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33.00 KB
  • 2021-09-09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0示意图的判读-高中地理图表素养提升:无图不地理解图释含义学案(1)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示意图的判读 ‎[知识点拨]‎ ‎1.地理原理示意图 地理原理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成因、原理和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地球公转示意图、太阳光照示意图、大气环流示意图、气旋与反气旋形成示意图、季风成因示意图、台风示意图、地震构造示意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城市中工业布局示意图等。解读地理原理示意图的方法:‎ ‎ ‎ 例:下图为大气环流示意图,图中显示了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理。‎ ‎2.地理过程示意图的判读 地理过程示意图是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及规律的图形。常见的有我国东部雨带推移示意图、水循环示意图、河流径流变化示意图、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城市化过程示意图、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等。解读该类示意图的一般步骤如下。‎ ‎(1)瞄准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示主题。如2016年全国文综Ⅱ37题,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着眼时空分布:过程示意图反映地理事物的时间、空间变化过程,一定要着眼于图中的时空信息。‎ ‎(3)抓住构图要素:根据图中箭头指向、数据或曲线变化、空间变化、阶段划分等要素,描绘变化特点。‎ ‎(4)分析变化规律 ‎①构建变化过程:依据图示信息,建立完整的变化过程或规律。‎ ‎②判断主导因素:依据变化过程,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主导因素。‎ ‎③推断变化趋势:联系相关知识进行分析,推断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趋势。‎ 例: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显示了岩浆、各类岩石的循环运动过程,揭示了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的关系。‎ 三、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的判读 ‎ 该类图是利用某种模式反映地理事物与空间位置之间的必然联系(空间分布规律)、地理事物发展变化(演变规律)、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联系(空间联系规律)等。运用模式示意图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地理事物和地理原理的分布规律。常见的地理事物分布模式示意图有世界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气压带和风带分布模式图、世界洋流分布模式图、理想大陆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关系模式图等。‎ 地理事物分布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确定图示主题:图名可以直接显示图中分布的主题地理事物。‎ ‎(2)判断分布状况:可概括地理事物分布的整体状况,确定某处地理事物分布的特点。‎ ‎(3)归纳分布规律:整体上分析地理事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及特点,进行知识的迁移延伸分析。‎ ‎(4)判断影响因素:依据具体的分布状况,推断影响地理事物分布的主要因素。‎ 例:下图为世界主要洋流分布模式图,图中直观显示了洋流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四、地理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1)读材料、看图示:结合材料和图名,确定关联图是何种因素的地理事物关联内容。‎ ‎(2)析图示、抓特征:‎ ‎①注意根据图中箭头指向、线段、图框的纵横联系提取信息。‎ ‎②弄清事物的形成或变化过程,判断各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 ‎③分析图中已知信息与未显示信息之间的隐形关联等。‎ ‎④牢牢抓住图中地理要素的地位、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关系。‎ ‎(3)顺联系、巧突破:‎ ‎①从最简单、最有把握的方框入手,理顺相互关系,进一步判断其他内容。‎ ‎②依据所理清的关联顺序,尝试带入所选内容,验证关联示意的合理性。‎ 例:下图为我国某生态农业结构示意图。‎ ‎[典题示例]‎ ‎【典例1】 (2016·课标全国Ⅲ,7~9)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 C.③④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思维导图 答案 (1)B (2)C (3)D ‎【典例2】(2015·课标全国Ⅰ,1~2)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4)~(5)题。‎ ‎(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思维导图 答案 (1)D (2)B ‎[对点练习]‎ ‎ (2017·潍坊模拟)屋顶太阳能发电就是在房屋顶部固定安装光伏电池进行发电,当阳光直射太阳能板时发电效果最好。图1是“杭州(约30°N)居民安装屋顶太阳能的设计简图”,图2为“我国二十四节气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限制屋顶太阳能发电大规模推广的原因是(  )‎ ‎①发电设备投资较大,成本较高 ②发电量不稳定 ③占用土地面积大 ④无污染,可再生 A.①③ B.①② ‎ C.③④ D.②④‎ ‎2.正常年份该屋顶太阳能发电量最小的时段是(  )‎ A.12月中旬至次年1月中旬 B.6月中旬至7月中旬 C.7月中旬至8月中旬 D.3月中旬至4月中旬 ‎3.若只考虑太阳辐射强度,则下列节气正午该屋顶太阳能发电效果最好的是(  )‎ A.惊蛰 B.夏至 ‎ C.清明 D.大暑 答案 1.B 2.B 3.A ‎ (2017·常德一模)现代农村生态庭院是农村地区现代生态农业与庭院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新兴生产模式,也称生态小康家园。它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种植业和养殖业相结合,通过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在农户土地上,在全封闭状态下将沼气、猪禽舍、厕所和日光温室等组合在一起的一种生态农业庭院经济模式。下图为我国某地现代农村生态庭院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图中用塑性玻璃做温室穹顶的首要目的是(  )‎ A.阻隔温室外病虫害的侵袭 B.防止雨水污染物造成污染 C.对楼顶花园起到保温作用 D.防止温室内土壤肥力流失 ‎5.图示现代农村生态庭院最有可能位于(  )‎ A.东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江汉平原 D.河西走廊 解析 第4题,玻璃可使太阳短波辐射进入温室内使温度升高,而温室内产生的长波辐射却不易穿过玻璃,因而用塑性玻璃做温室穹顶可起到保温作用。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现代农村生态庭院的地下工厂部分建有集雨、蓄水窑,说明该地水资源短缺,因而该现代农村生态庭院最有可能位于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的河西走廊地区。‎ 答案 4.C 5.D ‎6.(2017·长沙市模拟)读我国贵州花江峡谷地质剖面图,该地年降水量约1 248 mm,图中岩石分别为石灰岩、白云岩(碳酸盐岩石)、黏土岩(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回答下题。‎ 下列关于该地地质作用发生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流水沉积——地表塌陷——挤压褶皱——发生断裂——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水平挤压——发生断裂——地壳抬升——流水侵蚀 C.地壳抬升——流水沉积——挤压褶皱——发生断裂——冰川侵蚀 D.风力沉积——地壳抬升——水平挤压——流水侵蚀——发生断裂 答案 B 读美国城市化进程图,回答7~8题。‎ ‎7.美国城市化在乙阶段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城市人口总量增长很快 B.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 C.许多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形成城市密集地区和城市群 ‎8.图中丙阶段城市化发展速度减缓的原因是(  )‎ A.能源短缺,导致工业发展迟缓,影响了城市化的发展速度 B.原有城市化程度已经非常高,可加速发展的空间不大 C.工业基础弱,延缓了城市化速度 D.政府采取政策进行宏观调控 答案 7.C 8.B ‎(2017·课标全国Ⅲ,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 A.递减 B.先减后增 ‎ C.先增后减 D.递增 ‎10.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水体营养盐 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 D.洋流流向 ‎11.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 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答案 9.D 10.C 11.A ‎(2017·河北沧州模拟)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逐渐形成具备城市功能的新都市,称为边缘城市。下图示意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布局。据此完成12~13题。‎ ‎12.该城际高铁站附近首先出现的土地利用类型是(  )‎ A.零售业用地 B.办公用地 C.生产用地 D.居住用地 ‎13.该边缘城市核心区(  )‎ A.居住用地面积最大 B.交通通达度高 C.昼夜人口流动量大 D.建筑物高大稠密 解析 第12题,由材料可知,随着城际高铁、轨道交通的建设,城际高铁站、轨道交通站点附近成为购物、就业和人口的集聚区,形成边缘城市。城际高铁站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动量大,地租水平较高,最可能首先出现零售业用地。第13题,边缘城市核心区一般是由交通条件改善形成的,交通通达度较高,地租较高,适宜布局商业区。昼夜人口流动量大、建筑物高大稠密是城市中心商务区的特征。‎ 答案 12.A 13.B 特朗伯集热墙是一种依靠墙体独特的构造设计,无机械动力、无传统能源消耗、仅仅依靠被动式收集太阳能为建筑供暖的集热墙体。冬季白天,在集热墙与外层玻璃之间的空气被加热,通过集热墙顶部与底部的通风孔可以向室内对流供暖。夜间在集热墙和玻璃之间设置绝热层,墙体本身的储热则可向室内辐射供暖。在夏季的白天,在集热墙和玻璃之间设置绝热层,玻璃窗的顶部和底部的通风孔均开启。夜间,将墙体外挂的活动绝热窗帘等绝热层移开,使特朗伯墙的墙体向室外辐射散热,得到冷却。读特朗伯墙某时期工作原理图,完成14~16题。‎ ‎14.图示工作原理图表现的时期是(  )‎ A.冬季白天    B.冬季夜晚 C.夏季白天 D.夏季夜晚 ‎15.图示玻璃窗的上、下部分打开是为了(  )‎ A.特朗伯墙的墙体向室外辐射散热 B.避免温室效应造成的影响 C.防止特朗伯墙体向室内辐射传热 D.利用对流原理向室内供暖 ‎26.下列省份中,特朗伯墙发挥的效率最高的是(  )‎ A.青海 B.新疆 C.深圳 D.沈阳 集热墙体,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将其转换成热能,以热空气的形式传递到室内。青海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夏季气温不高,冬季寒冷,太阳辐射强,特朗伯墙发挥的效率最高。‎ 答案:14.C 15.B 16.A 一科研团队为解决某地区饮水问题设计了坝窖联蓄工程,利用淤地坝拦蓄沟道洪水,再用蓄水池、水窖加以存储。据此完成17~19题。‎ ‎17.图中进水口的独特设计,主要目的是为了(  )‎ A.减少引水杂质 B.方便引水管自流 C.防止泥沙淤积 D.过滤水中污染物 ‎18.建设坝窖联蓄工程除了解决饮水问题,还可以(  )‎ A.增加地表径流 B.降低土地盐碱化 C.缓解水土流失 D.增加水汽输送量 ‎19.最适合该工程推广的地区是(  )‎ A.东南丘陵 B.河套平原 C.黄土高原 D.藏北高原 答案:17.A  18.C 19.C ‎20.下图中M国,有50多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造船厂,对外贸易发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甲半岛西海岸冬季黑暗多雾的自然原因。‎ ‎(3)说明甲半岛人口主要分布在东南部的原因。‎ ‎(4)分析M国大力发展海运的主要原因。‎ 答案:(1)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2) 黑暗: 大部分位于高纬度地区,冬季黑夜漫长,北部有极夜现象。多雾: 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 暖湿气流影响,且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水汽充足;陆地温度较低,水汽易凝结成雾。‎ ‎(3)①东南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②甲半岛大部分地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东南部;③东南部临海,渔业资源丰富,海运便利。‎ ‎(4) 对外贸易发达,海运需求量大;本国人口、城市多分布在沿海地区;海运运费低,运量大;海岸线曲折漫长,优良港湾多;造船业发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