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8.50 KB
  • 2021-09-08 发布

2020高中地理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章末检测湘教版必修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检测四 一、选择题 云桂高铁自昆明到南宁,如下图所示,在杨美站接入南宁铁路枢纽时设计了两个初选方案。方案Ⅰ客运线直达南宁站;方案Ⅱ客运线经过南宁南站到达南宁站。读图完成1~2题。‎ ‎1.选择方案Ⅱ的理由主要是(  )‎ A.跨河桥梁较少 B.沿途站点较少 C.建设成本较低 D.线路长度较短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方案Ⅱ虽较方案Ⅰ线路长,但方案Ⅱ可利用原有的铁路,故建设成本较低。‎ ‎【答案】 C ‎2.与方案Ⅰ相比,实施方案Ⅱ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导致南宁站的负荷增加 B.促进南宁城区向西北方向扩展 C.导致南宁南站的地位下降 D.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的发展 ‎【解析】 方案Ⅱ经过南宁南站,起到分散人流的作用,可使南宁站的负荷减轻;方案Ⅱ出南宁站后向西南方向运行,会促使南宁城区向西南方向扩展;方案Ⅱ经过南宁南站,会使南宁南站地位上升,促进南宁南站附近商业发展。‎ ‎【答案】 D 南疆地区沙漠广袤如海,散布片片绿洲。南疆铁路东起吐鲁番,西到喀什。读图,回答3~4题。‎ ‎3.南疆地区的村镇主要分布在山麓冲积扇和绿洲地带,影响其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是(  )‎ A.地形与土壤 B.地形与水源 C.水源与土壤 D.气候与植被 ‎4.从地形部位看,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  )‎ 8‎ A.河谷地带 B.塔克拉玛干沙漠 C.山麓冲积扇 D.吐鲁番盆地 ‎3~4.【解析】 南疆地区气候干旱,山麓和绿洲地带地形平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源条件好,土壤肥沃,因此地形和水源条件是影响该地村镇、农田分布的主要自然条件。南疆铁路的大部分路段经过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山麓冲积扇地区,是因为这里地形平坦、村镇集中。‎ ‎【答案】 3.B 4.C 读全球气候变暖(含预测)示意图,回答5~6题。‎ ‎5.对全球气候变暖应负首要责任的国家是(  )‎ A.美国 B.中国 C.俄罗斯 D.沙特阿拉伯 ‎【解析】 四个选项中,美国经济最发达,是能源消耗大国,排放温室气体最多,应该对全球气候变暖负首要责任。‎ ‎【答案】 A ‎6.如果人类继续任其发展,产生的后果可能有(  )‎ A.岛屿的面积减小 B.中亚地区湿度增加 C.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 D.北欧地区雪线下降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可能使岛屿面积减小;气候变暖使蒸发量增加,温带地区会变得干旱;南极地区紫外线增多是臭氧层被破坏的结果,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气候变暖会使北欧地区的雪线上升。‎ ‎【答案】 A 读下面主要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程度对比表,回答7~9题。‎ 温室气体 CO2 ‎ CH4‎ N2O ‎1750年浓度(mg/m3) ‎ ‎280‎ ‎0.8‎ ‎0.000 29‎ ‎1990年浓度(mg/m3)‎ ‎353‎ ‎1.72‎ ‎0.000 31‎ 年增长率/%‎ ‎0.5‎ ‎0.9‎ ‎0.25‎ 生存期(年)‎ ‎50—200‎ ‎12—17‎ ‎120‎ 温室效应强度(CO2=1)‎ ‎1‎ ‎11‎ ‎270‎ 对全球气候变暖的 现有贡献率/%‎ ‎55‎ ‎15‎ ‎6‎ ‎7.表中所列三种温室气体中,CO2对全球气候变暖贡献最大,主要原因是(  )‎ A.CO2年增长率大于其他温室气体 B.CO2在大气中的生存期比N2O短 C.CO2温室效应强度比其他温室气体大 D.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温室气体 ‎【解析】 由表格中数据可知CO2的浓度远高于其他气体,而在年增长率、温室效应强度等方面与其他温室气体相比优势不明显,生存期与N2O无法比较。‎ 8‎ ‎【答案】 D ‎8.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使地面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 B.使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 C.使太阳活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多 D.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大气逆辐射增强 ‎【解析】 CO2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大气中CO2浓度过大就会产生明显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 ‎【答案】 D ‎9.有利于我国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  )‎ A.大量进口石油,减少煤炭使用量 B.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 ‎ C.严格限制钢铁、核工业的发展 D.禁止砍伐森林,积极植树造林 ‎【解析】 减少CO2排放量的最合理措施是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新能源,改变传统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模式;大量进口石油,严格限制钢铁工业的发展,禁止砍伐森林都是不可取的。‎ ‎【答案】 B ‎2016年3月以来,华北地区一直降水偏少,农业用水短缺现象严重。据此完成10~11题。‎ ‎10.此次华北地区春季农业用水短缺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水稻种植面积较广 B.降水较往年偏少 C.农业生产过程中灌溉效率低 D.植树造林面积少 ‎【解析】 华北地区主要种植小麦等旱作作物;降水较往年偏少是自然原因;华北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多采用大水漫灌,灌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是造成农业用水短缺的人为原因;植树造林面积少不是用水短缺的主要人为原因。‎ ‎【答案】 C ‎11.面对华北农业用水资源短缺状况,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 A.对渤海水进行淡化,满足农业用水 B.利用先进钻探技术,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 C.适量增加南水北调的水量,以满足需要 D.提高灌溉技术,完全采用滴灌技术 ‎【解析】 渤海水淡化成本较高,目前主要用于城市供水,尚未大规模应用于农业灌溉;大力开采深层地下水会造成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下降,产生诸多生态问题;增加南水北调的水量属于开源措施,提高灌溉技术属于节流措施,但完全采用滴灌技术目前尚不符合我国华北地区农业发展实际。‎ ‎【答案】 C 下图示意某小区域地形。读图,完成12~13题。‎ ‎12.关于图中甲、乙、丙、丁聚落的形成及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8‎ A.甲聚落有河流经过,取水最方便,发展最快 B.乙聚落地势最高,洪涝灾害少,形成最早 C.丙聚落在河流凹岸,水深易建码头,形成最早 D.丁聚落地势平坦,水陆交通便利,规模最大 ‎【解析】 图中显示丁位于河流下游而航运条件好,且地势较开阔、平坦,利于城市发展,所以规模最大,故D项正确。甲位于河流上游而水量较少、航运能力差,地形狭窄,不利于城市发展,故A项错误;不能判断乙聚落形成时间早晚,故B项不正确;同理,也不能判断丙形成是否最早,故C项错误。‎ ‎【答案】 D ‎13.若图中A河流定期改向可能的原因是(  )‎ ‎①全区全年高温,蒸发稳定 ②全区降水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③A附近区域地势平坦 ④植被覆盖良好,水土流失少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 在地势平坦,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的背景下,河流与湖泊间进行水量调节,定期改向。‎ ‎【答案】 C 海洋酸化是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现象。海水酸性的增加,会改变海水的种种化学平衡,使多种海洋生物乃至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海水酸化成为令人担忧的全球问题。下表为1985~2010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变化统计数据表。据此完成14~16题。‎ 年份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2010‎ CO2浓度(ppm)‎ ‎330‎ ‎333‎ ‎342‎ ‎350‎ ‎340‎ ‎362‎ pH ‎8.13‎ ‎8.12‎ ‎8.10‎ ‎8.07‎ ‎8.09‎ ‎8.02‎ ‎14.1985~2010年间(  )‎ A.海水中CO2浓度不断增加 B.海水pH持续减小 C.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增加最快 D.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负相关 ‎【解析】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85~2010年间,海水中CO2浓度和海水pH有增有减,A、B错;后5年海水中CO2浓度从340增加到362,增加最快,C正确;海水酸化度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D错。‎ ‎【答案】 C ‎15.全球海水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海水温度升高 B.火山喷发的CO2溶于海水 C.海洋中的生物死亡分解 D.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 ‎【解析】 海水pH大小与海水CO2浓度呈正相关。造成海水酸化的原因主要是人为原因,所以全球海水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放的CO2溶于海水,D正确。‎ ‎【答案】 D ‎16.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则造成的影响是(  )‎ A.珊瑚礁会消失 B.全球酸雨危害减轻 C.海洋捕捞资源增多 D.海水物理侵蚀将增强 ‎【解析】 如果全球海洋酸化持续加重,会导致海水pH持续降低,珊瑚礁(成分主要是碳酸钙)会逐渐被溶蚀而消失,A正确。‎ ‎【答案】 A 读超强台风“天兔”登陆后移动路径图,完成17~18题。‎ 8‎ ‎17.有关“天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台风中心位于汕尾与惠州的交界处 B.受本次台风影响最大的是汕尾市 C.深圳、东莞不受本次台风的影响 D.台风运行方向大致由东南向西北 ‎【解析】 本题注意审题,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深圳、东莞位于台风移动路线附近,受台风外围云系的影响,所以会有狂风、暴雨天气,故选C。‎ ‎【答案】 C ‎18.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有(  )‎ ‎①洪涝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财产损失 ④缓解旱情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台风可能带来的危害有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和财产损失,而好处为缓解旱情,A正确。‎ ‎【答案】 A 读“300多年来全球不同类型土地面积的变化示意图”,回答19~20题。‎ ‎19.导致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人口增加 C.植被破坏 D.自然灾害 ‎【解析】 图中显示耕地和牧场面积增加,森林和草原面积减少,说明人类活动增强,故根本原因是人口增加。‎ ‎【答案】 B ‎20.图示不同类型土地面积变化趋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  )‎ A.生态环境趋于好转 B.河流含沙量减少 C.旱涝灾害频率降低 D.水资源短缺加剧 ‎【解析】 森林和草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此类用地减少必然会加剧水土流失、引起旱涝灾害。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IPCC(全球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在全球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共同驱动,全球气候本世纪会继续变暖。这一评估报告认为,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升高1.1~6‎.4 ℃‎。‎ 材料二 下图是中国能源消费构成示意图。‎ 8‎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把下列选项填入表格中。‎ A.极冰融化 B.毁林 C.沿海低地被淹 D.燃烧矿物燃料 ‎(2)简要说明我国CO2排放总量大的原因。‎ ‎(3)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有可能上升,将会对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产生影响。为了预防海平面上升所产生的危害,可采取哪些措施?‎ ‎(4)为抑制我国气候变暖的趋势,实现本世纪中叶碳排放的目标,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献计献策。‎ ‎【解析】 第(1)题,注意前后因果关系,自左向右,从上到下B、D、A、C。第(2)题,我国能源消耗量大,如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导致CO2排放量大。第(3)题,预防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危害,一方面要加强研究,科学规划,另一方面可修建防洪大堤等工程,另外还要疏浚河道以防内涝。第(4)题,减少碳的排放,抑制全球变暖。一是推广节能技术,二是优化能源结构,三是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 ‎【答案】 (1)(自左向右,从上到下)BDAC ‎(2)人口和经济总量大,能源消费总量大;化石能源(煤、石油和天然气)占能源消费构成的比重极高。‎ ‎(3)研究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加强城市规划;加高加固防洪大堤;整理疏浚河道以提高泄洪能力,消除内涝威胁。‎ ‎(4)①发展并推广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②优化能源结构,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使用新能源;③积极发展高效、洁净、低碳排放的煤炭利用技术,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 ‎22.地形对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较大。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兰州市平面示意图。‎ 材料二 下图为塔里木盆地水系和交通图。‎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兰州市平面形态特征,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说明图示地区的地形特征,并说明判断依据。‎ ‎(3)概括塔里木盆地四周城市和交通线路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原因。‎ 8‎ ‎【解析】 第(1)问,城市的平面形态包括其外部轮廓形状和延伸的方向,从兰州所处的区域环境特征分析,地形是限制该城市向南北方向扩展的主要因素。第(2)问,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形特征,地形特征包括地势高低、地形类型等。第(3)问,结合塔里木盆地地形特征和图中城市、交通线路分布特征进行描述即可。‎ ‎【答案】 (1)形态特征:城市呈狭长分布,大体沿东西方向延伸。原因:受地形影响,城市沿河谷平坦地区延伸。‎ ‎(2)地形特征:四周高,中间低,为盆地地形。 判断依据:河流水系呈向心状。‎ ‎(3)分布特征:分布在盆地边缘的山麓冲积扇地区。 原因:地势相对平坦,土壤肥沃,水源条件好,人口集中,农牧业生产发达等。‎ ‎23.能源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及其引发的“能源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议题。假设各国政府的政策从2009年年中起开始不变,世界对一次能源的需求如下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是煤炭、石油和生物质能中的某一个,则甲为________,乙为________,丙为________。按使用状况分类,丁属于________。‎ ‎(2)从图中可以看出,目前的能源结构在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以看出,2050年后,太阳能成为一次能源中的主力,试分析其优缺点。‎ ‎(4)如果在我国开发太阳能资源,则优先选择在(  )‎ A.西北地区 B.四川盆地 C.海南岛 D.华北平原 ‎(5)简述上题中该地发展太阳能的优势。‎ ‎【解析】 第(1)题,甲是目前一次能源中需求最大的,应为石油;目前对乙的需求也较大,且从1930年开始到2010年左右对乙的需求持续上升,故乙应为煤炭;剩下的丙应为生物质能;丁能源在21世纪以前需求极小,在21世纪及其以后需求上升,按照使用状况分类,丁属于新能源。第(2)题,据图可知目前世界上一次能源主要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燃料,在消费过程中,其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会导致全球温度升高和气候变化。第(3)题,太阳能是清洁能源,可再生;但受天气状况影响大,不稳定。第(4)题,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太阳能较丰富。第(5)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且该地区地势平坦、人口稀少,有利于大规模地利用太阳能。‎ ‎【答案】 (1)石油 煤炭 生物质能 新能源 ‎(2)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浓度不断增加,造成全球温度上升和气候变化 ‎(3)优点:分布普遍,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可供利用的时间长。‎ 缺点:受天气和昼夜变化影响大,不连续、不稳定,强度低。‎ ‎(4)A ‎(5)西北地区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光照强,太阳能资源丰富;西北地区地势较平坦开阔,人口稀少,有利于对太阳能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利用。‎ ‎24.读图及相关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据卫星对图中A湖湖面面积的动态监测表明,该湖湖面面积春季平均为2 ‎110 m2‎,夏季平均为3 ‎900 m2‎,秋季平均为3 ‎450 m2‎,冬季平均为1 ‎290m2‎,湖面面积较20世纪初期减少了1 ‎090 m2‎,容积减少了57亿m3。1998年长江洪水流量小于1954年,但湖口水位高于1954年,湖区内136座保护千亩以上的圩堤溃决,损失惨重。‎ ‎(1)图中省份气候类型是________气候,7、8两月降水不多主要是因为受________控制,此时湖面面积继续扩大主要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省提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以系统化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山、江、湖”的综合开发治理,请你为此献计献策:①在山区应以治理________为重点,实施________工程;②在赣江等主要支流实施________;③在湖区实施________工程。‎ ‎(3)该省的鄱阳湖水系洪灾时有发生,防治该流域洪灾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还有哪些?请各举四例。‎ ‎【解析】 由轮廓图的信息可以看出是江西省,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由降水量图可以看出降水多集中在5、6月,是“梅雨”季节,7、8月降水少,主要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虽然降水较5、6月少一些,但仍 处于雨季,并且5、6月的“梅雨”在植被涵养水源的作用下会在“枯水期”继续补给长江水。所以,在治理水旱灾害时,应以先治山为主,提高植被覆盖率,并配以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答案】 (1)亚热带季风 副热带高压或反气旋 梅雨期涵养的地下水位在长江枯水期大量补给长江水,使其水位仍高于湖水水位而致 ‎(2)水土流失 封山育林 梯级开发 退耕还林,退耕还湖 ‎(3)工程措施有:修筑堤坝、整修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有:加强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报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