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00 KB
- 2021-09-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阶段检测(一)
政 治
第I卷 (客观题 共8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2019年2月24日,华为首款5G可折叠手机MateX发布。MateX将一系列华为独有的尖端科技集于一身,为消费者带来了影音游戏娱乐方面的震撼体验,引发了消费者的追捧。材料表明
①消费为生产创造动力
②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③消费对生产的升级发展起着导向作用
④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A. ①③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MateX将一系列华为独有的尖端科技集于一身,为消费者带来了影音游戏娱乐方面的震撼体验,引发了消费者的追捧。这说明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②④适合题意;消费是为生产创造新的劳动力,①说法错误;③是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2.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 决定的。
A. 人们的主观愿望 B. 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
C. 人们的消费心理 D. 消费者的客观的需求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决定消费的因素。B:人们的消费,从根本上讲是由客观的物质生产状况决定的,B正确。
AC:人们的主观愿望、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者的客观的需求,都是主观因素,不能起决定作用,AC排除。
D:生产决定消费,不是消费决定生产,D错误。
故本题选B。
3. 随着我国居民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逐渐形成,体育健身娱乐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这表明
A.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 消费观念决定生产的发展
C. 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
D.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往往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D
【解析】
略
4.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A. 决定性 B. 基础性 C. 依赖性 D. 辅助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ACD:决定性、依赖性、辅助性,均不符合题意,ACD排除。
B: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B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1.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2.社会再生产: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5.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美好生活、高品质消费的需求的提升,家政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加入。这表明
A.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B.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
C. 新的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
D. 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与消费的关系。C:材料反映随着新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家政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高素质、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大学生加入,说明新的消费需要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C正确且符合题意。
ABD:材料没有体现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AB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6.下列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2018年经济举措,其中能直接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是
①实行住房限购或者开征房地产税
②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
③按5%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
④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实施优惠政策
A. 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①②:材料强调消费对经的直接作用,实行住房限购或者开征房地产税、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均不属于消费对经济发展起直接作用,①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按5%的比例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实施优惠政策,这些体现了消费对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而且是直接作用于经济,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可采用以下方法解答: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再找出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依次排除错项、与题意不符或者与题意无关的选项的方法,本题可排除①②。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7.当前,我国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不包括
A. 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民生水平 B. 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C. 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D. 推动科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D:推动科技技术的进步与创新,这属于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具体要求,不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原因,D不符合题意,符合试题要求,D入选。
A:以人民为中心提高民生水平,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A属于原因,不符合试题要求,A排除。
B: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A属于原因,不符合试题要求,B排除。
C:大力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A属于原因,不符合试题要求,C排除。
故本题选D。
【点睛】发展生产力:(1)原因:这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发展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2)措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8.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①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 ②是社会主义根本经济特征
③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④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地位、公有制的地位。①: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①正确。
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②不符合题意。
③: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③正确。
④: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④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柱,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下列关于公有制经济说法正确的是
A. 是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B. 包括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C.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D. 其主体地位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上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公有制经济。A:国有经济是指由社会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经济形式,A错误。
B:包括国有、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B错误。
C:在我国,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C正确。
D: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上,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C。
【点睛】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创造力和活力;依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使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
10.国家高度重视国企改革,是因为
①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
②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④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国有经济的地位。①: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①错误。
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错误。
③④:国家高度重视国企改革,是因为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③④正确。
故本题选B。
【点睛】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公有制居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有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
1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基于量化分析的视角》研究数据显示,公有制资产288.99万亿元,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比达55.78%。研究报告还称,非公有制经济在产出、就业、税收等领域的巨大贡献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这表明,在我国
①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
②公有资产增速高于非公有资产增速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①:“公有制资产288.99万亿元,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比达55.78%”表明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就保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①符合题意。
②:材料没有体现公有资产增速高于非公有资产增速,②不符合题意。
③: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③表述错误。
④:“非公有制经济在产出、就业、税收等领域的巨大贡献是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表明我国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点睛】区分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即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包括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
12.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在于私营经济
①生产资料私有
②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
③存在雇佣关系
④经济规模比较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区别。①: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的生产资料都私有,这是二者的共同点,①不符合题意。
②:劳动成果直接归劳动者所有是个体经济的特点,②不符合题意。
③④:私营经济以生产资料私有制雇佣劳动为基础,存在雇佣关系,经济规模比较大,③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13.随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能源、电信等传统垄断领域的步伐必将加快,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材料表明()
A. 取消公有制主体地位,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 取消市场准入门槛,才能激发民间投资热情
C. 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D.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真正实现了平等
【答案】C
【解析】
题目中,随着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设立,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能源、电信等传统垄断领域的步伐必将加快,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材料表明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发展;故C选项入选。A选项错误,不能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B选项错误,不能完全取消市场准入门槛。D选项错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14.近年来,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各项试点梯次展开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
①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②深化改革,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地位
③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平等发展
④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活力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国有经济的相关知识。①④符合题意,依据题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取长补短,不断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活力;②不合题意,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目的不是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市场地位;③错误,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一样。故本题选B。
15.改革开放以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已经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格局。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
A. 都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B. 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同等的地位 D. 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答案】D
【解析】
【详解】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D项符合题意;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A项说法错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B项说法错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不具有同等的地位,公有制经济是主体,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怎么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a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c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1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决定我国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的根本原因是
A. 社会主义本质 B. 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状况
C. 市场经济体制 D. 现阶段的生产关系状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A: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但这不是“根本原因”,A不符合题意。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B符合题意。
C
: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运行模式,不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状况,C排除。
D: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属于现阶段的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状况,不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二者属于同义反复,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柱,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有利于提高生产力水平、提高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17.现阶段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应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B. 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应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C. 付出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报酬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D. 工程师因技术获得收入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按劳分配、按劳动要素贡献参与分配。A:公有制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应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里工人的工资收入应该属于按劳分配所得,A错误。
B: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收入并不都属于按劳分配所得,公有制经济中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等才是按劳分配所得,B错误。
C:公有制经济中付出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报酬属于按劳分配所得,非公有制经济中付出劳动而获得的劳动报酬属于按劳动要素贡献参与分配,C错误。
D:工程师因技术获得的收入,这属于按生产要素参与贡献分配,不属于按劳分配所得,D正确。
故本题选D。
【点睛】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含义:生产要素 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
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18.下列有关“按劳分配”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B.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C. 它在我国所有分配方式中占主体地位
D. 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故B说法错误,其余选项表述都是正确的。此题属于逆向性选择题,故选B。
19. 刘某对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每年只有4000元的纯收入不满意,于是把它承包给承包商王某,每年可获得2万元的收入,另外自己还在王某的工厂里劳动,每月获得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里的各种收入体现的分配方式分别是
A. 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
B. 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按劳分配
C.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要素分配
D. 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分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土地承包收入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土地承包收入是按劳分配,而不是按生产要素分配,故排除。C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土地承包收入是按劳分配,故入选。D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在个人工厂工资收入,属于按劳动要素分配,而不是按劳分配,故排除。
考点:分配方式
20.小张在一家国有企业工作,年薪5万元,岗位津贴1万元;他还利用业余时间搞一些技术发明,一年的技术转让所得为1万元;在这期间炒股获得收益3万元。小张的上述收入中,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分别为
A. 5万元、4万元 B. 6万元、3万元
C. 6万元、4万元 D. 6万元、1万元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按劳分配和按资本要素分配。A:小张的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年薪5万元加上岗位津贴1万元合计6万元,小张的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是炒股收益3万元,不是4万元,A排除。
B:小张的按劳分配取得的收入是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年薪5万元加上岗位津贴1万元合计6万元,炒股收益3万元属于按资本要素分配,B正确。
C:小张的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是炒股收益3万元,不是4万元,C排除。
D:小张的按资本要素分配取得的收入是炒股收益3万元,不是1万元,D排除。
故本题选B。
【点睛】1.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健全生产要素分配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含义:生产要素 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
②内容:参与收益分配的生产要素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土地、信息等
③意义:第一、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第二、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1.某国有控股企业改革分配机制,高薪聘用科技人员,逐步实行员工持股参与分配的方法,允许他们以科技成果入股。此举有利于
A. 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体作用 B. 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C. 通过再分配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D. 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国有控股企业的这一举措有利于完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体制机制,激发持股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D项符合题意;公有制经济是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A项说法错误;这一举措会拉开收入差距,B项与题意不符;这一举措属于初次分配而不是再分配,C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D。
【点睛】为什么要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②健全生产要素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
22.下列关于收入分配公平,理解正确的是
A. 收入分配绝对平均 B. 收入分配不能有差距
C. 收入分配相对平等 D. 保证人们高质量生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收入分配公平。A:收入分配公平不是收入分配绝对平均,A错误。
B: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B错误。
C:收入分配公平是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C正确。
D:收入分配公平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要,D错误。
故本题选C
【点睛】收入分配公平
①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要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
②意义:A.
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B.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③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④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⑤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⑥有利于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23.自2017年4月以来,上海、深圳、陕西等多地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这一举措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A. 初次分配重公平
B. 再分配更重效率
C. 整顿调节过高收入
D.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收入分配与公平,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把握材料主旨。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表现,故A正确,B 错误;整顿调节过高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都是再分配的内容,排除CD。故选A。
24.2018年全国居民收入呈现多元趋势,增速7%左右,跑赢同期GDP的6.5%增速,同时需求升级,健康的消费支出结构促进了经济稳健增长和转型升级。这表明
①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③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不断理顺
④居民收支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②选项观点正确符合题干,题中居民收入增速跑赢同期GDP
,说明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入选。④选项观点正确符合题干,题中居民收入增长之后,需求升级,健康的消费支出结构促进了经济稳健增长和转型升级,入选。①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排除。③选项观点与题干不符,题中事例强调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没有涉及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排除。故本题选D。
【点睛】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1) 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
(2)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①当前收入: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商品的需求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消费增长也较快。②未来收入预期:对未来收入预期看好,预支未来收入的可能性就会加大;反之,人们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③社会总体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3) 消费水平还受消费观念的影响。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念促进消费水平的提高。要转变消费观念,在预期收入稳定和有偿还能力条件下,可适当进行贷款消费。
(4) 宏观政策:①财政政策。②货币政策。
25.2019年1月1日施行的浙江省《关于改革国有企业工资决定机制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深化国企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急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频斜。这样做是基于
①协调利益关系,激发国企活力
②兼顾效率与公平,激发职工积极性
③通过再分配调节,维护社会公平
④完善按要素分配,促进效率提高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深化国企内部分配制度改革,工资分配要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急岗位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频斜。这样做是基于兼顾效率与公平,激发职工积极性,有利于协调利益关系,激发国企活力,①②适合题意;国企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是通过初次分配调节,维护社会公平,不是为了促进效率提高,③错误;国有企业工资分配是按劳分配,④错误;故本题答案选A。
26.2017年1月1日起,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允许食盐生产企业进入流通和销售领域,食盐批发企业可跨区域经营。这一措施( )
A. 会导致盐产品价格全面大幅度上涨 B. 意在加强对盐业生产的统筹管理
C. 取消了政府对盐业市场的专业化监管 D. 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答案】D
【解析】
我国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会形成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不会使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A项错误;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不是为了加强对盐业生产的统筹管理,B项不选;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不是取消了政府对盐业市场的专业化监管,C项错误;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D项正确。
【点睛】放开所有盐产品价格是为了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配置作用的干预,以便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放开盐产品价格不代表政府取消价格干预,即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代表不需要政府的调控,只是此时政府职能的履行应更多的转向为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27.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将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断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有利于( )
A. 根除市场弊端 B. 规范市场秩序
C. 弱化市场调节 D. 避免市场竞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形成以道德为支持,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主义信用体制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要使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就要规范市场秩序,既要健全市场规则,又要健全社会信用制度,故选项B正确,选项A说法错误,错在根除,故排除。选项CD说法均错误,均夸大了这一制度的作用,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考点:规范市场秩序
28.2018年7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指出,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行为。这体现了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是
A. 自发性 B. 盲目性 C. 滞后性 D. 基础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弊端。A:制假售假、坑蒙拐骗、不择手段追逐利益指的是市场调节的自发性,A符合题意。
B:盲目性指的是信息不灵,多赔少赚,一哄而上,没有主见,决策带有盲目性,材料未体现,B排除。
C:滞后性指的是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材料未体现,C排除。
D:基础性,不属于市场调节存在的弊端,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A。
【点睛】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弊端。
(1)自发性——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下,为了自身的眼前利益(唯利是图、两极分化)。
(2)盲目性——生产经营者不可能完全掌握市场各方面的信息,也无法控制经济变化的趋势,因而其决策会带有一定的盲目性。(盲目决策,一哄而起)
(3)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从价格形成、价格信号传递到商品生产的调整有一定的时间差。
注意:判断自发性、盲目性还是滞后性的顺口溜
自发性:为了挣钱,不择手段,制假售假,坑蒙拐骗,商标侵权等。
盲目性:信息不灵,多赔少赚,一哄而上,没有主见。
滞后性:事后调节,浪费时间,浪费资源,农业多见。
3、单纯市场调节的危害:①严重危害公民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影响社会安定;
②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③社会经济不稳定,发生经济波动和混乱;
④收入分配不公平,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作为经济学概念的数字经济是人类通过大数据的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9. 据测算,近年来中美日英等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平均增速显著高于当年全球GDP增速。这表明,发展数字经济
A. 有助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B.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C. 有利于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 D. 能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30.
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全面了解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这有助于减少市场调节的
A. 自发性 B. 盲目性 C. 滞后性 D. 不平衡性
【答案】29. B 30. B
【解析】
本题以数字经济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企业经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发展数字经济的意义。B:中美日英等主要国家数字经济平均增速显著高于当年全球GDP增速,这表明,发展数字经济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B符合题意。
ACD:数字经济是通过大数据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引导、实现资源的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形态,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ACD排除。
故本题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缺陷。A:自发性强调的是生产者不择手段追逐利益,与市场信息没有必然联系,A排除。
B:大数据时代,企业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搜集与分析全面了解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这有助于减少市场调节的盲目性,B符合题意。
C:滞后性强调的是时间差、时候调节,与大数据可以事先让生产者分析全面了解市场供求变化的信息无关,C不符合题意。
D:材料强调的是避免市场调节的缺陷,不平衡性不是市场调节的缺陷,D不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B。
二、判断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3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案】正确
【解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直接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消费是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的和动力,故题目观点正确。
32.生产和消费互为动力,相互决定。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但不能决定生产,二者不是相互决定,故题中观点错误。
【点睛】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新的消费需求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具有导向作用;新的消费热点会带动新的产业的出现和成长;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
33.国有经济是同较高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国有经济。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状况,国有经济同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故题中观点正确。
34.国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是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答案】错误
【解析】
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故该判断错误。
35.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 )
【答案】错误
【解析】
该题目为判断类题目。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在国民经济的体系中,以公有制为主体。故该判断错误。
36.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答案】正确
【解析】
本题属于判断类题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其中,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故该判断正确。
37.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私营经济。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可以成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社属于农村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不属于私营经济,故题中观点错误。
38.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
【答案】正确
【解析】
试题分析: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说法正确,答案为A。
考点:按劳分配
点评:考查考生记忆能力比较简单。
39.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按生产要素分配存在于非公有制经济中。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按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但按生产要素分配不一定只用于非公有制的,生产要素分配中的资本、技术、管理可以在公有制经济里分配。故题中观点错误。
40.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按劳分配的知识。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故此题观点错误。
41.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属于初次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这可能会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共同富裕,故题中观点错误。
42.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属于初次分配,生产要素所有者凭借对生产要素的所有权参与收益分配,体现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故题中观点正确。
43.效率是实现公平的保证。
【答案】错误
【解析】
效率是实现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实现效率的保证。
44.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故题中观点正确。
【点睛】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二者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与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处理:兼顾效率与公平,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分配悬殊。
45.实现共同富裕是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制度保证。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坚持和完善我国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形成合理有序的公平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故题中观点错误。
46.我国政府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我国政府具有加强社会建设的职能,要履行好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故题中观点正确。
47.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故题中观点正确。
48.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的经济。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故题中观点错误。
49.形成以法律为支撑、道德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故该说法错误。
考点:规范市场秩序
点评:本题考查了规范市场秩序知识点,需要考生对基础知识熟练掌握。
50.公共物品是不可以通过市场来调节的。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市场调节的不足。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包括市场不能调节、不能让市场调节两方面)市场不能调节国防、治安、消防等公共物品的供给,而对于可能危害公众利益的产品供给则不能让市场来调节,故题中观点错误。
第Ⅱ卷 (客观题 共20分)
三、简答题:本部分共2小题,第51题8分,第52题12分,共20分。请紧扣题意,结合所学相关知识,简要回答问题。
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持民营企业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提出了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六大举措,包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等。
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
【答案】①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③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为话题设置试题情境,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对民营企业发展做出的强调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原因。知识限定比较宽泛,属于中观考查。考生需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确定知识角度,试题设问强调民营经济,试题情境强调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考生应联想到解答本题需运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作答。①非公有制经济地位角度:写出主干知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②非公有制经济作用角度:写出主干知识:量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促进创新、扩大就业、增加税收。结合主干知识与试题材料分析:屠呦呦经历多次试验设计多种方法最终发现青蒿素。③考虑到发展民营经济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因此可联系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意义加以阐释,即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主观题,以“……的原因”的形式呈现。通常要分析这样做的依据和意义,“依据”即与试题设问相关联的理论知识; “意义”需考生围绕试题主题阐发,一般用“……有利于……”的句式或者动词(促进、增强、推动、保障,等等)引领的句式表述。
52.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多次开会研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问题,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用人单位贯落实中央精神和决策部署,推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取得了新进展。但目前我国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地区收入差距、全国行业平均工资差距虽有所下降,总体看仍然偏大。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有何意义?并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意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是新发展理念的要求。(或答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率,增加社会财富。有助于理顺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也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扩大内需,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建议: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供制度保证。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收入分配问题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以各地推动我国收入分配改革为材料,从《经济生活》的知识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有何意义?并请你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试题分为两步,第一步: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的意义,知识限定不明确。知识限定不明确,属于中观考查。考生结合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回答本题的知识角度:实现共同富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或者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上阐释“意义”。第二步: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虽然具有开放性,但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围绕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组织作答,教材有明确的阐释,考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直接作答。
【点睛】关于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公平有何意义,实际上是考查收入分配公平的意义:①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体现;②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③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④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⑤有利于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⑥有利于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考生完全可以结合试题情境与试题设问对上述以点进行整合。
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分配公平提出合理化建议,实际上是考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考生对教材知识要非常熟练,方能较好答题,教材关于该知识点的论述。措施:坚持我国的分配制度,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实行合理的分配政策;增加居民收入,着重保护劳动所得,鼓励勤劳守法致富,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要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分配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