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上海市嘉定区2020届高三一模考试
一、选择题(共40分,每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根据图示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可以推测该时刻的月相及发生的天文现象是
A. 新月日全食 B. 新月月全食
C. 满月月全食 D. 满月日全食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月是指在农历的每月初一,当月亮运行到太阳与地球之间时,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对着地球,并且与太阳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看不见月球的情况,图中地球在太阳和月球之间,因此不是新月,AB错误。满月指月球运行到与新月相对位置时的相位,和太阳正对,月球朝向地球的整个圆面都被照亮,时间一般是农历十五、十六,地球位于太阳和月亮之间 ,从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个光亮面对着地球,这时的月相叫“望月”或“满月”,此图的月相是满月。月全食出现在日、地、月三者共线,且地球位于日、月之间,月球才有可能进入地影中,形成“月全食”,而此时若地影不落在月面上时,则正是满月月相,所以月全食只有在满月月相时发生,C正确。日全食是当月亮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太阳完全被月亮遮住的现象,D错误。故选C。
【点睛】日全食时,当月亮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太阳完全被月亮遮住;而日环食时,当月亮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太阳未被完全遮住,只是遮住了中间的部分,四周却可见,所以成为日环食。日环食是日食的一种。发生时太阳的中心部分黑暗,边缘仍然明亮,形成光环。这是因为月球在太阳和地球之间,但是距离地球较远,不能完全遮住太阳而形成的。
2.12月18日,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
A. 达到一年中最小值 B. 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C. 在逐日减小 D. 在逐日增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12月18日太阳直射南半球,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是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最南的位置,12月22日上海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远,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A错误。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海距离太阳直射点最近,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B错误。12月18日至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在逐日减小,12月22日之后 直射点向北移动,上海的正午太阳高度在逐日增大,C正确,D错误。故选C。
【点睛】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
3.北美洲西海岸山脉的形成与两大板块的运动有关。这两大板块是
A. 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 B. 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C. 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D. 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美洲西部属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属消亡边界,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如科迪勒拉山系,多地震、火山,北美洲西海岸山脉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有关,A正确。太平洋板块与南极洲板块边界是生长边界,形成海岭,B错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形成亚欧大陆东部岛弧,C错误。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形成了大洋洲东北部、东部的岛屿,D错误。故选A。
【点睛】六大板块示意图
4.崇明岛是我国第三大岛,形成该岛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 风化作用 B. 堆积作用
C. 侵蚀作用 D. 搬运作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
【详解】
崇明岛位于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形成我国第三大岛,故属于流水沉积作用形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5.下图为某岩石形成示意图,该类岩石是
A. 沉积岩 B. 变质岩
C. 岩浆岩 D. 砂岩
【答案】C
【解析】
【详解】图中岩浆沿地下薄弱处向上运动,岩浆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岩浆岩,形
成岩石的作用是岩浆活动。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侵入岩是岩浆在地下深处冷凝,结晶好;喷出岩为岩浆突然喷出地表,在温度、压力突变的条件下形成,矿物不易结晶,常具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一般矿物肉眼较难辨认。该图是岩浆活动影响下形成岩浆岩的示意图,C正确。沉积岩、砂岩形成和岩浆活动没有直接关系,AD错误。图中没有变质岩,B错误。故选C。
6.我国杭州湾以北的沿海地区,其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这里的地貌类型属于
A. 海蚀地貌 B. 海积地貌
C. 风蚀地貌 D. 风积地貌
【答案】B
【解析】
【详解】海蚀地貌是由海蚀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地表较崎岖,如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等,A错误。海积地貌是由海积作用形成的各种地貌形态,岸线平直,地势平坦,滩涂广阔,如沙滩,沙洲,沙堤等,B正确。风蚀地貌是风直接把地表松散物质或岩石表面的风化产物吹走,并对地表物质的冲击和摩擦,地表较崎岖,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洼地;风积地貌是风沙搬运过程中,当风速减弱,沙尘降落到地面,形成各种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垅、黄土高原。我国杭州湾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较少。CD错误。故选B。
7.下图为2019年嘉定区11月连续5天的天气预报。它显示了嘉定受某一天气系统影响前、影响期间和影响后的天气变化。该天气系统是
A. 暖锋 B. 冷锋
C. 气旋 D. 暖性高压
【答案】B
【解析】
【详解】11月17日至21日,嘉定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先下降后上升,最高气温总体
呈减小趋势,且天气经历了多云—阴—晴—多云—多云变化过程,说明该天气系统过境会造成气温下降,冷锋过境会导致气温降低,11月18日应该是过境时,B正确。暖锋过境会导致气温上升,A错误。气旋过境时一般会出现阴雨天气,气温先升高后下降,C错误。暖性高压温度大于四周,暖性高压过境会导致气温先上升,后下降,D错误。故选B。
8.上海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常出现霜冻。其主要原因是
A. 甲辐射较弱 B. 乙辐射较弱
C. 丙辐射较弱 D. 丁辐射较弱
【答案】B
【解析】
【详解】上海的秋冬季节,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的热量多,降温快,因此易出现霜冻,其主要原因是乙辐射(大气逆辐射)较弱,B正确。甲辐射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白天晴朗天气甲辐射较强,A错误。丙辐射是地面辐射,白天晴朗天气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较强,C错误。丁辐射是大气散失到宇宙空间的热量,云量少,散失到宇宙空间的丁辐射较强,D错误。故选B。
9.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保护资源的再生条件。对水资源保护而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水循环的
A. 蒸发环节 B. 输送环节
C. 降水环节 D. 径流环节
【答案】D
【解析】
【详解】水循环的存在,尤其是海陆间循环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成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以永久使用。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尺度上影响着水循环,人类的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是影响地表径流环节,人类对地表径流环节影响是否合理关
乎水资源是否可以再生,因此对水资源保护而言,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水循环的径流环节,D正确。人类对蒸发环节、输送环节、降水环节影响较小,ABC错误。故选D。
10.三大洋中,北印度洋与众不同,它在冬、夏季风作用下形特殊的季风环流。表示夏季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详解】季风洋流是印度洋北部特有的洋流。洋流随印度洋季风的更替而有季节性的流向转变。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环流系统是逆时针旋转。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风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夏季沿顺时针方向、冬季沿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北印度洋盛行西南季风,BC错误。季风环流夏季沿顺时针方向运动,因此示意图正确的是D,D正确,A错误。故选D。
【点睛】季风洋流
11.城市热岛效应是指一个城市城区的气温高于周围地区的现象,一般用两个代表性测点的
气温差值(即热岛强度表示。下图显示的是某城市热岛效应日和年变化规律。由图可见该城市的热岛效应
①夏季比冬季明显
②冬季比夏季明显
③黑夜比白昼明显
④白昼没有表现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乡村)平均气温的差值,用来表明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度。图中冬季城市温度差大于夏季温度差,因此冬季热岛效应比夏季明显,②正确,①错误。冬季白昼的温度差比黑夜小,夏季白昼的温度差比黑夜小,热岛效应黑夜比白昼明显,③正确。白昼城乡温度差虽然小但仍然存在,④错误。B正确。故选B。
【点睛】城市热岛效应
12.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60%,城市化发展必然产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①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②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
③扩大三大产业差异
④拉低区域整体发展水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60%,城市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提高,城乡互动、工农互促有利于缩小城乡发展的差距;①②正确。城市化发展可以通过第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第一产业发展,可以缩小三大产业差异,③错误。2019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突破60%,城市化发展会使区域整体发展水平会得到极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会得到提高,④错误。A正确。故选A。
13.上海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
A. 商业用地 B. 农业用地
C. 工业用地 D. 居住用地
【答案】C
【解析】
【详解】商业用地主要在内环线和外环线与放射线的交汇处,这些地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A错误。农业用地分布在外环线以外的地区,土地面积大、地价低,B错误。内环线与外环线之间交通便利,距离市场近,地价较低,对市区环境污染较小,且方便工人上下班,C正确。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内环线之内,距离商业区近,内环内第三产业发达,外围是工业区,居住用地居中利于上下班,D错误。故选C。
14.电商(互联网+商业)是目前盛行的一种新业态。某电商企业从我国西北地区釆购农产品,在中、东部地区进行加工、包装,并在网上大量销售。该电商企业釆用这种生产-销售模式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A. 市场 B. 地价
C. 交通 D. 集聚
【答案】A
【解析】
【详解】电商在中东部地区将西北地区出产的农产品加工、包装,在网上大量销售,是由于中东部地区与西北地区地域差异大,且中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西北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A正确。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价高,土地成本高,B错误。该电商企业釆用这种生产-销售模式要求交通便利,但不是主导因素,C错误。该电商企业釆用这种生产-销售模式表现为生产地和市场的分散,不是集聚,D错误。故选A。
15.在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一些发达国家将非高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同类产品,以获得更高的利润。这种产业转移能够促使发展中国家
A. 就业率降低 B. 对外贸易额增加
C. 农业总产值下降 D. 服务业萎缩
【答案】B
【解析】
【详解】非高端制造业一般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这种产业转移能够促使发展中国家就业率上升,A错误。一些发达国家将非高端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再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同类产品,会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额增加,B正确。这种产业转移主要影响第二产业,对农业总产值影响不大,C错误。这种产业转移会促进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D错误。故选B。
16.在世界文化圈中,深受中国、印度、欧美及伊斯兰文化影响,多元文化特色明显的是
A. 东亚文化圈 B. 南亚文化圈
C. 东欧文化圈 D. 东南亚文化圈
【答案】D
【解析】
【详解】东南亚它与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但地理相连,而且很多地区还有“汉字文化圈”,生活着大量的华人。同时东南亚早期还受到印度影响比较大,后来又受到伊斯兰教影响,当然近现代因为殖民的原因,和欧美文化的强势,受到欧美西方文化影响大。所以多元文化特色最明显,D对。东亚文化圈中几乎没有受到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文化影响,排除A;南亚文化圈主要受到印度、欧美及伊斯兰文化影响,受到中国影响低,排除B;东欧文化圈几乎没有受到中国和印度的文化影响,排除C。故本题选择D。
17.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快速辅助定位系统,填补了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卫星导航辅助定位服务技术空白。下列人类活动中,主要釆用该技术的是
A. 粮食产量估算 B. 城市降水变化趋势预测
C. 公交车实时预报 D. 洪涝灾情监测
【答案】C
【解析】
【详解】预测、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处理的应采用GIS,粮食产量估算、城市降水变化趋势预测主要运用GIS,AB错误。公交车实时预报需要对公交车进行定位,可以使用北斗快速辅助定位系统,C正确。洪涝灾情监测一般使用RS技术,D错误。故选C。
【点睛】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预测、实现对信息的分析处理的应采用GIS。
18.主要以消费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布局的农业生产类型属于
A. 灌溉农业 B. 立体农业
C. 地中海型农业 D. 都市农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主要以消费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类型、规模、布局的农业生产类型主导影响因素是市场,灌溉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立体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地中海型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ABC错误。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都市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市场,因此D正确。故选D。
【点睛】地中海式农业是指分布于南欧、西亚、北非地中海沿岸及其它地中海气候区,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并重的混合型农业。优势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等。
19.世界最长重载铁路浩吉铁路(内蒙古浩勒报吉至江西吉安)开通运营,中国铁路版图新增一条纵贯南北的能源运输大通道。该铁路的开通对当地的经济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 促进内蒙古资源开发
B. 增强区域间文化交流
C. 保持沿线地区产业结构
D. 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
【答案】A
【解析】
【详解】浩吉铁路是重载铁路,以能源运输为主,该铁路的开通可以促进内蒙古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A正确。该铁路以能源运输为主,增强区域间文化交流、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安全不是经济方面的影响,BD错误。会促进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升级,C错误。故选A。
20.根据2018年卫星卫星跟踪器发回的信号,人们绘制出一只白鹤的南迁飞行路线轨迹图(下图)。该白鹤南迁过程中沿途地区植被景观变化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
A. 非地带性
B. 纬度地带性
C. 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
D. 垂直地带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该白鹤南迁过程中沿途从辽宁南下至江西省,线路大致是南北走向,沿途自然带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变化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主要是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B正确。非地带性是在地表因受海陆差异、地势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与地带性相异的各种地域分异现象,该白鹤南迁线路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地带性规律,A错误。沿海到内陆的地带性规律自然带是东西向变化更替,C
错误。垂直地带性是自然带在垂直方向上更替,D错误。故选B。
二、读图分析题(共60分)
21.2006年我国商务部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引导桑蚕业由浙江、江苏等传统产区向西部的广西、云南等地转移。至2018年,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桑树喜高温多湿环境,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下表和下图)
材料二 2016年广西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71.6%。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50.1%、17.6%、32.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2016年广西初中学历以下劳动力人口占劳动力总量的72.7%,大专及以上学历仅占9.21%。
材料三桑蚕生产已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优势特色产业,其特有的亚热带蚕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桑蚕业快速发展,但桑蚕生产仍停留在小作坊种植模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蚕桑茧丝产业仍然为“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传统产业链模式,生产产品单一、用途单一。
(1)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己连续13年位居全国首位,分析广西蚕茧产量和单产高于江浙两省的优势气候条件。
(2)从社会经济因素角度分析导致我国桑蚕业“东桑西移”至广西等西部省区的原因。
(3)分析广西桑蚕生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4)分析广西因地制宜发展桑蚕经济可以釆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1)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纬度较低,年平均气温高于江浙两省,热量条件优越,年降水量充沛,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
(2)①政府对西部桑蚕业发展的政策支持。②广西特有的亚热带蚕业创新体系,从技术的角度促进了蚕业转移落地。③广西省土地资源丰富,土地价格低,有较充足的农业劳动力,有利于养蚕业的发展。④“缫丝—织绸—制衣”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蚕产品加工产业易于发展,也有利于东蚕西移。
(3)①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程度上制约蚕桑产业做优。②桑蚕养殖以小作坊形式为主,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低③桑蚕业产品单一,用途单一,产品附加值难以提高,产业难以做强。
(4)①组建桑蚕生产合作社或联合体,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②进一步扩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的桑、蚕品种,提高桑、蚕的产量和质量。③加强桑、蚕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养殖从业者的技能。④开发以桑蚕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⑤培育桑蚕加工业,开发更多更好的蚕丝加工产品,向蚕丝产业链的高端发展。
【解析】
【分析】该题以广西种桑养蚕为材料,考查桑蚕业“东桑西移”的原因及其影响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逻辑推理能力,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详解】(1)气候条件包括:气温、降水、昼夜温差、热量。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纬度低,气温高,高温期长,据表中数据分析,年平均气温高于江浙两省,受冬季风影响小,热量好,适宜桑蚕生长的时间长;据表中数据分析,年降水量充沛,高温期湿度较大,降水多,气候条件更有利于桑树的生长发育。
(2)2006年我国商务部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政府对西部桑蚕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有的亚热带蚕业技术创新体系使桑蚕业快速发展,从技术的角度促进了蚕业转移落地。2016年广西劳动力占总人口比例71.6%,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为50.1%,从受教育程度低,廉价劳动力丰富,有利于养蚕业的发展。蚕桑茧丝产业仍然为“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传统产业链模式,“缫丝—织绸—制衣”是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广西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较低,蚕产品加工产业易于发展,也有利于东蚕西移。蚕茧品质优良,产量大,国内外市场需求量大。
(3)“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能满足发展需求”,因此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一定程度上制约蚕桑产业做优,缺乏创新。“蚕桑茧丝产业仍然为“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传统产业链模式” ,说明抗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低,跟不上现代市场节奏。“生产产品单一、用途单一” 附加值难以提高,产业难以做强,经济收入低。
(4)广西因地制宜发展桑蚕经济可以釆取的有效措施可以从加强种桑养蚕的科研投入、打造品牌优势、开发新产品等方面回答。针对“种桑—养蚕—结茧—缫丝—织绸—制衣”传统产业链模式,可以组建桑蚕生产合作社或联合体,提高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针对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桑、蚕养殖专业人才培养提高养殖从业者的技能;可以进一步扩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的桑、蚕品种,提高桑、蚕的产量和质量;开发旅游、文化市场,实现多元化经营,开发以桑蚕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加大桑蚕相关产业的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延长产业链,开发更多更好的蚕丝加工产品,向蚕丝产业链的高端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22.天山北坡城市群东起新疆哈密市,西至阿拉山口市和霍尔果斯市,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中经济地位日益凸显。读图文资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天山北坡三大产业产值结构变化图、五大规模城市的四大主导产业表和城市群简图
材料二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2.07%,而新疆地区为0.56%,且80%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卫生教育领域,工程技术、农业方面研究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
材料三 为促进天山北坡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新疆提出天山北坡城市群应该明确城市分工,实现第二产业错位发展,例如克拉玛依开辟高端化、精细化成为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重要的油气化工聚集地,石河子大力发展纺织业等。
(1)简述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并简要分析其主要原因。
(2)概述2011年以来,天山北坡城市群一、二、三产业结构的变化特征。
(3)分析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发展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以及对自然环境可能的影响。
(4)评价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错位发展战略的合理性。
【答案】(1)空间分布特征:沿天山山麓和(或)河流以及铁路干线分布。主要原因:沿山麓河流分布有利于城市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必须的水资源;沿铁路干线分布有利于城市群内部以及城市群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人员往来,促进城市群经济发展。
(2)2011年以来,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上升;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
(3)关系: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以石油加工、有色和黑色金属加工、纺织业等为主,其主要依赖于天山地区的石油、有色金属、煤炭、棉花等资源为原料,对自然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可能的影响:这些产业对水资源的消耗量比较大,城市群所在绿洲的其他自然植被获得水资源可能会减少,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些产业废气排放量比较大,对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
(4)由表中资料可见,该城市群各城市的第二产业具有高度的雷同性,不同城市可能会出
现争资源,争市场等的的情况;其次,新疆研发投入低,工程技术科技人员偏少;这不利于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错位发展可以避免内部相互竞争,集中有限的研发投入和集中有限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发挥人才的集中优势,从而促进城市群不同城市共同、协调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天山北坡城市群空间分布特征、原因、第二产业发展的条件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
【详解】(1)天山北坡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可以结合图示从形态及分布位置描述。由图可知,天山北坡的城市由于区域缺水,且城市对交通要求较高,故综合考虑水源、地形、交通等条件,图中城市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和山麓、绿洲地区,且多分布于交通线路两侧,城市群对交通有更大的需求,大致沿铁路干线呈带状分布。
(2)据材料一表中数据分析,2011年至2015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明显上升,第一产业比重变化很小;产业结构由“二、三、一”转变为“三、二、一”,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
(3)天山北坡城市群第二产业比重较高的是以石油加工业、有色金属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加工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制造和化学制造业等为主,对自然资源具有高度依赖性高,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工业区,主要依赖于天山地区的石油、有色金属、煤炭、棉花等资源。这些产业过度依赖资源开发,可能会对水资源的消、耗量加大,附近绿洲的自然植被获得水资源可能会减少,从而对自然环境产生影响;这些产业污染较重,废气排放量比较大,对该地区的大气环境产生影响;资源开采可能会导致植被破坏,加剧荒漠化。
(4)由材料一表中资料数据分析可知,该城市群各城市的第二产业具有高度的雷同性,不同城市可能会出现争资源,争市场等的的情况。据材料二分析,2015年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新疆地区为0.56%,且80%的专业技术人才集中在卫生教育领域,工程技术、农业方面研究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新疆研发投入低,工程技术、农业方面研究人员数量呈下降趋势,这不利于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新疆提出天山北坡城市群应该明确城市分工,实现第二产业错位发展,如克拉玛依走高端化、精细化路线,石河子大力发展纺织业,产业结构多元化等。错位发展可以避免内部相互竞争,集中有限的研发投入和集中有限的工程技术人员,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和发挥人才的集中优势,从而促进城市群不同城市共同、协调发展。
23.丹麦积极倡导“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模式,是举世公认的能源问题处理最好的国家之一。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对于丹麦而言,风力发电作为一项出口产业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国内企业率先开发出了最尖端的风能开发利用技术。风电产业和风机制造业巳形成一定规模,并具备相当的竞争力。除了陆地,丹麦还在附近海域建立了大量风电场。
(1)从地理位置、气候、地形等角度,概述丹麦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2)概述丹麦风电场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该国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3)简述丹麦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对其经济和环境的积极意义。
(4)丹麦被称为国际“高效、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发展典范。根据图乙、图丙说明丹麦获得这一赞誉的主要事实依据。
【答案】(1)地理位置:丹麦位于欧洲北部,地处中纬度(温带)地区,北部隔北海和波罗的海与瑞典相望,南部与德国接壤。气候:丹麦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地形: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相对低平。
(2)空间分布规律: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日德兰半岛和岛屿的西部沿海地区及海上。原因:①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海洋西风,岛屿的西部沿海地区为迎风坡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②周围海洋面积广阔,沿海及海丈风力大,风能源丰富。
(3)经济:发展风电产业,加大风能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风电设备、技术和电力的出口,增加外汇收入。环境:有利
于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丹麦陆地面积有限,风电产业对土地占少,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有利于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扬长避短。
(4)高效:GDP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说明丹麦的单位GDP能耗在不断下降,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清洁:能源消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同时,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下降,说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助于改善大气环境)。可持续:从可再生能源结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上升,2050年将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显示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
【解析】
【分析】本题以丹麦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风能资源丰富的原因、区域主要的能源以及能源利用等相关知识。
【详解】(1)本题考查区域地理位置的描述,主要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邻国位置、交通位置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分析可知,丹麦地处北半球,位于亚欧大陆西北部,位于欧洲北部;从纬度位置来看,丹麦位于西欧中纬度的温带地区;从海陆位置来看,丹麦西临北海,东临波罗的海;东北与瑞典隔海相望,南部毗连德国。气候方面:丹麦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地形方面:位于西欧平原,地势相对低平。
(2)据图甲风电场空间分布分析可知,风电场的分布不均匀,主要分布在日德兰半岛和岛屿的西部沿海地区及海上。丹麦地处中纬西风带,常年盛行海洋西风,地处平原,地形对西风阻挡作用较小,岛屿的西部沿海地区为迎风坡风力强劲,因此风能资源丰富;地处半岛、岛屿,周围海洋面积广阔,沿海及海上风力大,风能源丰富。
(3)本题要求回答风电产业对经济和环境的积极意义,应该从经济和环境两方面分析。在经济方面:大力发展风电产业,加大风能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本国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发展。可以输出风电设备、技术和电力,增加外汇收入。环境方面:风电属于清洁能源,大力发展风电产业有利于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利于保护环境;丹麦陆地面积有限,风电产业对土地占少,有利于节约土地资源;海上风力发电有利于利用广阔的海洋空间,扬长避短。
(4)据图乙分析,图中丹麦GDP波动上升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说明丹麦的单位GDP能耗在不断下降,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利于节约能源,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因此“高效”。GDP波动上升的同时,能源消耗总量基本保持不变,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续
下降,说明温室气体排放减少,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趋势,有助于缓解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清洁”。据图丙分析,从可再生能源结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丹麦的可再生能源比重不断上升,2050年可再生能源比重接近100%,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显示出强劲的可持续发展势头,因此“可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