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50 K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限时:40分钟)
(对应学生用书第313页)
一、选择题
五水共治(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是浙江省解决当前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经过近几年努力,五水共治成效显著。完成1~2题。 【导学号:92040103】
1.下列有关浙江省水资源、水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沿海地区治污水压力较小
B.平原地区排涝压力较大
C.丘陵山地的防洪压力较小
D.沿海岛屿供水压力较小
2.有助于治理污水的措施主要有( )
①发展“种—养—加”农业循环经济
②促进分散的工业企业集聚发展
③鼓励工商业资金投向农业产业
④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B 2.A [第1题,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生产生活排放污水较多,治污水压力较大,A错;平原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排涝压力较大,B对;浙江省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丘陵山地地势陡峻,汇水速度快,故防洪压力较大,C错;沿海岛屿面积小,不易储水,供水压力较大,D错。第2题,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使废弃物再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从而减少水资源的污染源,①对;工业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工厂之间的废弃物,还可以共同利用治污设施,实现清洁生产,②对;农业经济效益较低,并且农业生产过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也会污染水资源,③错;工业排放污水量大,提高工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会加重水污染,④错。选A。]
农业化肥使用会增加河水中的NO,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会增加河水中的PO。下表为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长江、黄河四条河流中的NO和PO的浓度数据。读表回答3~4题。
河流
NO(μmol/dm3)
PO(μmol/dm3)
①
32.9
0.6
6
②
78.5
1.6
③
17.5
0.2
④
121.0
0.4
3.表中代表亚马孙河的序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NO和PO的浓度( )
A.均显著增加 B.均不会增加
C.NO减少PO增加 D.NO增加PO减少
3.C 4.B [第3题,比较四条河流,亚马孙河流域人烟稀少,工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最少,农业化肥使用量也最少,因而河水中的NO和PO浓度最低,对应表中的河流③,故选C。第4题,黄河下游以“地上河”闻名,河床高于两岸,两岸地表径流难以汇入黄河,因此,若只考虑河流补给,黄河中游河水流经下游后,NO和PO的浓度均不会增加,故选B。]
5.在农田里大面积焚烧秸秆的影响主要是( )
①引起大气污染 ②造成资源浪费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④阻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A [秸秆作为燃料直接燃烧,产生了烟尘和灰烬,既会造成大气的污染,同时也失去了饲料和工业原料,造成资源的浪费。燃烧产生的灰烬不是有机质,所以不能增加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在农田燃烧秸秆,不会影响农村能源结构调整。]
(2018·南京模拟)下图为不同社会阶段资源利用示意图,图中数字表示智力资源、矿产资源、空间资源(主要指区位条件)。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数字与资源类型配对正确的一组是( )
A.①智力资源 ②矿产资源
B.①空间资源 ③矿产资源
C.②空间资源 ③智力资源
D.②矿产资源 ③智力资源
6
7.工业文明阶段,曲线①增长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
A.资源消耗总量不断增加
B.资源种类增多,利用率提高
C.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D.劳动力数量增多,素质提高
6.D 7.C [第6题,矿产资源在工业文明时期影响最大,在农业文明和生态文明时期影响较小,因而②曲线表示矿产资源;在生态文明时期,智力资源为最重要的区位条件,因而③曲线表示智力资源。第7题,曲线①表示空间资源,在工业文明阶段,空间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区位条件增多,影响程度增大。]
下图为人类各发展阶段的人均每日能源消耗(包括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统计图。据此完成8~9题。
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
B.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
C.人类在各发展阶段都消耗一种类型的能源
D.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能源消耗不断增长
9.人类各发展阶段能源利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正确的叙述是( )
A.原始社会人类利用的能源虽然较少,但对环境影响较大
B.农业社会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C.工业社会大量使用能源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但生态问题得到缓解
D.现代社会崇尚美国的能源消费方式,能源利用率高,环境问题得到解决
8.D 9.B [第8题,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制约,图中前四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后三个阶段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矿物能源。第9题,农业社会人类消耗的能源主要是生物能源,生物能源的开发利用可能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0~11题。
6
10.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11.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600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2.4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0.B 11.A [第10题,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的位置,结合非洲气候类型分布分析即可。第1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60百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240百万公顷。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要因素。]
二、非选择题
12.雾霾天气会使大气混浊、视野模糊、大气能见度降低。近年来与空气质量相关的呼吸道疾病病例增多,引发了民众的“空气焦虑”。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雾霾天气主要是由空气中的固体颗粒物增多造成的。简述我国中东部地区这种大气污染增多的主要原因。
6
(2)简述雾霾天气的危害。
(3)简述减少雾霾现象应该采取的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工业生产、能源消费结构、燃煤取暖、机动车增多等方面分析即可。第(2)题,雾霾天气可对人体健康和交通运输造成不利影响。第(3)题,可从提高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推广使用清洁能源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工业生产粉尘排放量大;能源消费中煤炭的使用比重高;冬季北方地区燃煤取暖;机动车辆增多等。
(2)影响人体健康,影响交通运输等。
(3)转变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清洁可再生能源等。
13.(2016·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解析] 第(1)题,描述大熊猫栖息地的变化应从其分布面积的变化、是否集中连片及缩小或扩展的方向等方面分析。第(2)题,森林是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主要从区内森林的采伐与保护及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第(3)题,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应从道路选址、在建设中注意预留野生动物过路通道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等方面分析。
[答案]
6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6
相关文档
- 高考地理复习第六讲:洋流、水循环及2021-09-1019页
- 2018年春湘教版地理高考二轮专题复2021-09-1086页
- 【地理】山东省威海市2020届高三42021-09-1010页
- 2020年高考真题——地理(山东卷) Wor2021-09-1017页
- 江西省新余市第四中学2019届高三高2021-09-1011页
- 【地理】江西省上饶市广信中学20202021-09-108页
- 【地理】山东省新高考质量测评联盟2021-09-109页
- 2020高考地理微专题突破专题过关检2021-09-105页
- 2019届二轮复习解密05地壳的运动规2021-09-1023页
- 云南省昆明市2020届高三高考模拟考2021-09-10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