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9 MB
- 2021-09-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知识突破
第二部分
专题四 地表形态变化
02
主干知识构建
03
高频考点突破
栏
目
导
航
01
考点考情对接
01
考点考情对接
[
最新考纲
]
1.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
.地壳物质循环。
[
考点考情
]
年份
考题
命题素材
考查内容
分值
2019
全国卷
Ⅰ
·T37(1)
、
(4)
文字+区域图
地表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0
分
全国卷
Ⅲ
·T37(1)
文字+示意图
河流的侵蚀作用
6
分
2018
全国卷
Ⅲ
·T6
~
8
文字+区域图
内力作用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2
分
全国卷
Ⅰ
·T6
~
8
文字+示意图
流水作用及地壳运动
12
分
2017
全国卷
Ⅱ
·T9
~
11
文字+区域图
洪积扇的形成、分布及影响
12
分
2016
全国卷
Ⅰ
·T7
~
9
文字+分布图
流水和海浪的堆积作用
12
分
全国卷
Ⅱ
·T9
~
11
文字+统计坐标图
流水作用与地貌
12
分
2015
全国卷
Ⅰ
·T10
、
11
文字+统计坐标图
流水作用与地貌
12
分
02
主干知识构建
03
高频考点突破
考点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与内力作用
核心素养下的备考指南
高考对本考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地质构造的判读与应用,侧重考查考生的
综合思维能力
和
地理实践力
。在备考复习时,既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和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又要联系生活实际,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掌握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2018·
全国卷
Ⅲ
)
贝加尔湖
(
如图
)
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
8
千米。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贝加尔湖形成于
(
)
A
.地壳断陷集水
B
.火山口集水
C
.河流改道
D
.滑坡阻断河流
A
解析
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
“
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
”
可推断出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
2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
A
.湖区降水量加大
B
.入湖径流增多
C
.湖盆在加深
D
.入湖泥沙增多
C
解析
C
对: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
A
错: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
B
错:贝加尔湖西北侧河流多为流出型,湖东南径流补给会经西北河流流出,对湖深影响不大。
D
错: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
(2018·
北京卷
)
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3
.图中
(
)
A
.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
.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
.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
.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C
解析
C
对: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作用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
A
错: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
B
错: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
——
表层侵蚀
——
上覆沉积物
——
岩浆侵入
——
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
D
错: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
(2018·
天津卷
)
读图文材料,回答
4
~
5
题。
4
.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
.年降水量的差异
B
.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
.植被覆盖率不同
D
.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D
解析
D
对: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A
错: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
B
错: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
C
错: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
古河床沉淀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5
.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
)
A
.间歇性抬升
B
.持续性抬升
C
.间歇性沉降
D
.持续性沉降
A
解析
A
对:由材料
“
古河床沉积物是某地质历史时期河流位置的标志。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
,可判断该地区地壳经历过两次间歇性抬升。
B
、
D
错:若该地区经历过持续性抬升或持续性沉降,就不会在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着两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河床沉积物。
C
错:若该地区经历过间歇性沉降,则该地地势间歇性降低,水位将会抬升,古河床沉积物不会出露地表。
1
.
地质构造类试题的解题流程
——
巧用综合思维
2
.
地质剖面图判断的
4
个技巧
——
落脚地理实践力
(1)
确定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存在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也可以通过岩层之间的关系判断岩层的新老关系,一般岩层平行分布,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若为背斜
(
如图
2
甲处
)
则两翼新中间老;若为向斜
(
如图
3
丁处
)
则两翼老中间新;若有侵入岩体
(
如图
2)
,侵入岩体要比被侵入的岩层新。
(2)
判断地质构造
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分析图示是向斜
(
如图
1 M
处
)
还是背斜;结合岩层的断裂和移动特点判断出断层构造
(
如图
3
丙处
)
。
(3)
判断地表起伏状况及地貌类型
图
1
河流发育在背斜,
M
处的地形为向斜山,该处地形特征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图
3
甲处有石灰岩分布,结合地表形态可知该地喀斯特地貌发育,图中乙处为背斜山,丁处为向斜山。
(4)
判断岩层的特定情况
①
若地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时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②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地壳上升形成的。
③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被侵入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被侵入岩形成时代。
黑曜石形成于火山喷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于玻璃的特性。读地质循环示意图。
完成
1
~
2
题。
命题角度一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1
.下列与黑曜石及其形成过程相对应的是
(
)
A
.
a—
③
B
.
b—
②
C
.
c—
④
D
.
d—
①
A
解析
因为
“
黑曜石形成于火山喷发时岩浆流的外缘
”
,可见其性质为岩浆岩,是在岩浆喷出过程中形成的。图中
a
为岩浆岩,
③
为岩浆上升过程,综上所述,
A
项正确。
2
.图中
b
到
d
的过程
(
)
A
.均在地表进行
B
.岩石性质发生改变
C
.物质来自地壳
D
.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能
B
解析
由
b
到
d
说的是岩石裸露在地表,受外力作用形成新的沉积岩,并最后在变质作用下形成新的岩石的过程,综上所述,
B
项正确。
“
泥火山
”
指泥浆和气体同时喷出地面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丘的尖端部常有凹陷,并由此间断地喷出泥浆与气体。在新疆北天山分布着众多
“
泥火山
”
,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温度比当地气温低,略带油气味,不时爆裂出几个气泡。
图
a
为新疆北天山
“
泥火山
”
分布图,图
b
为
“
泥火山
”
景观图,
据此完成
3
~
5
题。
命题角度二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
.天山
“
泥火山
”
众多的原因是
(
)
A
.位于板块交界处
B
.冰川侵蚀强烈
C
.背斜和断裂构造发育
D
.流水侵蚀强烈
C
解析
天山位于亚欧板块内部,
A
错;冰川、流水侵蚀强烈会形成谷地,属于侵蚀地貌,而
“
泥火山
”
是泥浆堆积而成的锥形丘或盆穴丘,属于堆积地貌,
B
、
D
错;
“
泥火山
”
喷发出的黏稠泥浆来自地下深处,因为背斜顶部和断裂构造上岩层比较薄弱,地下的泥浆和气体极易沿着这些岩层薄弱地带喷出地面,
C
对。
4
.
“
泥火山
”
喷出的气体源自
(
)
A
.沉积岩层
B
.变质岩层
C
.侵入岩层
D
.喷出岩层
A
解析
因为
“
泥火山
”
喷发出的黏稠泥浆略带油气味,而油气一般形成并分布于沉积岩中,
A
对;变质岩和岩浆岩形成过程中不会产生油气,
B
、
C
、
D
错。
5
.独山子附近
“
泥火山
”
形成的地质过程为
(
)
A
.冰川侵蚀
—
岩层外露
—
岩层断裂
—
泥浆喷出
—
冰川堆积
B
.地壳挤压
—
地层凹陷
—
岩层断裂
—
泥浆喷出
—
流水堆积
C
.地壳抬升
—
岩层断裂
—
地层隆起
—
泥浆喷出
—
冰川堆积
D
.地壳挤压
—
地层隆起
—
岩层断裂
—
泥浆喷出
—
流水堆积
D
解析
结合上面两题分析,北天山
“
泥火山
”
是黏稠泥浆沿着背斜顶部和断裂构造等岩层比较薄弱处涌出形成的,因而
“
泥火山
”
形成的地质过程应该是先形成背斜和断裂构造,后出现泥浆涌出,泥浆中含有大量的水,在流水作用下,泥浆堆积形成
“
泥火山
”
。背斜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过程是地壳挤压
—
地层隆起
—
岩层断裂。
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貌
核心素养下的备考指南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是高考重点也是难点。高考一般以区域图为命题载体,考查考生的
区域认知能力
;以地貌示意图等图文材料进行地貌特征阐释,考查考生的
综合思维能力
。因此,在备考复习时,首先要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然后运用相关外力作用的知识对地貌特征成因进行综合分析。
(2018·
全国卷
Ⅰ
·
节选
)
如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
T
0
、
T
1
、
T
2
、
T
3
,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
>T
0
>T
2
>T
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
0
。
据此完成
1
~
3
题。
1
.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
A
.
T
0
B
.
T
1
C
.
T
2
D
.
T
3
A
解析
A
对: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
T
0
、
T
1
、
T
2
、
T
3
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
T
0
,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
(
或堆积
)
,
T
0
的面积仍在扩大。
B
、
C
、
D
错:由于
T
1
、
T
2
、
T
3
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此沉积。
2
.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
A
.
T
3
形成时期
B
.
T
2
形成时期
C
.
T
1
形成时期
D
.
T
0
形成时期
A
解析
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
T
3
>T
0
>T
2
>T
1
,说明
T
3
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
3
.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
A
.持续下降
B
.持续抬升
C
.间歇性下降
D
.间歇性抬升
D
解析
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
(2017·
全国卷
Ⅱ
)
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如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
据此完成
4
~
6
题。
4
.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
A
.坡度和缓
B
.岩石裸露
C
.河流、沟谷众多
D
.降水集中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形成的,山地中河流多、沟谷多、降水丰富是其形成的必备条件。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与山体的坡度和植被覆盖率关系不大;降水集中并不能代表降水多。
5
.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
①
降水较少
②
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
河流较长
④
风化物粒径较小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B
解析
砾石颗粒较大,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说明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沉积能力较强。山地相对高度小会导致水流速度较慢,流水搬运能力较弱;河流流程较长,大颗粒的砾石在河流的中上游沉积。
6
.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
A
.海拔较高
B
.土层浅薄
C
.光照不足
D
.水源缺乏
B
解析
据图可知,贺兰山东麓南部山地高差大,坡度陡,河流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大,土壤较少,土层浅薄。
(2016·
全国卷
Ⅰ
)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
7
~
9
题。
7
.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
A
.向陆地方向推进
B
.向海洋方向推进
C
.位置稳定
D
.反复进退
C
解析
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8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
A
.形成新的贝壳堤
B
.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
.形成河口三角洲
D
.迫使河流改道
B
解析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
A
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B
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
C
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
D
选项错误。
9
.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
A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
.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
.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D
解析
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1
.
掌握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
——
着眼于区域认知能力
流水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降水丰富的湿润地区,除此以外在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缺少植被保护且多暴雨的地区,流水作用也很典型;风力作用影响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内陆地区。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
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
区域
主要外力作用及地貌
干旱、半干旱地区
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高山地区
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沿海地区
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2)
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
地貌形态
外力作用
高山上的破碎岩石
风化作用
山谷中的碎石
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
坡面的沟壑纵横
流水的侵蚀作用
峰林和溶洞
流水的溶蚀作用
沙丘
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
海边的嶙峋沿岸
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
2
.
外力作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
运用综合思维能力
分析某一地域的主要外力作用类型,往往可以综合许多因素。
(1)
气候因素:主要从气温与降水两方面进行分析。
①
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②
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流水的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2)
地质地貌因素:主要分析基岩和地形地势两方面的影响。
①
石灰岩地区:由于岩石微溶于水,故外力作用往往表现为流水侵蚀、溶蚀作用。
②
地势较高的地区:往往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作用。
③
地势较低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
④
地势差异较大的地区:往往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
(3)
生物因素:主要分析植被覆盖率高低的影响。植被覆盖率低的地区,往往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生物风化作用显著。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河谷剖面示意图。
据此完成
1
~
2
题。
命题角度一 流水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1
.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是
(
)
A
.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B
.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C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D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C
解析
根据材料
“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位于河床一侧或两侧,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
”
可判断,河漫滩由沉积作用形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流速应该不快,不会是山区的河流,排除
A
、
B
;河漫滩
“
洪水期才被淹没
”
而枯水期出露水面,说明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大,
C
对、
D
错。
2
.若图中河床各处岩性相同,则河道中水流侵蚀作用最强的位置是
(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A
解析
丙、丁处位于河漫滩一侧,为堆积岸;甲、乙处没有泥沙堆积,位于侵蚀岸。甲、乙两处相比,甲处在表层,乙处在深层,表层水流速度较快,侵蚀作用较强。
抛物线状沙丘是在常年单向风或几个近似方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形态特征与新月形沙丘相反,它的两个翼角
(
丘臂
)
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背风坡呈弧形凸出,轮廓呈抛物线状。读库布齐沙漠南缘某抛物线状沙丘示意图,
完成
3
~
5
题。
命题角度二 风力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
3
.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
A
.东风
B
.西风
C
.南风
D
.北风
B
解析
结合材料
“
两个翼角
(
丘臂
)
指向上风向,迎风坡凹进
”
可知,该地区主导风向为西风。
4
.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丁
D
.乙、丙
D
解析
抛物线状沙丘凹进一侧为迎风坡,风力侵蚀作用强,故位于凹进部位的甲、丁两处以侵蚀作用为主;风力作用可将凹进区域的风沙物质侵蚀,搬运至背风坡堆积,背风坡呈弧形凸出,故乙、丙两处以堆积作用为主。
5
.抛物线状沙丘表面常有耐旱植被着生,不同部位的植被覆盖度各不相同,植被覆盖度往往与不同部位所受的外力作用密切相关。图示沙丘植被覆盖度最低的部位最可能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A
解析
结合第
3
题分析,该区域盛行西风,迎风坡风力强劲,水汽蒸发量大,地表土壤十分干燥,加上侵蚀作用强,不利于植物生长,故位于迎风坡凹进区域的甲、丁两处植被覆盖度低于背风坡的乙、丙两处,
B
、
C
错;甲、丁两处虽然都位于迎风坡凹进区域,但丁处坡面与风向近于平行,甲处坡面与风向近于垂直,甲处侵蚀作用更强,故甲处植被覆盖度低于丁处,故
D
错,
A
对。
读宁夏平原及周边地区地质剖面图和
P
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回答
6
~
7
题。
命题视角三 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6
.关于宁夏平原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黄河流水堆积形成的冲积平原
B
.贺兰山山麓形成的冲积扇平原
B
.断裂下陷形成的地堑
D
.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
D
解析
由图可知,宁夏平原位于两个断层之间,断层两侧岩体上升,中间岩体下降
(
属于地堑构造
)
,形成低地,黄河流经该低地,由于泥沙的沉积作用形成冲积平原,所以宁夏平原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D
选项正确,
A
、
B
、
C
选项错误。
7
.图中
ab
与
cd
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方向和原因,正确的是
(
)
A
.
ab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弯曲,主要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
B
.
ab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弯曲,主要受河流沉积作用影响
C
.
cd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弯曲,主要受河流沉积作用影响
D
.
cd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弯曲,主要受河流侵蚀作用影响
A
解析
根据
P
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可知,
ab
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
(
海拔高处
)
弯曲,说明
ab
属于河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A
选项正确,
B
选项错误;
cd
处等高线向河流下游
(
低海拔处
)
弯曲,说明
cd
处较两侧海拔高,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C
、
D
选项错误。
专题跟踪训
练
(
四
)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