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 MB
  • 2021-09-08 发布

【地理】山西省阳泉市阳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山西省阳泉市阳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城市道路绿化隔离带具有隔离汽车行驶,美化环境的作用。下图为一地理爱好者拍摄的某城市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照片,每年该市的园林工作人员都要对道路绿化隔离带中的一些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同时用石灰水全部涂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园林工作人员对绿化带中树冠庞大的乔灌木进行侧向剪枝的主要目的是( )‎ A. 调节树木与道路之间矛盾 B. 调整树势,促进树木良好生长 C. 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条件 D. 美化树形,提高树木观赏效果 ‎2. 当地园林丁作人员开始剪枝的季节最好选择在( )‎ A. 冬末春初 B. 春末夏初 ‎ C. 夏末秋初 D. 秋末冬初 ‎【答案】1. A 2. D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城市绿化 ‎【1题详解】‎ 通常,城市绿化隔离带的宽度多在1.5~3米之间,通过人工剪枝来控制庞大树冠枝条的密度、宽度(或直径)和高度,解除树冠过大对交通视线的可能阻挡,保证行亼和车辆通行,减少行车安全事故。故选A。‎ ‎【2题详解】‎ 根据该地涂白的树木为落叶阔叶林可知,在冬季到来前,树木已接近停止生长,剪枝可以减少树木的水分流失,减少树木的蒸发量为树节省营养,顺利度过严寒。故选项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面获取信息进行概括即可,难度一般。‎ 晴朗的天空,喷气式飞机在高空飞行时,机身后边会出现一条或数条长长的“白烟”,这是飞机发动机排出来的高温高湿的废气与周围环境空气混合后(此后称混合气体),水汽凝结而成的特殊云系,称为飞机尾迹。此混合气体能否出现凝结现象取决于环境空气自身的温度、湿度和大气压力。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飞机尾迹出现的频率和高度有一定的季节差异,且对地球热量平衡产生一定影响。下图为拍摄的飞机尾迹。‎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 1月份,西安上空飞机尾迹出现频率最高的高度大约为( )‎ A. 3-5千米 B. 8-10千米 ‎ C. 13-15千米 D. 18-20千米 ‎4. 通常,飞机尾迹层的平均厚度为1-2km,其下限高度最高的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5. 交通枢纽城市上空的飞机尾迹多,大量的飞机尾迹对地面城市的热量平衡产生的影响是( )‎ A. 减少城市上方的云量 B. 强烈削减太阳辐射 C. 减少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D. 减小地表气温日较差 ‎【答案】3. B 4. B 5.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通常只有当环境温度在-41℃~-60℃时,才有可能出现飞机凝结尾迹”。1月份,秦岭月均温0℃左右,西安位于秦岭北侧,月均温稍低于0℃。按照气温的垂直递减率,每千米温下降6℃,可计算出1月西安上空7~10千米的高度,温度为-41℃~-60℃,故选B。‎ ‎【4题详解】‎ 根据材料中关于飞机尾迹形成的温度条件可推测,夏季,近地面温度最高,环境温度要达到-41℃~-60℃,海拔要足够高才行,因此飞机尾迹层的下限高度最高,冬季反之。故选B。‎ ‎【5题详解】‎ 根据材料“交通枢纽城市上空的飞机尾迹多”,会增加城市上方的云量。据美国研究报告,由于空中交通的增加,上图的西南部云量增加最明显,航迹云持续出现在无云的天空中。城市上方的云量会增加,A错误。航迹云高而薄,对太阳辐射的削弱有限,可以有效地透过太阳辐射,B错误。航迹云中的水汽能很好地吸收地表放射的红外辐射,产生增温效应,C错误。这些“人造”云的增加,会一定程度上减小地表的气温日较差,D正确。故选D。‎ 盐泉,是泉的一种特殊形式,以泉水矿化度高为持征。在青海省最南端的囊谦县,一万多平方公里的面积内出露有29处盐泉,其中有8个被辟为盐场。下图为囊谦地区盐泉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6. 符合该地盐泉形成条件的是( )‎ A. 水源补给仅有大气降水 B. 物质来源于岩浆岩层 C. 地下水承受的压力较小 D. 地处地壳运动活跃带 ‎7. 盐泉被开辟为盐场应满足的自然条件是( )‎ ‎①日照时间长 ②地形平坦开阔 ③盐泉的盐度高 ④盐泉的水温高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6. D 7. A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大气降水在囊谦盆地西北部海拔较高地区沿地层裂隙渗入地下,由于地势高差而产生的水压使水流沿断层向东南方向运动。在运移过程中,地下水不断与周围岩层发生物质交换,溶滤了地下含盐层,并最终沿着裂隙上升,出露地表,形成盐泉。读图,并结合地理位置可知,该地盐泉水源补给有大气降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等,A错误。盐泉物质来源于地下含盐层,图中可以看出地下含盐层的层状特点,属于沉积岩,B错误。图中可以看出地下水埋藏较深,承受的压力大,沿着裂隙上升,C错误。囊谦盆地位于断裂带,地壳活跃,纵横交错的断裂为盐泉的形成提供了通道,使地下水可以沿裂隙上涌成泉,图中可以看出断层构造,D正确。故选D。‎ ‎【7题详解】‎ 青海省南端囊谦县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全年降水较少,晴大多,日照时间长,风大,多平坦开阔的平地,利于晒盐,①②正确;盐泉的盐度高,开发利用率高,③正确;盐泉的水温对盐泉开发影响不大,④错误。A正确。故选A。‎ 在滇西北等地的高山上,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高山流石滩。它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构成的。那里没有葱郁的树木灌丛,放眼望去,好像一派无生命迹象的荒凉“石海”,但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有各种美丽而独特的高山花卉在石缝间悄悄绽放,这些星星点点的花卉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景观带。下图中的“花”为在遍地湿润的碎石块间茁壮醒目的一株1米多高的塔黄,叶片呈:“垫伏”(匍匐贴近地面生长)状,结合图文回答下列小题。‎ ‎8. 下列有关高山流石滩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冰川堆积 ‎②流石滩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堆积 ‎③流石滩的形成与剧烈的昼夜温差和冻融作用有关 ‎④流石滩的形成与重力作用和较平坦地形有关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9. “ 塔黄”花色艳丽,叶片“垫伏”于地面,是高山花卉的重要生存手段,下列描述“ 塔黄” 与“流石滩”环境的相关性正确的是( )‎ ‎①花色艳丽能吸引有限的动物为其传播花粉 ②花色艳丽能有效的进行光合作用 ③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适应强风及碎石松动的环境 ④叶片“垫伏”于地面,是为了更好吸收地面热量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8. D 9. A ‎【解析】‎ ‎【8题详解】‎ 材料中给出了构成流石滩的石块是由寒冻劈碎、热胀冷缩风化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石块。由此可分析,流石滩的形成与冰川沉积和风力沉积基本无关。其形成与物理风化关系密切如冻融作用形成破碎的石块,在重力作用下滑落到较平坦处堆积形成。D正确。‎ ‎【9题详解】‎ 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高山环境风力较大,气温低,地温也低,叶片贴地只是适应强风与碎石环境。A正确。‎ ‎2019年4月国家推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在100万~300万的城市落户限制,放宽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500万的城市落户条件,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下图为2002~2017年安徽、上海、江苏、浙江四个省级行政区常住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的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①②③④四个行政区依次是( )‎ A. 上海、江苏、浙江、安徽 B. 浙江、江苏、上海、安徽 C. 浙江、安徽、上海、江苏 D. 上海、安徽、江苏、浙江 ‎11. 2019年4月国家推出新的城市落户政策后,对①行政区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B. 加重基础设施压力 C. 加剧高端人才流失 D. 经济增长动能减缓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最小,故①行政区为上海;②行政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最大,②行政区为江苏;故选:A。‎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行政区为上海,上海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城市,人口压力巨大,推出新的城市落户政策后,入住上海的门槛降低,进入上海的人口增多,人口压力将更大,这将加重上海基础设施压力,B对。上海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推出新的城市落户政策后,城市化速度不会明显加快,A错。推出新的城市落户政策后,可能会吸引高端人才流入,C错。推出新的城市落户政策后,吸引大量人才流入,经济增长动能会增加,D错。‎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长期地表观测资料显示,过去30年来的增温已促使北极地区土温升高1-3℃,永冻土随之解冻,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成为加速气候变化的重要诱因。研究人员推测,地球平均气温每升高1℃,永冻土就放出相当于煤、石油和天然气4-6年释放出的温室气体。与此同时,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的残体出露地表,有些动物残体保存非常完整。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一些科学家认为,随着气候转暖,最后一批西伯利亚猛 犸象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灭绝。图为北极地区示意图。‎ ‎(1)指出北极地区永冻土中释放的碳的来源。‎ ‎(2)指出永冻土中释放的碳对气温的影响,并从大气受热过程度分析原因。‎ ‎(3)分析气候变暖对猛犸象灭绝的影响,为“气候变酸猛犸象灭绝这一观点找到科学依据。‎ ‎(4)解释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 ‎【答案】(1)直接封存于冻土中的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冰间隙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土壤中未被分解完的有机物;未被完全分解的动植物。‎ ‎(2)影响:气温上升。原因:永冻土中的碳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增加大气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量),甲烷和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地面辐射进入宇宙空间的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温室效应增强)。‎ ‎(3)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草场植物的数减少,种类发生变化,食物变得匮乏。‎ ‎(4)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微生物活动减弱,分解极慢;冻土层隔绝了与外界大气的热量交换,使地下一直处于低温冻结状态。‎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北极地区碳的来源及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大型动物残体能长时间保存完整的自然原因等知识点。‎ ‎【详解】(1)首先,明确“碳”的概念和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第二,明确永冻土的环境特点。由此分析,永冻土中温度低,土壤中的水分处于冻结状态,微生物活动微弱,其中有很多未分解的动植物;高纬度地区,土壤中所含有的有机物本身比较多,如中国东北的黑土;‎ 土壤颗粒间的空隙和冰中的空隙甲都有含有气体。‎ ‎(2)根据材料“大量碳将以甲烷或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 甲烷、二氧化碳等都属于温室气体,永冻土中释放的碳增加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温室效应增强,造成全球气温进一步升高。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三个过程,温室效应涉及“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两个过程。甲烷和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增温,大气逆辐射增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3)气候变暖对动物生存的影响一般从气温对动物生理的直接影响、对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的间接影响分析。根据材料“以猛犸象为代表的大型食草动物”“猛犸象的身体结构具有极强的御寒能力,它们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时亚欧大陆北部与北美大陆北部的寒冷地区。随着气候转暖,猛犸象灭绝”可知,猛犸象适合生活在寒冷的环境中,从时间来看,生活在冰期,从空间来看,分布在高纬度冻原地带。在冰期,森林面积较小,高纬度地区严寒的气候条件发育了大面积的草原(苔原),是猛犸象重要的生活场所。随着气候变暖,猛犸象被迫向北方迁移,活动区域缩小,植被由草原变成森林,草原面积减小,食物变得匮乏。‎ ‎(4)猛犸象等大型动物残体能保存完整的最主要原因是高纬度地区温度低,动物残体分解缓慢,冻土层就像是一个天然的大冰箱,使得猛犸象一直处于冷冻状态。‎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海南部的沙洲群是世界上而积最大的辐射状沙洲群,是黄海西南部浅海内陆架的一种特殊巨型沉积地貌。南黄海辐射沙洲地区拥有全球最有代表性的辐聚辐散潮流体系。高潮时,沙脊顶上流速较小,作为潮汐通道的沙槽底层流速大,每日两次的潮起潮落,塑造着沙洲的形态,形成了“巨形折扇”般的辐射沙洲群奇观,如图。‎ 今年七月,位于沙洲群中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震成为中国第一个海洋世界自然遗产。一望无际的湿地滩涂是全球大量迁徙候鸟的停歇地、换羽地和越冬地。这里的渔业和水产资源丰富,被誉为经济贝类的基因库。本次申遗,这一地区正是以其杰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价值,赢得了世界遗产评委的青睐。‎ ‎(1)结合材科,分析沙洲群形成辐射状“巨型折扇”奇观原因。‎ ‎(2)结合材料,分析南黄海辐射沙洲群成为各种海洋生物和候鸟栖息繁衍地的有利自然条件。‎ ‎(3)除渔业和水产资源外,从自然角度分析黄海南部沙洲群还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 ‎【答案】(1)(古)长江(古)黄河的变迁为沙洲提供了充足的泥沙来源。南北两大潮波系统的叠加,使得这海域潮差大,潮流强。扇形汇聚和发散(辐合一辐散)的潮流使沙脊之间形成了潮汐水道,呈扇形向外海开敞。涨潮时,沙脊(滩)顶上流速小,潮流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此沉积速度快,沙脊不断淤积隆起。沙槽底层流速大,潮流冲崩深切作用强,沙槽不断加深 ‎(2)沙洲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冬季温和,雨水丰沛,气候优越。沿海和潮间带的湿地滩涂面阔,富含水分盐分等营养物质,兼具陆地与海洋环境特征,为海洋生物和候鸟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浅海大陆架面积广阔,光照充足,营养物质丰富,浮游生物众多,南北两大潮流系统的汇合也促进水体的南北交融和上下翻动,为海洋生物的繁衍和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优越环境。‎ ‎(3)沿海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昼夜温差大,受季风、海陆风、台风影响大,海面辽阔无阻碍、摩擦力小,利于开发风能资源;临海,海域面积广阔且盐度高,沿海滩涂平坦广阔,蒸发量大,多大风,日照强,利于开发海盐资源。‎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流水的堆积作用对地貌的塑造、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原因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等知识点。‎ ‎【详解】(1)沙洲群属于海岸沉积地貌,需要从泥沙来源、动力条件、外力作用等方面分析。(古)长江(古)黄河的变迁为沙洲提供了充足的泥沙来源。由材料及图示信息可知,沙洲呈现辐射状,要与南北两大辐合---辐散的潮波系统这一动力条件有关。南北两大潮波系统 的叠加,使得这海域潮差大,潮流强。沙脊顶上流速小,沉积作用强,淤积明显,沙槽底层流速大,冲刷侵蚀作用强,因此形成槽深脊高的“折扇状”。‎ ‎(2)此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分析。海洋生物和候鸟资源丰富主要从陆域环境、海域(水域)环境、食物来源等角度分析。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过渡地区,温和湿润,气候优越。湿地滩涂面积广,兼具陆地与海洋环境特征,为海洋生物和候鸟提供了多样的生存空间;湿地滩涂富含水分、盐分等营养物质,食物来源丰富;南北两大潮流系统的汇合,水体上下翻动,提供了充足的饵料和优越环境,利于生物生存。‎ ‎(3)沙洲地处东部沿海地区,除渔业水产外,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季风、海陆风、台风都可以带来大量风能资源,且海面辽阔、摩擦力小,风力大;海域面积广阔,海水盐度高,多大风,日照强,蒸发量大,沿海滩涂平坦广阔,利于晒盐,可以开发海盐资源。‎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8年10月23日,“精彩吉林·温暖相约”冰雪旅游公众推广活动在香港隆重举行。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将本省的民俗文化和重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高度还原吉林阳光灿烂的雪景、不冻江岸的雾凇、雪上运动的激情、温泉涌动的热流、节日热烈的欢歌、关东火辣的风情、美食美酒的相伴等经典场景,全景呈现吉林冰雪生活方式,充分展示吉林冰雪文化产品,为香港市民呈现了一副银装素裹、令人心驰神往的冰雪画卷。吉林和香港两地多家旅游企业和旅行社现场提供冰雪旅游线路咨询和优惠报名,十余家航空公司优化调整航线,率先掀起“抢客大战”。数据显示,2017年,港澳地区到吉林省旅游人数达11.49万人次,成为吉林省第三大入境客源市场。‎ 试分析吉林冰雪旅游备受香港市民青睐的原因。‎ ‎【答案】旅游地理 ‎(1)吉林冰雪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知名度高,资源优势明显;‎ ‎(2)吉林与香港南北气候差异大,旅游业发展互补性较强 ‎(3)吉林省当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逐步健全;‎ ‎(4)航空运输条件改善,交通通达度提高,旅行交通成本和旅游时间成本降低;‎ ‎(5)香港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旅游意愿强烈,冰雪旅游市场需求量大;环境保护 ‎【解析】‎ ‎【分析】本题以吉林冰雪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材料背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从吉林自身考虑,吉林冰雪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特色鲜明,知名度高,资源优势明显;吉林省当地政府政策的大力支持,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逐步健全。从客源地香港考虑,南北气候差异大,旅游业发展互补性较强;香港经济发达,居民收入水平高,旅游意愿强烈,冰雪旅游市场需求量大。此外,航空运输条件改善,交通通达度提高,旅行交通成本和旅游时间成本降低。‎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仙女圏”位于非洲西海岸纳米布沙漠,其中央不长草,周围的草却长得特别茂盛。图a为“仙女圈”景观图,图b为非洲南部局部地区示意图。‎ 材料二学术界关于“仙女圈”成因的解释一直众说纷纭。2013年,德国植物学家尤尔根斯研究发现,“仙女圈”的形成可能与白蚁密切相关。白蚁喜阴凉湖,多以草类植物为食。一般白蚁巢穴位于地下2米左右,但纳米布沙漠的白蚁巢穴却在地下5米以下,且多分布在“仙女圈”中央土层下。“仙女圈”附近沙漠年降水量多在100毫米左右,雨期极短,“仙女圈”中央下层泥土较为潮湿。尤尔根断推測,沙漠白蚁为保证自己存活、将“仙女圈”内的草啃食,使“仙女圈”无植被覆盖,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仙女圈”结构 ‎(1)“仙女圏”所在沙漠地区上升气流极弱,试分析该区域气流难以上升的原因。‎ ‎(2)与一般白蚁相比,纳米布沙漠白蚁深居地下,试分析其原因 ‎(3)尤尔根斯推测“仙女圏”的形成与白蚁密切相关,试说明其形成原理。‎ ‎【答案】(1)地处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交替影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影响时,盛行下沉气流;地处东南信风背风地带,气流下沉;(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或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而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 深处温度相对较低;白蚁喜湿,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水源相对充足;地下深处潮湿的土层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该地区干旱缺水,有短暂的雨期;“仙女圈”内白蚁活动频繁使土体更加疏松,利于雨期降水下渗增加深层(白蚁巢穴附近)地下水量,促进“仙女圈”附近草类(旱期)生长;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减少植物对水分的损耗。‎ ‎【解析】‎ ‎【详解】(1)读图,南回归线穿过该地,据此判断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与信风交替影响。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时,盛行下沉气流;在受东南信风影响时,由于地处背风地带,气流下沉;该地地处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寒流使近地面大气降温,造成大气温度上热下冷,形成逆温层,空气稳定,不易产生对流现象。‎ ‎(2)根据材料二知,白蚁喜阴凉潮湿。据材料判断,纳米布沙漠为热带沙漠气候,白天太阳辐射强,沙漠吸热快,地表温度极高,地下深处温度相对较低;沙漠地区土层空隙大,地表水易下渗,地下深处土层潮湿,使土温增长缓慢,适宜白蚁居住。‎ ‎(3)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属热带沙漠气候,气候干旱缺水,雨期短。白蚁将“仙女圈”内草类啃食,将减少植物对雨水的截留作用及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更多的地表水流向深层土壤,并减少水分损耗,增加地下水量,保障白蚁的生存;同时,部分地下水还将流向周围,为周边草类的生长提供的水源,从而保障了白蚁的食物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