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00 KB
  • 2021-09-06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政治试题(解析版)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高二(下)期中政治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48.0分)‎ 1. 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这表明(  ) ①文化首先需要传承才能创新 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④先进思想可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说法错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同一个过程; ②符合题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中形成,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行动指南,表明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符合题意,中国共产党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表明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 ④不合题意,材料中只体现先进思想可以认识世界,没有涉及改造世界。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文化的特点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不同的文化,对政治、经济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要求考生能熟记相关知识,并能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作出正确的选择,考查的是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和无关的选项。 ‎ 2. 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多项世界顶尖成果。这些重大科研成果将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  ) ①我国已成为科技全面领先世界的国家 ②科技已成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③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错误,我国已成为科技全面领先世界的国家,此说法不符合事实; ②错误,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 ‎③④正确,近年来我国取得了多项世界顶尖成果,极大地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这表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文化与综合国力 (1)地位作用: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应对措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2018年3月17日,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实现诗和远方的结合,对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  )‎ A.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 文化会促进经济发展 D. 文化是一种物质力量 ‎【答案】A ‎【解析】A符合题意,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实现诗和远方的结合,对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这表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B不合题意,材料强调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没有体现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错误,先进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D错误,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2)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与材料无关和错误的选项。 ‎ 1. ‎“隐性传播”是相对于“显性传播”而言的,是指在特定信息的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通过间接的、内隐的方式输出信息,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暗示和感染,并逐步接受和认同信息内容的过程。下列古语中与“隐性传播”意思一致的是(  ) 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 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④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润物细无声”,现在很多地方用来形容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受教育,受熏陶,与“隐性传播”意思一致,①当选; ②不符合题意,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强调了内外因辩证关系,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②; ③不符合题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与题意不符,排除③; ④符合题意,“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已”,意思为:和品行优良的人交往,就好像进入了摆满芳香的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闻不到兰花的香味了,这是因为自己和香味融为一体了,表明接受他人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与“隐性传播”意思一致,故④当选。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 (4)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解答本题应运用的解题方法为排异法,即排除题肢本身尽管正确,但与题干的规定性无关的,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类方法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难度中等。 ‎ 2. 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风气和习俗,包括其成员的思想、品德、情感、礼仪、语言等。中国人重视家风的传统。这是因为(  )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良好的家风对个人的成长具有决定作用 ③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 ④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③符合题意,中国人重视家风的传统,原因在于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同时家风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故入选。 ②错误,良好的家风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但并不具有决定作用。 ‎ ‎④错误,同时优秀文化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是所有的文化,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故排除。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②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被人们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上,都是深远持久的。 ②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2、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题目难度适中,旨在考查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应变能力,对于此类型题目,学生需要具有灵活的思考能力,但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不能脱离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教材的知识点。 ‎ 1. 文明交通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表征。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减少交通事故,赣州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  ) ①文明礼仪是文化素养的核心,对人的综合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 ③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个体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形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①错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②③正确,文明交通是文明城市的重要表征。为提高市民文明交通素质,改善通行秩序,减少交通事故,赣州市深入开展“文明交通大家行”活动,倡议全民参与,共创文明交通环境。该市的做法是基于人民群众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是文明风尚的践行者,人们接受健康文化的影响,往往是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错误,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故选:B。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因 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必须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②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②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 ‎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④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1. ‎2016年4月23日是第21个世界读书日,每年的这一天,世界100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倡导人们多读书是因为(  ) ①阅读将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 ②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③阅读是一个让人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熏陶的过程 ④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说法错误,阅读将对人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精神影响,而不能产生直接的物质性影响; ②不合题意,“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这种包括积极影响也包括消极影响,所以不能成为倡导人们多读书的原因; ③④符合题意,之所以倡导人们多读书,是因为阅读是一个让人自觉学习主动接受健康向上文化熏陶的过程,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故选:D。 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1)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修养。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这启示我们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积极接受健康有益的文化的影响,增强抵御落后、腐朽文化的能力。 ②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 (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①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就是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②人们通过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就是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③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解题的关键是,一要把握题干要阐明的主旨,二要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或无关的选项。 ‎ 2. ‎2022北京--‎ 张家口冬奥会会徽的设计者是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设计团队,此前他们设计的南京青奥会会徽,也展示了中国文化。关于“衷情中国文化”,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说:“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继承是发展的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③重视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民族文化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世界各国的优秀设计师都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表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②符合题意,“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就必须要懂本国文化,会展示自己的文化”表明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要前提,文化创新离不开继承传统文化; ③说法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纵向的传承与创新,不是横向的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 ④说法错误,题目未涉及民族文化是支撑本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故选:A。 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 ①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所以,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②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③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①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2018 年 11 月 7 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拉开帷幕。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在本届大会上进行首演,通过艺术与科技、世界与民族的完美融合,为嘉宾们呈现了 5 000 年良渚文明的源远流长。另外,乌镇还设置十余个 5G 基站,嘉宾可以通过 5G 网络+8K 高画质的视频来观看相关节目。材料体现了(  ) ①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凝聚力的保证 ②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和消费方式的变革 ③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服务于人民群众 ④文化创新要立足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保证,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②正确,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呈现良渚文明,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的变革,5G 基站+8K 高画质的视频,体现了信息技术推动文化消费方式的变革; ③正确,大型多媒体交响乐《良渚》为嘉宾们呈现了 5 000 年源远流长的良渚文明,体现了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服务于人民群众; ④错误,文化创新应立足于社会实践。 故选:C ‎。 本题考查: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创新的途径 1、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和发展。 2、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为了正确验证自己所选的选项是否正确:一可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选项;二是正选法,直接选择正确选项,二者结合,相互印证以提高正确率。 ‎ 1. ‎(题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人说:不学礼,无以立。华夏儿女的举手投足、音容笑貌,无不体现中国人的气质与素养。而今,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材料启示我们(  ) ①传统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②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 ③中华文化既要保持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 ④要继承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优良传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③不合题意,题干要求提高公民的文化素养,与传统文化的特点以及民族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无关; ②④符合题意,材料“行走中的国人在旅途中留下了不同的印记,有的在感受汲取文明,有的却因不当的言行给文明的传播留下了难言的诘问”这表明要提高自身素养,做传播中华文明的使者,要继承中华民族讲究“礼仪”的优良传统; 故选:C。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1)原因: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3)措施: ①要发挥思想道德模范的作用,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②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③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 ‎④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加强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要求学生在熟练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及善于运用知识对选项进行辨析排除。 ‎ 1. 故宫博物院大力推动“数字故宫”建设,让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立无墙的博物馆。“数字故宫”建设(  ) ①充分发挥了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②能够促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③有利于消除时空的局限,满足国民的精神需求 ④有利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实现因时而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数字故宫”建设就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播、继承和发展; ②符合题意,让传统文化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建立无墙的博物馆,这一举措能够促使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③说法错误,时空的局限具有客观性,不能消除; 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中华传统文化保留着基本特征,其具体内涵因时而变。 故选:A。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集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大众传媒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这样既节省了答题时间,又提高了正答率。本题难度不大。 ‎ 2. 在传统戏曲发展面临困境的情况下,青春版《牡丹亭》在美国却场场爆满。该剧尽量保留原剧本中的精华部分,大胆借鉴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特点,从视觉、听觉、舞美等方面下功夫,用青春的演员演青春的爱情故事,让大批年轻观众触摸到了传统文化的温度。青春版《牡丹亭》让年轻人喜欢上老戏曲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文化创作应自觉迎合年轻观众的实际需求 ③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实现形式的创新 ④坚持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青春版《牡丹亭》没有对过去的传统戏曲全面继承,而是保留了精华并结合年轻观众的观赏需求而再创造,这表明,文化创新的根基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②说法错误,文化创作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而不仅仅是迎合年轻观众的实际需求。 ③符合题意,青春版《牡丹亭》在尽量保留原剧本中的精华部分的基础上,大胆借鉴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特点,从视觉、听觉、舞美等方面下功夫,体现了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实现形式的创新。 ④说法错误,文化的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而不是途径。 故选:A。 本题考查:文化继承与创新 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新的主体,因此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对基础知识的准确把握排除法去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1. 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喜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不仅展示了文物的物质价值,也向人们讲述了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华,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②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促进文化交流 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喜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不仅展示了文物的物质价值,也向人们讲述了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华,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②说法错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不合题意,材料未涉及文化创新要以文化的多样性为基础,促进文化交流。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另一基本途径。 ④要推动文化内容、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学生在分析题肢的时候,要结合材料进行思考,排除题肢中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和无关的选项,从而筛选出正确的选项。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理解和把握。 ‎ 2. 第十三届全国田径运动会吉祥物“津娃”,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天津特色,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这表明(  )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 ③文化创新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的力量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A ‎【解析】①符合题意,“全国田径运动会吉祥物将艺术表现形式与现代卡通形象进行了有机整合”表明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②符合题意,“融入了极强的时代气息”表明实现文化创新需要与时代精神相结; ③说法错误,文化创新源于社会实践; ④说法错误,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 故选:A ‎。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二者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2)正确处理: ①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这就是文化传承。 ②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②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本题考查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要学会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错误的选项。 ‎ 1. 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感知“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从中可以看到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这表明(  ) ①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③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中外文化经过交流、借鉴,逐渐趋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符合题意,央视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带大家身临其境地感知到“一带一路”的民生百态,说明现代传媒具有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说法错误,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③符合题意,“茶叶、丝绸伴随着中国口音旅行到了全世界,而远方的特产来到中国的同时也把海外乡音带进了汉语词典;阿拉伯神话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的电影海报也张贴在外国的电影院里…”体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④说法错误,中外文化逐渐趋同的说法违背了世界文化多样性。 故选:B。 本题考查:现代文化传播手段、文化多样性 1、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1)特点:大众传媒依托现代信息技术,能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2)拓展:国家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传媒技术的使用;青少年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能力,文明使用传媒技术,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解答本题最快的方法为排误法,即排除题肢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运用此方法的前提是熟练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本题难度不大。 ‎ 1. 当今,看似繁荣的国内儿童书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童书都是外国书籍,如美国的《贝贝熊》、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等,“西餐”悄然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这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 ②依托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 ③应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自觉抵制“西餐”文化的传播 ④开发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原创童书,增强文化认同感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要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而不是要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 ②④符合题意,看似繁荣的国内儿童书市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孩子们“如数家珍”的大多数童书都是外国书籍,如美国的《贝贝熊》、法国的《不一样的卡梅拉》等,“西餐”悄然成为孩子们“餐桌上的主菜”。这引发了很多有识之士的担忧。启示我们依托深厚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文化,开发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土原创童书,增强文化认同感; ③说法错误,我们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而不是自觉抵制“西餐”文化的传播。 故选:C。 本题考查: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二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2. 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习俗,本身就具有动态发展特点,如果想要让其活在当下,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色。由此可见(  ) ①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传统节日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③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④传统节日源于时代,可以超越时代的限制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C ‎【解析】①错误,材料不涉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 ②③正确,传统节日诞生于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社会规范习俗,本身就具有动态发展特点,如果想要让其活在当下,就需要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赋予其时代特色。由此可见传统节日源于社会实践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创新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体现时代精神; ④错误,传统节日源于时代,不能超越时代的限制; ‎ 故选:C。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要求: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本题考查文化传承与创新,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考生对材料中的观点能准确把握其主旨,并与所学知识相结合,需要考生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要善于运用排除法去除说法错误的选项。 ‎ 1. ‎“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请问您尊姓大名?从何处来,往何处去?”中国人初次见面惯常俚语中,一句有关人名,两句有关地名。这表明“地名”(  ) ①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②具有延续性、地域性、一元性特征 ③潜在一种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 ④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A. ③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答案】A ‎【解析】①表述错误,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②表述错误,“一元性”说法错误; ③④符合题意,根据题意中“地名文化”是集体记忆,是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与文明脉络,这表明“地名”潜在一种凝聚力,蕴藏着个人情感,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和特定象征; 故选:A。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英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一一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  ) ①能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传递着中华民族永恒不变的精神特质 ③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④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的精神动力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说法错误,“永恒不变”说法错误; ③④符合题意,英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从未间断的浩然正气一一为了国家统一,人民幸福,不惜舍身成仁,捐躯赴义。这一浩然正气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鞭策中华儿女风雨同舟的精神动力。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诗人余光中曾在《当我死时》中咏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我便坦然睡去,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  ) ①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②体现出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体现出优秀文化凝聚着两岸民众一致的价值追求 ④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①不合题意,材料不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包容性; ②④符合题意,诗人余光中曾在《当我死时》中咏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我便坦然睡去,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这首诗,引起了两岸同胞的强烈共鸣。这种共鸣体现出了两岸同胞具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体现出爱国主义的情感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的心中; ③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凝聚着两岸民众一致的价值追求。 故选:D。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意义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2)中华民族精神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②核心: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共同的要求,但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是一致的。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1. 有分析人士指出,“颜色革命”给相关国家、国际地缘战略格局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颜色革命”的发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西方文化入侵在“颜色革命”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抵御西方“颜色革命”需要我们(  )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坚持“以我为主”,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 ③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发挥“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①符合题意,针对材料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要抵御西方“颜色革命”,必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②表述错误,“抵制西方文化在我国境内传播”的说法错误,我们要吸收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③不合题意,材料主旨是要抵御文化渗透,而不是要加强中华文化对外输出; ④符合题意,针对材料中西方文化的渗透,要抵御西方“颜色革命”,必须发挥“主心骨”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故选:C。 本题考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⑤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意: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千百年来中华儿女胼手胝足的劳动,一代又一代人薪火相传的守护,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唯一从未中断的文明。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材料表明(  )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中华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④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①④正确,伟大民族精神,蕴藏于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闪耀于大好河山、广袤粮田,凝结于交织交融、同心同德的56个民族,体现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执着前行。说明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中华文化的力量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之中。 ②错误,“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石”夸大了民族精神的作用。 ③错误,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精深和兼收并蓄的特质。 故选:B。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 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 ②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蕴涵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③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应用知识能力,难度一般。我们做每一道政治选择题都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对题干提供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甄别、遴选,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培养能力。 ‎ 1. 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量也很实在:南方人请客吃饭盘子小,菜的分量也少,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这说明(  ) ①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 ②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③请客吃饭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组成部分 ④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C ‎【解析】①④符合题意,北方人请客吃饭,总是整一桌子菜,量也很实在:南方人请客吃饭盘子小,菜的分量也少,但花色品种则比较丰富。这说明各地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特性,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不合题意,材料不能表明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内涵丰富; ③说法错误,请客吃饭并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 故选:C。 本题考查: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要把握材料要阐明的主旨,并和所学知识对应起来,另一方面运用排除法去除不合题意和错误的选项。 ‎ 2.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庆五谷丰登、盼国泰民安的传统,通过举办民俗表演、技能比赛等活动分享丰收的喜悦,目前已有13个少数民族有庆祝丰收的节日。从2018‎ 年起,我国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  ) ①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 ②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③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 ④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①②正确,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文化意义在于传承中华农耕文明和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民族文化和表达民族情感; ③错误,选项强化文化的同一性,缩小文化的差异性说法错误; ④错误,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并不能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故选:A。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 (1)传统文化的表现: 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影响。 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艺术的继承: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思想的继承: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影响: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表现、特点和影响的知识,考查学生提取信息、调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要把握材料主旨,找出与主旨一致的表述。选项与材料主旨的一致性是单项选择题的根本原则,并运用排除法去除本身说法错误的选项。 ‎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0分)‎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王泽山教授, 6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提升炸药的性能,攻克了一系列军工难题。因为工作需要,他每次都要亲临试验场,身先士卒,奋战在实验第一线。还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的火药火器技术方面的书籍,为火炸药的应用打开了片新天地。同时,王泽山及其团队参阅大量国际前沿技术,但却对他的学生说:“一定要有超越意识,不能一味的跟踪国外的研究,更不能简单地仿制甚至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东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王泽山教授取得成功的原因。‎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又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请你就此角度为文艺创作提两条建议。‎ ‎【答案】【小题1】(1)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翻阅了大量关于中国古代的书籍,为火炸药的应用打开了一片天地。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参阅国际前沿技术,从中汲取有益经验。 ‎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避免一味地跟踪国外的研究,更不能简单地仿制甚至全盘吸收国外的东西而抛弃我们自己的东西。 (2) ①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 ②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③向人民群众学习; ④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等。‎ ‎【小题2】‎ ‎【解析】(1)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关知识,分析王泽山取得成功的原因,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关知识。可知涉及答题要素有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2)本题要求请你就此角度为文艺创作提两条建议,属于建议类试题。设问角度为“人民群众”,属于开放性试题,围绕主题,言之有理即可。 (1)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考查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分析材料的能力,难度中等。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考生带着设问审材料,进一步锁定答题要素。将材料与书本原理知识匹配,从而快速论述答案。 (2)为建议类试题,解题技巧: ①审题:围绕中心词展开,思维要发散,角度多样,避免重复。 ②注重层次性; ③体现价值导向性,答案要点要体现社会正能量方面; ④语言简洁、建议措施要具体可行。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8日,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因乘客刘某错过站与司机发生争吵,进而互殴致使车辆失控坠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此,有学者指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因此法律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公共安全需要法治意识。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安全需要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答案】①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有利于维护公共安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提高公民法治意识,有利于提高公民素养,约束自己的行为,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从而维护公共安全 ③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法治意识作为一种优秀文化,能够成为维护公共安全,呵护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公共安全需要法治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属于原因类主观题,知识范围限定明确,文化与生活的知识,学生可以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与教材知识相对接进行分析,根据材料“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权利意识不断高涨,但法治意识还没跟上。因此法律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公共安全需要法治意识”可知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根据材料“乘客刘某错过站与司机发生争吵,进而互殴导致车辆失控坠江,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可知公民的法治意识淡薄,文化素养不高,可从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作答;根据材料“法律应该与经济社会发展齐头并进”可知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本题为原因类主观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阐释事理的能力。解答原因类试题一般“一审、二定,三落实”的方法。所以“一审”就是要审读设问和材料,明确设问和材料所包含的信息。“二定”在审读的基础上,依据材料信息或者设问信息,明确此题的知识指向和主体指向。“三落实”就是通过对材料和设问的分析,实现从设问到教材知识的落实,明确具体的知识体系。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全面宣传展示中国世界遗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首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博展会于2017年8月11日-15日在福州举办。本届博展会以“世界遗产。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为主题,为热爱世界遗产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搭建了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召开首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博展会的文化意义。‎ ‎【答案】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召开中国世界遗产文化博览会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②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③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解析】本题属于意义类主观题,答题范围文化生活,要求结合材料说明召开首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博展会的文化意义,故考点涉及文化遗产,首先应该回答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题目强调“本届博展会为热爱世界遗产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有识之士,搭建了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这说明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为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提供了平台,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促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说明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的对外交流传播,展现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本题属于意义类的主观试题,要求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作答,知识限定不明确,因此这类试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解题时要紧扣设问和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将课本知识迁移到答案中,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并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运营。多年来,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创新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获得了1000多项专利,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充分体现出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历程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昂扬斗志,反映出我国几十年来从追赶世界到追求领先世界、超越世界,从“中国制造”到勇于实现“中国创造”的民族志气,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优势。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如何具体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答案】①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创新实践,体现的是伟大创造精神。 ②逢山开路、遇水搭桥体现的是伟大奋斗精神。 ③从“中国制造”到勇于实现“中国创造”体现的是伟大梦想精神。 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体现的是伟大团结精神。 ⑤四个伟大精神都致力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共同体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解析】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如何具体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属于体现类主观题,知识限定为中华民族精神。材料“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攻坚克难、自主研发、创新实践”,体现的是伟大创造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昂扬斗志”,体现的是伟大奋斗精神;“从‘中国制造’到勇于实现‘中国创造’的民族志气”,体现的是伟大梦想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体现的是伟大团结精神;“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优势”,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 体现类试题在高考试题中考查频率最高,是难度适宜的题型,它立足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分四步走。第一,通过设问明确设问指向,包括主体指向和知识指向。第二,依据指向,明确知识内容。第三,依据知识内容,对材料进行分析。第四,结合材料分析,对知识内容进行取舍,作答。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