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1-09-0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衡阳市一中2019年下学期高二入学考试
政治试卷
时量:90分钟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贵金属工艺品是指以金、银等贵金属为载体,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工艺将贵金属与中华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创意产品,其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表现出较高的设计价值、工艺价值和纪念价值。由此可见
A. 文化现象无时不有
B. 文化修养是后天形成的
C.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D. 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的相对独立性。A: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现象无时不有,A不符合题意。
B:材料未涉及人们的文化修养,也就没有体现文化修养是后天形成的,B不符合题意。
C:材料没有体现文化的相对独立性,C不符合题意。
D:贵金属工艺品是指以金、银等贵金属为载体,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工艺将贵金属与中华文化融合而成的文化创意产品,其产品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表现出较高的设计价值、工艺价值和纪念价值。由此可见文化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D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点睛】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是人类社会社会实践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和推动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与进步;③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自2022年冬奥会申办成功后,中国让世界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冰雪未来:到2022年,将推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到2020年,冰雪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冷资源正变成热产业。从这一影响,可以看出
A. 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物质力量 B.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 文化产业化是文化发展的方向 D. 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关系的知识。A表述错误,文化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不是物质力量;B符合题意,到2020年冰雪产业规模将达到6000亿元人民币,到2025年将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C表述错误,文化产业化并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题干强调文化对经济的作用,不体现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D不合题意。本题选B。
3.唐代著名诗人张继在《枫桥夜泊》中写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作者触景生情跨诵诗歌是文化活动
②月落乌啼霜满天是一种文化现象
③作赋是诗人为了表现文化素养的高低
④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张继的这首诗中写道的情景属于一种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活动来源于他的实践活动,故④选项正确入选。另一方面,作者触景生情,吟诵诗歌的行为属于一种文化活动,故①入选。②选项表述错误,属于一种自然现象。③选项表述错误,排除。选C。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一般采用:“排除法”和“比较法”
1.运用“排除法”缩小范围
在认真审读背景材料、题干,明确题干要求指向的基础上,从最容易发现的错误(或正确)题肢入手,先确定其中明显错误的观点或明显正确的观点,然后将含有明显错误观点的题肢或不含有明显正确观点的题肢,从备选题肢中排除以缩小范围。
2.运用“对比法”对其余题肢进行比较,确定正确选项
在初步排除缩小范围后,便可以确定剩余题肢中的“相同”的选项为正确题肢,一般不必费心去分析,只需对“相异”的选项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看哪些更符合题意,以最终确定答案。
4.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基于
①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②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③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
④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该选项表述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具体做法,不是题目中的依据,排除①。
②:民族文化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且不是题目中的依据所在,②错误。
③④:根据题目的表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因为文化是引领一个民族前行的旗帜,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③④选项表述符合题意入选。
故本题选D。
5.2019年5月16日,第十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开幕。文博会展示规模从首届的43130平方米增加至第十五届的105000平方米,展商数量从首届的700多家增加至第十五届的2312家,参观、参展、采购的国家和地区从首届的10多个增加到第十五届的103个。由此可见
①文博会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
②文博会主导世界文化发展,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③文博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平台
④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其吸引力不断增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③:文博会十五年来 “文化+”之路越走越宽,这表明文博会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平台,增强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我国文化软实力,①③符合题意。
②:文博会不能主导世界文化发展,②夸大了文博会对世界文化的作用,说法错误;
④:中国文化是最优秀的文化之一,④错误。
故选A。
6.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于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下列能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的有
①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②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③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指文化氛围和环境会对人无形中形成影响,①②体现了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符合题意;③没有体现文化对人的影响,故不符合题意;④体现的是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A。
【点睛】体现类选择题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1)设问一般以“体现”“反映”“蕴含”“说明”等为关键词。
(2)通常选用现实生活中突出的事例创设情境,这些事例一般是近期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
(3)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目的是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进行科学合理的判断、推理、归纳的能力和综合认识及评价现实问题的能力。
2.解题方法
(1)正确解读材料——信息是关键。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要注意整体感知、理清层次、抓好关键词、明确重点。
(2)把握题干的联结语,如“这个事例说明”“这表明”“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上述材料体现了”等,从给出的事例中归纳相应的道理。
(3)
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采取归纳法,联系所学知识,正确地指出事例揭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道理。
7.下列属于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的是
①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到岭南
②晨钟暮鼓、烽火狼烟
③当今世界各国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
④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故客家先民从中原迁到岭南以及当今世界各国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均属于文化传播的途径,①③正确。
②④:晨钟暮鼓、烽火狼烟以及互联网均属于文化传播的手段,排除②④。
故本题选C。
【点睛】正确区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和主要手段: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商业贸易
人口迁徙
教育
大众传媒
地位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意义
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
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地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
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加速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侧重点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怎样传播的问题
主要强调的是文化靠什么传播的问题
联系
文化传播以大众传媒为载体,通过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传播途径,实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无论是文化传播的途径还是文化传播的手段,都直接影响文化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
8.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但是,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差异反映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民族文化的优劣
②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
③通过交流与合作,其他文明的一切成果都可以为我所用
④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文化多样性的知识。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但都一律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错误。
②:中国是东方文明的重要代表,欧洲则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正如中国人喜欢茶而比利时人喜爱啤酒一样,茶的含蓄内敛和酒的热烈奔放代表了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说明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才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符合题意。
③: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要与自己的实际相联系,“一切”说法过于绝对,③错误。
④: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我们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以茶会友品人生尊重差异”说明理解个性才能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进步、繁荣发展的重要动力。
9. 在首届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有中国学者在演讲中说,有时候,你都不得不惊诧于人类的认知力、理解力和自身的感受力是如此的相似。例如,《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在《新约·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里也有类似的表达。导致这种人类文化惊人的相似的根源是
①各民族文化形成的背景完全相同
②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
③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
④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普遍的规律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材料中,“《论语》里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实在《新约•马太福音》和《路迦福音》里也有类似的表达”说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普遍的规律,故②④符合题意,可以入选;①说法过于绝对,排除;③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考点: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0.2014年7月教育部启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该活动旨在充分调动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资源来促进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这一活动将推动200万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平台上“晒课”。“晒课”活动的出现表明,现代信息技术:
①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②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③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④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①: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①不适合题意。
②:现代信息技术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媒介,不是途径,②错误。
③④:“晒课”活动的出现表明,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使教育手段和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③④适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君则敬,臣则忠,当顺叙,勿违背”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
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④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 ②④ B. ③④ C. ①②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不合题意,与材料的主旨内容无关;
②④符合题意,古代《三字经》里的许多做人道理对我们现代人仍然适用。但有些思想则与现代民主思想相背离,因此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不合题意,求同存异、兼收并蓄是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故选:A。
【点睛】如何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评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12.《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一些经典名句至今仍家喻户晓,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表明:
①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传统文化是民族生存的基础
③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都起积极作用
④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②选项表述错误,此观点夸大了传统文化的作用。③选项表述错误,传统文化有积极、健康与消极、落后之分。题目中,《论语》中的经典语句表明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故①④入选。选B。
点睛:传统文化的特点及其要求
特点
要求
继承性
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相对稳定性
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在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13.中秋节是中国传统佳节,中秋节的传统意味“团聚”,始终让人向往和珍惜。中秋这一文化纽带让隔海相望的两岸同胞彼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血脉相连。这说明
①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一脉相承,永不改变
③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华文化的民族性。中秋这一文化纽带让隔海相望的两岸同胞彼此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血脉相连,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③④正确且符合题意;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①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说法错误;故本题答案选B。
14.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强调,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这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 )
①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③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各项要求
④刻苦钻研,将文化创新作为自己的全部使命和工作职责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根据题目的表述,文艺工作者要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需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②正确。
③:“满足他们对文化生活的各项要求”的表述错误,排除③。
④:文化创新不是文艺工作者的全部使命,④错误。
故本题选A。
15.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种幸福”,“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时代呼唤奋斗精神是因为
①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④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生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要充分发扬奋斗精神,这是因为奋斗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只要中国人民始终发扬伟大奋斗精神,就一定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①④选项正确。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但不是“基础”,②错误。
③: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③错误。
故本题选B。
16.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在15年的设计和建造过程中,科技工作者共开展了300余项科研攻关,创造了40多项新专利,使大桥创造了7项“世界之最”。在隧管安装结束后,开出天价指导费的外国公司专门邀请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进行经验交流,并主动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这说明
①文化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
②国旗、国歌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产业已经全面领先西方国家
④文化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科技工作者开展了多项科研攻关,创造了诸多专利,从而使大桥得以建成,有力地推动了三地经济的发展,说明了文化生产力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显;在大桥建成后,国外相关公司专门邀请大桥岛隧工程总工程师进行经验交流,并主动升起中国国旗、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以示敬重与欢迎,这表明了文化发展可以提高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①④选项正确。
②: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②错误。
③:该选项表述明显与事实不符,排除③。
故本题选B。
17.2019年7月6日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5项。良渚遗址申遗
①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
②能集中展示我国独特的民族文化
③目在为良渚文化添加新的具体内涵
④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文化遗产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①④选项正确。
②: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②错误。
③:良渚遗址申遗其目的不在于为良渚文化添加新的具体内涵,③错误。
故本题选B。
【点睛】深刻理解文化遗产:
(1)地位: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意义: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3)保护:为了使不同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免遭破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以名录的方式确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给予保护。
18.某报社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经过几年努力,报社旗下发展到10余家纸媒和2家新闻门户网站、60多个移动互联网媒体(微博、微信、客户端),总覆盖用户超过3000万人,新型传播体系初步建成。创新媒体传播方式
A. 意味着旧的传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 拓宽了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C. 有助于发挥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 D. 可以增进中外文化相互认可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知识。创新媒体传播方式有助于发挥大众传媒的强大功能,C符合题意;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逐渐退出历史舞台,A表述错误;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方式,不是主要途径,B不合题意;在文化交流中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创新媒体传播方式不能增进中外文化相互认可,D表述错误。本题选C。
19.西夏文(记录西夏党项族语言文字)是独立于汉字之外的一种全新的方块文字初看与汉字相似,因为它是模仿汉字的构字方法,借用汉字的基本笔画重新创制的。今天我们通过研究西夏文与汉字的关系来破译西夏文,获得打开西夏文献的钥匙。由此可见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文字的发明促使人类进人文明时代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根源
④西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④:今天我们通过研究西夏文与汉字的关系来破译西夏文,获得打开西夏文献的钥匙,这表明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西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①④符合题意。
②: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且这与题意无关,②错误。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文化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③错误。
故本题选B。
20.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始于古代的“门神画”,是汉族民间艺术之一,也是常见的民间工艺品之一。中国年画历史悠久,产地众多,素有“四大”(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河北武强)和“四小”(四川绵竹、河南朱仙镇、山西风翔、广东佛山)之称。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A. 独特性 B. 区域性 C. 民族性 D. 差异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独特性即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而题目中没有体现中华文化独特性。A排除。
B: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材料中,中国年画产地众多,素有“四大”和“四小”之称,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B正确。
C:题目中不体现中华文化的民族性,C排除。
D:差异性不是中华文化的特点,排除D。
故本题选B。
21.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哲学家冯友兰称为“横渠四句”,它分别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心灵的关系。这一观点对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有启示作用。下列表述中符合这一启示作用的是
A.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
C. 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
D. 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
【答案】D
【解析】
【详解】D:北宋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是说为天地确立起生生之心,为百姓指明一条共同遵行的大道,继承孔孟等以往的圣人不传的学问,为天下后世开辟永久太平的基业,这一观点启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D符合题意。
ABC:其它选项都不符合题意,均应排除。
故选D。
22.苗族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世界性民族,分布在中国、美国、法国等国家和地区。其服饰以色彩夺目、装饰繁复、文化深厚著称于世,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③苗族服饰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④中华文化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②:题目中,苗族服饰以色彩夺目、装饰繁复、文化深厚著称于世,系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这表明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①②选项正确。
③:各民族的文化没有优劣之分,故选项表述本身错误,③错误。
④:题目中的表述不体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排除④。
故本题选A。
23.《中国读语总汇•汉族卷》: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下列诗文与之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一致的是
A. 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 汉•崔骃《达旨》:高树靡阴,独木不林。”
C. 《尚书•周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
D.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答案】B
【解析】
【详解】“众人拾柴火焰高,三家四靠糟了糕”强调伟大团结精神,选项B符合题意,入选;选项ACD均体现伟大奋斗精神,故ACD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答案为B。
24.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被正式列入国家法定节日,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的场面,展示了我国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出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由此可见,中华民族精神
A. 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B. 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C. 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D. 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A错误。
B: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B错误。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C错误。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D选项正确。
故本题选D。
25.一个国家的强大,根基在民心:一个民族的复兴,关键在精神。民族精神是代代中华儿女创造和积淀出来的,也需要代代传承下去。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①是基于民族精神能保证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
②是基于民族精神是国家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
③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④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③④: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③④符合题意。
①:“民族精神能保证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这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①错误。
②:民族精神并不是国家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②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二、非选择题(50分)
26.书籍是人类知识和文化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交流和融合。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手段,是人类吸取精神能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旨在让各国政府与公众更加重视图书这一传播知识、表达观念和交流信息的形式。
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以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
【答案】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自觉服务人民,促进社会和谐。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可以使人们主动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文化塑造人生。举办读书活动、倡导读书之风,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解析】
【详解】本题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从设问看,本题主要应回答倡导全社会的读书之风所具有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从文化作为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塑造人生、文化影响人的特点等知识点的角度去分析说明。
【点睛】原因类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1.题型特点
原因类设问一般都以“原因”“为什么”“为何”“依据”等关键词为题眼,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说明造成某个问题的原因、出现某种现象的原因,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依据。
2
.解题方法
对于原因类试题的解答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分析其必然性,也就是分析这样做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步,分析为什么要、为什么能这样做。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答得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样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步,联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等相关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还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组织答案时,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分层说明。
3.失分警示
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明确设问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曲艺培训机构的一名女孩磕头拜师,同之前四川成都街头让儿子骑牛上学的国学父亲一样,引发了公众热议。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复苏。但对如何把握其精神内核、传承弘扬国学,却理解各异。下跪磕头拜师作为一种仪式,具有强烈的依附属性,与现代倡导的价值有所背离。对公众来说,这可能带来一定的观念冲击,无益于形成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识。我们对传统的繁复礼仪要做好甄别,其中有不少包含了旧时代的观念和局限。新时代,弘扬传统就要学精髓,也要与时俱进,这样我们才能穿过岁月阻隔,与传统文化精髓相遇。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知识,谈谈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但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时俱进。②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文化发展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尊重历史文化,弘扬传统就要学精髓。③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文化创新能让传统文化煥发生机,但必须着眼于文化的继承我们对传统的繁复礼仪要做好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④文化发展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要反对否定和歪曲传统文化的倾向,不能与现代倡导的价值有所背离.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在复苏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的把握,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传承和创新知识,设问指向谈谈如何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解答时明确考查的知识范围,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下跪磕头拜师作为一种仪式,具有强烈的依附属性,与现代倡导的价值有所背离”“我们对传统的繁复礼仪要做好甄别,其中有不少包含了旧时代的观念和局限”“新时代,弘扬传统就要学精髓,也要与时俱进”,调动运用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等知识分析回答。
【点睛】收敛性试题主要特点是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要求很具体,或者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或者具体到一个知识模块。但也有个别试题,会涉及知识的迁移和借用,这就需要学活、用活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解题思路:读取设问时要把握三点:知识范围(注意答案有时看似超出范围要求,这里有个知识的渗透和借用问题)、待分析的事件、答题角度。收敛性试题的主要思路是:以所要求的知识范围为依据,到材料中寻找相关信息,并有理有据地组织答案;如果所要求的原理用完后仍有重要信息没有分析,就要考虑知识的迁移和借用了。
28.材料一: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多年兴盛史、300多个声腔剧种和5万多个剧目累积量、生生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戏曲对于中古以后中国人的社会生活形成了全面覆盖。汉族地区有京剧、秦腔、山西梆子、豫剧、黄梅戏等,少数民族地区有白剧、藏剧、侗剧、傣剧。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
材料二: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特别是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空前欢迎。
(1)材料一体现中华文化的哪些基本特征?
(2)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
【答案】(1)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声腔剧种和5万多个剧目,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③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在西方戏剧进入中国后,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吸收其精华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①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中国戏剧一一拥抱西方戏剧体现了这一点。
③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中国戏剧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说明了这一点。
④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用中国戏曲演绎的西方经典剧目受到了外国戏迷的欢迎,体现了这一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国戏曲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以自身独特与丰富,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为背景材料,材料二中国戏剧充分吸收了过往戏剧的精华得以充分发展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材料中,中国戏曲作为唯一一个有着数千年历史,800多年兴盛史,繁衍至今而顺势进入现代社会的舞台艺术门类,成为人类三大古老戏剧样式的唯一存活体为背景材料,故可以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中国戏曲有300多个声腔剧种和5万多个剧目,不同的剧种又各有自己的曲调和表演特色,形成对多样审美风格的覆盖,故可以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20世纪初,西方戏剧大量进入中国。对此中国戏剧一一拥抱。在尽情吸收西方话剧、歌剧、音乐剧、芭蕾的营养后,中国戏剧也走出了国门,故可以从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角度进行分析。
(2)本题设问指向对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的认识,是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识记。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材料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结合即可。
【点睛】正确发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面对西方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冲击,中华文化要发扬其“包容性”的特点,既要“求同存异”,又要“兼收并蓄”。在文化交往中既要与其他各国的文化和睦相处,又要吸收、借鉴其他各国文化的积极成分,同时必须坚持文化发展的独立性。只有这样,中华文化才不会走向衰微,才会创造新的辉煌。
29.2018年8月1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提出的电视剧《最美的青春》取材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完整描写了三代寒罕坝造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的奋斗历程,他们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百折不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大自然勇敢抗争,将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用青春热血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传奇的故事。如今建设美丽高岭的梦想得以实现,塞罕坝林场建设者在2017年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般实践。讲好塞罕坝人创造奇迹的生动故事,写好塞罕坝精神的英雄史诗,用诗人艾青那句“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能够精准概括塞罕坝人可贵的家国情怀。
(1)结合材料,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身上是如何体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
(2)请就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设计两条宜传标语,要求主题鲜明、言简意赅。
【答案】(1)①三代塞罕坝造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多世纪将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创造了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体现了伟大创造精神。
②三代塞罕坝造林人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大自然勇敢抗争,付出辛勤汗水和巨大牺牲,创造绿色奇迹,体现了伟大奋斗精神。
③三代塞罕坝人百折不挠坚忍不拔,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美丽高岭的梦想得以实现,体现了伟大梦想精神。
④中国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三代人更迭,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心同舟共济,共同创造人间奇迹,体现了伟大团结精神。
⑤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能够精准概括三代塞罕坝人可贵的家国情怀,他们将爱国主义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2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光辉榜样,做“四有”新人;传承中华文明,共筑民族精神等。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用青春热血书写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传奇的故事为背景材料,考查考生对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详解】(1)材料中,三代寒罕坝造林人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历经半个多世将塞罕坝森林覆盖率从11.4%提高到80%,创造了将荒原变林海的伟大绿色工程,故可以从伟大创造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塞罕坝人积极响应祖国号召,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百折不回,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与大自然勇敢抗争,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故可以从伟大梦想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三代塞罕坝人半个多世纪来变荒丘沙海为一望无涯的绿色世界,是天人合一的生动故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史诗般实践,故可以从伟大梦想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三代塞罕坝人牢记使命,不忘初心;团结心同舟共济,共同创造人间奇迹,故可以从伟大团结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材料中,三代塞罕坝人对那片土地爱得深沉,他们将爱国主义付诸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故可以从爱国主义精神的角度进行分析。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学习光辉榜样,做“四有”新人;传承中华文明,共筑民族精神等。
点睛】非选择题书写答案要点:
1、层次分明,要点序号化——反对不分段落层次的“一块板”
2、表述准确,语言学科化——反对使用文学化、生活化语言
3、逻辑严密,表述简洁化——反对语句冗长、画蛇添足
4、字迹工整,卷面美观化——反对字迹潦草、错字连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