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1.50 K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模拟测高三地理试题
第Ⅰ卷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为地球上某日一条完整的晨线,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心点,晨线为东北-西南走向,A点的地理坐标为(74°N,150°E)。
完成下列小题。
1. A点与C点的经度数相差是
A. 0º B. 90º C. 180º D. 160º
2. C点位于北京的
A. 西南 B. 东南 C. 东北 D. 西北
3. 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此时北京时间是
A. 5月21日22点 B. 6月22日22点
C. 11月21日10点 D. 12月22日10点
【答案】1. C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晨昏线是一个大圆,且晨昏线将地球分为相等的两个部分;据材料可知,图中所示为地球上某日一条完整的晨线,AC为晨线的顶点,且A点的地理坐标为(74°N,150°E),由此可知C点的地理坐标为(74°S,30°W),故A点与C点的经度数相差180º,C项正确。
【2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A点的地理坐标为(74°N,150°E),由此可知C点的地理坐标为(74°S,30°W),北京的坐标为(40°N,116°E),可知C点位于北京的西南方向,故A项正确。
【3题详解】
图中AC为晨线的顶点,B点为晨线的中心点,可知B点与赤道相交,且时间为6点;A
点的地理坐标为(74°N,150°E),C点的地理坐标为(74°S,30°W),可知B点的坐标为(0°,60°E),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10点,A点的时间为12点,说明A点出现了极夜现象,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A、B项错误;冬至日,北极圈出现极夜现象,故D项错误;此时,A点的纬度为74°,出现极夜现象,说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6°S;从秋分到冬至,三个月时间,太阳移动的纬度为23.5°,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6°S,可以计算出经过两个月左右,故时间大约在11月21日,C项正确。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4. 该图显示的天气状况,正确的是
A. 日温差①地大于④地 B. 日均温①地小于③地
C. 降水全部集中在②地 D. ③地将出现连续性降水
5. 由该天气系统引起的天气现象是
A. 天高云淡,秋高气爽
B. 时雨时雾,十天半月下不停
C.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D.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答案】4. A 5. D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详解】
根据冷气团和暖气团的移动箭头,判断该锋面是冷锋,冷锋降水在锋线附近,主要集中在锋后,①地在锋前,天气晴朗,④地在锋线附近,阴雨天气,所以日温差①地大于④地。选项A正确。③地被冷气团控制,日均温较低;由于冷锋坡度较大,锋前锋后均有降水,以峰后为主。
【5题详解】
冷锋降水强度大,速度快,并伴随大风和降温天气。只有选项D正确;选项A天气现象是由反气旋引起的;选项B连续性降水属暖锋天气;选项C梅雨天气表示准静止锋天气。
考点:该题考查锋面降水的特点。
该图中的数值为气压,单位为百帕。据此完成问题。
6. 图中所示天气系统是
A. 北半球锋面气旋 B. 北半球反气旋
C. 南半球锋面气旋 D. 南半球反气旋
7. 上图中标注的①②③④四个点中,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6. A 7. C
【解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和天气系统的判断。
【6题详解】
将图中气压数值相等的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幅等压线图,从等压线图可看出此为低气压(气旋),从风向可知气流是按逆时针方向,由四周向中心辐合,这是北半球的气旋。
【7题详解】
图中③点位于低压槽附近,从图中看此气旋西部吹偏北风,为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形成冷锋,③点将经历一次冷锋过境天气,所以即将出现大风、降温天气。
读“40°N亚欧大陆1月和7月温度变化曲线及各地年降水量分布图”,回答下列小题。
8. B 地的气候类型为
A. 亚热带季风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温带大陆气候 D. 温带海洋气候
9. 对 AB 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受海洋的影响不同 B. 两地受洋流影响不同
C. 受地形起伏的影响 D. 两地的下垫面不同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据图可知,B点的经度约为150°E,纬度为40°N,该地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地区;根据1月气温小于0°C,可知该地位于温带,故A项错误;根据年降水量约为800mm,说明该地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故B项正确;温带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小于400mm,故C项错误;海洋性气候,1月气温大于0°C,故D项错误。
【9题详解】
据图可知,A地的经度约为75°E,年降水量约为200mm,深居大陆内部,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B地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从海洋带来大量的水汽,降水较多,故AB 两地降水差异的主要原因受海洋的影响不同,A项正确;洋流只能影响沿岸地区,内陆地区无法影响,故B项错误;地形和下垫面因素,对AB 两地降水差异的影响较小,故C、D项错误。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0. 上图为某地海陆分布图,据信息推知甲河流域此时
A. 盛行西北风 B. 盛行西南风
C.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D. 潜水补给河水
11. 甲河流主要补给形式及出现最大汛期的季节分别是
A. 冰雪融水 冬季 B. 大气降水 冬季
C. 地下水 春季 D. 大气降水 夏季
【答案】10. A 11. B
【解析】
【10题详解】
读右图,可以看到,河水补给两侧的地下水,说明河流此时是汛期,水位高,故D项错误;根据左图信息判断,该河位于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区,此时河流是汛期,说明南半球是冬季,受盛行西风带影响。南半球的盛行西风带吹西北风,A项正确,B、C错误。
【11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甲河位于地中海气候区,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冬季受西风带控制,降水多,所以汛期主要是在当地的冬季,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下图为某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河流A处可形成“V”型谷 B. B处适合建深水港口
C. C为寒流 D. D为低压系统
13. 当D天气系统水平向西移动位于E地的西侧时,E处吹
A. 西北风 B. 偏东风 C. 西南风 D. 偏南风
【答案】12. D 13. B
【解析】
【12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河流A处为下游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水流变缓,河床变宽,可形成“U”型谷,故A错误;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为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左偏,可知B处易泥沙淤积,淤塞河道,故B错误;洋流C从地纬流向高纬,为暖流,故C错误;D处,水平气流向中心辐合,为低压系统,故D正确。
【13题详解】
据图可知,D天气系统为低压系统,当D天气系统水平向西移动,位于E地的西侧时,E处气压较高,风由E吹向D,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南半球向左偏转,形成偏东风,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下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略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4. 洋流E的流向和性质分别是
A. 向北,暖流 B. 向北,寒流
C. 向南,暖流 D. 向南,寒流
15. F地的盛行风是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南风 D. 西北风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图为北半球某海域洋流分布,结合洋流G的流向,可以判断洋流E属于中低纬度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洋流E的流向是向北,位于大洋西部,性质是暖流,A对。B、C、D错。
【15题详解】
F地的洋流位于中低纬度环流北侧,位于中纬度海域,向东流,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是西南风,C对。A、B、D错。
【点睛】洋流E属于中低纬度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洋流E的流向是向北,位于大洋西部,性质是暖流。F地的洋流位于中低纬度环流北侧,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盛行风是西南风。
天山大峡谷(图甲)由红褐色的巨大山体群组成。这里山体高大,山坡陡峭,峡谷细长,山体由红色岩石和粗砂砾石组成。谷内山体陡峭险峻,奇峰异石,千姿百态。崖壁下部有大大小小洞穴分布,图乙为岩石转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崖壁下部洞穴成因最有可能是( )
A. 冰川侵蚀 B.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D. 海水侵蚀
17. 据图文资料,判定该峡谷主要岩石为(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6. C 17. A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冰川侵蚀形成的是U形谷,不是洞穴,A错。风力侵蚀岩石应是整个峡谷两壁,不会只在底部,B错。该地岩石是沉积岩,可能是流水侵蚀导致底部形成洞穴,C对。该地位于内陆,离海洋远,D错。
【17题详解】
根据图文资料,该地岩石层理明显,有粗砂砾石,应是沉积岩。根据图乙中的箭头方向判断,丙是变质岩,甲丙可以相互转化,甲是沉积岩。丁可以形成乙,所以丁是岩浆,乙是岩浆岩。所以A对。
考点:区域地貌特征及成因,主要岩石类型及三类岩石的转化。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而且该地没有发生过地层倒置现象。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8. 据图判断该地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
①地壳运动 ②岩浆活动 ③变质作用 ④外力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9.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该选择在F处
B. 假如C地层上为松散沙质沉积物,则该地可能常年盛行北风
C. A处有可能找到化石
D. 如果该地有石油,则应该在2地向下打井开采
【答案】18. D 19. B
【解析】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地质构造及其应用。
【18题详解】
图中下覆岩层有明显的水平弯曲变形,说明该地发生过水平运动;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说明地质史上发生过岩浆活动;与岩浆岩接触地带有变质岩存在,说明该地发生过变质作用;C为沉积物,说明有外力作用的影响。故选D。
【19题详解】
隧道选址应在背斜处,而F处为向斜,A项错误;A为岩浆岩,不可能找到化石,C项错误;2处地下为向斜构造,为良好的储水构造,开采石油应对应于地下的背斜构造,即从1处向下钻井,D错误;若C为沙质沉积物,其形态示意为沙丘,则其迎风面为北侧坡面,故其常见风向为北风,B正确。故选B。
下图为世界某著名山脉东西两坡不同地带垂直景观图,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20. 判断甲坡坡向及图例①代表的景观类型
A. 东坡 常绿阔叶林 B. 西坡 落叶阔叶林
C. 东坡 亚热带草原 D. 西坡 常绿硬叶林
21. 导致20ºS附近甲乙两坡垂直景观复杂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 热量 B. 光照 C. 水分 D. 高差
【答案】20. D 21. C
【解析】
【20题详解】
通过纬度和基带可知该山是安第斯山,根据甲坡不同纬度的植被类型可知,甲坡为西坡;图例①纬度在30°S—40°S的大陆西岸,说明是地中海气候,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21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甲坡为西坡,受寒流和风带影响,降水少,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基带植被为热带荒漠,植被垂直变化为荒漠到灌丛或草地;乙坡为东坡,受大气环流和地形等因素影响,降水丰富,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基带植被为雨林,植被垂直变化为雨林、亚热带林、针叶林、灌丛或草地,说明甲乙两坡垂直景观复杂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水分,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宅基地是专门用于农民居住的农村用地。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下图为“城乡结合部典型空心化村庄发展演化模式图”,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22. 图中a、b、c三条住宅基地变化率曲线,分别表示的是:
A. 全村、村中心、村周边 B. 全村、村周边、村中心
C. 村周边、全村、村中心 D. 村中心、全村、村周边
23. P—T时间段内,导致全村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城市化的持续推进 B.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C. 农村宅基地面积减少 D. 村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答案】22. A 23. A
【解析】
试题分析: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城市化。由于城镇化的影响,新建住房不断向外围扩展,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宅基地废弃、闲置,形成空心化现象(人口、房屋少),导致人口集中地不断向外转移,形成高峰值,据此,a、b、c线分别表示全村、村中心、村周边。考生在于理解随城市化的影响,村中不断空心化,即最大值不断向村外移动。故选C。
【23题详解】
此题简单,考生根据题意:“在城乡转型进程中,农村由于人口非农业化转移带来“人走屋空”的现象得出结论——农业人口转化成非农业人口,是城市化的标志之一,故选A。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读下面四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回答下列小题。
24. 图中四国自然增长率从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丙、乙、甲 D. 丁、乙、丙、甲
25. 下列关于四个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快,城市化水平高,速度慢
B. 乙国人口出现了严重性别比失衡
C. 丙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城市人口比重大幅度降低
D. 丁国人口老龄化严重,出现劳动力不足现象
【答案】24. D 25. D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图示判断,甲图人口年龄结构呈现出年轻型,少年儿童比重高,故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乙图人口出生率约38‰,死亡率约38‰,自然增长率为0;丙图0—14岁的少年儿童比重约25%;老年人口比重约3%,15—64岁人口比重约72%;判断人口年龄结构较年轻,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丁图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故选D项。
【25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甲国人口增长快,判断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速度快,A错误;从乙国的人口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0增长,不能判断其性别比,B错误;丙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判断为发展中国家,而逆城市化出现在发达国家,C错误;丁国人口负增长,主要是由于老年人口比重高,D正确。
第Ⅱ卷
二、综合题
26.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
(1)A山与甲村的相对高度约为( )
A.450 米 B.650 米 C.750 米 D.950 米
(2)沿A—B 线进行地质调查,发现岩层形成年代A、B两处最晚,C处最早。据此分析图示河谷的成因。
(3)分析图中聚落的分布特点,并说明原因。
(4)该地区绿树成荫,草木茂盛,近年来广泛种植果树,支持与反对的呼声都很强烈。对于该问题,阐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A
(2)河谷地带为背斜构造,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
原因: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水资源相对丰富,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4)支持。山地丘陵区,适宜林果业发展,种植果树,可以提高经济效益(经济收入),解决劳动就业(吸收农村劳动力)。
或者反对:该地属于山地丘陵,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季,种植果树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易造成水土流失。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为背景,考查相对高度的计算,考查聚落的分布特征及其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相对高度计算。据图可知,图中的山峰海拔为800~900米,甲村的海拔为300~400米,故上述两地的相对高度为400~600米,可能是450米,故A项正确。
(2)据图可知,C点位于A点和B点的中间位置,且岩层形成年代A、B两处最晚,C处最早,说明该地的地质构造为背斜构造;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长期受外力作用侵蚀,易被侵蚀成谷地。
(3)考查聚落的分布特点及其原因。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主要原因,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有利于进行生产活动;河流携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肥沃的土壤;水资源相对丰富,有利于工农业及生活用水,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4)该地为开放性试题,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先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原因。若支持,主要从就业及经济发展角度分析。该地的地形类型为丘陵区,适宜发展林果业;种植果树,既可以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就业率,提高收入,也可以促进该地经济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若反对,主要从环境保护角度分析。该地地形类型为丘陵,夏季降水丰富且多暴雨,种植果树降低了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容易造成水土的流失。
27.读下列关于新几内亚岛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最高峰查亚峰,海拔5030米,为大洋洲最高点。全岛不少山峰都是死火山锥,部分山区还发生火山喷发,并有频繁的地震。
材料二:新几内亚岛简图。
材料三:甲城市气温资料
(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描述新几内亚岛的地形特征。
(2)根据材料分析该岛最大港口莫尔兹比港的自然区位条件。
(3)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推测甲城市的气温特征,并分析原因。
(4)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判断其入海口附近的地貌类型,并用整体性原理分析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对河流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特征: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海岸线曲折;多火山地震。
(2)山地丘陵海岸,海岸线曲折,为优良港湾;位于山脉西南坡,西北季风和东南信风背风区(位于盛行风背风地带),风浪小。
(3)特征:全年高温,气温年较差小。
原因: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低或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小或昼长变化小或年太阳辐射变化小。
(4)河口三角洲。乙河上游植被破坏将导致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使得乙河径流的季节变化加大,易出现洪涝灾害;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扩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地形的主要特征,考查港口的区位条件,考查主要的气温特征及其成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地形的主要特征,主要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特殊地形等角度分析。据材料可知,新几内亚岛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岛,说明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且图中显示,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间地势高,南北的地势低;受外力作用影响,海岸线较曲折;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考查港口的区位条件。莫尔兹比港所在的海岸为山地丘陵海岸,海岸线曲折,港阔水深,为优良港湾;从纬度位置分析,该地夏季盛行西北季风,冬季盛行东南信风,港口位于山脉西南坡,全年均是盛行风的背风地带,风浪较小。
(3)考查主要的气温特征及其成因。从表格数据可知,全年气温较高,冬季和夏季气温差异不大,年较差较小;从纬度位置分析,该地位于10°S和赤道之间,纬度低或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正午太阳高度角年变化小或昼长变化小或年太阳辐射变化小。
(4)考查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乙河为该岛最大河流,上中游携带的泥沙在入海口处大量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地貌;该河上游植被破坏,植被覆盖率减小,地表缺乏植被的保护,会导致水土流失,河流泥沙含量增加;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调蓄能力降低,乙河水量的季节变化加大,雨季易出现洪涝灾害;入海口处,泥沙沉积量增加,从而导致河口三角洲扩大或海岸线向海洋推进,沿海湿地面积也会相应的增加。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
1、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纬度因素: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如热、温、寒等五带的划分)
2)海陆分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差下;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温差大(如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特征)
3)下垫面性质:植被覆盖率高、水域面积广的地区温差小,裸露地区温差大
2、大气:锋面活动、天气状况
1)锋面活动:主要指冷(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对气温的影响(如冷锋过境前,气温较高;过境时,大风降温;过境后,气温较低)
2)天气状况:白天多云,气温较低;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全天多云,昼夜温差较小;全天晴天,昼夜温差大(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大气的保温作用)
3、地形
1)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垂直递减率-0.6℃/100米)
2)山间盆地、河谷气温较高(同一热量带内,地形对冷空气起屏障作用)
3)山地阳坡比阴坡气温高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8.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区域等高线图。
材料二:甲地区所在国是继美国、欧盟以后的番茄产业第三大生产国和第一大出口国,该地区凭借优越的地域优势和产业政策,番茄种植和加工近年来迅猛发展,番茄制品的产销量占全国的90%以上。
(1)说明L1河的河流特征,并分析原因。
(2)分析甲地区发展番茄加工——“红色产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3)甲地区农民常在瓜田地里放砂石,简要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特征:内流河,河流短小(流程短),流量小;流量季节变化大,夏汛;有结冰期
原因:深居内陆;降水少,蒸发量大;河流以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为主;冬季气温低。
(2)靠近原料产地,利于保鲜;国际国内市场需求量大;劳动力廉价,成本低;国家政策扶持。
(3)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增大土壤日温差;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考查工业区位因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内陆地区,降水较少,河流的流量小,且多内流河,河流短小;夏季降水相对较多,加上高山冰雪融水补给量增加,河流的流量较大,夏汛明显,流量的季节变化较大;冬季气温在0°C以下,河流会有结冰现象。
(2)考查工业区位因素。该地番茄产量大,临近原料产地,减少运输的时间,有利于原料的保鲜;品质优良,国内外市场广阔;发展中国家,劳动力丰富且廉价,生产的成本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和鼓励。
(3)瓜田地里覆盖着砂石,使土壤白天升温较快,夜晚降温快,增大土壤日温差;覆盖上砂石,有助于减少大风对土壤的侵蚀;砂石覆盖在土壤表层,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
【点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由地下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较稳定)。
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
流域:河流集水区域,地表以山脉分界线,即分水岭。
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
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
⑤汛期:有长短(由雨季长短决定或气温的高低决定)
⑥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一般地形起伏越大,水流越急,水能越大。)
⑦凌汛:有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有结冰期和发生在较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河段)
⑧径流量变化
⑨流速(短促的河流流速快,长而平直的河流流速慢)
29.读图回答问题。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图,下左侧是图中局部区域某地理要素的放大图,下右图是①②两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1)说出图中①地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2)阐释图中A处河流流量过程线中C、D两洪峰流量的形成原因。
(3)图中③地是所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试简析该地种植茶叶的优势区位条件。
(4)①地所在国家的人口问题非常严重,指出其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影响。
【答案】(1)热带草原带(注意:必须加带字,否则无分);原因:地处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 部;受海陆位置和地形阻挡,西南季风影响减小,降水量较沿海少;终年高温,干湿分明,适宜热带草原生长。
(2)C洪峰是由于山地的季节性积雪春季融化汇集而成;D洪峰由降水和冰川积雪融水汇集而成,夏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降水;夏季气温高,山地冰川和终年积雪融化。
(3)夏季高温多雨(多云雾);丘陵坡地利于排水;酸性土壤适宜茶树生长;当地的生产与生活习惯(饮茶传统,或当地茶文化积淀)。
(4)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过多、过快。
问题:就业困难,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社会不稳;造成资源环境压力大,粮食紧张;影响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世界区域图为背景,考查主要自然带及其成因,考查农业区位因素,考查主要的人口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主要的自然带及其原因。据图可知,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的大陆内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受地形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西南风对其影响较小;根据①气温和降水的特征可知,该地全年高温,夏季降水丰富,是雨季,冬季降水较少,是旱季,干湿季节分明,故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该气候特征,有利于草原的生长,形成热带草原带。
(2)图中A为印度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区,春季山地的季节性积雪融化,形成春汛C洪峰;夏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降水,补给河流,且夏季气温较高,高山冰雪融水量大,补给河流,河流的流量较大,故夏季形成该河流的夏汛D洪峰。
(3)考查农业区位因素。从地形上分析,该地地形类型为丘陵,雨季有利于排水;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丰富,高温多雨,云雾天气频繁;土壤呈酸性,适宜茶树生长;当地居民自古有饮茶的习惯,有利于当地茶树的种植。
(4
)考查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及产生的影响。据图可知,①地所在国家为印度,人口基数大,自然增长率较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人口数量增加,劳动力过剩,会导致就业困难,失业率增加;城市中的交通拥堵问题严重,住房紧张;失业人口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人均的资源量少,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大,粮食紧张;人口数量多,不利于教育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