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1.00 KB
  • 2021-09-10 发布

2020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检测题新人教版必修3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课时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材第3~4页活动 ‎1.本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南北方建筑物特点的不同,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方的夏季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于在冬季保暖御寒;南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季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民居的房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暖和墙体保温,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向北逐渐减小,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楼房间距自南向北逐渐增大。‎ ‎2.(沿途景观略)人文景观是长期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形成的,都深深打上了自然的烙印。造成沿途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可顺着两个方向探究:从哈尔滨向西,气候越来越干旱,水分越来越少,导致相应景观的变化;从哈尔滨向南,随着纬度的降低,水分和热量都会增加,又导致景观的变化。另外沿途景观的变化也体现了平原(苏南)与山地(井冈山)的差异。‎ ‎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如图)。据此完成1~2题。‎ 6‎ ‎1.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  )‎ A.无划分指标依据   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2.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  )‎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 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相互联系的促进作用 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解析:第1题,秦岭—淮河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有一定的划分标准,1月平均气温‎0 ℃‎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半湿润区与湿润区的分界线等都可作为洪泽湖以东地区的划分指标与依据,故A项错误。读图可知,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缺少了相应的自然河道,也没有对应的自然标志,故B项错误,C项正确。区域地理环境具有过渡性特征,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两侧的地理差异并不明显。第2题,在经济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期,长江成为两岸地区人们地域联系的障碍,苏南、苏北的划分就体现了河流对地域联系的阻隔作用,故D项正确,C项错误。江南、江北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都相差不大,故A、B两项错误。‎ 答案:1.C 2.D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差异显著,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人类活动的差异,据此回答3~5题。‎ ‎3.广东人经常喝凉茶,四川人喜欢吃麻辣。形成这种饮食习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植被   B.土壤 C.气候 D.地形 ‎4.我国南方地区以水田农业为主,北方地区以旱作农业为主,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形成这种生产活动地域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降水 B.地形 C.土壤 D.热量 ‎5.聚落的建筑风格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列地区和当地民居搭配不相符的是(  )‎ A.西双版纳——竹楼 B.江南地区——尖顶屋 C.陕北延安——窑洞 D.云贵高原——蒙古包 6‎ 解析:第3题,广东人经常喝凉茶是因为广东气候炎热,喝凉茶解暑降温;四川人喜欢吃麻辣是因为四川盆地气候潮湿,吃麻辣可以预防潮湿对身体产生的不利影响。第4题,不同的地方选择发展水田、旱地农业还是畜牧业主要依据当地降水的多少。第5题,蒙古包是蒙古高原的民居。‎ 答案:3.C 4.A 5.D 下表为我国四地区典型农作物的分布。据表回答6~7题。‎ 项 目 甲 乙 丙 丁 主要粮食作物 冬小麦 春小麦 水稻 水稻 主要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 亚麻、甜菜 棉花、油菜 甘蔗、茶叶 ‎6.下列搭配正确的是(  )‎ A.甲——东北地区 B.乙——西双版纳 C.丙——珠江三角洲 D.丁——台湾岛 ‎7.有关四地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为暖温带,两年三熟 B.乙地可大力开垦湿地建设商品粮基地 C.丙地农业限制因素是低温 D.丁地光热充足,黑土深厚,水资源短缺 解析:第6题,根据表格信息,甲为华北地区,乙为东北地区,丙为长江流域,丁地为热带亚热带地区,D正确。第7题,根据上题,甲为华北地区,暖温带,两年三熟。乙地为东北地区,湿地有保护生态功能,不能大力开发。丙地为长江流域,农业限制因素是土壤为红壤,较为贫瘠,且旱涝频繁。丁地为热带亚热带地区,没有黑土分布。‎ 答案:6.D 7.A ‎8.图甲、图乙为世界两个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甲     乙 ‎(1)甲、乙两个地区面积较大的是________,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2)比较甲、乙两地区的自然条件。‎ 区域因素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地形 气候 河流 ‎(3)比较甲、乙两地区有利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甲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度在120°E附近,东西约跨4°,纬度在北纬30°N以北,南北约跨3°;乙为中欧平原和西欧平原,经度在10°E附近,东西约跨20°,纬度在50°N附近,南北约跨纬度15°。第(2)题,两地区都为濒临海洋,气候湿润,地形平坦,河网稠密,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广阔,但甲地区濒临太平洋,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乙地区濒临大西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径流平稳。 甲、乙两地区相比较,甲地区劳动力资源更丰富,乙地区矿产资源更丰富,技术更发达。‎ 答案:(1)乙 乙所跨经纬度大 ‎(2)‎ 区域因素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理位置 都濒临海洋 濒临太平洋 濒临大西洋 地形 均以平 原为主 地处长江三角洲 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 气候 均为湿润的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 河流 河网稠密 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 径流平稳 ‎(3)‎ 6‎ 项目 相同点 不同点 甲地 乙地 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 ‎ ‎①交通便利②市场广阔 劳动力充足 资源丰富、技术发达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区域中,县界划分的主要依据及其属性可能是(  )‎ A.河流、明确的 B.湖泊、模糊的 C.交通线、模糊的 D.山脉、明确的 ‎2.根据图示信息分析,该区域最适宜发展的是(  )‎ A.化学工业 B.建材工业 C.电子工业 D.纺织工业 解析:第1题,图示区域中的县界,属于行政区的界线,应该是明确的。该界线基本与河流的分水岭一致,因此是依据海拔较高的山脉划分的。第2题,该区域存在高等院校,科技力量雄厚,加之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因此适宜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答案:1.D 2.C 甲、乙为我国两个盆地图,读图,回答3~5题。‎ ‎3.甲、乙两盆地中河流(  )‎ A.①河水源主要来自冰雪融水 B.①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C.②河初春有凌汛现象出现 D.②河汛期短于①河汛期 ‎4.甲、乙两盆地发展工业的有利条件都是(  )‎ A.水运便利 B.劳动力充足 C.天然气资源丰富 D.气候适宜 6‎ ‎5.甲盆地小麦品质好于乙盆地,主要是甲盆地(  )‎ A.地形平坦 B.温差大,光照足 C.土壤肥沃 D.水源充足 解析:第3题,结合经纬网知甲、乙两盆地分别为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两盆地中河流分别为塔里木河和长江水系,结合两河流水文特征即可判断出答案。第4题,两盆地都是我国天然气资源丰富地区,为工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5题,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温差大,光照足,作物品质优良。‎ 答案:3.A 4.C 5.B ‎6.对比埃及与德国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A、C分别是两国著名的运河,试分别描述这两条运河的地理意义。‎ ‎(2)试分析B河下游谷地和三角洲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3)比较图中两国城市分布的异同点。‎ 解析:第(1)题,运河的地理意义侧重于交通意义。第(2)题,B河流域为伊斯兰文化圈,发展历史悠久,自然区位从地形、水源、土壤、水文等方面分析。第(3)题,城市分布的比较从位置、疏密等方面进行。‎ 答案:(1)A运河(苏伊士运河):亚、非两洲的分界线;沟通地中海和红海,是印度洋沿岸、太平洋西岸国家和大西洋东岸国家通航的捷径。C运河(基尔运河):波罗的海各国通往北海和大西洋的捷径。‎ ‎(2)尼罗河历史上定期泛滥,为两岸提供灌溉水源和肥沃淤泥,促进农业的发展等。光热充足,但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 ‎(3)相同点:两国城市大都分布在河流沿岸。不同点:埃及城市分布集中,主要在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德国城市分布较分散。‎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