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00 KB
  • 2021-09-08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四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教案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唯物辩证法专题复习 一、思维导图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看到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但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反对孤立地看问题 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在实践中根据事物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 联系具有多样性、条件性,要求区分、把握事物不同的联系,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唯物 辩证 法的 总特 征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树立全局观念,又要重视部分 系统和要素的关系要求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发展的普遍性,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勇于创新;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唯物的辩证法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既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克服困难的准备 发展 ‎★发展(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要求我们既要重视量的积累;又要不失时机促成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原因)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求我们既重视内因,又不忽视外因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促进(防止)转化 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勇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和解决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要求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抓主要矛盾重点,又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和根本分歧 唯物 辩证 法的 实质 与核 心 矛盾 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抓主流,又不忽视矛盾次要方面的影响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唯物 辩证 法的 根本 要求 ‎★辩证否定观、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的辩证法依据)——‎ 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创新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作用-即实践意义4点)‎ 二、 核心考点突破 ‎ ‎ (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主干知识: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1)联系具有普遍性,要求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孤立地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避免主观随意性;‎ ‎(3)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事物的联系具有条件性,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4)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影响部分,部分也会影响整体。 ‎ 第一,整体影响部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第二,部分也会影响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5)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与要素的关系要求我们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做到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以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2.关于联系观的四大误区 ‎(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是指任何一个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总是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世界上根本没有不依赖于周围其他事物而孤立存在的事物。但并非任意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必然的、直接的联系。普遍联系只说明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与周围(而不是所有)的事物相联系的。‎ ‎(2)联系的客观性即联系不可改变。‎ 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此,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就是要把普遍联系原理建立在唯物论的基础上。联系的客观性告诉人们,不能用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身的联系,但并不是说联系永恒不变,也并不意味着人在联系面前无能为力。实际上人们创造条件,改变或创造出新的联系,这并不违背联系的客观性。‎ ‎(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的产物,尽管它们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只有通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形成,形成之后便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 ‎(4)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整体与部分的功能不同,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第二种,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三种,整体的功能小于各个部分的功能之和,所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有条件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主干知识 ‎ (1)发展的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3)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 ‎ (4)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①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②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方法论:第一,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第二,促成飞跃。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关于量变、质变的三个误区 ‎(1)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因此,量变与事物性质变化无关。‎ 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的变化。题中观点看到了这一点是合理的。但因此而认为量变与事物性质变化无关的观点则是错误的,因为它割裂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正是这种不显著的变化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因此,不能认为量变与事物性质变化无关。‎ ‎(2)只要有量变,就一定会发生质变,量变的总和就是质变。‎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但不是所有的量变都能引起质变。只有当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即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在力量上的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引起矛盾双方地位的变化,从而使依存关系破裂,事物才发生质变。量变与质变显然不是量的差别,而是质的不同。‎ ‎(3)先有量变,后有质变,量变与质变是截然分开的。‎ 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事物就是在不断的“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循环往复中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的,量变与质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先后关系。两者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质变,质变中又包含新的量变。‎ ‎ (三)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 1、主干知识 ‎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①正确理解矛盾的概念。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 (2)矛盾的普遍性。‎ ‎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②方法论意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要坚持一分为二的方法。‎ ‎(3)矛盾的特殊性。‎ ‎①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②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第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第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第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①原理:‎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方法论意义: 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①含义: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 ‎②辩证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首先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其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 (6)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①含义:唯物辩证法认为,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又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辩证关系: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③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7)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两个原理共同的方法论意义)。‎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分析复杂事物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分析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时,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抓重点、关键和中心;而在分析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本质和主流。‎ ‎③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2、关于“矛盾”的认识误区 误区一:矛盾越多越好或矛盾越少越好。‎ 矛盾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包含多少矛盾,这些矛盾又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这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注意到矛盾的客观性,人为地制造矛盾或否认矛盾不仅不能推动反而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误区二: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其他次要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着重解决主要矛盾时,也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在复杂事物中,由于主要矛盾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所以,在解决矛盾时,就要着重解决主要矛盾,要善于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地解决次要矛盾。但是,我们着重解决主要矛盾,并不是说就可以忽视次要矛盾。因为,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对主要矛盾的解决也会产生影响。‎ 误区三:急需解决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 主次矛盾的区别在于双方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上的差异,而不在于解决顺序上的先后。由于主要矛盾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领导和决定的作用,因此一般情况下,总是要集中力量抓住主要矛盾,着重解决主要矛盾,以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但在特殊情况下,却要先解决次要矛盾,才能更好地解决主要矛盾。‎ ‎3.难点突破:如何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深刻理解含义。‎ 主要矛盾是指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强调的是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许多矛盾,它们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个矛盾是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它强调的是同一矛盾双方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性,有主次之分,其中必有一方是主要方面。‎ ‎(2)认真把握区别。‎ 第一,前提不同。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复杂事物,而矛盾主要方面的前提则是某一矛盾。‎ 第二,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起主导作用,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第三,识别方法不同。在关键词方面,主要矛盾一般在材料中用关键、中心、重点、主题、主线、重中之重等词语表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则一般在材料中用抓本质、抓主流、看形势、辨方向、识大局等词语表达。在数量关系方面,在一个事物内部同时存在的许多矛盾当中,有一个主要矛盾,是“多个”中的“一”;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矛盾内部两个方面中的重点,是“两个”中的“一”。‎ 第四,明确命题旨意。主要矛盾一般适用于“办事情”、解决问题。强调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怎样集中力量找出问题的关键,抓住重点,解决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主要方面一般适用于“看问题”、认识事物。在事物存在的利与弊、优与劣、长与短、功与过等方面,针对事物的性质作出评价和判断,强调对该事物当前状态的认识。‎ 二、 热点链接 ‎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 ‎【时事背景】‎ 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举国关注、全民讨论的话题,并且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强力推进改革,减少政府对创新活动的干预,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 近几年来,我国为鼓励创新创业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到注册登记、税收贷款、创业培训等等方方面面,创新创业的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客观地说,这些政策对鼓励大众创新创业起到了明显的效果。‎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2016年的工作时指出,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落实和完善“双创”政策措施。部署启动面向2030年的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支持北京、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设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00万件,技术交易额超过1万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上升到56.2%,创新对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重点工作部署当中,明确提出,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新建一批“双创”示范基地,鼓励大企业和科研院所、高校设立专业化众创空间,加强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支持,打造面向大众的“双创”全程服务体系,使各类主体各展其长、线上线下良性互动,使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 ‎ ‎【考点链接】‎ ‎1《经济生活》‎ ‎(1)就业乃民生之本。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 ‎(2)“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的转变,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4)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有利于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 ‎2、《政治生活》‎ ‎(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政府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积极促进就业,是关注民生,保障人民切身利益的体现。‎ ‎(2)我国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发展生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职能,转变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加强社会建设(公共服务)的职能,为促进创业和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 ‎3、《文化生活》‎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在就业与创业问题上要求政府要制定出正确的政策指导就业,劳动者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2)做好创业创新各项工作,需要强大的价值引导力、精神推动力的支撑,需要讲道德、重诚信、循法治、守契约的社会文化氛围。为此,应当认真研究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成为引导和推动创业创新的重要精神力量。创业创新者所具有的强烈责任意识、参与意识、进取意识和家国情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他们施展才干、实现价值的奋斗历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牢固基础。‎ ‎(3)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要求劳动者既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又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4、《生活与哲学》‎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立足于我国国情,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必将对解决我国的就业问题、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调动起亿万人民群众的创新创业热情,激发出全社会的智慧才能和创造活力,既有利于改善人们生活水平,又有利于推进我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3)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会一帆风顺,但是我们要坚信发展的光明前途,对此充满信心。‎ ‎(4)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个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 ‎(5)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和期待。(或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追求。)‎ 五、 题型事例(选取热点时政素材,结合本专题的知识,模拟高考的命题特点,创设试题情境,设置问题。选择题至少3题,非选择题1—2题)‎ 三、【新题示例】‎ ‎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给劳动者就业带来更多的机遇。面对这种机遇,劳动者应该:‎ ‎ ①改善就业创业环境,鼓励自主择业创业  ②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 ‎ ③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抓住建设机遇      ④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C 解析:①、③是对政府的要求,不是对劳动者的要求。‎ ‎2.“创客”,指一些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他们追求“想法当实现”,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寻找解决方案,用灵感 ‎ 与行动实现着自己的创新梦想。我们能从“创客”身上学到的优良品质是 ‎ ①善于追问和思考,科学揭示世界的本质  ②敢于质疑和探索,不断提出解决新问题 ‎ ③勇于拼搏和超越,突破真理适用的范围  ④勤于实践和创造,用实际行动成就梦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C 解析:①是认识世界,而“创客”是努力把各种创意变为现实的人,是强调实践;③错误,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不能突破真理适用的 ‎ 范围。‎ ‎3.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也应成为创新的主体。传统企业采取由高层、中层、基层管理者组成金字塔状的结构,高层、基层不能越级联系,这 种管理模式会导致信息失真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差。现代企业出现了扁平化趋势:减少中间层,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共享,不必通过管理层次 逐级传递,从而增强组织对环境变化的感应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也避免了信息失真现象。这表明 ‎①创造性思维能检验和发展真理 ‎②通过变革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优化要素的结构及其变化趋向会使系统的功能得到增强 ‎④事物整体功能受到事物自身结构的影响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C 解析:①错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错误,材料中变革的是生产关系,不是上层建筑。‎ ‎4.创新发展需要我国的教育能够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由于历史传统、社会背景的不同,中西方教育观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在能力培养、‎ 品德教育、创造性激发等方面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们应把中西方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国情,形成更能适合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的教育体制。这表明 ‎①实现对自身的否定就能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 ‎②认识事物必须深刻把握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推动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 ‎④中国教育体制改革应在强化个性中寻求共性 A. ‎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D 解析:①错误,推动教育体制的创新不仅要实现对自身的否定,还要吸收西方文化的优点;③错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的是事物的不 ‎ 同点,而材料强调的是寻求共性。‎ ‎5.工业1.0是机械制造时代,工业2.0是电气化与自动化时代,工业3.0是电子信息化时代,“工业4. 0"则描绘了一个通过人、设备与产品的实时 ‎ 联通与有效沟通,构建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从工业1.0到工业4.0的发展历程表明 ‎①实践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唯一途径    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③事物的发展是辩证否定的过程   ④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 ‎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5. A 解析:①错误,推动认识变化发展的有实践,还有学习他人的间接经验;④不符合题意,材料未体现曲折性。‎ ‎6.‎2017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的有效方式,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力量,是促进机会公平和社会纵向流动的现实渠道,要不断引向深入。‎ ‎ 材料一:随着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向智慧经济的演进,创业也在不断转型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式的创业热潮、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泡沫中各式各样“网络精英”式的创业热潮后,创业迎来了新经济环境下的又一轮高潮——“大众创业”。李克强总理指出:“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所有行政审批事项都要简化程序,明确时限,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对创业创新者而言“法无禁止皆可为”,一份政府的“权力责任清单”、一份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是支撑未来公共治理和市场发展的两大柱石。‎ ‎ 材料二: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秉性、发展进步的动力,人民是创新的主体。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激发和增强社会创造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 ‎ 材料三: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是重要力量。有人说青年创业迎来了“最美好的时代”。但创业有风险,进入须谨慎。根据媒体的报道,青年学生创业成功率不足3%,目前,我国创业体制机制尚不完善,需求与资源对接还不顺畅,部分传统产业还不能迅速跟上互联网的步伐??面对略显骨感的现实,青年要做好充足准备,放飞创业梦想!‎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为政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出谋划策。‎ ‎ (2)分析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蕴含的哲学智慧。‎ ‎ (3)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放飞创业梦想,青年学生应做好哪些准备?‎ ‎ 6.答:(1)①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②‎ 遵循市场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加强对市场经济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③转变行使职能的方式,全面正确行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④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⑤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坚持依法行政。‎ ‎(2)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在全社会兴起万众创新的热潮,使中华大地处处充满无限生机和创造活力。②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3)①要了解市场供求状况,预测市场的发展趋势,作出正确的判断与决策。②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创业能力。③提升创新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7.材料:“创断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突破,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其有重大指导意义。“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创新发展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基础,坚持创断发展要遵循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结合材料,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知识,分析“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的理论依据。‎ ‎7.答: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我国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若答“辩证否定观.要求树立创新意识、”亦可)。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和起着决定作用。要求办事情要善于抓住重点。“创新发展理念”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之首。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新的理论突破和实践突破是发展的重点。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8. 材料:‎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发表讲话强调,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抢占未来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我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已到了只有依靠创新驱动才能持续发展的新阶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 我们要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紧扣经济社会需求,在战略必争领域前瞻部署、超前研究,推进国家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科技创新的基础支撑。要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充分发挥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主力军作用,建立长期稳定的支持机制,鼓励从事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的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可以十年不鸣,争取一鸣惊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创新领域。推动开放式科技创新,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利用互联网等新平台新模式,加强产学研协同,集聚优化创新要素,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效率。‎ ‎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的知识,请你就如何促进万众创新,写一份可行性建议报告。‎ ‎ 要求:①观点紧扣主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说明。‎ ‎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300字左右。‎ ‎ 8.答:(1)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其实质是“扬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创新要求做到既克服又保留,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要创新,就要立足于社会实践;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促进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凤凰涅槃,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 (2)对待中华传统文化,要做到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既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并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对待外国文化,要做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既要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样我们才能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创新资源,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用文化创新推动经济创新发展,推动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