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3.50 KB
  • 2021-09-09 发布

2019-2020学年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海口四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一年级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为60分钟,满分100分。‎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填入答题卡相应题号的答题框内,否则不计分数。考试结束时只交答题卡,试卷自行保留。‎ 第Ⅰ卷 选择题(80分)‎ 一、本题共30小题,1-10题每小题2分,11-30题每小题3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1.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等级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 A.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B.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C. 地月系—太阳系—星座—总星系 D. 地月系—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月球绕地球转,月球与地球构成最简单的天体系统;地球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因此比地月系高级的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总星系。故B正确,A、C、D错误。‎ ‎2.2018年10月30日,用于探测太阳系外类地行星的开普勒太空望远镜正式退役。系外类地行星若有生命物质存在,自身必备条件最合理的是(  )‎ A. 行星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 B. 恒星能提供永恒的光热资源 C. 质量体积适中,表面温度较高 D. 有适宜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解答应借助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基本条件,包括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其中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温度适宜;②有液态水;③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使地球能够吸引住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故D正确。各行其道,宇宙环境安全,不属于自身条件,故A错误。恒星能提供稳定的光热资源,而不是永恒;而且稳定的光热条件是宇宙条件,不是自身条件,故B错误;表面温度较高是因为与恒星距离适中,而不是质量体积适中,故C错误。所以选D。‎ ‎【点睛】本题解答时应注意题干要求“自身必备条件”。‎ ‎3.太阳大气某层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该太阳活动是(  )‎ A. 黑子 B. 耀斑 C. 日珥 D. 太阳风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太阳活动的具体表现,需要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 ‎【详解】太阳大气某层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该太阳活动是耀斑;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4.关于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B. 是产生磁暴现象的原动力 C. 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量不来自它 D. 是太阳内部核反应的能量来源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故A正确。产生磁暴现象属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的能量直接或间接来自太阳辐射;太阳内部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以辐射的形式向周围传递。故B、C、D错误。‎ ‎5.地球上的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是在( )‎ A. 外地核 B. 岩石圈中部 C. 软流层 D. 地壳上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在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特殊圈层——软流层,物质处于熔融状态,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故C正确,A、B、D错误。‎ ‎6.下列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黑子和耀斑都发生太阳色球层 B. 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 C. 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有线通信 D. 海口的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到了美丽的极光现象 ‎【答案】B ‎【解析】‎ ‎【详解】A、太阳黑发生在太阳光球层,耀斑发生在太阳色球层,A错误;‎ B、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约为11年,B正确;‎ C、太阳活动发出的强烈射电扰乱地球大气层,影响地面无线通信,而不是有线电,C错误;‎ D、极光发生在高纬地区,海口地处低纬度,因此小朋友在晚上做作业时看不到美丽的极光现象,D错误。‎ 故选B。‎ 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 ‎7. 莫霍界面是( )‎ A. 地壳与地核的分界线 B. 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 C. 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 D. 上、下地幔的分界线 ‎8. c圈层的主要成分是( )‎ A. 氢气、氧气 B. 氮气、二氧化碳 C. 氧气、氮气 D. 氧气、二氧化碳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地幔与地核的分界线是古登堡界面,故B正确,A、C、D错误。‎ ‎【8题详解】‎ c圈层为大气圈,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氧气、氮气,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大气层又叫大气圈,地球就被这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大气层的成分主要有氮气,占78.1%;氧气占20.9%;氩气占0.93%;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稀有气体和水蒸汽。‎ ‎9.有利于高空飞行的大气层是 A. 高层大气 B. 对流层 C. 平流层 D. 电离层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详解】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稳定、能见度好,有利于高空飞行,对流层的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容易导致飞机颠簸,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高度太高,所以选择在平流层飞行,C正确。‎ ‎10.大气中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成分是( )‎ A. 氧气 B. 臭氧 C. 二氧化碳 D. 水汽和固体尘埃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大气组成成分。‎ ‎【详解】平流层中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正确。故选B。‎ ‎11.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 ( )‎ A. 地转偏向力 B. 水平气压梯度力 C. 摩擦阻力 D. 惯性离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引起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B对。地转偏向力是改变风向的力,不是大气运动的力,A错。摩擦阻力是阻挡大气水平运动的力,C错。惯性离心力与运动方向垂直,不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力,D错。‎ 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我国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计划一步实现环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巡视。‎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2. 到达火星附近并围绕火星运动的探测器属于( )‎ A. 小行星、彗星 B. 人造天体、行星 C. 人造天体、卫星 D. 自然天体、小行星 ‎13. 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表明探测器已经离开(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14. 图中表示地球的序号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2. C 13. A 14.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到达火星附近并围绕火星运动的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为卫星。故C正确,A、B、D错误。‎ ‎【13题详解】‎ 地月系的成员只有地球和月球;火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表明探测器已经离开地月系,但未离开太阳系。故A正确,B、C、D错误。‎ ‎【14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图中土星的位置可推断图中①为地球,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地球公转轨道之内的行星---水星和金星没有自然卫星。‎ 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是( )‎ A. 横波、纵波都变慢 B. 横波、纵波都变快 C. 横波变快,纵波变慢 D. 横波变慢,纵波变快 ‎16.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们感受可能是( )‎ A. 左右摇晃 B. 上下颠簸 C.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5. B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读图可知,从莫霍界面到古登堡界面,横波、纵波都变快,故B正确,A、C、D错误。‎ ‎【16题详解】‎ 纵波波速比横波快。地震发生时,震区 人们先感受到纵波影响,上下颠簸,后感受到横波影响,左右摇晃。故D正确,A、B、C错误。‎ ‎17.古生代、中生代结束的标志都是( )‎ A. 地壳剧烈运动 B. 海洋面积缩小 C. 物种灭绝事件 D. 气候冷暖交替 ‎【答案】C ‎【解析】‎ ‎【详解】距今2.5亿年前的古生代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大灭绝事件,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三叶虫、海蝎以及重要珊瑚类群全部消失。随着恐龙的灭绝,中生代结束,新生代开始。故C正确。‎ 读表,回答下列问题。 ‎ ‎18. 关于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是古生代,乙是中生代 B. 甲是中生代,乙是古生代 C. 甲是古生代,乙是元古代 D. 甲是新生代,乙是古生代 ‎19. 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 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 三叶虫→鱼类→恐龙 C. 元古代→古生代→太古代 D. 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类 ‎【答案】18. B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读甲、乙两个地质年代示意图,甲时代对应的动物是恐龙,甲是中生代。乙对应的是两栖动物或无脊椎动物,乙是古生代,B对。A、C、D错。故选B。‎ ‎【19题详解】‎ 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高级,太古代最老,哺乳动物比爬行动物高级,ACD错误。动物进化顺序是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动物,三叶虫是无脊椎动物,三叶虫→鱼类→恐龙符合题意,B正确。故选B。‎ ‎【点睛】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早期生物对环境演化的影响 生物出现前:地球是一个无氧环境,地理环境以化学演化为主。‎ 生物出现后:向大气之中释放自由氧,特别是真核细胞生物出现后,加速了自由氧的积累,地球演变为有氧环境,地理环境以生物演化为主。‎ 总体说来:生物出现后,改变了大气成分结构,改善了生物生存环境。‎ ‎(2)生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者。‎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在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全部灭绝,蕨类植物明显衰退。中生代末期,恐龙突然灭绝,海洋中有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 A. 二氧化碳 B. 臭氧 C. 氧气 D. 氮气 ‎21. 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 )‎ A. 氧气含量增加 B. 臭氧的含量减少 C. 水汽含量减少 D. 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答案】20. D 21. D ‎【解析】‎ ‎【20题详解】‎ 干洁空气中氮气(N2)约占78%,氧气(O2)约占21%,故D正确,A、B、C错误。‎ ‎【21题详解】‎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主要成分是碳,因此燃烧使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C02),故D正确。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需要消耗氧气,使大气中氧气含量减少;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对臭氧、水汽含量影响不大,故A、B、C错误。‎ ‎22.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 A. 夜晚风力微弱 B. 大气逆辐射弱 C. 地面辐射较强 D. 太阳辐射较强 ‎【答案】B ‎【解析】‎ 深秋初冬时节,晴朗的夜晚多霜冻的主要原因是大气中水汽含量少,大气逆辐射弱,B对。夜晚风力微弱不是霜冻的成因,A错。与地面辐射强弱无关,大气逆辐射弱,是地面热量散失的快,C错。夜晚没有太阳辐射,D错。‎ 点睛:大气逆辐射将吸收的地面辐射能量射向地面,补偿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起到保温作用。并不改变地面辐射强弱。‎ ‎23.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当地机场关闭,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 A. 对流层和平流层 B. 平流层和中间层 C. 中间层和热层 D. 热层和对流层 ‎【答案】A ‎【解析】‎ ‎【详解】飞机起飞在对流层,但飞行时期多在平流层。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可能造成当地机场关闭,这主要是因为火山灰进入到了大气层中的这两个圈层,选A。‎ ‎24.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箭头表示空气运动方向)。甲乙丙丁四处中,气压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详解】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因此丙处气压高于乙处,丁处气压高于甲处;水平方向,气流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因此丁处气压高于丙处,乙处气压高于甲处。故四地气压由高到低依次为:丁>丙>乙>甲。故D正确,A、B、C、错误。‎ 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从而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之为城市风。读城市风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 ‎25. 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  )‎ A. 气温高,气压低 B. 气温高,气压高 C. 气温低,气压低 D. 气温低,气压高 ‎26.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化工厂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  )处布局。‎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5. A 26. C ‎【解析】‎ ‎【25题详解】‎ 在城市里,人们大量地燃烧石油、煤气、煤炭等燃料,气温升高。大城市汽车多,每天要排放大量尾气,这些汽车尾气的温度都在100 ℃以上,这就大大影响了城市的气温。城市中的建筑物多,水泥或柏油地面的街道纵横交错,因而造成城市下垫面的性质与郊区不同。城市的建筑物和硬化路面,在白天会大量吸收太阳辐射热,并且很快地升温。因此城市成了一个巨大的“热岛”。此外,由于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烟尘和各种气体污染物,因而在城市上空形成了云和雾。这些云雾在夜间减少地面的有效辐射,使得地面降温减缓。这些特殊的条件使城市具有“热岛效应”,即城市比郊区气温高,气流上升,形成低压,A对,其余选项可排除。‎ ‎【26题详解】‎ 若在图中布局化工厂,为了减少化工厂对市区的污染,应选择在城郊热力环流之外,即丙处布局,C对。‎ ‎27.下图为北半球某等压线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代表字母依次是( )‎ A. a、b、c、d B. b、a、d、c C. a、b、d、c D. c、b、a、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及受力情况,‎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a 为气压梯度力;北半球近地面风受地砖偏向力、摩擦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于等压线斜交,且风由高压吹向低压,c为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d为摩擦力;地砖偏向力与风向垂直,b为地砖偏向力,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29.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们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 B. 大气的反射作用——d C. 大气的吸收作用——b D. 大气的逆辐射作用——c ‎30.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 B.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 C.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吸收 D. 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大气辐射→太阳辐射 ‎【答案】28. A 29. D 30. B ‎【解析】‎ ‎28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对太阳多波辐射吸收很少,但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故A正确,B错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量,升温后才以辐射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故C、D错误。‎ ‎【29题详解】‎ 大气通过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图中c为大气逆辐射,故D正确。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a,使地面升温,而非保温;大气的反射作用—d,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大气的吸收作用--b使大气升温,而非保温。故A、B、C错误。‎ ‎【30题详解】‎ 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排列为: 太阳辐射的能量被大气削弱一部分后,大部分照射到地面,一小部分被地面反射,其余绝大部分被大地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后,以辐射的形式向外释放能量,除一小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地 。故B正确,A、C、D错误。‎ ‎【点睛】“直接热源”是第一小题解答的关键。‎ 第Ⅱ卷非选择题(20分)‎ 二、本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31.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 ‎ ‎ ‎(1)八颗行星中,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C表示______,D表示______。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____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具有___性、___性、___性。这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提供了______的宇宙环境。‎ ‎(3)若地球在H行星的轨道上运行,则会发生的现象是______。‎ A.变为寒冷的“冰球” ‎ B.变为炽热的“火球” ‎ C.大气层消失 ‎ D.体积变小 ‎【答案】 (1). 水星 (2). 金星 (3). 地球 (4). 火星 (5). 类地 (6). 同向 (7). 近圆 (8). 共面 (9). 稳定安全 (10).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以及公转特征,难度较低。‎ ‎【详解】(1)太阳系八大行星,按与太阳距离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故图中八颗行星中,A表示水星,B表示金星,C表示地球,D表示火星。按结构特征划分,它们都属于类地行星。‎ ‎(2)从运动特征来看,八颗行星都按逆时针绕太阳公转,具有同向性;轨道面接近同一平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面近似圆形,具有近圆性。八大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这为地球上生命的存在提供了安全的宇宙环境。‎ ‎(3)与地球相比,H行星距离太阳更远,接受的太阳辐射能少,因此温度比地球低。故A正确、B错误。大气层是否存在、行星体积大小与距日远近无关,故C、D错误。‎ ‎32.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写出大气垂直分层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概括A、B层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特点。‎ ‎(3)简述平流层适宜飞机飞行的原因。‎ ‎(4)某地近地面温度为30℃,这里的对流层厚度为12km,那么这里对流层顶的气温为___℃。‎ ‎【答案】(1)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2)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3)平流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少,杂质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4)零下42或-4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以及各层特点,平流层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点,属容易题。‎ ‎【详解】(1)A层距离地面最近,随海拔升高,气温下降,空气对流显著,为对流层;C层所处海拔最高,为高层大气;B层位于二者之间,随海拔上升,气温升高,下冷上热,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为平流层。‎ ‎(2)读图可知:A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 ‎(3)平流层随海拔升高,气温升高,下冷上热,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水汽少,杂质少,因此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适合飞机飞行。‎ ‎(4)在对流层,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对流层厚度为12km,因此与地面相比,大约下降72℃,题干显示该地近地面温度为30℃,故该地对流层顶的气温为-4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