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 MB
- 2021-09-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珠海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一地理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2019 OK是一颗近地小行星,直径约为57-130m,发现于2019年7月25日其接近地球的几小时前,当天格林尼治标准时间01点22分,它离地球最近7万余km,当时的时速接近9万km,如果2019OK撞击地球,释放能量相当于当年广岛原子弹爆炸的约30倍,与通古斯大爆炸所释放的摧毁了2000km2林地的能量相当。
完成下面小题。
1. 该小行星存在的天体系统中,最小的是
A. 银河系 B. 太阳系 C. 地月系 D. 河外星系
2. 20190K小行星在近日点附近最接近
A. 地球 B. 水星 C. 金星 D. 火星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读图可知该小行星是存在于银河系中的太阳系的,可知该小行星存在的天体系统中,最小的是太阳系,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2题详解】
读图可知20190K小行星在近日点附近最接近金星,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3. 若上图中是地球,则甲、乙、丙、丁四人看到的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快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 若某人在乙处观察,此人所见的经纬网为下图中的
A. B. C. D.
【答案】3. C 4. A
【解析】
【3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故最靠近赤道的丙看到的自转线速度最快。故选C。
【4题详解】
乙处为从北半球上空侧俯视地球,故选A。B为从赤道上空看地球的侧视图,C、D为从北极点、南极点上空俯视地球的俯视图。故选A。
科学家预测在2019年至2020年太阳表面将出现“无黑子”现象,又称为“白太阳”,预示着太阳活动将进入“极小期”。下左图为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示意图,下右图为太阳大气层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两次太阳活动极小期的时间间隔一般为
A 5年 B. 7年 C. 11年 D. 15年
6. 关于太阳活动极小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③层的太阳黑子增多 B. ②层的耀斑减少
C. ①层的带电粒子增多 D. ①层的太阳黑子减少
7. “白太阳”现象持续发生期间
①全球降水增多,洪涝灾害更加频繁 ②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增强,磁暴增多
③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减小 ④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5. C 6. B 7. D
【解析】
【5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读图太阳黑子的周期图可知两次太阳活动极小期的时间间隔一般为11年,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6题详解】
由材料信息可知太阳活动极小期即太阳活动的低峰年。读图可知①为日冕层,②为色球层,
③为光球层,当太阳活动极小期时③层的太阳黑子是减少的,A错误。当太阳活动极小期时,②圈层即光球层中的耀斑的数量是减少的,B正确。当太阳活动极小期时①层即日冕层的带电粒子会减少,C错误。读图可知①层为日冕层,其是不存在太阳黑子的,D错误。故选B项。
【7题详解】
“白太阳”现象持续发生和全球降水量的多少没有关系,①错误;“白太阳”现象即太阳活动比较弱的年份,该现象持续发生期间地球磁场受到的干扰会减弱,磁暴会减少,②错误; “白太阳”现象即太阳活动比较弱的年份,极地附近出现“极光”的范围将减小,③正确;“白太阳”现象即太阳活动比较弱的年份,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减弱,④正确。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强烈的干扰,甚至使其中断。
2019年5月24日晚,巴厘岛阿贡火山猛烈喷发,这已经是今年5月以来的第3次喷发,喷发的火山烟尘高达5000米,形成壮观的火山烟柱(下左图)。下右图序号表示大气受热的几个主要作用过程。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这些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 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B.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C. 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 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9. 火山灰连续多日弥漫于空中,会导致
A. 过程①增强 B. 过程②减弱 C. 过程③减弱 D. 过程④增强
【答案】8. B 9. B
【解析】
【8题详解】
火山喷发时火山灰随着气体向上运动进入大气圈,进入大气圈后,会逐渐沉降到地面,然后进入水圈和生物圈,降落到地面的火山灰经过沉积作用又会逐渐形成沉积岩,进入岩石圈,
可知这些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9题详解】
火山灰连续多日弥漫于空中,会导致太阳辐射减弱,读图可知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读图可知①为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火山灰不会影响到该过程,AD错误;火山灰连续多日弥漫于空中,会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使得地面的温度降低,从而使得地面辐射减弱,读图可知②为地面辐射,B正确。火山灰连续多日弥漫于空中,会导致大气逆辐射最强,读图可知③为大气逆辐射,C错误。故选B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气中蔓延的火山灰是不会影响到大气上界以上的太阳辐射的。
下图为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a风带的盛行风向是
A. 东南风 B. 西北风 C. 西南风 D. 东北风
11. 图中b气压带控制下的降水特征是
A. 少雨 B. 多雨 C. 降水适量 D. 变化不定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由图中的风向的偏转风向可知图示半球为北半球,读图可知图中的a风带为东北信风带,可知该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的b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该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该气压带控制下的天气多晴朗天气,少阴雨天气,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点睛】本题组的第题一的解题关键之一,是要根据图中的风向的偏转方向判断出图示所属的半球。
2019年10月22日,第三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广东)国际传播论坛在广东珠海开幕。下图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甲、乙、丙、丁四地与下图所示气候类型对应正确的是
A. ①-甲 B. ②-乙 C. ③-丙 D. ④-丁
13. 下列关于乙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受信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B.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C. 此类气候多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
D. 此类气候的典型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12. D 13. C
【解析】
【12题详解】
读“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示意图”可知甲为温带海洋气候,乙为地中海气候,丙为热带季风气候,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读题干中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可知①为地中海气候,②为温带海洋气候,③为热带雨林气候,④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13题详解】
由本题组的第一题的解析可知乙地为地中海气候,该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特点,其是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而形成的,AB错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气候,多分布在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其典型的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D错误。故选C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气候具有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特点。
下图是某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图中甲处是
A. 内力作用形成的向斜 B. 外力作用形成的背斜
C. 内力作用形成背斜后,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地 D.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
15. 关于甲处水平方向岩层形成年代顺序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中老翼新 B. 中新翼老 C. 同期形成 D. 无法确定
【答案】14. C 15. A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的岩层是向上弯曲的,可知其为背斜,其是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AB错误。由AB的解析可知甲处为背斜,且甲处比较低洼,可知其是在内力作用下形成背斜后,在外力侵蚀的作用下形成了谷地,C正确,D错误。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处为背斜构造,可知其水平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A正确,BCD错误。故选A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背斜的岩层是中间老两翼新,向斜的岩层是中间新两翼老。
下图为大洋环流模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处洋流的性质为寒流,温度最低 B. ②处洋流的性质为暖流,温度最高
C. ③处洋流主要是由西风吹拂形成的 D. ④处洋流性质是暖流
17. 流经②处的洋流流向与下列四幅图所示一致的是
A. B. C. D.
18. 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两处都可能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
B. 寒暖流交汇处,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因此相应海区海底石油资源也很丰富
C. 在帆船时代,对海洋运输有重要影响;在目前以大型轮船为主海运时代,对海洋运输没有影响
D. 使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地区降水量增加
【答案】16. C 17. D 18. D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赤道以北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海域的洋流中①为暖流,②为寒流,③为西风带内的暖流,③洋流是在盛行西风的吹拂下而形成的,南半球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海域的洋流中④为西风带内的寒流,C正确,可知ABD错误。故选C项。
【17题详解】
由本题组的第1题的解析可知②处的洋流为寒流,其由高纬度地带流向低纬度地带即从水温
低的地带流向水温高的地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D正确,ABCD错误。故选D项。
【18题详解】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乙两处没有形成世界级的大渔场,A错误。海底石油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寒暖流的交汇没有关系,B错误。顺着洋流航行,可以加速航行,逆着洋流航行会减慢航行速度,因此可知在目前以大型轮船为主的海运时代,洋流对海洋运输仍然有巨大的影响,C错误。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暖流,其对沿岸的气候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其可以增加沿岸地区的降水量,D正确。故选D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根据2019年4月3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大堡礁在海洋热浪的作用下发生了两次珊瑚白化灾害(即和珊瑚共生的藻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已造成了1500km的珊瑚大面积死亡。下图为白化珊瑚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9. 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工业废水的大量排放 B. 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
C. 太阳活动的能量释放 D. 太阳辐射的区域差异
20. 推测大规模海洋热浪将带来的影响是( )
①生物多样性减少 ②我国海岸线不变 ③两极冰川纬度升高 ④海洋的面积缩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①④
【答案】19. B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珊瑚白化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大堡礁在海洋热浪的作用下,和珊瑚共生的藻类离开或死亡,珊瑚就会变白,最终因失去营养供应而死的现象,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是导致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造成珊瑚白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故选B。
【20题详解】
大规模海洋热浪改变了海洋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①正确。海平面上升,我国海岸线后退,②错误。两极冰川融化,纬度升高,③正确。海洋的面积扩大,④错误。故选C。
地膜覆盖栽培,可使农作物早熟增产,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保持养分、增加光效和防除病虫害等。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我国北方广泛使用地膜,在春季主要是为了农作物生长过程中
①防止风沙危害 ②减少土壤水分蒸发
③防止水土流失 ④提高土壤和近地面温度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2. 我国华北春播时,利用覆盖地膜技术提高农作物出芽率和品质,其主要原理是
A. 增强了大气逆辐射 B. 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削弱
C. 减弱了地面辐射 D. 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答案】21. D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膜并不具备防止风沙危害的作用,①错误;我国北方的春季降水量比较少,此时不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③错误;我国北方的春季多晴朗天气,降水量比较少,蒸发旺盛,地膜的使用不仅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可以提高土壤和近地面温度,利于农作物的生长,②④正确。D正确,ABC错误。故选D项。
【22题详解】
地膜可以拦截部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即地膜可以通过减弱地面辐射以起到保持地温,这利于提高农作物出芽率和品质,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膜具有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保持地温等作用。
穿衣指数是指根据自然环境对人体感觉温度起主要影响的天空状况、气温、湿度及风等
气象条件,对人们适宜穿着的服装进行分级,以提醒人们根据天气变化适当着装。读我国某日穿衣指数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23. 由背心到厚羽绒服的衣着变化体现了
A.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D.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24. 此时,西藏和川渝着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距海远近不同 B. 纬度位置不同 C. 海拔高度不同 D. 风俗习惯不同
25. 穿衣指数受天空状况、气温、湿度等多种要素共同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A. 整体性 B. 相关性 C. 差异性 D. 多元性
【答案】23. B 24. C 25. A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由低纬度地带到高温度地带,热量条件是逐渐变差的,其衣着变化是由背心到厚羽绒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B正确,ACD错误。故选B项。
【24题详解】
读图可知此时西藏的穿着为西服,而川渝的穿着为衬衣,川渝的海拔比较比低,其穿着比较单薄,西藏的海拔比较高,气温比较低,西藏的穿着比较厚,可知西藏和川渝着装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度不同,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
【25题详解】
穿衣指数受天空状况、气温、湿度等多种要素共同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A正确,ABCD错误。故选A项。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又叫纬度地带性规律,其形成的主导因素为热量。
二、综合题(共3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6月22日小明前往澳大利亚开始为期一个月的游学。左图为小明出发当日某半球光照图,右图为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
(1)游学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_____点与_____点之间的位置,地球公转速度变化趋势是____;
(2)游学期间,澳大利亚昼夜长短状况是_____,变化规律是_____,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趋势是____。
(3)根据某半球光照图判断,弧线AB是____ (晨/昏)线;与B地地方时相同的点是_____;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
【答案】 (1). 甲 (2). 乙 (3). 先逐渐变慢,7月初达到最慢,再逐渐变快(先慢后快) (4). 昼短夜长 (5). 昼渐长,夜渐短 (6). 逐渐增大 (7). 晨 (8). E、F (9). 11时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光照图和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光照图的判读以及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信息读图可知小明期间为6月22以后到7月,可知此时地球处于夏至日和秋分日期间的位置的。读图可知甲为夏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乙为秋分日时地球的位置,丙
未冬至日时地球的位置,丁为春分日地球的位置,可知游学期间,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甲点与乙点之间的,可知此时地球公转速度是先变慢后变快的,即7月初达到最慢,过了7月初地球的公转速度又逐渐变快。
(2)由本题组第1题的解析可知游学期间为夏至日至春分日期间,此时澳大利亚正处于冬半年,其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且是昼渐长的,夜是渐短的;游学期间太阳直射点正是逐渐向南半球移动的,此时澳大利亚的正午太阳高度是逐渐变大的。
(3)由光照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弧线AB是晨线;读图可知BFE三者是处于同一条经线上的,可知FE与B点的地方时是相同的。读图可知G所在的经线为135°E,读图可知G所在的经线是平分昼半球的,可知G的地方时为12:00,即135°E的地方时为12:00,可知北京时间比135°E的地方时间慢了一个小时,经计算可知图示时期北京时间为11时。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平分白昼的经线的地方时为12:00,平分黑夜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00。
2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左图为我国东部季风某区域景观示意图,右图为某种河流地貌图。
(1)左图中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 ,该河流的汛期主要在 季,该河流参与了 循环。
(2)该区域如果植被被破坏,分析该区域水循环受到的影响。
(3)左图①处对应右图中的 地貌,简述该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1)雨水补给;夏;海陆间
(2)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大,蒸发和蒸腾作用减弱;降水减少
(3)甲;山区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泥沙,当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形成冲积扇。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东部季风某区域景观示意图和某种河流地貌图为背景材料,考查了河流水文、水循环以及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信息可知左图为我国东部季风某区域景观示意图,可知其河流主要补给类型是雨水补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河流的汛期主要在夏季;读图可知该河流为外流河,可知其参与了海陆间的循环。
(2)如果该区域如果植被破坏,那么该区域的下渗量会减少,地下径流也会减少;其地表径流会增大,蒸发和蒸腾作用会减弱;区域内的降水量会随着植被的破坏而减少。
(3)读图可知左图①处为山前冲击扇部分,其对应右图中的甲。形成过程:山区河流流速比较快,携带大量碎石和泥沙,当流出山口时,其地势逐渐趋于平缓,河道变得比较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沉积下来,最终逐渐形成了山前冲积扇。
【点睛】读右图可知甲为冲积扇地貌,乙为河口三角洲地貌。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西岳华山由花岗岩构成,某侧山体如刀削斧劈般陡立,素有“奇险天下第一山”之称。下左图为华山和渭河平原地质构造示意图,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1)华山山体属于 岩。
(2)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简图,A表示 ;D表示 岩;②、⑤表示的地质作用是 、 。
(3)华山是 (地质构造),渭河平原上的堆积物主要来自 。
(4)简述渭河平原形成的地质过程。
【答案】(1)(侵入型)岩浆岩
(2)岩浆;沉积岩;变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3)地垒;渭河等河流
(4)因地壳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地堑;渭河等河流流经,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华山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岩石圈物质循环以及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信息可知华山属于花岗岩,可知其属于侵入型的岩石。
(2)读图可知从地幔中出发的箭头是指向A的,可知A为岩浆;可知从沉积物出发的箭头是指向D的,可知D为沉积岩;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C为变质岩,而图中的②是统一指向变质岩的,可知②为变质作用;读图可知⑤是统一指向沉积物的,可知⑤为外力沉积作用。
(3)根据图中运动箭头可知,花岗岩体的华山处于上升运动,山体两侧的平原、低地处于下降运动,所以可知华山位于断层构造的上升岩层,属于地垒;渭河平原属于河流冲积平原,平原上的堆积物主要来自渭河及其附近的河流。
(4)因渭河平原所在区域的地壳断裂,渭河平原地块下陷,形成低洼地堑;渭河等河流流经,泥沙再次逐渐沉积,最终形成了冲积平原。
【点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岩浆岩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花岗岩等属于侵入岩,玄武岩、流纹岩等属于喷出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