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4 MB
  • 2021-09-10 发布

2020版高中地理 第四章 章末归纳提升学案 湘教版必修1

  • 1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章末归纳提升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影响着人类的生产、生活。‎ ‎1.地形影响聚落的形态、密度,山区对交通线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 ‎2.全球气候变化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和近现代的气候变化三个阶段,并由此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3.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同,对于自然资源应该做到可持续利用。‎ ‎4.自然灾害尤其是洪涝灾害对我国的影响较为频繁。‎ 专题一 影响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加试)‎ ‎1.影响城市聚落分布的综合因素 19‎ ‎2.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因素 区位因素 主要影响 自然 因素 地形 平原 平原区地形对线路的限制较小,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处理好与农田水利建设、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地 线路尽量沿等高线修筑,尽量避开地形复杂的地区,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形弯曲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减少桥涵总长度 地质 注意避开断层地带和滑坡、泥石流多发地区,特别是开凿隧道时尽量避开断层带,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工程设计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等,桥涵孔径大小、路基高低都需要根据当地暴雨强度来设计 社会 经济 因素 经济因素 合理布局交通运输网,促进沿线经济发展 社会因素 巩固国防、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等 技术因素 可使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克服自然条件对线路建设的自然障碍和车辆运行安全的威胁 ‎【对点演练1】‎ 读“现阶段重点开发的某区域图”。某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相关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阅读下面图文材料,完成相关问题,体验研究性学习的乐趣。‎ 材料一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材料二 茶马古道路线图。‎ 19‎ ‎(1)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乙中聚落遗址分布与河流的关系,并解释原因。‎ ‎(2)指出图乙中村落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其意义。‎ ‎(3)分析图甲所在地区自然条件对古道建设的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从图乙可知,图中聚落均位于河流的凸岸处。凸岸为河流的堆积岸,水流较缓,利于居住。第(2)题,图中聚落分布于河谷地带,这是因为河谷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利于人类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第(3)题,甲位于我国横断山区,这里山高谷深、地形、地质条件复杂,对古道建设制约因素较多;同时自然灾害多发,也增加了施工难度。‎ 答案 (1)位于河流的凸岸处。由于水的惯性作用,河水不断冲击河流的凹岸,使其不断被侵蚀,而凸岸一侧则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淤积成陆,无洪涝之灾,适宜居住。‎ ‎(2)沿河谷分布。利于取水灌溉;河流冲积,土壤肥沃,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势起伏大(或山谷相间),地质条件复杂(或喀斯特地貌发育),选线受限制大(或工程量大);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多暴雨、洪水等气象灾害,增加了施工难度。‎ 专题二 分析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加试)‎ 分析全球变暖的后果 后果 表现 原因 海平面上升 ‎ 改变海岸线;沿海低地被淹 海水升温,海水热膨胀;极地增温,冰川融化 农业 变化 低纬度大部分国家农作物减产 温度升高,蒸发加剧,干旱加重,供水不足 高纬度国家农作物有可能增产 温度升高,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 水资源不稳定与供需矛盾 旱涝的频次、强度增加 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降水极端异常事件增加 径流减少 蒸发增强 19‎ 方法点拨:当今气候的变化趋势是变暖,评价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既要运用-分为二的观点,还要坚持整体性的思想,即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而自然环境的变化又影响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具体分析思路为: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环境变化→生产、生活变化→社会经济变化。例如,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岛国(沿海低地)被淹。‎ ‎【对点演练2】‎ 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灭顶之灾”离我们并不遥远,20世纪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涨‎1.7毫米,目前全球海平面平均高度比1870年高出‎20厘米。下面为格陵兰岛冰川崩裂图和全球变暖影响示意图。‎ ‎(1)全球变暖为何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海岸带可能带来哪些影响?‎ ‎(2)全球变暖对中低纬度和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农业有何不同影响?‎ ‎(3)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 解析 第(1)题,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冰川融化,二是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上升会对沿海生产、生活等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第(2)题,全球变暖会使高纬度部分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增加耕地面积,但也会导致中低纬度地区粮食减产。第(3)题,全球变暖对生产系统的影响应该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答案 (1)全球变暖会使冰川融化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见下图。‎ 19‎ ‎ (2)一般来说,全球变暖将会使中低纬度地区受损,高纬度地区受益,但是高纬度地区耕地面积有限,增加的粮食产量不足以补偿中低纬度地区的减产,因而世界粮食生产总体上会下降。‎ ‎(3)有利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增强,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提高植物的生产率。‎ 不利影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甚至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使得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 专题三 自然灾害的危害及成因 ‎1.主要地质灾害成因及危害 灾害 类型 成因 危害 分布 地震 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强烈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5级以上的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火山喷发 地下深处的高温岩浆及气体、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按其活动情况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三类 强烈的火山喷发有很大的危害性,火山灰和熔岩物质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大西洋海底 滑坡 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造成人员伤亡 山区,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植被不良,暴雨骤降或冰雪融水汇集区。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 泥石流 山区暴发的特殊洪流,它饱含泥沙、石块以及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 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 ‎2.主要气象灾害成因及危害 灾害 成因 危害 分布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的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浙江等省区受影响最大 ‎ 19‎ 暴雨 洪涝 连续性的暴雨或短时间的大暴雨 淹没工厂和农田,冲毁房屋、道路和桥梁,造成财产损失和人畜伤亡,甚至引起瘟疫和传染病发生 主要发生在东部季风区。春季在珠江流域,夏秋在江淮地区和北方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华北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电力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春季最严重,从东北到海南依次变弱 ‎【对点演练3】‎ 阅读材料和图,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闻网‎2015年7月9日消息 据云南省民政厅报告,5月以来,云南省多地持续出现高温少雨天气,其中楚雄州5月以来降雨偏少、气温偏高,蒸发量大,平均累积降雨量‎85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少‎136毫米,较去年同期偏少‎113毫米,旱情继续发展,造成玉米、荞麦、烤烟、药材、水果等作物受灾,部分地区水源干枯,人畜饮水出现困难。‎ 材料二 截至‎7月9日9时统计,昆明、玉溪、楚雄等7市(自治州)39个(县、市、区)418.2万人受灾,125.5万人因旱需生活救助,其中98.8万人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417.‎8千公顷,其中绝收59.‎4千公顷;83.5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直接经济损失15.9亿元。‎ ‎(1)旱灾给当地带来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试分析此次旱灾的成因。‎ ‎(2)旱灾造成的影响有哪些?‎ ‎(3)此次旱灾造成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应怎么做才能在以后避免或减少类似的灾情?‎ 解析 第(1)题,旱灾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从自然原因看有以下几个方面: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增加,气温较常年偏高,蒸发旺盛,特殊的地质条件,地表水缺乏等。第(2)题,可从农业、电力、人畜饮水等方面分析回答。第(3)题,可分别从开源、节流等方面去分析总结。‎ 19‎ 答案 (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多发;西南地区为季风区,冬春季节为旱季,降雨少;气温较往年偏高,蒸发旺盛;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地表水存留时间短;多为石灰岩分布区,容易渗水,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地表水储藏条件差。社会经济原因:水利设施缺乏、老化和损坏严重;人们习惯靠天吃水,缺乏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 ‎(2)农业受灾面积广,农作物歉收、减产、绝收严重;春耕困难;电力紧张;农作物价格上涨;人畜饮水困难。‎ ‎(3)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开渠引水或修建输水管线;人工增雨;加强水库等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治理水污染,污水资源化。‎ 节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推广先进的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的利用效率。‎ 生态环保措施:保护植被;植树造林。‎ 19‎ ‎第四章 章末检测卷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 必考部分(共70分)‎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读某村落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村落的形态特点是(  )‎ A.呈多边形 B.呈带状 C.呈环形 D.呈团状 ‎2.该村落按图示分布的原因是(  )‎ A.在山区由于地形的影响,村落顺河谷而建 B.平原面积开阔平坦,便于农耕 C.为逃避野兽袭击而建在山口 D.为防洪水,村落建在山脊 解析 第1题,图示村落沿河谷延伸,呈带状分布。第2题,河谷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水源充足,适宜村落的发展。‎ 答案 1.B 2.A 读下面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四个聚落中,将来发展规模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假若修一条经过甲地和乙地的铁路,方案①、②、③比较合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都不合理 19‎ 解析 第3题,甲地和丙地都位于山麓地带,地势较为平坦,但是没有乙地的地形平坦开阔,故乙地的聚落规模最大;丁地位于山脊上发展空间最小,其发展规模应该最小。第4题,交通线的选择要考虑:线路短,节省时间;地形平坦,节省工程量和费用。图中①方案地形平坦,建设费用低,运行安全;方案②线路短,所经地区坡度大,运行安全性差;方案③线路长,且所经地区坡度大,安全性最差;比较之下方案①比较合理。‎ 答案 3.B 4.A 墨脱公路工程于2012年竣工通车。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县——墨脱县至此实现公路通达。结合下图,回答5~6题。‎ ‎5.关于在墨脱县修建公路的区位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季是墨脱公路工程施工的最佳季节 B.资金不足是该地交通建设的最大障碍 C.该地修建的公路为县级公路,等级较低,对技术条件要求不高 D.该地地质条件复杂,对公路建设与维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6.关于该地聚落分布特点及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布在北部 地势低,气温高 B.分布在河谷 取水方便,有便利的水运 C.分布在北部 地势抬升,降水较多 D.分布在河谷 地势低,气温较高,是主要农业分布区 解析 第5题,该地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夏季多雨,不适合施工;该地经济落后,但由于公路为国家投资,故资金不是最大障碍;该地地质条件复杂,自然条件恶劣,对公路的建设和维护的技术条件要求高。第6题,该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热量不足是其发展种植业的最大限制性因素,因而其农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而聚落则随农业的分布而聚集。‎ 答案 5.D 6.D ‎7.(2016年4月浙江选考科目考试)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导致(  )‎ A.厄尔尼诺频率减小 B.高山雪线下降 19‎ C.水稻分布北界南移 D.大陆海岸线变短 解析 全球气候变暖使气候波动性增强,可能导致厄尔尼诺频率增加。气候变暖温度升高,导致水稻分布北界往北移动,高山雪线上升;海平面上升,从而进一步导致大陆海岸线变短。‎ 答案 D 气温的变化过程证实着全球变暖的残酷事实。在全球普遍进入工业化的近100年来,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74℃‎。科学家对气候变暖可能的影响进行推测,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8~9题。‎ ‎8.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 A.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B.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大量被砍伐 C.家庭广泛使用空调和电冰箱 D.大量草场被破坏,草场沙化 ‎9.导致上述现象的气候变化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 B.海平面下降 C.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 解析 第8题,全球变暖主要是由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和破坏植被引起的。第9题,由于气温升高,北温带耕作区会向高纬度延伸。‎ 答案 8.C 9.D 读“华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植被变化表”,完成10~11题。‎ 分期 植被 分期 植被 初期 以松、蒿、菊为主的疏林草原 中期后 以栎等阔叶为主的森林草原 分期 植被 分期 植被 早期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疏林草原 19‎ 中期前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晚期后 以栎、松、蒿为主的森林草原 ‎10.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我国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干燥 B.温暖湿润 C.寒冷干燥 D.寒冷湿润 ‎11.华北地区从新石器时代以来气候变化特征是(  )‎ A.趋向于干旱 B.趋向于湿润 C.存在某种周期性 D.趋向于温暖 解析 第10题,植被中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相比,疏林草原相对干旱。以栎等阔叶林为主,比栎、松混交热量条件好,所以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后气候特征为温暖湿润。第11题,从初期到晚期后可以看出干湿、冷暖的某种周期性。‎ 答案 10.B 11.C 唐山曹妃甸海水淡化进京项目获批,预计2019年投产并开始向北京输水,每年可供水近4亿吨,下图为其生产流程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若将高浓盐水直接排入海洋,最可能导致(  )‎ A.沿海湿地萎缩 B.洋流的流向变化 C.海水富营养化 D.生物多样性减少 ‎13.海水淡化工程对北京地区的意义有(  )‎ ‎①缓解用电紧张 ②回补地下水 ③降低水价 ④提高水资源承载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本题就京津冀一体化前提下的唐山曹妃甸海水淡化进京项目为背景考查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以及海水淡化对华北地区的意义所在。海水淡化后的主要“产品”是淡水和浓盐水,浓盐水是含盐量高的海水,若将这一部分海水排入海洋,可能会改变排放区域海洋生物的原有生存环境,从而导致其数量、种类的减少;但对沿海滩涂及大规模的洋流影响很小;浓盐水不属于有机质,不会造成海水的富营养化现象。海水淡化本身成本较高,还要长距离运输到北京,提高了水价,但提供了水资源,缓解用水紧张,提高水资源承载力,也利于减少地下水开采使用,从而缓解地面沉降。‎ 答案 12.D 13.D 读世界六种主要能源消耗比重变化图,完成14~15题。‎ 19‎ ‎14.图中曲线4表示的能源种类是(  )‎ A.天然气 B.水能 C.核能 D.其他可再生能源 ‎15.据图,从现在到2035年(  )‎ A.煤炭消耗量下降 ‎ B.新能源比重超过常规能源 C.水能消耗持续增长 ‎ D.曲线3表示其他可再生能源 解析 第14题,当前就全世界而言,石油在能源消费结构中占第一位,所占比例正在缓慢下降;煤炭占第二位,其所占比例也在下降;目前天然气占第三位,所占比例持续上升,前景良好,对应曲线3。核能开发最晚,应该对应曲线6。水能开发比较平稳,对应曲线4。第15题,本题要注意一点,就是比例与消费总量的关系。随着经济发展,世界对能源需求量增加,所以虽然某些能源比例下降,但整体消费量却在增加。故而从图中信息状况可知,曲线4(为水能)虽然比例增长不大,但其消耗量在持续增加,C正确。‎ 答案 14.B 15.C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流域或区域用水量占水资源可利用量的比率。国际上一般认为,一条河流的合理开发限度为40%。而当利用率超过40%时,即表明严重缺水,可能制约经济发展,并导致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问题。结合下表完成16~17题。‎ 世界平均 中国平均 河西走廊 塔里木河 准噶尔盆地 海河流域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 ‎30%‎ ‎20%‎ ‎92%‎ ‎79%‎ ‎80%‎ ‎95%‎ ‎16.下列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水资源可利用量高于世界平均值 B.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是准噶尔盆地 C.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利用率 19‎ D.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根本措施是调水 ‎17.海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塔里木河流域的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小 B.降水年际变化大 C.浪费更严重 D.水资源需求量大 解析 第16题,表中数据显示,缺水最严重的是海河流域;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是解决用水紧张状况的核心。第17题,塔里木河所在区域降水总量小,但区域内经济总量也小;而海河流域处于我国华北地区,该区域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生产、生活需水量大,这是其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于前者的原因。‎ 答案 16.C 17.D 读下面“2009年部分国家和地区稀土储量、产量和消费量占世界百分比统计表”和“世界稀土产量变化统计图”,回答18~19题。‎ 国家 储量百分比(%)‎ 产量百分比(%)‎ 消费量百分比(%)‎ 中国 ‎36‎ ‎97‎ ‎41‎ 美国 ‎13‎ ‎0‎ ‎13‎ 日本 资料缺失 ‎0‎ ‎26‎ 其他 ‎51‎ ‎3‎ ‎20‎ ‎18.根据“世界稀土产量变化统计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1965~1980年,美国的稀土产量一直约占世界半数 B.中国在2005年以后,稀土产量几乎占世界全部 C.中国稀土产量的大幅提高,与突破稀土提纯的关键技术有关 D.美国稀土资源枯竭,转而大量采用较低价的中国原料 ‎19.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有(  )‎ A.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 B.针对稀土资源储量丰富的优势大力开采 C.加大开采力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D.进一步扩大稀土资源在世界上的出口份额 19‎ 解析 第18题,美国稀土产量减少,不是因为国内稀土资源枯竭,而是为了保护本国资源,减少开采对环境造成破坏,转而大量采用较低价的中国原料。第19题,从稀土资源的性质及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我国在稀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应采取合理措施,减少初级矿产品的出口,提高资源的附加值。‎ 答案 18.D 19.A 荆江是长江自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市城陵矶段的别称,全长‎360千米,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称。下图为荆江河段示意图。完成20~21题。‎ ‎20.荆江之险的主要原因有(  )‎ ‎①地势低平,积涝成灾 ②流量巨大侵蚀强 ③河道弯曲,排水不畅 ④水流湍急多险滩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1.图中蓄洪区的主要功能是(  )‎ A.加快流速,宣泄洪水 ‎ B.增强泥沙淤积,提高土壤肥力 C.拓宽河道,减缓水流 ‎ D.加强洪水存蓄,降低堤防压力 解析 第20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地势低平、河道弯曲,不利于排水。故正确答案为C。第21题,从蓄洪区的功能特性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为D。‎ 答案 20.C 21.D 读我国1961~2011年部分省区高温日数分布图,回答22~23题。‎ 19‎ ‎22.该图示地区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A.从南向北递减,江苏最少,安徽最多 B.从北向南递减,江苏最多,福建最少 C.从东南向西北递增,福建最多,山东最少 D.从西南向东北递增,江西最少,山东最多 ‎23.在图中有8处,表示这些地点从来没有出现过高温天气,其原因可能是(  )‎ ‎①其中有4处位于山地,海拔较高 ②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时间较短 ③其中有4处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明显 ④地势较低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①③‎ 解析 第22题,由图综合分析即可得出高温日数的空间分布规律。第23题,8处从未出现过高温天气的有4处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有4处位于内陆,结合我国山地分布可知这4处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 答案 22.A 23.D 读我国某种自然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24~25题。‎ ‎24.该自然灾害最有可能是(  )‎ A.地质灾害 B.气象灾害 C.海洋灾害 D.生物灾害 19‎ ‎25.下列有关灾害严重区主要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多山且地处板块交界地带 B.由夏秋季节强降水导致 C.由春旱、伏旱及季风所致 D.由于沿海地理位置所致 解析 第24题,地质灾害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地区,滑坡、泥石流多发的山区;我国气象灾害多由季风活动不稳定引起,多分布在季风气候区;海洋灾害发生在海洋或海岸带;生物灾害分布很广,故选B。第25题,灾害严重区主要在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河流下游地势低平,洪涝多发,主要由于夏季风不稳定造成,华北春旱、长江流域的伏旱也是旱灾严重的原因。‎ 答案 24.B 25.C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26.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趋势是怎样的?(2分)‎ ‎(2)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分)‎ ‎(3)近150年来,全球气温变化趋势如何?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有何关系?(3分)‎ ‎(4)近百年来,全球海平面变化趋势如何?为什么?(3分)‎ 解析 本题考查了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图可以看出,近150年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温、海平面整体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它们三者之间有相关性。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其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两极冰川融化,从而使得海平面升高。‎ 答案 (1)不断上升,尤其是1950年以来,上升更为明显。‎ ‎(2)一是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出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二是毁林,尤其是热带雨林的破坏。‎ ‎(3)波动上升。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升温。‎ ‎(4)波动上升。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极地、高山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 ‎27.(2016·10月浙江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19‎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3 ‎196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1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1977~2010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年 ‎1987年 ‎2000年 ‎2010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 286‎ ‎7 144‎ ‎7 098‎ ‎7 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 678‎ ‎4 568‎ ‎4 533‎ ‎4 575‎ ‎(1)说出21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5分)‎ ‎(2)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5分)‎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二可知,环青海湖区域2000~2010年水域面积增大,主要从全球变暖导致河流补给增多方面考虑。第(2)题,环青海湖区域位于西北内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耕地、建设用地逐渐增多,草地面积减少,会出现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问题。 ‎ 答案 (1)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发源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补给量增大。‎ ‎(2)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加试部分(共30分)‎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5分)‎ 19‎ ‎(1)A、B两类植被所属的自然带分别为:A:________B:________。(4分)‎ ‎(2)图中由C至D植被变化体现了________地带分异规律,影响这种分异规律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2分)‎ ‎(3)与当前相比,未来(2050年)植被类型在分布上发生了哪些变化?(3分)‎ ‎(4)导致植被类型在地区分布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受此影响,我国台湾岛和台湾海峡面积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4分)‎ ‎(5)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节能减排”的号召,请你说一说“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2分)‎ 解析 第(1)题,从当前气候条件下我国特征性植被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出,A类植被分布于我国南方,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类植被分布于内蒙古东部,应为温带草原带。第(2)题,C至D植被变化是从沿海向内陆水分的变化引起的,为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第(3)题,比较两幅图可知,自然带整体向高纬度变迁,各自然带的分布位置及其范围都发生了变化。第(4)题,根据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中国消失、热带雨林面积扩大等信息综合分析,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应为全球变暖。沿海低地遭淹没,使台湾岛面积缩小,台湾海峡变宽。第(5)题,“节能减排”的意义很多,主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回答,即资源的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控制全球气候变暖这些方面来考虑。‎ 答案 (1)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2)干湿度(经度地带性) 水分 ‎(3)位置上:各类植被整体向北推移。范围上:寒温带针叶林几乎从中国消失;青藏高原高寒植被面积明显缩小;热带雨林面积扩大。‎ ‎(4)全球气候变暖。台湾岛面积变小,台湾海峡变宽。‎ 19‎ ‎(5)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有利于环境保护,减缓大气增温的速度。‎ ‎2.读我国某河流流经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和该河段降水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15分)‎ ‎(1)分析图中河段的水系特征。(2分)‎ ‎(2)请根据该河段降水资料图分析该地气候对图中河流的水文特征有何影响。(3分)‎ ‎(3)洪涝灾害是该河段突出的自然灾害。简要分析D处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该河段洪涝灾害?(6分)‎ ‎(4)如果用工程措施治理该河流的洪涝灾害,该工程应当建在A、B、C、D中的哪个地点?原因是什么?(4分)‎ 解析 水系是指河流干流及其各级支流共同组成的河流系统,可从流向、支流分布、干流河道特点等方面来分析该河流的水系特征。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的变化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从地形因素看,河流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兴修水利,是针对洪涝灾害的防灾抗灾的重要工程措施。在河流上游修建水库,坝址宜选在口袋形地形的出口处。‎ 答案 (1)①干流流向自西向东;②支流多,南北对称分布;③流经平原地区的河道弯曲明显。‎ ‎(2)该地区降水季节变化大,雨季较长,年降水量较大。这种气候特征导致河流流量较大,水位变化大,汛期长。‎ ‎(3)原因:①D处为平原区,地势低平,易涝;②河道弯曲,泄洪不畅;③流域内夏季降水集中,持续时间长;④平原地区一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发生洪涝灾害时灾情重。‎ 措施:①D处上游建水库;②加固河流两岸的大堤;③D河段裁弯取直等。‎ ‎(4)应建在C处。C处位于上游山区转入中下游平原的转换位置,可以控制上游的全部来水和来沙;工程修建后形成巨大的水库,其用于调节洪峰、拦蓄洪水的防洪库容量大,可以有效控制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