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30.00 KB
  • 2021-09-10 发布

【地理】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宁波市效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下图是经纬网图层和中国省级行政中心图的叠加图,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 A. 3° B. 5° ‎ C. 8° D. 10°‎ ‎2. 图上标出的经纬网格区中 A. ②与③都处于暖温带 B. 随地球自转,③的角速度比④小 C. 从春分到夏至,①比④的昼长变化幅度大 D. 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幅度大 ‎【答案】1. B 2. C ‎【解析】‎ ‎【1题详解】‎ 我国最南端的省会城市为纬度约为200N,最北端的纬度约为50ON,相差约30个纬度;图中经纬线间隔度数相等,故可以计算出经纬网的纬线间距为50,B项正确。‎ ‎【2题详解】‎ 图示地区中③位于渭河平原,属于暖温带,②地应该是甘肃境内,为中温带地区,故A项错误;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南北两极为零外,其他地区都相同,故③④两地的自转角速度都相等,B项错误;从春分到夏至期间,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纬度位置越高,其昼长变化幅度越大,①地纬度位置较高,所以昼长变化幅度比④地大,故C项正确;从夏至到秋分,②比⑤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相等,故D项错误。‎ ‎3.在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不同的两幅地图中,同一个城市可分别用点状和面状两种符号表示。据下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图的比例尺比乙图大 B. 甲图反映的区域范围比乙图大 C. 甲图中的S市城区面积比乙图大 D. 甲、乙两图中的铁路长度相等 ‎【答案】A ‎【解析】读图可知,两幅图的图幅面积相同,面状的甲图的范围小于乙图,因此甲图中的比例尺比乙图大,A对。甲图比乙图详细,甲图的比例尺大,甲图反映的区域范围比乙图小,B错。两图反映的是S市同一城区内容,城区面积不因比例尺大小而变化。但甲图内容详细,乙图内容粗略,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内容越详细,反映的实际范围越小,C错。甲图的比例尺大,反映的实际范围越小,因此甲图的铁路长度比乙短,D错。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左侧方框为右图中小方框内等高线的放大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对图中信息的判断,正确的是 A. 甲位于山脉北坡 B. 乙地有河流流经 C. 丙地坡度最大 D. 丁地位于高原 ‎5. 关于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区域气候冬夏风向明显更替 B. 侵蚀作用对地形形成影响最大 C. 该区域内盐碱、台风灾害多发 D. 该区域主要分布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甲处等高线向高处凸出,应该为山谷,甲地位于山谷中的南坡,故A错误。从左侧方框中可知,乙地位于山谷,有河流流经,故B正确。图中丙处等高线不是最密集处,故坡度不是最大的,故C错误。丁地海拔没有超过80米,故不可能是高原,故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该区域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夏风向明显更替,故A正确。该地地形以平原为主,流水堆积作用对地形形成影响最大,故B错误。该区域春旱、风沙、土地盐碱化灾害多发,台风主要影响我国东南沿海,故C错误。该区域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故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完成下面小题。‎ ‎6. 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A. 横断山和秦岭 B. 太行山和雪峰山 C. 大巴山和巫山 D. 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7. 平均海拔由高到低的省区依次是 A. 湘、辽、宁 B. 云、鲁、苏 ‎ C. 青、粤、晋 D. 桂、甘、豫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图中地质地貌灾害发生次数最多的几个省区中,云、贵、青、川四省的灾害与横断山脉有关。陕、川的灾害与秦岭有关,所以灾害最多的山地可能是横断山和秦岭,A对。太行山只有冀有关,与其它省灾害无关,B错。大巴山、巫山与四川有关,与其它省灾害无关,C错。祁连山、唐古拉山与青海有关,不影响其它省,D错。故选A。‎ ‎【7题详解】‎ A项中宁夏位于我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高于位于第三级阶梯的湖南和辽宁,该选项错误;C项中青海位于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最高,但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广东的平均海拔应低于位于第二级阶梯的山西,该选项错误;D项中甘肃位于第二级阶梯,应高于位于第三级阶梯的广西和河南,该选项错误;B项各省区中,云南地形以高原为主,平均海拔最高,山东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次之,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均海拔最低,故B项正确。故选B。‎ 图是我国“十二五”中规划的生态功能区(以保护林草、湿地和多样性等为主的区域)分布图,结合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 ‎8. 对下列各组生态功能区自然环境共同点的描述,符合实际的是 A. ab—草原广布、温差大 B. bf—地表崎岖、降水少 C. ce—光照充足、风沙大 D. dg—气候湿润、林地多 ‎9. 下列生态功能中,规划目的以保护湿地、涵养水源为主的是 A. c B. d ‎ C. e D. g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图示d位于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为湿润地区,属于东北林区;g位于我国南岭一带,为湿润地区,属于东南林区;故D项正确。‎ ‎【9题详解】‎ e位于青藏高原的三江源地区,故保护水源是其主要目的。‎ 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地表年蒸发量等值线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0. 据图中的等值线,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丙地年蒸发量小雨500毫米 B. 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递减 C. 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甲地区大于乙地区 D. 400毫米等值线同内、外流区分界线基本一致 ‎11. 在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丁区域可出现的地理现象是 A. 油菜花黄蜜蜂忙 B. 阴雨绵绵面梅子黄 C. 稻田受旱暑骄阳 D. 落叶遍地球疯狂 ‎【答案】10. C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中等值线判断,丙地的等值线位于相邻两等值线500毫米和600毫米之间,根据“高高,低低”原理,丙地年蒸发量大于600毫米,故A项错误。图幅南部地区年蒸发量由东向西经过丙地时,蒸发量增加,B项错误。400毫米等值线穿越黄河,黄河为外流河,与内、外流区分界线不一致,D项错误。因为甲地区等值线密集,乙地区稀疏,所以单位距离年蒸发量变化大于乙地区,C项正确。‎ ‎【11题详解】‎ 由图中经纬度分析,乙地区为华北平原,丁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当乙地区土壤中水盐运动表现为淋盐特征的时期为7-8月雨季,当雨带移动到该地区时,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受伏旱影响,所以可能出现的地理现象是稻田受旱暑骄阳,C项正确。油菜花黄蜜蜂忙出现在3-4月,阴雨绵绵梅子黄出现在6-7月,落叶遍地秋风狂出现在秋季,所ABD项错误。‎ 下图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2. 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 高压脊控制 B. 锋面活动 ‎ C. 反气旋过境 D. 热带气旋影响 ‎13. 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A. 江汉平原 B. 四川盆地 ‎ C. 珠江三角洲 D. 长江三角洲 ‎【答案】12. B 13. C ‎【解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天气系统、自然灾害等相关知识。‎ ‎【12题详解】‎ 春夏之交在我国华南地区会出现的降水多为锋面雨。选项中 A、C 天气系统控制一般不会出现降水,D 选项中热带气旋常出现在夏秋季节。故选B。‎ ‎【13题详解】‎ 图中发生降水区域位于我国南方珠江三角洲降水最强,加上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集,若降水之间较长导致排水不畅极易引起洪涝灾害。故选C。‎ 下图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都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问题。‎ ‎14. 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 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 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 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 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15. 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 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 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 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答案】14. B 15. A ‎【解析】该题组考查水循环等相关知识。‎ ‎【14题详解】‎ 从图示两湖泊水体面积变化趋势看,两湖水体面积波动变化,两湖泊水体面积变化趋势同步增加或同步减小。选择B项。‎ ‎【15题详解】‎ ‎5月中下旬是夏季,该地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季,湖泊内水多时水体面积扩大,而这水只能来自流域内的降水。选择A项。‎ 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读图,回答问题。‎ ‎16. 与乙地相比,甲地年降水量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距海距离 B. 地形条件 ‎ C. 局地水域 D. 植被分布 ‎17.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 虫害 B. 冻害 ‎ C. 滑坡 D. 洪水 ‎18. 材料所示地区河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 A. 含沙量高 B. 流程较短 ‎ C. 春、夏汛明显 D. 冰川补给为主 ‎【答案】16. B 17. B 18. C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理图表的判读和空间定位能力。根据图中的海拔高度分布图,甲处海拔较高,降水较多,乙地海拔低,降水少;根据图中给的经纬度判断,甲地区位于小兴安岭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所以选B项。‎ ‎【17题详解】‎ 根据题干的提示,纬度为47°N,纬度较高,气温低。春季容易遭受寒潮影响,产生低温冻害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不利。所以选B项。‎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森林覆盖率高,所以河流的含沙量低;东北地区平原面积广大,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河流流程长;东北地区春季积雪融化,能够形成春汛,夏季大气降水形成夏汛,所以春、夏汛明显。所以选C项。‎ 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GDP重心与能源消费总量变化轨迹。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9. 能源消费总量、能源生产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 a、b、c B. b、c、a C. c、a、b D. c、b、a ‎20. 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 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B. 西气东输 C. 西电东送 D. 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我国能源生产、消费和经济重心的转移。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均具有北多南少的特点,而且随着西部大开发与西部地区油气资源的开发,西部地区的能源工业的地位逐步提高,能源生产总量的重心向西转移,据此判断c曲线为能源生产总量重心变化轨迹。我国能源消费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密切相关,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能源消费量大,而且北方地区重工业更为发达,近年来南方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所以重心有南移的趋势,故b曲线为能源消费总量重心变化轨迹,则a曲线为GDP重心变化轨迹。B选项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考查本题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措施。能源生产在西部,能源消费在东部,西部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只能加大差距,缩小能源生产与消费的东西差距是开发东部地区能源,故东部区域增加新的能源开发中心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的东西间距,A正确。故选A。‎ 气象学上通常把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超过10℃的第一天视为春季的开始,下图为某年我国30°N附近各地入春时间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甲地与乙地的入春时间可能分别是 A. 2月18日5月20日 B. 2月25日3月18日 C. 3月18日2月25日 D. 5月20日2月18日 ‎22. 导致图中各地入春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太阳辐射 ②地表植被 ‎③地形 ④海陆位置 A. ①② B. ①④ ‎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1. D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由图示经纬度可判断甲在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入春时间最晚,晚于3月18日;乙在四川盆地,热量条件好,入春时间应该最早,早于2月25日,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题详解】‎ 甲在青藏高原,乙是四川盆地,两地纬度相同,但地形差异大,热量条件差异大;由东向西,距离海洋越来越远,海洋影响越来越小,也是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D③④正确。太阳辐射和地表植被不是导致图中各地入春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 下图为黄河入海口段主河道故道变迁示意图(图中数字序号代表从1855年至今不同时期的主河道位置,数值越小,距今越远),东营市为该区域内最大城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黄河主河道在入海口附近呈现的主要变化特点是 A. 南北间不断地有序摆动 B. 呈扇形不断分汊、扩展 C. 不断淤积、延伸、摆动 D. 向渤海推进速度逐年加快 ‎24. 与环渤海周边城市相比,东营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可利用的最具优势的资源有 A. 人口 B. 石油 C. 交通 D. 湿地 ‎【答案】23. C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读图,从图中数字分布的位置可以看出,黄河主河道在入海口处位置不断摆动,从入海口处的新增土地可以看出河口泥沙不断淤积,河口三角洲土地不断增多,三角洲不断向海洋延伸,C正确。从图中数字分布的位置可以看出,黄河主河道在入海口处位置不断摆动,但并不是有序摆动,A错误。主河道位置不断摆动,没有不断分汊,B错误。向渤海推进速度并不是逐年加快,D错误。故选C。‎ ‎【24题详解】‎ 据图文材料可知,东营市处于黄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广阔,与环渤海周边城市相比,最具优势的资源是湿地,D正确。与环渤海周边城市相比,东营市的人口、石油、交通都不是最具优势的资源,ABC错误。故选D。‎ 下表反映了对我国某地区两种不同的农业种植方式的调查情况。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25. 该地区位于 A. 北疆地区 B. 松嫩平原 C. 华北平原 D. 江汉平原 ‎26. 现代种植方式的实现,主要依托于 A. 水肥控制 B. 调节温度 C. 良种培育 D. 全球变暖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小麦是我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区域,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北大体为春小麦,主要产地是东北平原,以南则为冬小麦,主要产区为华北平原。由材料可知,该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是冬小麦等,而且传统的种植方式为两年三熟,可以判断为地处暖温带的华北地区,C正确。北疆地区、松嫩平原属于中温带,种植春小麦为主,AB错误。江汉平原属于南方地区,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D错误。故选C。‎ ‎【26题详解】‎ 现代种植方式由两年三熟变为两年四熟制度,主要通过地膜覆盖和小拱棚等措施,改善了温度条件,把西瓜种植放在了春季和夏初,缩短了西瓜种植时间,从而多种植了一季玉米,所以,现代种植方式的实现,主要依托于调节温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水量盈余率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下图为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7. 该水库储水量最大的月份是 A. 3月 B. 6月 C. 9月 D. 10月 ‎28. 如果水库出水量固定不变,则该水库最有可能位于 A. 密西西比河下游 B. 塔里木河下游 C. 赞比西河下游 D. 亚马孙河下游 ‎【答案】27. A 28. C ‎【解析】‎ ‎【27题详解】‎ 因为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所以当水量盈余率大于1时,水库水量增加;当水量盈余率小于1时,水库水量开始减少。读图可知从9月到次年3月之间水量盈余率始终大于1,3月份水量盈余率等于1,说明水库水量始终在增加,到3月份达到最大;3月到9月之间水量盈余率始终小于1,9月水量盈余率等于1,说明水库水量一直在减小,到9月份达到最小。A对,BC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如果该水库出水量固定不变,根据水量盈余率变化可知,该水库所在流域9月份-次年3月份水库入水量较大,3月到9月之间水库入水量较小。C项,赞比西河位于南半球,下游为热带草原气候,9月到次年3月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的湿季,降水较多,入库水量较大,故C项正确。A项,密西西比河下游为北半球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降水较多,水库入水量较大,故A项错误。B项,塔里木河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河流水量大,水库入水量大,故B项错误。D项,亚马孙河流域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降水较多,不需要建水库,且即使修建水库,水库入水量全年都较大,故D项错误。故选C。‎ ‎“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取水,调入渭河补充西安、宝鸡等城市的给水量。完成下列小题。‎ ‎29. 影响“引汉济渭”工程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 河流 B. 气候 C. 地形 D. 资金 ‎30. 关于汉江和渭河的水文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汉江水量变化比渭河大 B. 汉江径流量小,渭河径流量大 C. 汉江无结冰期,渭河有结冰期 D. 汉江的含沙量比渭河大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引汉济渭”工程从汉江取水,调入渭河补充西安、宝鸡等城市的给水量。影响“引汉济渭”工程修建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汉水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河流水量大。渭河流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少,流量小,B正确。两地都是河流,不是调水原因,A错误。地形、资金对调水有影响,不是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B。‎ ‎【30题详解】‎ 汉江位于秦岭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而且水位季节变化小,植被茂密,含沙量较小,没有结冰期;渭河位于秦岭以北,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相对较少,径流量较小,而且水位季节变化大,由于地处黄土高原地区,河流含沙量大,有结冰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题,共40分)‎ ‎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在海南岛西部昌江县境内的海岸边,有一片罕见的热带滨海沙漠。此地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邻北部湾,这片沙漠沿着海岸线及河流狭长分布,这里有流动沙丘,也有半流动和固定沙丘,有的高达四、五十米。经专家考证,这片热带滨海沙漠并不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材料二2015年12月30日海南环岛高铁建成,由海南东环铁路和海南西环铁路组成,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是中国第一条,也是全球第一条环岛高铁,游客来高铁环游海南岛将成为现实,海南将形成“环岛三小时交通圈”,实现全岛同城。‎ 材料三下图为海南岛热带滨海沙漠及环岛高铁线路图。‎ ‎(1)简述海南岛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原因。‎ ‎(2)简述海南岛高铁修建成环形的主要原因及运行过程中常遇到的不利天气。‎ ‎(3)简述海南西部罕见沙丘的成因。‎ ‎(4)对该片沙漠的治理,有人认为应该保留这片沙漠,只需控制其规模,不使其继续扩大即可,请阐述这种观点的理由并提出保留沙漠的措施。‎ ‎【答案】(1)特征:分布不均;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东多西少)。原因:①该地受湿润东南风的影响,东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且东部受台风影响,多降水;西部为背风坡,降水少。‎ ‎(2)原因:岛屿中部高,四周低;沿海多平原,利于施工建设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出行需求大。不利天气:高温天气;强对流天气(暴雨天气、雷电天气);台风天气。‎ ‎(3)①地处山地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气候较干燥;②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③流水及海浪的沉积,沙源丰富。④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较大,提供了丰富沙源;⑤风力搬运海滩、河漫滩的泥沙,在此处堆积。‎ ‎(4)①该片沙漠是我国罕见的热带滨海沙漠,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②该片沙漠是海南稀缺的旅游资源,可以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措施:定期除草,加强维护;加强河流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带入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影响气候的因素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条件。‎ ‎(1)由图示信息可知,海南岛降水的空间分布不均,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原因可以从地形和大气环流角度分析。东部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东部多台风登陆,多台风雨。西部为东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海南岛高铁修建成环形的主要原因主要从地形和人口分布方面分析。地形:海南岛岛屿的中部为山地,沿海多平原,利于施工建设。人口分布: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出行需求大。高铁运行过程中常遇到的不利天气有高温、暴雨、雷电、台风等。‎ ‎(3)海南岛西部罕见沙丘的成因主要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海南岛西部地处山地背风坡雨影区,降水较少;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流水及海浪的堆积作用显著,沙源丰富。人为原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较大,沙源丰富沙源。由于沙源丰富,风力搬运海滩、河漫滩的泥沙,在此处堆积,便形成了罕见沙丘。‎ ‎(4)应该保留这片沙漠的理由要从该沙漠的科研价值和旅游价值方面考虑。科研价值方面:该片沙漠是我国罕见的热带滨海沙漠,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旅游价值方面:该片沙漠是海南稀缺的旅游资源,可以借此发展旅游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既要控制这片沙漠的规模又要保留沙漠的措施包括:加强河流上中游的水土保持,减少泥沙带入量等,控制这片沙漠的规模;定期除草,加强维护,使沙漠得以保留。‎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某区域略图。西宁市地处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汇聚,平均海拔2261m,形似一叶扁舟。图中甲地位于湟水谷地,其南北坡的植被差异很大,一坡植被以乔木为主,森林茂密,而另一坡植被以草类为主,植被稀疏,当地人将此现象称为“阴阳脸”。‎ 材料二 下表为2003年和2008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单位:万公顷)‎ 年份 耕地 园林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 交通运 输用地 水利设 施用地 未利用 土地 ‎2003‎ ‎14.82‎ ‎0.03‎ ‎10.85‎ ‎33.19‎ ‎2.64‎ ‎0.22‎ ‎0.08‎ ‎7.55‎ ‎2008‎ ‎14.58‎ ‎0.03‎ ‎11.25‎ ‎33.06‎ ‎2.85‎ ‎0.29‎ ‎0.09‎ ‎7.28‎ ‎(1)西宁市空间形态呈________状,分析其形成的自然原因。‎ ‎(2)说出甲地森林茂密的坡向,并分析甲地出现“阴阳脸”现象的自然原因。‎ ‎(3)简述2003~2008年期间西宁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4)说明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 ‎【答案】(1)带(或条带)。 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下沉,形成东西狭长的河谷,再经湟水长期的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坦的谷地;沿河,方便取水。‎ ‎(2)南坡。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土壤中水分较多,有利于森林生长;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土壤中水分较少,只适合草类生长。‎ ‎(3)特点: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不利影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等 ‎(4)热量较丰富;光照强;灌溉水源较充足;土壤肥沃等。人口较密集,市场需求量大;悠久的耕作历史,经验丰富。‎ ‎【解析】本题考查城市形成的区位条件、农业区位条件、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 ‎(1)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城市形成的影响及地表形态的成因。聚落的空间形态主要包括团块状和带状。根据西宁市“形似一叶扁舟”可知其空间形态呈带状(或条带状),其形成的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和河流。分析地形因素时,应考虑内外力共同作用,并根据其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由于构造运动导致地壳下沉,形成东西狭长的河谷,再经湟水长期的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平坦的谷地。河流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湟水流经,水资源利用便利。‎ ‎(2)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土壤等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解题时,从影响植被生长的气候和土壤要素切入,根据不同坡向推测气候(气温、蒸发)的差异,从而导致土壤水分的差异,进而影响植被的生长。据材料可知,图中的甲地位于湟水谷地,河谷的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导致土壤中水分较多,有利于森林的生长;湟水谷地的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导致土壤中水分较少,只适合草类生长。所以,甲地森林茂密的坡向为南坡,南坡森林茂密,北坡以草类为主,植被稀疏,出现“阴阳脸”现象。‎ ‎(3)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利用的定量分析和土地利用的变化导致的主要环境问题。根据两个年份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直接比较,可得出该市土地利用现状的变化特点: 耕地、牧草地、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林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分析土地利用的变化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时,从牧草地的面积减少,即植被的破坏推测可能引起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及生物多样性减少;从耕地面积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及城市用地的增加,推测出城市用地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加,从而使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等。‎ ‎(4)湟水谷地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主要从自然条件(热量、光照、水源、土壤)和社会经济条件(市场、经验)等方面分析。湟水谷地位于青藏高原,光照充足;地处河谷,地势相对低,热量较丰富;湟水流经,灌溉水源较充足;河流带来肥沃的土壤,所以土壤较肥沃。由于河谷地区地势低,气候温暖,人口相对密集,市场需求量大;耕作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