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 MB
  • 2021-09-10 发布

2018届《步步高》(人教版)大一轮复习学案:选修部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考纲] 1.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①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②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2.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①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②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自然灾害与环境:①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②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4.防灾与减灾: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②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考纲解读] 1.以当前发生的重大地质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分布规律、防御措施等。2.以近几年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为背景材料,考查分析气象灾害的成因、时空分布规律、防灾减灾措施及气象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3.结合我国发生的特大洪涝灾害,分析我国洪水灾害的类型、成因、危害及洪水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洪水灾害的防御措施,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4.以一些新颖的时事(如海水入侵、咸潮等)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原理,考查学生的学习探究、知识迁移能力。‎ 微专题一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 疑难剖析 ‎1.主要气象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热带气旋 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 ‎①广阔的暖洋面(热带、副热带);②充足的水汽;③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 狂风、暴雨、风暴潮 干旱 渐发性、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特别是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少 水分极度缺乏 寒潮 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入侵活动 出现气温骤降、大风、雨雪、霜冻等,有时还带来暴风雪、沙暴 ‎2.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分布 成因 影响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和环太平洋地带等板块交界处 岩层断裂或错位,地球内能的急剧释放使地面发生震动 建筑物破坏、交通线中断、人员伤亡等 ‎(2)滑坡 ‎①形成:结合滑坡发生区的剖面图分析如下。‎ ‎②分布:一般发生在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3)泥石流 ‎①形成 ‎②分布:地形陡峻、多松散物质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山区。‎ ‎3.主要水文灾害 类型 分布 成因 影响 洪涝 中低纬度,河流中下游地区 强降水、冰雪融水等形成洪水,排水不畅,积水形成涝渍 淹没农田、村庄、道路等 风暴潮 ‎①热带风暴潮: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的地区;②温带风暴潮:春秋季节的中纬度沿海地区,以欧洲北海沿岸、美国 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东海岸、我国北方海区为多 特别提醒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日趋强烈,人类活动的合理与否深刻地影响着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强度与防御。‎ ‎(1)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成灾强度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陡坡开荒、破坏植被等 诱发和加剧洪涝、风沙、干旱、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大量排放温室气体 全球变暖、气象灾害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矿区采空 地表沉降、塌陷等 水库蓄水、工程建设挖高填低、开矿等 诱发地震、人工边坡出现崩塌、滑坡等 ‎(2)合理的人类活动利于自然灾害的防御 人类活动 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修建水库、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 减少局部地区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制定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进行减灾教育等 控制和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进行兴建水库、加固房屋等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减轻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强度,减少灾害损失 题组演练 ‎1.读“美国本土主要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①~④代表不同的灾害类型。完成(1)~(3)题。‎ ‎(1)图中灾害类型与序号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龙卷风 ②海啸 ③飓风 ④暴风雪 B.①海啸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飓风 C.①海啸 ②飓风 ③龙卷风 ④暴风雪 D.①飓风 ②暴风雪 ③龙卷风 ④海啸 ‎(2)下列关于美国本土自然灾害发生时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飓风一般发生在春季 B.暴风雪主要发生在冬季 C.海啸一般发生在白天 D.龙卷风主要发生在夜晚 ‎(3)龙卷风能把地面上的物体或人畜“吸”起卷入空中,往往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与人员伤亡。试从地形与气候角度分析美国本土龙卷风多发的原因。‎ 答案 (1)C ‎(2)B ‎(3)地形:平原地形有利于冷暖空气长驱直入。气候:春夏季向大陆输送的暖湿空气与来自西部的干燥冷空气相遇,积聚到一定强度后产生龙卷风。‎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美国本土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分布地区。第(1)题,①地处美国西部的太平洋沿岸,此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多地震及海啸灾害;②地处西北大西洋沿岸,每年的夏秋季节多飓风灾害;③地处美国中部的大平原地区,春夏季节经常发生龙卷风灾害;④地处美国东北部地区,冬季常遭受暴风雪袭击。第(2)题,飓风常发生于夏秋季节,故A项错误;暴风雪主要发生于冬季,故B项正确;海啸的发生没有时间及季节规律,故C项错误;龙卷风的发生要有对流天气,常出现在白天,故D项错误。第(3)题,美国独特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有利于龙卷风的生成。位置:美国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水汽条件非常好。地形:美国东部为高原、西部为山地、中间为中央大平原,且主要山脉如落基山、阿巴拉契亚山大致都为南北走向,对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和来自加拿大的冷空气不能起到很好的阻挡作用,冷暖空气都能长驱直入到达内陆地区。气候:在春夏季,美国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大西洋、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美国大陆输送,与来自西部落基山的干燥冷空气在低地平原相遇,当积聚到一定强度后,龙卷风就产生了。‎ ‎2.北京时间2014年9月9日8时26分,菲律宾南部海域地区发生里氏5.1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2014年12月6号晚间9时在菲律宾中部东萨马省的多洛雷斯镇登陆的超强台风“黑格比”给菲律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对地面破坏程度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 ‎①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②震源越深,破坏越大 ③震中距越大,破坏越大 ④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有关台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台风多形成于赤道洋面 B.印度洋台风发生频率最高、强度最大 C.越往台风中心,风力越强,降雨强度越大 D.台风能引起海啸和暴风雨 ‎(3)分析菲律宾地震和台风多发的原因。‎ 答案 (1)C (2)D (3)分布在环太平洋灾害带(环太平洋地区);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邻近西北太平洋热带、副热带海域,多台风。‎ 解析 第(1)题,地面的破坏程度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建筑物的牢固程度等因素有关。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大,破坏越严重;震源越深,传到地面时能量越小,破坏越小;越靠近震中,破坏越大;断层越发育,地震产生的能量会越大,破坏越大。第(2)题,赤道地区因地转偏向力很小,故不能形成热带气旋(台风);西北太平洋地区由于热带洋面广阔,故形成台风的频率最高、强度最大;台风眼区域气流下沉,风力较小;台风能引起海水的剧烈运动,产生海啸,同时带来狂风、暴雨。第(3)题,由材料知,地震、台风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处板块交界处,邻近台风多发的西北太平洋中低纬度海域。‎ 微专题二 我国的自然灾害 主题1 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 疑难剖析 ‎1.灾害种类多样且灾次频发 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频率高、强度大,这与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框图表示如下:‎ ‎2.成灾人口与农业灾情严重 ‎(1)成灾人口集中省区: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北、安徽、湖南和江西等省。‎ (2)农业灾情,  区域分异 ‎3.自然灾害地域差异显著 灾害带 范围 主要灾害种类 危害 海洋灾害带 东南和南部海域 台风、风暴潮、赤潮等 影响海洋渔业、石油平台、船舶、港口 东南沿海灾害带 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 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等 对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等造成严重灾情 东部灾害带 地势第三级阶梯 洪涝、旱灾、病虫害、霜冻、地震 对农业和城市危害严重 中部灾害带 地势第二级阶梯 以暴雨、洪水、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且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土地退化问题严重 对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造成严重危害 西北灾害带 西北内陆的新、甘、宁、内蒙古西部地区 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等 对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造成灾害 青藏高原灾害带 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 暴风雪、地震、寒潮、雪崩等 对畜牧业造成严重灾害 题组演练 ‎3.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海固,史称“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它地处黄土高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是西吉、海原、固原等七个国家级贫困县的统称。该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向北部风沙区的过渡地带,包括六盘山区和黄土丘陵区,地表以黄土丘陵为主,地形破碎,沟壑纵横,干旱少雨,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200毫米~400毫米之间,且季节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蒸发量在1 000毫米以上,植被匮乏,森林覆盖率不到9%。‎ ‎(1)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灾害类型及灾害组合,结合材料说明西海固所在的黄土高原地区的自然灾害有哪些?这体现了自然灾害的什么特点?‎ ‎(2)黄土高原成为自然灾害多发区的原因有哪些?‎ ‎(3)西海固曾一度陷入“人口膨胀—粮食短缺—滥垦土地—植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贫困加剧”的恶性循环之中。为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案 (1)黄土高原地区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 灾害集中分布体现了自然灾害的空间分布的规律性特点。‎ ‎(2)自然原因:①地理位置特殊,生态环境脆弱;②离冬季风源地较近,易受寒潮影响;③夏季降水集中,易发生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灾害;④黄土土质疏松,易受侵蚀。‎ 人为原因:①采用轮荒耕作制度;②开矿等不合理工程建设活动;③破坏植被。‎ ‎(3)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利用土地;③采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对小流域进行综合整治;④在矿区开展土地复垦工作。‎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寒潮等多种灾害频发。第(2)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第(3)题,黄土高原自然灾害多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观念指导下的人地关系失衡,因此应针对人为原因来采取相应的措施。‎ ‎4.下图为我国西南地区某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略图。根据相关知识完成(1)~(3)题。‎ ‎(1)影响图中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该区域出现暴雨,山区易引发泥石流、滑坡、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当你遭遇泥石流时,应采取的避险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减轻滑坡带来的危害,你认为甲城市应采取的主要防灾措施是什么?‎ 答案 (1)断层、坡度 ‎(2)崩塌 洪灾 沿垂直于泥石流运动方向,迅速向高处转移 ‎(3)在易发地段加强监测,尽量避免工程项目在该地段选址和施工;建设护坡、排水工程等。‎ 解析 第(1)题,由图知,高风险区多断层,等高线密集,坡度大。第(2)题,暴雨可破坏土体平衡,易诱发崩塌等地质灾害,为洪灾提供水源条件。泥石流流向低处,应向高处逃生;垂直于泥石流运动的方向可以最短路径远离危险区。第(3)题,对不稳定山坡加强监测;减少破坏山体平衡的工程活动;采取措施加固坡体,修建排水工程,减小流经滑坡体的水量。‎ 主题2 我国的地质灾害 疑难剖析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地质灾害多发,其原因、特点、分布列表如下:‎ 地质 灾害 多发的原因 特点 分布 地震灾害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又处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带的北东边界 范围广、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烈度较高、危害大、东重西轻 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地区 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①山地面积广,山高沟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②夏季多暴雨;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 分布广泛,类型齐全,暴发频繁,规模巨大 主要发生在我国的山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在地域上有广泛和相对集中的分布特点 题组演练 ‎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分布区。‎ 材料二 泥石流是指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华北山地、黄土高原、川滇山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山地,是我国泥石流的主要发育地区。‎ 材料三 下图为泥石流示意图及泥石流逃生示意图。‎ ‎(1)横断山区是我国泥石流多发区,分析该地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 ‎(2)当泥石流发生时,在泥石流的流经区和堆积区的游客,应该如何正确逃生?‎ ‎(3)由于该地区地质灾害密集,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答案 (1)地势陡峭,山高沟深,地形坡度大;有利于流水汇集;断层发育,有大量的石块、泥沙和松软土壤;多暴雨或冰雪融水;植被破坏严重等。‎ ‎(2)只要听到泥石流的声音和发出的泥石流警报,就快速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逃跑,直到跑到相对安全的高度。‎ ‎(3)大型工程建设要加固,要有防震结构;尽量不要在容易发生泥石流的地段施工。‎ 解析 横断山区泥石流多发的自然原因可从地形地势、地貌物质、气候、植被等方面分析。泥石流顺势下流,逃生应向垂直于河道两岸的高山地区跑。本地区地质灾害密集,大型工程建设要加固工程以应对地震的频发,同时应该尽量不要在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带施工。‎ ‎6.读“我国东部某村落附近等高线图”和“该地气候资料图”,指出图中村落可能受何种地质灾害威胁,并解释理由。‎ 答案 滑坡和泥石流。 理由:该村落所在地大部分为低山丘陵区,地形崎岖,村落附近(以南)坡度较陡;水源地(山顶)开山取石,破坏山体及植被,地表多松散物质;降水量大且集中;村落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洪流)携带物质容易在此堆积。‎ 解析 该村落位于低山丘陵地区,由于开山取石,植被遭到破坏,同时地表多松散物质,雨季降水量大,容易造成滑坡、泥石流危害。‎ 主题3 我国的水文灾害 疑难剖析 类型 时空分布 成因分析 影响 洪水灾害 暴雨洪水 ‎4~9月;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地区 台风、锋面等引起降水多且集中;地势低平,雨季河流排水不畅;人类活动不合理 ‎①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②易导致涝灾发生 融雪洪水 ‎4~5月融雪洪水,7~8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北高纬度山区 气温升高,积雪、冰川融化形成洪水 对农业影响较严重 冰凌洪水 初冬和初春;河流从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的河段,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及松花江部分河段 初冬时下游河段先冰冻,初春时上游河段先解冻,从而引起上游河水越过下游冰面,溢出两岸,形成洪水 对交通影响较严重 风暴潮灾害 台风风暴潮 ‎7~10月(8月、9月最为集中);东南沿海 台风(热带气旋)引起 影响东部沿海地带的城市、工业、交通、海洋渔业等 温带风暴潮 春季和秋季;渤海和黄海沿岸地区 温带气旋 题组演练 ‎7.读“我国部分地区雨涝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方面分析这样分布的原因。‎ ‎(2)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地貌方面分析其原因。‎ 答案  (1)我国雨涝分布大体是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原因:我国的降水量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减少;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多平原,排水不畅。‎ ‎(2)原因:上游地区乱砍乱伐,陡坡开荒;中游围湖造田。‎ 措施:上游地区植树种草,退耕还林;修建水库(三峡工程);退耕还湖,河流裁弯取直等。‎ ‎(3)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虽然降水充沛,但是由于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渗漏比较严重。‎ ‎8.读下面图和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气象部门规定,日降水量大于50 mm称为暴雨,100~200 mm称为大暴雨,大于200 mm称为特大暴雨。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分布图”。‎ ‎(1)说出图示地区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2)分析我国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多成为洪水重灾区的原因。‎ 答案 (1)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原因: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弱;东南沿海夏秋多热带气旋(台风)。‎ ‎(2)①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③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建垸;④滥伐森林,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湖水库阻塞;⑤在下游低洼地过度开发;⑥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等。‎ 解析 第(1)题,由图知最大日降水量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我国的降水主要受夏季风 影响,东南沿海还受到台风影响,因而多年平均最大日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第(2)题,可从洪水的形成与分布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其中洪水形成不仅取决于降水集中程度、植被覆盖情况等影响汇水速度的因素,还取决于地势、河道、湖泊等影响排水、蓄洪的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影响灾情大小。‎ 主题4 我国的气象灾害 疑难剖析 灾害 名称 时空分布差异 成因 旱灾 东北区以夏旱为主 气温升高,雨期推迟 华北区的春旱 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雨季尚未来临 长江区,发生在7~8月的“伏旱”‎ 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形成伏旱 华南区以夏秋旱为主,春旱次之 雨带推移到北方,受高温天气影响 西南区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旱灾 受西南季风干热风和高温天气的影响 台风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 濒临热带气旋多发的西北太平洋 寒潮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大部分地区 源于北方大陆与冰雪洋面的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题组演练 ‎9.(2013·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部分地区冷冻灾害发生频次分布,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冷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分析图中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 ‎(2)简述该区域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农业减产(农作物、牲畜、林木、渔业减产);农田基础设施被破坏。 寒潮南下受地形影响,冷空气堆积;地势较高,气温低。‎ ‎(2)加强天气监测与预报;加强减灾防灾管理,做好防冻措施;培育与推广耐寒品种。‎ 解析 第(1)题,冷冻灾害对农业和农业设施都会造成危害;P区域冷冻灾害高发的原因主要 与地形、地势有关。第(2)题,农业生产预防冷冻灾害可从加强监测、预报与管理,提前做好防范,调整农作物品种等方面进行考虑。‎ ‎10.(2013·安徽文综)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描述图示区域气压分布特点。‎ ‎(2)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答案 (1)西南和东南部气压高,有高压中心,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小;中部偏北气压低,有低压中心,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 ‎(2)沙尘暴。 天气条件: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大范围沙尘暴。‎ 解析 第(1)题,关于气压分布特点,应从气压值的分布、气压中心的分布、等压线疏密的区域分布及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分布等方面去描述。第(2)题,图中虚线范围内为锋面气旋系统中的冷锋。在我国北方春季易形成沙尘暴灾害。其形成的天气条件,图文信息给的很全面,如我国北方春季气温回升快,表土解冻,地表干燥,故沙源丰富;地表干燥,说明降水少,由图知该区域大部分处于强低压控制下,气流上升,沙尘易被扬起,据图中虚线区域等压线分布及密集情况知该地偏西风势力强劲,因此该地易形成大范围沙尘暴天气。‎ 思维建模 ‎1.影响我国的台风与寒潮灾害 灾害路径 灾害名称 台风 寒潮→‎ 成因 形成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源地 西北太平洋 北方大陆和冰雪洋面 时空分布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粤、琼、闽、浙等省区 冬半年(9月至次年5月),除滇南、青藏、台湾、海南外的大部分地区 主要危害 主要由狂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 强烈的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防御措施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做好台风过境的准备;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营造沿海防护林;提高公众的灾害意识 加强对寒潮的监测和预报;提前为农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准备 ‎2.沙尘暴 ‎(1)产生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 a.冷锋天气影响;b.气候干旱,降水少;c.春季大风日数多;d.地表植被稀少。‎ ‎②人为原因 a.过度放牧;b.过度樵采;c.过度开垦;d.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治理措施 ‎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⑥推广轮牧;⑦禁止采伐等。‎ 主题5 防灾与减灾 疑难剖析 ‎1.“3S”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 在自然灾害预防和防御中的作用 遥感技术(RS)‎ ‎①除了能看到电视屏幕上的常规大气云图外,还可以看出沙尘、台风、暴雨等灾害性天气的形成过程;‎ ‎②利用遥感影像可以迅速地发现一些初发时人眼难以察觉的突发性灾害,如森林火灾、赤潮等;‎ ‎③在交通不便、人迹罕至的地区可展现遥感作为灾害监测“千里眼”的优越性;‎ ‎④在灾害发展过程中和消除后,对灾害发生的规模、速度以及是否复发进行监测 地理信息系统(GIS)‎ 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报预警、动态监测、灾害发生成因与规律分析、灾害损失调查、灾情评估等,还可以为制定减灾预案和指导灾后重建工作提供依据 RS和GIS结合 灾前:圈定危险区,对危险程度做出评价,指导防灾活动;灾中:对灾情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灾后:评价损失,指导救灾活动 全球定位系统(GPS)‎ 交通导航、绘制地图、人员求生、地震监测等诸多方面 ‎2.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自然灾害的防御性措施 ‎①非工程性措施 ‎②工程性措施 ‎(2)主要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措施 ‎①主要气象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台风 a.加强监测、预报;b.植树造林;c.修建水利和护坡工程,加固堤防;d.制定救灾应急预案 寒潮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报 干旱 a.农牧林结合,营造防护林,改善生态环境,选择耐旱作物;b.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c.跨流域调水;d.循环用水,节约用水;e.改进耕作制度等 暴雨洪涝 工程措施: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非工程措施:a.监测、预报;b.洪泛区土地管理;c.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d.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e.实行防洪保险等 ‎②主要地质灾害 灾害种类 防灾减灾措施 地震 a.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b.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c.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地震);d.护坡固坡,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滑坡、泥石流)‎ 滑坡 泥石流 ‎(3)主要自然灾害的个人应急措施 灾害 正确应急方法 位置 方法 泥石流 在山区 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避开山谷 洪水 被洪水围困 尽量逃向高处或借助木板等漂浮物等待救援,巧借身边物品发求救信号 地震 家中 躲到厨房、浴室、厕所等管道较多的房间,避开玻璃门窗、橱窗等 空间较大、人口拥挤的场合 就地择物躲藏,切忌夺路乱逃 在车上 不可迅速下车 室外空旷地带 避开高大建筑物 题组演练 ‎11.下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的两幅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修建公路后,小河沟的含沙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照此下去,该山地公路的安全如何?为什么?‎ ‎(3)在目前情况下,你认为可采取哪些补救措施?‎ 工程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含沙量增大。 山体坡度变陡;植被遭到破坏。‎ ‎(2)将变得不安全。 山体有可能滑坡。‎ ‎(3)修筑水泥护坡 植树种草 解析 人类的工程活动使地表环境变得不稳定,特别容易出现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9月7日,云南省彝良县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地区连续发生里氏5.7级(震源深度14千米)和5.6级(震源深度10千米)的地震。震中附近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05人。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后,连续多日的阴雨天气和多地发生的滑坡,严重影响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1)据材料分析,此次地震震级不高但破坏性大的原因。‎ ‎(2)简述为减小地震灾害带来的损失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①震源浅,两次地震产生叠加影响;②建筑物抗震强度低;③震中附近人口密度较大。‎ ‎(2)①加强监测预警及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②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③地震发生后,迅速制定救援方案应对。‎ 解析 第(1)题,影响地震破坏性大小的因素有:自然因素(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地质构造等)、社会经济因素(建筑物、人口城市分布、经济发达程度、抗震措施等),结合材料中信息分析即可。第(2)题,减小地震灾害的损失,可从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增强人们的防灾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入手分析。‎ ‎1.(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Ⅰ)下图所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2013年4月20日,这里发生了7.0级强烈地震,2013年4月21日夜至24日,震区出现多次降雨。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地质灾害。‎ 说明本次地震后图示区域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 答案 图示区域(地处断裂带)岩石破碎,山高、坡陡、谷深,强烈地震造成震区岩体松动、破裂,形成崩塌、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降雨致滑坡、崩塌加剧,引发泥石流。‎ 解析 由文字材料可知,图示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断裂带,多地震,导致岩石破碎、岩体松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内因;图中又显示多处地方等高线密集,山高坡陡,‎ 震后出现降雨,这是发生滑坡、泥石流的外因。‎ ‎2.(2014·新课标全国文综Ⅱ)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下图示意该区域1990~2006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 概括该区域地质灾害月际分布特点。说明6月、7月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差异的自然原因。‎ 答案 特点:各月都有地质灾害发生,(夏季多,冬季少)5~8月相对集中,其中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 原因:福建省低山丘陵区居亚热带季风气候,6月,降水多,且多暴雨,易引发地质灾害;7月,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地质灾害发生次数减少。‎ 解析 据图概括地质灾害的月际分布特点。由图可知,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福建省,其低山丘陵区各月都会发生地质灾害,只是灾害的次数不同,5~8月次数较多,6月次数最多,11月~次年2月次数较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的多少和降水量密切相关,降水多的月份地质灾害就多,6月份发生次数最多,说明6月份受夏季风影响大,山地迎风坡降水多,且多暴雨;7月份地质灾害相对较小,说明7月份降水少,原因是该月份受夏季风影响相对较小,受副热带高压影响较大。‎ ‎3.(2014·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滨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简析产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 ‎(2)简述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可能发生在6月~9月(夏秋季节)。‎ 地势低洼,排水不畅;6月~9月雨季,降水多且集中;河湖均处于高水位,且河流水位更高,湖水难于外泄,甚至河水倒灌入湖。‎ ‎(2)完善抗洪排涝系统;合理退田还湖;培育、推广耐涝作物;调整耕作制度和土地利用方式,减少灾损面积;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监测预警水平。(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题,鄱阳湖对长江有调蓄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时,长江水进入鄱阳湖,湖水水位上涨,滨湖地区可能发生涝灾。从图中可以看出,这个时段是6月~9月,正 值雨季。第(2)题,防治涝灾要考虑技术措施、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通过技术措施提高预警;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完善抗洪排涝系统,退耕还湖,提高蓄水能力;生物措施包括培育、推广耐涝作物等。‎ ‎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农业生产以草地畜牧业为主。20世纪50年代以来耕地面积比重增加。该地区是我国冰雹天气多发地区,但近60年来冰雹天气次数呈下降趋势,冰雹成灾次数却呈明显上升趋势。下图为三江源地区1950~2011年各月雹灾累积次数统计图。‎ ‎(1)简述三江源地区冰雹灾害的年内分布特征。‎ ‎(2)分析近60年来三江源地区冰雹成灾次数呈上升趋势的原因。‎ 答案 (1)年内分布不均(雹灾发生在4~10月,其他月份无雹灾);主要集中在5~9月;8月最多。‎ ‎(2)冰雹对种植业的危害大于畜牧业;该区种植业面积增大。‎ 解析 第(1)题,年内分布特征可以从图中得出答案,注意分布类问题描述时要先“总”后“分”。第(2)题,成灾是说“造成的灾害”,成灾次数多,说明损失大,可以结合材料中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和抗灾能力解答。‎ ‎5.(2013·山东文综)下图为我国某区域图。读图回答问题。‎ ‎(1)对比甲、乙两地,指出泥石流灾害发生概率较大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若丙地发生泥石流,据图说明可能造成的主要危害。‎ 答案 (1)甲地。 地形坡度较大;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2)冲毁铁路;阻塞河道。‎ 解析 第(1)题,泥石流是山区沟谷发生的含有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其发生需要松散的地 质条件、坡度较大的沟谷和大量快速汇聚的地表径流。分析图中甲、乙两地的等高线可知,甲处于坡度较大的河谷,是山地东侧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甲地泥石流发生概率较乙地大。第(2)题,丙地处河谷地带,泥石流发生会阻塞河道,同时有铁路经过,泥石流会冲毁路基,影响交通等。‎ ‎6.读“堰塞湖形成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 ‎(1)据图推测,图中堰塞湖形成的可能直接原因。‎ ‎(2)堰塞湖形成后,可能造成的危害有哪些?应该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 ‎ 答案 (1)西坡由于坡度陡,可能出现滑坡,导致滑坡体阻塞河道。  (2)危害:淹没湖区村镇;堰塞体可能被破坏,存在潜在的洪涝危害。 措施:开挖泄洪通道。‎ 解析  第(1)题,设问强调“直接”,由河形成湖的原因在于河水不能外泄,即存在“堰塞体”。根据等高线的疏密变化,推断出因西侧山坡陡峻,发生滑坡,致使滑坡体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第(2)题,因试题情境提供的信息有限,因此回答堰塞湖危害时强调其直接危害。根据两幅图的对比可知堰塞湖的形成会淹没周边村镇;堰塞湖蓄积了大量河水,一旦堰塞体出现崩溃、崩塌,河(湖)水将在下游形成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