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50 KB
- 2021-09-0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齐市地区普高联谊校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推出《如何读中国文学》系列丛书。哥大出版社社长珍妮弗·克鲁说,了解一国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其文学作品,因为这些作品描绘了这个国家人民由古至今的生活与思想。这告诉我们
A. 文化是经济、政治的集中表现
B. 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
C. 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
D. 文化如实地反映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特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A错误;借助文学作品了解一国人民的生活与思想,体现了文化作品的物质载体作用,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强调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化有科学的与非科学的,科学的文化才能如实地反映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D说法错误。故选B。
2.随着一些影视剧的热播,一些景区作为影视剧的外景基地,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前往参观。旅游业搭着影视作品快车,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材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大众传媒创新了文化的传播方式
②文化是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③人们社会生活中创造并享受文化
④经济的繁荣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材料没有反映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①与题意无关;影视剧的热播使得景区作为影视剧的外景基地,吸引了大批的旅游者前往参观,“旅游业搭着影视作品快车,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势头”说明材料强调文化推动经济发展,②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但没有体现经济繁荣对文化传播与发展的作用,④不符合题。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选择题。组合选择题的解题方法一般有三种:1、排除法。就是对照题干的规定性,先找出错项,依次排除错项的方法。2、代入法。就是在弄清题干要求的前提下,先从参与组合次数最多的选项人手,对其正误进行分析判断,然后代入,从而排除错误选项的方法。3、组合法。即以题干的要求为标准,先审视所列的各项,判断出很有把握的正确选项,然后将正确选项组合,再到题肢中寻觅答案的方法。
3.“全民奥赛热”加剧了基础教育领域疯狂竞赛现象,不仅挤占了孩子大量的学习时间,扼杀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造成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浪费,刺激并加剧社会的教育焦虑。2018年3月,教育部发文“全面取消体育、奥赛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自此,奥赛加分项目告别了高考舞台。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②文化能够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
③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强制性的特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对人的影响。材料没有涉及人们的交往方式,①不符合题意;“全民奥赛热”加剧社会的教育焦虑,出台规定旨在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缓解这一焦虑,②③可选;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非强制的,④说法错误。故选C。
4.“三月三”是黎族同胞祭祀祖先、庆贺新生、赞美生活和歌颂爱情的传统佳节。2018年4月15日,S市庆祝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正式拉开帷幕。通过这一民族节日活动
①可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②可以让人们领略黎族文化的韵味
③可以让人们感受到黎族文化鲜明的民族特色
④可以维系黎族人民的社会生活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三月三”是黎族传统节日,庆祝黎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活动,能增强黎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不是可以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①错误;透过黎族传统节日活动,我们可以领略黎族文化的韵味,感受黎族文化的民族特色,②③正确;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④错误。故选D。
5.近年来,中餐、功夫、中药、针灸美誉海外。针灸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早在公元6世纪,中国的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针灸术是继中餐后又一传遍西方的中国文化精粹,也是中国真正对西方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领域。千百年来,针灸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针灸术
①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
②源远流长,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
③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④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特点。针灸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说明中国针灸术具有民族性,“针灸术是继中餐后又一传遍西方的中国文化精粹,也是中国真正对西方科学技术有影响的一个领域。”说明文化是世界的,①正确且符合题意;“千百年来,针灸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直到现在,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与当代社会相适应,②符合题意;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在中华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③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针灸术蕴藏的丰富文化内涵,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
6.《中共中央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决定》提出,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进网络要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用好“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这一举措
①看到了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②表明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
③说明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限度地推动文化的传播
④证明思想的传播必须要通过大众传媒来实现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大众传媒的特点、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十九大精神进网络”、“要积极开展网络宣传”,“用好两微一端等新技术新应用,增强网络宣传的实效性和影响力”,说明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够极大限度地推动文化的传播,①③符合题意;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文化发展并不始终与社会发展同步,②错误;思想的传播也可以通过其他媒介来实现,④错误。故选C。
7.第十二届全国舞蹈展演“优秀舞蹈节目展”第二场上演的15个节目中,群舞作品《活着》用国标舞素材来表现叙利亚战争所引发的创作思考;《骑着马儿过草原》具有浓郁的乌兰牧骑特色,紧紧抓住“过草原”的“过”字来进行编排,运用了一组组的镜头,表现今天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突破了万马奔腾的蒙古族舞蹈程式化创作。这意在告诉我们
①是否关注现实生活是评价优秀作品的标准
②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部分
③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④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文化创新的作用、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社会实践,①错误;材料不是反映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②不符合题意;《活着》、《骑着马儿过草原》等文化作品都融入了现代的社会现象,进行突破,③正确且符合题意;《活着》用国标舞素材来表现叙利亚战争所引发的创作思考,《骑着马儿过草原》表现今天蒙古族人民的性格,突破了万马奔腾的蒙古族舞蹈程式化创作,说明社会实践是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的重要源泉,④符合题意。故选D。
8.央视网不断丰富《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形式,根据青少年网友多使用移动端上网的特点,对《孔融让梨》《精忠报国》等部分优秀片目进行二次剪辑、精加工,推出时长4分钟以内的动画小短片,深受网友喜爱。这启示我们,文化创新要
①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
②保持传统文化的稳定性
③注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借鉴
④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创新的途径。材料表明,为持续丰富《动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央视网把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动画片《孔融让梨》《精忠报国》进行二次加工,可见这是基于传统文化这一精神根基;这种创作能够更加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好地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种动画小短片的创作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精神,①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且材料强调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并非强调稳定,②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不同文化见的交流与借鉴,③不符合题意。故选C。
9.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记录和反映了商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其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甲骨文是文化中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文化反映特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
③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见证
④甲骨文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标志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化的含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文字的作用。文字是文化中非意识形态的部分,①错误;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代的政治和经济情况,说明文化反映特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②符合题意;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用笔线条严整瘦劲,曲直粗细均备,笔画多方折,显示了稳定的格局,说明甲骨文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见证,③符合题意;文字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④错误。故选C。
【点睛】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它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和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重要标识,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一个见证。
10.《竹书纪年》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史书,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最早的一部具有通史性质的编年体史书。该书原称《纪年》,亦称《古文纪年》《汲冢家纪年》等,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引该书时以“纪年”与“竹书”连用,方有《竹书纪年》之称。这体现了史书典籍
①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③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④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文字的作用、传统文化的鲜明民族性。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是中华民族重视历史经验的具体体现,①④符合题意;文字作为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②排除;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③错误。故选D。
【点睛】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中华民族自古以为就重视历史经验,保存历史资料)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是文字。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发展的根基,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今天仍能激起人们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11.“可以设想一个场景,如果现在的大学生与孔子相遇,估计仍然可以对话,而且能够做到心领神会。反观其他几大古老文明,如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其语言和文字甚至是人种与现在相比,已完全不同。”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
②中华文化基因一以贯之
③中华文化具体内涵千古不变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优越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不因时间和世事的变迁而中断,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人类文明),①②正确;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③错误;应该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而不能认为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优越性,④错误。故选A。
12.按照国际通行的文明史界定标准,一是有文字,二是有城市,三是有宗教和政治意义的建筑。如果达到这三项标准,可认为是文明史,否则只是神话或传说,不足为“信史”。1928年,河南南阳殷墟发掘出证实殷商文化存在的甲骨文,因而确立了殷商文字的存在,肯定了《史记·殷本纪》的真实性。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
③文化遗产对研究文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
④中华文化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文化的见证、文化遗产的意义。“河南南阳殷墟发掘出证实殷商文化存在的甲骨文,因而确立了殷商文字的存在,肯定了《史记·殷本纪》的真实性”,表明①③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甲骨文对《史记·殷本纪》真实性的重要性,没有体现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见证,也没有说明中华文化的生命力,②④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2011年,中国合肥城域量子通信试验示范网建成,这一网络包括46个节点,是世界上首个规模化量子通信网络;2013年,中国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建成,这一网络包括56个节点、90多个用户,面向完全承载实际应用、量子网络运维和优质的用户体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如今,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担当了“领跑者”角色。量子技术的发展
①佐证了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②体现了我国科技具有民族性和时代性
③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④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科技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在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在近现代,并非如此,①错误;材料不涉及民族性,②不符合题意;2011年、2013年、如今,中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坚持不懈研究,取得了重大成就,说明子技术的发展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伟大的创造精神,③④符合题意。故选B。
14.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和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清末传人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这告诉我们
①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②区域文化取决于历史、地理等因素
③不同区域的文化可相互交流、借鉴
④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各自特色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地域性。“黄梅戏源于湖北、安徽和江西三省交界处黄梅一带的采茶调”等信息表明人们创造文化,黄梅戏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渐发展为一个新生的戏曲剧种,说明人们在享用文化,①符合题意;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但是“影响”不是“决定”,②错误;“清末传入毗邻的安徽省怀宁县等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结合,并用安庆方言歌唱和念白”等信息表明③符合题意;材料反映黄梅戏与安徽怀宁等地的民间艺术结合,逐渐发展,但没有反映不同区域的文化在交流中保持各自特色,④与题意无关。故选A。
【点睛】中华文化的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5.“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下列选项蕴含的道理与其一致的是
①曲高和寡②矢志不改③十里不同音④入乡问俗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地域性。曲高和寡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作品、文化素养对人们的影响,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地域性,①不符合题意;矢志不改,反映不忘初心、坚持不懈等,②不符合题意;十里不同音,反映不同的地域对口音的影响,③符合题意;入乡问俗,反映要适应当地的文化环境,④符合题意。故选C。
16.现代国家绝大多数是多民族或多种族国家,都面临着如何构建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也要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一体”与“多元”的关系。对此,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
②认识到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应尊重文化多元性
③看到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坚持求同存异理念
④看到“一体”之于国家认同的重要意义,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处理好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一体”与“多元”的关系,是因为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尊重文化多元性,能够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和综合国力,①②符合题意;中华文化“一体”与各民族文化“多元”之间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③错误;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有其特殊性,“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同一”说法错误,④错误。故选A。
【点睛】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
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各兄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中华文化。民族文化的地位: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的意义:有利于增强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17.钱穆先生在《东西文化之再探讨》中写道:正当西元七世纪中叶,初唐盛时,中国禅宗崛起,遂使印度佛教哲理完全中国化,以消融和会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于是中国人所独创之东方文化传统,乃成为包藏有甚深微妙之印度佛教哲理之大宝库。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
④文化创新的过程就是吸引外来优秀文化的过程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关系,没有体现中华文化鲜明的民族性,①与题意无关;遂使印度佛教哲理完全中国化,以消融和会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东方文化传统,乃成为包藏有甚深微妙之印度佛教哲理之大宝库,这些说明中华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性;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东方文化传统是中国人所独创,同时又将印度佛教哲理完全中国化,消融和会于中国传统文化之内,于是东方文化传统成为文化大宝库,说明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动力,③符合题意;文化创新的途径是多样的,④说法错误。故选D。
【点睛】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新文化的过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18.一段时间以来,台湾有股势力处心积虑地在课纲、教材等问题上做手脚,在教育和文化领域搞“文化台独”,图谋一点一滴地磨灭深深刻在台湾社会,特别是台湾年轻人心中的中华文化的痕迹,让台湾的年轻人“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搞“文化台独”的危害是
①破坏国家的团结统一
②打破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局限
③使爱国主义趋于抽象
④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庸俗落后文化的危害。“文化台独”试图割裂台湾与中华文化的血脉联系,不利于国家统一,①④符合题意;“打破中华文化的区域性局限”说法不妥,②错误;爱国主义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③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题型特点:题干的内容,多是选取现实政治生活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事例,要求学生思考并正确回答材料中所包含的基础知识,或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和评价,指出材料中所蕴含的基本原理。解题方法:解答这类题目时,应首先读懂题干中材料的意思,特别是抓准材料中的中心词或关键词,以准确把握题干的主旨。然后,再逐一对题肢排查,将观点错误的题肢舍去。在排误后对观点正确的选项加以比较,选出最符合题干主旨的那一项。
19.每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着自己显著的时代内涵,以人为本就是时代赋予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新的内涵。这主要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具有
A. 开放性 B. 时代性 C. 科学性 D. 实践性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特征。每个时代的中华民族精神都有着自己显著的时代内涵,这充分体现了民族精神的时代性特征,所以B项符合题意。
20.伟大创造精神,体现在诸子百家、诗词曲赋,体现在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体现在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存;伟大奋斗精神,体现在大好河山、辽阔海疆、广袤良田,体现在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生产生活、日用伦常;伟大团结精神,体现在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相融,体现在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心同德、守望相助。这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于辉煌古代文化之中
②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③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①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②正确且符合题意;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③错误;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④错误。故选A。
【点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的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深深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1.从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的担当,到林觉民“为天下人谋永福”的志向;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到罗阳“用生命擎起舰载机起飞”的壮举,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由此可见
①爱国主义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②爱国主义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
③爱国主义是重要的精神力量
④爱国主义人人践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爱国主义。材料没有体现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各个方面的关系,①不符合题意;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懈奋斗,说明爱国主义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深深融人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②③符合题意;“爱国主义人人践行”不符合实际,④错误。故选B。
22.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坐而论道不行,坐享其成更不可能。要创造美好生活、得到幸福,必须不懈奋斗。下列谚语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与其相近的是
①水滞船不走,人懒事难成
②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
③雨勤水草好,口勤学问高
④说话要真实,招手要有事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伟大的奋斗精神。材料强调奋斗精神的重要性,①③符合题意。“金子不生锈,智慧不退色”寓意是好东西永远不会埋没,②与题意不符;“说话要真实,招手要有事”寓意是说真话,做实事,④与题意不符。故选A。
23.今天,强调充分发扬伟大民族精神,是新时代新实践的精神需求。只有将伟大民族精神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充分彰显伟大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只有将伟大民族精神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精神力量,才能有效发挥伟大民族精神的实践力量。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
②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起着激励引领作用
③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④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和意义。材料没有涉及价值追求,①与题意不符;材料强调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和意义,②③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点睛】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24.人民英雄是国家的精神基石。在西方价值观的影响下,从否定列宁、斯大林,到否定苏共历史、苏联历史,再到造谣中伤、贬损污蔑卫国战争中涌现的英烈,如此种种现象造成苏联人心浮动、思想混乱,成为亡党亡国的重要推手。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的今天,这给我们的警示是
①英雄不容亵渎,要通过多种手段培育民族精神
②历史不可遗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封闭主义和保守主义
③正义不可缺席,要以正确的意识形态为引领
④真相不容歪曲,要将英雄主义作为培育民族精神的“主心骨”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材料表明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①③符合题意;材料不涉及封闭主义和保守主义,②不符合题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应对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④说法错误。故选C。
25.2018年7月14日,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决定在全市开展“十四年抗战在沈阳打响第一枪——沈阳抗战故事会百千万宣讲工程”,即百名以上宣讲员,千场以上宣讲报告会,万人以上受众人群,让沈阳抗战故事,通过宣讲员的宣讲,走进机关、企业、学校、社区、乡村、部队、网络,实现“7进”,拓宽覆盖面、提高知晓率。这有利于
①传承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②弘扬时代精神,抵御西方文化影响
③提高全民族素质,展示民族形象
④丰富民族精神内涵,铸造精神支柱
A. ①②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弘扬民族精神。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宣讲抗战精神,有利于传承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提高全民族素质,展示民族形象,①③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且符合题意;时代精神以改革开放为核心,“抵御西方文化影响”应为“抵制西方腐朽文化影响”,②错误;中共沈阳市委宣传部宣讲抗战精神并没有丰富民族精神内涵,④错误;故选D。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虚无主义是近些年来颇为活跃的一种有害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者们往往打着“反思历史,还原历史”的旗号,按照自己的政治诉求,任意否定、歪曲历史,颠覆科学的历史结论,制造思想混乱。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文化存在于历史积淀之中,历史的自觉和自信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基石。我们要坚定正确的历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揭穿历史虚无主义制造的种种谎言和迷雾,引导广大群众正确认识和对待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当前,在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学生中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刻不容缓。
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
【答案】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有利于为青年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②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增强识别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能力,科学、正确地认识、学习本国历史,坚定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或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有利于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以及我们对待历史虚无主义的泰顿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角度设置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运用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知识限定比较明确,结合知识限定和材料分析,可以发现解答此题要用到的知识点主要有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根据这三个知识点分析对青年学生进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的意义即可。
【点睛】本题属于“原因类”试题。“原因”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
一是联系教材分析原因。我们看到一个“原因”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原因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原因。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原因”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原因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原因。一个“原因”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原因”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原因。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原因。因而我们在解答“原因”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苏州市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创造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苏州经验和苏州标准。
材料一苏州古典园林历史绵延2000余年,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它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瑰宝。自1997年开始,苏州有9座园林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材料二以保护遗产原真性为目标,苏州市坚持遵循传统与推陈出新并举,实施园林的精细化保护管理。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建筑、假山、驳岸和铺地等养护维修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材料、沿用传统工艺。开展园林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实施863国家科技攻关“园林池塘水治理”项目,结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生物治水,取得了明显的治理成效。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苏州市加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依据。
(2)结合材料二,说明苏州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是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
【答案】(1)①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加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不仅对研究园林的发展与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园林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②中国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苏州占典园林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传统思想文化内涵,展示东方文明的瑰宝,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加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能促进园林文化的创新发展,能架起中华文化前行的阶梯。
(2)①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建筑、假山、驳岸和铺地等养护维修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材料、沿用传统工艺,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②结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生物治水,开展园林水环境综合治理,做到了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③坚持遵循传统与推陈出新并举,实施园林的精细化保护管理,正确把握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真正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苏州市加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的 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知识的把握程度。试题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传承”的知识,分析苏州市加强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依据。知识限定比较明确。考生分析时可先回顾“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分析。经分析,可以发现知识角度主要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传统建筑的重要性、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把这三个知识点结合材料加以分析说明即可。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二,说明苏州市在文化遗产保护上是如何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的。考生想回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然后才能结合材料说明“如何处理”。材料三个句号,即为三个层次:坚持遵循传统与推陈出新并举,实施园林的精细化保护管理;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建筑、假山、驳岸和铺地等养护维修最大限度地采用传统材料、沿用传统工艺;开展园林水环境的综合治理,结合运用传统方法和生物治水。知识点分层:文化继承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作答时将知识点与材料对应即可。
【点睛】第(1)问,本题属于“依据类”试题。“依据”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析的角度,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进行分析。常用的分析角度主要有以下四个:一是联系教材分析依据。我们看到一个“依据”类设问,第一个应该想到的问题就是教材上关于这个问题具体有哪些内容?联系教材是分析依据的最基本的角度,很多问题通过联系教材内容就能够得到解决的。
二是联系材料分析依据。材料中往往蕴含着解决“依据”类设问的有关信息,如材料反映出来的问题,材料体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等,均可作为我们分析“依据”的依据,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应对材料加以充分重视。
三是联系主体分析依据。一个“依据”类设问一定牵涉到一定的主体,而特定的主体肯定享有一定的权利和负有一定的义务、具有一定的职责。在具体的题目中,像党的性质和地位、国家机构的性质和组织活动原则、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消费者的权益、经营者的素质、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等等,经常作为一些“依据”类设问的答案出现的。
四是联系地位分析依据。某个问题的地位如何,直接关系到人们对它的态度,所以,地位往往也是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方案的重要依据。因而我们在解答“依据”类设问时,可以从地位的角度来分析依据,具体到题目中,一般表现为诸如必要性、必然性、可能性、重要性等。
第(2)问,本题属于“措施类”试题。“措施”类设问的解答,可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当然,合适的角度对解此类题目是至关重要的,以下三个角度是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一是联系教材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教材,看看教材上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材料中有没有反映出什么问题,如有,就可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再如材料中有没有成功的做法,如有,也可资借鉴,提出措施,等等。三是落实主体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可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作出怎样的努力。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让达尔文点赞,令李约瑟称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在纪念李时珍诞辰500周年大会上,李时珍呕心沥血近三十载完成的巨著《本草纲目》再次引发热议,也将大众的目光引向中医药创新发展的未来。当下,中医药发展,还面临误解的杂音、偏激的噪音。中医药长期处于被过度质疑的境地,甚至有人认为科学改造中医,就须放弃中医原创思维,废弃望、闻、问、切等中医临床手段。被迫“转基因”,中医的合理内核面临“婴儿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危险。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偏激的噪音进行批驳。
【答案】①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中医药发展中的偏激的噪音,抛弃了中医的合理内核,将使中医文化的创新发展失去创新的根基。②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但在学习和借鉴西医药文化的优秀成果时,只有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深深植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才能不断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③文化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彻底抛弃中医合理内核的偏激的噪音,是一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应予以反对。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中医药受到热议和质疑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创新的知识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文化创新的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考查考生阅读材料获取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事物的能力。
【详解】本题要求考生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对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偏激的噪音进行批驳。知识限定比较明确,考生可先回顾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然后结合材料和试题设问确定答题所需要的知识点主要有文化创新的途径,文化创新坚持的方向,用这两个知识点结合材料分析作答。
【点睛】文化创新的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必须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二。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既要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又要做到海纳百川。
文化创新坚持的方向: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守旧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红船劈波行,精神聚人心。20世纪20年代的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列宁主义,“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胜利闭幕,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艘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为红船精神。当初,党的“一大”会议在白色恐怖中召开,由上海转至嘉兴,在南湖红船上完成缔造中国共产党的使命,靠的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之后,我们党在长期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由小到大,由弱变强,靠的还是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今天,我们进入新时代,仍需扬起红船的风帆,以坚定的理想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矢志不渝推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前进。
(1)联系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红船精神是如何形成的。
(2)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
【答案】(1)①红船精神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寻求救亡图存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②红船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形成的。③红船精神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形成的。
(2)①红船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精神、奋斗精神、梦想精神。②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要的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弘扬红船精神是继承我们党在革命中形成的优良传统的表现。③红船精神是重要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红船精神是培育民族精神的应有之义,有利于中华民族强基固本。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红船精神的形成及其对中国革命、建设的作用为为话题设置情境,从文化生活知识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把握程度,同时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详解】第(1)问,本题要求考生联系材料和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说明红船精神是如何形成的。知识限定比较宽泛,需要考生结合材料与试题设问进一步明确答题需要的知识点,考生认真研读材料后可以发现回答此题所需的知识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即红船精神的形成。考生可以从红船精神是在什么知道下形成的,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几个知识角度作答。
第(2)问,本题要求考生运用“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谈谈新时代为什么要弘扬红船精神,实际上是考查考生对弘扬民族精神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考生可以从民族精神的内涵、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弘扬民族精神的意义几个角度分析作答。
【点睛】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意义:必要性: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意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大力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可以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途径: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我们人人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