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2.50 KB
  • 2021-09-08 发布

湖南省郴州市湘南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湘南中学2019年下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地理学科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 ‎1.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天体系统,正确的是(  )‎ A. ①是河外星系 B. ②是太阳系 C. ③是银河系 D. ④是地月系 ‎【答案】D ‎【解析】‎ 按照天体系统的层次,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天体系统,①是银河系,②是河外星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并列关系,A、B错误。③是太阳系,C错误。④是地月系,D正确。‎ ‎“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地球大,月亮(月球)小,月亮(月球)绕着地球跑。”重温这首童谣,完成下面小题 ‎2. 地球 A. 是一个规则的球体 B. 直径是6371km C. 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D. 公转方向是自东向西 ‎3. 童谣中出现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 A. 恒星、行星、卫星 B. 星云、恒星、行星 C. 恒星、行星、小行星 D. 恒星、小行星、流星体 ‎4.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5. 有关太阳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氮 B. 太阳质量体积较小 C. 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 D. 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 ‎6. 以下属于类地行星的是 A. 水星、 金星 B. 木星、土星 C. 天王星 、海王星 D. 火星、木星 ‎【答案】2. C 3. A 4. B 5. D 6. A ‎【解析】‎ ‎【2题详解】‎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因此A错误、C正确。地球赤道半径6378.137千米,极半径6356.752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B错误。地球公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不是自东向西,D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童谣中首先出现的天体是太阳,属恒星,然后出现的地球,属行星,再出现的月球,属卫星,因此童谣中出现的天体按先后顺序排列的是恒星、行星、卫星,选项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童谣中涉及的天体有太阳、地球、月球,地球与太阳构成太阳系,地球和月球构成地月系,因此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2级,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5题详解】‎ 太阳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A错误。太阳质量和体积很大,约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B错误。太阳表面的光球层平均温度约为6000K,光球层之上的色球层和日冕层温度要高得多,因此太阳表面温度是6000℃,表述不准确,C错误。太阳能量来自核聚变反应,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类地行星一般距离太阳近,体积和质量都较小,平均密度较大,表面温度较高,也都是由岩石构成的。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因此选项A符合题意。木星和土星属于巨行星,排除B、D。天王星和海王星属于远日行星,排除C。故选A。‎ ‎【点睛】类地行星是以硅酸盐石作为主要成分的行星。它们跟类木行星有很大的分别,因为那些气体行星主要是由氢、氦和水等组成,而不一定有固体的表面。类地行星的结构大致相同:一个主要是铁的金属中心,外层则被硅酸盐地幔所包围。它们的表面一般都有峡谷、陨石坑、山和火山。太阳系中的类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金星。‎ 公元前28年(即汉平河平元年),史籍曾记载“三月巳末,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据此回答问题。‎ ‎7. 这种太阳活动为( )‎ A. 耀斑 B. 黑子 C. 日珥 D. 太阳风 ‎8. 这种现象发生在太阳的 (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内部 ‎9. 这种活动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少,其变化的周期大约是( )‎ A. 9年 B. 10年 C. 11年 D. 12年 ‎【答案】7. B 8. A 9. C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活动。‎ ‎【7题详解】‎ 材料反映的“黑气”是指太阳黑子。故选B。‎ ‎【8题详解】‎ 黑子发生于光球层上故选A。‎ ‎【9题详解】‎ 黑子活动周期约11年。故选C。‎ ‎10.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 昼夜长短变化 B. 昼夜现象 C. 四季的划分 D. 昼夜交替 ‎【答案】D ‎【解析】‎ ‎【详解】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划分,主要是地球公转运动导致,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排除A、C。昼夜现象,主要是地球自己不发光、且不透明而产生的自然现象,不是地球自转产生的,排除B。由于地球自转,地球上绝大多数地区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1.地球是宇宙中目前已知的唯一存在着高级智慧生物的天体,其适宜的条件有( )‎ ‎①适宜的温度 ‎②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液体水的存在 ‎④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自身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水和可供生命呼吸的大气。外部条件是地球有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故选D。‎ 读“我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2.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和最差的城市分别是()‎ A. 成都、乌鲁木齐 B. 拉萨、重庆 C. 石家庄、西安 D. 包头、杭州 ‎13. 图中甲乙两地都是太阳年辐射总量丰富区,其共同的原因是()‎ A. 气候湿润 B. 大气透明度差 C. 海拔很高,空气稀薄 D. 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答案】12. B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的地区应为太阳辐射总量最多的地区,最差的地区应为太阳辐射总量较贫乏的地区。据图可知,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多,因此拉萨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优;四川盆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因此重庆太阳能热水器利用条件最差。故选B。‎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处青藏高原,乙地处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弱,且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内蒙古高原地处西北内陆地区,水汽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因此两地的共同原因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故选D。‎ ‎14.下列关于地转偏向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B. 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不变的 C. 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不变的 D. 地转偏向力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转偏向力。‎ ‎【详解】‎ 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A正确;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方向是变化的,始终与物体运动方向垂直,B错误;在运动过程中,地转偏向力的大小是变化的,C错误;地转偏向力只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影响物体运动速度,D错误。故选A。‎ ‎15. 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 )‎ A. 对西边的铁轨磨损较重 B. 对东边的铁轨磨损较重 C. 两边的铁轨磨损一样重 D. 对两边的铁轨都没有磨损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铁轨的磨损程度,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转,自南向北由广州开往北京的列车对右侧(东侧)磨损较为严重,故选B。‎ 美国东部时间(西五区区时)2014年10月22日10时28分,太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下图为“太阳黑子与木星、地球大小的对比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6. 太阳黑子发生强烈爆发时,北京时间为 A. 21日21时28分 B. 22日15时28分 C. 22日13时28分 D. 22日23时28分 ‎17. 太阳黑子强烈爆发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B. 引发严重的低温冻害 C. 形成大范围的雾霾天气 D.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答案】16. D 17. D ‎【解析】‎ 此题考查区时的计算和太阳活动。‎ ‎【16题详解】‎ 西5区与东8区相差5+8=13个小时,由于东8区在西5区的东边,所以东8区的区时为10:28+13:00=23:28,故选D。‎ ‎【17题详解】‎ 太阳黑子与耀斑同时爆发,所以太阳黑子强烈爆发的时候,也是耀斑爆发的时候。耀斑爆发时会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故选D。‎ ‎18. 太阳的能量来源于( )‎ A. 黑子的强烈活动 B. 耀斑的强烈活动 C. 太阳内部发生的核聚变反应 D. 太阳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能量来源。‎ ‎【详解】‎ 太阳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四个氢原子核聚变成一个氦原子核过程中,质量亏损,放出巨大的能量,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9.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 ‎ ‎ ①维持着地表温度  ②促使大气和水的运动  ③扰动地球的磁场  ④为生物活动提供能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用的能源。‎ ‎【详解】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生物活动和人类生活生产活动的能量来源。扰动地球磁场是由于太阳活动的影响,故可排除这一选项。D正确,故选D。‎ ‎20.下列现象的产生,主要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短暂的中断 ‎ ‎②狮子座流星雨 ‎ ‎③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 ‎ ‎④两极地区美丽“极光”的产生 ‎ ‎⑤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的产生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扰乱地球大气中的电离层,从而导致无线电短波通信出现短暂的中断,①符合题意;狮子座流星雨,是多个流星体闯入大气层而形成,与太阳活动无关,②不符合题意;太阳活动发射出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得手表上的指南针指向异常,③符合题意;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带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受地球磁场影响向两极运动,在两极地区轰击高层大气,从而产生美丽“极光”,④符合题意;两极地区极昼极夜现象是地球公转运动而产生,与太阳活动无关,⑤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21.北半球中纬地区,下列日期是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一天的是 A. 我国植树节 B. 国际劳动节 C. 我国国庆节 D. 我国教师节 ‎【答案】C ‎【解析】‎ ‎【详解】北半球中纬地区,春分日和秋分日昼夜等长,是一年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的日期,其它日期越接近这两日,昼夜长短相差就越小。我国植树节为3月12日,离春分日约9天;国际劳动节为5月1日,离春分日1个多月;我国国庆节为10月1日,离秋分日约8天;我国教师节为9月10,离秋分日约13天,由此判断,国庆节最接近秋分日,因此该日在几个日期中昼夜长短相差最小,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中国的植树节由凌道扬和韩安、裴义理等林学家于1915年倡议设立,最初将时间确定在每年清明节。1928年,国民政府为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将植树节改为3月12日。新中国成立后的1979年,在邓小平提议下,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我国的植树节。‎ ‎22.岩石圈是指 A. 整个地壳 B. 地壳的上部 C 地壳和上地幔 D.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 ‎【答案】D ‎【解析】‎ ‎【详解】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不仅仅就是地壳,也不是整个上地幔,而是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与地壳组成,主要由岩石组成,构成了岩石圈,故D正确。‎ ‎23.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太平洋 D. 四川盆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地壳厚度分布特点。‎ ‎【详解】‎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33km,一般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大,故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A正确;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BCD错误。故选A。‎ ‎24. 劳动节到国庆节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情况是( )‎ A. 一直向北移 B. 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 先向北移,后向南移,然后又向北移 D. 先向南移,后向北移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点位置,并进一步归纳全年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和移动规律。‎ ‎【详解】‎ 劳动节是5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并向北移;而10月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南移,故判断太阳直射点从劳动节到国庆节,先向北移再向南移,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5.以24节气中的“四立”为起点划分的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 A. 白昼最长、太阳最低的季节 B. 白昼最短、太阳最高的季节 C. 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D. 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四季划分。‎ ‎【详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春秋即为冬夏过渡季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晴】24节气中的“四立”指立春2月4日前后,立夏5月5日前后,立秋8月7日前后,立冬11月8日前后。‎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0分)‎ ‎26.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__________,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__________轨道和________轨道之间。(写行星名称)‎ ‎(2)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________向________。‎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________级天体系统,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________,其中心天体是________。‎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与其所处的宇宙环境关系密切,此图所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几个自身条件中,此图反映出来的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星 (2). 火星 (3). 木星 (4). 西 (5). 东 (6). 两 (7). 太阳系 (8). 太阳 (9).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10). 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解析】‎ ‎【分析】‎ 此题主要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及运动特征,天体系统层次,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 ‎【详解】(1)八大行星中,离太阳最近的是水星,太阳系中的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和木星轨道之间。‎ ‎(2)同向性:太阳系八大行星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3)图中所示宇宙空间范围内共包括太阳系和地月系,其中最高一级天体系统是太阳系,其中心天体是太阳。‎ ‎(4)据图分析,图中可以反映的有利的宇宙环境是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中。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条件。‎ ‎27.读地球侧视图,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回答下列各题。‎ ‎(1)图a中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_,所示日期为_____________前后。该日地球公转处于______(近、远)日点附近。 ‎ ‎(2)图a中AB线是晨昏线中的_________(晨线或昏线)。 ‎ ‎(3)图中F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E点的地方时为_________。 ‎ ‎(4)若D所在经度为160°E,则E点所在的经线度为_________,此时北京地方时是_________。 ‎ ‎(5)B、C、D、E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____________。 ‎ ‎(6)图b中①、②、③、④四点中,_______是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 ‎(7)图a所示这天,太阳直射位于图b_________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________(南、北方向)移动。‎ ‎【答案】 (1). 夏至日 (2). 6月22日 (3). 远日点 (4). 晨线 (5). 0:00 (6). 12:00 (7). 140°W (8). 5:04 (9). C>D>E>B (10). ③ (11). ② (12). 南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地球侧视光照图和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七道小题,涉及日期及节气判断、近日点和远日点判断、地方时判断和计算、晨昏线判断、经线经度判断、地球自转线速度大小判断、太阳直射点位置判断及移动方向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图a中显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南级圈出现极夜现象,由此判断,图中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所示日期为6月22日前后。7月初地球位于公转轨道上的远日点,该日为6月22日前后,因此该日地球公转处远日点附近。‎ ‎(2)图a中AB线上各点,随着自西向东自转,即将进入白天,因此AB线是晨昏线中的晨线。‎ ‎(3)图中F点与切点A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为0时。E点与切点B位于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 ‎(4)图a所示半球跨经度180°,被图中经线等分为6份,每份为30°,若D所在经度为160°E,图中显示,E点位于D点以东两等份,即60°,由此推算,E所在的经线度为140°W,上题判断可知,E点的地方时为12时,北京的经度约116°E,由此计算,此时北京地方时是5:04。‎ ‎(5)地球自转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小,B、C、D、E四点中,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C、D、E、B,因此四点的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C>D>E>B。‎ ‎(6)图b中①、②、③、④四点分别表示直射点位于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表示日期分别为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和12月22日前后,因此③是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所在位置。‎ ‎(7)根据前面的判断,图a所示这天为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太阳直射位于图b的②位置,这日直射点到达最北位置,这日之后太阳直射点将向南移动。‎ ‎28.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 ‎(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判断E是_____波,F是____波;A是______面,B是_________面。‎ ‎(2)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A界面以上圈层是_________;圈层C是__________;圈层D+H是_________。‎ ‎(3)根据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圈层D是________态 ‎【答案】 (1). 横 (2). 纵 (3). 莫霍面 (4). 古登堡 (5). 地壳 (6). 地幔 (7). 地核 (8). 液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震波的特征、不连续面的名称、地球内部圈层及特征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根据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的不同,图中E波传播速度慢,由此可以判断E是横波,图中F波传播速度快,因此F是纵波;A界面处地震横波和纵波均有明显增速,且离地表较近,应是莫霍面,B界面处地震波横波消失、纵波大幅降速,且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应是古登堡面。‎ ‎(2)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不同的圈层A界面(莫霍面)以上圈层是地壳;圈层C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应是地幔;圈层D+H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应是地核。‎ ‎(3)图中显示,地震波进入圈层D后,横波消失,纵波大幅降速,而横波只能在固态物质中传播,不能在液态物质中传播,由此判断,圈层D是液态。‎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