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 MB
  • 2021-09-09 发布

【地理】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扬州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 ‎2018年8月,国外某大学科研团队在月球永久阴影区中发现多处含有水冰的区域(如图),这是科学家们首次在月球发现水冰存在的直接证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从天体类型看,月球属于 A. 卫星 B. 小行星 C. 恒星 D. 彗星 ‎2. 有关“水冰月”的研究成果,说明月球 A. 目前适合人类生存 B. 有厚厚的大气层 C. 月面温度比较适宜 D. 有水存在的迹象 ‎【答案】1. A 2.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为太阳系中的行星,而月球环绕地球公转,因此从天体类型看,月球属于卫星,A符合题意。小行星是环绕太阳公转的天体,与月球不同,排除B。恒星是能自已发光、由炽热气体构成的、质量巨大的天体,与月球不同,排除C。彗星是主要由冰物质构成的、环绕太阳公转的天体,与月球不同,排除D。‎ ‎【2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在月球永久阴影区中发现多处含有水冰的区域,因此有关“水冰月”的研究成果,说明月球有水存在的迹象,D正确。由于月球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大等,目前还不适合人类生存,A错误。由于月球体积和质量较小,没有吸引住大气层,且有关“水冰月”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明月球有厚厚的大气层,B错误。月球表明没有大气层、自转周期长等原因,月面温度昼夜温差极大,有关“水冰月”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明月面温度比较适宜,C错误。‎ 美国宇航局的太阳动力观测台预计:太阳将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能量最低点”,届时太阳活动将进入低峰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对太阳“能量最低点”理解正确的是 A. 太阳黑子数目减少 ‎ B. 磁暴现象频繁发生 C. 耀斑活动明显增强 ‎ D. 太阳辐射明显减少 ‎4. 太阳活动的低峰年,可能出现的现象 ‎①全球降水减少 ②某些地区农业歉收 ③极光现象不显著 ④短波通信信号增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太阳将在2019年和2020年达到“能量最低点”,届时太阳活动将进入低峰年,因此太阳“能量最低点”主要是指太阳活动较少。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太阳黑子,因此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黑子数目减少,A正确。太阳活动少,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磁暴现象也会相应减少,不会频繁发生,B错误。太阳活动低峰年,耀斑活动会随着太阳黑子的减少而减少,不会明显增强,C错误。太阳活动减少,对太阳辐射影响不大,不会明显减少,D错误。‎ ‎【4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低峰年,全球降水可能有异常,但不是全球降水都减少,有的地方降水减少,有的地方降水增多,①错误。根据统计数字表明,太阳活动低峰年全球农业歉收的几率更高一些,因此某些地区农业可能歉收,②正确。太阳活动低峰年,太阳活动减少,太阳风到达地球的频率降低,强度变小,导致极光现象不显著,③正确。太阳活动减少,太阳活动对电离层的干扰变少,使得短波通信信号正常,但不会增强,④错误。综上所述,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下图为我国某地喀斯特地貌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地表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 B. 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 奇峰林立,地表崎岖 ‎ D. 溶洞发育,暗河相连 ‎6. 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冰川侵蚀 B. 风力侵蚀 ‎ C. 海浪侵蚀 D. 流水侵蚀 ‎【答案】5. C 6. D ‎【解析】‎ ‎【5题详解】‎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这是横断山区和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由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共同作用形成,不是喀斯特地表地貌特征,排除A。喀斯特地貌是流水溶蚀地貌,地表水和地下水活跃,如冰川广布地区,地表水以固态形式存在,且地下多冻土,因此地表水和地下水不活跃,不易形成喀斯特地貌,排除B。图中显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多石芽、峰林、峰丛,因此奇峰林立,地表崎岖,C符合题意。溶洞发育,暗河相连,这是喀斯特地貌地下地貌特征,不是地表特征,排除D。‎ ‎【6题详解】‎ 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因此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D符合题意。喀斯特地貌与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等外力作用无关,排除A、B、C。‎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千米的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①太阳辐射逐渐增多 ②气压逐渐降低 ‎③空气密度逐渐减小 ④臭氧含量逐渐减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8.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 A. 对流层 大气上界 高层大气 B.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C.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对流层 D.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答案】7. A 8. D ‎【解析】‎ ‎【7题详解】‎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小,因此太阳辐射逐渐增多,①正确;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气压逐渐降低,②正确;由于重力作用,空气主要集中在近地面,越往上空气密度越小,③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从地面往上,先是臭氧含量增大,过了臭氧层后,臭氧含量逐渐减少,④不正确。综上所述,A符合题意,排除B、C、D。‎ ‎【8题详解】‎ 图中显示,从地面到大气上界,地球大气层分别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即从地面上升至1000千米高空,该卫星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目前西藏军区海拔4500米以上哨所全部建成“阳光保暖房”(图2)。住上这种新式营房,官兵再不用“四季穿棉袄”了。图2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9. 以前官兵“四季穿棉袄”的原因是 A. 海拔高,水汽少,①较弱 B. 多晴朗天气,②作用较弱 C. 纬度高,风力大,③损失多 D. 海拔高,空气稀薄,④较弱 ‎10. 下列地理现象与“阳光保暖房”原理一致的是 A. 夏季白天多云时不会太热 B. 晴朗的天空常呈蔚蓝色 C. 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霜冻 D. 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 ‎【答案】9. D 10. C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1的箭头方向判断,①为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的部分,④为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材料信息表明,以前官兵位于4500米以上的哨所,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即④较弱,气温低,导致“四季穿棉袄”,由此判断,D符合题意。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①)较弱,对对流层大气气温影响小,排除A。多晴朗天气,②作用较强,不是较弱,排除B。当地纬度不高,③损失多与风力大无关,排除C。 ‎ ‎【10题详解】‎ ‎“阳光保暖房”是利用保温作用原理建设的。夏季白天多云时不会太热,这是因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多云时较强,与保温作用原理不同,排除A。晴朗的天空常呈蔚蓝色,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的结果,与保温作用原理不同,排除B。深秋多云的夜晚不易霜冻,这是因为多云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损失的能量较少,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这是保温作用的结果,与“阳光保暖房”原理相似,C符合题意。日落后的天空仍然明亮,这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的结果,与保温作用原理不同,排除D。‎ 下图为某湖泊(阴影部分)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各图示意湖泊与周边陆地之间的热力环流剖面,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是   ‎ A. 甲、乙 B. 丙、丁 C. 甲、丙 D. 乙、丁 ‎12. 有关该地区叙述正确的是 A. 夜晚湖泊中心降水概率较周边小 ‎ B. 白天湖泊中心降水概率较周边小 C. 白天沿湖地区多陆风,夜晚相反 ‎ D. 湖泊中心气温日较差较周边地区大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夜晚,湖泊热容量大,降温慢,气温高于四周,b处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四周湖岸降温快,气温低于湖泊,a、c、d、e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近地面风从a、c、d、e吹向b,高空相反,与图丙表示的热力环流相似,丙图符合题意;白天,湖泊热容量大,升温慢,气温低于四周,b处空气冷却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四周湖岸升温快,气温高于湖泊,a、c、d、e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风从b吹向a、c、d、e,高空相反,与图丁表示的热力环流相似,丁图符合题意;甲、乙两图所示的热力环流不存在。综上所述,与实际情况最相符的热力环流剖面是丙、丁,B符合题意,排除A、C、D。‎ ‎【12题详解】‎ 夜晚,湖泊气温高于湖岸,盛行上升气流,湖泊中心降水概率较周边大,A错误。白天,湖泊气温低于湖岸,盛行下沉气流,因此湖泊中心降水概率较周边小,B正确。根据上一题判断可知,白天沿湖地区多湖风,夜晚相反,C错误。湖泊热容量大,升温慢,降温慢,导致湖泊中心气温日较差较周边地区小,D错误。‎ 下图为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甲、乙、丙、丁四处风速最小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4. 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 A. 西北风 B. 西南风 C. 东南风 D. 东北风 ‎【答案】13. C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在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稀疏,气压梯度越小,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小,则风速越小。图中显示,甲、乙、丙、丁四处中,甲处等压线最密集,丙处等压线最稀疏,因此风速最小的是丙,选项C符合题意,排除A、B、D。‎ ‎【14题详解】‎ 风向主要由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决定。读图可知,此时,上海市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由气压高处指向气压低处,与当地等压线垂直)大致由西指向东,在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顺着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右偏(上海位于北半球)一个锐角,形成西北风,因此此时上海市的风向是西北风,选项A正确,排除B、C、D。‎ 下为1986~2010年北京、广东、河南、云南四省市人口净迁移率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北京、河南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经济 B. 资源 C. 政策 D. 交通 ‎16. 1996年以后,广东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 环境人口容量下降 B. 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C.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 政策限制人口迁入 ‎【答案】15. A 16. C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显示,1986年~2010年北京人口净迁移率始终为正值,表示北京迁入人口多,这是因为北京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对人口的吸引力强;河南人口净迁移率始终为负值,表示河南人口以迁出为主,这是因为河南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人口迁移的推力明显。因此影响北京、河南两省市人口净迁移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经济,A符合题意。资源条件河南优于北京,不是导致人口迁移这种差异的原因,排除B。两地政策差异不大,排除C。交通不是导致人口迁移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排除D。所以选A。‎ ‎【16题详解】‎ 图中显示,1996年以后,广东人口净迁移率有下降趋势。广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环境人口容量下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A。随着人口和产业规模的扩大,广东的环境压力加大,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环境污染没有日益严重,且对人口迁移影响不大,排除B。1996年~2000年以后,广东开始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业优化升级,许多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新增就业岗位增长速度减缓,导致人口迁移率下降,C符合题意。广东城市对人口迁入的政策限制越来越放松,因此这不是广东人口净迁移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D。所以选C。 ‎ 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值=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偏差值的大小反映地区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程度。下图为“山东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值分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有关山东省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情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济南和青岛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较为协调 B. 菏泽与聊城工业化水平均高于城市化水平 C. 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度大体呈东高西低分布 D. 西部城市工业化进程普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 ‎18. 为改善山东省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应该 A. 降低东部工业化速度、提高工业化质量 B. 加强不同城市间的联系,实现协同发展 C. 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和服务业 D. 控制省内各地区间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 ‎【答案】17. A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图中显示,济南和青岛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值为-1~1,偏差值最小,因此济南和青岛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较为协调,A正确。材料信息表明,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值=工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菏泽与聊城偏差值小于-10,说明菏泽与聊城工业化水平均低于城市化水平,排除B。菏泽与聊城位于山东西部,偏差度最大,因此,山东城市化与工业化偏差度不具有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排除C。济南位于山东西部,偏差值小,工业化没有滞后于城市化,因此西部城市工业化进程不是普遍滞后于城市化进程,排除D。所以选A。‎ ‎【18题详解】‎ 为改善山东省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应该图中显示,东部许多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偏差值为负值,工业化落后于城市化,因此不能降低东部工业化速度,排除A。加强不同城市间的联系,实现协同发展,有利于提高相对落后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改善山东省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B符合题意。大力发展西部地区的第一产业,对改善山东省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没有作用,排除C。控制省内各地区间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不符合经济规律和国家政策,且对改善山东省不同地区城市化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作用不大,排除D。所以选B。‎ ‎(二)双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选项符合题目的要求。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答案的字母代号涂黑。(8小题,每小题3分,共24分;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某学校地理活动小组通过下图所示实验装置,模拟自然界水循环。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该实验无法演示的水循环环节有 A. 水汽输送 B. 蒸腾 C. 地表径流 D. 下渗 ‎20. 为实现托盘中水量增加,下列措施可行的有 A. 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 B. 更换成更长的玻璃导管 C. 增加玻璃板上冰块数量 D. 换成容积更大的托盘 ‎【答案】19. BD 20. AC ‎【解析】‎ ‎【19题详解】‎ 该实验中,导管可以示意水汽输送,托盘中的水示意地表径流,因此该实验能够演示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A、C不符合题意。但该实验无法演示植物的蒸腾和地表水的下渗,据此判断,B、D符合题意。‎ ‎【20题详解】‎ 图中显示,托盘中水量来源于冰块冷凝的水汽,要增加托盘中水量,可以增加水汽,如换成火焰更大的酒精灯,使得生成的水汽更多,凝结的水汽更多,从而增加托盘中的水量,A符合题意。要增加托盘中水量,还可以增加玻璃板上冰块数量,使玻璃板的温度更低,凝结的水汽更多,C符合题意。更换成更长的玻璃导管和换成容积更大的托盘,不能增加托盘中的水量,排除B、D。‎ 下表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青海、西藏地区部分资料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青海、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原因有 A. 太阳辐射强 B. 生态环境脆弱 ‎ C. 矿产资源贫乏 D. 海拔高,气温低 ‎22. 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过去预测的极限,主要原因可能有 A. 消费水平上升 B. 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 C. 科技水平提高 D. 土地资源增多 ‎【答案】21. BD 22. BC ‎【解析】‎ ‎【21题详解】‎ 太阳辐射强可能导致生物的光合作用强,生物生产量大,因此这不是青海、西藏地区环境承载力较低的原因,A不符合题意。因自然原因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规模小,环境承载力较低,B符合题意。青藏高原矿产资源较丰富,特别是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C不符合题。青藏高原因海拔高,气温低,热量条件差,表中表明,青海、西藏地区年生物量小,可承载的人口有限,环境承载力较小,D符合题意。‎ ‎【22题详解】‎ 影响可承载人口的主要因素有资源、科技、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消费水平上升,会使得当地可承载人口下降,A不符合题意。对外开放程度提高 ‎ ‎ 和科技水平提高,可以使得当地利用的资源增多,这是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承载人口数量远超过去预测的极限的主要原因,B、C符合题意。由于建设用地占用和不合理活动的破坏,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地资源可能减少,不会增多,D不符合题意。‎ 尼泊尔是与我国相邻的内陆国家,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目前中尼合作领域广阔。下图为尼泊尔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尼泊尔提供的服务有 A. 测量山峰海拔高度 B. 确定交通运行速度 C. 获得山区遥感影像 D. 计算灾后经济损失 ‎24. 尼泊尔多地质灾害,但其损失一般相对较小,其主要原因有 A. 防灾避灾技术高 B. 经济活动较少 ‎ C. 人口相对较少 D. 灾害预报精准 ‎【答案】23. AB 24. BC ‎【解析】‎ ‎【23题详解】‎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以为用户提供经度、纬度、高度、时间、速度等相关信息。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尼泊尔提供的服务有测量山峰海拔高度和确定交通运行速度,A、B符合题意。获得山区遥感影像是遥感系统的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能提供,排除C。计算灾后经济损失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能提供,排除D。‎ ‎【2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尼泊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由于经济活动较少,人口相对稀疏,因此尽管尼泊尔多地质灾害,但其损失一般相对较小,B、C符合题意。尼泊尔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内陆国家,防灾避灾技术不高,目前地震灾害预报不可能精准,排除A、D。‎ 图为美国沿37°N地形剖面图(局部)和美国人口密度图,与中国的人口分界线—胡焕庸线不同,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呈“U”形。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关于美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叙述正确的有 A. 东北沿海地区人口稀少 B. 广大内陆地区人口稠密 C. 南部和西部沿海人口稠密 D. 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稠密 ‎26. 与乙地相比,甲地人口稠密的主要原因有 A. 地处平原,地势平坦 B. 位于沿海,气候湿润 C. 开发较晚,环境优美 D. 靠近河流,河运发达 ‎【答案】25. CD 26. AB ‎【解析】‎ ‎【25题详解】‎ 图中显示,美国东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比较密集,A错误。图中显示,美国人口地理分界“U”型线以内的广大内陆地区人口密度小,人口分布稀疏,B错误。图中显示,美国南部和西部沿海人口稠密,C正确。图中显示,五大湖沿岸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分布稠密,D正确。‎ ‎【26题详解】‎ 图中显示,乙地位于内陆高原盆地,地形起伏大,气候干旱,自然条件差,人口稀疏,甲地位于沿海地区,地处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A、B符合题意。一般开发历史越悠久,人口密度越大,因此甲地开发较晚不是人口稠密的原因,C不符合题意。甲城市靠近河流,但当地河流河运条件较差,河运不发达,D不符合题意。‎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40分。‎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学生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材料二: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所说的“黄金12秒”。下表为2019年12月份我国境内部分地区发生的地震情况。‎ ‎(1)有关地核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是岩浆的发源地 B.以古登堡界面与地幔分界 C.压力大,密度小 D.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 ‎(2)表格中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 。‎ ‎(3)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试描述需绘制的内容。‎ ‎(4)通常根据 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 ‎(5)请你为学校和家庭提出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 ‎【答案】(1)B D ‎(2)地壳 ‎(3)在深度-80~-400千米处,地幔的上部添加软流层 ‎(4)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5)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准备地震急救包;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1)一般认为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不是地核,A错。以古登堡界面为界,其上为地幔,其下为地核,B正确。地核一般压力大,密度大,C错。图中显示,横波不能在外核传播,因此外核最可能为液态 ,D正确。‎ ‎(2)表格中四次地震震源深度最深的为19千米,最浅的为8千米,而陆地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因此四次地震震源最可能在地球内部圈层的地壳。‎ ‎(3)岩石圈是指上地幔软流层的以上部分,以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因此若在图中增绘岩石圈,必须在上地幔加上软流层,软流层深度在地下80~400千米处。‎ ‎(4)我国很难直接观测地球内部结构,通常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来推断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材料信息表明,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说明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与“黄金12秒”有关;材料信息表明,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震横波一般导致建筑物水平晃动,而地震横波传播速度慢于纵波,因此地震救援“黄金12秒”确定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有关。‎ ‎(5)学校和家庭应对地震灾害的合理建议应预防角度进行分析作答。从学校角度,学校进行建设时,应增加建筑物抗震等级,多地震区应尽量使用轻型材料;开设关于地震的相关谭程,了解地震,平时加强地震逃生演练;多地震地区的学校应准备地震急救包。从家庭角度,经常提醒和教育孩子关注地震防灾减灾知识;配合学校强调学习避震及逃生技能的重要性;帮助了解家中房屋结构,提醒躲避灾害的最佳地点等。‎ ‎28.某中学学生利用暑假到全国各地进行研学旅行,观察各地地貌景观的差异,新学期开展交流活动。图为其中四位同学拍摄的地貌景观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同学研学回来说道:“这次我冒着高达40℃的高温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你认为该同学拍摄的是 图,该地貌的名称是 ,该同学可以从 、‎ ‎ 等角度向其他同学介绍该地貌景观特征。‎ ‎(2)乙同学的研学活动是在海南省三亚进行的,你认为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 图,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3)丙同学拍摄的图③表现出的地貌景观特点是 ,与该地貌形成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有 和 。‎ ‎(4)丁同学将四幅景观照片进行地貌分类,说说他的分类方法和依据。‎ ‎【答案】(1)① 沙丘 坡度、形态、颗粒物状况等(任答2点)‎ ‎(2)② 三亚地处沿海,海浪作用显著,岩石呈浑圆状 ‎(3)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气候 地形、土壤、植被、水文(任答1点)‎ ‎(4)按外力作用的主体分类:流水、风力和海浪地貌(或者按外力作用的类型分类: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解析】‎ ‎【详解】(1)材料信息显示,该中学研学旅行安排在暑假,甲同学研学回来说道:“这次我冒着高达40℃的高温拍摄了这张照片,应该数我最辛苦。”,该同学极有可能在大陆性很强的沙漠地区,该同学拍摄的是应是①图,根据图片中该地貌的形态判断,该地貌为沙丘。该同学可以从坡度、形态、颗粒物状况等角度向其他同学介绍该地貌景观特征。‎ ‎(2)乙同学的研学活动是在海南省三亚进行的,三亚为海滨城市,海浪作用显著,岩石呈浑圆状,多海蚀柱等海岸地貌,有著名的天涯海角景观,天涯海角游览区主要有“天涯”石、“海角”石、“南天一柱”等景点。由此判断,乙同学拍摄的照片最有可能是②图。‎ ‎(3)丙同学拍摄的图③景观,图中显示该地貌景观特点是沟谷地貌发育较多,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特征,由于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因此与该地貌形成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形(坡度较大)、土壤(黄土疏松)、植被(植被覆盖率低或植被破坏严重)、水文(地表径流多、流速快)等。‎ ‎(4)丁同学将四幅景观照片进行地貌分类,分类应从外力作用的主体和外力作用的类型等方面进行分类。按外力作用的主体分类,①为风力作用地貌,②为海浪作用地貌,③和④为流水地貌;按外力作用的类型分类,①和④为沉积地貌,②和③为侵蚀地貌。‎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关系国家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沿江城市力争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环境。针对长江经济带洪涝灾害多发,各地区积极建设海绵城市。‎ 材料二:下图为长江经济带简图。‎ ‎(1)四川省内以AB一线为界, (填“东”或“西”)部人口较稠密。造成这种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2)改革开放以来,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人口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其主要原因是 。贵州实施搬迁扶贫政策,影响迁出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 。近年来,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体现了 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从地形、气候角度说明长江中游城市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 ‎ ‎(4)结合水循环环节,说明积极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 ‎【答案】(1)东 地形 ‎(2)长三角地区经济较发达;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经济欠发达 资源丰富程度 社会 ‎(3)春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4)调节地表径流,增加下渗,缓解城市内涝;为城市提供水资源;增加蒸发(植物蒸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答案必须包括水循环环节方可得分,任答2点)‎ ‎【解析】‎ ‎【详解】(1)图中显示,AB一线为山脉边缘,以西以高山高原为主,海拔较高,地形起伏大,因此人口稀疏,以东盆地、丘陵为主,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小,因此人口稠密,因此四川省内以AB一线为界,东部人口较稠密。根据前面的分析可知,造成这种人口分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形。‎ ‎(2)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而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较高,就业机会多,经济收入高,吸引大量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人口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发性迁移,因此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人口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长三角地区经济较发达,而四川、重庆、贵州等地经济欠发达。贵州实施搬迁扶贫政策,影响迁出区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丰富程度。近年来,个体劳动力流动向家庭化迁移转变体现了婚姻家庭等社会因素对人口迁移有较大的影响。‎ ‎(3)题意表明,长江中游城市易发洪涝灾害的原因应从地形、气候角度说明。从气候角度分析,长江中上游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春、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且降水丰富,洪水集中且洪水量大,易发生洪涝灾害;从地形角度分析,长江中游多平原地形,如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地形平坦,地势低洼,河水流动速度较慢,排水不畅,导致洪水来临时,洪峰高,容易导致洪涝灾害。‎ ‎(4)题意表明,积极建设海绵城市的意义应结合水循环环节进行说明。海绵城市可以涵养、下渗和补给等方式调节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缓解城市地表积水(内涝);雨水在城区的积存并净化后,可以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为城市提供水资源;地表湿地和植被增加,会增加蒸发和植物蒸腾,增加城市潜热输出,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3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南方某城镇空间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城市生态廊道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线状或带状生态景观要素,城市中的道路、河流、各种绿化带等都可以建设为生态廊道。‎ ‎(1)P处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 ,判断的理由是 。‎ ‎(2)该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评价该布局模式的利弊。‎ ‎(3)该城镇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园区,①、②、③、④四处最适合的位置是 ‎ ‎,主要理由是 。‎ ‎(4)该城镇拟沿⑤附近河道,修建生态廊道。是否同意这种做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商业区 位于市中心 ‎(2)利: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弊:增加居民出行距离和时间;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及城市建设成本(任答1点)‎ ‎(3)③ 远离居民区;位于河流下游;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对城区污染小;位于城市外围,地价低(任答2点)‎ ‎(4)是 经过市中心,沿主导风向沿伸,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 否 该城市林地面积较大,生态环境较好;生态廊道经过市中心,占地面积较大,成本较高。‎ ‎【解析】‎ ‎【详解】(1)图中显示,P处位于该城市的城市建成区的中心,交通通达度高,因此P处最有可能的城市功能区是商业区。‎ ‎(2)该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从该布局模式的有利方面来看,城市建成区相对分散,建成区之间绿地多,城市建成区对环境的压力相对较少,因此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不利方面来看,城市建成区分散,可能会增加居民上班、购物等活动的出行距离和时间;因为建成分散,每个建成区均需要投资建设配套的基础设施,使得基础设施投资及城市建设成本提高。‎ ‎(3)该城镇规划建设一个化工园区,按照一般理解可知,化工园区一般大气和水污染物排放量相对较大,因此应远离居民区,位于河流下游,当地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从而减小对对城区环境污染;同时化工园区占地广,因此最好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低的地区,图中显示,①、②、③、④四处,③处位于河流下游,最小风频的上风向,且位于城区外围,该为最适合的位置。‎ ‎(4)本题为开放性题目,一定要先表明观点,切忌模棱两可,然后说出理由。该城镇拟沿⑤附近河道,修建生态廊道。如果选择同意这种做法,则理由主要从生态廊道的生态作用方面分析。读图可知,该市东北和东南风频率较高,⑤处河道大致呈东西走向,因此沿河修建生态廊道,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空气流通和扩散,有利于缓解热岛效应;生态廊道与主导风向基本一致,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从而提高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如果选择不同意这种做法,则理由主要从必要性和成本角度分析。图中显示,该城市林地面积占比较大,生态环境较好,没有必要修建生态廊道;图中显示,沿河修建的生态廊道经过市中心,占地面积较大,可能导致城市用地紧张,用地成本较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