
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教育作为一种更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能够促进民族文化交流,发展本民族文化,繁荣世界文化
文化传承的角度
教育作为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教育有利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与
现代化建设
教育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必须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教育与人的素质
教育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全面认识科学技术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交流
伴随网络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文化发展
信息技术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变革,促进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精神
文明建设
弘扬科学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思想
道德建设
提高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易错纠偏
易错点一: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割裂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提醒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和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先后两个过程。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下列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是( )
A.文化要发展就不能继承,传统文化对发展是一种束缚
B.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C.要讲继承就不能讲发展,讲发展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否定
D.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就只有发展没有继承
答案 B
解析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故B正确。A、C、D割裂了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故排除。
易错点二:错误理解科学技术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提醒
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物质产品的文化内容;二是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促进人类的思想解放;三是改变着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
为制作纪录片《中国古建筑》,某摄制组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在全国各地拍摄101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该纪录片的播出助推了中国建筑文化热。这表明科学技术( )
①推动了文化资源收集、传递、储存方式的变革 ②决定并改变当代建筑文化的性质 ③是传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④具有强大生命力,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科学技术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的知识。运用现代数码摄影技术拍摄古建筑,运用三维动画技术再现已消失的古建筑,借助现代传媒介绍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表明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故①④正确。②③都夸大了科学技术对文化发展的作用,均错误。
固本随练
1.习近平主席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优秀的传统文化始终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说明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①符合题意。“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说明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②符合题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③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继承对发展的影响,④不符合题意。
2.[2016·苏锡常镇四市模拟]祭祀是古代蒙古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大事。蒙古族的祭祀活动深深地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各种祭祀活动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但没有衰微,反而因为在吸收了很多新鲜元素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这主要启示我们( )
A.文化发展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B.文化创新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C.为实践服务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各种祭祀活动因为在吸收了很多新鲜元素的基础上而不断发展,说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要坚持与时俱进,故应选D项;其他三项与题意无关,均不能入选。
3.春节派红包的习俗始于压岁钱风俗,流传至今少说也有近千年历史了,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红包,在羊年春节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这说明( )
A.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是推动社会实践发展的根本动力
C.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春节派红包习俗原本是长者向幼者表达爱护祝福之意的,在羊年春节演变为“现象级”的公众行为,表明传统文化在继承中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C项符合题意。中国古代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A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B项说法错误。D项与题意不符。
4.湖南株洲方特欢乐世界以科幻体验为最大特色,其二期公园的最大亮点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史及神话故事(如盘丝洞、哪吒闹海、兵马俑、大闹天宫、水漫金山等)为项目内容及故事蓝本,可以让游客在体验高科技项目时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从一个侧面说明( )
A.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B.现代科技的运用改变了文化传播的途径
C.传统文化能够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D.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游客在体验高科技项目时深深地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D;A、C不为材料所体现;B表述错误。
5.安徽亳州中小学推行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把国学经典融入常态化学习,让传统美德逐渐走进学生的心里。这表明( )
A.教育丰富了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内涵
B.教育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C.随着时代发展,教育方式不断发生变革
D.教育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国学经典进校园进课堂”,体现了教育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B项符合题意。A、C材料未体现。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说法错误。
考向聚焦
动态发布
命题特点
2015·江苏卷·20
2015·浙江卷·40(1)
2014·浙江卷·29
2013·课标卷·39(2)
2013·广东卷·32
……
本考点考查题型既有选择题,又有非选择题,选择题所占比重较大,高考大纲要求的四种能力在本专题中都有考查
命题点1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例1 [2015·浙江高考]祠堂是崇宗祀祖联络宗亲的场所,是祠堂文化的重要载体。W村也曾有座老祠堂。祠堂文化在村民教化、乡村治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中的封建宗法思想残余有时也被人用来排斥外姓、干扰选举。新农村建设以来,W村把老祠堂翻修扩建成宽敞明亮的新礼堂,开展创建“文化礼堂、和美乡风”系列活动,敬先贤、诵村训、礼仪传习、普法讲座、村民一家亲、评选孝老爱亲最美家庭等。经过多年的努力,新礼堂已成为村里的文化地标。礼堂文化温润了村民关系,促进了乡村治理。去年,该村被评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省级示范村。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的知识,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包含的道理。
答案
传统文化是社会成员的精神纽带,祠堂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W村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发挥祠堂文化在人文教化、社会认同等方面的作用。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留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剔除与改造带有封建宗法性质的内容。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礼堂文化的成功建设在于对祠堂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打破了宗族界限,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解析 首先根据设问中“成功建设”这一指向来把握材料信息,尤其是传统的祠堂文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将老祠堂变成新礼堂的做法等信息。其次,根据设问中“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这一知识限定,围绕“成功建设”这一指向梳理知识,对接材料信息。最后,调用教材中传统文化的作用、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等知识,分析说明W村成功建设礼堂文化所体现出的道理即可。
命题点2 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
例2 [2014·浙江高考]从甲骨、金属直到数字化屏幕,每一次汉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这表明( )
①读写技术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③文字载体的变化对认识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④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题干没有涉及读写技术发展的“波浪式”前进过程,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也无直接关系,排除①②。甲骨、金属、数字化屏幕都是文字的载体,这些文字载体的变革都带来书写和阅读的巨大变化,③正确;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字载体,这说明知识的传播方式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④当选。故选B项。
例3 [2015·江苏高考]相声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近些年来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议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学科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这是因为( )
A.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B.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特定功能
C.传统文化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
D.传统文化发展要满足人们的需求
答案 B
解析 教育具有传承文化的特定功能,所以可以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立曲艺专业以推广文化传统教育,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C、D均与材料无关。
随堂高考
1.[2015·福建高考]下图是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从中我们可以解读出( )
①汉字的产生与发展是一种自然现象 ②汉字在历史变迁中进行传承和发展 ③文化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④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从汉字“文”的书写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汉字在历史变迁中删繁就简,体现了文化的变化与发展有其固有的规律,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是一种文化现象,不是自然现象;③说法错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2.[2013·北京高考]为了保护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太平鼓”,北京有些中小学将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纳入学校教育。这表明 ( )
A.教育的基本功能发生了改变
B.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C.教育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
D.教育是文化交流融合的主要途径
答案 B
解析 本题难度低,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注意题目的关键信息:“为了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把它们纳入教育”,同样强调的是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B选项符合题意,教育功能没有发生改变,A选项表述错误;社会实践才是文化创新的根本动力,C选项错误;D选项与题意无关。
3.[2013·广东高考]2013年1月,教育部发布贯彻《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要求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甲认为,这样可以化解汉字书写危机;乙认为,在键盘时代学书法是浪费时间。据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①甲的合理之处在于认识到传统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根源
②乙的不足之处在于漠视了新媒体时代书法的文化价值
③书法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形成完美人格
④书法教育传递传统文化的精神,培养审美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将书法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说明书法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此分析甲的观点有合理性,但①表述错误,文化发展的根源是实践,不是传统文化。乙的说法认为浪费时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此不足②分析正确,要选。③的观点错误,太绝对。④观点正确。因此选D。
4.[2015·福建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同心逐梦的中国,正以博大宽广的胸襟、心系天下的情怀,奏响“一带一路”交响曲,谱写自贸区战略新华章。
材料一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热烈响应。2015年3月,福建被国家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2015年4月,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福建自贸区)正式建立,实施范围涵盖平潭、厦门和福州三个片区。
材料二 一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史,既是中华民族走向海洋、走向世界的历史,也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互动、共生共荣的历史。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合作、和谐包容、互利共赢之路。对此,同学们围绕“经济和文化何者先行”展开讨论。
观点
论据及论证过程
观点一:经济先行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是经济的反映。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离不开文化的交流合作,但更重要的是经济的发展
观点二:文化先行
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尊重、交流合作,才能保证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中华文化与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合作的美好远景。
答案 ①文化在交流与传播中发展,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实现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共同繁荣。
③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在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中不断创新,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考生若从其他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以“一带一路”、福建自贸区建设等材料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知识,旨在考查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根据“中华文化与沿线各国文化交流合作”,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展望美好前景。
5.[2013·课标全国卷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敦煌莫高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艺术瑰宝,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
材料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莫高窟文化遗产,敦煌研究院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科技创新:建立了综合防治体系,研发了无线传感环境监测分析系统,开发了十亿级像素数字相机系统,形成了包括前期摄影采集、后期图象处理、虚拟漫游等环节在内的数字处理系统等。随着这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莫高窟自然环境得到改善,壁画、彩塑等图象采集取得进展。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人民除了实地参观莫高窟外,还能在互联网上便捷地欣赏3D效果的“数字莫高窟”,随时随地感受莫高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
(1)结合材料,说明科技创新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作用。
(2)除互联网展示和吸引海外游客实地参观以外,请就如何增强敦煌莫高窟艺术的国际影响力另提两条建议。
答案 (1)科技创新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技术手段;科技创新带来更快速、方便的文化传播手段和方式,促进了文化的交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在国外举办敦煌莫高窟艺术展览和主题艺术节;扩大含有敦煌莫高窟文化元素的商品出口;开展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国际合作。
[学法指导·悟一悟]
一|辨别区分文化的传播与继承
文化传播
文化继承
不同点
侧重
横向——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
纵向——同一国家历史与现实之间
原因
文化具有多样性
文化具有继承性
态度
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古为今用,发扬光大
二|正确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推陈出新、
革故鼎新”的关系
[考题示范]
[2015·西城模考]坠马髻是古代女子发髻的一种,因其式样如同骑马发髻坠落而得名。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就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一开始销售就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表明,要吸引人们接近博物院中那些原本被动等待参观的展品,可以( )
A.保留习俗,复制那些“压箱底儿”的物品
B.继承传统,展陈艺术水平高的藏品
C.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
D.因时而变,设计融入时尚元素的服饰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在继承中发展传统文化的知识。某博物院推出的“坠马髻颈枕”是根据“坠马髻”设计的,这种纪念品引发了许多人探究的兴趣。这启示我们要不断进行创新,推陈出新,推出馆藏文物的衍生品,C正确;A中的“复制”不符合材料主旨内容,B、D材料未体现。
[答题术语·背一背]
一|常见设问角度
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一个高频考点,近年来随着国家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各地对传统文化的挖掘继承和弘扬给予高度重视。但也存在着对传统文化的失传和漠视现象。复习时要注意以下角度:
(1)运用“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传承优秀文化”?
(2)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转变传统观念。
(3)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应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二|必背答题术语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要改造或剔除。
(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3)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