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85 M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
2020
专题透析
专题
06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目录
Z
专题体系
ZHITI TIXI
微专题
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PART 01
1
考向分析
2
考点透析
3
关键能力
返
4
对点集训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9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变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考查角度
1
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答案
解析
解析▶
本题需要结合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来解答,考查综合思维能力。山脉隆起导致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要分别从山脉对地貌、气候及水文的变化进行分析。从地貌看,山脉隆起使得里海与地中海分离,成为湖泊。从气候看,该地处于西风带内,但是由于大高加索等山脉隆起,阻挡西风从地中海带来湿润气流,气候干旱,降水少,大陆性特征明显,蒸发加剧,湖泊逐渐向内陆湖演化。从水文看,山脉隆起使得注入湖泊的河流减少,盐度增加,湖泊面积变小。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9年海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并有冰川融水补给。发源于该地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卓乃湖、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是该地区的重要湖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2011年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的强降水导致卓乃湖湖水外泄,依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
考查角度
2
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
指出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
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面积增加,湿地范围扩大;加剧地表冲刷,形成新的河道。
答案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解析
解析▶
本题以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的湖泊及河流自然演变为背景,通过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把诸多要素联系起来,考查考生运用相关地理原理、规律,综合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卓乃湖湖水外泄对下游河湖的影响,可从湖水面积增大、湿地扩大、加剧冲刷、形成新河道等角度分析。
返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6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考查角度
3
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答案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解析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差异。第(2)题,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堪察加半岛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这些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
返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
(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第一,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要素
与其他要素的关系
气候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
,
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
,
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
,
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生物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
(
土壤
)
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
,
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第二,抓住自然环境变化的两大关键因素。在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中,生物要素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并由此带动其他要素发生变化,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其次,水文也比较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如修建水库、围湖造田等。
第三,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
(1)“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一果多因”,需要利用发散性思维,根据“果”推理出“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沙漠的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2)“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破坏热带雨林区的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3)“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活动→影响要素①→影响要素②→影响要素③……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
返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角度与解题方法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
,
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
,
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
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
,
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
,
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
,
由因到果、步步推进
,
完整地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
,
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
,
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
,
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
,
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
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武夷山地处福建省的西北部,位于福建与江西的交界处。武夷山及其两侧存在多处造型奇特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白垩纪晚期的红色沙砾岩是形成丹霞地貌的主体。发源于武夷山脉的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水量充沛,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低。闽江下游是闽东南沿海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后备水源。近年来,闽江流域森林植被几度遭到破坏,流域动态蓄水能力不断被削弱,水利工程可利用的河流径流量不断减少,效益受到影响。如图为福建省简图。
(1)简述武夷山奇特丹霞峰林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在地质时期沉积巨厚的红色砂岩层;地壳隆起形成武夷山脉;红色砂岩经长期风化剥离和流水侵蚀,形成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岩怪石。
答案
解析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2)说明武夷山脉对福建省气候的影响。
冬季高峻的武夷山脉对来自内陆的冷空气起到屏障作用,削弱了冷空气的强度,使福建省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东南季风在前进过程中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使得福建省西部降水多于东部;山脉因海拔上升,气候垂直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3)简述武夷山脉对福建省中西部地区河流的影响。
武夷山是福建省中西部河流的发源地,自西北流向东南;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是该地区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解析▶
第(1)题,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可以从地质的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方面来分析。首先,经沉积作用形成大量红色砂岩层,然后因地壳运动隆起形成山脉,再经过风化和流水侵蚀,最终形成奇特的丹霞峰林地貌景观。第(2)题,主要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进行分析,从冬季风的阻挡作用,夏季风对水汽的抬升作用和山地气候带的垂直分布等方面回答。福建省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夏季受东南季风影响。据图可知,冬季高峻的武夷山脉对来自内陆的冷空气起到屏障作用,削弱了冷空气的强度,使福建省冬季气温相对较高;夏季东南季风在前进过程中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地形雨,使得福建省西部降水多于东部;山脉因海拔上升,气候垂直差异较大,形成不同的气候带。第(3)题,主要从武夷山是河流的发源地、河流对河流水源补给的作用等方面回答。武夷山是福建省中西部河流的发源地,自西北流向东南;高山积雪融水和山地迎风坡降水是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
返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干旱荒漠地区退耕地的植被演替日益为科学研究所重视。地理科考队调查腾格里沙漠西南边缘(甘肃省民勤县)某退耕地时发现,在退耕初期,由于原来耕作措施的影响,退耕地的土壤条件较好,该地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之后退耕地的植物多样性发生了复杂变化(见图Ⅰ),最终演替为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结构。退耕地植被自然演替和土壤水分条件变化相辅相成。不同植被的根系深度影响土壤水分的吸收。不同退耕年限退耕地土壤含水量如图Ⅱ所示。读图,回答1~2题。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1.下列有关退耕初期土壤水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土壤水分明显下降 B.表层土壤裸露利于径流形成,水分多
C.随深度增加水分含量增多 D.土壤表层腐殖质使得保水性较强
2.读图Ⅱ,退耕6~8年的主要植被类型最有可能是( )。
A.草本群落 B.草本和灌木群落 C.灌木群落 D.灌木和乔木群落
C
答案
A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解析▶
第1题,根据图Ⅰ所示,退耕年限在0~6年时间段,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第2题,在退耕初期,该地以一年生、多年生草本和灌木混合群落为主,之后退耕地的植物多样性发生了复杂变化,最终演替为以灌木为主的“群落结构”。主要的植被群落类型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为主,之后才依次是多年草本植物、灌木类型增加,故A项正确。
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凸出于海底1000 m以上的部分。海山因其独特的分布、地形和环境等特征,对生物分布、海水流动、海洋渔业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可将海山分为浅海山、中等深度海山和深海山(如下表)。读基于山顶到海表面距离的海山分类表,回答3~5题。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类别
山顶到海平面的距离(m)
特点
浅海山
0~200
海山个体较大;支持本地初级生产力
中等深度海山
200~400
受浮游动物昼夜垂直迁移运动影响大
深海山
>400
生物量低;受海流水平输送影响大
3.各类海山中,山体最高的是( )。
A.浅海山
B.中等深度海山 C.深海山
D.难以确定
4.部分海山具有较高的生物独有性,原因最可能是这些海山( )。
A.受人类干扰小
B.光热条件比周边好
C.周围养分充足
D.存在相对孤立的栖息地
5.大规模海山的存在可能会使洋流( )。
①加速流动 ②形成上升流 ③形成绕山环流 ④被阻断并逆向流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A
答案
D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解析▶
第3题,根据海山通常指海洋中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山体进行判断,海平面海拔为0 m,山顶距海平面较近,山体较高。综合分析选项,浅海山距离海平面最近,故其海拔最高。第4题,生物独有性主要与孤立的生存环境、缺少天敌等因素有关;而受人类干扰小、光热条件比周边好、周围养分充足不是主要因素。第5题,海山阻挡了洋流,使洋流绕山流动,海山之间存在狭管效应,流速加快,同时在抬升作用下出现上升流。
A
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相对高度小,山体植被垂直分异呈现出非地带性特征。下图示意湖南崀山丹霞地貌植被。读图,回答6~8题。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6.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降水
C.热量
D.坡度
7.图中沟谷雨林区域热量异常充足,其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低
B.海拔低
C.地形封闭 D.陡崖反射阳光
8.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
A.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将会扩大
C.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A
答案
C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B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第6题,图中显示,山顶土壤厚度较小,土层薄,保水性差,但山顶通风条件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物理性干旱,发育了耐旱的植被群落。降水、热量、坡度都不是主导因素,土壤是最主要的因素。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沟谷雨林区位于崖底,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沟谷被山峰围合,地形封闭,沟谷内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该类区域也被称为“热岛+湿岛效应”。第8题,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崖陡、坡缓”,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波动变化,但崩塌及侵蚀可能会使得山顶更加干旱,顶部生态受破坏,整体区域植被类型不变也可能会减少。
返
微专题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PART 02
返
1
考向分析
2
考点透析
3
关键能力
4
对点集训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9年全国Ⅲ卷)我国某公路长500多千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并跨越了多条河流。公路南端海拔约1070米,为山前洪积平原上的绿洲。该公路山区段每年9月底至次年5月底封路禁行。据此完成下题。
1.该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所处的自然带是( )。
A.针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高寒草甸带
D.灌丛荒漠带
考查角度
1
自然带类型的判断及影响因素
D
答案
解析
解析▶
分析可知,该公路位于我国新疆。结合材料与题干,公路长500多千米,南端海拔约1070米,南北贯穿了多冰川的山脉,北端海拔约750米,说明公路南北两端海拔较低,中间穿越横亘在新疆中部的天山山脉,沟通了南疆与北疆。公路北端海拔约750米,其应位于北疆,地处天山北坡、准噶尔盆地南缘,该区域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故其所处的自然带是灌丛荒漠带;针叶林带应位于天山北坡降水丰富的山腰地带,海拔较高;山地草原带与高寒草甸带分布的位置海拔更高。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7年全国Ⅰ卷)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2~4题。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3.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A.用地类型差异
B.居民爱好差异
C.景观规划差异
D.行政管辖不同
4.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D
答案
解析
B
A
解析▶
第2题,由题中日期“3月25日”和“杂树中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可推知,该地植被在冬季时树叶落完,春季时长出新叶,说明此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所以当地的自然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绿硬叶林是地中海气候区独有的植被,我国无地中海气候分布;针叶林分布于较高纬度,不合题意。第3题,两侧用地类型相同,均为绿化用地;隔离带用于城市交通管理,并非用于居民观赏,且种植植物相同,不存在居民的喜好影响;根据材料可知,数年前两侧植被类型相同。因此造成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分属不同的行政管理部门。第4题,由于常绿灌木冬季不落叶,所以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最大用途就是营造城市景观,因此需要保持常绿。而我国北方地区冬季气温低,大多数植物都在冬季落叶,故制约常绿灌木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气温低,热量不足,制约了常绿灌木的栽种范围。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8年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考查角度
2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新库兹涅茨克市所在地区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区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
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所在地区还能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其自然原因。
纬度
地表高差大,海拔较高的地区能种植温带作物;北部山地阻挡冷空气,冬季热量条件优于同纬度地区,山谷地区能种植热带作物。
答案
解析
解析▶
新库兹涅茨克市纬度较高,适宜温带作物生长;攀枝花市所在地纬度较低,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这种现象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即纬度地带性规律。攀枝花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还可以种植热带、温带作物,说明该地地势高差大,高海拔的地区可以种植温带作物;山谷地区地形封闭,热量充足,可以种植热带作物。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7年全国Ⅰ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考查角度
3
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答案
解析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解析▶
本题以山地不同坡向植物多样化分布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影响不同坡向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与海拔和坡向的关系,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突破口在于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句。第(1)题,回答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要紧扣材料中“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依据规律发现有关坡向与某海拔范围内植物多样性的异常之处。据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据图可知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单峰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而图示阳坡海拔为2000~2300米,随海拔上升植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与规律不符;当海拔在2300米以上时,基本符合单峰变化规律,所以在海拔2300米以下受干扰强度大,海拔2300米以上受干扰强度小。第(2)题,图示植物多样性最高值位于中部,且阳坡明显少于阴坡。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所以未受干扰的最高值处能体现总体数量关系。第(3)题,阳坡受太阳辐射时间长、辐射强度大而温度要高于阴坡。同时阳坡因气温高而蒸发强,在“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的背景下,湿度要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说明水热条件的差异变小。原因可从山体阴、阳坡面积及相互影响两方面分析。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2016年全国Ⅲ卷)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考查角度
4
雪线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1.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2.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答案
B
B
解析
解析▶
第1题,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第2题,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日照时间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
K
考向分析
ZHISHI ZHENGHE
返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误区警示】
(1)沿某线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并非都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非洲从刚果盆地向南北两侧的变化应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由东向西与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2)自然带南北延伸多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有关。但美洲大陆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主要与地形(山地)的阻隔有关。
(3)自然带东西延伸多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关。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三北防护林的东西延伸与非地带性有关(多位于山麓绿洲地区)。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
(1)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
热量垂直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1000 m,气温下降约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水分垂直变化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
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与等高线的关系
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
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带谱越简单
影响雪线的因素
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热量或纬度)因素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所以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季节因素
夏季气温高,雪线上升;冬季气温较低,雪线下降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吸收太阳辐射的能力上升,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4.非地带性(地方性)分异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3)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
K
考点透析
KAODIAN TOUXI
返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
理想状态
)
非地带性分布
(
现实状况
)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地势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
,
处于背风坡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
,
南北更替
,
呈带状
南北延伸
,
南北更替
,
呈狭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
,
气温低
,
对流弱
,
降水少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
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岸是寒流
,
降温减湿
;
大陆西岸是暖流
,
增温增湿
洋流影响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
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的大陆东岸是暖流
,
大陆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针阔混交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泛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变化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山地垂直自然带判读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1)以基带判定温度带、气候类型:可依据自然带与气候类型的对应关系,通过基带确定该地温度带、气候类型,进而判断该山地所属位置。
(2)以带谱推断某处自然带类型:依据带谱与当地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一致的规律,推断某一自然带名称。
(3)以同一自然带的分布高度判断纬度差异
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较低。
影响山地垂直自然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纬度、海拔、相对高度。
(4)可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①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阳坡,反之为阴坡,由此可以判断南北半球,如图甲。
②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分布海拔高的为背风坡,反之为迎风坡,如图乙。
(5)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读我国某山地不同海拔动物构成种类比重变化统计图,回答1~2题。
1.该山地最可能位于( )。
A.秦岭山脉 B.横断山脉
C.喜马拉雅山脉 D.南岭山脉
2.该山麓广泛分布的植被类型是( )。
A.热带季雨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B
答案
解析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C
解析▶
第1题,该山地海拔约5000 m,山麓海拔约500 m,且山麓地带南方类型动物占主导,表明该山位于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因此该山地最可能位于横断山脉。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横断山脉,因而该山山麓分布最广泛的植被类型应该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返
G
关键能力
GUANJIAN NENGLI
逐渐走向北极,就会发现树木愈来愈小,愈来愈稀,最后竟完全消失。这时,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则占据了优势(如下图),这是北极地区一种极端环境下的生物群落。据卫星图像显示,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据此回答1~3题。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1.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 )。
A.苔原带
B.温带草原带
C.冰原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2.该生物群落的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并呈杯型,其适应环境的主要功能是( )。
A.收集大气降水
B.获取更多光照
C.抵抗冬季寒冷
D.吸收地下水分
3.该生物群落局部变成森林的原因是( )。
A.人工播种
B.降水减少
C.气候变暖
D.冻土增厚
A
答案
B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C
解析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第1题,在北极地区,矮小的灌木、多年生禾草、地衣、苔藓占据了优势,可知该地为典型的苔原气候,因此该生物群落所属自然带为苔原带。第2题,苔原植被处于极不利的生态条件下,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布。苔原植物常具大型鲜艳的花,其特点是大部分花向着太阳开放,并呈杯型,以便尽可能多地采集太阳光,这对于开白色花的植物尤其重要。第3题,由材料“从俄罗斯西伯利亚到芬兰一带该生物群落已有局部变成了森林”可推知,其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这与人工播种无关。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高纬度地区降水有所增加;气温升高,冻土层会变薄。
林线与雪线之间,有一个特殊的地带,即高山流石滩。流石滩植被分布在临近雪线的高山植被带上部。据此回答4~5题。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4.影响流石滩植被分布高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光照
B.气温、降水量
C.光照、地形
D.降水量、地形
5.流石滩植被具有生长紧贴地面、枝叶致密的特点是因为其所处的环境( )。
A.寒冷且多强风
B.空气稀薄
C.冰雪融水充足
D.土壤发育差
B
A
答案
解析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第4题,气温和降水量随高度升高而发生变化导致地表景观也随之发生变化,故影响流石滩植被分布高度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量。第5题,由材料可知,流石滩分布在临近雪线的高山植被上部,海拔较高、气温低且多强风,所以流石滩植被具有生长紧贴地面、枝叶致密的特点。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物种生长的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研究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要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分布(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1)说明“红石滩”景观形成需要的条件。
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
(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
以山地为主的地形,地形复杂多样;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
(3)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上限附近的原因。
相比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上限附近人为破坏较少等。
答案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解析
(4)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知,其形成的条件有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地形复杂多样,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形成的条件。第(3)题,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为4000 m左右。相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等。第(4)题,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条件及其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D
对点集训
K
DUIDIAN JIXUN
返
延时符
谢
谢
观
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