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 MB
- 2021-09-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三明一中 2019-2020 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三地理(文科)试卷
考试时间:120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道题仅有一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60分)
“巨人之路”是位于英国北爱尔兰海岸的著名旅游景点,在1986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这个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绵延数千米的堤道,从峭壁延伸至海面,数千年如一日地屹立在大海之滨,看起来就像巨型石阶,所以被称为“巨人之路”。下左图为“巨人之路”的景观图,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上右图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 “巨人之路”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
A. 深海沉积—地壳抬升—流水溶蚀下切—海水侵蚀
B. 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却凝固—风力侵蚀
C. 板块碰撞—岩浆侵入—地壳隆起抬升—风力侵蚀
D. 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岩浆冷却凝固—海水侵蚀
3. 对“巨人之路”景观未来观赏价值影响最大的可能是( )
A. 风力侵蚀 B. 海水侵蚀
C. 全球变暖 D. 火山爆发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题干中“由数万根高低不一的玄武岩石柱聚集而成”判断,构成“巨人之路”的岩石属于岩浆岩。根据岩石圈物质循环图中的沉积物判断甲、乙中有一种为沉积岩,而甲与沉积物之间有双向箭头,可判断甲为沉积岩;有三个箭头指向丁,有一个箭头从丁指出,说明丁为岩浆,则乙为岩浆岩,丙为变质岩。B正确。
故选B。
【2题详解】
根据题干中“北爱尔兰”和“玄武岩”等信息判断“巨人之路”景观是因板块张裂、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的玄武岩,在沿海地区长期受海水侵蚀形成的。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题详解】
由“大海之滨”判断“巨人之路”可能会受到海水上升的影响,而全球变暖会使海平面上升,可能淹没“巨人之路”的台阶,从而影响其观赏价值,C对;风力侵蚀对其影响不大,A错;一般来说,海水侵蚀与火山爆发是形成“巨人之路”的有利条件,B、D错。
故选C。
和田地区的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是两条以捞玉而闻名的“玉河”。捞取的和田玉石既有质地较差、需要打磨去掉棱角的磨光料,也有观感温润、质地细腻、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籽料。图示为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捞玉点分布。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4. 捞取和田玉磨光料概率最大的地点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和田玉籽料表面光滑、常有裂痕的主要原因是( )
A. 岩浆侵入活动 B. 岩浆活动引起的变质作用
C. 地壳运动和流水侵蚀 D. 流水侵蚀和岩块间碰撞
【答案】4. C 5.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4题详解】
磨光料有棱角,磨蚀不够充分,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地区的凸岸(利于磨光料沉积),③正确;①位于下游,②位于河流凹岸(不利于磨光料沉积),④距离河流相对较远,且在河流凹岸;故选C。
【5题详解】
籽料受流水侵蚀和磨蚀,表面光滑,在河流的搬运过程中长期与其他岩石相互碰撞,导致表面常有裂痕,D正确;籽料的这种外部形态与内力作用的关系不大,ABC错。
下图为澳大利亚墨尔本市雨水利用示意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6. 墨尔本市采用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后,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表现在
A. 地表径流增加 B. 大气降水减少 C. 水分蒸发减少 D. 地表水下渗增加
7. 图中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
A. 雨水花园 B. 透水性人行道 C. 绿地 D. 屋面
8. 这种雨水处理系统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
A. 气温日较差增大 B. 城市热岛效应减弱
C. 地表径流汇聚速度加快 D. 城市内涝现象消失
【答案】6. D 7. A 8. B
【解析】
【6题详解】
该雨水处理系统是将雨水通过透水性人行道、绿地等方式使地表水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弱,对大气降水无影响,使水分蒸发增加。选D。
【7题详解】
净化是湿地的基本功能,图中雨水处理系统中,对雨水净化效果最好的是雨水花园,透水性人行道及屋面只是汇流雨水增加下渗,相比雨水花园,绿地的净化功能弱些,选A。
【8题详解】
这种雨水处理系统使城市生态环境好转,气温日较差减小,城市热岛效应减弱;由于截流下渗,使地表径流汇聚速度减慢,缓解城市内涝现象,但不能根治。
下图为我国某地局部降雨(雪)分布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大气环流 C. 地形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10. 下列对甲、乙两地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甲地中雨,乙地中雪
②甲地小雪,乙地小雨
③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乙地风力较强
④甲、乙两地风向均为偏南风,甲地风力较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9. C 10.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降水的影响因素、等值线的判读等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解题的关键在于对地理图表的综合分析。
【9题详解】
该区域为长江流域,110°即为110°E,结合区域定位,该区域110°E附近为巫山,巫山以西为四川盆地,盆地四周受山脉的阻挡,冬季温度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因此甲处降雪分界线向北弯曲;乙地为巫山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故降雪分界线在该地向南弯曲,故而导致图中雨雪分界线在甲、乙两处发生弯曲的主要因素是地形,C正确;纬度差异不会导致雨雪分界线发生明显弯曲;甲乙两地均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均为陆地,热力性质相当,ABD错误。
【10题详解】
图中亚欧大陆为高压控制,表示北半球的冬季,雨雪分界线以北为降雪,以南为降雨。看图中信息,甲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南,据图分析应降中雨;乙地位于雨雪分界线以北,据图分析应降中雪,①正确,②错;风由高压吹向低压,且向右偏转(该地为北半球),故两地风向均为偏北风,图中乙处等压线较甲处密集,气压梯度更大,风力更大,③正确,④错,故选A。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地形对气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山地背风坡易出现焚风效应,形成局部高温;山地冷空气迎风坡易出现冷空气堆积,形成低温中心。
在地球低层大气中,同一地点不同高度上的风并不完全相同,其主要原因是空气在水平运动时所受的摩擦力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这样,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不同高度的风向和风速都会发生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若某地不同高度上的风向、风速投影到同一水平面上,则四幅图中能够表示北半球地表到高空的风向及风速随高度变化而形成的曲线图是( )
A. ①图 B. ②图
C. ③图 D. ④图
12. 在①图中,按地图的一般方向判断,其高空大气高气压可能位于该地的( )
A. 东方 B. 南方
C. 西方 D. 北方
【答案】11. A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近地面的风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定夹角,随海拔升高,摩擦力变小,夹角变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 A项正确。
【12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高空大气高压位于该地南侧,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最终与等压线平行,B正确。
下图为西南某地将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后的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3. 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 )。
A. 气候更加湿润 B. 蒸发量减少
C. 径流总量增多 D. 下渗量减少
14. 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可能带来的影响有( )。
A. 涵养水源能力增强 B. 土壤肥力增加
C. 生物多样性减少 D. 自然灾害减少
【答案】13. D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由图示可以看出,与原始生态林相比,橡胶林蒸发量增大、降水量减少,气候会更加干燥;地表径流量增大,下渗量减少;径流总量包括地表径流量和地下径流量,变化不大。选D正确。
【14题详解】
由原始生态林改为橡胶林,生物多样性减少,加重生态环境破坏;加重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下降,旱涝灾害加剧。选C正确。
下图是“红水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层分布图”,图中虚线为等高线,实线为地层分界线。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5. 下面四幅地层剖面图能正确反映沿AB线的地层分布状况的是 ( )
A. B.
C. . D.
16. 关于该地红水河谷形成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
A. 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断裂凹陷
B. 是由外力的侵蚀作用形成的
C. 是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形成的
D. 是由向斜构造形成河谷
【答案】15. A 16. B
【解析】
试题分析:
【15题详解】
该剖面线上,A→B岩层的年龄由老→新,而选项中B为背斜,岩层的年龄应该是中间老两翼新,C为向斜,岩层的年龄应该是中间新两翼老,D为水平岩层,也应该是中间老两翼新,因此最可能是A。
【16题详解】
结合岩层空间序列分布可知,该谷地由河流流水侵蚀而成,所以B正确。
考点:河流地貌的发育
2015年9月19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陕西省水利厅联合印发《引汉济渭输水干线工程总体规划》,明确输配水工程的总体布局、水量配置等。工程总投资197亿元,预计受益人口1441万人。
完成下列各题。
17. 关于“引汉济渭”工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可从汉江自流到渭河 B. 加剧渭河平原的水土流失
C. 有效缓解渭河水资源短缺 D. 加剧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
18. 据统计,渭河流域水的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1/8、全省人均的 1/4。下列关于渭河流域缺水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雨量集中在夏秋两季
②自然植被的破坏
③黄土本身保水性强
④人类生产活动的不科学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答案】17. C 18.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水资源调配的影响以及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原因等相关知识。
【17题详解】
该工程需穿越秦岭,且根据山脉南坡的河流流向可知,水不可自流,A错;该工程调水目的主要在于缓解渭河沿线城市和工业缺水问题,不会加剧渭河平原水土流失,C正确,B错;一定程度上减小了长江下游地区的径流量,不会加剧长江下游的洪涝灾害,D错。
【18题详解】
渭河流域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量季节分配不均;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水污染加剧、农业灌溉方式不合理等)以及植被的破坏(涵养水源能力下降)也加剧了渭河流域水资源紧张;①②④正确;黄土的保水性差,③错,故选A。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与图所示气候特点相符的城市是( )
A. 悉尼 B. 开普敦 C. 雅典 D. 圣弗朗西斯科
20. 关于图所示气候类型分布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叙述正确的是( )
A. 自然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B. 附近海域均有寒暖流交汇
C. 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主要在冬季 D. 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广泛分布
【答案】19. B 20. C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图判读以及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
19题详解】
图中1月气温高于7月气温,且最冷月均温大于0℃,故位于南半球亚热带地区。冬季降水较多,为典型的冬雨型气候,故该气候为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B正确;悉尼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雅典和圣佛朗西斯科为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ACD错。
【20题详解】
地中海气候分布区,自然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A错;附近海域多为寒流,B错;冬季降水较多,地表水补给地下水,C正确;风力作用下的地貌多分布在干旱地区,D错。
【点睛】气候类型图的判断总结如下表:
21.近些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祁连山雪线以年均2米到6.5米的速度不断上升。祁连山地区冰川面积大幅缩减的主要原因有( )
①温室气体大量排放
②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
③大量燃烧化石能源
④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
⑤过度砍伐森林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D
【解析】
【详解】因为引起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使用矿物燃料,温室气体大量排放;过度砍伐森林,生物固碳能力下降。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导致酸雨和农业生产发展大量引水灌溉并非全球变暖的原因。故D项正确。
读某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22. 此时乙地盛行( )
A. 西北风 B. 东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南风
23. 与北京相比,此时甲地( )
A. 风力较小 B. 大气逆辐射强 C. 气温较高 D. 昼夜温差大
【答案】22. D 23. B
【解析】
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特征。
【22题详解】
读图,乙地西北方向有风向图,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说明此时乙地西北方向的闭合等压线为低压中心,则乙地南部气压高北部气压低,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南向北,再根据北半球右偏,形成西南风,D正确。
【23题详解】
与北京相比,此时甲地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A错误;图中甲与北京之间的虚线为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低压槽,该处形成锋面气旋天气系统,
甲位于冷锋的后方,多阴雨天气,所以大气逆辐射强,B正确;气温较低,C错误;昼夜温差小D错误。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下列各题。
24. 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地1月盛行西北季风,7 月盛行东南季风
B. 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 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则该年易产生洪涝灾害
D. ①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②地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25. 当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
A. ①地高温多雨 B. ②地寒冷干燥
C. ③地形成高压中心 D. 为1月份左右
【答案】24. C 25. D
【解析】
本题考查季风环流。
【24题详解】
①地为东亚季风,②地为南亚季风,②地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不是产生洪涝灾害,所以选C。
【25题详解】
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说明此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应为1月份左右,此时北半球为冬季,①地低温小雨,但②地位于热带,不会寒冷;③地气压地,不是形成高压中心,所以选D。
下图中图a为北半球某区域图,图b示意沿甲乙线的气压变化,图c表示沿丙丁线的气压变化。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乙之间为冷锋锋线 B. 甲乙之间为反气旋
C. 丙丁之间为气旋 D. 丙丁之间为冷锋锋线
27. 根据图示信息推断,下列叙述正确是
A. 甲地气温日较差小于乙地 B. 甲地降水概率小于乙地
C. 丙地近地面风速大于丁地 D. 丙地近地面气压小于丁地
【答案】26. D 27. A
【解析】
【26题详解】
根据图示气压变化信息,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内是一低压槽。根据a、b、c三图可知,该区域位于北半球受低压槽影响,低压槽处可能存在冷锋,甲乙位于低压槽的两侧,甲乙之间为气旋的低压槽线,槽线穿过丙丁两地,丙丁之间为冷锋锋线,选D。
【27题详解】
根据上题的判断可知,甲位于冷锋锋后,乙位于锋前,甲地会有阴雨天气,而乙地天气晴朗,故甲地日温差要小于乙地,A正确、B错误;由图C可知,丙地气压高于丁地,且气压变化幅度小于丁地,故气压梯度小于丁地,因此风力要小于丁地,CD错误。故选A。
【名师点睛】锋面气旋的判读:
1.冷锋、暖锋的判断:在锋面气旋中,要判断冷锋和暖锋,需要先判断出是冷气团还是暖气团主动移动。常规的方法是根据槽线处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判断:如下图,在虚线处画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由外向内,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如甲线箭头所指方向;再根据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向右偏转)可知气团的运动方向为乙线箭头所指方向。通过作图很容易判断出虚线甲处是北侧冷气团主动移动,为冷锋;虚线丙处是南侧暖气团主动移动,为暖锋。南半球判断方法与此类似。
2.降水区域的判断: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而暖锋降水在锋前。但锋前、锋后的判断是一个难点,这要根据锋面的移动方向来分析,锋面将要经过的区域为锋前,锋面已经经过的区域为锋后。这里同样有一个规律:锋面降水都在冷气团一侧,即图中的1和4区域。
3.锋面过境时的天气变化:冷锋过境时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而暖锋过境时出现连续性降水。甲处为冷锋,过境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出现雨雪或大风天气。
4.误以为存在锋面反气旋:有很多同学在学过锋面气旋后,总是想着在高压延伸出来的高压脊处也应该有锋面,会形成锋面反气旋。其实不然,在低压槽处空气是向槽线处辐合的,冷暖气团交汇,因此可以形成锋面;而在高压脊处,空气是自脊线向外辐散的,冷暖气团不交汇,因此不会产生锋面。
读全球气温、降水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示意图,图中①表示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完成下列问题。
28. 有关全球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描述正确的是。
A. 气温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B. 降水量从热带地区向南北方向递减
C. 雪线高度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D. 气温、降水量和雪线高度随纬度的变化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29. 对图各点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 ①数值高是由于受东北信风影响
B. ②数值高是由于赤道低压带影响
C. ③数值高是由于太阳辐射强
D. ④数值高是由于受盛行西风影响
【答案】28. A 29. D
【解析】
试题分析:
【28题详解】
②曲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为气温曲线;①曲线 高度最高的地区在副热带,为雪线高度,从副热带地区向高纬度和低纬度方向递减;地球上的降水存在赤道多雨带和温带多雨带,所以③曲线为降水量。答案A描述正确。
【29题详解】
①数值高是由于位于南回归线附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影响,降水少,蒸发旺盛,雪线高;②数值高是由于纬度低,接受太阳辐射多;③数值高是由于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丰富;④位于北半球西风带,降水量大,故D对。
【考点定位】不同纬度的气温、降水和雪线的分布。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0. 图示洋流中( )
A. ①为暖流 B. ②为寒流
C. ③位于北半球 D. ④位于南半球
31. 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B. ②洋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C. 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D. ④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
【答案】30. C 31. C
【解析】
【30题详解】
②③洋流所在区域为副热带且为顺时针方向,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位于北半球,C正确;
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故①为寒流,A错误;
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故②为暖流,B错误;
由④流向、纬度位置及海陆分布情况可知其应在北半球,D错误。
故选C
【31题详解】
①洋流为北半球寒流,附近不具备形成大渔场的条件,A错误;
②为北半球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B错误;
③洋流为寒流,对周围环境有降温减湿作用,加大了同纬度不同海区的温度差异,C正确;
④洋流为北半球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D错误。
故选C
下图为上北半球某区域某时刻海平面与相应6000 m高空等气压差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2. 若空气中水汽含量较丰富,此时甲、乙两地近地面的天气最有可能分别为
A. 晴天、晴天 B. 晴天、阴雨天
C. 阴雨天、晴天 D. 阴雨天、阴雨天
33. 此时,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
A. 东南风 B. 东北风
C. 西北风 D. 正南风
【答案】32. B 33. C
【解析】
【32题详解】
气压随海拔的增高而降低。由图可知甲处海平面与相应6000m高空等气压差大于乙地,可推知甲地近地面气压较高、高空气压较低,乙地则相反(即近地面气压较低,高空气压较高)。也就是甲乙近地面分别对应高压、低压。高压控制下多晴天,低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据此分析选B。
【33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近地面甲是高压,乙是低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也就是从甲吹向乙,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往右偏,丙处近地面的风向最有可能为西北风,选C对。
【点睛】热力环流中气压分布及气流的运动方向:
热力环流示意图中的高低气压是以同一水平面(或说同一海拔高度)来比较的,例如近地面受热的地方形成低压,遇冷的形成高压,这一低一高都是指近地面的气压高低,从近地面往高空,空气越来越稀薄,因此,气压越来越低,到了高空分别形成高压和低压,这里一高一低,都是指同海拔的高空气压值。如图示:
(1)根据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不断减小可判断:a、d>b、c;
(2)根据气流运动方向,标出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的变化情况,如图二所示。可知d>a,b>c。
气流的运动方向是: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为高压,高空为低压,表明气流下沉;反之,气流上升。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下图为某河漫滩东西方向剖面示意图,该剖面位于自南向北河流的平直河段上。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34. 该河流位于
A. 东半球 B. 南半球 C. 西半球 D. 北半球
35. 据材料分析,河漫滩发育较好的河流是
A. 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B. 山区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C.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小的河流
D. 平原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
【答案】34. B 35. D
【解析】
【分析】
该题通过文字材料和图示的阅读,获取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
【34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河流自南向北流,根据图中的指向标可知河流受侵蚀的是西岸,流水因在平直河道上,地转偏向力使流水偏向左侧侵蚀西岸,所以是南半球。由于没有经度等信息,无法判断东西半球。故B正确。
【35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河漫滩主要是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水流速度慢,有利于泥沙沉积。地势平坦的地区,水流速度较慢,有利于泥沙沉积。根据题干“河漫滩是指河谷底部在洪水期才被淹没的部分”可知,河漫滩是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露出的河谷地带,所以水位季节变化大的河流发育较好,故D正确。
【考点定位】河流地貌的形成与发育。
【知识拓展】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成因,可以将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并掀起地表的物质,形成侵蚀地貌。河流侵蚀地貌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横剖面呈“V”字形。堆积地貌多见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包含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等,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河漫滩平原一般分布在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分布在河口地区。
下图为我国新疆天山西段伊犁谷地内霍尔果斯(80°29′E,44°14′N)境内某低山丘陵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不同时期形成的同类型岩层采用同一图例表达)。
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36. 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 向斜、背斜、断层 B. 向斜、断层、向斜
C. 背斜、向斜、断层 D. 背斜、断层、背斜
37. M附近的岩层接近垂直方向,并与两侧的岩石存在明显的不连续性,原因可能是( )
A. 外力侵蚀 B. 外力沉积
C. 岩浆活动 D. 地壳运动
【答案】36. C 37.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地质构造以及内外力作用的相关知识。
【36题详解】
读图,依据岩层弯曲的状况,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丙处岩层发生断裂,且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为断层,C正确。
【37题详解】
据图可知,M处岩层发生断层,岩层受地壳水平挤压发生断裂,之后沿断裂面发生位移,属于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D正确,ABC错误。
某地质勘探队在局部区域实施钻探作业过程中获得下图资料,图中露天煤矿的煤层含有植物化石。
据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38. 该区域的构造地貌是 ( )
A. 背斜山 B. 向斜山 C. 断块山 D. 火山
39. 图中开采露天煤矿的最佳地点是 (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40. 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最可能正确的是 ( )
A. 山峰比丁地高 280 米 B. 河流大致自东向西流
C. 在甲地能看得到乙地 D. 含煤地层属于变质岩
【答案】38. B 39. C 40.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质构造以及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等相关知识。
【38题详解】
根据图中三处取样点钻孔海拔以及煤层距地表深度可分别求出三地的煤层海拔高度,得出结论为中部煤层海拔较低,两侧煤层海拔较高。该区域煤层的形成时间应大致相同,故该区域中部岩层年龄较新,两翼岩层年龄较老,地质构造为向斜。由等高线可知,该区域外部地貌为山地,因此构造地貌为向斜山,B正确,ACD错误。
【39题详解】
甲处等高线密集,坡度较大,露天采煤易导致滑坡等地质灾害,A错;乙处位于山谷,若遇暴雨易发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B错;丙处等高线稀疏,地势较缓,便于交通建设,适合露天采煤,C正确;丁处无煤层分布,D错。
【40题详解】
根据图中钻孔海拔可推测该图等高距为50m,山峰的海拔范围为600m-650m,丁地的海拔范围为350m-400m,两地相对高差范围为200m-300m,A
可能;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自西向东流,B错;甲乙之间存在山脊阻挡,无法通视,C错;根据材料“煤层含有植物化石”,为沉积岩,D错。故选A。
二、综合题 (共 40 分)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R河是长江水系含沙量最大的支流。N市所在区域是我国的红薯主产区之一,红薯是地下块根作物,喜光喜温,怕旱怕涝,种植时需要起垄栽培。左图示意R河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相关信息,右图示意N市所在区域红薯的起垄种植。
(1)说出N市降水特征。
(2)说明R河含沙量大的自然原因。
(3)分析N市所在区域种植红薯采用起垄栽培的原因。
【答案】(1)年降水量较大(在1000mm以上);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或降水夏秋多,冬春少);雨季较长。
(2)R河上游(等高线密集)地势起伏较大;流域内降水集中,多暴雨;上游黄土分布较广;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大;
(3)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地温提高快;起垄栽培后土壤通气性强(土质疏松);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红薯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加厚土壤层(增加表土厚度),利于红薯生长。
【解析】
试题分析:
(1)读图,在右侧柱状图中,空白的是G市,黑色的是N市。根据经纬度判断,N市位于四川盆地,是亚热带地区,结合柱状图分析,该地年降水量较大,在1000mm以上。降水的季节变化较大,降水集中在夏秋季(或降水夏秋多,冬春少)。雨季5-9月,雨季较长。
(2)根据经纬度判断,R河应是嘉陵江,图中上游地区等高线密集,说明地势起伏较大。流域内是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坡度大,多暴雨,所以流水冲刷侵蚀能力强。上游黄土分布较广,土质疏松,易被侵蚀。流域内植被覆盖率较低,支流多,流域面积广,水量大,侵蚀能力强。
(3)根据材料,红薯喜光喜温,怕旱怕涝。起垄栽培,可以增大受光面积,光照条件好。起垄栽培利于旱季灌溉和雨季排水。光照好,地温提高快,起垄栽培后土质疏松,土壤通气性强。受光面积大,有利于昼夜温差增大,有利于红薯块根生长和养分积累。加厚土壤层,利于红薯生长。
【考点定位】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成因,区域农业发展的条件。
42.下图为某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区。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的风力大小,说明原因。
(2)描述乙地的天气状况,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3)此季节丙地农民在播种时,常常采用地膜覆盖措施,试从气候的角度分析其主要的作用。
【答案】(1)甲乙两地相比,乙地的风力较大。
原因:甲地受高压控制,气流下沉为主,且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较大,故风力较大。
(2)乙地天气状况:大风、降温,沙尘漫天。
原因:经历冷锋过境,出现大风降温天气;此时为该地的春季,气温回升导致表土解冻、蒸发加强,地表干燥,沙源丰富,而冷锋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旋势力强,气流上升,形成扬沙;偏西风风力强劲,形成沙尘天气。
(3)丙地为我国的华北地区,此季节为春季,降水少,蒸发旺,地膜覆盖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春季晴朗天气多,昼夜温差大,且华北平原易遭受寒潮侵袭,形成低温天气,地膜覆盖可起到保温作用,使农作物生长免受低温影响。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
【详解】(1)风力的大小看等压线的疏密,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据图看出,甲地位于高压中心处,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乙地所在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
(2)乙地的天气状况要结合图中乙地的天气系统来判断,从图中看乙地位于冷锋锋后,受冷锋天气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天气,结合材料“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可知,该地地表干燥、沙源丰富,冷锋锋前暖气团比较干燥,难以形成降水,气象灾害应是沙尘暴,乙地可能沙尘漫天。
43.加尔各答地区的海拔范围为1.5~9 m,广州地区的平均海拔为11 m。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印度加尔各答(22°34′N,88°22′E)气候资料统计表。
材料二 下表为我国广州(23.1°N,113.2°E)气候资料统计表。
(1)根据材料分析加尔各答与广州两地气候的异同。
(2)分析加尔各答冬季气温高于广州的原因。
(3)分析加尔各答的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异:加尔各答各月均温均高于广州;加尔各答年降水总量大于广州,降水季节变化较广州明显。同:降水集中在北半球夏季,均有明显季节变化;雨热同期。
(2)冬季,印度北部的高大山脉对冬季风阻挡作用明显,而广州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寒冷的西北季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尔各答冬季气温高于广州。
(3)有利影响:夏季雨热同期,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均较大,旱涝灾害多发,不利于农业生产。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加尔各答与广州两地为背景,考察气候分析比较和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详解】(1)分析加尔各答与广州两地气候的异同,结合所给的气候资料表,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即可。异:加尔各答各月均温均高于广州;加尔各答年降水总量大于广州,降水季节变化较广州明显。同:降水集中在北半球夏季,均有明显季节变化;雨热同期。
(2)影响气温的因素有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等。加尔各答与广州纬度相当,均位于沿海地区,海拔相当,因此两地冬季气温的差异要从高大山地对气流的阻挡作用分析。冬季,印度北部的高大山脉对冬季风阻挡作用明显,而广州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寒冷的西北季风的影响较大,因此加尔各答冬季气温高于广州。
(3)季风气候雨热同期,这对农业生产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其不利影响的分析要关注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两个方面。有利影响:夏季雨热同期,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对热量和水分的需求。不利影响:降水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均较大,旱涝灾害多发,不利于农业生产。
【点睛】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
(1)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与发育的主要因素;
(2)气温的日较差和光照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3)水分条件制约着农作物的生长,不同的农作物需水量不同;
(4)光热、水分在时间、空间上结合得越好,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4. 阅读以下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美国地形分布状况。
(1)芝加哥终年多风,有“风城”之称,简析其原因。
(2)甲所在海域在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海雾多发。推测海雾多发的季节,并说明理由。
(3)乙处山地地势低缓,试分析成因。
【答案】(1)受大气环流影响,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周边地区地形平坦、湖面开阔,对风的阻碍作用小,城市与北面湖泊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显 著,多湖陆风;城市 热岛效应明显,多城市风。 (2)季节:夏季。理由:夏季水温高,海水蒸发旺盛,水汽充足;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水汽易凝结成雾,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微弱。 (3)位于板块内部 ,地壳稳定;古老的山地,久经外力侵蚀。
【解析】
试题分析:
(1) 主要从大气环流、地形、热力环流等方面进行分析。受大气环流影响,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周边地区地形平坦、湖面开阔,对风的阻碍作用小,城市与北面湖泊之间,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多湖陆风;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多城市风。
(2) 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甲地夏季水温高,海水蒸发旺盛,水汽充足;有加利福尼亚寒流流经,水汽易凝结成雾,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力微弱。
(3) 新生山脉一般陡峭而高大,古老的山脉经外力作用会变得比较低缓。乙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古老的山地,久经外力侵蚀。
【考点定位】美国地理特征
【知识拓展】雾形成的条件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这是由辐射冷却形成的,多出现在晴朗、微风、近地面水汽比较充沛且比较稳定或有逆温存在的夜间和清晨,气象上叫辐射雾;另一种是暖而湿的空气作水平运动,经过寒冷的地面或水面,逐渐冷却而形成的雾,气象上叫平流雾;有时兼有两种原因形成的雾叫混合雾。可以看出,具备这些条件的就是深秋初冬,尤其是深秋初冬的早晨。 我们还可以看到一种蒸发雾。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汽凝结成雾。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 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城市中的烟雾是另一种原因所造成的,那就是人类的活动。早晨和晚上正是供暖锅炉的高峰期,大量排放的烟尘悬浮物和汽车尾气等污染物在低气压、风小的条件下,不易扩散,与低层空气中的水汽相结合,比较容易形成烟尘(雾),而这种烟尘(雾)持续时间往往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