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3 MB
  • 2021-09-10 发布

2018年高考地理(通用版)大一轮复习教案:第八章城市与城市化

  • 3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 考纲解读 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 题型 备考指南 考纲下载 核心知识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城市功能分区 ‎-‎ ‎-‎ 命题重点:城市功能区、城市区位与城市化问题是常考点。重点关注城市空间结构示意图与城市化过程示意图的分析。‎ 考查形式: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出现,最近几年综合题比重较大,分值一般在4~8分,难度系数0.6左右。‎ 热点探究:城市新区的建设、新型城镇化、城市内涝和交通拥堵问题。‎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2016课标Ⅰ,4~6题,12分 选择题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 ‎-‎ 城市化 城市化的进程 ‎-‎ ‎-‎ 城市化的影响 ‎2015课标Ⅰ,3题,4分 ‎2015课标Ⅱ,1题,4分 ‎2014课标Ⅱ,1~2题,8分 选择题 第一节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城市主要功能区及其特点,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2.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3.应用:在区域示意图上,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区别不同城市等级和体系。‎ 考点一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主题1 功能区的形成与特征分析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土地利用的概况 ‎(2)城市土地利用的集聚效应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城市主要功能区的特征及区位。‎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区位选择及原因 商业区 市中心、交通干线 占地面积小,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区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两侧、街角路口 原因:①人口稠密、市场广阔;②交通便捷、便于商品流通 工业区 集聚成片 不断向市区外缘移动,并趋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原因:①减轻对市区的污染;②交通便利,降低成本 住宅区 占地面积大,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相连 原因:①环境优美;‎ ‎②文化氛围浓,人口素质高 低级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连 原因:①便于工人上下班;②收入低,文化教育程度低 ‎【误区警示】 城市功能分区≠城市用地 城市功能分区和城市用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商业用地不等同于商业区,商业用地是指商业活动占用的土地,而商业区中除了商业活动外,还有其他活动,即用地类型除了商业用地外,还有住宅用地、交通用地等。‎ ‎ 上海外滩的繁华景象令人赞叹,这主要得益于它作为什么功能区而存在?这种功能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 商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河南省六市第一次联考)图甲是我国南方某大城市地铁线分布图,图乙是该城市某地铁站一天中部分时段进出站人数统计图。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甲分析,甲、乙、丙、丁四地中可能位于中心商务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2)据图乙分析,该地铁站所在的功能区是(  )‎ A.中心商务区 B.住宅区 C.工业区 D.文化区 解析 第(1)题,图示几条地铁线都经过甲区域,该地交通通达度最高,是人流、物流集聚区域,最可能是中心商务区。第(2)题,地铁站人流高峰和流向,与市民白天离家上班、夜晚回家休息规律一致,所以最可能位于住宅区。‎ 答案 (1)A (2)B ‎1.“六看法”判断城市三大功能区 ‎(1)看面积: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看形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条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片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看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年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评价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的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功能区的判断 ‎1.(2016·新课标全国Ⅰ,4、6)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1)~(2)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A.服务种类 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 D.服务人口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 D.优化城市用地结构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兰斯塔德地区城市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而且城市之间相互独立。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可知,四个核心区都有各自的主要服务功能,核心区之间服务的互补性较强,因此,四个核心城市服务的种类是不同的,但每个核心区的服务范围都覆盖整个城市,等级也相同,人口具有流动性,所以不可能限制服务人口,故选A项。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20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兰斯塔德地区形成国际性的城市群,但城镇扩张程度小,结构体系稳定,说明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高,故选D项。‎ 答案 (1)A (2)D ‎2.(2016·北京文综,11)城市居民往返于居住地和各功能区之间所耗费的能量总和,即出行能耗。下图示意某大城市居民月出行次数与出行能耗的组合关系。读图,回答下题。‎ 据图推断(  )‎ A.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靠近住宅区 B.乙是位于郊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C.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服务半径小 D.丁为中心商务区,能耗昼夜差异大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若甲区多公共服务设施,则出行次数应该多,A项错误;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的郊区,则出行次数多,又加上距离住宅区远,出行能耗较高,B项正确;若丙区商业网点等级低,则出行次数应该多,C项错误;若丁为中心商务区,则出行次数多,距离住宅区较远,出行能耗较高,D项错误。‎ 答案 B ‎3.(2015·四川文综,5)下图反映我国某城市某工作日0:00时和10:00时的人口集聚状况,该图由手机定位功能获取的人口移动数据制作而成。读图回答(1)~(2)题。‎ 按城市功能分区,甲地带应为(  )‎ A.行政区 B.商务区 C.住宅区 D.工业区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分布。在工作日中0:00时为绝大多数人休息的时间,10:00时为工作时间。通过两幅图的比较可以看出,甲地带在0:00时人口分布较为密集,而在10:00时变得较为稀疏,说明甲地带的功能以居民休息为主,应该为住宅区,故C项正确。‎ 答案 C 考向二 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评价 ‎4.(2015·天津文综,7)图1、图2分别表示H市人口密度和城区在15年间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题。‎ 图1 H市人口密度变化示意图 图2 H市城区变化示意图 结合图2中信息推断,该城市空间结构发生的变化是(  )‎ A.商业区的分布更加集中 B.新工业区向老工业区集聚 C.住宅区向滨湖地区聚集 D.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的变化。从图中看出,城市范围扩大,商业区的分布更广,选项A错误。在原有工业区的基础上,又出现了4个工业区,选项B错误。湖滨地区的住宅区并未增多,选项C错误。从图中道路的分布可以看出,中部、南部路网密度增大,选项D正确。‎ 答案 D ‎5.(2016·上海地理,23~24)海港城市秦皇岛市为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致力于发展成为北京的又一出海大通道。‎ ‎(1)在城市空间布局调整中,秦皇岛市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这样做是为了(  )‎ A.扩大城市土地面积 B.优化城市生态环境 C.传承悠久历史文化 D.发挥自然环境优势 ‎(2)秦皇岛市将玻璃制品制造、食品加工、金属冶炼等企业从沿海向中部发展轴转移。这样做的作用主要是(  )‎ A.转移企业污染空间 B.优化城市功能分区 C.调整第二产业结构 D.扩大农业用地范围 解析 第(1)题,秦皇岛北部是山地,南部临海;依托海岸线打造由北向南延伸的城市发展轴,可发挥自然环境优势,来调整城市布局。D正确。第(2)题,秦皇岛市南部沿海打造休闲旅游、出海港口建设,引导工业向中部、北部发展,可响应北京城市功能的拓展,调整城市空间布局,以优化城市功能分区。B正确。‎ 答案 (1)D (2)B 主题2 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原因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影响因素 影响城市地域结构的因素有多种,主要有经济、社会、历史、行政四方面,它们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2.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影响 经济因素:通过地租的高低影响城市功能分区。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通达度和距市中心的远近。‎ ‎(1)交通通达度:城市不同区域,交通的通达度不同,土地租金存在相应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功能区。‎ ‎①市中心:有多条道路穿过,通达度最高,地租最高,形成地租最高峰。‎ ‎②市中心附近远离主干道的地区:通达度差,地租较低。‎ ‎③城市主要道路与环线交会处:地租较高,形成地租次高峰。‎ ‎(2)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地租高低影响 ‎ 北京的市中心是天安门广场,这里交通便捷,为什么没有高层建筑物?‎ 提示 因为北京是中国的古都,天安门广场、故宫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老建筑。如果在广场周围建筑起高楼大厦,必然会破坏这一地区古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历史遗迹这一原则不符。‎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6·天津文综,6~7)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地租是城市各种环境因素在经济上的综合表现,图中显示了某市中心城区地租从中心向边缘递减的变化趋势,由于环境质量、基础设施等因素的不同,城市不同方向的地租变化程度存在差异。‎ ‎(1)符合图中该城区实际情况的表述是(  )‎ A.北部地区的地租梯度,总体大于南部地区 B.地租相同的区位,西南方向距离市中心最近 C.西北方向地租等值线稀疏,表示该方向交通设施较好 D.东南方向地租等值线密集,表示该方向空气质量较好 ‎(2)该市规划了在甲地建设产业园区,最适宜的是(  )‎ A.电子信息产业园区 B.钢铁工业产业园区 C.航空航天产业园区 D.汽车工业产业园区 ‎【审题指导】 ‎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答案 (1)C (2)A 常见地租曲线图的判读(常考的类图像之十六)‎ 考查城市中地租变化的图像有坐标图、立体图、等值线图等,要在理解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读图方法仔细分析,这往往成为题目解决的关键点所在,常见类型如下所示:‎ ‎1.坐标图的判读 ‎2.立体图的判读 ‎3.等值线图的判读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地租高低对功能区的影响 ‎1.(2016·江苏地理,13~14)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 解析 第(1)题,住宅区在城市各功能区当中占地面积最大,分析图例可知①应为住宅区,正确答案为A。第(2)题,分析图例可知①为住宅区、②为工业区、③‎ 为商业区、④为仓储区,因此甲—乙方向地租最高的点为③处,根据城市人为热量排放特点,工业区附近及交通流量大的住宅区附近气温较高,对比分析C项符合题意。‎ 答案 (1)A (2)C 考向二 距离对居民购物的影响 ‎2.(2014·江苏地理,21~22)下图是某特大城市开发区社区居民不同购物行为空间差异图。读图,完成(1)~(2)题。(双选)‎ ‎(1)居民倾向于到中心城区购买的商品是(  )‎ A.食品 B.日常用品 ‎ C.服装 D.家用电器 ‎(2)影响居民购买食品和日常用品空间倾向的主要因素是(  )‎ A.出行距离 B.购物成本 ‎ C.交通方式 D.购物环境 解析 第(1)题,由图示可知居民购物倾向中服装到中心城区购买倾向高,日常用品到开发区购买倾向高,食品到开发区购买倾向高,家用电器到中心城区、开发区购买倾向都高。第(2)题,居民对食品和日常用品消耗量大,购买这两种商品较为频繁,因此主要考虑出行距离要近,购物成本要低。‎ 答案 (1)CD (2)AB 考点二 城市区位与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城市区位因素 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关系,影响城市区位的因素如下图所示。‎ ‎【易错辨析】 城市区位包含城市的位置和城市的分布 城市的位置是指每个城市分布的具体地理位置(即在哪里),而城市的分布则是指城市的总体布局状况(即哪里多,哪里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①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 数目较少 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 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 ‎②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 通过哪些方法可以判断区域示意图中城市等级高低?‎ 提示 ‎ 可以通过看图例,一般情况下,图例中会用圆圈大小表示城市的等级;也可以看图中城市服务范围大小或面积大小,一般情况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大或面积大,则城市的等级比较高。‎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6·河南1月适应性测试)读我国某铁路沿线城镇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铁路沿线城镇带形成的有利条件是(  )‎ A.山麓地带水资源较丰富 B.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 C.气候温暖湿润 D.西气东输工程经过 ‎(2)关于该区域城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克拉玛依服务范围最大 B.石河子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最全 C.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D.中等城市密度最大 解析 第(1)题,图示为西北干旱区,水资源是制约人口和城镇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图中铁路沿线城镇带必然也分布于水资源丰富区,故A正确。第(2)题,城镇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越全面,城镇间距离越远(区域内密度越小);城镇等级越低,则服务范围越小,城镇间距离越近。图示县城为等级最低的城镇,故县城之间的距离最近。‎ 答案 (1)A (2)C 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等级的提高和服务范围扩大需要的基本条件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或丰富的资源条件支撑,另外人口条件也是影响因素之一。如下表所示:‎ 影响因素 影 响 表 现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优越,腹地广阔,服务范围大,发展条件优越,潜力大 优越的地理位置能极大地提高城市等级,扩大服务范围,如上海市的城市规模的变化过程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关系密切 资源条件 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 为城市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如粮食、副食品)条件,丰富的劳动力条件,丰富的城市用地等 交通条件 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 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 城市为服务区的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门槛人口 位于人口稠密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城市区位因素分析 ‎1.(2014·大纲全国,10~11)下图中甲地所在的国家,农业以畜牧业为主,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据此完成(1)~(2)题。‎ ‎(1)在甲地形成城市的主导区位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公路交通枢纽 D.港口 ‎(2)该城市发展成为该国首都的优势条件是(  )‎ A.位置适中 B.资源丰富 C.气候宜人 D.经济中心 解析 第(1)题,图中显示甲城市建有港口,而该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故甲城市形成的主导区位因素是港口。第(2)题,因该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货物过境和港口服务业,甲城市是该国最主要的港口,甲城市成为该国的经济中心,进而发展成为该国的首都。‎ 答案 (1)D (2)D ‎2.(2015·江苏地理,1~2)下图为《清明上河图》(局部),反映了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繁华的城市风貌。读图回答(1)~(2)题。‎ ‎(1)东京城形成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文化底蕴深厚 B.商业繁荣发达 C.人口高度集聚 D.水陆交通便利 ‎(2)东京的城市功能主要以(  )‎ A.行政功能为主 B.军事功能为主 C.文化功能为主 D.经济功能为主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区位因素。据图分析,当时东京城位于水陆交通枢纽,人口高度集聚,商业繁荣发达,最有利条件选择D项。第(2)题,考查城市功能。东京当时为北宋都城,以行政功能为主,A项正确。‎ 答案 (1)D (2)A ‎3.[2015·福建文综,37(2),12分]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秦腔”,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秦腔飞地”(乙城附近),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材料二 吉尔吉斯斯坦多山地,林木等资源丰富;农业以畜牧业和小麦、棉花等种植业为主。在楚河中游地区,中吉两国合资建设的造纸厂规模与产量居中亚地区前茅。‎ 简述甲、乙城市共同的区位优势。(12分)‎ 解析 此题考查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条件:自然条件(河流、地形、水源、气候、矿产)、社会经济条件(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交通、文化、政治等)。结合图文材料总结即可。‎ 答案 此处为河谷平原,地势平坦宽阔;气候较温和;河流较多,水源充足;周边地区农业基础较好,农产品丰富;交通便利;是当地的经济、文化、政治中心。‎ 考向二 城市等级体系 ‎4.(2015·北京文综,3)下图为某地公共设施的服务范围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最有可能为博物馆、乡(镇)行政机构、集贸市场的依次是(  )‎ A.⑥①② B.⑤③⑥ ‎ C.③②④ D.①④⑤‎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等级体系。读图可知,⑤级别最高,②、③次之且级别相等,④⑥比②③级别低且两者相等,①级别最低。博物馆服务范围最大,乡(镇)行政机构次之、集贸市场最小,B项正确。‎ 答案 B ‎5.(2013·广东文综,9)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  )‎ 城市群 城市首位度 ‎2008年 ‎2011年 京津冀城市群 ‎1.62‎ ‎1.52‎ 长三角城市群 ‎2.35‎ ‎2.20‎ 珠三角城市群 ‎1.93‎ ‎1.23‎ 辽中南城市群 ‎1.32‎ ‎1.21‎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沈阳 解析 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表中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值,与2008年相比,2011年下降明显的是珠三角城市群,而广州是珠三角城市群最大城市,故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是广州。‎ 答案 C 第二节 城市化 学习目标定位 知识体系预览 ‎1.识记:城市化的表现、标志。‎ ‎2.理解: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应用:运用图表资料,分析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一 城市化及城市化进程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城市化的动力及其标志 ‎2.城市化进程曲线及含义 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用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来表示。如下图所示:‎ 城市化发展阶段 特点 出现的问题 发展趋势 分布 初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较 低、发展较慢 问题较少 处于城 市化低水平时期 发展中 国家 中期阶段 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 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 中心区表现出衰落的迹象 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达国家 ‎3.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特点 原 因 起步早 产业革命早 水平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劳动生产力大大提高,大量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 一些大城市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①市中心的居住环境恶化,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②交通条件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快,乡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特点 原 因 起步晚,发展快 二战后,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快 总体水平低,且不平衡 亚非国家水平低;乡村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城市化进程落后于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 南美洲国家水平高;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 城市发展 不合理 ‎①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涌入,城市的压力增大;②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生态造成破坏;③中小城市发展缓慢 ‎ 怎样从城市化水平上判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提示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上,70%以下。‎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衡水中学调研)下图反映了世界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城市人口分布状况(含预测)。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世界两类地区城市化进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不大 B.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依然很快 C.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接近发达地区 D.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 ‎(2)由图可知(  )‎ A.该时期内,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下降 B.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 C.发达地区城市人口数量呈减少趋势 D.目前世界城市人口数量发达地区多于欠发达地区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1950~1965年期间,两类地区城市化水平相差较大,A错;目前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但速度慢,B错;欠发达地区在2025年时城市化水平尚不到60%,而发达国家已接近90%,C错;目前欠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仅达到50%左右,仅接近发达地区1950年水平,D对。第(2)题,由图可知,全世界城市人口在欠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大,在发达地区比例越来越小,所以未来城市人口增长将主要集中在欠发达地区。‎ 答案 (1)D (2)B 世界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的差异 ‎1.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的区别(以英国城市化进程为例)‎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再城市化 时 间 ‎19~20世纪 ‎20世纪50~70年代 ‎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80年代以后 表 现 人口由乡村迁往城市,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人口由市区迁往郊区 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 人口迁回市区 成 因 城市的拉力和乡村的推力 市区人口激增,地价上涨,交通拥挤 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 开发中心区,高科技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 解 ‎2.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差异 ‎(1)从城市化进程来看,郊区城市化是发生在城市发展的加速阶段,而逆城市化则出现在城市发展的后期阶段。‎ ‎(‎ ‎2)从距离上看,郊区城市化是居民和企业迁往郊区,逆城市化是居民及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或小城镇。‎ ‎(3)从城市自身发展上看,郊区城市化使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多,逆城市化使整个大城市人口减少。‎ ‎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类题型的分析思路 ‎1.根据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2.根据城市面积、范围的变化来判断城市化速度;‎ ‎3.根据不同区域类型(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判断城市化进程和特点;‎ ‎4.根据产业结构特点及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5.根据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分析城市化特点。‎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城市化进程的判断 ‎1.(2015·重庆文综,4~5)下图中的曲线示意中国、日本、意大利和法国四个国家的城镇化率变化情况,曲线上的圆点表示各国不同高铁线路开始运营的年份。读下图,回答(1)~(2)题。‎ ‎(1)上图中第一条高铁开始运营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为(  )‎ A.20%~30% B.30%~40%‎ C.40%~50% D.60%~70%‎ ‎(2)上图中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在此期间(  )‎ A.工业化程度提高 B.人口增长率增大 C.逆城市化现象明显 D.经济发展水平最高 解析 ‎ 第(1)题,本题考查城市人口比重的计算。图中第一条高铁运行时间为1965年,此时四个国家中乡村人口比重最小的是城镇化率最高的国家,该国城镇化比重为60%~70%,则其乡村人口比重为30%~40%,故选B。第(2)题,本题考查我国城市化特点及原因。2000~2010年高铁新运营线路最多的国家为最下边曲线所代表的中国。该时段中国处于城市化加速阶段,是工业化程度提高促进城市化的结果,故选A。‎ 答案 (1)B (2)A ‎2.(2013·四川文综,11~12)下表是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统计表。据表完成(1)~(2)题。 ‎ 时期(年)‎ ‎1985~1990‎ ‎1990~2000‎ ‎2000~2011‎ 城市用地年 均增长率(%)‎ ‎6.49‎ ‎5.72‎ ‎6.22‎ 城市人口年 均增长率(%)‎ ‎3.77‎ ‎4.28‎ ‎3.79‎ ‎(1)1985~2011年我国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总体变化趋势为(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 C.不断增加 D.逐渐减少 ‎(2)据上表并结合相关知识可以判断,1985年以来我国(  )‎ A.城市新增用地以商业用地为主 B.乡村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C.城市人口增长以自然增长为主 D.农业用地面积有所减少 解析 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1985~2011年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小于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即城市用地年均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速度,说明城市人口人均城市用地不断增加。第(2)题,1985年以来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缓慢,新增人口以机械增长为主,由农村人口进城务工转化而来,因此城市新增用地以住宅用地和工业用地为主,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农业用地的面积有所减少。‎ 答案 (1)C (2)D 考向二 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分析与比较 ‎3.[2012·山东文综,27(1)(2)]下图为江苏省和贵州省三个年份城市化水平统计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自1990年至2010年,两省城市化发展的特点有何不同?‎ ‎(2)指出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柱状图的读法、理解城市化的表现与发展条件。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城市化水平的高低以及发展速度的快慢,所以两省城市化的特点也主要是这两方面。第(2)题,城市化发展的优势条件,要从城市化的形成因素上分析,即从地理位置、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可以看出江苏与贵州的差异。‎ 答案 (1)江苏省城市化速度比贵州省的快;江苏省城市化水平比贵州省的高。‎ ‎(2)与贵州省相比,江苏省地处东部沿海,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受上海市的辐射带动;工农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水平高。‎ 考点二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影响 ‎2.生态城市建设 ‎(1)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 ‎【高效记忆】 图解“城市病”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 城市化对区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有哪些影响?‎ 提示 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区域内农业劳动人口数量减少;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城市核心地位,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7·大连调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举措,必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否则会引发城市生态问题。读图,回答(1)~(2)题。‎ ‎(1)导致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的因素有(  )‎ ‎①水泥路面多 ②下水道多 ③绿地多 ④人口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下列能够有效防御城市洪水的措施是(  )‎ ‎①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 ②禁止开采地下水 ③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 ④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⑤营造“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A.①②④ B.②③④ ‎ C.①③④ D.①④⑤‎ 解析 第(1)题,城市水位过程线提前,是由于城市化的过程中城市路面硬化,降水难以下渗,大多通过下水道流入河道。第(2)题,在人行道改造中采用透水砖,可增加雨水的下渗;城市建设中尽可能保护天然池塘、河道,能起到滞洪、泄洪作用;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不仅能调节气候,还能增加雨水下渗、提高其涵养水源的能力。‎ 答案 (1)A (2)C ‎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城市化对水循环的影响 ‎1.(2015·新课标Ⅰ,3)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下题。‎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从材料可知“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因此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C项正确。‎ 答案 C 考向二 城市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2015·新课标Ⅱ,1)桑基、蔗基、果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传统的农业景观和被联合国推介的典型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基塘农业用地大部分变为建设用地,保留下来的基塘也变为以花基、菜基为主。据此完成下题。‎ 该地基塘转变为建设用地对局地气候的影响是(  )‎ A.大气湿度增高 B.大气降水增多 C.近地面风速增大 D.气温变率增大 解析 本题以珠三角地区传统的基塘农业的转变为背景,考查了城市化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基塘农业用地变为建设用地,使水域面积和地表植被减少,导致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减弱,从而使局部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干,降水减少,故A、B项错误;近地面风速的变化与地表粗糙程度相关,基塘改为建设用地导致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C项错误;水域面积和植被减少引起的大气湿度降低、空中云量减少等一系列变化将导致局部气温变率增大,故D项正确。‎ 答案 D 考向三 城市化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3.(2014·课标Ⅱ,1~2)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A.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A.居住人口减少 B.城市房价昂贵 C.人居环境恶化 D.城区不再扩大 解析 ‎ 第(1)题,珠江三角洲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来此务工,城市周边农民自建住房的目的就是为附近务工人员提供相对廉价的居住环境,同时当地居民还可提高经济收入。第(2)题,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涌入使得城市住房紧张,同时也促使房价过度增长,因此,收入相对较少的农民工大部分选择租住在城市周边房价相对低廉的地方。‎ 答案 (1)D (2)B 考向四 城市化问题及对策 ‎4.(2016·海南地理,10~12)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2)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郊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 第(1)题,根据职住比的计算公式,职住比最为平衡,也就是职住比在1.00附近。细读图例,北京职住比最为平衡的区域在图中0.95~1.00和1.00~1.15,即四环与五环之间。故选C。第(2)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经济飞速发展,人口和产业向市中心集聚,由于市中心地价高、交通通达度好,形成典型商业区。由于城区出现各种城市问题,环线间的职住比差异不断加大,人口开始向市中心外迁移,但产业多数在市中心,所以就业人群的出勤距离逐渐增加。故选B。第(3)题,分析得出,北京环线职住比差异加大,说明产业集中在城区,人口居住在外围,就业人群平均出勤距离增加,带来比如交通拥挤等问题。所以采取应对措施有大力发展快速交通、或者把产业迁移到郊区,减少就业人群出勤距离,缓解交通拥挤等。‎ 答案 (1)C (2)B (3)A 读图技能培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   (常考的类图像之十七)‎ ‎[高 分 素 养 提 升]‎ ‎(2014·四川文综,9~10)下图是某城市1990年和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四地单位面积人口数量,2010年较1990年增长最大的是(  )‎ A.2千米附近 B.4千米附近 C.8千米附近 D.10千米附近 ‎(2)结合城市与城市化知识推断,图中人口密度二十年的变化是(  )‎ A.城市化水平降低的表现 B.城市地租水平保持稳定的需要 C.城市等级提高的结果 ‎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调整的反映 ‎【审题指导】‎ ‎1.由图名可知该图通过不同年份人口密度空间分布及变化来反映该城市的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由图例可知,实线表示201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虚线表示1990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 ‎3.从题图中可获取以下信息:‎ ‎[尝试自解] (1)________ (2)________‎ 答案 (1)D (2)D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的判读 城市化进程示意图是通过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描述,来展示城市发展形成过程的图示,通常以过程图、坐标图等形式呈现,主要考查同一地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差异对比。对于该类示意图判读,主要应把握“三判断”:‎ ‎1.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1)从图示中直接判断城市化的特点。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①注意观察城市面积,即规模的变化;②注意观察城市数量的变化;③注意结合图例等信息,观察城市人口的变化;④是否形成城市带等。如下图,对比四幅图我们可以直接判断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城市数目不断增加;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由孤立的城市发展形成城市群。‎ ‎(2)深入分析隐含的信息。如下面某地区A、B两个城市化发展过程示意图中隐含的信息: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主要沿河流向外扩展,河流为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城市的功能分区日益明显。‎ ‎2.判断城市化的进程及阶段 根据图示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一些明显特征,可以判断城市化的阶段及进程。如上图,我们根据城区面积的变化和人口密度的变化可判断阶段Ⅱ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根据人口密度的变化,判断城市化进程。如下图城市化进程为a—c—d—b。‎ ‎(2)根据城市人口比重,判断城市化阶段。下图中E到F阶段,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下降,可以判断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3.判断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城市化存在地区差异,要把握不同地区的特征进行判断,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发展速度快。如下图所示,我们可以判断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 ‎[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城市化曲线图的判读 ‎1.(2012·福建文综,3~4)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 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 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 解析 第(1)题,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的水平和速度。城市化水平一直最高的甲是发达国家。中国改革开放前城市化水平很低,改革开放后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化水平在图中表现为折线的坡度大,在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中我国城市化水平接近50%,故判断丁折线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D项正确。乙折线是全世界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丙折线为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2000年以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主要是国家的均衡发展战略造成的,通过城市化带动区域发展,故A项正确;合理城市化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C错误;发达国家城市化处于高级阶段,出现逆城市化和郊区城市化,人口向农村和郊区迁移,D错误;目前发达国家是第三产业比重不断增大,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故B项错误。‎ 答案 (1)D (2)A 考向二 城市化柱状图的判读 ‎2.(2015·安徽文综,25~26)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 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2003~2013年城市(  )‎ A.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2)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 A.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生物多样性增加 解析 第(1)题,本题利用柱状图考查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由图可知,城市建设用地不断增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选D。第(2)题,本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图示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面会使地表径流下渗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故排除A、D;居民平均通勤距离可能会因建设用地增加而增加,排除B;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人口增多,生产生活释放废热增多,最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故选C。‎ 答案 (1)D (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