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7.00 KB
  • 2021-09-09 发布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课后素能强化:综合评估测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修一综合评估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天文学家是在研究22光年外的一颗矮星时发现“超级地球”的,它的质量至少是地球的4.5倍,绕矮星公转,周期为28.15天。“超级地球”的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可能存在液态水。据此回答1~2题。‎ ‎1.“超级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是( C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银河系平均半径约5万光年,“超级地球”距地球22光年,在太阳系之外,所以所在的天体系统是银河系,C对。距离超出了太阳系,不可能属于地月系、太阳系,A、B错。距离没有超出银河系,不可能属于河外星系,D错。‎ ‎2.“超级地球”可能适宜生命生存的主要依据是( A )‎ A.该行星上可能有液态水 B.该行星质量适中 C.该行星公转周期适中 D.该行星存在大气层 解析:“超级地球”可能适宜生命生存的主要依据是“超级地球”的表面温度与地球相近,该行星上可能有液态水,A对。‎ ‎2017年5月24日,中国科学家针对寒武纪早期三叶虫——宜良红石崖虫的一项研究表明,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据此回答3~4题。‎ ‎3.三叶虫属于( D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爬行动物 D.无脊椎动物 解析:‎ 三叶虫与节肢动物门有颚类的亲缘关系更近,三叶虫是节肢动物的一种,属无脊椎动物。选项D正确。‎ ‎4.三叶虫灭绝的地质年代为( B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古生代早期 D.新生代早期 解析:三叶虫是距今5.41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至2.521 7亿年前的二叠纪完全灭绝,没有进入中生代。选B正确。‎ ‎2017年9月4日至9月11日,太阳表面爆发黑子群。下图为某校某同学在天文台望远镜中观测黑子后绘制的黑子位置示意图。据此回答5~7题。‎ ‎5.该同学在望远镜中看到的是太阳的( A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太阳风层 解析:观测到的为太阳黑子,位于光球层,选A。‎ ‎6.下列有关太阳黑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 B.从数量众多到数量稀少,黑子的周期是11年 C.黑子和耀斑的变化同步起落,说明太阳活动具有差异性 D.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温度较高的区域 解析:黑子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之一;从数量众多到下一次数量众多,黑子的周期约为11年;黑子和耀斑的变化同步起落,说明太阳活动具有相关性;黑子是出现在太阳表面的温度较低的区域。据此分析选A。‎ ‎7.这次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D )‎ ‎①地球上发生磁暴现象 ‎②部分地区的短波无线电通信受到影响 ‎③引发钱塘江大潮 ‎④可能出现极光现象 ‎⑤日本阿苏火山喷发 ‎⑥印尼爪哇深海6.5级地震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②④‎ 解析:太阳活动可能会引发磁暴现象;电磁波会使电离层受到干扰,从而使部分地区的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钱塘江大潮为天体引潮力形成;太阳活动发出的带电粒子流“轰击”两极高层大气可能出现极光现象;日本阿苏火山喷发、印尼爪哇深海6.5级地震都属于地球内能释放的形式,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一般不是太阳活动造成的。据此选D。‎ 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m/s)垂直剖面图。读图,回答8~9题。‎ ‎8.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B )‎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 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9.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 A )‎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晴天 D.冬季阴天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热力性质差异和热力环流。陆地和水热容量不同,在同样太阳照射下温度不同,形成气压差异,引起热力环流。第8题,大湖和湖岸存在着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选择B。第9题,近地面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四个选项中最可能是夏季白天,选择A。‎ 下表为北京城市中心区与郊外平原区降水量、径流总量等特征值。阅读材料,回答10~12题。‎ 项目 降水量 ‎(mm)‎ 径流总量 ‎(mm)‎ 地表径流 ‎(mm)‎ 地下径流 ‎(mm)‎ 蒸发量 ‎(mm)‎ 城市中 心区 ‎675.0‎ ‎405‎ ‎337‎ ‎68‎ ‎270‎ 郊外平 原区 ‎644.5‎ ‎267‎ ‎96‎ ‎171‎ ‎377‎ ‎10.北京城市建设导致了市中心( C )‎ A.地下水位的上升 B.径流总量减少 C.蒸发量减少 D.降水量减少 解析:城市建设导致了城市地面的硬化,地表水不易下渗,径流总量增大,易形成城市洪流,B错;地表水不易下渗,再加上过度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会下降,A错;城市热岛所产生的局地气流的辐合上升,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所以降水会增多,D错;由于硬化路面没有涵蓄水源的功能,使得蒸发量减少,C对。‎ ‎11.下图是北京城不同发展时期雨洪径流状态的曲线,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中心区的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 A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由于城市绿地少、建筑用地多而地表径流汇集快,图中①的径流汇集最快,故最能反映当前北京城市中心区雨洪径流变化状态的是曲线①。选A。‎ ‎12.要减少北京城市中心区在下雨时期的地表径流,下列措施合理的是( D )‎ A.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 B.扩大城市的规模 C.适当减少绿地面积 D.推广使用渗水砖 解析:将市中心的地表水调往郊区只是改变其空间分布,无法改变其总量,A错;城市化会导致硬化路面增加,地表径流增加,B错;推广使用渗水砖、扩大绿地面积既利于地表水下渗,也利于增大地表蒸发,故D对,C错。‎ 下图为某一地区海拔高度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大洋地壳一般比大陆地壳厚 B.莫霍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 D.莫霍面是岩浆发源地 解析:大洋地壳平均厚度约7千米,一般比大陆地壳薄,A错。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是岩石圈的组成部分,B错。图中可以看出地壳厚度不均,大陆地壳较厚,C正确,选C。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发源地,D错。‎ ‎14.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说明该地区( D )‎ A.目前变质作用强烈 B.冰川广布 C.有过强烈的火山喷发 D.曾经地势低洼 解析:喜马拉雅山上有大量石灰岩分布,石灰岩属于沉积岩,说明该地区曾经地势低洼,有沉积环境,D对。变质作用形成的是变质岩,A错。冰川广布与岩石类型无关,B错。火山喷发形成的是岩浆岩,C错。‎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读图,回答15~17题。‎ ‎15.图中洋流所在的大洋为( C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解析:根据图中所给的经纬度以及区域轮廓可判断,此区域为澳大利亚大陆西岸,其西岸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属于印度洋海域。‎ ‎16.图中洋流对相邻陆地环境的影响是( D )‎ A.增加了其湿、热程度 B.降低了其干、热程度 C.使其温度增高 D.加剧了其干燥状况 解析:寒流对流经区域起降温减湿作用,暖流对流经区域起增温增湿作用。图中洋流为西澳大利亚寒流,降温减湿,因而加剧干燥状况。‎ ‎17.7月份将该地铁矿石运往上海,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 A )‎ A.顺风顺水 B.顺风逆水 C.逆风顺水 D.逆风逆水 解析:7月份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北,北半球受季风影响的地区吹东南风或西南风,其中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转为西南风,且西澳大利亚寒流的方向为自南向北,因此由澳大利亚开往上海的货轮在航行过程中总体上为顺风顺水。‎ ‎18.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棓子。上行则运棉花、棉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引自沈从文《边城》)。茶峒地处我国湘黔渝交界,据此,当地居民需防范的主要自然灾害有( B )‎ A.寒潮、沙尘暴 B.滑坡、泥石流 C.台风、洪涝 D.海啸、风暴潮 解析:由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地势起伏大,夏季多雨,所以当地居民需防范的主要自然灾害是滑坡、泥石流,沙尘暴、台风、洪涝、海啸和风暴潮等灾害影响较小。故答案选B项。‎ 印度西南部克拉拉邦有一狭长平缓地带,位于阿拉伯海与西高止山之间。这里大多数时间河流流速平缓。在某些时段,海水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泻,待到河水暴涨,又会逼退海水,形成咸海水和河湖水系交汇的“回水区”。下图为克拉拉邦局部地区简图。据此回答19~20题。‎ ‎19.监测该地区“回水区”面积变化最主要的技术是( B )‎ A.GPS、RS B.RS、GIS C.GIS、GPS D.RS、数字地球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题中要监测该地区“回水区”‎ 面积变化,涉及水域面积和变化,所以采用的最主要技术是RS、GIS。B对,A、C、D错。故选B。‎ ‎20.该地区“回水区”面积最大的季节及回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C )‎ A.夏季 洋流、西南风 B.冬季 洋流、东北风 C.夏季 地形、西南风 D.冬季 地形、西南风 解析:本题考查“回水区”面积最大的季节及回水形成的主要原因。印度西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盛行西南风,海水会漫过海堤向河流倾斜,同时西南风遇到西高止山的阻挡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大,又逼退海水,形成面积最大的“回水区”,所以,该地区“回水区”面积最大的季节是夏季,回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和西南风。C对,A、B、D错。故选C。‎ 遥感技术和GIS的应用在抗灾减灾中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据此完成21~22题。‎ ‎21.两颗卫星同时运行,每隔9天可以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 D )‎ A.受地面条件限制少 B.测量范围大 C.手段多,获得信息量大 D.获得资源速度快,周期短 解析:每隔9天覆盖地球一遍,说明遥感技术具有获取资料速度快的优势。‎ ‎22.遥感技术和GIS二者优势的结合,可以实现( C )‎ ‎①灾前圈定危险区,指导防灾 ‎②灾中做出损失评价,指导救灾 ‎③灾后能对灾害损失做出快速评价 ‎④动态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达到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等功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遥感技术和GIS技术二者优势结合,可实现灾前预防、灾中应急、灾后恢复的信息处理;灾害损失的评估不能够在灾中做出。‎ ‎23.下列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地理信息技术被称为“3S”技术,即RS、GPS、GIS B.地理信息技术是指获取、记录、加工、管理和传播地理信息的各种技术手段 C.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不可以模拟特定区域的全过程,只能预测、预报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害或环境变化 D.地理信息技术只能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解析: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包括“3S”技术,即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故A错。B是对地理信息技术的正确叙述。地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并且应用越来越大众化,如GPS导航,故C、D错。故选B。‎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的三种典型土壤:黑土、水稻土、红壤的土壤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24~25题。‎ ‎24.图中a、b、c代表的三种土壤正确的排序组合是( D )‎ A.黑土、水稻土、红壤 B.水稻土、黑土、红壤 C.红壤、水稻土、黑土 D.红壤、黑土、水稻土 解析:a的有机质含量最低,是我国南方贫瘠的红壤;b的有机质含量最高,是我国北方的黑土;c的水分含量最大,是水稻土。‎ ‎25.关于a、b、c三种土壤的正确叙述是( A )‎ A.a土壤可通过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方法进行改良 B.b土壤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松嫩平原和江汉平原等地 C.c土壤和黑钙土是在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下形成的 D.a、b、c三种土壤中,c土壤的透气性最好 解析:红壤改良可以采取增施有机肥、掺入砂子、施用石灰等措施;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水稻土和黑垆土是人类长期耕作和培育形成的;水稻土的透气性最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地球圈层示意图和中纬度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读图,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是大气圈,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是水圈,其范围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的是生物圈。‎ ‎(2)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C )‎ A.高雄 B.成都 C.拉萨 D.北京 ‎(3)岩石圈范围是D+E。(填字母)‎ ‎(4)读中纬度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补绘B层气温变化曲线。该层20~25千米高度处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成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该层由于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答案:图略 ‎(5)A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该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大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几乎所有的水汽和杂质多集中在对流层。‎ 解析: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特点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外部圈层中,大气圈厚度最大;水圈是一个连续但又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渗透到其他圈层之中;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第(2)题,地质运动的巨大能量将地幔的部分变成变质岩,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所以一般在高海拔地区,地壳都非常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4 000多米,被称为“世界屋脊”,故青藏高原处地壳最厚。高雄位于台湾,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京位于华北平原,三地的平均海拔都低于青藏高原,故在青藏高原到莫霍界面的厚度最厚,地震波传播路程长所花时间最长。故答案选C项。第(3)题,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为岩石圈。对应图中的D和E。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B层为平流层,存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气温高,故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增。在20~25千米是臭氧浓度最高的区域,臭氧层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被称为生命的“保护伞”。第(5)题,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厚度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空气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大气热量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27.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12分)‎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 解析:(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材料一: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海陆间循环。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①湖泊调蓄水洪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面积减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解析:第(1)题,该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参与海陆间的大循环。太平洋水汽蒸发,随东南季风输送到该区域形成降水,再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流回太平洋。第(2)题,白天湖泊气温低,气流下沉,降水少;夜间湖泊气温高,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第(3)题,湖泊面积缩小,调蓄洪水的功能减弱,面积缩小,自净能力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马达加斯加岛是世界第四大岛屿,岛上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其中80%为特有种类。‎ 马达加斯加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目前该国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近年来,马达加斯加岛一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1)说出岛屿东西两侧自然植被类型并分析形成原因。‎ ‎(2)分析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类的原因。‎ ‎(3)分析该岛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 答案:‎ ‎(1)自然植被:岛屿东侧为热带雨林;岛屿西侧为热带草原。原因:岛屿东侧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地带,受纵贯南北的山地抬升,加之沿岸暖流流经,增温增湿,因而终年降水多,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发育热带雨林;岛屿西侧处于背风地带,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为热带草原气候,发育热带草原。‎ ‎(2)该岛长期与大陆隔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岛屿面积大,多山地,自然条件空间差异较大。‎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动植物生存空间(栖息地)减少;掠夺式猎杀、采伐致使动植物数量急剧下降;生产、生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动植物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全球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环境改变。‎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该岛地处南半球信风带,中间为山地;岛屿东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同时受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岛屿西侧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且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第(2)题,该岛动植物多特有种类,说明它受其他物种影响比较小,可结合该岛的位置与外界的联系进行分析。第(3)题,动植物资源面临灭绝威胁的原因主要与栖息地的减少、人类的猎杀与采伐、环境污染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