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5 讲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考查点拨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
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a
b
常以选择题或简答题出
现: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土
壤的形成及地区差异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c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两大全球性生物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表现:产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如温室效应增强。
(2)要求: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1.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的关系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人类在自身不断发展的同
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而环境把它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明确人类与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作用
读“某地地质剖面略图”,完成 1~2 题。
1.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根据图中化石,动物在这一时期经历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答案 1.A 2.B
解析 解答该组题关键是弄清各化石生物所生存的历史时期。
(2016·温州月考)人类是地理环境的产物,也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殊的要素。人类活动对地
理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据此完成 3~4 题。
3.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4.本着“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则,我国北方许多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土地利用的方式应
该是( )
A.发展综合性农业 B.发展高科技农业
C.退耕还林 D.退耕还草
答案 3.C 4.D
解析 第 3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所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产生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
旱灾害、土壤肥力下降、温室效应、径流变率增大等问题,而选项中人口数量增多不会直接
同时造成这些问题,气候变化对土壤肥力、水土流失的影响也不是很直接,森林破坏则会直
接导致这些问题,围湖造田不能使温室效应增强。第 4 题,“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是解题
的关键性提示,我国北方地区草原植被就是草,这是由当地的降水决定的,也就决定了当地
适合发展以“草”为主的农业,如果发展其他形式的农业活动都会破坏当地的生态,所以当
地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退耕还草。
5.大约在 4 000 万年前,青藏高原从海底开始隆起。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缓慢抬升,今天青
藏高原平均海拔已高达 4 500 多米,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其要素如图所示。读“各要素联
系框图”,完成下列问题。
(1)按相关关系将下列序号填在框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
的是什么?
(3)据图简述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答案 (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
(3)随着印度洋板块北移,青藏高原地壳不断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地势高),气候逐步寒冷、
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为高寒草甸草原;以食草、抵御寒冷
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结构图中的因果关系:地势高→气温低→多冰川、冻土;
地势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理环境各要素发展演化具有整体性。第(3)题,
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应从各要素的变化分别叙述。
课时训练
读“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示意图”,完成 1~5 题。
1.在①时期以前,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________过程( )
A.物理演化 B.化学演化
C.大气演化 D.生物演化
2.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掀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进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 )
A.原核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无脊椎动物
3.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下列地理事物不是在时期⑤出现的是( )
A.蕨类植物 B.被子植物
C.灵长类 D.第四季冰期
答案 1.B 2.D 3.C 4.C 5.A
解析 第 1 题,在①时期以前,生命尚未出现,地球表层的发展主要是化学演化过程。第 2
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掀开欣欣向荣的生物系统进化进程序幕的动物是无脊椎动物。第 3
题,原始鱼类大量灭绝的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第 4 题,动物由海洋向陆地发展的时期是古生
代末期。第 5 题,时期⑤为新生代,蕨类植物出现在古生代。
(2016·杭州选考)下图为某游客在台湾野柳地质公园中拍摄的含有海星化石的岩石照片。据
此完成 6~7 题。
6.此岩石属于(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7.海星等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答案 6.C 7.B
解析 第 6 题,此岩石含有“石质化”的海星遗体,属于沉积岩。第 7 题,从古生代寒武纪
开始,大量无脊椎动物出现在地球表层。
上海市出现明显地面沉降,自 1921 年至 1965 年市区地面平均下降 1.69 米。由于采取了有效
的控制措施,1966 年至 2000 年全市地面沉降累计为 0.218 米。据此完成 8~9 题。
8.造成上海市地面沉降的原因主要是( )
A.臭氧层遭到破坏
B.南水北调
C.长江上游修建水库
D.过度抽取地下水
9.上海市位于长江入海口,下列哪种问题是由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 )
A.森林覆盖率低
B.地下水质变坏
C.空气污染严重
D.长江鱼类品种减少
答案 8.D 9.B
解析 第 8 题,上海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需水量大,加上地表水受到一定污染,地下水
被过度抽取,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造成地面沉降。第 9 题,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
位下降,引起海水入侵,使地下水质变坏。
(2016·绍兴月考)读“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的 CO2、O2 含量变化示意图”,完成 10~11
题。
10.在地质历史时期,出现最早的是( )
A.蓝藻 B.蕨类植物
C.裸子植物 D.被子植物
11.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O2 的含量上升
B.CO2 的含量不断上升
C.O2 和 CO2 含量保持稳定
D.O2 和 CO2 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答案 10.A 11.A
解析 从图中看出,蓝藻出现的时间最早,大约在 35 亿年前;地球上生物出现以后,O2 的含
量逐渐上升,而 CO2 的含量波动较大。
12.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萨赫勒地区(如图)遭受罕见大旱,并引发了严重的荒漠
化,前后有 20 多万人因饥饿而死亡,千百万人流离失所。这场惨剧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
轰轰烈烈的世界荒漠化防治运动。
(1)非洲萨赫勒地区由于人口增加,农作物入侵牧区产生的影响如下图所示。请在下列括号内
填上所对应的字母。
①荒漠化加剧——( )
②草地变旱地——( )
③牧场超载——( )
④放牧脆弱地区——( )
(2)分析以上材料,请简述非洲贫困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
答案 (1)D A B C
(2)原因:人口剧增,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过大。 可行办法: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实行环境综合整治,提高农牧业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一致的可持续发展。
解析 萨赫勒地区位于撒哈拉沙漠南缘,处在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生态环境脆
弱,由于人口压力巨大,导致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从而使荒漠化现象十分严重。非洲长期
以来人口压力很大,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巨大,其贫困的根源是人口问题,所以解决的办法应
该包括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实行环境整治,提高农牧业水平等。
13.下图表示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____的特点。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________。
(2)图中 A、B、C、D 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质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不同
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________,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________,表示植
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说明黄河含沙量大的原因。
答案 (1)整体性 生物(植被) (2)C A B D
(3)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解析 此图表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是水文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是气候对生物的影响,绿地对城市空气的净化作用是生物对气候的
影响,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是生物对土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