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 MB
  • 2021-09-10 发布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人教版)课件:8-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共42张PPT)

  • 4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考点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必备知识回顾 】 1. 控制人口规模 : (1) 人口增长 ①世界人口增长在加快 , 人口规模越来越大。 ②人口规模过大带来的问题 : _____ 更加缺乏 , 环境污染 更为严重 , _________ 更不稳定。 资源 生态系统 (2) 解决措施 : 控制人口增长 , 减轻人口对 _________ 的 压力 , 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生态环境 2. 转变发展模式 : (1) 两种发展模式。 发展 模式 目的 生产与 消费方式 影响 传统的 经济发 展模式 扩大 _______ ___ 、增加产 品产量和提 高消费水平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 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生产规 模 发展 模式 目的 生产与 消费方式 影响 可持续 的经济 发展 模式 强调 _______ _______ 和自 然资源的永 续利用 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 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 环境承 载能力 (2) 循环经济。 清洁生产 生态农业 【 知识链接 】 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资源利 用方式 粗放利用 资源输入减量化 , 集约利用 资源利 用率 一次性利用 , 利用率低 资源再利用 , 利用率高 传统经济 循环经济 废弃物 处理 污染物和废弃物的大量排放 废弃物再生资源化 物质 流动 物质单向流动 物质反复循环流动 结果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3. 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资源类型 面临问题 可持续利用措施 土地资源 _________ 、 ___________ 、 _________ 等 防治土地荒漠化、治理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 , 保护基本农田 , 对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等 森林资源 森林面积减少 , 生态平衡破坏 合理利用和妥善保护 , _________ 水土流失 土地荒漠化 土壤污染 退耕还林 资源类型 面临问题 可持续利用措施 水资源 水资源不足 , 污染严重 节约、保护水资源 , 防治 _______ 海洋资源 海洋环境污染 , 生态破坏 伏季休渔、禁止滥捕、环境污染治理等 水污染 4. 协调人地关系 , 从我做起 : (1) 协调人地关系 : 社会经济发展与 _________ 、生态 环境之间的关系 , _____ 利益与 _____ 利益的关系 ; 发达 国家与 _______ 国家之间的关系 ; 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 的关系。 (2) 个人参与 : 维护 _________ , 珍惜自然资源 , 保护 _____ _____ 。 自然资源 眼前 长远 发展中 生态平衡 生态 环境 【 典型考题研磨 】 【 典例 】 在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随着生活能源消费结构的逐步改善,秸秆利用问题日益突出 ❶ 。下图是秸秆利用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既能提供生活能源 , 又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的秸秆 利用方式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 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 ① 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 透析图文抓题眼 , 抓关键 】 【 尝试作答 】 (1)   D   ,(2)   A   。   循环利用 四 提高肥力 【 解题技法 】 热考图表 — 循环经济模式图的判读技巧 (1) 获取图中信息。 该图表示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农业 , 读图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①生猪饲养和渔业养殖属于畜牧业 , 其饲料来自农作物秸秆与沼渣。 ② 水稻种植和甘蔗种植属于种植业 , 两者与饲养和养殖活动之间存在物质循环流动。 ③沼气池处于四种农业活动的中心位置 , 是实现物质循环利用的关键。 (2) 循环经济模式图判读步骤。 ①把握主题 , 梳理过程。根据题干信息与图名 , 确定图中内容表述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处理的全部环节。 典例中主要是围绕着秸秆的应用来展开。 ② 分析演变 , 寻找突破。按照图中箭头指向 , 理清循环 经济过程的逻辑顺序 , 尤其是注意物质流动的循环方 式和重要生产环节的表现。 ③验证关系 , 解决问题。在完善该循环经济模式图的 基础上 , 再按照“资源 — 产品 — 再生产”的流程验证 物质和能源在经济循环中的合理性 , 并确定该生产的 地域性表现及其积极意义。 【 高考模拟精练 】    2017 年 10 月 16 日是国务院印发 《 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 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2 周年的日子 , 这两年海绵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步。下图为海绵城市示意图。读图 , 回答 1 、 2 题。世纪金榜导学号 08620053 1. 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可以 (    ) A. 减轻城市交通拥堵 B. 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C. 调整城市产业结构 D. 避免耕地面积减少 2.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有“海绵体”。关于“海绵 体”的说法正确的有 (    ) ① 透水路面不是“海绵体” ②改变了城市水循环的类型 ③改变了城市的人文景观 ④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 解析 】 1 选 B,2 选 C 。第 1 题 , 海绵城市的建设 , 利于雨 水下渗 , 补充地下水 , 减少地表径流 , 减轻城市雨涝问题 ; 城市交通拥堵主要是城市道路规划不合理和现在交通 车辆增多造成的 , 海绵城市不能缓解该问题 ; 海绵城市 建设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不大 ; 耕地面积的减少主要原因 是城市化导致城市规模扩大 , 从而占用耕地 , 与海绵城 市的建设关系不大。第 2 题 , 由图中信息可以推断出海 绵城市指的是城市像海绵一样 , 在下雨时可以吸水、蓄水、渗水、净水 , 透水路面是“海绵体” ; 城市水循环类型取决于水循环的空间位置 , 与城市建设无关 ;“ 海绵体”是人为建设的景观 , 会改变城市的人文景观 ; 城市绿地、湖泊的建设会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下图为某地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图 , 据此回答 3 、 4 题。 3. 有关该地水稻种植业特点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 商品率高 B. 劳动力投入少 C. 生产规模大 D. 机械化程度高 4. 在水稻循环经济加工产业模式中 , 下列说法合理 的是 (    ) A. 订单农业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市场风险 B. 循环经济实现了对环境污染物的零排放 C. 精深加工有利于促进当地工业化的发展 D. 品牌优质大米主要靠精深加工环节实现 【 解析 】 3 选 A,4 选 C 。第 3 题 , 由图可知该地水稻种植为订单农业 , 商品率高 ; 水稻种植业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 人多地少 , 小农经营 , 生产规模小 , 机械化程度低。第 4 题 , 订单农业不能降低生产成本 , 循环经济不可能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 , 品牌优质大米主要依靠农业科技来实现。 【 加固训练 】 下图为我国某能源基地产业链示意图 ,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图中①最有可能是 (    ) A. 化工工业 B. 电力工业 C. 纺织工业 D. 钢铁工业 (2) 有关该基地产业链建设意义的叙述 , 不正确 的是 (    ) A. 充分利用废弃物 , 减少原料输入 B. 综合利用资源 , 提高利用效率 C. 减少污染物排放 , 保护周围环境 D. 改变产业结构 , 促进产业升级 【 解析 】 (1) 选 B,(2) 选 D 。第 (1) 题 ,① 以煤泥、混煤和 煤矸石为原料发展生产 , 且其产品提供到其他工业部门 , 判断为电力工业。第 (2) 题 , 该能源工业基地 , 充分利用 废弃物 , 减少原料输入 ; 综合利用资源 , 达到提高利用效 率的效果 ; 一些工厂废弃物 , 被作为原料 , 减少污染物的 排放 , 保护环境 ; 该能源基地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 , 没有 改变产业结构。 ( 金榜原创 ) 阅读材料 , 回答下列问题。   桑蚕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 生长周期短。桑 蚕起源于中国 , 其发育温度是 7 ~ 40℃, 饲育适温为 20 ~ 30℃, 以桑叶为食。“东桑西移”是国家结合西部 大开发战略 , 将桑蚕产业重心向中西部转移 , 下图所示 区域是传统桑蚕主产区浙江、江苏、广东的桑蚕产业 转移的承接地之一。河池市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 把桑蚕业培育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 形成了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生产基地 ( 生产模式如图乙 ), 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业产业化之路。 (1) 描述甲地区地形的特点。 (2) 分析河池市桑蚕产业循环经济的优越性。 (3) 请在下列两个问题中 , 选择其中一个问题回答。如果多做 , 则按所做第一个问题计分。 问题① : 图示区域发展桑蚕业有利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 , 说明理由。 问题② : 为河池地区循环经济生产基地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意见。 【 素养链接 】 【 尝试作答 】 (1) 海拔较高 (1 000 米左右 ); 地形以低山 丘陵为主 , 多河谷 ;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 西高东低 ); (2) 缓解了当地饲料、肥料之争的矛盾 , 促进生态系统 的良性循环 ; 进行了废弃物的综合利用 , 减少了环境污 染 ; 充分利用了自然物质资源 , 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 提高农业产出 , 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 带动了蚕丝被 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 增加了就业机会。 (3) 问题① : 该地区多山地 , 地形崎岖 , 降水多 , 人口增长 , 破坏植被 , 水土流失严重 ; 桑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 , 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 ; 减少当地的水土流失。 问题② : 加强基地的科研投入 ; 引进科技含量高、治污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企业 ; 加强基地与外地的交通联系 ; 进一步延长产业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