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1-09-10 发布

云南省曲靖市2021届新高考地理最后模拟卷含解析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云南省曲靖市 2021 届新高考地理最后模拟卷 一、单选题(本题包括 20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60 分) 1. “碳中性国家 ”是指不给地球环境增加二氧化碳负担的国家,挪威、冰岛、新西兰和哥斯达 黎加率先响应,为各自实行 “ 碳中性国家 ” 的计划制定年限和措施,以实现二氧化碳排放为零的目标。 回答下列各题 1.对实行“碳中性国家”不利的措施是 A.积极开发洁净的新能源 B.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C.合理开发水能 D.积极植树造林 2.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对全球产生的影响是 A.海平面上升速度减缓 B.全球平均气温波动上升 C.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更干旱 D.植物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农作物减产 【答案】 1.B 2.A 【解析】 1.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在机械化耕作的过程中,农机具会加大二氧化碳的排放,属于对实行“碳 中性国家”不利措施, B 正确;其他选项均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故选 B。 2.假如世界大多数国家成为“碳中性国家”,二氧化碳的排放减少,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海平面上升 的速度减缓, A 正确, B 错;由于全球变暖的速度减缓,因此南北半球的温带草原区不会变得更加干旱, C 错;对植物生长速度以及农作物产量影响不大, D 错。故选 A。 2.下图为某次长江洪水过程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是 ( ) ①乙之前 ②乙到丙 ③丙到丁 ④丁之后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洞庭湖水位上涨变慢的时段是 ( ) A.甲之前 B.甲→乙 C.乙→丙 D.丙→丁 【答案】 1.D 2.B 【解析】 【分析】 考查陆地水体相互补给。 1.洞庭湖补给长江的时段应当是出湖径流量大于入湖径流量时段,读“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曲 线图”可知,应为乙到丙和丁之后时段,②④正确。故选 D。 2.上涨变慢应当出现在入湖水量大于出湖水量,且入湖水量在下降的时段,读“洞庭湖入、出湖径流量 的变化曲线图”并结合选项可知甲→乙正确。故选 B。 3. 策勒绿洲位于我国塔里木盆地南缘,下图四条曲线示意策勒绿洲及其附近沙漠中 0.5 米高度 和 2 米高度温度的年内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表示沙漠 0.5 米高度气温曲线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夏秋季节绿洲和沙漠间的空气运动会导致 A.沙漠高空空气温度升高 B.沙漠近地层空气湿度增大 C.绿洲高空空气温度降低 D.绿洲近地面空气湿度增大 3.冬春季节沙漠的垂直气温特点会 A.增加大风天数 B.增加降水频率 C.减少沙尘活动 D.降低大气稳定度 【答案】 1.A 2.B 3.C 【解析】 【分析】 1.沙漠 0.5 米高度气温受地面影响较大,夏季时温度最高,冬季时温度最低,由图可知,①曲线温度变 化较为剧烈。故 A 选项正确。 2.由图可知,夏秋季节沙漠温度高于绿洲,故沙漠和绿洲之间会由于下垫面冷热不均出现热力环流,干 热空气会由沙漠高空流向绿洲,温湿空气会由绿洲近地面流向沙漠,所以沙漠近地层空气湿度会增大。故 B 选项正确。 3.由图可知,冬春季节地面降温较快,沙漠会出现逆温现象,增加了大气的稳定度,减少了大风天气, 减少了沙尘出现的可能,减少降水频率,故 ABD不对, C选项正确。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抓住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直接热源这个关键知识点。由于地面是低层大气主要直接热 源,因此距地面越远受地面的影响越小。 4.河道形态与地形、地质、流量、含沙量等因素有关。下图 为某河道和河谷示意图,图中沙洲的位置 和形态易发生变化。读下图,回答第 下题。 图中 A.甲乙两处受侵蚀作用明显 B.河道的位置较稳定 C.河流流量变化大,含沙量大 D.地貌多见于峡谷地区 【答案】 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的形成。读图分析可知,甲处为两河道的交汇处,甲处位置为沙坝,主要 表现为河流的沉积, A 错误;由于河流在流动过程中,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泥沙沉积,容易导致河流 改道, B 错误;由图分析可知,该河网密布,沙洲较多,而且沙洲是河流流速减缓,泥沙沉积而成,说明 该河的流量变化大,河流的含沙量较大, C 正确;峡谷流速较快,多为侵蚀地貌,该地貌多为沉积地貌, D 错误。故答案选 C 项。 点睛: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 1)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 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 但易造成水土流失。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 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 V 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 ,坡面破碎、 沟壑纵横; 在出山口或山麓, 流水沉积作用显著, 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 山区水土流失, 东南丘陵形成“红 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 ,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5. “年龄中位数 ”是将全体人口按照年龄大小顺序排列,居于中间位置的那个年龄。年龄中位 数将总人口分为两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上,一半在年龄中位数以下。下图是美国、日本、中国、印度 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自 1950 年至今 , 关于图中四国年龄中位数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发达国家始终高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变化幅度均小于发展中国家 C.日本的年龄中位数始终最大 D.美国的年龄中位数始终大于印度 2.中国在 1980— 2020 年期间年龄中位数上升幅度明显,主要原因是 A.计划生育 B.接纳移民 C.鼓励生育 D.人口迁出 3.到 2075 年各国年龄中位数变化趋于平缓,原因不可能是 A.社会经济的发展 B.医疗水平的提高 C.人口出生率下降 D.人口政策的不同 【答案】 1.D 2.A 3.D 【解析】 1.在 1950 年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高于日本,选项 A 错误;日本(发达国家)的年龄中位数变化幅度大于 中国和印度,选项 B 错误; 1970 年之前,美国的年龄中位数最大,选项 C错误;读图可知,自 1950 年至 今美国的年龄中位数始终大于印度,选项 D合理。 2.中国 1990—2020 年期间年龄中位数上升幅度明显,根据我国国情,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出生率下 降,老龄化速度加剧。选项 A 正确。接纳移民和鼓励生育只会使年龄中位数下降, B、C错误;人口迁出 并不是这 40 年来影响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的原因, D错误。所以选 A。 3.到 2075 年各国年龄中位数变化趋于平缓,说明老龄化速度减缓,与各国人口政策相关性最小。选项 D 正确。到 2075 年这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生产力发展水平较高,所以医疗水平提高,人口增 长变慢,出生率下降, A、B、 C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所以选 D。 6. 近年来全球绿化面积正在扩大。气候变暖和 CO2 施肥效应(是指 CO2 浓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助 长作用)是主要成因。数据表明 , 地球植被面积的扩大 , 主要归功于中国和印度。中国的绿色面积增长中有 42%是森林 ,32%是农业用地。印度的绿色面积增长中 82%是农业用地 , 森林增长面积仅为 4.4%。 据此 , 完成下面小题 1.对全球绿化面积进行监测主要借助 A. 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2.中国森林面积增长快 , 主要得益于 A.气候变暖和 CO2 施肥效应 B.国家战略和持续植树造林 C.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D.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 3.印度农业用地对绿化面积增长贡献大 , 主要原因是 ①农业技术先进 ②农业复种指数高 ③农业集约化经营 ④耕地面积有限 , 精耕细作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1.A 2.B 3.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态环境保护。 1.遥感技术是获取信息的手段,主要是监测功能,因此绿化面积监测主要依靠的地理信息技术是遥感技 术, A 正确。 GPS主要定位导航, GIS主要是分析、查询、模拟等功能,“数字地球”就是数字化的地球, 是一个地球的数字模型,都没有监测功能。故选 A。 2.从材料对比可知, 中国的绿色面积增长中有 42%是森林 ,32%是农业用地, 而印度的绿色面积增长中 82% 是农业用地 ,森林增长面积仅为 4.4%,中国森林面积增长快与政策有关,即国家战略和持续植树造林。气 候变暖和 CO2施肥效应是外因,不能起决定作用。我国耕地有限,大规模退耕还林还草不符合国家策略, 民众环境保护意识增强只能保护,对森林面积增加影响小。故选 B。 3.印度经济落后,农业技术不先进,位于热带地区,农业复种指数高,农业集约化经营,印度耕地面亚 洲最大,②③正确,故选 C。 7. 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最大的群岛国家,人口排世界第四位,经济总量大,且增长迅速,但民 族意识强烈,政商环境不稳定等因素,成为影响外来投资的关键因素。读该国相关位置信息图 ( 下图 ), 完成下面小题。 1.加里曼丹岛为世界第三大岛,估算其面积约为 A. 34 万平方千米 B.54 万平方千米 C.74 万平方千米 D.94 万平方千米 2.P 地被定为印尼的新首都位置与雅加达相比,该地突出的功能优势表现在 A.位置优越 B.气候宜人 C.资源丰富 D.港口优良 3.我国出口到印尼的手机倍受欢迎,市场占有率高,但这些手机制造商正尝试在当地建厂,把中国制造 变成印尼制造,这其中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减少物流成本 B.降低营销成本 C.争夺高端市场 D.融合本土文化 【答案】 1.C 2.A 3.D 【解析】 【分析】 1.从加里曼丹岛轮廓分布来看,岛屿面积应该略小于“纬度跨度为 8 度,经度跨度为 8 度”的单元方格, 该方格面积大小为 8 111 8 111=78 万平方千米,岛屿形状不规则,略小于该数值,故估算面积约为 74 万平方千米。故选 C。 2.所处位置的安全状况相对优越,印尼常见的地震、海啸以及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在新址较为罕见, A 正确。均为热带雨林气候,新首都无气候优势, B 错误。图中未体现资源优势, C错误。雅加达是世界著 名港口,新首都不具备比较优势, D 错误。故选 A。 3.手机体积小、重量轻、价值昂贵,物流成本低,故减少物流成本不是主要因素, A 错误。建厂主要针 对是生产环节,对降低营销成本影响不大, B 错误。印尼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较落后,以中低端市场为主, C错误。在当地建厂,可促进文化交流,利于融合本土文化,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且题干信息“民族 意识强烈,政商环境不稳定等因素,成为影响外来投资的关键因素”也指出融合本土文化的重要性, D正 确。故选 D。 8.天然橡胶是轮胎生产的主要原料,轮胎制造成本的 50%来自天然橡胶,我国的天然橡胶主要依赖于进 口。 21 世纪初,欧盟、美国等国际轮胎生产巨头纷纷到我国投资建厂,同时我国本土轮胎生产企业也大 量涌现。十多年来,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轮胎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几年,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 限制天然橡胶的出口,我国轮胎产业发展变得异常艰难,正谋求向海外转移。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1 世纪初,国际轮胎生产巨头纷纷到我国投资建厂,主要是我国有 A.廉价的劳动力 B.丰富的原料 C.广阔的市场 D.优惠的政策 2.当前,我国轮胎企业的海外工厂最适宜布局在 A.泰国 B.东非 C.美国 D.欧盟 3.我国轮胎企业的海外转移案例充分说明 A.原料对轮胎企业布局的影响逐渐增强 B.国际贸易变化影响轮胎产业布局 C.国际轮胎的消费格局已发生明显变化 D.我国已经不适宜轮胎产业的发展 【答案】 1.C 2.A 3.B 【解析】 1.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汽车生产规模扩大,汽车消费市场广阔,对于轮胎的需求量大增,导致世界轮胎 生产巨头向我国投资建厂, 主要因为我国轮胎市场广阔, C对。 轮胎生产受劳动力及原料和政策的影响小, ABD错。故选 C。 2.轮胎生产的原料为天然橡胶,东南亚地区天然橡胶产量大,且距离我国近,所以我国轮胎企业的海外 工厂最适宜布局在泰国等东南亚地区的国家,故选 A。 3.由材料可知,我国轮胎企业的海外转移主要是由于主要天然橡胶生产国限制天然橡胶的出口所致,说 明国际贸易变化影响轮胎产业布局,故选 B。 9. 2018 年 10 月 22 日,中国与摩洛哥的能源合作重大项目—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塔式熔盐太阳 能光热电站, 在摩洛哥投入使用。 该发电站的定日镜群分布在中央集热塔的周围, 镜面反射率高达 93.5%, 通过跟踪控制系统,将太阳光准确地反射、聚焦到中央集热塔顶部的吸热器,对熔盐进行加热,其中一部 分热熔盐进入蒸汽发生器系统产生过热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一部分热量存储在熔盐罐中,为日 落后满负荷发电积蓄能量。图甲示意摩洛哥及周边区域。图乙示意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站的组成部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该太阳能光热电站位于图甲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太阳能光热电站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有 A.降尘影响镜面反射效果 B.云量过多影响稳定性 C.用水过多导致土壤盐渍化 D.狭管效应导致沙尘暴 【答案】 1.D 2.A 【解析】 【分析】 1.读图可知,④地为山脉的南坡,纬度在 30°N 附近,冬季处于西风背风坡,受西风影响最小,受副热 带高压控制时间最长,光照最丰富,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图中①、②、③地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 受西风影响,降水量大,光照时间短,故 D 正确。 2.A、该地位于沙漠边缘, 沙尘降落到镜面上会影响镜面对太阳光的反射效果, 使发电效率低下, A 正确; B、由上题可知太阳能光热电站选址④地,该地多晴天,因此云量过多说法错误, B 错误; C、水在太阳能 光热电站运营过程中主用于冷却和清洗反射镜,因此不会导致土壤盐渍化, C错误; D、风向与山谷走向 一致时易形成狭管效应。读图可知太阳能光热电站(④地)处没有峡谷地形, D 错误。 故选 A。 10.下图为吉林市 2019 年 11 月 23 日至 29 日天气预报。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形成 11 月 23 日天气特征的原因是 A.受局部单一冷气团影响 B.受暖锋天气系统影响 C.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 D.受高压天气系统影响 2.该市 11 月 23 日至 24 日经历的气象灾害对当地造成的直接影响有 A.农业生产低温冷害 B.工业生产减产停产 C.路面结冰影响交通 D.导致出现雾霾天气 3.11 月 27 日至 29 日空气质量为“良”的原因是 ①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下沉气流,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③天气晴朗,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1.C 2.C 3.A 【解析】 1.11 月 23 日出现雨夹雪天气 , 且气温大幅下降 , 西北风 , 为典型冷锋天气,选项 C正确。受单一冷气团控 制, 天气晴朗, 选项 A 错误; 该日气温降低, 不应暖锋天气系统影响, 选项 B 错误; 高压天气系统控制下, 天气晴朗,选项 D错误。 2.11 月 23 日至 24 日气温骤降,为寒潮气象灾害。此时吉林市已经过了秋收的季节,选项 A 错误;工业 生产受天气状况影响小, 选项 B 错误; 由“雨夹雪”转为“多云”天气, 且气温降至 - 4℃,导致路面结冰, 影响交通运输,选项 C正确;雨夹雪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选项 D错误。 3.风力较小,下沉气流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天气晴朗与污染物是否扩散无关,选择 A正确。 11.我国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之间的琼州海峡属于 A.毗连区 B.领海 C.内海 D.专属经济区 【答案】 C 【解析】 【详解】 内海是指陆地与陆地之间的狭窄海域,渤海和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故 C正确。领海是沿海国主权管辖 下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的一定宽度的海域。 专属经济区是指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 专属经济区 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二百海里。 故选: C。 【点睛】 我国是世界上重要的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 18000 多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我国领 海的宽度是 12 海里( 1 海里 =1.852 千米) .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 300 万平方千米。 12.下图是我国某近海海面上受气旋影响出现的“龙吸水”现象,读图回答下题。 形成该现象的天气系统,其气流运动方向为 A.逆时针辐合上升 B.顺时针辐合上升 C.逆时针辐散下沉 D.顺时针辐散下沉 【答案】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系统。 【详解】 由材料可知, 该天气系统为北半球气旋。 中心气流上升, 近地面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 A 选项正确。 BCD 错误。 13. 2007—2016 年间 ,中国有 84 座城市出现了 “收缩 ”(下图为部分城市 )。这些城市都经历了连 续 3 年或 3 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减少 ,东北地区的黑点已经连成了带状。有专家认为收缩是整个国家城市化 的一部分 ,不一定是坏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多的原因是 ( ) ①产业结构单一 ②开发时间较晚 ③较高的城镇化率 ④经济面临转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应对东北地区城市收缩现象 ,下列措施最适宜的是 ( ) A.在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 ,分散城市职能 B.优先发展制造业 ,大力增加劳动就业岗位 C.规划大量城建项目 ,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吸引人口迁入 D.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城市绿地 ,注重城市内涵发展 【答案】 1. C 2. D 【解析】 1.东北是我国重工业基地,据图可知,东北地区收缩城市多为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单一,城市面临经 济转型过程,就业出现问题,人口流向外地;东北地区本身城市化率较高,近年来城市化发展慢,没有更 多农村户籍人口转入城市,城市出现萎缩;城市收缩与开发的时间无关,①③④正确,②错误。故选 C。 2.城市本身在收缩 ,,城市周围建立卫星城不合时宜, A 错误;东北地区城市多为重工业城市,本身以制 造业为主,但产业结构单一,并不能增加劳动就业岗位, B 错误; ;城市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城市产业特征, 规划大量城建项目,建设众多公共设施并不是吸引人口迁入的有效措施, C 错误;更新改造闲置废弃地为 城市绿地,注重城市内涵发展,可能留住人口, D 正确。故选 D。 14. 宜兰县位于台湾省东北部,主体为兰阳平原,该平原沿海分布着南北长约 23 千米、高约 10 米的连绵沙丘。兰阳溪是孕育兰阳平原的 “生命之河 ”,河流含沙量大,又称为 “宜兰浊水溪 ”。许多河 流受南北向沙丘的阻挡,在沙丘西侧蜿蜒向北或向南流,最后在沙丘的缺口处入海。图甲示意台湾省局部 地区地形和兰阳平原的位置,图乙示意宜兰县风频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其沙源及沙丘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河流带来泥沙,风力堆积 B.河流带来泥沙,海浪顶托沉积 C.海浪带来泥沙,洋流搬运堆积 D.盛行风吹来泥沙,风力堆积 2.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 A.东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度小 B.东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大 C.西侧坡度小,颗粒物粒度大 D.西侧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小 3.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对兰阳平原的主要影响是 A.尘沙飞扬,沙暴盛行 B.阻挡海风,降水减少 C.排水不畅,多沼泽分布 D.地下水位上升,加剧土壤盐碱化 【答案】 1.A 2.D 3.C 【解析】 【分析】 1.根据材料,兰刚平原是兰阳溪携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入海河流含沙量大,沿海沙滩分布范围广。当地 盛行风向是东风, 是向岸风, 风将沙滩上的沙吹动, 在沿海地带形成连绵沙丘。 主要成因是河流带来泥沙, 风力堆积, A 对。 B、C、D错。 2.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沙丘东侧是迎风坡,坡度小,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 B、C错。迎风坡颗粒小的 被风吹走,留下的颗粒物粒度大, A 错。西侧是背风坡,坡度大,颗粒物粒度小, D对。 3.兰阳平原沿海分布的连绵沙丘对兰阳平原的主要影响是阻挡径流入海,排水不畅,多沼泽分布, C对。 区域位于湿润区,位于河流带的泥沙沉积形成,入海口处降水较多,尘沙、沙暴天气少, A错。海拔低, 阻挡海风作用不大,降水不会减少, B错。降水多,不会出现土壤盐碱化, D错。故选 C。 15. 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城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下图为洞庭湖 某时刻测得的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图中 ②、④、⑤三处的高度相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此时①处的风向为 A.西北风 湖风 B.西北风 陆风 C.东南风 湖风 D.东南风 陆风 2.关于①、③、⑤三处风力大小的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③>⑤ B.①>⑤>③ C.⑤>③>① D.③>⑤>① 3.近年来,随着不断的退田还湖,使得洞庭湖沿岸 A.湖风减弱 B.湿度下降 C.日较差增大 D.湖陆风增强 【答案】 1.A 2.D 3.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湖陆风垂直结构示意图为背景 , 涉及热力环流和生态保护等知识 , 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利用所学 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据图,陆地是上升气流,湖面是下沉气流,说明此时是白天,陆地比湖水的比热容小,增温快,气温 高,近地面大气从湖面吹向陆地,吹湖风,在低庄偏向力的作用下,北半球向右偏,根据图中的方向标, 判断出风向是西北风,故 A 正确,其它答案自然排除。 2.大气的水平运动叫风,风越接近地面受到的摩擦力越大,越往高空受摩擦力越小,甚至到不受摩擦力 的影响,摩擦力对风具有阻碍作用,所以越往高空风力越大,故 D 正确,其它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3.退田还湖,使湖泊面积增大,湖水和陆地的热力差异越显著,使得洞庭湖沿岸湖陆风增强,故 D正确、 A错,湖面增大水域面积增大,使蒸发量增大,湿度上升,故 B 错,湖水对气温有调节作用,日较差会减 小,故 C错。所以选 D。 16.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下图是印度尼西亚位置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印度尼西亚主要的气候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夏季炎热干燥 C.全年干湿分明 D.全年四季分明 2.雷雨是湿热空气强烈对流运动,同时伴有雷电的强阵雨现象。图中爪哇岛是世界上雷雨最多的地区之 一,每年雷雨天数超过 320 天,主要原因是该地 ①靠近赤道 ②周边水域广阔 ③对流显著 ④气旋活动频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1.A 2.A 【解析】 1.印度尼西亚地处赤道附近,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形成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选 A正确。 2.爪哇岛靠近赤道,太阳辐射强,地面受热强,空气对流旺盛;加之本身是岛屿,周边水域广阔,有充 足的水汽,雷雨天气多;赤道不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无气旋活动。选 A 正确。 【点睛】 对流雨 1、形成:近地面层空气受热或高层空气强烈降温,促使低层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就会形成对流雨。 2、特点:对流雨来临前常有大风,并伴有闪电和雷声,有时还下冰雹。对流雨以低纬度地区表现最多, 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特别是在赤道地区,降水时间非常准确。 3、分布:对流雨以低纬度地区表现最多,降水时间一般在午后。在中高纬度,对流雨主要出现在夏半年, 冬半年极为少见。 17.下图为我国某平原地区人口密度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地建筑物高度由中心区向外递增 B.甲处可能为现代化农业区 C.丙处可能为卫星城 D.东北 ——西南一线人口密度较大 2.从热力环流角度判断乙处最可能的风向 A.西南风 B.西北风 C.东北风 D.东南风 【答案】 1.D 2.D 【解析】 【分析】 考查等值线;城市风。 1.该地中心区人口密度最大,面积小,建筑物最高,从中心区向外建筑物的高度应是递减,所以 A 项错 误。甲处根据等值线的判读规律,其人口密度是大于 0.9,比相邻地区要人口密度要大,现代农业通常是 资金、技术等密集的集约型农业,其需要的劳动力较少,人口密度不会大,所以 B 项错误。丙处人口密度 小于 0.3,较相邻地区人口要少,不可能是卫星城, C错误。注意图上方的指向标,东北 -西南一线等值线 向外(小值)凸出,这一线人口密度大,所以 D 项正确。故选 D。 2.中心区人口密度比外围地区人口密度大,排放的人为热较多,所以温度较外围高,存在城郊热力环流 (城市风) ,近地面风从外围吹向中心区, 再考虑向右的地转偏向力 (我国位于北半球) ,风向为东南风 (注 意指向标) ,D 正确, ABC错误。故选 D。 18. 2019 年 6 月 25 日至 29 日,拉萨连续 5 日平均气温超过 22℃,首次达到了中国气候季节划 分的夏季标准,这是当地 1955 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首次入夏。往年夏季较为凉爽的拉萨,今年电风扇、 家用空调供不应求。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贝尔夏季空调和电风扇使用率也较低,与拉萨相比,呼伦贝尔该特点形成的主要 原因是 A.海拔较高,大气保温作用弱 B.云量较少,大气保温作用弱 C.纬度较高 ,太阳高度角小 D.海洋影响小,夜晚降温快 2.这次拉萨顺利入夏的原因最可能是 A.西南季风势力强,带来大量暖空气,增温明显 B.拉萨地处河谷地带,不易散热 C.太阳活动强烈 D.受高气压影响,形成强烈的气流下沉增温和辐射增温 3.此次高温事件产生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农作物及牧草长势较去年偏好 B.以后每年春末商家采购大量空调电扇 C.高温事件后不久,对流增强,雨季到来 D.冰川融化,林线上升 【答案】 1.C 2.D 3.C 【解析】 1.内蒙古高原上的呼伦贝尔与拉萨相比,呼伦贝尔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少,夏季 气温较低,故 C正确。而拉萨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大气稀薄,云量少,故 A、B 错。呼伦贝尔离海洋 更近,受海洋的影响大,故 D错。 2.据材料可知,拉萨往年夏季较为凉爽,从气候学上划分属于无夏区,突然入夏,说明气候异常,气温 突然升高,是受副热带高气压的异常影响,形成强烈的气流下沉使增温和辐射增温,故 D正确。西南季风 对拉萨气温几乎没有影响,故 A 错。拉萨地处河谷地带,不易散热,不会导致气温异常,故 B 错。太阳活 动对气温异常没有影响,故 C错。 3.拉萨在短期内出现气温达到入夏标准的情况属异常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拉萨仍属于气候季节划分的 无夏区。短暂的气温升高,属于气温异常,对农作物及牧草长势会有不利的影响。故 A 错,不会每年都出 现这种异常,故 B 错。 高温会使对流增强,上升流多降水,雨季到来,故 C正确。短暂气温升高,不会 使林线上升,故 D错。 19.读局部海域洋流分布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四支洋流中,温度性质与其他洋流不同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艘海轮从甲处经德雷克海峡航行至乙处,沿途航行情况是 A.先顺流,后逆流,再顺流 B.—路顺流 C.先逆流,后顺流,再逆流 D.—路逆流 【答案】 1.D 2.A 【解析】 1.四支洋流中,只有④是暖流(巴西暖流) ,其他皆为寒流(①是南极环流,②是西风漂流,③是秘鲁寒 流),其温度性质与其他洋流不同。故本题选择 D。 2.—艘海轮从甲处经德雷克海峡航行至乙处。应该先向南,可以借助巴西暖流(由北向南) ,顺流航行; 经过德雷克海峡遇到西风漂流(自西向东) ,是逆流航行;后再向北,可以借助秘鲁寒流(由南向北) ,顺 流航行。故整体是先顺流,后逆流,再顺流。本题选择 A。 20.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 A.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沿海低地 B.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常生长 C.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D.吸收紫外线能力减弱,导致全球气温下降 【答案】 B 【解析】 【详解】 大气中臭氧含量减少, 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大气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 臭氧层在地球上空形成一 把“保护伞”,它将太阳光中 99% 的紫外线过滤掉,使地球上的生命免遭强烈的紫外线伤.因此臭氧含 量的减少,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是危害人体健康以及农林牧渔业生产,且严重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正 常生长, B 对; 臭氧的纵向重分布可能使低空大气变暖 ,并加剧由二氧化碳量增加导致的温室效应, 但目前 这一观点还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故 A 错;太阳活动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中断, C 错;吸收紫 外线能力减弱,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降低,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D 错。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 4 个小题,共 40 分) 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西兰共有 3000 多条冰川,是拥有低海拔冰川的国家之一。 2019 年 11 月,新西兰南岛南阿 尔卑斯山脉顶部的积雪冰川泛起了黄褐色。 一些科学家推测, 这些深色沉积物可能与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 或沙尘暴有关。 材料二下图为澳大利亚、新西兰位置示意及新西兰地形图。 (1)说明新西兰有较多低海拔冰川的原因。 (2)阐述科学家推测冰川变色原因的依据。 (3)简析冰川变色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 (1) 纬度较高;海拔较高;受西风漂流影响;岛国,受海洋影响大,气温低;盛行西风影响;山 地迎风坡,降水丰富。 (2) 澳大利亚烟尘、沙尘多;邻近澳大利亚;地处盛行西风下风向;多固体降水。 (3) 黄褐色冰雪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冰川融速加快;下游河流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变大;冰碛物增多。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新西兰为背景资料,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的应用,难度中等。需要学生掌握洋流、纬度、大 气环流等多个知识点进行综合应用。 【详解】 (1)新西兰有较多低海拔冰川的原因要从该地气温低、水汽多两方面进行分析。 该地纬度较高,海拔大 部分在 1000 米以上,海拔较高;该地受西风漂流影响,且西风漂流为寒流;新西兰为岛国,受海洋影响 大,气温低。该地盛行西风影响,且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故该地多低海拔冰川。 (2)根据材料,“新西兰南岛南阿尔卑斯山脉顶部的积雪冰川泛起了黄褐色。”“一些科学家推测,这 些深色沉积物可能与澳大利亚的森林大火或沙尘暴有关。 ”故可以推断其来源物质与澳大利亚烟尘、 沙尘 多有关;另外,从污染物来的路径上推断主要是邻近澳大利亚,地处盛行西风下风向,多固体降水等。 (3)与原白色冰面相比较,黄褐色冰雪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冰川融速加快;冰川融水增多导致下游河 流径流量增大,季节变化变大;冰川融水增多导致冰碛物增多。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豆性喜暖,生长适温 20- 25℃, 大豆榨取豆油、其残渣豆粕用于畜禽饲籵。 20 世纪 50 年代,巴西南 部和东南部地区引进美国的大豆品种,经营方式以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巴西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土壤呈 强酸性,肥力较低。自 70 年代开始,巴西在中西部地区开发种植大豆,经营方式以大型农场为主,该地 区的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迅速上升,同时大豆仓储库、压榨加工厂、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中西部地区的 大豆通过多种运输方式运往沿海港口,出售到国际市场。马托格罗索州是中西部大豆主要产区。下图示意 巴西大豆的生产及运输状况。 (1)分析巴西中西部地区大规模种植大豆的技术条件。 (2)与巴西东南部和南部比较,分析巴西中西部地区大豆国际市场竞争力弱的原因。 (3)分析马托格罗索州建大豆压榨加工厂的优势条件。 【答案】 (1)利用育种新技术,培育大豆新品种,适应热带地区生长;引进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提高机 械化作业效率;利用农业新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中西部地区土壤肥力低,单产低;距离沿海港口远,运输费用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3)距离大豆产区近,原料丰富,运输成本低;豆粕就近出售畜禽养殖业;获得较高利润。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巴西中西部大豆生产区位条件分析及马托格罗索州建大豆压榨加工厂的优势条件等知识点。 【详解】 (1)大豆性喜暖,生长适温 20- 25℃。据图分析,巴西中西部地区主要是热带地区,“巴西中西部地区 地广人稀,土壤呈强酸性,肥力较低”,大规模种植大豆需要利用育种新技术,培育大豆新品种,适应热 带地区生长、适应强酸性土壤;巴西中西部地区地广人稀,需要引进先进的大型农机设备,提高机械化作 业效率;土壤呈强酸性,肥力较低,需要利用农业新技术,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 (2)大豆性喜暖,生长适温 20- 25℃,巴西东南部和南部自然条件优越,适合种植大豆。中西部地区土 壤肥力低,大豆单产低、质量比巴西东南部和南部大豆差,成本高;中西部地区的大豆通过多种运输方式 运往沿海港口,巴西中西部地区距离沿海港口远,运输费用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弱。 (3)“马托格罗索州是中西部大豆主要产区”,建大豆压榨加工厂距离大豆产区近,原料丰富,运输成 本低;大豆榨取豆油、其残渣豆粕用于畜禽饲籵,巴西在中西部地区、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马托格罗索 州建大豆压榨加工厂豆粕就近出售畜禽养殖业;降低了成本,可以获得较高利润。 【点睛】 巴西是世界上第一个在低纬度地区试种大豆的热带国家。 大豆的单产从每公顷 1000 公斤提高到 2000 公斤。 目前,巴西大豆种植已逐步由南部、东南部向北部转移,特别是中西部稀树草原地区,大豆产量达 2500 吨左右。 23.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不同时期人口迁移图。 材料二 2017 年“五一 ”劳动节山东某中学生小明调查 “家族人口迁移 ”情况时,了解到他的爷爷在 20 世纪 70 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 1990 年又从东北迁回山东。 材料三 1978 年黑龙江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山东省高 2/3 ,可到了 1985 年,山东农村经济大发展,超 过了黑龙江。 (1)由材料一可知 1980 年前人口迁入地区主要是 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小明的爷爷 20 世纪 70 年代从山东迁往东北的原因是什么? 1990 年又迁回山东的 原因是什么? (3) 1985 年后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又称“雁南飞”现象,该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答案】 (1)东北 (2)两次迁移的影响因素都是经济因素; 20 世纪 70 年代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 1985 年山东农 村经济大发展,农民收入高于东北。 (3)有利影响: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影响: 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管理困难。 【解析】 【分析】 【详解】 第 (1)题,读图即可得出答案人口迁入区主要在东北。 第 (2)题,由材料二和三可知 20 世纪 70 年代小明的爷爷迁往东北时,东北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山东, 20 世纪 90 年代由东北迁回山东时,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东北,因此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因素。 第 (3)题,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基础设 施、管理带来困难。 2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 雷暴通常根据导致其空气上升的机制来进行分类, 如果因地 表加热不均匀导致空气上升,称为气团雷暴。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 山峰雷暴发生于气团因地形抬升而上升时。在雷暴中小尺度分布的差异上,地形、海陆风和日最高气温等 的作用较大。海南岛是我国雷暴多发地区之一。下图为海南岛夏季月平均雷暴日数分布图。 (1)海风型雷暴属于源地性气团雷暴。说出形成海南岛海风型雷暴气团的源地和运动方向。 (2)夏季,我国雷暴天气整体南多北少,而海南岛却北多南少。据此推测海南岛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 并说明其对北部雷暴天气形成的作用。 (3)海南岛五指山(海拔 1867 米)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从地形角度分析产生这一现象 的原因。 (4)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若你计划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应注意防避哪些 衍生灾害? 【答案】 (1)气团源地 : 海南岛周围海域。气团运动方向 : 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 上升运动。 (2)特点 : 北部高,南部低。作用 : 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 间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形成雷暴天气。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的气温会高于其周围 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使空气抬升 形成雷暴天气。 (4)山洪、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气团雷暴有两种类型,海风型雷暴常见于夏季的沿海地区。海风型雷暴气团源地是海南岛周围海域。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气团运动方向,首先由海南岛周围海域向陆地运动,登陆后再做 上升运动。 (2) 雷暴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天气。海南岛雷暴天气北多南少,判断其日均最高气温分布特点是 北部高,南部低。气温差异影响,北部日均最高气温较高,对流旺盛,利于形成雷暴天气。北部海陆之间 温差较大,使陆地空气上升强,形成雷暴天气多。 (3)五指山白天四周山坡受热产生上升气流,在山顶附近汇合上升,同时由于山顶白天的气温会高于其 周围同等高度大气的气温,加剧气流上升形成雷暴天气。白天由沿海深入内陆的海风遇山地阻挡、抬升作 用,使空气抬升形成雷暴天气。所以,五指山地区白天雷暴活动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4)夏季,海南岛多雷暴天气,雷暴常产生强降水天气,并衍生其它灾害。暑假到海南岛山区野外研学, 应注意山洪、滑坡 (崩塌 )、泥石流等衍生灾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