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50 KB
  • 2021-09-05 发布

浙江省东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政治试题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东阳中学2019年下学期10月阶段性检高二政治测试卷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请将正确涂黑,错误的请将错误涂黑。每小题1分,共10分)‎ ‎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进步推动着具体科学的发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题中说法错误。‎ ‎2.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故题中观点错误。‎ ‎3.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是指物质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先于人的意识而客观存在,具有客观性。“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是指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具有可知性。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故题目观点错误。‎ ‎4.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但是并不否认静止。它指出静止是从一定的关系上考察运动时,运动表现出来的特殊情况,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故题目观点正确。‎ ‎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该题目中属于判断题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故人可以认识、利用规律,但是不能改变规律。故该观点判断错误。‎ ‎6.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是客观存在通过生活和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并在人脑中加工改造的结果。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故题目观点正确。‎ ‎【点睛】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并不意味着有了人脑就一定有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并不意味着意识与客观事物会完全一致,客观世界中没有的东西,意识能反映出来,恰恰说明了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不是照镜子式的机械反映。‎ ‎7.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故题目观点错误。‎ ‎8.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生产实践活动中来。‎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而生产实践知识途径之一,故本题观点错误。‎ ‎9.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故题中观点正确。‎ ‎10.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没有孤立的事物存在,故题目观点正确。‎ ‎【点睛】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但并不是说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的真实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对两个事物之间是否存在联系,我们应当从事物普遍联系的客观实际出发,具体分析和把握事物的真实联系。‎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从古到今,各种哲学流派繁多,有些根本观点相同,有些根本观点完全相反,但无论哪种哲学,都是 ‎①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②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③科学的科学 ‎④正确的学说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教材内容可知,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故①②项正确;哲学不同于具体科学,哲学既包括真正的哲学,也包括错误的流派,故③④错误。故选A。‎ ‎12.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②对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③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哲学的基本问题。②③是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的正确表述,符合题意;①错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二者的辩证关系问题;④错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思维和存在谁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展开的。故选C。‎ ‎【点睛】哲学的基本问题:1、含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物质和意识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2、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的反映存在,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可知论和不可知论。4.思维和存为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生活实践看:首先遇到且无法回避。从哲学研究看:首先遇到且必须回答。‎ ‎13.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②:哲学史上存在着“两个对子”是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形存则神存”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属于主观唯心主义,②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符合题意。‎ ‎④:“沧海变桑田”属于辩证法,“天不变道亦不变”属于形而上学,④体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符合题意。‎ ‎①:“气者理之依也”和“天地合而万物生”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不符合题意。‎ ‎③:“擒贼先擒王”和“牵一发而动全身”都属于辩证法,③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4.气候现象是一种“客观实在”,实实在在地作用于人类生活的每时每刻。关于“客观实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 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 人们抽象出来的一切现象 D. 客观存在的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A错误,客观实在性体现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而不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故排除; ‎ B错误,客观实在性体现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不仅是自然界,故排除; ‎ C错误,客观实在性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而不是一切现象本身,故排除; ‎ D正确,客观实在性体现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的属性和本质,故入选。 ‎ 故选:D。‎ ‎15.“命,乃失败者的借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从哲学角度看,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失败者的借口体现主观唯心主义倾向 ‎②失败者的借口体现客观唯心主义倾向 ‎③良好的机遇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④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失败者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所致,这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①不选.‎ ‎②:失败者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所致,这体现了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②正确。‎ ‎③:“运,乃成功者的谦词”说明在成功者看来,“运”(即机遇)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③不选。‎ ‎④:“运,乃成功者的谦词”说明在成功者看来,“运”(即机遇)并不是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善于抓住机遇是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16.下列各项中,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的是 A. 劳动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客观的 B. 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C. 支配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客观的 D. 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B适合题意;A、C、D也说明社会的物质性,但不是集中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17.俗语说:“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其中蕴涵的哲学寓意是 A. 人在客观事物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B.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C. 物质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D. 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规律的客观性,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人在客观事物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故A错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说明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故B正确;材料未强调物质是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故排除C;材料未强调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故排除D。故选B。‎ ‎【点睛】全面把握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存在着。‎ ‎(2)规律是否发挥作用也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条件存在,规律就必然起作用;条件不存在,规律就不再发挥作用。‎ ‎(3)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它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惩罚。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18.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我国唐代著名僧人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观点属于 A.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B.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C. 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的观点 D. 神创论观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9.不管怎么运动,日月星辰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转,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上述事实主要说明 A.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B. 自然界是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C. 事物有时处于静止状态 D. 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不管怎么运动,日月星辰总是沿着一定的轨道运转,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磁场变化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上述事实主要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D适合题意;A、B材料没有体现,排除;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不合题意;故本题答案选D。‎ ‎20.2017年东北地区为治理“冬霾”问题,采取了加强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督导考核、宣传引导等措施,治理人为的秸秆焚烧问题。这些措施表明 A. 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 向雾霾宣战需要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 改善生产与生活方式有助于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 D. 治理雾霾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答案】D ‎【解析】‎ ‎【详解】A表述错误,顺应社会发展规律有利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说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尊重客观规律,而没有涉及从根本上变革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C表述错误,“消除人与自然的斗争性”说法太绝对; D符合题意,为治理“冬霾”问题,采取了加强组织领导、技术指导、督导考核、宣传引导等措施,治理人为的秸秆焚烧问题,这些措施表明治理雾霾的前提是尊重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 故选:D。‎ ‎21.段子手在事后调侃“人机大战”时说,“我叫李世石,我和阿尔法狗(AlphaGo)最大的区别就是我赢了我高兴,它却不会。”这是因为 ‎①阿尔法狗有智能没智慧 ‎②阿尔法狗是人类思维的产物 ‎③“人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④阿尔法狗无法模拟人脑的功能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意识的本质的理解。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我和阿尔法狗(AlphaGo)最大的区别就是我赢了我高兴,它却不会”,这是因为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但阿尔法狗没有,①③符合题意;题干强调人有思维,②不符合题意;阿尔法狗能模拟人脑的部分功能,④错误。故选B。‎ ‎【点睛】意识与人工智能 ‎(1)两者的活动机制不同。人脑以人的生命机体活动为基础,思维是复杂的精神活动,而人工智能是物的装置,其过程也是机械的物理过程。‎ ‎(2)意识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 ‎(3)意识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接受人的指令工作,没有主动性、创造性。‎ ‎(4)人工智能是一个纯粹的逻辑过程,而且是人事先给定的,人脑思维除自觉的逻辑过程外,还渗透有情感、意志因素,穿插有灵感、直觉、顿悟等过程。‎ ‎22.口技艺人的“妙绝”就在于仅以“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用这些简单的道具摹拟出惟妙惟肖各种声响。这是口技者在长期的实际生活中通过仔细观察、专心揣摩、勤学苦练而献给社会的一种艺术。这说明艺术 ‎①来源于人的大脑 ‎②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③是纯意识构建的联系 ‎④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艺术来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来源于人的大脑; ②④符合题意,艺术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③表述错误,艺术源于社会实践,而不是纯意识构建的联系; 故选:C。‎ ‎23.2017年12月27日,保定定兴县发现一座古墓,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结构、雕刻图案及器物残件,初步推断为明代墓葬。由此可见 A. 意识具有目的性 B. 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C. 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D. 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D不符合题意,这两项与题意主旨无关,排除; B正确,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题干中,考古人员根据墓葬的结构、雕刻图案及器物残件,初步推断为明代墓葬,体现了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C错误,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故选:B。‎ ‎24.塑料使用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这反映了 A. 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B. 认识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C.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促使人们去解决 D. 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反复发生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塑料使用产生的垃圾对地球的污染日益严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呼吁人们“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另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探索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这反映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促使人们去解决,C适合题意;其他选项说法正确但不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5. 据报道,天文学家分析150光年外一颗白矮星周围的岩石碎片发现,他们可能是含有大量水分的一颗行星留下的残骸。这是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含水行星的残骸,表明很久以前那里可能有类似地球的宜居行星。这一发现进一步佐证 ‎①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②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③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④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实践决定认识,认识的不断完善不能决定实践; ‎ ‎②符合题意,天文学家的发现表明只有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 ‎ ‎③表述错误,物质决定意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超越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且总会受特定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 ‎ ‎④符合题意,首次对太阳系外的发现说明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 ‎ 故选:C。‎ ‎26.“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段话表明 A. 正确的意识和错误的意识都有价值 B. 只要经过失败就一定能成功 C. 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D. 真理是在谬误中产生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通过对名言、谚语、古文诗词等传统文化蕴含的哲理的理解,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后,我才能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么。”从认识论角度看,这段话表明探索真理的过程中,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C适合题意;A是唯物论角度,不合题意;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真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D错误;故本题答案选C。‎ ‎27.习近平主席在韩国首尔大学演讲时指出,“有些人认为发展起来的中国必然成为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牛魔王”,“好在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这样那样的说法而改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意在表明(   )‎ ‎①谬误不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②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 ‎③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  ④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选项错误,无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④选项与题意不符。题目中,“有些人认为发展起来的中国必然成为一种‘威胁’,甚至把中国描绘成一个可怕的牛魔王”,“好在真理是客观存在的,并不会随着这样那样的说法而改变”。习近平主席的讲话意在表明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故②③入选。选C。‎ ‎28.中科院通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宇宙中存在着质量为14万亿电子伏左右的“新物理粒子”。科学家预测,它可能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暗物质。这表明 ‎①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②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 ‎③“新物理粒子”也具有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④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历史条件推动认识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表述错误,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而不能笼统地说人的认识是无限的; ②③符合题意,材料中,中科院通过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发现,宇宙中存在着质量为14万亿电子伏左右的“新物理粒子”,科学家预测,它可能就是人们长期以来寻找的暗物质,这表明认识没有终点,科学没有顶峰,说明“新物理粒子”也具有一切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 ④表述错误,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说超越历史条件; 故选:A。‎ ‎29.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迅猛发展,使大量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等变得越来越便捷。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说明 ‎①突破事物现象的联系,才能抓住本质联系 ‎②具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③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④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使大量数据的获取、传输、处理、分析等变得越来越便捷。大数据分析的关键就在于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隐藏的关联,从而帮助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这说明联系具有客观性和多样性,但是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④适合题意;①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排除;联系是有条件的,②错误;故本题答案选D。‎ ‎【点睛】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既承认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又承认人能发挥自己的能力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30.浙中生态廊道东起磐安,西至兰溪。廊道集水利、交通、城建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将极大提髙金华的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生态廊道建设说明 ‎①认识事物的质联系,能引导亊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 ‎②离开了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就不能实现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 ‎④离开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发挥作用j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浙中生态廊道集水利、交通、城建等功能于一体,融合文化、体育、旅游等产业,将极大提高金华的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竞争力,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事物的本质联系, 可以建立有利于实践的具体联系,从而引导事物朝有利的方向转化,①③项符合题意;自在事物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而改变,②项说法错误;离开了事物的客观联系,主观能动性就不能正确发挥作用,④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 ‎【点睛】联系具有客观性:‎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方法论): 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 ‎31.《人民日报》发表评论称,教育要循序渐进,静待花开,要“唤醒”而非“催熟”。这句话体现了 ‎①规律具有客观性 ‎②事物的联系都是本质的联系 ‎③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④要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③符合题意,依据题意,教育要循序渐进,静待花开,要“唤醒,而非“催熟”。这句话体现了规律具有客观性,要遵循教育规律;要坚持适度的原则;‎ ‎②错误,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而不都是本质的联系;‎ ‎④不合题意,题意主旨强调的是要尊重规律的客观性,而不是强调要充分发挥主观意识的作用;‎ 故选:C。‎ ‎32.“补短板”频繁现于媒体:推进供给侧改革,“补短板”能力持续提升;专业精英“补短板”,打造金融升级版;民生水利“补短板”,山区治河获点赞……“补短板”强调的是 ‎①从全局着眼,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 ‎②减少曲折性,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 ‎③注重有序性,促进系统结构优化 ‎ ‎④抓关键部分,实现整体统筹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补短板”频繁现于媒体:推进供给侧改革,“补短板”能力持续提升;专业精英“补短板”,打造金融升级版;民生水利“补短板”,山区治河获点赞……这均体现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补短板”强调的是从全局着眼,实现整体最优目标,抓关键部分,实现整体统筹发展,①④适合题意;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②是不科学的;③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33. 下列说法中,最能体现矛盾同一性的是( )‎ A. 量体裁衣 B. 因材施教 C. 积劳成疾 D. 居安思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居安思危是指处于安逸的时候要想到危机,因为安逸在一定条件下会向危险转化,这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矛盾的同一性的体现,D符合题意入选;A、B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符合题意排除;C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不符合题意排除。故答案选D。‎ ‎34.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二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空间,机会平等。这表明 ‎①任何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③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④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一切从实际出发,题干说的是对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在改革开放之前和现在理解的不同,说真知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故①②④符合题意,③观点正确但是材料中没有体现意识的反作用。故答案应选C。‎ ‎35.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矛盾。上述材料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 ‎①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 ‎ ‎②既看到了主要矛盾,又看到了次要矛盾 ‎③既看到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④既坚持了两点是重点中的两点,又坚持了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①③:材料中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即主流是好的,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属于又看到支流,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这种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坚持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既坚持了两点论,又坚持了重点论,①③符合题意。‎ ‎②:材料内容不涉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②不合题意。‎ ‎④:辩证法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④错误。‎ 故本题选D。‎ ‎【点睛】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1、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方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②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③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主流. ④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矛盾主次方面是辩证统一的.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关键词:分析形势、事物性质、评价人和事,利弊、得失、优劣、好坏,抓主流、大局、主体、优势)‎ ‎36.“四个全面”是党中央治国理政、引领民族复兴的全新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犹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四个全面”的逻辑关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要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要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部分统率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对整体功能起着决定作用 ‎④坚持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抓住重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四个全面”反映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启示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坚持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注重总体谋划,注重抓重点,①④正确且符合题意;题干没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②与题意无关;整体统率部分,③错误;故本题选B。‎ ‎37.足球改革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发展足球运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格局中进行顶层设计和制度改革。 由此可见 A. 系统优化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B.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 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 抓住主流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答案】C ‎【解析】‎ ‎【详解】A错误,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B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 C正确,足球改革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说明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 D错误,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 故选:C。‎ ‎【点睛】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分析题目时要注意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主次矛盾是相对于一个复杂的事物,侧重于解决问题;矛盾的主次方面是侧重于单个事物、单个矛盾,侧重于认识问题。“足球改革是我国体育改革的突破口”体现了主要矛盾在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要求我们要抓主要矛盾,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本题也可用排除法,ABD三项说法错误。‎ ‎38.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开始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实施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这一政策变化反映了 A. 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B. 正确的意识有推动作用 C. 社会历史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D. 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答案】D ‎【解析】‎ ‎【详解】D:“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开始全面开放二胎政策,实施了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宣告终结”,体现了体现了我国人口政策的发展的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D符合题意。‎ ABC:材料强调的是同一事物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ABC表述正确,但均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39.浙江信息经济的融合应用不断深化拓展,全省20个智慧城市示范试点项目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智慧城市示范试点的唯物辩证法依据有 ‎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并优于普遍性 ‎④矛盾的特殊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①符合题意,先试点体现矛盾具有特殊性,全部建成投入使用体现矛盾具有普遍性,智慧城市示范试点体现的辩证法道理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②符合题意,通过试点从特殊性中总结出普遍性,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③表述错误,普遍性和特殊性没有优劣之分; ④表述错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故选:A。‎ ‎【点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问题的精髓):‎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40.无人驾驶技术将对未来的交通带来深刻变革。2018年3月,某公司的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引发了人们对该技术前景的担忧。不过有专家认为,这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材料体现的主要哲理是 A. 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 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C.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虽然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发生交通事故,但是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体现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材料未体现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CD不符合题意。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认识属于矛盾主次方面,不是主次矛盾,A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41.浙江省义乌市C村保存着四五栋建于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屋,村前溪水流过,村后缓坡绵延,有着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但村集体经济长期为零,人们收入不高。针对义乌市居民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与精品游产品匮乏的现实,该村召开动员大会,村干部逐条向村民分析市场需求、特色项目、预期收益等,承诺保障分红,面向村民筹集资金,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业。该村在将闲置房屋改造成民宿、非遗体验馆的基础上,又引来工商资本开发了“花间乐园”和“乡道乡吧”等项目。如今,村民成了乡村产业的“投资人”,实现了在家有工作,年年有分红,推动C村迈向振兴之路。‎ 分析C村的振兴之路是如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答案】①C村着力把握何挖掘乡村文化价值,结合义乌市居民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与精品游产品匮乏的现实,提出了发展旅游特色的决策,做到了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②村干部逐条向村民分析市场需求、项目特色、预期收益等,并承诺保障分红,面向村民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做到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何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乡村振兴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分析C村的振兴之路是如何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本题考查的知识明确,题型设置属于“措施类”主观题。解答本题,需要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 材料中“针对义乌市居民旺盛的休闲旅游需求与精品游产品匮乏的现实,该村召开动员大会”,体现了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材料中“村干部逐条向村民分析市场需求、特色项目、预期收益等,承诺保障分红,面向村民筹集资金,开发乡村特色旅游产业”,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何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42.针对全球气候不断变化、变暖的问题,人类不断探索着气候治理的措施,从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但在2017年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特朗普仍坚持“美国优先”原则,退出《巴黎协定》,此举遭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这对全世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全球安全的努力来说是“一件令人极其失望的事”。‎ 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答案】①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②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由于立场观点不同,特朗普坚持“美国优先”原则,退出《巴黎协定》。‎ ‎③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由于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也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京都议定书》再到《巴黎协定》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要求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属于分析说明类试题。知识范围是“认识具有反复性”。从材料中关于“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的信息人手,对接理论进行分析。“从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达成的《巴黎协定》,以联合国为主导的全球气候治理经历了20多年的曲折发展”说明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特朗普仍坚持'美国优先'原则,退出《巴黎协定》,此举遭到美国国内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这说明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患要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方法等条件的限制。总之,从“全球气候治理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本题的知识范围是“认识具有反复性”的知识,问题指向是分析上述材料,属于分析说明类主观题,具体解答本题考生可结合材料从认识具有反复性的原因和含义来分析说明。‎ ‎【点睛】材料分析题的解题步骤:‎ 第一步,审设问,注意知识范围的限定和题型,根据设问要求,检索知识库,找到需要运用的一般理论;‎ 第二步,以知识要点(特别是概念)为线索,按图索骥,在试题材料中寻找与理论要点相对应的有效信息;‎ 第三步,把知识要点与对应的具体信息结合起来,对知识要点进行阐释。‎ 第四步,表述答案:知识要点+材料分析。‎ ‎43.由于掌握传统版本的说唱艺人越来越少, 世界上最长的活形态史诗《格萨尔》的经典资源渐渐消失。为了抢救整理这部史诗,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团队遍访说唱艺人,收集资料,对流传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的《格萨尔》分别进行整理研究。经过三代学者的接续努力,为编撰《格萨尔文库》打下坚实基础。2010年研究团队开始了最后冲刺,2018年《格萨尔文库》终于付梓。《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 结合材料,谈谈《格萨尔》的抢救工作是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答案】①《格萨尔》研究团队三代学者的采集、整理、编纂,为出版《格萨尔文库》创造了条件,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②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冲刺,使活形态的《格萨尔》成为书面形态的《格萨尔文库》,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格萨尔文库》的成功付梓,使《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格萨尔》的抢救工作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分析《格萨尔》的抢救工作如何体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属于体现类试题。知识限定明确: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首先,学生要明确该原理的主要内容。其次,审读材料,把材料与原理相结合组织答案。‎ 材料中“《格萨尔》研究团队三代学者的采集、整理、编撰,为出版(格萨尔文库)创造了条件”,这体现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材料中“研究团队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冲刺,使活形态的《格萨尔成为书面形态的(格萨尔文库》”,这体现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材料中“《格萨尔》的传承与研究重燃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再放光彩”,这体现了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点睛】“体现类”主观题,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