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7.00 K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厦门市湖滨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
高二文科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
2015年6月中旬以来,南京市区连降暴雨,城区积水严重。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快速获取南京市积水区域分布及积水面积数据,分别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GIS B. GPS、GIS C. GIS、RS D. RS、GPS
2. 通过某一时刻卫星遥感影像图,能够获取南京市内的信息是
A. 该日的降水量 B. 积水区的人口数量
C. 汽车4S店的分布 D. 路面上车辆密度相对大小
【答案】1. A 2. D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题详解】
具有对数据进行采集、管理、运算、分析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监测功能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术(RS)。积水面积的数据处理与统计需要利用GIS,快速获取南京市积水区域分布需要利用遥感技术RS,而GP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故快速获取南京市积水区域分布及积水面积数据,分别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RS、GIS。故选A。
【2题详解】
通过某一时刻卫星遥感影像图,能够即时获取数据信息。选项中只有D项属于即时数据结果,其他选项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数据积累,故选D。
【点睛】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玛曲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湿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下图示意2000~2010年玛曲部分景观类型转入率转出率,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3. 净转出率最大的景观是
A. 河流水面 B. 沼泽草甸草地 C. 内陆滩涂 D. 沙地以及裸岩
4. 该地景观的变化会造成
A. 玛曲生物多样性增多 B. 玛曲土地荒漠化减轻
C. 黄河生态环境恶化 D. 黄河水量季节变化变小
5. 有利于玛曲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A. 针对湿地的生态脆弱,建立自然保护区
B. 通过湿地的草种改良,大力发展畜牧业
C. 利用湿地的独特风貌,重点发展旅游业
D. 利用湿地的天然水域,突出发展水产业
【答案】3. B 4. C 5. A
【解析】
【分析】
考查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湿地的开发与保护,湿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净转出率为转出率—转入率,即为两曲线间的垂直截距,垂直截距最大的是沼泽草甸草地,沼泽草甸草地转出率接近25%,转入率为不到5%,是净转出率最大的景观。故选B。
【4题详解】
景观的变化显示,玛曲湿地蓄水池功能减弱,这会造成玛曲生物多样性受损,A错误;玛曲土地荒漠化加重,B错误;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C正确;黄河水量季节变化变大,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针对湿地的脆弱生态,建立自然保护区,减少人类的破坏,有利于玛曲湿地可持续发展,A正确;通过湿地的草种改良,大力发展畜牧业会导致湿地退化,B错误;作为“黄河蓄水池”,应重点保护好湿地,利用湿地的独特风貌,但重点发展旅游业不利于湿地的保护,C错误;利用湿地的天然水域,突出发展水产业,将会导致湿地的水源不足与污染,D错误。故选A。
【点睛】玛曲是青藏高原上最大的湿地,被誉为“黄河蓄水池”,位于河流源头区域的湿地也保护,重点保护好湿地的生态环境,而不是重点开发利用。
下图为山东省沂源县西南某局部区域等高线分布示意图。图中的东周河因溯源侵蚀,袭夺了沂河上源。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6. 袭夺发生后,河水流向出现倒转的河段是( )
A. AB段 B. BC段 C. CE段 D. EF段
7. 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 )
A. BC河段水流速度变缓慢 B. FG河段宽谷内水流变细小
C. CD河段河流径流量减少 D. 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增多
8. 有利于沂河上源被东周河袭夺的自然条件是( )
A. 沂河的落差比东周河大 B. 该区域地壳出现沉降运动
C. 流域内降水量明显减少 D. CD河段附近的岩体较破碎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
【分析】
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河流袭夺的条件及影响。
【6题详解】
河流袭夺前,河流向东北方向流向大张庄。袭夺发生后,东周河水位低,结合等高线凸出方向,河水流向东周河。出现倒转的河段是CE段,C对。AB段、BC段没有改变流向,A、B错。 EF段没有水流,成了分水岭,D错。故选C。
【7题详解】
沂河上源被袭夺后,会导致FG河段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B对。BC河段水流速度不受影响,A错。CD河段汇入了BC段水量,河流径流量增加,C错。FG径流量减小,大张庄夏季暴雨洪涝减少,D错。故选B。
【8题详解】
有利于沂河上源被东周河袭夺的自然条件是CD河段附近的岩体较破碎,易被侵蚀,D对。结合等高线判断,沂河的落差比东周河小,A错。该区域没有地壳沉降运动,B错。流城内降水量没有明显变化,C错。故选D。
【点睛】EF段河流断流,东周河水位低,河水流向东周河,出现倒转的河段是CE段。沂河上源被袭夺后,FG河段缺少水源补给,宽谷内水流变细小。CD河段汇入了BC段水量,河流径流量增加。袭夺现象发生,说明岩体较破碎,易被侵蚀。
山西省在煤炭综合利用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2015年11月16日,山西省公布“煤—电—车”战略,大力推广电动汽车。完成下列问题。
9. 山西省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的直接原因是
A. 电力运输成本高 B. 电力产能过剩
C. 煤炭开采成本高 D. 煤炭产能过剩
10. 与 “煤—电—铝”相比,“煤—电—车”将使山西
A. 大气污染减轻 B. 运输成本增加
C. 缺水程度加剧 D. 资源枯竭加快
【答案】9. B 10. A
【解析】
考查能源的综合利用,新产业链构建的原因及影响。
【9题详解】
山西省开展煤炭综合利用,构建“煤—电—车”战略,大力推广电动汽车,直接原因是沉积电力消费,扩大电力消费市场,解决电力产能过剩,B正确。故选B。
【10题详解】
“煤—电—铝”产业链中冶炼铝工业,冶金工业是高耗能工业且有严重的污染;
“煤—电—车”产业链中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排放污染小,相比“煤—电—铝”产业链会减轻大气污染,A正确;电动汽车的大量使用,会使运输成本降低,B错误;冶炼铝工业会消耗大量水资源,“煤—电—车”产业链会使缺水程度减轻,C错误;新能源汽车的大量使用更有利于资源的持续利用,D错误。故选A。
下图示意罗讷河流域,,其干流采用低坝多级的开发方式。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 罗讷河里昂以上河段和迪朗斯河水位最高的季节分别出现在
A. 春季、夏季 B. 夏季、春季
C. 秋季、冬季 D. 冬季、秋季
12. 罗讷河干流采用低坝多级开发方式的原因主要是
A. 为了防洪和灌溉
B. 为了发电和航运
C.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D. 避免过大的淹没损失
【答案】11. B 12. D
【解析】
【分析】
考查河流补给形式,利用综合开发的措施及原因。
【11题详解】
结合图可以看出罗纳河位于欧洲,里昂以上河段发源于高山地区,河流水源主要来自于冰雪融水,因此水位最高季节在夏季;迪朗斯河发源处海拔较低,主要来源于季节性积雪融水,因此水位最高季节在春季。故选B。
【12题详解】
采用低坝多级开发方式,淹没范围小,避免了过大的淹没损失,同时又可以满足了发电、航运和灌溉的要求,D正确。其他梯级开发方式也能有防洪、灌溉、发电、航运、旅游等综合效益,ABC错误。故选D。
【点睛】罗讷河公司将罗讷河分成若干落差较小的梯级来规划。在每1个梯级修建拦河坝。大坝设活动闸门。大坝所形成的水库长度不大,水库两岸修建围堤,以减少淹没。利用岸边的适当地形,从大坝上游修建引水渠,引水渠延伸于大坝下游较远处,在引水渠下段布置水电站。水电站下游开挖一条尾水渠,与下游水库相连。水电站可以利用河段的天然落差和大坝抬高的水位。船闸布置在水电站的旁侧,因此引水渠和尾水渠又是通航渠道。在合适的位置布置灌溉引水建筑物。围堤一般按千年一遇洪水设计。靠近围堤布置排水渠,维持合适的地下水位,以利作物生长。在适合的河段设分洪区分洪,同时利用原河槽容量滞洪,削减洪峰。这种布置方式可避免泥沙对航运的干扰。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3. 楼兰古城在两千多年前曾是林草繁茂的绿色王国之路上的重镇。楼兰古城消失的主要原因是( )
A. 位于丝绸之路,战争频繁 B. 位于大陆内部,降水稀少
C. 灌溉用水增多,沙漠侵吞 D. 风力大,风力侵蚀作用强
14. 由古到今,该地区绿洲的空间演变趋势是( )
A. 向河流的下游集中 B. 由山区向平原集中
C. 范围不断扩大 D. 日益向沙漠边缘退缩
15. 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 大面积植树造林 B.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
C. 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 退耕还林
【答案】13. C 14. D 15. B
【解析】
考查荒漠化的原因及防治的有效措施。
【13题详解】
楼兰古城为属于沙漠中的绿洲,形成的主导原因:有充足的水源,故古城的消失也主要从水源的减少分析。楼兰古城地处西北内陆,降水稀少,由于人口增加,灌溉用水增多,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水资源缺乏,从而引起土地荒漠化,最终被沙漠掩埋,导致楼兰古城消失。故选C。
【14题详解】
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水源是限制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因上游对水资源的利用越来越多,而河流下游水量越来越少,绿洲向河流上游地区集中,A错误。河流上游海拔越来越高,所以绿洲逐渐退向水资源较多的沙漠边缘的山地地带,B错误;由于水量减少,绿洲面积范围不断减少,C错误;由于沙漠的不断进攻,下游水量的减少,使得绿洲不断向沙漠边缘退缩, D正确。故选D。
【15题详解】
塔里木盆地属于干旱区,严重缺水,所以不能大面积植树造林、还林和扩大绿洲农业面积,ACD错误;其绝大部分地区都是沙漠,只有绿洲附近不是沙漠,所以防治荒漠化主要是防止绿洲变为荒漠,即要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防护林体系,B正确。故选B。
下图示意我国西双版纳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6. 造成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环境 B. 退耕还牧,发展舍饲牧业
C. 毁林开荒,种植经济作物 D. 过度开垦,发展粮食生产
17. 该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造成的影响有
A. 河流含沙量变大 B. 土地生产力水平提高
C. 生物多样性增加 D. 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答案】16. C 17. A
【解析】
考查土地利用的变化及影响。
【16题详解】
分析材料可知,西双版纳地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中有大量的林地转化为园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比例变化较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双版纳地区园地多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如橡胶、茶叶等,因此大量林地转化为园地是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毁林开荒,种植经济作物所致,C正确。故选C。
【17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西双版纳地区1990~2010年中有大量的林地转化为园地,是毁林开荒的结果,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减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A正确。土地生产力水平又叫土地潜力,反映土地质量的高低,大面积毁林开荒会使土地潜力下降,B错误;毁林开荒导致生物栖居地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C错误;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作用,毁林开荒会导致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增大,D错误。故选A。
复种指数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作物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此。下图示意1980—2006年中国耕地面积、复种指数与粮食产量的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8. 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A. 粮食产量、复种指数、耕地面积 B. 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复种指数
C. 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 D. 复种指数、耕地面积、粮食产量
19. 造成①曲线1994年数值较1993年低的原因最可能是
A. 农业投入不足 B. 遭受自然灾害 C. 种植结构调整 D. 市场需求减少
【答案】18. A 19. B
【解析】
考查我国粮食生产相关问题,农业区位因素。
【18题详解】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故③代表耕地面积;我国粮食产量受到科技、耕地、自然灾害等不同因素影响,波动较大,故①为粮食产量;我国各地耕作制度相对稳定,随着科技进步有所上升,故②表示复种指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题详解】
我国是农业大国,重视农业发展,农业投入不断增加,A错误;1994年可能发生自然灾害,遭受自然灾害,导致粮食产量下降,B最可能;读图可知,1993年至1994年种植结构调整有变化,复种指数提高,该变化会导致粮食产量增加,C错误;随着人口增长,我国粮食需求在逐年增加,D错误。故选B。
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湿润的喀斯特地区,因土壤严重侵蚀导致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下表示意贵州省某典型石漠化地区2006-2010年土壤侵蚀情况。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20. 该地区石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形崎岖 B. 降水丰富 C. 过度垦殖 D. 过度放牧
21. 目前,高原峡谷区土壤侵蚀程度较低的原因主要是
A. 土层薄,已近无土可流 B. 植被好,水土保持显著
C. 坡度大,开垦耕作困难 D. 径流小,土壤侵蚀量小
【答案】20. C 21. A
【解析】
【分析】
考查区域环境问题,石漠化的主要原因。
【20题详解】
贵州省位于云贵高原,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因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地表植被遭破坏。当地地形崎岖,坡度较大,流水侵蚀和搬运能力强,所以水土流失严重。岩溶地貌发育的土壤层较薄,受侵蚀后基岩裸露,植物不能生长,形成石漠化现象。由于降水多,草场资源少,人类活动以种植业为主,过度垦殖为当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C正确。故选C。
【21题详解】
地貌类型从宏观上控制着各区域的侵蚀特征,高原山地土层厚,大量陡坡开垦,水土流失严重;高原盆地自然条件较好,发展生态畜牧和生态农业,侵蚀量较小;高原峡谷经历早期的剧烈流失后,现阶段几近无土可流,侵蚀量极低,A正确。故选A。
【点睛】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荒漠化的基础和潜在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
大风日数多且风力强盛。②地面多沙质沉积物,风沙危害严重。③地表径流少,河流欠发育。④植被稀少,地面缺少植被保护。⑤气候异常。
2、人为原因(荒漠化的主导因素):①过度放牧。②过度樵采。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美国电器企业T公司1991年起陆续在中国投资建厂,产品销回美国。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大力激励美国企业回迁办厂。2013年初,T公司将大量热水器、洗衣机等生产厂从中国回迁美国。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2. 20世纪90年代,我国吸引T公司投资建厂的原因主要是
A. 经济发展迅速,市场广阔 B. 海岸线漫长,海运便利
C. 人口多,廉价劳动力丰富 D. 工业基础好,便于协作
23. 2013年,T公司热水器和洗衣机等生产厂回迁美国的原因主要是
A. 能源提价,运输成本上涨 B. 美国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C. 中国内部交易成本较高 D. 中国污染严重,环境恶化
【答案】22. C 23. B
【解析】
【分析】
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
【2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该公司在我国投资建厂,产品销回美国,市场不在我国,A错。美国东西靠近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岸线漫长,海运便利,B错。我国人口多,廉价劳动力丰富,C对。美国工业基础比中国更好,D错。故选C。
【2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金融危机出现后,美国政府大力激励美国企业迁回办厂,导致美国T公司热水器和洗衣机等生产厂回迁美国的原因主要是政策支持,B正确。故选B。
【点睛】从本质上讲,企业生产为了降低成本、扩大销售市场、追求更高的利润而进行产业转移。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主要因素。
24.若在海外投资建厂的美国公司大规模回迁,对美国带来的影响有
A. 失业率下降 B. 商品竞争力下降 C. 环境压力减轻 D. 市场占有率下降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
【详解】海外投资建厂的公司大规模回迁,会增加就有机会,降低失业率,A对。产业回迁,降低了运输费用,成本降低,竞争力上升,B错。大量回迁海外企业,会增加环境压力,C错。市场占有率会增加,D错。故选A。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
产业转移可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或地区,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进程。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国际产业分工和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会给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自然环境带来深刻的影响。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如原来的乡村变成度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会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包兰铁路自包头至兰州,全长990公里,全线有140公里在沙漠中穿行。其中在中卫和干塘间经过腾格里沙漠(如图所示)。所采取的防沙、治沙措施,曾获1987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完成下列问题。
25. 采用麦草方格沙障的方法用来防沙、治沙,是因为( )
A. 增加土层腐殖质,有利于植物生长 B. 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
C. 有利于保持水分,有利于植物成活 D. 麦草这一类原料丰富,成本低廉
26. 为促进图中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措施中,最合理的有( )
A. 利用铁路交通和丰富的沙源,发展建材工业
B. 利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C. 扩大麦草方格沙障的范围,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
D. 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答案】25. B 26. D
【解析】
考查荒漠化的治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25题详解】
草方格沙障是一种防风固沙,涵养水分的治沙方法,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沙漠中扎成方格形状,草方格沙障一是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同时可以截留水分,如雨水,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的存活。故草方格沙障固沙的主要原理是通过上覆地面覆盖物,增大摩擦力,降低风速,减少沙丘面风沙的吹蚀,B正确。故选B。
【26题详解】
利用独特的景观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既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又能获得经济效益,D正确。发展建材工业,当地市场需求小,运输量大,加剧铁路运输压力,A错误;用黄河水源,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不合理灌溉可能导致土地盐碱化和加剧水资源的短缺,B错误;对沙漠进行大规模改造,可能导致加剧荒漠化,C错误。故选D。
下图为某河流修建水库前后径流量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7. 修建水库后
①河流径流量增加
②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
③降水量季节变化增加
④旱涝灾害的发生机率减小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8. 可调节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以降低洪涝灾害发生的措施还有
①植树造林
②人工降雨
③疏浚河道
④退耕还湖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7. D 28. A
【解析】
考查水库的环境效益,森林、湖泊的环境效益。
【27题详解】
读图中曲线可知,建水库后,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减小,②对。洪峰期水位下降,枯水期水位提高,旱涝灾害减少,④对。河流径流量、降水量的变化与水库修建无关,①、③错。D项②④正确。故选D。
【28题详解】
植树造林可以涵养水源,增加下渗,调节地表径流量减少,降低洪水灾害,①对。人工降雨,可以增加径流,但是不能降低洪涝灾害, ②错。疏浚河道可以降低洪涝灾害,不能调节径流的季节变化,③错。退耕还湖,可以提高湖泊的调节能力,降低洪涝灾害,减小径流量的季节变化,④对。A项①④正确。故选A。
2002~2013年,国家东北振兴战略的实施推动了吉林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下图示意我国吉林省三次产业比重及人口城市化演进趋势。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29. 图中代表城市化水平的是曲线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0. 2000年后影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原因是
A. 国家政策支持 B. 矿产资源枯竭
C. 农业比重下滑 D. 产业结构不合理
【答案】29. A 30. D
【解析】
考查城市化及其影响因素。
【29题详解】
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城市化水平较高,但产业结构较单一,随着重工业的衰落,城市化进程减慢。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又极大促进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进而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据此判断代表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是曲线①。故选A。
【30题详解】
读“吉林省三次产业比重及人口城市化演进趋势”图,由材料可知,2002~2013年,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故2000年后在国家政策支持下,又极大促进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比重明显提升,故图中②曲线表示第二产业;④曲线在50年代左右比重极高,现在比重很低,故图中④曲线表示第一产业;则③曲线表示第三产业。由上题推理可知,①曲线表示吉林省城市化水平。从①曲线变化可知,2000年后吉林省城市化进程虽有上升但速度明显减缓,说明推动其城市化进程的动力不足。城市化以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以产业结构的转换为动力。产业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两者就存在着互动关系。产业结构的有序演变是加速城市化进程和提高城市化质量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调整和优化总体产业结构,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城就业,提升城市服务环境,直接促进城市化进程。同时,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又离不开城市化的支撑。从图中可看出,③曲线第三产业在2000年后比重有所下降,而第三产业的发展不足与滞后将制约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故2000年后影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D正确。故选D。
二、综合题
31.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农业上一般认为,10℃积温(全年连续≥10℃日均温之和)2000℃等温线代表了种植水稻所需的最低积温线,积温达2300℃时,水稻可以稳定生长。
材料二稻米品质的好坏取决于品种和产地。就产地来说,是指种植水稻的土壤、气候、水质对水稻品质的影响。东北稻米因质量优、口感好而受到市场的青睐。
材料三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快种植结构调整,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依托新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进行“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2010年,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为4460万亩,2016年这个省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151万亩。
材料四黑龙江省1980~1984年和2010~2016年积温均值示意图。
(1)简述黑龙江≥10℃等积温线分布特征,并指出其影响因素。
(2)仅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稻米品质优良的原因。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黑龙江省水稻种植范围不断扩大的原因。
【答案】(1)分布特征:等积温线数值由南向北递减;(1900℃和2100℃)等积温线在中部地区向南弯曲。影响因素:纬度位置、地形。
(2)夏季日照时间长,有利于水稻的光合作用;生长季节气温偏低,生长周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水稻营养物质的积累;冬季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
(3)气候变暖,适宜水稻种植的地区范围扩大;水稻品种的改良。市场需求增加(种植结构调整);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
【解析】
【分析】
考查等值线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东北稻米品质优良的原因,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详解】(1)等积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延伸),主要是受太阳辐射(或纬度位置)的影响,积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即数值由南向北递减;等积温线在中部地区向南弯曲,主要受山地地形(小兴安岭)的影响,地势高,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2)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仅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大米因品质优良的原因。结合东北的经纬度位置,可推出纬度较高,冬季气候寒冷,病虫害少;东北水稻一年一熟,水稻生长周期长;夏季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光合作用积累营养物质多。故东北稻米品质优良。
(3)
影响农业布局的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其中自然因素是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和温差;社会经济因素是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和地价水平。黑龙江省是我国著名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自然因素由于气候变暖,适宜水稻种植的地区范围扩大;社会经济因素由于稻米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农业科技进步,水稻品种进行改良,以及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水稻的灌溉条件提升等因素影响。导致近十几年来,黑龙江省种植结构有了大幅调整,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3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我国黑龙江省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位于乌裕尔河下游,是一大片淡水沼泽地和无数小型浅水湖泊组成的闭流洼地,周围是草地、农田和人工鱼塘,分布着50多个村庄。1990年以来,乌裕尔河的沿途修建了60多座水库。1999年起,乌裕尔河流域连年严重干旱,扎龙湿地荒火频发。
(1)说明扎龙湿地的形成原因。
(2)分析扎龙湿地易发生火灾的原因。
(3)近年来,黑龙江省建设了中部引嫩(江)工程为扎龙湿地补水。分析其原因。
【答案】(1)河流下游闭流区,水源较充足;地势低洼,易积水;纬度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有冻土分布,地表水不易下渗。
(2)上游水库截水,来水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气候干旱加剧,导致湿地干涸。
(3)扎龙湿地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湿地退化将导致湿地功能丧失,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而嫩江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
【解析】
【分析】
考查湿地的成因,扎龙湿地易发生火灾的原因,湿地的生态环境效益。
【详解】(1)湿地的形成分析从来水多,失水少进行分析。读图可知,扎龙湿地位于乌裕尔河流下游,是一大片淡水沼泽地和无数小型浅水湖泊组成的闭流洼地闭流区,水源较充足;闭流洼地,易积水,水不易流走;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分布,下渗难。
(2)扎龙湿地易发生火灾说明湿地水量减少。由于上游水库截水导致来水量减少,同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导致气候干旱加剧,故造成湿地干涸。
(3)通过引水工程为扎龙湿地补水,是因为扎龙湿地能涵养水源、调节气候、降解环境污染;目前,该湿地水量减少、湿地退化,这将导致湿地功能减弱甚至丧失,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及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怒江流域面积大,水量丰富,修建该调水工程水源充裕。
【点睛】湿地是介于陆地和水生系统之间的过渡带,以其高度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与农田、森林并列为世界三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湿地不但在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和为一些珍稀动植物提供野生生境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也显示出了其作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我国湿地类型多、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为湿地旅游提供了优越的资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