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3 MB
- 2021-09-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三地理作业卷(含答案解析)
作业 2 五-工业专题+仿真模拟试卷+高考真题+自然灾害
工业专题(附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5 年新课标 2 高考真题)1996 年我国与 M 国签订海洋渔业发展合作规划,至 2010 年我国有 20 多家
沿海渔业企业(总部设在国内)在 M 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工,产品除满足 M 国需求外,还
远销其他国家,下图示意 M国的位置,把此完成 1-3 题
1.中资企业在 M 国从事渔业捕捞和渔业产品加工的主要目的是
A、满足我国需求 B、拓展国际市场
C、提高技术水平 D、增加当地就业
2.如考虑运输成本,在下列国家中,M 国中资企业的产品首先应销往:
A. 美国 B.日本 C.澳大利亚 D.法国
3.如果都以当地时间 8:00-12:00 和 14:00-18:00 作为工作时间,
在 M国的中资企业若在双方工作时间内向其总部汇报业务,应选在当
时时间的
A、8:00—9:00 B 、11:00—12:00
C 、14:00—15:00 D、17:00—18:00
(2015 年福建高考真题)一个国家中某种商品出口的比较优势程度用 R值表示,R 值越大表示该商品出口
的优势越强。表 1 为 2005-2012 年中国、东南亚 Y国出口商品比较优势前六位的 R 值。读表完成下列
问题。
表 1
中 国 商
品
R值
旅 游 用
品
4.0
鞋子 3.5 服装 3.4 办 公 设 备
3.3
纺 织 制 品
2.8
电 信 设 备
2.7
Y国商品
R值
鞋 子
12.3
水 产 品
10.9
天 然 橡 胶
10.0
咖 啡 可 可
8.1
服 装
5.5
谷 物
4.8
4.中国,Y 国商品出口的共同特点是
A.工业品比较优势强 B. 工业品所占比重小 C. 农产品比较优势弱 D. 农产品出口总量大
5.决定 Y国鞋子、服装出口优势的生产要素是
A.科技 B.资金 C.劳动力 D.原材料
(2015 安徽高考真题)
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下表表示 2001 年 1 月至 2012 年 4 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
区域间的迁移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6.2001 年 1 月至 2012 年 4 月,我国上市企业总部在四大区域间 的迁移表现为( )
A、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向东北地区迁移 B、东部地区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
C、中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的净迁出量最大 D、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中部
7.下列因素中,影响我国企业总部布局的主要是( )
①原料 ②交通 ③劳动力 ④信息 ⑤政策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读“工业化阶段表”及“2008 年长江流域各省级行政区经济发展水平与阶段图”,回答 8~9题。
工业化阶段 人均 GDP(美元) 第一产业比重 第二、三产业比重
初期 <2 000 >20% <80%
中期 >2 000 <20% 80%~90%
后期 >4 000 <10% >90%
长江流域 3 350 9.71% 90.29%
8.2008 年,长江流域范围内的各省级区域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是
A.湖南、安徽、重庆 B.四川、云南、江西
C.上海、浙江、江苏 D.广西、湖北、云南
9.关于长江流域的特征和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发展比较协调 B.人文要素空间分布差异不明显
C.大部分地区处于工业化初期 D.经济布局亟待优化
牙买加,加勒比海的一个岛国,铝土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岛屿北部山地,是世界重要的铝
土矿生产和出
口国,主要出口贸易对象为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矿区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采空区的回填复垦。读图
回答 10~
12 题。
10..关于牙买加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高原山地为主,地势南高北低 B.气候炎热,北坡降水多于南坡
C. 植被茂盛,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D.河流流速较慢,含沙量大
11.牙买加铝土矿大量出口的主要区位优势有( )
①储量大,埋藏浅,开采成本低 ②矿山临近海港,海运便利
③距主要贸易对象国距离近 ④铝土矿开采冶炼技术先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下列植物可以作为牙买加铝土矿采空区回填复垦的( )
A.竹子 B.苹果 C.棉花 D.甜菜
“工业 4.0”是一个将生产原料、智能工厂、物流配送、消费者全部编织在一起的大网,消费者只需用
手机下单,网络就会自动将订单和个性化要求发送给智能工厂,由其采购原料、设计并生产,再通过
网络配送直接交付给消费者。图 4 是德国制造业进步的四个阶段。读图回答 13~14 题。
13.有关德国制造业区位因素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对市场信息的依赖度提高 B.对交通运输条件要求下降
C.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变大 D.对资源的配置要求将降低
14. “工业 4.0”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
A.提高工业生产的整体成本 B.工业生产由分散走向集中
C.可实现工业的个性化生产 D.扩大传统制造业生产规模
二 、非选择题
15.(22 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15 年新课标 2 高考真题)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 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 年 11 月 20 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
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 119.7 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
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图 4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3)简述尼日利亚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以及针对此气候特点,我国相关人员在建设该铁路时,为
保障身体安康,需要防范的问题。
(4)指出因尼日利亚沿海铁路项目而可能获益的我国主要工业部门。
16.(2015 年江苏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13 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 11.6%,占全国产量的 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
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 50%和 4%。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 T 业基地的条件是 ▲ 。
(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 ▲ 。
(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利 ▲ 。弊 ▲ 。
(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 ▲
0.2016 衡水万卷作业二十五答案解析
一 、选择题
1.B
命题透析 本题以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材料中明确指出“产品除满足 M 国需求外,还远销其他国家”,说明 M 国的中资企业是以
扩大销售、拓展国际市场为目的。
2.D
命题透析 本题以选择产品的销售地为切入点,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运输成本要考虑到运量、运距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经纬度及海陆位置可判断该国为非洲西
北部的摩洛哥,在题中四个选项中法国距离该国最近,运输成本最低,因此 M 国中企业的产品首先应
销往法国。
3.A
命题透析 本题以不同地区工作时间的选择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地方时的计算和应用能力。
思路点拨 据图可知,该围所在时区大部分是西一区,与中国总部所使用的东八区区时相差约为 9 个
小时,以 M国为参照把两个时间段的时间均加 9 小时,即可得知 M 国工作时间所对应的我国北京时间,
结合两地工作时间段可知两国 T作时间的重叠时间段为北京时间 17::00,即 M 国当地时间 8::00,
故 A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4.A
中国和 Y国出口商品中,工业品都占有一定的优势,且中国的工业品所占比重较大;而中国农产品出
口量小,Y 国的农产品的出口优势较强。故选 A。
5.C
鞋子和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而 Y国有大量廉价劳动力;而鞋子和服装需要技术水平较低,资金
较少,原材料在生产成本所占比重较小,且并不一定由当地供应。故选 C。
考点:工业生产
6.B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我国工业的分布,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图表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 东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共迁出 5 家,分别迁往西部(3 家)和中部(2 家),没有迁往东北,
故 A项错误;东部地区共有 23 家,是上市企业总部迁移的主要目的地,故选 B;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
的净迁出量都为 8,中部地区的净迁出量为 2,故 c 项错误;西部地区上市企业总部主要迁往东部地
区,故 D项错误。
7.C 命题透析 本题考查影响工业分布的主导因素,旨在考查考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
的能力。
思路点拨 由题干中“企业总部是企业决策和控制中心”可知,企业总部的布局与原料和劳动力数量
关系不大,排除①和③。由表中数据可知企业总部多布局在东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
信息获取快、国家优惠政策好,选 c。
考点:考查产业转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以及知识迁移能力。
8.C 图中显示沪、苏、浙三省市的第二、三产业比重已超过 90%,人均 GDP 超过 4 000 美元,说明已进入
工业化后期。
9.D 图中数据显示长江流域各省(区、市)工业化程度差异很大,特别是西部地区工业化比重较低,而西部
这些省(区、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所以要优化经济布局.
10.【答案】B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地理知
识来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解析】据图可知,牙买加沿海地区是海拔在 1000 米以下的平原,东部为海拔在 2000 米以上的山地,
中部和西部分布海拔 10 米之间的丘陵和高原,地势中间高南北低,故 A 选项错误。该国地处低纬地
区(18
0
N),深受墨西哥湾暖流增温增湿的影响,加上受东北信风与地形的抬升作用而降水较多,形成
热带雨林气候。该国植被茂密,以热带雨林为主;因地形起伏大,河流速度较快,但因植被茂密而含
沙量较小,故排除 C、D 选项。该国山地的北坡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而降水较多,南坡地处背风
坡而降水较少。故正确答案为 B选项。
11.【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工业的区位条件知识,考查获取地理信息与调动地理知识的能力。
【解析】本题根据题干信息:牙买加是“世界重要的铝土矿生产和出口国”,出口的是原材料“铝土
矿”,而非铝的工业制成品, 所以“铝土矿开采冶炼技术先进”没有依据,故排除④选项。而题干
中的信息“铝土矿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岛屿北部山地”,结合图示可大致推断“储量大,埋藏浅,
开采成本低”、“矿山临近海港,海运便利”;结合题干中的信息:地处加勒比海的牙买加的“主要
出口贸易对象为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结合几国的地理空间位置关系,可以推断“距主要贸易对
象国距离近”,故正确选项为 A。
12.【答案】A
【考查方向】本题旨在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知识,考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地
理知识来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析】牙买加海拔较低地区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热带雨林景观,而铝土矿资源“主要分布在岛
屿北部山地”,据图判断该地海拔多在 10 米之间,其温度要比沿海平原低 C。根据山地的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该地典型植物可能是亚热带地区的竹子,故符合题意的为 A 选项。其他选项中的苹果、甜菜
应分别分布在暖温带、中温带地区,棉花的分布对水分要求较高(在棉花的吐絮期与采摘期要求天气
晴朗),与该地全年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不符。
13.A
【考点】本题通过德国工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的生产特点,考查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解析】四个阶段生产特点表明,工业生产对市场和交通运输的依赖性逐渐增强。整个产业链联系更
加紧密,技术含量更高,同时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最终,产品由大批量、标准化生产变为小批
量定制产品。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必须进行市调研,收集相应的信息。机械化生产代人工,对劳
动力的数量要求降低,素质要求提高。
14.C
【考点】本题通过对“工业 4.0”内涵的描述,考查产业升级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该模式通过对生产与销售的有效整合,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此过程中,企
业会寻求最优区位,生产由集中走向分散。按照客户需求组织生产,实现了工业生产的个性化。生产
的个性化决定了生产规模的小型化。
二 、非选择题(填空、简答、综合、材料阅读)
15.答案要点(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2 分)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矿产业出口
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3 分)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
路网。
(3)气候特点:(纬度低,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需要防范的问题:中暑;晒伤;食物中毒;
毒虫叮咬;野生动物侵袭;疫病;瘴气等。 (答对 1 项得 1分。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本部分满
分不得超过 3分。)
(4)钢铁、机械、机车制造、电子通信、管线、建材等与铁路建设和列车制造有关的部门。 (答对 l
项得 1 分,答对 4项即可得 4 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 4 分。)
命题透析 (1)本小题以交通线分布特点及其作用为背景,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2)
本小题针对铁路布局的描述,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及地理语言的组织能力。(3)本小
题考查考生探讨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4)本小题根据对铁路建设相关部门的常识性了解,考查考
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思路点拨(1)读图可知,尼日利亚现有铁路网主要为联系沿海和内地的纵向铁路线,缺少横向布局的
铁路线,联系尼日利亚主要出口的是初级产品,故其主要作用是将内地的初级农产品运到港口。(2)
描述某一事物的布局特点通常按照沿××分布,呈××走向(形状)来进行,读图可知该地拟建铁路主
要是沿海岸线分布,大致呈东西走向。(3)尼日利亚大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针
对湿热的气候特点,在工作时要注意防暑、防潮,以及因多雨天气带来的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
害。(4)铁路建设需要用到建筑材料、钢材、零部件及相关运输工具等,所以这些相关部门都会受益。
考点: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
16.
(1)煤、铁资源丰富 市场广阔 交通便利 工业基础好 政策优势,劳动力丰富(任答 3 点)
(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 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
染 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增加就业机会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城市化,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
构,提高居民收入(任答 2 点);加剧水资源短缺 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加剧热岛效应 加大能
源、交通压力(任答 2点)
(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 加大科技投入 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加
强环境保护
命题透析 本题主要考查钢铁工业的区位条件、对地理环境的影-向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对策。
思路点拨 第(1)题,根据图 17,分析河北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基地的原因应从自然和社会经济大方面
人手,如地理位置、矿产资源、市场、交通、政策、工业基础等。第(2)题,发展钢铁工业对环境会
产生污染,抓住“风”、“水”两方面分析。第(3)题,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应从经济、
社会和生态人手。第(4)题,分析河北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途径应从钢铁工业布局、科技力量投入、
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持续发展之路
高考地理模拟试卷(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
(2015·潍坊模拟)读部分月份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分布规律图,回答 1~2 题。
1.曲线 e 可能出现的月份是( )
A.5 月 B.8 月
C.11 月 D.12 月
2.图中三条昼夜长短分布曲线能够明确表达出的规律是( )
A.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
B.赤道昼夜等分只出现在春秋分日
C.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D.纬度数相同的南北半球两地,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解析:第 1题,由图中经纬度和昼夜分布状况可知,曲线 e表示南半球昼长夜短,且南极地区出现极
昼的最低纬度约为 78°S(位于南极点和南极圈中间),因此可判断太阳直射点约位于 12°S附近,时间大
约为 2 月或 11 月。第 2 题,据图可知,该图没有表达出冬至日南极圈及其以南全为极昼的规律;赤道地
区全年昼夜等分;f 曲线没有表达出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的规律;三条曲线均表达了南北半球
纬度数相同的两地,其中一地的昼长等于另一地的夜长。
答案:1.C 2.D
(2015·湖南师大附中期末考试)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地矿工程人员在黑龙江松嫩平原某地区经多年
地质勘探,判定本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储油的可能性极大,后经开采,原油喷出。本地区地质剖面如下
图所示。据此完成 3~4 题。
3.该地区为大型背斜构造的判定依据是在地表由甲至乙一线多点采集岩石标本,经同位素方法测定,
岩石年龄分布为( )
A.老—新—老
B.新—老—新
C.无规律
D.新—较新—较老—老
4.图中的 E、F、G 分别代表的是( )
A.气、水、油 B.气、油、水
C.水、气、油 D.油、气、水
解析:第 3题,根据沉积岩下层老,上层新的原理可知图中从甲到乙一线岩石年龄是新—老—新。第
4 题,图中 E、F、G 依次为气、油、水。
答案:3.B 4.B
(2015·北京东城区期末)下图为我国 2005~2034 年分年龄段(0~15 岁、16~59 岁和 60 岁及以上)人
口结构趋势图(含预测),图中①②③曲线代表不同年龄段。读图,回答 5~6 题。
5.到 2034 年,我国 0~15 岁和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分别达到( )
A.58% 24% B.19% 24%
C.24% 19% D.19% 58%
6.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A.人口增长速度过快
B.劳动力不足
C.人口出生率持续下降
D.人口老龄化
解析:第 5 题,根据我国各年龄段的变化趋势可判断,①曲线为 16~59 岁人口的比重,②曲线为 0~
15 岁人口比重,③曲线为 60 岁及以上人口比重。由此可直接读出 2034 年各年龄段人口的比重。第 6题,
从图中各年龄段人口变化规律可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在下降,劳动人口绝对数量大,而老年人口比重不
断上升,老龄化现象严重。
答案:5.B 6.D
(2015·龙岩市质量检查)下图为针对我国地势低洼积水区开发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回答 7~8
题。
7.该农业生产模式适宜推广的地区是( )
A.三江平原 B.珠江三角洲
C.华北平原 D.长江中下游平原
8.该农业生产模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 )
A.鱼塘水质将转化为咸水
B.导致严重的农药污染
C.因地制宜,减轻水涝
D.可降低区域整体海拔
解析:第 7 题,从图中主要农作物为小麦、玉米、棉花等可知,该农业生产模式应在华北平原地区推
广。第 8题,该生产模式是挖土成塘、筑土为台田,可以增加区域内高度差,减轻水涝灾害。
答案:7.C 8.C
(2015·菏泽一模)下图为我国南方地区“某河流水利工程建设前、后遥感影像图”。该工程建设大量
应用地理信息技术,为精确定位、勘察设计、施工及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为水利系统信息化管理提
供可靠的依据。读图,回答 9~11 题。
9.该段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 )
A.大坝下游水位升高,沿岸土地盐碱化加重
B.大坝上游降水量有所增加,水雾天气增多
C.河流支流数量增加,流域面积增大
D.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两岸植被减少
10.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区域发展的积极影响是( )
A.大坝拦截泥沙,减少库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B.水库调节径流,使下游水质得到改善
C.实现水能开发,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D.提供灌溉用水,避免干旱现象的发生
11.该水利工程的建设大量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包括( )
A.GPS 和 GIS B.GPS 和 RS
C.RS 和 GIS D.GPS、GIS 和 RS
解析:第 9 题,该河流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后大坝上游水量增大,水汽蒸发旺盛,水雾天气增多,降水
量有所增加。第 10 题,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以实现水能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第 11 题,从题干中
的“精确定位”、“遥感影像图”、“信息化管理”等可知该水利工程应用了 GPS、RS 和 GIS 技术。
答案:9.B 10.C 11.D
二、综合题(共 56 分)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12~13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14~16 题为
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2 题,共 46 分)
12.(2015·南京调研)下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黑夜,空白部分代表白昼,此时北京时间为 10 时。据此
回答下列问题。(14 分)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为______;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
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6 分)
(2)A、B 两点此时的地方时分别是________时、________时;从 A、B两地来看,太阳都位于其________
方向。(6 分)
(3)若图示日期为 12 月初,则此日期后至我国春节前后,图中经线与晨昏线的夹角变化情况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分)
解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地方
时计算、太阳方位、经线与晨昏线夹角的变化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
的能力。第(1)题,由图中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为 20°,以及北极附近出现极夜可知,此时太阳直射点所
在的纬度为 20°S;已知北京时间为 10 时,则此时为 12 时的经线为 150°E 经线,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
线为 150°E 经线;该日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是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即 20°S)向南北两侧
逐渐减小;地球上出现极昼现象的最低纬度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互余,即70°S及其以南地区(或70°S
到南极点之间)出现极昼现象。第(2)题,读图可知,A点的地方时为 12 时,B点的地方时为 24 时,从两
地来看,太阳都位于其正南方向。第(3)题,若图示日期为 12 月初,则此日期后至我国春节前后图中经线
与晨昏线的夹角变化情况应分为两个阶段,即 12 月初至冬至日、冬至日至我国春节前后,则经线与晨昏
线的夹角变化情况为先逐渐增大至 23°26′,再逐渐减小。
答案:(1)(20°S,150°E) 从 20°S 向南北两侧逐渐减小 70°S 及其以南地区(或 70°S到南
极点之间)
(2)12 24(或零) 正南
(3)先逐渐增大至 23°26′,再逐渐减小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32 分)
材料一 全国妇联 2013 年 7 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达 6 100 多万。在贵州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几乎都外出打工了,当地有 90%的
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我国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江西的留守儿童占全国留守儿童总量的 52%,
留守儿童数量排在前十的还有广西、湖北、贵州、江苏。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外出农民工就业地域分布比例图。
(1)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这些地区产生留守儿童的原因是什么?(6
分)
(2)贵州黔东南州雷山县荣防村青壮年最可能去什么地方打工?为什么?(10 分)
(3)从 2010 年到 2011 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现什么样的变化趋势?试从地理学科角
度分析该趋势的形成原因。(10 分)
(4)近年来,很多农民工从沿海地区返回中西部家乡,你认为当地应如何吸纳这些劳动力?(6 分)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一中可知留守儿童的空间分布特征,成因可从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
经商方面分析。第(2)题,当地村民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打工,主要是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
机会和较好的工资待遇。第(3)题,读图可知,2010~2011 年长三角和珠三角农民工就业比例呈下降趋势,
原因应主要从政策、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分析。第(4)题,当地可提供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
位等。
答案:(1)分布地区:主要分布在人口数量大、经济相对落后的中南部省区的农村。原因:由于经济
落后,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或经商。
(2)最可能去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有较多的
就业机会、较好的工资待遇、更好的发展条件,且距离较近。
(3)呈现下降趋势。原因:随着中西部地区优惠政策的实施和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东中西部
地区农民工工资水平趋同,东部地区对农民工的就业吸引力在逐步下降;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农民工自身素质无法满足用工企业的要求。
(4)提供优惠政策,吸引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发展当地经济,增加就业岗位;组织农民工培训,提
高农民工素质。
(二)选考题(共 10 分)
请考生在第 14、15、16 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旅游地理】
14.(2015·武昌调研)文化旅游是以文化资源为体验对象的旅游活动。下图是某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分
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0 分)
(1)图示地区发展文化旅游有哪些有利的资源条件?(4 分)
(2)近年来,延安迅速成为文化旅游热点的主要原因有哪些?(6 分)
解析:(1)从图例中可知图示地区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多样,游览价值高,数量多,地域组合好。(2)
从旅游资源、交通等方面分析。
答案:(1)类型多,数量多;地域组合好,游览价值高。
(2)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快捷;受旅游名城西安的辐射作用强。
【自然灾害与防治】
15.(2015·齐齐哈尔二模)下面两幅图分别表示我国不同时期各流域平均干旱灾情统计(单位:%)。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10 分)
注:受旱率=受旱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成灾率=成灾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100%。
(1)简述我国干旱灾情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6 分)
(2)太湖流域成为我国受干旱影响最小的流域,试分析原因。(4 分)
解析:(1)从图中可知北方地区受旱率和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以黄河流域最高,太湖流域最低。从
两图对比可知,除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外,其他流域受旱率和成灾率明显上升,尤其以松辽流域最为显著
(注意两图纵坐标数值不同)。(2)太湖流域降水丰沛,且季节变化较小,河湖众多,地表水丰富,水利设
施完善,耕地灌溉率较高,受干旱影响最小。
答案:(1)特征:北方地区的受旱率和成灾率高于南方地区;黄河流域受旱率和成灾率最高,太湖流
域最低。变化:除太湖流域和珠江流域外,其他流域受旱率和成灾率均明显上升,尤以松辽流域最为显著。
(2)年降水量丰富,且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小;河湖密布,地表水资源丰富;农田水利设施较为完善,
耕地的灌溉率较高。
【环境保护】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10 分)
2015 年 6 月 25 日是第 25 个全国土地日,其主题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推动用地方式根本转复”。
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将坚持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保护耕地资源、保障土地权益的“三保”原则。其中,
“保资源”就是要始终把严格保护耕地作为改革的前提,继续坚守耕地保护红线,实行耕地数量、质量和
环境并重保护,进一步夯实城镇化发展的现代农业基础。
分“田”
(1)我国耕地减少的人为原因可能有哪些?(4 分)
(2)简要分析我国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耕地资源。(6 分)
解析:第(1)问,应主要从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土地不合理利用等方面分析。第(2)问,保护耕地的
措施应主要从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保护基本农田等方面分析。
答案:(1)人口不断膨胀;城市化进程加快,占用耕地;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造成土地退化。
(2)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推进土地
开发、复垦、整理、问责制等。
亚洲地理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
(2013 高考题海南卷)图 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 1,完成 1~3题。
1.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2.当地居民稳定的用电 于( )
A.地热能 B.风能 C.水能 D.太阳能
3.7月份该半岛可能出现( )
A.冰川与岩浆相映B.极昼 C.成群的企鹅 D.台风
【答案】1.D 2.A 3.A
【命题立意】 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区域特征判断。以某地经纬线
网和陆地轮廓图的区域定位,判断区域的自然特征结合板块构造理论
知识作答。难度较易。
【解题思路】第 1 题,结合经纬线网和陆地轮廓图,该地位于纬度较
高太平洋西岸的俄罗斯堪察加半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
压的消亡边界。第 2题,消亡边界地质活动强烈多火山地震,地热能
丰富。第 3 题,该地位于 50°~60°附近,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夏季
气温较低,因此会出现冰川与岩浆相映的;该地不在北极圈以内地区故没有极昼现,故 B 错误;企鹅在南
极地区,故 C 错误;此处纬度高不受台风影响,故 D错 误。
(2011 上海卷)((五)亚洲某地,位于 45°E、20°N, 该地所在国
家有着独特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7.该地所属的气候类型是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疏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8.该地再世界文化圈中属于
A.伊斯兰
文化圈 B.南亚文化圈
C.东南亚文化圈 D.非洲文化圈
9.该地所属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出口的
主要产品之一是
A.茶叶 B.锡矿 C.石
油 D.咖啡
答案:CAC
(2011 全国新课标卷) 10.(28 分)
依据图文资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列
各题。
某岛国人口约 500 万(2009 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 640 平方千米,其中主岛
面积约 540 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 15 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 16 千米。图 6 示意该国主岛及
其附近地区,图 7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图 8
(1)简述该国气候特征,并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10 分)
(2)图 8 为图 6 中 M 水坝的景观。水坝能阻挡海水涌入,并通过其闸门调控河流入海流量。说明建坝前后
坝内水域水的咸淡变化及其原因。(12 分)
(3)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6 分)
答案:10.新课标 (28 分)(1)(10 分)气候特征:终年高温多雨。主要原因:国土面积小,地势低平,四
周环海,陆地上储存淡水(地表水、地下水)的条件差(河流短小); 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生活、生产
对淡水需求量大。
(2)(12 分)水坝修建以前,水偏咸。原因:河流水流平缓,海潮(顶托作用)使河水和海水相混。
水坝修建后,水逐渐变淡(改善)。原因:拦蓄淡水,阻止海水倒灌; 通过闸门调控蓄水和排水,
逐渐使偏咸的水换成淡水。
(3)(6 分)①从邻国(马来西亚)购买淡水。邻国(马来西亚)面积较大,高温多雨,有较多淡水。 两国
之间的海峡狭窄,输送淡水成本低。
②海水淡化。该国经济比较发达,四周环海,可选适当地点,建海水淡化厂,生产淡水。
③废水(污水)回收利用。该国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生活、生产废水(污水)产生量大。
18.19 世纪 80 年代,斯里兰卡试种茶树成功,从此,茶叶一直是斯里兰卡最主要的出口农产品。此外,
斯里兰卡也出口橡胶和椰子,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分析图文资料,推测斯里兰卡茶叶种植园集中分布在
中部地区的原因。(10 分)
答案:18.斯里兰卡位于热带(赤道)地区,纬度差异小,(平原地区)水热条件的空间差异较小(全年高温
多雨)。根据放射状水系和山峰(海拔 2 524 米)推知,中部地区为山地(四周海拔较低,为平原)。(6 分)各种
作物相比较,茶树更适合在山地种植,其他作物(橡胶、椰子、水稻)适合在平原地区(海拔较低地区)种植。
(4 分)
4.(2013 高考题广东卷)(28 分)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是最大的群岛国家,河流众多而短小,渔业资源丰富。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5)题。
材料一:印度尼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图 8)
材料二:爪哇岛地处板块边界上,北部是平原,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山间多宽广盆地,是世界上雷雨
最多、土壤最肥沃、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
(1)印度尼西亚大约四分之三的陆地位于 半球,主要气候类型是 。(4 分)
(2)爪哇岛附近海域是世界上发生 、 灾害频率最高的地区之一,这些灾害有可能引
发破坏性极大的海啸。(4 分)
(3)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一,其原因是什么?(6分)
(4)分析印度尼西亚渔业资源丰富的自然原因。(6分)
(5)简述爪哇岛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8分)
【答案】40.(28 分)
(1)南 热带雨林气候(每空 2 分)
(2)地震 火山(每空 2 分)
(3)原因:①地处热带;②周围水域广阔;③地形复杂;④空气对流强烈。
(第④点为必答点 2 分,其余三点答对任两点得 4 分,满分 6 分)
(4)原因:①岛屿多,海域广阔;②热量充足,生物生长速度快;③入海河流多,饵料丰富。(每点 2 分,
满分 6 分)
(5)措施:①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防治水土流失;②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推行生态模式,优化种植结
构;③加强科技研发、应用与推广;④提升产业化水平,延长产业链。(每点 2 分,满分 8 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地理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考查考生运用地理学基本原理分析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探讨、解决区域农业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等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考生正确的资源观、
环境观、发展观,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区域性、应用性等特征。
【解题思路】(1)通过纬度提示,可知该国主要位于南半球、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雨林气候;(2)
通过材料中“板块边界”和支题干“海啸”的提示,可知此处自然灾害是指“火山、地震”;(3)爪哇岛
纬度不超过 10°S 故下垫面温度高,多上升气流;水域面积大,水汽 充足;通过材料二可知,该岛地形
复杂,气流不稳定,更有利于对流产生;(4)渔业资源丰富的程度,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产量大,
二是类型多。从材料可知:多岛屿故海域面积广(或大陆架面积广)、入海径流多故从陆地带来大量营养
盐份因此饵料丰富、纬度低故而成长速度快(或类型丰富);(5)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降水多,
山地多,因此应防水土流失;经济持续:利用多种地形开展多样化种植,优化种植结构,农产品供应多样
化;科技投入,品种改良,农产品优质化;推广专业化种植,提高劳动效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社会持续:可带动就业(材料提示这里人口最多)
(新课标)高考地理专项复习:自然灾害
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附参考答案)
对应考点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自然灾害的规律;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世界主
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
重点、难点
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区域灾情分析。
主干知识梳理
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1.概念:自然灾害是由于自然异常变化作用于人类社会,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秩序混乱、
资源破坏,从而影响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2.基本要素
(1)致灾因子:要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可以是纯自然的,也可以人类活动所诱发的自然作用。大
部分灾害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引发。
(2)承灾体:承受灾害的客体(人类和人类社会),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的客体。
二、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
1...按成因...:.天文灾害(如太阳风暴导致通讯中断、磁暴等)、气象灾害(暴雨洪涝、干旱、台风、寒潮
霜冻雪灾等低温冷害、酷热、雷击、冰雹、大风、干热风、龙卷风、浓雾及沙尘暴等)、地质灾害(地震、
火山、滑坡、泥石流、山崩、地陷等)、海洋灾害(风暴潮、海啸、巨浪,海冰、赤潮等)以及生物灾害
(农林病虫草鼠害以及森林火灾等)、人为诱发灾害等。
2.按表现特征: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3...按发展过程:......原生灾害、次生灾害。
4.按承灾体的性质:城市灾害、农业灾害、矿山灾害等。
三、自然灾害的主要特点
自然灾害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对人类的危害性。此外还有以下基本属性。
1.突变和渐变的双重性
2.联系(关联性)和分异的双重性
关联性主要表现为灾害成因上的关联。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例如,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这是因为该地区现代
地壳活动强烈,地震频发,震级高。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
季分明,暴雨集中,促使滑坡、泥石流频发。
3.自然和社会的双重性
4.难免和可防的双重性
四、自然灾害的规律
1.空间分布的规律性
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平原――洪涝、干旱、地面沉降、土地盐碱化。人烟稀少
地区――灾害损失小;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灾害损失大。
2.时间分布的规律性
3.成因机制的规律性――突出表现是“灾害链”现象,原生灾害会诱发一系列次生灾害。
五、自然灾害的地域差异
1.自然灾害发生的地域差异――地区分布上的极不均衡和带状分布
(1)四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大陆裂谷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
往往和活动型很强的地质构造带一致,多分布于板块边界地带。
(2)两大自然灾害带:
灾害带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环太平洋灾害
带
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多海啸
热带、副热带海区――台风――风暴潮
人口集中、经济发达
北半球中纬度
灾害带
(20°N~50°N)
气候类型复杂,季风气候显著,――水旱、台风、
低温、风沙灾害;
全球山地最集中的地带,地势高差大,地形复
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中、低纬度地带,
人口稠密,经济密度大
2.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亚洲最重)
(1)自然地理背景的差异:如地质构造、地貌特点、气象条件、水文条件的差异――决定了自然灾害
发生的频率和强度。
(2)人文地理背景的差异:如人口密度、经济密集度、防灾减灾能力等――决定了社会对于灾害的易
损性,是影响灾害损失的重要因素。
受灾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社会财富密度高的地区绝对损失高。相反绝对损失则低。
②人口和城镇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于人口多、经济总值高、抗灾减灾的基础雄厚、技术先进,
相对损失低。相反相对损失则高。
六、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
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人类无节制自我
扩张并且盲目地、大规模地改造自然就会“放大”区域灾情,人类顺应自然规律,加强灾害地监测和预防,
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二)人类活动诱发地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1)生态破坏
产生原因:人类不合理地、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
直接表现:主要是森林锐减和草原退化。
灾难性后果: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
(2)生态破坏的后果
●水土流失灾害
形成:人类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会大大加快地表土壤侵蚀的速度。
危害:①表层土壤变薄乃至丧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力破坏,甚至会使人们失去基本的生存条
件;②加剧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③淤塞水库,抬高河床,影响河运,增大洪涝的风险。
我国的水土流失:黄土高原、南方山地丘陵、东北黑土等。
●土地荒漠化灾害
概念:主要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原来的绿洲、耕地或草场变为荒漠的过程。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化(全球变暖、降水减少等);人为原因:毁林、垦荒、过度放牧、不合理
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等。
2.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
(1)土壤污染
污染源:农药、化肥、各种废弃物(废水、废气、废渣)
危害:①粮食减产、造成农业经济损失;②有害物质通过粮食、蔬菜、水果、扬尘等进入人体,威胁
人体健康。
防治:建立土壤质量监测机制。
(2)水体污染
产生:大量排放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危害:①地表水污染,水质型缺水严重;②引起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沉降、地裂缝、
盐渍化等现象;③沿海地区会出现会导致地面、地下水、地表水遭受海水入侵的威胁。
3.气候变暖诱发的自然灾害
事实:二氧化碳的浓度增加、全球平均气温升高、全球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增加。
原因:矿石燃料的燃烧、毁林
灾难性后果:①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增多,洪水、滑坡、泥石流和雪崩的损失增加;②水土流失加
强,农作物产量下降;③传染病蔓延的风险增加,给世界各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七、灾害调查
1.灾害调查的方法:问卷调查、抽样统计;野外实地考察;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等
2.灾害调查的基本步骤:启动调查工作――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实地调查――分析初步结果――制
作风险地图――编写调查报告。
3.社区风险地图应标明的主要内容:①与救灾有关的重要设施;②社区内特表危险的区域和建筑物;
③灾害时可能受影响的地点以及一些特殊区域;④将社区不同地段的灾害风险划分出不同等级,并用不同
颜色表示。
重点问题:
1.某区域灾情(重、轻)分析:
(1)分析区域致灾因子(自然、人文)的多少和强弱。
(2)分析承灾体(人口与财富的聚集度)、区域防灾减灾能力(监测预报技术、防灾意识、防灾减灾
工程措施等)的强弱。
2. 为什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灾害种类和频度不断增加,损失也在不断增大?
随着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人类改变自然的能力加强。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
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人地关系趋于紧张,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和经济密
度的加大导致灾害损失不断加大。
3.为什么在不同时期,灾害程度相同,人口伤亡却在不断减少?
灾害监测、预报能力的加强,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不断加
强,致使人口伤亡不断减少。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也会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二、 地质灾害
对应考点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我国的地质灾害;
主干知识梳理
一、主要地质灾害
(一)地震
1.有关地震的一组概念
(1)震级与烈度
①震级:表示地震的大小
注意:A 它与地震释放的能量多少有关;
B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因为一次地震释放多少能量是一定的)。
C 一般而言,5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破坏,7 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重大损害。
②烈度: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
注意:A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B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除此之外,烈度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质结构和地面
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2)有关构造地震示意图
①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震动的地方,称为震源。
②震中:地面正对着震源的那一点称为震中。
③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为震源深度。
④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直线距离称为震中距。
⑤等震线:把地面破坏程度相似的各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等震线。
2.地震的类型和机制
(1)类型:按成因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人工诱发地震(水库蓄水、人工
爆破、大型工程等)。
(2)构造地震的机制:地壳构造运动使岩石圈内的岩层发生变形,当变形积累到一定程度,岩层便
会突然断裂或错位,使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使地面发生震动。
3.地震的发生过程
(1)纵波: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震动。
(2)横波:速度慢,使物体前后晃动。是地面建筑破坏的主要原因。
4.地震的危害
建筑物发生破坏或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
灾害。(关联性)
5.地震的分布
板块边界以及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
6.防御措施: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检测预警系统,提高预报的准确性;加强地质灾害
的管理,建立健全的减灾工作体系;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实施预防措
施;加强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灾意识。
(二)火山
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
等危害。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
火山灰和熔岩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财产安全,有可能诱发地震或引起气候异常。火山给人类带来
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提供了十分肥沃的土壤、丰富的矿产和地热。
(三)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
(1)概念: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地质现象。
(2)发生条件:①有一定坡度的斜坡;②坡体上的岩土松软,遇水容易软化,不完整、裂缝(痕)
多、软硬相间的岩层;③震动(地震和人为爆破);④水的浸泡(水流渗入坡体,软化了土石,增加了重
量,引起滑坡);⑤人为破坏坡体(开挖坡脚)、破坏植被、使坡体加载(在斜坡上建楼房、建工厂、堆填
土石、矿碴等)。
(3)危害: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4)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
(5)自救:当处在滑坡体上时,最佳方向是向两侧跑离。当无法跑离时,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
整体滑动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
2.泥石流
(1)概念: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2)发生条件:①坡度大,便于集水的沟谷;②植被破坏,有大量的松散碎屑物;开矿、修路等工
程建设的大量弃渣;③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暴雨、山洪等。
(3)危害: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
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4)防御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
(5)自救:选择最短最安全的路径向沟谷两侧山坡或高地跑;不要上树躲避,因泥石流可扫除沿途
一切障碍;不要躲在陡峻山体下,防止坡面泥石流或崩塌的发生;长时间降雨或暴雨渐小之后或雨刚停不
能马上返回危险区,泥石流常滞后于降雨暴发;人们在山区沟谷中游玩时,切忌在沟道处或沟内的低平处
搭建宿营棚。
3.泥石流、滑坡的区别
相同点:(1)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2)主要是重力作用形成;(3)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4)破
坏力极强。
不同点:(1)运动物质体积大小不同;(2)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二、中国的地质灾害
(一)地震灾害
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西多东少
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地震带的分布基本上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2.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
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
2.时间分布特点
(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
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
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3.空间分布特点:主要发生在山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
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三)地质灾害多发区——西南地区是地震和泥石流的多发地区,在川、滇、黔交界地带形成了以地
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
1.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地质构造复杂,构造运动强烈,多地震;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诱发滑坡和泥石
流;
②地貌类型多变,地势起伏大,大斜坡多,易发生滑坡;
③降水多,尤其是山区多暴雨、久雨天气,极易发生泥石流;
④人为因素,如开垦、开矿等,诱发或加剧滑坡和泥石流。
人为因素对地质灾害的影响严重,一方面是因人类的过度开发使一些坡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现象加
剧;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泥石流经常发生区域的人口和财产不断增加,导致了地质灾情日益严重。
2.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①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②对交通干线的危害严重
铁路:以成昆、宝成和云南的东川铁路支线最为严重
公路:以川藏、川滇、川陕和川甘等线路最为严重。
③摧毁耕地和建筑物
三、有关地震问题的考查方向
(1)形成机制。 (2)分布及原因。
(3)同一次地震,不同地区破坏程度不同的原因。(影响烈度的因素)
(4)地震防御措施。 (5)分析受灾损失大小的原因
例如:
1.2003 年 9 月日本北海道地震造成损失较小的原因有:
①政府制订应急措施 ②民众有较高的防灾意识 ③房屋的抗震度较高
2.“日本每年 9 月 1 日都进行了一次综合性防震训练”其目的是:
①树立防震意识,做好防震准备 ②掌握正确的逃震方法 ③学会震后的自救与互救方法
3.我国西南地区也是地震多发区,我国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减少灾害所造成的损失?
①积极开展防震宣传,提高人民的防震意识
②组织防震训练、提高训后自救与互救能力,学习正确的避震方法
③提高建筑物的抗震程度
三、生物灾害
对应考点
虫灾、鼠灾等生物灾害的主要危害;我国的生物灾害。
主干知识梳理
1.病害
(1)类型:包括农作物病害、森林病害。
(2)病害发生的原因:
A.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抵抗性降低。
B.外来病原体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
(3)危害:病害使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导致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
2.虫害和鼠害
(1)虫害的常见类型:农作物虫害(蝗虫)、森林虫害(松材线虫)
(2)鼠害及危害
①重灾区:农田、牧场及森林。
②危害: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农业减产,森林草地遭到破坏。
(3)造成虫害和鼠害流行的因素:
①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
②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等,
四、中国的生物灾害
(一)农作物病虫害
1.特点:种类多,危害大,灾情东部重于西部。
2.危害:不仅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甚至绝收;还导致农产品大批量变质,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二) 森林病虫害
1.危害:导致林木生长量减少,森林枯死,不仅对我国森林工业造成极大损失,而且对森林生态功
能造成严重破坏。
2.导致森林病虫害多发的人为原因:主要是大量单一的人工林替代了种类多样性丰富的原始森林,
使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降低。
(三)蝗灾与鼠害——两种最广泛的生物灾害
1.蝗灾
(1)危害最严重的爆发性生物灾害。其中,危害最严重、成灾率最高的是飞蝗,俗称“蚂蚱”。对农、
林和牧业的破坏具有毁灭性。
(2)蝗灾与旱涝的关系:旱灾与蝗灾经常链性发生,在干旱少雨年份,河湖水位降低,退水区域特别
适宜雌蝗产卵,使得蝗虫数量激增。若前期干旱少雨,利于雌蝗产卵,而后期多雨又利于蝗虫幼虫成长,
蝗灾就会爆发。
2.鼠害
(1)危害:老鼠不仅糟蹋粮食、破坏草原和危害林木,而且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我国鼠害发
生面积广、种类多、危害大,对农、林、牧业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
(2)我国鼠害的地域差异显著
分 布 本区农业特点
亚洲东部喜湿
鼠类危害区
包括东北、华北和西南区的大部、华东
和华南的全部。
本区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开发历
史久远,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
亚洲中部耐旱
鼠类危害区
包括我国西北区的大部、青藏高原大
部,以及东北和华北区的边缘地带。
本区降水量少、气候干旱。
四 气象灾害
对应考点
洪涝、干旱、台风、寒潮、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重点、难点
台风、寒潮灾害的形成原因;我国的寒潮和沙尘暴灾害的产生、分布及影响。
主干知识梳理
一、洪涝灾害
1.概念: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或因长期降雨积水淹没洼地,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
亡的一种灾害。包括洪水和涝渍两种类型。
类型 形成原因 多发地区
洪水
特大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的现象,常与流域内暴雨、凌汛、山洪、融雪(冰川)
洪水、风暴潮等相关。
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
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
区。
涝渍
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常与区域内降水、积水
过多,排水不畅相联系
多发生在蒸发弱、排水不
畅的低湿洼地。
两者
联系
洪水和涝渍往往接连发生,在低洼地区很难截然分开。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
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2.发生机制:
(1)自然因素:降水分配特点(多暴雨)、流域水系(有利于径流集中,如长江对称形水系、海河的
扇形水系)及地形特征(平坦,不利于排水)。
(2)人为因素: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堤坝破损、城市化等。
说明:人为活动对灾情有着“放大”和“缩小”的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人地共存和协调关系,才能
使生存环境变得更安全。
3.危害
①经济:对水利设施、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和工业造成直接破坏和经济损失;
②社会:人口死亡、灾民流离、疫病爆发影响社会安定;
③生态:对耕地、水系和水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4.防御措施
①监测和预报;
②工程措施:修筑加固河堤、整治河道、修建水库、建设分洪蓄洪区等;
③生态建设:保护自然植被、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
④非工程措施:洪泛区土地管理、拟定居民区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二、干旱灾害
1.概念:干旱是指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现象。
2.形成机制:降水年际、季节分配不均是干旱发生的基本原因;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输送的水
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如高压持续控制,海洋气流较弱等。
2.危害:
①因为气温高、大气湿度低、土壤水分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需要,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②因为降水少、蒸发强,地表径流减少,造成水上航运中断,水力发电量减少,居民生活以及工业生
产用水短缺。
③可能会引起饥荒、难民潮以及蝗灾、火灾、土地退化等社会和生态问题。
3.防御措施:发展节水农业,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修建
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营造防护林,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等。
三、台风灾害
1.概念:台风是热带气旋(低 气压)强烈发
展的一种形式。北半球以夏秋季节 (7-9 月)最
为集中。
2.分布:
主要源地:西北太平洋(台 风)、印度洋
(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 洋(飓风),
移动方向:一般向西及西北移 动。
影响区域:低纬度大陆东岸受 其影响最大,
主要集中在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 地区、中国东
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 比海和美国
东部海岸。
3.危害:当台风过境时,往往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海潮,导致潮流上涨,影响渔类和海洋运输;在
登陆地区还会冲毁堤坝、码头,淹没良田,摧毁建筑物,形成洪涝和风灾。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
水土
流失
滥伐森林
陡坡开垦
泥沙
堆积
河流蓄洪
泄洪能力下降
加重
洪灾
围湖造田
下游低洼地
过度开发
资产、人口等密度加大
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台风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台风带来大量降水有时可以缓
解旱情。
4.防御措施: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及早避防,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
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
四、寒潮灾害
1.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快形冷锋过境),会导致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同时伴随大风、
雨、雪、霜冻、冰冻天气。
2.危害:寒潮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农作物成熟期及生长期)危害最大,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
①使农作物、果木和热带作物遭受严重冻害;
②大雪、冰冻造成牲畜死亡、交通堵塞,以及电力、通信中断;
③沿海地区大风造成风暴潮及海上翻船事故等。
3.措施: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提早做好防寒准备,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
4.我国的寒潮灾害
(1)发生时间:9 月至次年 5 月。每年春秋两季有两个寒潮高峰期,即 3—4 月和 10~11 月,前者更
强。春秋季节爆发的寒潮对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2)源地:北方大陆与北极冰雪洋面
(3)我国山脉走向对寒潮的影响
东西向山地,如天山、阴山、秦岭和南岭等,山体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山体南侧相对温暖,
灾害减弱。
南北走向的山脉,形成冷空气的通道,使冷空气可以分流南下,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两广地区甚
至海南岛。
我国青藏高原的海拔高于寒潮天气系统的上界,因此很少受到寒潮影响。
(4)影响地区:除青藏高原、滇南谷地外,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寒潮影响。发生频次高,东北地区
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5)各地灾害表现:北方主要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等;南方主要表现为降温、冻害、
雨雪等。
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南方春季的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北方和西南山区的霜冻,东北夏季的
低温冷害,西部牧区冬季积雪过厚形成成白灾(不下雪成黑灾)等。
五、沙尘暴
1.概念: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
浊,水平能见度低于 1 千米的天气现象。
2.产生条件:一是大风——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二是地面的沙尘物质——形成沙尘暴的物质条件;
三是不稳定的空气状态和局部地区的热力条件。
3.时空分布: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非
洲撒哈拉沙漠南部边缘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
4.危害: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
5.防御措施:
①利用遥感技术加强对沙尘暴的监测,提前作出准确预报;
②建设防护林,植树造林、种草,增加地表植被覆盖,这样可以减小风速,降低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③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可
以减轻沙化,降低沙尘暴;
④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加强国际合作等。
6.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产生原因
①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
②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
③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
繁的重要原因。
五 我国的自然灾害
对应考点
我国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分布与形成原因;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地域分布。
重点、难点
我国自然灾害的分布与成因。
主干知识梳理
一、我国的气象灾害
(一)旱灾——我国发生范围最广、频次高、持续时间最长的渐发性气象灾害。
1.四个旱灾多发中心:华北、华南、西南和江淮地区
2.不同区域的旱灾特点:
(1)东北地区盛夏干旱。 由于降水相对稳定,旱灾频次相对较少。
(2)华北地区春旱严重。春季降水少,气温回升很快,地下水位低,灌溉水源不足,而春季是冬小
麦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而旱情十分严重。
(3)长江地区伏旱。7—8 月,雨带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副高所控制,降水少而气温高,易发生
旱灾,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城市供水。但是,台风雨经常可以缓解灾情。
(4)华南地区夏秋旱。
(5)西南地区四季均可发生旱灾。石灰岩地貌,地表水渗漏严重,导致地表干旱。
(二)洪水灾害
1.特点:①分布特点: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
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②灾情特点: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损失大。其中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
2.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 洪水来源 主要分布地区 发生时间
暴雨
洪水
主要有台风、
锋面等带来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
游平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高度一致,在东
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
气象气候灾害时间分布图 气象气候灾害空间分布图
的暴雨 的 4—9 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
洪水
由积雪融水
和冰川融水
形成的洪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
山区。
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
发生在每年的 4—5 月,冰川融水
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 7~8 月。
冰凌
洪水
冰凌堵塞河
道
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
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
其次发生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3.雨涝灾害
①分布:集中分布在东经 110°以东,北纬 20°~45°这一范围。
②诱发雨涝的自然因素:季风区降雨多、暴雨集中;地势低平、河流排水不畅;
(三)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
(1)旱灾和涝灾在时间上交替:我国主要旱涝交替区有黄河流域、海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及珠江流
域等地区
(2)旱灾和涝灾在空间上交错出现:即某一地带雨涝而另外大片地区干旱,即“这里不涝那里涝,
这里不旱那里旱”的现象。
(四)气象灾害多发区——华北地区
最常发生的气象灾害: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其中干旱—沙尘暴和干旱—虫
灾是主要的气象灾害。
(五)水灾多发区——长江流域
(1)灾害链:暴雨 洪涝 风暴潮
(2)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我国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虽然人类难以改变自然规律,但人
们可以从减少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降低脆弱性等方面减轻灾情。人类的合理活动,如生物措施(种树
种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库,打坝淤地)、保护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的减少洪水灾害的
威胁。
二、我国的海洋灾害
1.风暴潮灾害——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1)概念: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的现象。
(2)1.主要危害:不仅毁坏船只,而且破坏房屋、农田、海堤以及码头、港口等工程设施,并造成不
同程度的人员伤亡。受灾体的价值越高,造成的损失越大。
(3)两种风暴潮的发生季节、地区和特点
发生季节 发生地区 特点
台风引起的
风暴潮
多在夏秋季节
台风鼎盛时期
凡受台风影响的沿岸地区均可能发生
来势猛、速度快、
强度大、破坏力强
温带风暴潮 春秋季节
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
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
为多。
增水过程相对平缓
2.赤潮:
(1)概念:赤潮是海洋中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2)分布:赤潮大多发生在海面平静、天气晴朗、水温较高的封闭海域,以春夏为其盛发期。
(3)危害:赤潮发生导致水体缺氧,本身具有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渔业减产。
(4)发生: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提高了赤潮的发生频率。
(5)措施:减少陆上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减少人工养殖水域的饵料污染,是减少赤潮发生的主要
办法。
三、我国自然灾害严重的地理背景
1.自然地理背景
(1)我国处在最大的台风源区,常受台风、风暴潮侵袭;
(2)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
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我国 2/3 的面积是山区,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4)季风气候不稳定,气候复杂多样,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尤其是夏威夷高压势力的大小及位置的
移动,导致了我国频繁的旱涝灾害。
2.人文地理背景
(1)长期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形成了相对脆弱的生态环境;
(2)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我国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在自然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
四、我国自然灾害的地域分布特点
受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以黑河-腾冲人口分界线为界,此线东南自然灾害多,此线西
北自然灾害少。
分布地区 主要灾害 形成原因 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1.海洋
灾害带
主要指东部和
南部海域
以台风、风暴潮、赤
潮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环境
的影响
对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
船舶、港口造成灾情
2.东南
沿海灾
害带
主要指连云港
以南的东南沿
海地区
以台风、风暴潮、暴
雨、洪涝、海水入侵
等自然灾害为主
受海洋与陆
地双重环境
的影响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
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3.东部
灾害带
主要指第三级
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
是主要的自然灾害。
此外,东北的霜冻、
华北的地震也很显著
是许多大江
大河的下游
地区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4.中部
灾害带
主要指青藏高
原以东的第二
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
灾害为主,而且水土
流失、风蚀沙化等土
地退化问题严重
是中国自然
环境最为复
杂、地表物质
最不稳定的
大斜坡地带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
物造成严重危害。其中,
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
的暴雨洪水和干旱、西南
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
流灾害尤为突出
5.西北
灾害带
主要指西北内
陆的新疆、甘
肃、宁夏、内
蒙古西部地区
以地震、沙尘暴、霜
冻、干旱、病虫害等
自然灾害为主
是中国的干
旱区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
畜牧业造成灾害
6.青藏
高原灾
害带
主要指西藏、
青海和四川西
北部
以暴风雪、地震、寒
潮、雪崩等自然灾害
为主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六 防灾与减灾
对应考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办法或应急措
施;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人类利用高科技驱利避害的远景。
重点、难点
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办法或应急措
施。
主干知识梳理
一、减灾与防灾的作用
1.有增产作用,能产生经济效益,是投入产出比很高的事业;
2.减灾有利于保持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二、地理信息技术在自然灾害预测、灾情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主要特点、功能 在自然灾害监测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
(RS)
观测范围广、信息获取量大、获
取速度快、实时性好和动态性强
等。空间上,遥感具有全球观测
能力,可从多波段、多时相和全
天候角度获得全球自然灾害的
观测数据;时间上,同步观测,
获得瞬间变化的灾害信息。
1.观测大气云图、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形
成过程;
2.迅速发现一些突发性灾害,如赤潮等;
3.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进行灾害监
测;
4.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
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全球定位
系统 GPS)
采集某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以便
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救助、地震监测
地理信息
系统(GIS)
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空间数
据分析,具有空间定位、定性和
定量分析的功能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
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
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
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 GIS
RS 是数据获取手段(搜集、获
取原材料——海量信息),GIS
是数据分析手段(对原材料进行
加工处理并得出结论,指导防灾
减灾工作)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害程度作出预测,
指导防灾活动;
灾中:实况监测并作出评价,指导抗灾活动;
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三、自然灾害的防御
1.非工程性防御:通过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的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以及
公众减灾教育等途径,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2.工程性防御措施: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
举例:
通过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加固稳定变形土体,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
通过植树造林等生物工程措施,防风固沙,防止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修建大堤防洪防潮,保护堤内的人口和财产安全;建立护坡、挡墙等支挡物,避免泥石流冲击村庄和
耕地。
兴建水库、排灌站、电机井等工程及配套设施,保证人畜、作物的正常需水,防洪抗旱;加固房屋,
使之达到抗震要求。
“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具有“硬件”和“软件”的差别,二者在防灾减灾中
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三、主要自然灾害的适当应对办法或应急措施
(一)灾中应急
灾害应急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应包括对交通、通信、供水、排水、供电、供气、输油等生命线工
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可能因灾害引发水灾、火灾、爆炸等的易燃易爆物品、有毒物质储存设施、水坝、
堤岸等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等,以此来维护交通、通信系统的安全,确保救灾通信的疏畅,确保抢险
救灾人员、物资输送和灾民疏散的畅通等。
灾中应急行动”中最关键的环节:应急交通线是否畅通
救灾应急预案——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目的:①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
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高速高效。②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应急预案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1)震前——防震准备——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2)震中——避震
黄金 12 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室内避震——“伏而待定”:就地躲避,利用三角空间,蹲或趴下,护住头部。
室外避震——尽量到开阔的空地,降低重心,护好头部。
(3)震后自救与互救
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处理外
伤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
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1)防洪准备:
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
(2)洪水应急:
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②如果不能逃脱,要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
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①风灾自救的重点是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②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
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
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
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③大雾和沙暴均属于大气能见度低的灾害性天气。如果遇到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
慢行;如果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四、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1.参与“国际减灾十年”活动取得巨大成就。
2.成功抗御了多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侵袭。3.建立和完善了各类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4.自然灾害防治科学研究取得重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