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热点链接】 2020年4月,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已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标志着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暨首次“双龙探极”圆满完成。中国第36次南极考察队队员首次用大型底栖生物拖网在宇航员海开展底栖生物调查,这是中国在宇航员海首次开展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开展南极科考的意义是什么?
提示 科学研究价值高,在大气、海洋、水资源等方面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培养人才;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等。
课程标准
学业质量标准
核心素养定位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的实践。
水平1:根据地理资料,指出地理野外考察的方法和途径。
水平2:通过地理资料,说明自然地理野外考察注意事项。
水平3:根据图表资料,分析野外考察的内容。
水平4:通过图表资料,探讨野外考察的成果。
综合思维:野外考察的方法和途径。
区域认知:描述考察地地理环境特征。
地理实践力:实地考察地理景观。
一 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野外考察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通过对野外考察所获得指标进行分析,地理综合思维能够得到强化。
3.培养协作精神。野外考察,需要考察小组成员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二 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1.选定考察地点。应尽量选择自然地理要素相对比较典型的地点,还要考虑交通便利、环境安全。
2.搜集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查阅考察地点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考察地点。
3.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确定考察路线、布置观察点位。
4.确定考察时间。根据考察需要、安全、地理事物季相变化等综合确定考察时间。
5.准备考察装备。确定位置和方向: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考察土壤:小铲;考察岩石:地质锤;其他还有笔记本、铅笔、相机等。
6.野外实地考察。考察时注意观察和记录地理信息,重点部位需要采样。
7.总结分析考察成果。考察成果一般以考察报告的形式呈现。
三 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1.气候。亚热带北部,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2.地形与河流。主峰海拔173米,山上有泉水出露,形成溪流。
3.植被。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
4.土壤。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1.判断正误。
(1)自然地理考察不需要考虑人文地理条件。(×)
(2)野外考察主要观察地貌和水文景观。(×)
2.一份实习报告的名称是“嵩山地区的地貌实习”,这可以表示( )
①是嵩山附近学生的实习活动 ②实习地点在嵩山 ③考察的是专项地貌特征
④说明实习手段是观察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D
解析 “嵩山地区的地貌实习”表示了实习地点是嵩山,实习内容是地貌。
3.模拟对当地一座小山气温日变化的实习,撰写一份简洁的实习报告。
提示 (无统一答案,格式符合即可)
名称:××山气温日变化测量实习报告
仪器:温度计
观察线路和观察点:自山脚下到山顶方向选择观察点
方法和手段:测量
实习成果:山脚下温度较高,气温日变化小;山顶气温较低,气温日变化大……
主题探究 野外考察的目的和步骤
安徽省沿江一城市的某中学暑假游学活动中,安排有观察最近一座1 000多米高山的气温垂直变化实习任务。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这次实习前预备哪种着装?
(2)为验证“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 ℃”。需要做哪些测量的准备?
(3)除了测量之外,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气温的垂直变化特征?
[成果展示] (1)运动鞋或雨鞋,防晒服或雨衣,长衫等。
(2)观察线路和观察点选择:一条人们常走的登山路线,有明显标志物;查询这些标志物的海拔。
仪器准备:温度计。
(3)不同海拔人们的衣着穿戴;不同海拔位置主要植被特征等。
1.野外考察的目的及意义
目的
意义
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运用工具和资料,对各观察点进行观察、测量、测试,采集标本和样品,进行填图、摄影等,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通过野外考察,提升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通过分析获得的多项指标,可以强化地理综合思维
培养协作精神
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可以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2.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步骤
注意事项
选定考察地点
尽量选择地貌、水文、植被和土壤等多个自然地理要素比较典型的地点;还要考虑交通的便利性、环境的安全性等因素
搜集相关文献资料
文献资料主要包括相关地方志、地形图、气候统计资料、植被、土壤和水系等资料,以及卫星影像、照片等
规划考察路线,选取观察点位
根据“便捷、安全、自然地理现象具有典型性”的原则,确定考察路线;在海拔、坡度、坡向、植被、土壤、地貌等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的界限前后,布置重点观察点位
续表
步骤
注意事项
确定考
察时间
坚持“安全第一、易于考察”的原则。对于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区域来说,可选择深秋或初冬时节;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最好选择夏季或者初秋进行
准备考
察装备
野外考察需要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和行走的方向,需准备地形图、罗盘、卫星定位仪等;考察土壤需要准备小铲;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锤,还需准备笔记本、铅笔和相机,智能手机等
野外实
地考察
根据考察计划,沿着考察路线进行考察,记录时间、地点、经纬度、海拔、地形、植被、土壤、气候、地貌等观察要素,同时进行摄影或者录像
总结分析考察成果
撰写考察报告,探讨交流,完善调查成果
一地理野外实习小组对河谷地貌进行实地考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对河流谷地考察方案的地点、线路选择中,最不合适的是( )
A.沿河道步行上溯或顺流而下考察
B.自河流一侧横跨河道,垂直于河流方向选择若干点考察
C.反复跨越河道、沿着迂回线路考察
D.在一侧考察若干点后到对岸再选点考察
(2)考察河谷地貌要获取的信息有( )
①河道长度 ②河流宽度 ③河流深度 ④河岸坡度
⑤河网密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③⑤
野外考察的方法和步骤的选择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考察路线
选择典型的考察路线和地点。
可沿河考察、选择河流沿岸重要考察地点。
考察内容
地貌的组成要素。
河谷地貌需要考察河谷的宽度、深度和坡度等。
[答案] (1)C (2)B
主题探究 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不整合接触是指上、下地层间的层序发生间断,即先后沉积的地层之间缺失了一部分地层。这种间断的时期可能代表没有发生沉积作用的时期,也可能代表以前地层被侵蚀的时期。这种接触关系称为不整合。某地理实习小组一成员绘制了如下的素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该实习的主要方向是哪类地理要素?
(2)该队员对地理要素作出正确判断,他应该重点记录哪些内容?
(3)该实习队员绘制素描图,还可以增加哪些图形信息?
[成果展示] (1)地质构造(类型)。
(2)岩石的地质年代(或化石特征),与地质年代表对应确定地层形成的地质年代。
(3)图名;绘制时间;图示景观所在地理位置(观察点编号);比例尺、方向、
图例和注记等。
1.山地综合自然地理概况
要素
具体情况
位置
亚热带北部
气候
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地形
主峰海拔173米
水文
山上有泉水出露,形成溪流
植被
植被保存较好,为国家森林公园。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为主,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一些地方也有人工植被的成分
土壤
地带性土壤为黄棕壤
2.考察路线和重点点位景观
(1)目的: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该山丘的植被、土壤、地貌等情况。
(2)路线:从北坡山麓开始爬向山顶,沿路观察植被、土壤及地貌的变化,在山顶观察不同坡向上的植被与土壤的异同,然后从河流的另一侧沿着山路下坡。
(3)考察路线与重点点位景观。
3.考察记录表
(1)考察地点、考察时间和记录人。
(2)考察要素及所见情况
地貌
山坡、山脊、鞍部、山谷等
水文
河流大小、流速快慢、有无瀑布与深潭、水质清澈还是浑浊等
植被
类型、特征等
土壤
母质、厚薄、颜色、分层、有机质含量等
其他
滑坡、塌落、人类活动影响等
(3)考察成果摘录
要素
具体情况
土壤
山麓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山顶土壤母质为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薄
植被
山麓常绿阔叶树较多;山顶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
地形地质
在山坡较陡地带发现滑坡
水文
河流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下表为某学校一次野外实习获得数据。据此完成(1)~(2)题。
(1)该实习报告的名称最可能是( )
A.森林覆盖率调查
B.森林蓄积量研究
C.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D.自然带分布规律探究
(2)该实习者为了这次实习项目,还应当记录( )
A.天气状况 B.水温特征
C.草本植物构成 D.土壤发育程度
综合自然地理考察的方法
类题透析
思路点拨
实习报告
根据考察内容确定实习报告的主题。
本次考察主要内容是植被的类型和面积。
实习项目
考察植被可记录植被类型、生长、分布等。
[答案] (1)C (2)C
教材活动巧点拨
[教材第56页活动]
思路点拨 从地形、地质、气候、植被、水文等方面的典型性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
特征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垂直变化显著,多云雾天气
地貌
地垒式断块山,地形崎岖复杂,山岭、岗地、沟谷交错分布,断裂发育
水文
溪流、瀑布众多,水流较急,水质清澈,径流季节变化显著,夏季为洪水期,冬季是枯水期
植被
植被垂直变化显著,从山麓至山顶依次分布着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山地暖温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
土壤
土壤垂直分布显著,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分布着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
[教材第59页活动]
略。
核心素养速提升
素养提升1 区域认知
2019年,北京某校高一年级的同学们分为四个小组,前往祖国各地进行研学考察活动。下图为该校高一年级研学考察线路图。据此完成1~3题。
1.高一年级同学本次外出研学考察活动最有可能在( )
A.寒假期间 B.清明假期间
C.元旦假期间 D.中秋假期间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高一年级同学本次外出研学考察活动的目的地都在我国南方,且距北京较远,说明研学时间较长,最有可能在寒假,A项正确。
2.下列研学主题,与研学考察线路对应正确的是( )
A.甲—海南自然生态考察活动
B.乙—彩云之南科学考察活动
C.丙—广西湿地科学考察活动
D.丁—福建海洋生物科学考察活动
答案 D
解析 读图可知,甲线路目的地为云南,故甲线路为彩云之南科学考察活动;乙线路目的地为广西,故乙线路为广西湿地科学考察活动;丙线路目的地为海南岛,故丙线路为海南自然生态考察活动;丁线路目的地为福建,故丁线路为福建海洋生物科学考察活动。
3.在总结中,有同学这样写道“我们领略了哈尼族、傣族的风俗人情,参观了热带植物园,了解了天文学、植物学等知识”。该同学参加的科学考察线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A
解析 哈尼族、傣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云南,云南西双版纳有热带植物园,该同学参加的科学考察线路是去云南,为甲线路,A项正确。
素养提升2 综合思维
下表为野外实习调查所得信息处理后的数据(单位:g/m3)。据此完成1~2题。
月份
12
1
2
3
4
5
含沙量
0.87
1.18
1.02
1.03
0.60
0.52
月份
6
7
8
9
10
11
含沙量
0.49
0.38
0.35
0.31
0.52
0.74
1.表格数据最可能来自( )
A.气象站 B.植物园
C.水文站 D.地质所
答案 C
解析 表格中数据表示水体中含沙量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可能来自水文站。
2.这次实习报告中还可以延伸到的内容是( )
A.中国气候和植被的分布与变化
B.自然带垂直分布规律变化趋势
C.气候、植被、地形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D.河道形态对泥沙径流的拦截作用
答案 C
解析 水体含沙量大小与水流速度有关,水流速度与地形关系最大;植被、气候则是影响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所以该实习报告还可以延伸到水土流失原因的分析,故C项正确。
素养提升3 地理实践力
1.调查学校附近某河流地貌,说明地貌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调查学校附近某林地或草地,说明植被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调查学校附近某农田,判断土壤类型,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探究点
题号
野外考察的目的和步骤
1,2,3,4,11,13
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5,6,7,8,9,10,12,14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某地理野外实习在实习底图上,预设可供选择的线路方案如下图,准备用于图示区域地形类型的考察。据此完成1~2题。
1.(区域认知)最为合适的线路是( )
A.线路1 B.线路2 C.线路3 D.线路4
答案 A
解析 线路1沿线跨越地形类型最全面。
2.(地理实践力)考察中需要( )
A.腿要勤,可以多次往返几次考察
B.口要勤,沿途在村落问询老农民
C.眼要勤,仔细观察地形单元类别
D.手要勤,收集沿途各种岩石样本
答案 C
解析 在实习底图上确定线路后,沿着线路1就可以完成区域所有地形单元的观察,不必往返;老农民对地形类型的专业语言知道较少;观察地形类型不必采集岩石样本。
某地理实习小组解读大鹏半岛地理位置及海岸地貌类型分布图(下图),设计暑假野外实习线路。据此完成3~4题。
3.(区域认知)观测最为丰富的海岸地貌,最为理想的线路是( )
A.沿西部海岸线路
B.沿东南部海岸线路
C.沿东北部海岸线路
D.大澳湾—大鹏澳湾线路
答案 B
解析 图示东南海岸地貌类型最为丰富。
4.(综合思维)实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 )
①海潮起落 ②午间太阳暴晒 ③夜间寒冷 ④海陆风 ⑤洋流方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
答案 A
解析 野外实习一般在白天进行,早晚有潮汐、午间太阳辐射强烈;低纬度地区盛夏季节的夜间温度也不太低;海陆风、洋流不是要注意的问题。
河流流速一般用铅鱼测定,在水中央位置将铅鱼置于水下即可测得流速(如右图)。一般水下0.1~0.3米流速最大。可以单取水下0.6米流速的一点法,可以取水下0.2米、0.8米的二点法,可以取水下0.2米、0.6米、0.8米的三点法。据此完成5~6题。
5.(综合思维)测定流速最为精准做法是( )
A.曲流河段的凸岸一侧
B.曲流河段的凹岸一侧
C.直流河中部的三点法
D.不同河段上的三点法
答案 C
解析 曲流河段凸岸或凹岸受水流偏转的影响,水流速度异常;直流河中部的三点法求得平均值更为准确。
6.(综合思维)影响河水流速的因素可能是( )
A.铅鱼大小 B.铅鱼重量
C.摩擦力 D.河冰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河面水流速度慢、更深的河底水流速度也慢,故影响河水流速的因素是摩擦力。
白鹿塬位于西安市东南部,是当地最大的黄土台塬。2018年3月份某野外考察者拍摄的白鹿塬自然状况下土壤剖面照片如右图。据此完成7~8题。
7.(综合思维)观察土壤剖面选择3月份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无冻土影响 B.少有降水影响
C.无植被覆盖 D.表土没有发生流失
答案 C
解析 3月份我国北方地区植被刚刚萌发,不足以覆盖地表,不影响自然土壤剖面的观察。
8.(人地协调观)照片中黄土崖顶部土壤中有腐殖质,底部土壤中有根孔、气孔。中上部明显泛灰发白的层次最可能成因是( )
A.化工厂废水污染 B.季节性土壤返盐
C.史前干旱期盐尘 D.人类增施草木灰
答案 D
解析 底部土壤中有根孔说明形成该层时已经有人类的农业生产,所以其后形成的土壤中最可能有人为施用的草木灰。
下图为某野外实习报告中的一个图表。据此完成9~10题。
9.(地理实践力)该次实习报告的名称最可能是( )
A.“某地褶皱山实习”
B.“某地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C.“某地河谷地形实习”
D.“某地断块山实习”
答案 C
解析 图示为阶地式河谷地形。
10.(区域认知)该次观察线路上选点特征是( )
A.沿线均匀分布
B.阶地上较多、陡坎附近少
C.阶地上较少、陡坎附近多
D.高处多、水位面附近少
答案 C
解析 阶地上地形一致,可以少设置观察点;陡坎附近地形变化大,需要设置较多的观察点。
下图为某小组根据同一次实习活动采集的四组土壤样本绘制的简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地理实践力)该实习记录可以简略的地理要素是( )
A.自然带类型 B.植被覆盖率
C.农业生产方式 D.土壤改良状况
答案 A
解析 地理野外实习区域较小,一般实习范围内的自然带相同,不必作过细的说明。
12.(人地协调观)该实习报告的名称最可能是( )
A.自然带类型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B.植树造林对水土保持的意义
C.农业生产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D.地理实习影响土壤类型及发育
答案 C
解析 四组土壤样本显示:农业耕作的土层深厚,自然土壤很浅,所以该实习活动是考察农业生产对土壤发育的影响。
二、综合题(共2小题,共52分)
1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分)
庐山是野外地理实习开展较早的地区,是地理学科知识实践理想验证场所。多数人在夏季到此游学、考察。一地理实习小组12人在暑假中考察三叠泉,请你参与其中、并主导该次考察实习活动。
三叠泉风景区位于江西省著名风景区庐山风景区中,总面积16.5平方千米,山峰高峻,峡谷幽深。三叠泉又名三级泉、水帘泉,古人称“匡庐瀑布,首推三叠”,誉为“庐山第一奇观”,由大月山、五老峰的涧水汇合,从大月山流出,经过五老峰背,由北崖悬口依次梯级跌下而故名。古人描绘曰:“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石摧冰,下级如玉龙走潭。”
(1)野外实地近距离考察三叠泉瀑布,需要做好哪些准备?(8分)
(2)考察线路怎样安排?途中怎样做记录?(6分)
(3)考察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安全问题有哪些?(6分)
(4)对瀑布的考察特别注意哪些内容?(6分)
答案 (1)考察地区的资料准备:三叠泉的有关资料,包括其地理位置、所在地自然地理环境等,考察期间的天气情况。考察用品准备:地质锤、罗盘、望远镜、登山绳、安全带、升降器等;衣物生活用品准备:(防湿)长衣长裤、登山手套、登山鞋(靴)、创可贴、防蚊虫药品等。
(2)考察线路沿三叠泉的上下方向。途中以拍照记录为主;部分可以用铅笔记录;不采集岩石样本。
(3)登山时防止跌落;接近瀑布防水淋;攀爬途中防止蚊虫叮咬等。
(4)水量大小;跌落高差;山势陡缓(坡度);岩石性质(软硬)等。
解析 第(1)题,从资料收集、考察用品的准备、生活用品的准备三方面回答。第(2)题,根据目的地选择路线,从影像和文字两方面记录考察内容。第(3)题,从气候、生物、自然灾害等方面考虑。第(4)题,从水量、落差、岩石性质等方面分析。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6分)
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级风景区龙鳞石海,位于重庆市万盛区石林镇境内,是一个集旅游、科考、避暑和赏雪的绝好去处。若你在暑假参加一中学生游学团到此地活动,请你注意考察该地。
一线天是龙鳞石海著名景观之一,为典型的地缝溶洞地貌。三条中最长的一条从起点至终点约300米,宽则在1~2米之间,最深50米左右。人行其中,两边巨石堆砌、悬崖峭壁,仰望长空,蓝天仅存一线。“云里石头开锦缝,从来不许嵌斜阳。何人仰见通霄路,一尺青天万丈长”。
(1)在一线天内怎样测定行走的方向?(8分)
(2)如何根据岩石特征判断岩石类别?(6分)
(3)观察一线天过程中,应当注意哪些安全问题?(6分)
(4)草拟一份地质实习考察报告。(6分)
答案 (1)可以使用罗盘定方向:罗盘指北针与表盘上“北”一致时,即可观察所走路段与罗盘上主方向的夹角,即行走的方向;若能看到自己影子(太阳位置)和北京时间,可以将手表时针对着太阳,则时针与12时夹角的平分线指向南。
(2)沿着一线天观察岩石层状分明,其间可能含有化石等,即为沉积岩。
(3)尽快有序前行,不要停滞不前,防止拥挤、
互相踩踏事件的发生;防止高空坠物或脚下湿滑等。
(4)从报告名称,报告内容等方面总结。(答案具有开放性)
解析 第(1)题,根据罗盘仪或太阳等来定方向。第(2)题,图中岩石为沉积岩,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是沉积岩的两大特征。第(3)题,结合景观特征分析。第(4)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只要针对地质方面的考察说明,在常规内容上包括3项以上即可。
相关文档
- 高中地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4_1区2021-09-109页
- 高中地理最易错考点系列考点4我国2021-09-107页
-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1景观2021-09-108页
-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1-5等温2021-09-1011页
-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试题2021-09-109页
-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六2021-09-1017页
- 【地理】湖南省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9-1015页
- 【地理】四川省成都市蓉城高中教育2021-09-1016页
- 高中地理复习区域地理之南亚和中亚2021-09-1011页
- 高中地理阶段验收评估三防灾与减灾2021-09-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