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34 MB
  • 2021-09-10 发布

2019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8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备战2019年高考地理之纠错笔记系列学案

  • 2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易错点 1 不理解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读武广高铁及湖南省某山区聚落分布图,回答 1—2 题。 1.图中高铁韶关和郴州之间路段的单位距离造价较高,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A.河流 B.地形 C.气候 D.技术 2.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山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 最主要的原因是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 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 水 【失分剖析】本题组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不理解地形对交通布局的影响,导致第 1 题判断失误;二是不理解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导致第 2 题判断失误。 【参考答案】1.B 2.D 【详解详析】1.韶关与郴州之间为山区,地形起伏较大,所以该路段高铁施工量和施工难度都 较大,单位距离造价较高。故选 B。 2.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原因是该地降水多,将聚落建在洪 水位以上的地方,可以防御洪水。故选 D。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分析 1.地表形态对聚落的影响 影响 表现 原因 典例 聚落的 区位 平原是城市等聚落 发育的理想环境 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 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 我国城市多分布在地势 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 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 寒冷,城市多分布在 山间谷地中 地势相对较低,温度条件相对优越; 地形、水源等条件好 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 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 热带地区的城市 多分布在高原上 热带的平原地区气候过于湿热, 高原上比较凉爽 巴西利亚、墨西哥城等 位于热带地区的高原上 聚落的 形态 平原广阔的地区, 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 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 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 我国北方的村落,合肥、 成都等城市形态呈团状 山区河谷地带和河网 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 聚落多呈条带状 山区河谷地带城镇发展受地形制约; 水乡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一方 面可获得较好的水源条件;另一方面 水运交通便利 我国南方的村落;兰州、 西宁等城市沿河谷分布, 呈条带状 由于河流分割或地形崎 岖,城市由几个片区组成 地形破碎,城市在地域上 失去了完整性 重庆市区呈组团状分布 2.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影响 原则 原因 运输方式 山地、丘陵地区优先发展公路运输 山地、丘陵修建交通干线的成本高、难度大, 公路对自然条件要求低、成本低 河网密集的平原地区重视发展水运 河网密集的地区,天然河道较多,开挖 运河方便;水运运量大、成本低 线路走向 山区的线路一般选择在地势相对 和缓的山谷地带,经过山地时线路 多呈“之”字形弯曲 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 呈“之”字形弯曲可以减小单位距离的坡度 平原地区线路受限较少,但一般 避开沼泽、少占耕地、少过河, 尽量经过居民点 节约建设成本、保证运输安全、节约用地 避开断层、滑坡、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地区 保证运输安全、减小地质灾害的影响 线网密度 山区密度小 自然条件不利,且人口密度较小,经济相对 落后,对运输的需求量不大;交通运输成本 高 平原地区密度大 自然条件优越,且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 运输的客货量较大;发展交通运输的自然障 碍少 交通运输点 的 区位 飞机场应建在地势较高、 平坦开阔、地质条件好的地方 有利于飞机的升降,且便于排水,地基较稳 定 港口宜建在地势平坦且 近岸海水或河水较深的地方 便于筑港、建仓库、连接交通线; 便于船舶的进出、停靠 我国交通线路东密西疏的原因 我国东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地形平坦,工程建设难度小,气候温暖湿润,水源充足,城 市和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交通运输需求量大,因此交通线路相对稠密;而西部地区情况与此 相反。 下图为东南亚某岛屿的区域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信息概括该岛屿聚落的分布特点并简述其主要原因。 (2)若修建连接甲、乙两城的铁路,当地自然条件对施工有哪些影响? 【答案】(1)分布特点:西部地区沿海分布,(中)东部地区沿河流分布。 主要原因:沿海、沿河地区地形平坦,水源充足,交通便利。 (2)有利影响:地形平坦。不利影响:沿途多沼泽,并需要跨越多条河流。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西部沿海地区有一些聚落,(中)东部聚落主要沿河分布;聚落 沿海、沿河分布的原因从地形、水源、交通等方面考虑。 (2)从山脉的分布情况可以推知该岛西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平坦的地形是甲、乙之间修建 铁路的有利条件,但修建铁路要经过多条河流,且从图例中可以看出还要经过众多沼泽地,这些 都是不利条件。 易错点 2 不理解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 ≤-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题。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A.资源量不足 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 D.市场需求 不足 【失分剖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提取材料信息不足,对海冰资源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本题无 从下手。 【参考答案】C 【详解详析】渤海是我国纬度最高的内海,气温低,冰期长,海冰资源丰富,A 错误;海水资源 丰富,海冰开发对海洋环境影响较小,B 错误;华北地区工农业发达,水资源缺乏严重,海冰开 发市场前景广阔,D 错误;海冰需要采集及处理成淡水,因而开采成本高,C 正确。故选 C。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开发利用条件等,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所起的作用是不同 的。具体如下图所示。 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 消耗量激增。 (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开源”和“节流”是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①“开源”的具体举措: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拓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开发新的资 源和能源。 ②“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2017 年 5 月,中国首次 在南海海域的可燃冰试采成功。完成 1—2 题。 1.从自然资源的自然属性角度,可燃冰属于 A.水资源 B.气候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 2.我国陆地可燃冰分布区主要集中在 A.江南丘陵 B.云贵高原 C.四川盆地 D.青藏高原 【答案】1.C 2.D 【解析】1.由材料可知,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它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 属于矿产资源。故选 C。 2.由材料可知,陆地可燃冰多分布在永久冻土中,我国的江南丘陵、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位于 亚热带地区,没有永久性的冰川,A、B、C 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高寒,存在多年冻土, 因此有可能存在可燃冰,D 正确。故选 D。 易错点 3 不能正确认识全球气候变暖 下图示意 1972—2011 年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不同朝向冰川面积的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读图,回答 1—2 题。 1.造成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暖 B.地壳抬升 C.流水搬运 D.风力侵蚀 2.若该流域冰川面积变化趋势不变,将导致 A.冰蚀作用增强 B.绿洲面积增大 C.干旱程度加剧 D.流域面积 扩大 【失分剖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不理解气候变暖对我国西北地区冰川面积的 影响;二是误以为冰川融化会造成绿洲面积增大。 【参考答案】1.A 2.C 【详解详析】1.冰川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山川般的地理景观。图示 2011 年冰川面积比 1972 年明显缩小。气候变暖会加大冰川融化量,导致冰川面积减少。故选 A。 2.若该流域冰川减少趋势不变,会导致冰川作用减弱,使冰川水资源持续减少,最终导致干旱 程度加剧、流域面积和绿洲面积减小。故选 C。 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对策 1.原因 2.影响 (1)对海平面和海岸带的影响 (2)对农业的主要影响 (3)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 (4)对工业的影响 3.对策 检测显示:2004—2016 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率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其上游大风日数呈减 少趋势,青海湖面积增加了 169.67 平方千米。下图为青海湖流域某时段年降水量变化统计图。 据此完成 1—3 题。 1.2004—2010 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 A.逐年增加 B.符合总体趋势 C.低于平均值 D.低于 1965 年 2.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可能得益于 A.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 B.流域面积扩大,来水量增多 C.跨流域调水,保障湖泊水量 D.农业产值下降,湖泊取水量下降 3.青海湖上游大风日数减少 A.造成生态恶化 B.严重影响青海省电力供应 C.加剧土壤水分蒸发 D.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 【答案】1.B 2.A 3.D 【解析】1.图示资料显示 2004—2010 年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波动变化,呈总体增多但增量不大的 趋势。故选 B。 2.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来水量增加,来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增多、冰川融水量 增加。全球变暖,极端天气增多,高温日数和暴雨日数增加,因此青海湖湖面面积增加得益于全 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增多。而流域面积是不变的;也没有进行跨流域调水工程;青海湖水 是咸水,不适用于农业灌溉。故选 A。 3.大风日数减少,蒸发量减少,有利于土壤水分的留存与生态环境的恢复。青海省电力生产以 水电为主,风电占比极小,青海湖上有大风日数的减少不会严重影响青海省的电力供应。故选 D。 易错点 4 不能正确分析自然灾害 不同的地表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干扰会形成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下图为我国某小流域局部 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 1—3 题。 1.该流域 7 月份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岩溶型坍塌 B.冰雪融水型洪涝 C.夏雨型滑坡 D.积雪融水型泥 石流 2.造成该流域 ab 河段上述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A.居民建房 B.矿山开采 C.修筑公路 D.陡坡垦殖 3.M 村落经常遭到上述自然灾害的威胁,则该村落可搬迁的合理位置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失分剖析】本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不会结合图中经纬网等信息判断流域位置, 根据图中经纬网及“渭河”等信息即可判断该地位于黄土高原,这是解题的关键;二是不会结合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分析灾害发生的原因;三是不理解聚落选址的主要影响因素。 【参考答案】1.C 2.D 3.C 【详解详析】1.读图可知,该流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表土质疏松,坡度较大,夏季(7 月份)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因此该流域 7 月份可能会发生夏雨型滑坡;该地无冰川分布,夏季积 雪早已融化;该地黄土层深厚,不会发生岩溶型坍塌。故选 C。 2.读图可知,该流域 ab 河段靠近村落,居民为增加粮食产量,开垦耕地来扩大耕地面积,且该 河段附近等高线比较密集,说明该地段地表坡度较陡,开垦的耕地多位于陡坡地带,因此陡坡垦 殖是该河段滑坡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故选 D。 3.读图可知,M 村落位于该流域上游因滑坡产生的泥石流堆积区。甲地地势较高,距离交通线较 远,交通不便;乙地位于山脊,水源不足,不利于村落规划和建设;丙地海拔在 1100 米以上, 地势较高,距离滑坡和泥石流区较远,距离交通线比较近,适宜村落规划建设;丁地靠近滑坡频 发区域,对新建村落威胁较大,不适宜村落规划和建设。故选 C。 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及防灾措施 1.自然灾害的分布 (1)空间分布:集中分布在……地区,由……向……减少(或增加)。 (2)时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季,……季多发,……季较少。 2.自然灾害成因的分析思路 主要从自然原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和人为原因两方面综合分析。气象灾害 侧重气候、河流等方面;地震、火山侧重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方面;滑坡、泥石流需要结合内外 力作用综合分析。灾情的大小与人口多少、经济发展程度等有关。 3.防灾措施 (1)非工程措施:加强灾害的宣传教育,树立减灾、防灾意识;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加强 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建立灾害应急机制,增强应急救援能力等。 (2)工程措施:修建各种减灾、防灾工程,如在河流沿岸建防洪大堤、防护林、实施护坡工 程等。 霜冻是指空气温度突然下降,地表温度骤降到 0℃以下,使农作物受到损害甚至死亡的现象,霜 冻线是区分可能出现霜冻区域的标志。下图示意我国局部地区某年某月 14、15 日两天霜冻线的分布。 据此完成 1—3 题。 1.图示月份最有可能是 A.10 月 B.8 月 C.5 月 D.2 月 2.造成图示区域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的主要因素是 A.大气环流 B.纬度位置 C.地形地势 D.河流分布 3.与 14 日相比,15 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D 2.C 3.B 【解析】1.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图示地区位于云贵地区,结合霜冻含义及图示霜冻线可知 此时为冬季,结合选项可知正确结论。故选 D。 2.结合上题分析,图示区域为高原,地形地势较高,霜冻线整体向西北凸主要原因是受地形地 势的影响。 3.从图中霜冻线可以得出,与 14 日相比,15 日霜冻面积扩大的省级行政区是重庆市。故选 B。 一、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 1.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运输方式 线路分布 延伸方向 表现 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 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 和河谷地带 迂回前进 原因 修建公路的成本和 难度均低于铁路 这里地势相对和缓,施工难度 较小,建设和运营成本低 地势起伏大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 地区 耕地状况 乡村规模 河网密布区 破碎 小 河网稀疏区 连片 大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成线状分布。 ②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 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堆积地貌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聚落的分布还受 其他因素影响,故并非所有的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二、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自然资源基本特征 特征 表现 举例 开发利用要求 分布的 不平衡 性 存在数量或质量上 的地域差异 因地制宜, 发挥地区优势某些可再生资源分布 具有区域分异规律 不同自然带内热量、水分差异及生物资源变化 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 分布具有地质规律 金、银、铜、铁等内生矿多在岩浆岩地区,煤、 石油等外生矿多在沉积岩地区 资源间 的联系 可再生资源 之间表现突出 热带雨林地区,水热资源充足,动植物资源丰富; 荒漠地区,降水少,动植物资源贫乏,风力资源、 注意资源的保 护和综合利用 性 太阳光热资源丰富 数量的 有限性 绝对数量将随人类的 开发利用不断减少 各种矿产资源 合理规划, 适度开发, 循环利用 资源的再生、更新、 循环总有一定周期 生物、土地、水、气候资源 利用的 发展性 自然资源的利用范围 和利用途径不断拓展 以资源利用为例:产业革命前,以木材、风力、 畜力、水力为主;产业革命后,以煤炭利用为主; 二战以来,石油、天然气逐渐成为主要能源。目 前,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正推广利用 对于尚未完全 弄清其用途和 开发利用途径 的不可再生资 源,最好不要 轻易开发利 用,以免造成 资源的浪费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不 断提高 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厂通过创新技术,实现了高 于 46%的供电净效率,而全国平均能效大约是 36% 2.主要能源的特点与分布 能 源 主要特点 分布 世界 中国 煤 炭 非可再生能源;分布广、储 量大,开发和利用难度不大, 发热量和燃烧效率不高,输 送和使用不方便,灰渣、粉 尘多,易污染环境 北半球的亚洲和欧洲,北美 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南半球 的澳大利亚和南非 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山西、内蒙古、 陕西等省区分布较丰富 石 油 非可再生能源;发热量高, 开采、运输、使用方便、属 于高质量的能源;会产生污 染,储量远比煤炭少 主要分布在中东波斯湾沿 岸、拉美的委内瑞拉和墨西 哥、非洲的利比亚和埃及、 俄罗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 尼西亚、北美洲的加拿大和 美国、西欧的北海地区 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水 能 可再生能源;不污染环境, 为清洁能源,但受地形和气 中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 其次为俄罗斯、巴西、美国、 主要分布在西南、中南(长江三峡、 珠江中上游)和西北(黄河上游)地 候条件制约显著 加拿大等国 区 太 阳 能 能量比较分散;投资大、效 率低、占地广、储能难,但 有广阔的前景,属可再生能 源 阴雨天比较少的沙漠地区, 如非洲的撒哈拉沙漠、美国 的西部沙漠、澳大利亚的西 部沙漠 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向西南,经北京 西侧、兰州、昆明,再折向西藏南部 一线以西、以北地区 核 能 能量集中,巨大,地区适应 性强;运转费用低,收益大; 但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铀矿资源主要分布在美国、 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 和南非。美国核发电量最 多,法国核电比重最大 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有秦山、大亚湾 岭澳一期岭澳二期、田湾、江门、秦 山二期、秦山三期、三门、海阳等核 电站;在建的有连云港、阳江等 3.我国的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问题 ①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平衡; ②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煤为主,使得我国污染物排放量大,控制难; ③人均能源消费量低; ④单位产值耗能高; ⑤能源需求增长快,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尤其是石油供应紧张,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2)解决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开发利用率; ②积极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 ③加强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和调配工作; ④开发清洁煤技术,发挥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 ⑤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保证油气供应稳定可靠; ⑥加快能源储备体系建设。 三、气候变暖 1.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 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2.不同时间尺度的气候变化 时间尺度 时间 特点 地质历史时期 距今 1 万年前 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 历史时期 距今 1 万年以来 全球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趋势 近现代 近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 全球气候呈变暖趋势 3.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气温升高是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导致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为排放的温室 气体(如二氧化碳、甲烷等)的增加。 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主要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另外,还可采取政 策手段,如政府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采取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如 培育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四、影响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频度高、危害重,其中台风、旱涝、寒潮、地震、滑坡、泥石流影响 尤为严重。 灾害 成因 时空分布 危害 防御措施 台风 热带或副热带洋 面上强烈发展的 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 影响我国东南沿海 的广东、海南、福 建、浙江、台湾等 省区 狂风、暴雨与风暴 潮等给沿海地区 人民造成巨大的 经济损失和人员 伤亡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③建沿海防护林 暴雨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 短时间的大暴雨 主要发生在南方和 东部地区。春季在 珠江流域,夏秋季 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淹没工厂和农田, 造成作物减产;影 响交通;甚至危及 人类生命 ①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进行 监测 ②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 ③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 结合 干旱 长时间无降水或 降水异常偏少,造 成空气干燥,土壤 缺水 华北地区多春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多 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 畜饮水困难,影响 经济发展和社会 安定 ①改变农业结构 ②种植耐旱作物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 设 ④营造防护林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 入侵造成的大范 围的剧烈降温,并 伴有大风、雨雪、 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 年,由东北到海南 依次减弱 强烈的大风、降温 天气使农作物和 牲畜受到冻害,交 通、通讯和建筑物 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预 警,做好防寒准备 地震、 滑坡、 泥石 流 地质构造复杂、地 形崎岖,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等 西南地区 人畜伤亡、财产损 失大,公共设施遭 严重破坏 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加固建 筑物和岩体,避开危险区 (2018•天津卷)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 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材料,回答 1—2 题。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1.对图示地区 1936~2015 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2.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答案】1.D 2.D (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冻土是指温度在 0℃或 0℃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 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 3.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 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 迟 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 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 差 【答案】3.D 【点睛】本题以全球变暖对冻土的影响为背景,考查全球变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 在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该题主 要根据气候变暖,温度升高,从而对冻土、植被、河流、农业等方面产生影响分析即可。 (2017 年海南卷)位于岭南山地的某县 90%以上土地不适宜耕种和聚落建设,主要集镇位于 较大的山间谷地。集镇住宅多为三层,其二层和三层也开有外门,如下图所示,尽管水淹频率很 高,但这些集镇住宅“淹而不没,灾而无难”,据此完成 4—5 题。 4.这些集镇住宅二层和三层都开外门,主要是为了 A.通风 B.避灾 C.采光 D.美观 5.这些集镇遭遇的洪水特点是 ①砾石多 ②退水快 ③历时长 ④流速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4.B 5.C 下图示意岷江上游流域民族聚落的分布,据此完成 6—8 题。 6.影响该流域民族聚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河流 D.土壤 7.藏族聚落分布区高山草甸面积广,其聚落 A.数量少、规模小,分布集中 B.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分散 C.数量少、规模大,分布集中 D.数量多、规模小,分布分散 8.羌族在该区域居住历史悠久,与汉族聚落分布区相比,其居住区的优势条件是 A.地质灾害少发 B.水热条件优越 C.防卫环境安全 D.交通运输 便利 【答案】6.B 7.D 8.C 【解析】6.读图可知,藏族聚落分布区主要位于岷江支流的上游,海拔高,以山地为主;羌族 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海拔较高;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汉族,主要从事种植业。故 选 B。 7.高山草甸分布区海拔高,坡度陡,气候寒冷,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因此聚落数量 多、规模小,分布分散。故选 D。 8.羌族聚落多分布于干、支流交汇处,以水为屏障,利于防卫,C 正确。河流交汇点与地质灾害 的发生、水热条件是否优越关系不大,B、C 错误;汉族居住区位于下游河段,地形相对平坦,交 通运输更便利,D 错误。故选 C。 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形成于特殊的温度层结,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 件,常以 700hPa 温度≥0.0℃和 850hPa 温度<0.0℃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判据。下图示意我国某 地区温度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成 9—11 题。 9.“融化层”位于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10.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A.郑州 B.赣州 C.南昌 D.清远 11.“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冻雨会造成 A.农业减产 B.破坏输电设施 C.高速封闭 D.干扰无线 电通讯 【答案】9.A 10.B 11.C 冰川零平衡线是冰川积累区和消融区的界限,在零平衡线上,冰川的积累和消融达到平衡, 下图为新疆天山乌鲁木齐河源 1 号冰川区 1960—2010 年的冰川零平衡线变化图。据此完成 12— 14 题。 12.1 号冰川区 1960—2010 年的冰川零平衡线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A.气温升高 B.降水增多 C.河流对冰川补给增加 D.太阳 活动增多 13.1 号冰川区 1960—2010 年的冰川零平衡线变化会导致 A.1 号冰川区面积扩大 B.短期内该地区河流流量增加 C.海平面下降 D.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14.要延缓 1 号冰川区的冰川零平衡线变化,可以 A.在西北荒漠地区植树造林 B.人工降雨增加当地降雨量 C.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D.发展节水农业,减少用水量 【答案】12.A 13.B 14.C 13.冰川零平衡线升高,冰川融化,冰川面积缩小,A 错;短期内河流补给量增加,流量增大,B 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C 错;冰川融化地面裸露,下垫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减弱,吸收增 加,D 错。故选 B。 1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不适宜大规模植树造林,A 错;人工降雨只能短时期内实行,不能长时 间段进行,B 错;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解全 球变暖,C 对;用水量多少对冰川没有影响,D 错。故选 C。 干热岩是指一般温度大于 20℃、埋深数千米,内部致密不透水的高温岩体,是一种新兴的地 热能。干热岩发电蕴藏的热能十分丰富,干热岩地热发电比传统火力、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 未来干热岩地热资源将成为全球的主导能源之一,我国干热岩资源丰富,2017 年 9 月 6 日,我国 在青海省首次钻获 236℃的高温干热岩体,下图为干热岩发电示意图。据此完成 15—17 题。 15.当前制约青海省干热岩规模化开采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 B.市场 C.技术 D.气候 16.干热岩地热发电比水力发电更具有竞争力的主要表现是 A.综合效益更强 B.不排放温室气体 C.设备使用时间长 D.对外界环 境的干扰小 17.若规模化开采利用干热岩,将有利于我国 ①加快进入石油时代 ②缓解能源供应紧张 ③有效改善大气质量 ④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C 16.D 17.B 17.规模化开采利用干热岩可以缓解能源供应紧张,②对;对石油依赖度减小,①错;与能源利 用效率无关,④错;干热岩是清洁能源,可有效改善大气质量,③对。故选 B。 18.(2018•海南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18.【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 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专注题干要求“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 19.(2018▪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大气中强烈的涡旋现象,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 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 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下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在美国 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寻找、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提供龙卷风的相关信 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原因,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原因。 (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3)解释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 (4)说明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理由。 19.【答案】(1)主要源地:墨西哥湾。 抬升原因:与北来的冷干气流(气团)交汇,湿热空气抬升;(地处中低纬,太阳辐射较强)下 垫面温度较高,(湿热)空气受热抬升;湿热空气抬升过程中,水汽凝结,释放热量,加热并进 一步抬升空气。 旋转原因:地转偏向力的作用。 (2)地势平坦,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弱(摩擦力小);平原南北延伸,面积广大,利于(南北向) 冷暖气团交汇。 (3)北美大陆春季中低纬升温快,南北温差加大,气压梯度大,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强烈。 (4)强烈的涡旋,从地面至云端,壮观;历时短,局地性强,不易见到;破坏力大,对生命财 产构成巨大威胁。 (3)美国中部平原龙卷风春季高发的原因,主要从春季气温的变化、南北温差对风速的影响、 冷暖气流交汇频率等角度作答。 (4)龙卷风被人们高度关注的原因,主要从龙卷风的形态、历时长短以及危害性三个方面分析, 如龙卷风形态壮观,历时短难以发现,危害性大等。 【点睛】台风和龙卷风:台风——台风发源于热带海面,由于气温高,大量的海水被蒸发到了空 中,形成一个低气压中心。随着气压的变化和地球自身的运动,流入的空气也旋转起来,形成一 个逆时针旋转的空气漩涡,这就是热带气旋。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达到 12 级以上就称为台风。 龙卷风——龙卷风是大气中最强烈的涡旋的现象,常发生于夏季的雷雨天气时,尤以下午至傍晚 最为多见,影响范围虽小,但破坏力极大。两者对比,龙卷风发生的时间短,影响范围广,而且 形成的位置海洋和陆地均有可能。台风发生时间更长,影响范围广,而且形成于海洋上。 20.(2016•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浙江省沿海的洞头岛受台风及其次生灾害的影响较大。当地政府为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 全,规划确定了“防灾避险地”。 洞头岛景观图 洞头岛避险地分布示意图 对照下表中“防灾避险地”的选址条件及其主要原因,填写空项。 选址条件 主要原因 地处山坳 利于避风 相对空旷的公共用地 ① ② 躲避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③ 方便居民就近避灾 有通道与外界相连 ④ 20.【答案】①容纳较多灾民(减少意外伤害;降低建设成本)。②与山体保持适当距离。③临近 居民区。④便于转移灾民和运输救灾物资。 【点睛】台风的危害 2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 年 5 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 1 000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中的 80% 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 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为大型 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21.【答案】(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库区 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 70 天)。 有地:可供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 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 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3)工业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区位两个方面,自然条件应说明气候、地貌的恶劣性 对于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社会经济区位则需要从交通、市场需求和市场距离等角度展开分析。 (4)建调节电站,说明该地风能发电不稳定,从建设调节电站的积极意义方面分析:风电极不 稳定,配建热电站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 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兰河发源于阿尔泰山南坡(图甲),由北向南穿过阿勒泰市区,属额尔齐斯河的 一条支流。我们把从阿勒泰市以上的河流流域作为克兰河的上游(也即阿勒泰水文站以上流域)。 材料二 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气候和水文的影响(图乙和图丙) (1)根据材料说出克兰河河水的主要补给水体,并指出克兰河上游水域降水的水汽来源。 (2)根据图乙归纳全球气候变暖对克兰河上游流域气候的影响。 (3)根据图丙回答全球气候变暖引起的克兰河上游水文特征的变化。并推测其变化对下游的阿 勒泰市生产生活的影响。 22.【答案】(1)季节性积雪融水;大西洋或北冰洋。 (2)全球气候变暖使克兰河流域降水和气温都表现出波动上升,冬季增温最大,降水增加主要 是在冬季和初春(11 月—次年 4 月),增加了冬春的积雪量,夏季(5—7 月)减少。 (3)变化:气温增加使得汛期提前(河流融雪径流最大月从 6 月提前到 5 月),汛期水量变大。 影响:利——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春旱。弊——加剧初夏缺水程度;影响下游地区农业生产、 渔业用水;春季融雪山洪灾害加剧。 【解析】(1)结合材料和图文信息可知,该河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且在 4—6 月克兰河阿勒泰 水文站流量较大,降水却较少,故判断可能是受气温影响,其补给方式是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若为冰川融水补给,则 7、8 月补给量最大,水文站水量峰值应发生于 7、8 月。克兰河上游在阿 尔泰山北坡,根据坡向和所处的风带,可以推出其降水主要来自大西洋和北冰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