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8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区域可持续发展
专题十四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第31讲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考纲解读] 1.掌握区域概念的内涵和特点。2.掌握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考点一 区域的含义与特征
1.区域的含义
(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2)特征
①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②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
③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④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提示] 区域差异性的表现
(1)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2)区域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也存在差异性。并非内部地理要素绝对一致,如我国南方水田区也存在旱地,西北干旱区也存在绿洲,即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只是求大同而存小异。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影响因素:主要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3)类型及特征
①乡村地域: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
②城镇地域: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对乡村地域产生带动作用。
(4)区域空间结构的点、线、面、网
空间结构类型
举例
点状
工业、城市、商业中心
线状
交通线、通讯线、供水线
面状
农业、城市辐射力、工业区
网络状
交通网络、通讯网络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①第一产业: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
②第二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③第三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
产业结构主要表现为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差异表现:三次产业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
①地区差异
传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工业(加速推进工业化)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小,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②时间变化
发展前期: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化时期:工业经济比重迅速上升,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城市化时期: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三、二、一”的格局。
(4)区域发展过程中空间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
区域在发展前期,以第一产业为主,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加速,转变为以第二产业为主,当区域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区域经济以第三产业为主。如下图所示。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填空]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第1题。(2015·江苏卷改编)
客家人选择土楼这种独特房屋形态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安全防御 解析: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方式。在当时战乱不断的状况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这种建筑方式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乱。
2.[问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5·江苏卷改编)
材料一 2013年,河北省粗钢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11.6%,占全国产量的23.9%。钢铁产业成为河北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唐山和张家口分别占全省产量近50%和4%。
材料二 下图为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
(1)河北省成为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的条件是_______。
(2)张家口发展钢铁工业对京津地区环境的影响是_______。
(3)分析河北省发展钢铁工业的利弊。
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河北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煤、铁资源丰富;市场广阔;交通便利;工业基础好(任答3点) (2)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易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位于水源地的上游,易造成京津地区水源污染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任答2点) 加剧水资源短缺;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大能源、交通压力(任答2点) (4)调整钢铁工业布局;加大科技投入;优化钢铁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环境保护
解析:本题以河北省煤铁资源分布与水系图、钢铁工业布局与产量为信息源,考查工业布局和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措施。第(1)题,工业区位条件可从资源、交通、市场等角度回答,注意要结合材料提供的信息作答。第(2)题,钢铁工业属于重污染工业,该地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盛行西北风,张家口位于京津地区的西北方,即冬季风的上风向,会造成京津地区大气污染;同时图中显示张家口位于流经京津地区河流的上游位置,会污染京津地区的水资源。第(3)题,发展钢铁工业的“利”主要体现在经济与就业方面,“弊”主要体现在加大环境、资源、交通压力方面。第(4)题,本题可借鉴鲁尔工业区整治措施来回答,注意要针对钢铁工业分析,即调整工业布局,优化钢铁产业结构,以及加大科技、环保投入。
3.[问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2015·山东卷改编)
位于瑞典和丹麦两国交界处的厄勒海峡地区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促进了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医疗技术和医药技术等产业的集聚发展。目前,该地区已成为欧洲著名的“医药谷”。2000年,厄勒海峡跨海大桥建成通车。下图为厄勒海峡地区及周边区域图。
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
答案:高校多,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政府政策支持,医药产业集聚;区内拥有航空港,高速公路贯穿,交通便捷;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解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要结合材料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如材料中提到拥有多所著名大学,具有技术和人才优势;当地政府通过多种方式支持产学研合作项目,说明有政策支持;有高速公路、飞机场等说明交通便利;据图中厄勒海峡的位置可确定其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环境优美。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区域界线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是( )
A.河流 明确的 B.湖泊 模糊的
C.交通线 模糊的 D.山脉 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答案:1.D 2.C 解析:第1题,由图知区域界线沿山脊线划分,行政区界线明确。第2题,由图知该地有高校园区,科技发达,有飞机场,交通便捷,森林公园,环境优美,适宜发展电子工业。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3~4题。
3.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4.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答案:3.A 4.D 解析:第3题,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长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第4题,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提示] 地理区位和地理位置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实际的应用中易混淆。区位包括绝对区位和相对区位两层含义。绝对区位是指该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是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由此可知,区位概念包含位置概念。地理位置可分为下列类型: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分布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区域特征类
在分析各区域的地理特征时,应从区位入手,从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特征。
1.区域特征分析的角度
区域地理环境是分析区域问题的基础,突出的区域地理特征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分析区域地理特征时,主要遵循以下分析思路。
明确区域地理特征的要素构成
(1)自然地理要素构成
地理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政治地理位置、交通地理位置等。
地形地势:地形类型、地势起伏、地形分布、主要地形区、特殊地形等。
气候: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气候因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河流水文:河网密度、水系分布、流向、流量及其变化、补给类型、含沙量等。
(2)人文地理要素构成
经济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国民经济结构、工农业生产与分布、国际贸易等。
居民:人种、人口及其分布、民族和宗教、文化等。
城市: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化水平、城市环境问题等。
交通:交通运输线和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密度、交通运输方式、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等。
2.综合分析区域的地理特征
分析时主要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入手,并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用整体性的观点,理清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地理特征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明确区域的整体性特征。
3.区域地理特征答题模板
(1)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答题模板
地理位置(沿海或内陆、大陆东岸或西岸)、地形(类型、多少、分布、地势、地质条件、特殊地貌类型等)、气候(类型、显著特征)、水文(河流、湖泊类型、主要特征)、土壤(类型、厚薄、肥力高低等)、植被(类型、分布、多少)、自然资源(类型、多少、丰富程度、分布特点等)。
(2)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特征的描述,常用的答题模板
①农业生产特征:农业地域类型、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其分布、单位面积产量、农业部门结构、生产经营方式、商品率、生产水平(机械化程度、集约化程度、专业化程度等)。
②工业生产特征:工业的发达程度、主要工业部门及结构、工业地域分布、技术水平、工业产品的销售和工业原料、能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等。
[典例强训提能力]
[例] (2010·全国新课标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1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下图示意我国2000年与2007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区分布。
(1)据图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
(2)简述广西桑蚕业迅速发展的优势地理条件。
(3)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
答案:[答案] (1)答案要点一:全国总产量增长较快;传统主产区中,珠江三角洲发展较快,其他发展缓慢;广西迅速发展,成为最大的桑蚕养殖省区;其余省区(大于0.1吨)多数有发展,只有新疆减产较大。答案要点二:东部原产量大,增长量较少;中部有明显增长,但总产量相比变化不大;西部以广西为代表增长迅速;主产区由东部转移到西部(总产量2000年以东部最多,2007年以西部最多)。(2)热量资源丰富(纬度较低);劳动力丰富且价格较低;离珠江三角洲较近,便于引进生产技术(经验)和销售产品。(3)赞成。理由:经济较落后,耕地较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热量条件好等。或不赞成。理由:地势较高,交通不便,离市场较远,与广西竞争处于劣势等。
[解析] 第(1)题,题目要求简述我国桑蚕养殖业的发展特点,因此回答的角度必须立足全国,而图示材料反映的正是全国桑蚕业的发展。读图可知我国桑蚕业的发展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的趋势,对图进行描述即可。第(2)题,文字材料中说明了桑蚕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对广西的自然地理条件进行分析,可以描述其优势自然条件。不可忽视的是材料中还有“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这句话,由产业转移的知识我们知道,产业移出地区距移入地区近,可为产业转移提供有利条件。第(3)题,依据发展桑蚕养殖业需要的条件,将贵州和广西进行对比,分析贵州具备的优势条件或不利条件,然后做出肯定或否定回答。
考点二 区域差异
对比不同的区域,找出区域间的差异,是分析各区域发展方向、采取因地制宜开发治理措施的前提。区域差异的分析则应从区域特征组成要素的差别入手,同时注重要素间的联系。对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如下:
1.不同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1)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气候差异的形成
②地貌差异的形成
③水文差异的形成
④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形成了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⑤植被差异的形成
不同的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因素形成了植被数量、种类、形态等方面的差异。
(2)不同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差异及其成因
①农业
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差异→作物种类、耕作制度、产量等差异,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机械化、生产率、商品率等差异。
②工业
资源、市场、劳动力、科技、交通、政策等差异→工业类型、规模等差异。
③人口
区域耕地、水资源等自然条件差异和经济发展状况、科技发展水平、开发历史等社会经济条件差异→人口规模、密度、增长速度等差异。
④城市
地形、气候、河流、资源、交通等差异→城市形态、数量、规模、发展水平等差异。
⑤交通
地形、位置、经济、科技、人口等差异→交通方式、通达度等差异。
2.区域发展差异实例
(1)实例一: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比较不同地区的差异
①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自然环境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位置
位于30°N 附近,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大致位于43°N~48°N,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分布广泛;多旱地;耕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
贫乏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②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农业
耕作方式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主要作物
水稻、油菜、棉花等
玉米、春小麦、大豆等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其他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
工业
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利用当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商业贸易发达
商业贸易规模相对较小
(2)实例二: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历史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我国四大地区差异的自然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地形
以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以高原、盆地、山地为主
气候
季风气候为主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为主
自然
资源
水资源、生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能源短缺
各类矿产资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丰富
③我国四大地区差异的社会经济因素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西部地区
社会因素
城市化水平
较高
较低
科技、教育、文化
科技、教育发达,人口文化程度高
科技、教育欠发达,人口文化程度低
对外开放程度
高
较低
经济因素
发展基础
发展早,基础好
发展较晚,基础较差
产业结构
较合理
不合理
交通运输状况
交通便捷、海陆联运便利
交通通达度差、交通不便
④我国四大地区的差异比较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优势
主要农业基地、工业区;交通尤其海运便利;城市化、科技文化水平高;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能源、矿产丰富;农林牧产品重要产区;有色金属等重工业发达;对俄罗斯和蒙古的边贸有优势;交通以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主
有70%的国境线,利于沿边贸易;能源、矿产、旅游资源前景可观;西南水力资源充足
存在
问题
能源、原材料不足;有些城镇人口密集区环境污染严重;江河下游洪涝多;北方各省区淡水资源短缺
山西煤炭外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东北森林过度砍伐;黄河下游、长江中游的水患;长城沿线的风沙
工农业基础薄弱;科技文化欠发达;交通落后;西北土地荒漠化严重;西南交通困难
续表
东部地区和东北
中部地区
西部地区
发展
方向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成为人才信息基地,参与国际竞争;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农业;发挥技术创新优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建商品粮、农、林、渔基地;东西交通建设;通信和生态环境建 设
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发展边境贸易
(3)实例三:我国南方和北方的主要差别
通常情况下,我国的南方和北方是针对东部和东北地区而言的,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无论是自然条件,还是社会经济发展方面,南方和北方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自然条件
地形
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山地、丘陵、平原、盆地、高原均有分布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植被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及热带季雨林
土壤
棕壤、黑土、钙质土、部分盐碱土
红壤、砖红壤
社会经济条件
农业生产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以水田为主,长江流域和珠三角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工业生产
以重工业为主
以轻工业为主
产业结构
以传统产业为主,面临调整
第三产业迅速发展,转型较快
交通运输
比较发达
比较发达,内河航运相对发达
对外开放
开放程度相对较低
开放程度高,对外联系方便
(4)实例四:西部大开发
①目的: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②范围:西部大开发的范围包括西部地区的12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③优势: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丰富。
④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⑤意义
缩小我国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扩大内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提示:进行西部大开发关键要做好以下三点:①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②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③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深挖高考命题点]
1.[判断]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分别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的重要指标。下图为近年来五省市人均GDP和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的统计图,图中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各省市括号中的数值为其万元产值能耗,全国平均值为0.74(单位:吨标准煤/万元)。(2016·浙江卷改编)
关于五省市经济发展状况的叙述
(1)山西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湖北。( )
(2)上海经济发展速度低于江苏。( )
(3)湖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江苏。( )
(4)广西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 )
答案:(1)× (2)√ (3)× (4)×
解析:此题为坐标图判读类问题,解题关键是看清看懂各坐标代表的含义及坐标数值。依材料可知X轴表示人均GDP增长率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速度,越向右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速度越快,第(2)题和第(4)题均是对经济发展速度的描述,依据它们在图中的左右位置关系可判断数值大小,即可判断出经济发展速度快慢,故可知第(2)题正确,第(4)题错误。同理可知Y轴表示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即表示经济发展水平,越向上数值越大,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读图可知,第(1)题和第(3)题均错误。
2.[判断]2015年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战略积极推进年。下图为“一带一路”主要线路示意图。(2015·江苏卷改编)
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部沿海地区差异的描述
(1)东部人口稠密,西部地广人稀。( )
(2)东部城市化进程快,西部城市化水平高。( )
(3)东部产业结构层次高,西部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 )
(4)东部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西部农牧业发达。( )
答案:(1)× (2)√ (3)× (4)×
解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东部沿海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沿海地区位于欧洲,两地都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东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低,西部欧洲均为发达国家,已进入后城市化阶段,速度缓但水平高;东部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层次相对西部要低,资源密集型产业发达;东部发展中国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于西部发达国家,且西部以乳畜业为主。
3.[判断]区域人口对资源压力指数是全国某资源人均占有量与区域该资源人均占有量之比,此比值可作为判断区域人口规模适宜程度的指标之一。(2014·浙江卷改编)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值之比
城市化水平(%)
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
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
全国
1.00
52.57
1.00
1.00
青海
0.86
47.44
0.14
0.95
河南
0.82
42.43
7.74
1.07
黑龙江
0.93
56.90
1.00
0.29
浙江
1.65
63.20
0.83
2.56
(1)人均GDP水平越高,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大。( )
(2)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耕地压力越小。( )
(3)人均GDP水平越高,则城市化水平越高。( )
(4)城市化水平越低,则人口对水资源压力越小。( )
(5)青海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条件最佳。( )
(6)河南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
(7)浙江发展用耕地多的产业条件最佳。( )
(8)黑龙江发展商品农业耕地条件最佳。( )
答案:(1)× (2)× (3)√ (4)× (5)× (6)× (7)× (8)√ 解析:人均GDP最高的浙江,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0.83,远小于河南的7.74,(1)错误。城市化水平低的河南,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1.07,大于青海和黑龙江,排除B选项;河南的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最高,(4)错误。青海人均GDP和城市化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相对落后、人才缺乏,不利于发展高科技产业。河南人口对水资源压力指数为7.74,说明水资源缺乏,不利于发展耗水较多的产业。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2.56,说明人均耕地少,不适合发展用耕地较多的产业,而黑龙江人口对耕地压力指数为0.29,说明人均耕地面积大,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
4.[填空、问答]根据中央的战略部署,江苏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立了对口支援关系。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1·江苏卷改编)
材料一 图1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图,图2为江苏省简图。
图1 图2
材料二 图3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江苏省三次产业比例统计图。
图3
(1)试比较新疆和江苏两省区的自然特征。
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________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________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________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______为主
较少
(2)新疆和江苏都有丰富的风能资源,简述两省区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的特点。
(3)比较两省区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
(4)简述江苏和新疆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对新疆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江苏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1年,新疆正式启动了霍尔果斯国家级特殊经济开发区的建设。试分析霍尔果斯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
答案:(1)
省区项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地形
①以盆地、山地为主
以平原为主
气候类型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②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河流
河流少,水量小
③河网密集,水量大
矿产资源
丰富,以④能源资源(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为主
较少
(2)新疆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天山及其以北地区和昆仑山区。江苏省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3)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新疆大于江苏;第二、三产业比重江苏大于新疆。(4)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利于产业升级,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缓解资源紧张局面;扩大市场 (5)是通向中亚的重要门户;交通便利;政策支持;自然资源丰富。
解析:(1)结合图1和图2,可以清楚地比较两省区的地形、气候、河流、矿产资源的不同特征。(2)由材料一中的“有效风能密度”信息,分析两省区的风能资源空间分布特点。(3)由材料二分析两省区的三次产业比例的差异。(4)江苏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强,但矿产资源缺乏;而新疆位于我国西部,矿产资源丰富。新疆、江苏的相互协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5)霍尔果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资源丰富,加上国家的特殊政策,都是有利的发展条件。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要素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下列三图中分别标注了我国的甲、乙、丙三个不同区域。读图,回答1~3题。
1.甲区与丙区的自然景观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丙区纬度较低,热量较充足
C.丙区海拔高,气温低
D.甲区年降水量多,获得太阳辐射少
2.比较甲、乙、丙三个地区,从农业角度来看,共同点是( )
A.夏季热量充足,雨热同期
B.地形平坦广阔,地广人稀
C.农作物都有春小麦、玉米、甜菜
D.土壤肥沃,黑土广布
3.乙区域中的山脉为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该山脉大致是( )
①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 ②暖温带和中温带分界 ③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分界 ④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分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答案:1.B 2.A 3.D 解析:第1题,甲、丙分别是我国黑龙江省附近和山东省。山东位于沿海,黑龙江距海也不远,故A项错误;山东纬度显著低于黑龙江,受夏季风影响更大,降水和热量条件都较黑龙江充足。第2题,都位于季风气候区,故A项正确;只有黑龙江地广人稀,B项错误;春小麦和甜菜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山东是暖温带,C项错误;只有黑龙江分布有黑土,D项错误。第3题,乙区域中的山脉是贺兰山,①③正确。贺兰山位于中温带内部,②错误;④对应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
(2017·湘潭模拟)甲、乙、丙、丁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据此回答4~5题。
4.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所在地形区的植被以针叶林为主
B.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丁沿线以北植被少,荒漠化严重
5.对甲所在地区人们的农业生产活动叙述,正确的是( )
A.粮食生产以种植水稻为主
B.主要从事旱地耕作
C.畜牧活动是主要农业活动
D.经济作物的种植以大豆和油菜为主
答案:4.D 5.A 解析:从图中信息来看,甲所在地区为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油菜等作物;乙所在经济区为长江三角洲地区,这里位于亚欧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地震活动较少;丙地位于我国的青藏高原,太阳能丰富,光照充足,但热量不足;丁地区所指的长城以北主要位于内蒙古高原,降水较少,荒漠化严重。
[方法指导] 区域差异分析的方法
(1)依据区域的整体性特点,执因索果层层推理自然环境差异:位置→气候(结合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
(2)按照“遵地之规、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分析自然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从产业活动(农业、工业等)、交通运输、城市化水平、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人类活动差异。
区域差异分析类题目
1.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的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
(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答题思路为
(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答题思路为
(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答题思路为
2.自然要素差异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位置
纬度位置
地处北温带(热带、北寒带或南温带、南寒带);地处西风带(信风带、东风带)
海陆位置
大陆东岸(西岸),临太平洋(大西洋);四面环海,深居内陆
气候
气温
终年高温(严寒);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气温日(年)较差大(小)
降水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降水集中于夏季(冬季);雨热同期;有明显旱、雨两季
地形
地形类型
以山地、丘陵(高原、盆地)为主,平原面积广(狭小)
地势起
伏状况
地势起伏大(小);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倾斜);自东南向西北倾斜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大(小);汛期长(短),有明显夏汛;有(无)结冰期;含沙量大(小);水能丰富
水系特征
流域面积大(小);流程长(短);支流多(少);(南北)对称分布;河网密布(稀少)
土壤
类型及肥
力状况
肥沃的黑土(紫色土、水稻土);土壤贫瘠、荒漠化严重
植被
类型、覆
盖率
以亚热带常绿硬(阔)叶林为主,植被茂密;植被稀少,以草原、荒漠为主
资源
种类、数量
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森林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等丰富;水资源丰富(短缺)
3.人文要素差异答题术语
思考方向
满分术语
农业
农业类型
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种植园农业、乳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等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
其他
耕作制度或熟制、作物种类、耕地类型(水田、旱地)
工业
工业类型
轻工业或重工业(为主)
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为水源);社会经济条件:原料、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数量、价格、素质)、土地价格、科技;环境条件
城市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区位因素、城市环境问题
交通
交通运输线、交通枢纽、交通运输网的密度、影响交通线布局的主要区位因素
环境
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破坏,包括资源(土地、生物、水、矿产)破坏与浪费和环境恶化(荒漠化、水土流失)两大方面
[典例强训提能力]
[例] (2017·南通调研)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春节期间,为满足乌鲁木齐市场的需求,大批的新鲜蔬菜瓜果从海南运往新疆。
材料二 下图为海南、新疆两省区相关地图。
(1)海南岛和新疆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优势分别为( )
A.光照 水源 B.热量 光照
C.降水 热量 D.热量 水源
(2)受地理位置、地形、资源等因素的影响,两省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除了公路和铁路运输外,海南还有________,新疆还有________。
(3)判断两省区的地形特点并说出判断依据。
(4)结合两省区的资源特点,分析它们各自的发展方向。
[答案] (1)B (2)海洋运输 管道运输 (3)海南:中部高,四周低;新疆:山地、盆地相间分布。判断依据:图中河流的流向。(4)海南:依靠油气和生物资源优势,培育和发展相关支柱产业;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热带高效农业;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新疆:利用光照充足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优势,发展特色农业;依托煤、石油、天然气资源,建设能源基地。
[题后感悟]
考点三 区域发展阶段
1.区域不同发展阶段衡量指标
(1)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2)综合指标:如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不同区域发展阶段特征
结合具体区域,顺着历史发展的过程,探究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相当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很少,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
表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增长态势
工业化、城市化推进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全面升级
内部经济差异
较小,缺乏拥有雄厚实力的大型中心城市
相继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
逐渐缩小,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三次产业状况
农业经济比重相当大,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
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开始由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大规模转移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逐渐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先进科技和信息、金融等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
三大产业产值
一>二>三或一>三>二
二>一>三或二>三>一
三>二>一
对外开放程度
较低,表现出典型的自给自足特征
逐步提高
大幅度增强
发展状态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3.实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1)实例一:以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为例,分析区域发展阶段的特征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区位条件
①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丰富的煤炭资源;②苏必利尔湖附近优质的铁矿;③运河开通、铁路修建及五大湖便利的交通;④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推动
①本区资源开采规模加大,外地资源的大量输入;②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③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
①资源衰减、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劳动力价格上涨等不利条件的限制;②高科技的推动;③交通运输网络的信息商务网络的形成
发展特点
形成以匹兹堡为中心的钢铁中心,但整个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开放程度较低、农业占较大比重
①工业带形成,产业结构日趋复杂,发展了机械、化学、汽车、纺织等部门;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②城市化水平提高,形成“芝加哥—匹兹堡”城市群,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城市化、工业化达到较高水平,传统工业衰落,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兴起,环境日趋改善,产生新的增长活力
发展趋势
整个区域处于低水平均衡状态
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增长发展状态
处于相对均衡的发展状态
(2)实例二: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分析区域在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①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
②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③现代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
4.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
(1)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2)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3)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由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
(4)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
5.实现区域再生的措施
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资源枯竭、设备老化、污染严重、地价上涨等造成区域经济整体衰退,区域必须寻找新的发展,才能实现区域高效益综合发展。其措施如下:
(1)调整区域产业结构,改造传统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
(2)治理环境污染,改善区域环境。
[深挖高考命题点]
[问答]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6·天津卷改编)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图1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图2 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1)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2)由高速铁路和公路运输、管道运输、海上运输、航空运输、光缆信息传输等组成的新“丝绸之路”,体现出地域联系方式的哪些发展趋势?
(3)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我国西部一些城市作为新“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将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这些城市应如何适应这种变化?
答案:(1)自然环境的恶化;沿线古文明中心的衰落。(2)网络化;综合化(立体化;多样化);高速化;专业化;大型化(规模化)。(答出3点即可)(3)发展外向型经济;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答出2点即可)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北方古“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而现在北方古“丝绸之路”沿线内陆段气候干旱,自然环境逐渐恶化,由此导致古文明中心衰落,引发古“丝绸之路”的全线衰落。第(2)题,仔细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3)题,我国西部新“丝绸之路”沿线城市应当发展外向型经济,不断提高生产、服务水平,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对外交通等,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
(2017·河北联考)2013年7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读图,回答1~3题。
1.早期有利于底特律经济发展的条件是( )
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
B.水陆交通便利
C.开发历史悠久
D.石油资源丰富
2.近年来,底特律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区域竞争力下降
B.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人口容量小
D.传统产业衰退
3.我国下列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与底特律相似的是( )
A.杭州市 B.济南市
C.黄山市 D.大同市
答案:1.B 2.C 3.D 解析:第1题,底特律开发较晚,早期劳动力并不丰富,石油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其位于五大湖沿岸,水陆交通便利。第2题,底特律人口外迁的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区域竞争力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第3题,人口外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说明底特律处于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同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
(2017·石家庄模拟)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发展条件的差异在发展速度、发展进程上也有明确反映。因此,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因地、因时制宜地制定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和规划。读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差异示意图,回答4~5题。
4.关于t2时刻各区域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区域1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B.区域2处于发展后期阶段
C.区域3进入起步阶段
D.图示三区域所处发展阶段相同
5.若用图示意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分析图示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现阶段我国各区域对资源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B.现阶段我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应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
C.从区域3到区域1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
D.要实现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需宏观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t2
时刻,区域1处于对资源开发、利用日趋减少的时期,属于转型阶段;区域2处于快速开发、利用本区资源的时期,属于快速发展阶段;区域3处于本区资源开发利用的起步阶段。第5题,从图中看出,区域1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较早,区域3开发利用资源的时间最晚,从区域1到区域3反映了我国经济从沿海向内陆的发展趋势;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资源依赖程度在不断降低,但是西北内陆地区资源丰富、经济落后,对资源依赖程度仍然较高,因此要实现区域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统一,就必须协调各区域的关系。
产业结构图的判读
1.产业结构示意图类型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饼状图、三角坐标图等形式。
图1 某市1978年和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柱状图)
图2 某市2007年和2016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图(饼状图)
图3 四地三次产业比重构成图(三角坐标图)
2.产业结构示意图判读
(1)在判读产业结构示意图时,一般要把握三点:
无论是哪一类示意图,在某年份,某地区(市)三次产业各占比重之和一定为100%。若比较不同年份,某个产业比重上升了,另两个产业比重之和肯定下降。而且上升的比例等于下降的比例。
(2)对产业结构示意图,在判读时还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分析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②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分析产业的变化特点。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典例名师指妙招]
[例] (2012·江苏卷)我国东南沿海某市原为农产品和部分轻工业原料生产基地,1990年开始积极吸引外资,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起以化工、机械、纺织、电子、服装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下图是该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1990~2010年,该市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是( )
A.第一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下降
B.第二产业始终占主导地位
C.第三产业比重变化最大
D.产业结构趋于优化
(2)促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的措施是( )
①逐渐将纺织、服装企业向内地转移 ②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 ③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械项目
④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名师指导解题]
[答案] (1)D (2)B
相关文档
- 2020届鲁教版一轮复习地理新优选大2021-09-106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10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9-1043页
- 【人教版】高考一轮复习地理课件:区2021-09-1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9-1011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9-104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9-1034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2021-09-10115页
- 【人教版】2019届一轮复习地理课件2021-09-104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四2021-09-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