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2 MB
  • 2021-09-13 发布

2019届 二轮复习:专题6 人口与城市 人教版课件(138张)(全国通用)

  • 1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一 部分 PART 1 专题六 人口与城市 专题体系构建 考点归纳总结 · · 专题体系构建 知识构建 瞄准考向 明晰考频 ① 人口增长 与人 口问题 6 年 2 次 ② 人口迁移 6 年 3 次 ③ 城市内部 空间 结构 6 年 1 次 ④ 城市化与 城市 化 问题 6 年 2 次 考点归纳总结 命题点一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例 1 [2018· 全国卷 Ⅰ] 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 ( 半年以上 ) 的人口。图 T6-1 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 (1)~(2) 题。 典例探究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1 (1) 根据图示资料推测 , 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    ) A. 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 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 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 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 该直辖市是 (    ) A. 北京市 B. 天津市 C. 上海市 D. 重庆市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C   (2)D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人口变化特征。由图可知 ,2006—2016 年 , 该直辖市常住人口一直少于户籍人口 , 说明外出务工人口多于外来务工人口 ; 由于外出务工人口一般是青壮年人口 , 所以可推测 2006—2016 年该直辖市的老年人口比例呈上升趋势 ; 常住人口数量呈增加趋势 , 说明该直辖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 ; 据图中信息无法判断该直辖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考点归纳总结 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判断。 2006—2016 年间 , 该直辖市常住人口一直少于户籍人口 , 外来务工人口较少 , 说明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比较选项给出的四个直辖市可知 , 最有可能是重庆市。 考点归纳总结 例 2 [2016· 天津卷 ] 读图 T6-2, 图 T6-3 中与该省人口增长率变化过程基本符合的是 (    ) 图 T6-2  我国某省 1990 — 2014 年间常住人口数量变动示意图 考点归纳总结 A B C D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D 【 解析 】 图示该省 1990—2014 年人口总体上逐渐增加。 2000 年前人口增加较快 , 但每年增加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呈递减趋势 , 即人口增长率较高但逐渐下降 ;2000 年后人口增加缓慢 , 人口增长率也比较稳定。 考点归纳总结 1. 人口增长模式 考点透析 图 T6-4 考点归纳总结 (1) 判断 出生率 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 原始型 高 (>3.0%) 高 (>3.0%) 低 (<1.0%) 传统型 高 (3.0% 左右 ) 低 (2.0% 左右 ) 高 (>1.0%) 现代型 低 (<2.0%) 低 (<1.5%) 低 (<1.0%) 考点归纳总结 (1) 影响 图 T6-5 考点归纳总结 【 方法技巧 】 人口增长模式的判断 (1) 根据国家类型判断 : 发达国家以及个别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古巴等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 低低低”模式 ), 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 (“ 高低高”模式 ), 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 ( 原始部落区 ) 为原始型 (“ 高高低”模式 ) 。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 , 人口增长模式也有所不同。 (2) 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断 : 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 1%, 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 低于 1% 乃至为负值 , 为现代型。 考点归纳总结 (3)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判断 :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形状为下宽上窄 , 则人口增长模式为传统型 ; 若上宽下窄 , 则为现代型。 (4) 根据生产力水平判断 : 如农业社会及其以前人口增长模式是原始型 , 工业化初期为传统型 , 后工业化时期为现代型。 考点归纳总结 2. 人口问题 (1) 人口结构 ①人口的年龄结构与人口问题 考点归纳总结 项目 人口年轻化 人口老龄化 人口年龄 结构变化 趋势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 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 而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人口问题  人口年轻化可导致人口增长过快。人口持续增长 , 最终会超出环境的承受能力 , 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人口老龄化可造成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退休和养老等的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考点归纳总结 ②人口的性别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通常用“性别比”来衡量 , 即用每 100 位女性对应的男性数来衡量。它反映该地区或国家人口的性别结构是否合理。 人口性别比失衡会造成婚姻、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 , 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畸高 , 国家应加大思想宣传教育 , 同时严禁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 , 等等。 考点归纳总结 ③人口的文化结构与人口问题 人口的文化结构主要是指各学历层次人口在总人口中各自所占的比例。人口总体文化水平过低 , 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国家应加大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 (2) 人口问题的区域差异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6 考点归纳总结 考向一 人口增长的表现及原因 我国自 1980 年开始实施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 2016 年我国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下表为 2013—2017 年我国出生人口统计数据表。据此完成 1~2 题。 新题预测 考点归纳总结 年份 出生人 口 (10 4 人 ) 一孩数量 (10 4 人 ) 二孩数量 (10 4 人 ) 人口出 生率 (‰) 2013 年 1640 1056 511 12.08 2014 年 1687 972 606 12.37 2015 年 1655 886 652 12.07 2016 年 1786 973 721 12.95 2017 年 1723 724 883 12.43 1. 由表格信息可以看出 , 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导致 (    ) A. 出生人口持续增加 B. 人口出生率显著提高 C. 一孩数量明显减少 D. 二孩数量显著增加 2. 影响该时段一孩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医疗设施状况 B. 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 C. 居民收入水平 D. 人口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D   2.B 【 解析 】 第 1 题 , 据表分析可知 ,“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 , 出生人口并未持续增加 ; 据表分析可知 ,“ 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 , 我国人口出生率有所提高 , 但并未显著提高 ;2017 年一孩数量比 2016 年减少 , 但这并不是受“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 ;“ 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 , 导致二孩数量显著增加。 考点归纳总结 第 2 题 , 读表分析可知 , 从 2013 年到 2017 年 , 一孩数量整体减少 , 这主要与相应年份的育龄妇女数量和生育意愿有关 ; 当前我国医疗设施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再是影响我国人口出生率的最主要原因 ; 人口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会影响劳动力质量 , 但是其对人口出生率的影响较小。 考向二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7 年是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的第二年 ,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7 年全年出生人口 1723 万人 , 比 2016 年减少了 63 万人 , 人口出生率同比下降了 0.52‰, 只有 12.43‰ 。图 T6-7 示意我国 1974 年到 1994 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 20 年后 1994 年到 2014 年的 GDP 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 3~5 题。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7 3. 图中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    ) A. 人口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同步变化 B. 经济发展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 C. 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 20 年 D. 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呈负相关 4. 导致出现图示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    ) A. 人口年龄构成 B. 人口性别构成 C. 就业人口年龄 D. 老年人口比重 考点归纳总结 5. 针对材料中出现的人口问题 , 当前采取的措施最有可能是 (    ) A. 大力发展经济 B. 调整生育政策 C. 实行晚婚晚育 D. 禁止人口迁移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3.C   4.C   5.B 该区域地处西风带大陆东岸 , 盛行离岸风 , 降水较少 , 气候干旱 ; 半岛地势平坦 , 西风风力强劲 ; 半岛以岩石台地为主 , 难以发育形成土壤 , 土层浅薄 , 高大树木难以生存。 【 解析 】 第 3 题 , 结合材料和图示信息 , 我国 1974 年到 1994 年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与 20 年后 1994 年到 2014 年的 GDP 增长率呈正相关 , 说明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 20 年。第 4 题 , 结合上题分析不难发现 , 导致出现图示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是就业人口年龄。第 5 题 , 材料中出现的人口问题是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 据此可知当前采取的措施最有可能是调整生育政策。 1.[2018· 江苏卷 ] 图 B6-1 为某国 2017 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6-1 (1) 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    ) A. 政局动荡 B. 生育观念 C. 产业结构 D. 自然灾害 (2) 该国最可能位于 (    ) A. 北美 B. 西亚 C. 西欧 D. 南美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C   (2)B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造成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原因。读图 , 该国少儿人口性别比相对平衡 , 说明其重男轻女的观念并不突出 , 是人口迁移导致了其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 ,B 错误。政局动荡、自然灾害可能导致人口大规模迁移 , 但不会形成如此严重的性别比失衡 ,A 、 D 错误。产业结构中 , 某些主要需要男性劳动力的产业部门占比大 , 则会吸引青壮年男性大量迁入 , 造成当地青壮年性别比失衡 , 所以 C 正确。 教师备用习题 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不同地区人口分布特征。图示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 , 男性人口多于女性人口 ; 西亚是世界上石油储量最为丰富、石油产量和输出量最多的地区 , 经济收入高 , 吸引了大量男性劳动力迁入。所以 B 正确。 2. 2017 年世界总人口约为 73 亿 , 其中中国和印度人口分别约占世界总人口的 19% 和 18% 。读 2016 年中国和印度人口年龄结构图 (E 、 F 各代表一个年龄段 ,M 代表两个年龄段 ), 完成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注 : 中国人口数据未包含香港、澳门、台湾数据。 图 B6-2 (1)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M 处凹陷是人口大量外迁所致 B. 印度人口老龄化现象更为明显 C.F 人口高峰与 E 人口关系密切 D. 图中按 10 岁一个年龄段分组 教师备用习题 (2) 预计到 2022 年 , 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 , 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 其原因可能是 (    ) A. 印度医疗卫生水平高 B. 印度有大量人口迁入 C. 印度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D. 中国每年净增人口远超印度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C   (2)C 【 解析 】 第 (1) 题 , 结合图示信息推知 ,M 处为 31~35 岁和 36~40 岁两个年龄段 , 人口比重较低 , 与当时我国刚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 人口出生率大幅度下降有关 ;E 、 F 两年龄段人口相差约 20 岁 , 最有可能是 E 年龄段人口进入生育年龄后生育的子女又形成了人口高峰 ; 我国青少年人口比重比印度低 , 老年人口比重比印度高 , 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比印度明显。 教师备用习题 第 (2) 题 , 从图中可看出 , 印度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 为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 , 而中国人口增长模式已进入现代型 , 这是印度人口将超过中国的主要原因。印度劳动力工资低 , 不可能吸引大量人口迁入。目前 , 印度总人口比中国少 , 但人口自然增长率远超中国 , 每年净增人口多于中国。 3. 当把人口中的所有成员按年龄由小到大排序时 , 位于中间的年龄即年龄中位数。它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读世界部分国家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图 ( 图 B6-3, 含预测 ), 完成 (1)~(3)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6-3 (1) 图示国家中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最小的是 (    ) A. 巴西 B. 瑞典 C. 俄罗斯 D. 中国 (2) 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 (    ) A. 人口增长数量 B. 人口增长速度 C. 人口年龄结构 D. 人口老龄化程度 教师备用习题 (3) 应对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的措施 , 不可行的是 (    ) A. 鼓励农村人口增长 , 解决农村家庭养老问题 B. 引入市场机制 , 发展老龄产业 C. 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 D.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B   (2)D   (3)A 【 解析 】 第 (1) 题 , 读图 , 根据各国家的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比较 , 可知变化最小的是瑞典。第 (2) 题 , 年龄中位数把人口分为两个数目相等的部分 , 中位数越大 , 说明老龄人口数量越多。人口年龄中位数主要反映人口老龄化程度。第 (3) 题 , 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变化趋势主要是增大很快。鼓励农村人口增长 , 会导致农村人口增长快 , 加剧人地矛盾 , 不可行 , 符合题意。 考点归纳总结 命题 点 二   人口迁移 例 3 [2016· 全国卷 Ⅲ] 与 2014 年相比 ,2015 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 10.41 万人 , 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 14.77 万人 , 这是近 20 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据此完成 (1)~(3) 题。 典例探究 (1) 导致 2015 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    )                  A. 产业转型升级 B. 食品价格大增 C. 环境质量下降 D. 交通拥堵加重 (2) 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 , 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    ) ① 服务设施齐全 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 ③适宜就业机会多 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考点归纳总结 (3) 今后 , 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    ) A. 资源密集型产业 B. 劳动密集型产业 C. 资金密集型产业 D. 知识密集型产业 考点归纳总结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A   (2)C   (3)D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的变化。近年来上海市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产业结构调整后 , 部分低效益、高污染的制造业萎缩 , 相应的企业转移出去 , 导致用工减少 , 所以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上海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的过程中 , 一些产业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 , 增加了就业机会 , 所以吸引了外来常住人口的流入。 教师备用习题 第 (3) 题 ,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型升级。上海市经济发达 , 科技力量雄厚。随着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 今后上海市将重点发展高科技产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 , 故其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 考点归纳总结 例 4 下表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四个不同阶段人口迁移情况统计表 , 其中净迁移量 = 迁入量 - 迁出量。据此完成 (1)~(2) 题。 时间 ( 年 ) 1949 — 1979 1980 — 1989 1990 — 1999 2000 — 2010 净迁移量 (10 4 人 ) +700 -72 -23 -322.5 (1) 该省级行政区可能是 (    ) A. 广东 B. 新疆 C. 黑龙江 D. 河南 (2) 该省级行政区 2000—2010 年的人口迁移 (    ) A. 主导影响因素是气候 B. 导致出生率下降速度加快 C. 有利于人才引进 , 促进经济发展 D. 年均人口净迁移量仅次于 1949—1979 年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C   (2)B   【 解析 】 第 (1) 题 , 结合表格信息 , 该省级行政区在我国改革开放前以人口迁入为主 , 之后以迁出为主 , 说明改革开放后其社会经济发展较慢 , 提供的就业机会较少 , 据此推知可能为黑龙江省。第 (2) 题 , 结合上题分析 , 该省级行政区大量迁出人口中 , 以青壮年为主 , 且迁出人口不断增加 , 进而导致该省级行政区出生率下降速度加快。 1. 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分析思路 (1) 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人群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透析 考点归纳总结 差异 主要影响因素 时间差异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 自然环境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小 , 社会经济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大 地域差异  人口由经济落后地区迁入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 年龄差异  影响青壮年人群迁移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或婚姻因素 , 老年人群迁移可能是家庭因素或环境因素 , 青少年人群迁移最可能是家庭因素或教育因素 性别差异  男性人口迁移 , 迁入区可能重工业发达 , 以第二产业为主 ; 女性人口迁移 , 迁入区可能轻工业发达 , 以服务业为主 文化差异  学历水平较高的人群迁入区一般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 学历水平较低的人群迁入区一般劳动力导向型产业发达 考点归纳总结 (2) 工业化、城市化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心 , 第二、三产业发达 , 就业机会多 , 工资水平高 , 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 促进了农村人口的迁移。 (3) 产业结构调整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 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经济对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要求发生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 促进了高端技术人才的迁入 , 加快了普通劳动力技能的提升 ; 伴随着劳动力导向型产业的转移 , 人口迁移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2. 人口迁移的影响 (1) 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迁入地 迁出地 有利影响 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 促进了迁入地商品流通和经济的发展 , 促进了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 ,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 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 ; 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 大量人口迁入 , 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 尤其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人口迁出导致当地人才外流 , 劳动力不足 , 从而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 人口迁移对城市化的影响 大量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 为城市注入了活力 , 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 , 城市的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 城市功能区布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 郊区不断出现住宅小区 , 促进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 (3) 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人口迁移对就业结构的影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某地学龄儿童迁入增多 , 则迁入地应增加中小幼教师的师资力量。 考点归纳总结 【 方法技巧 】 分析人口迁移成因的方法 首先 , 明确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 做到分析判断有目标。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很多 , 现用框图汇总 , 如图 T6-8: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8 其次 , 分析迁移人口的构成特点 , 对比分析迁出地与迁入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差异 , 做到分析判断有依据。如图 T6-9: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9 再次 , 分析迁入 ( 出 ) 地对人口迁移产生巨大拉 ( 推 ) 力的因素 , 其中影响最大的拉 ( 推 ) 力因素就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导因素。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10 考点归纳总结 考向一 人口迁移的原因 图 T6-11 示意 2000 年、 2010 年我国劳动力流动情况。读图完成 6~8 题。 新题预测 图 T6-11 6.2010 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 (    ) A. 东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B. 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C. 西部地区以省级行政区际流动为主 D. 全国平均以省级行政区内县际流动为主 7. 图中数据反映 ,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 , 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 ① 县内经济差异变大 ②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③省级行政区际经济差异变小 ④省级行政区际经济差异变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考点归纳总结 8. 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 A. 自然条件的差异 B. 教育水平的差异 C. 区域经济的差异 D. 居住环境的差异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6.B   7.D   8.C 【 解析 】 第 6 题 , 根据图例分析 ,2010 年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特点是东部地区以省级行政区际流动为主 , 中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 西部地区以县内流动为主 , 全国平均以省级行政区际和县内流动为主。第 7 题 , 图中数据反映 , 从 2000 年到 2010 年 ,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流动的特点是县内人口流动比例减小 , 说明县内经济差异变小 ; 省级行政区际人口流动比例增大 , 说明省级行政区际经济差异变大。 考点归纳总结 第 8 题 ,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东部地区经济水平高 , 收入水平高 , 就业机会多 ; 西部地区经济水平较低 , 收入水平低 , 就业机会较少。促使我国劳动力区域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经济的差异。自然条件的差异、教育水平的差异、居住环境的差异不是主要原因。 考向二  人口迁移的影响 近年来 , 不少在城市工作积累了资金、习得专长的进城务工人员 , 开始逆向流动、返乡创业。这类人被媒体称为“城归”。据统计 , 近年来我国“城归”人数累计达到 450 万。随着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将有更多的“城归”返乡创业 , 这将给家乡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现实影响。据此完成 9~11 题。 考点归纳总结 9.“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 城市产业已达饱和 , 经济效益不断下降 B. 城市生活成本过高 , 环境污染严重 C. 国家优惠政策实施 , 乡村经济蓄势发展 D. 乡村土地无人耕种 , 大面积土地撂荒 10.“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 , 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 (    ) A. 性别结构的均衡化 B. 年龄构成的年轻化 C. 数量的大幅度增加 D. 技能与素质的提升 考点归纳总结 11.“ 城归”现象最先给乡村带来的社会效益是 (    ) A. 增加家庭收入 , 改善环境质量 B. 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C.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完善基础设施 D. 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9.C   10.D   11.B   【 解析 】 第 9 题 , 结合材料信息 ,“ 城归”返乡创业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优惠政策实施 , 乡村经济蓄势发展。第 10 题 ,“ 城归”给乡村带来的是人口红利升级 , 人口红利升级指的是“城归”人员技能与素质的提升。与性别结构的均衡化、年龄构成的年轻化无关。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能反映人口红利升级。 考点归纳总结 第 11 题 ,“ 城归”现象最先给乡村带来的社会效益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和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家庭收入 , 改善环境质量属于经济、环境效益。不能最先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发展属于经济效益。 4.[2017· 天津卷 ] 阅读材料 , 回答问题。   义乌市是著名的国际商贸之都 , 目前外来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 37% 。 说明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请回答两项。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商贸发达 ( 商品集散地 ), 就业岗位多 ( 收入高 ), 生活水平高 ( 服务设施完善 ) 。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迁入的因素。义乌市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社会经济原因 , 可以从就业机会多、生活水平高等方面回答。 5.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 , 全国流动人口达 2.21 亿人 ( 不含港、澳、台数据 ) 。下表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 单位 :%) 表。据此完成 (1)~(2)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地区 年份   东北 地区 北部沿 海地区 大西北 地区 黄河中 游地区 大西南 地区 长江中 游地区 东部沿 海地区 南部沿 海地区 2005 年 6.95 11.97 3.13 7.98 10.98 9.71 20.58 28.70 2010 年 6.20 13.22 4.13 11.14 13.53 11.01 19.86 20.91 (1) 下列选项中 , 位于吸收流动人口比重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级行政区是 (    ) A. 晋 B. 赣 C. 豫 D. 粤 (2)2005—2010 年 , 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 , 下列不属于其原因的是 (    ) A. 经济发展加快 B. 产业转移 C.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D. 国家政策支持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D   (2)C 【 解析 】 第 (1) 题 , 根据表格信息 , 吸收流动人口比重最高的经济板块是南部沿海地区 , 位于吸收流动人口比重最高的经济板块的省级行政区是广东 , 简称粤。晋是山西省简称 , 赣是江西省简称 , 豫是河南省简称 , 三个省级行政区都不在南部沿海地区。 教师备用习题 第 (2) 题 ,2005—2010 年 , 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 , 其主要原因是有国家政策支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要指东部沿海地区。 6. 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通过破除居民特殊身份和降低落户门槛 , 打破原有的城乡户籍壁垒和行政干预 , 促进外来人口向大城市迁入。图 B6-4 为 2000—2014 年我国区域层面大城市人口迁入量的变化趋势示意图。据此完成 (1)~(3) 题。 教师备用习题 图 B6-4 (1) 有关图示时期我国区域间大城市人口迁入量的叙述 , 正确的是 (    ) A. 东部地区一直保持着稳定的高迁入量 B. 中部地区各年份的迁入量均低于西部地区 C. 与中部地区相比 , 西部地区的迁入量呈较强的波动性 D. 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明显 (2) 影响东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迁入量年际变化的直接因素是 (    ) A. 经济发展水平 B. 就业机会 C. 收入水平 D. 基础服务设施 教师备用习题 (3) 大城市的户籍制度改革后 , 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可以 (    ) A. 缩小城乡间差距 B. 协调区域发展 C. 加快城市化进程 D. 缓解生态压力 教师备用习题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C   (2)B   (3)C 【 解析 】 第 (1) 题 , 图示时期 , 东部地区绝大部分年份迁入量高 , 但也有部分年份迁入量低 , 甚至低于中西部地区 ;2004 年中部地区的迁入量高于西部地区 ; 与中部地区相比 , 西部地区迁入量一直处于较强的波动之中 ; 材料没有反映出中西部地区大城市人口向东部地区迁移状况。第 (2) 题 , 经济发展水平导致产业结构、产业规模的变化 , 并不直接影响人口迁入量 ; 充足的就业机会使得人口最终参与社会生产 , 满足相应的生活需求 , 是引起人口迁入量变化的直接因素 ; 教师备用习题 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程度和收入水平的高低 , 影响人口迁移的意愿 , 其不属于影响东部地区大城市人口迁入量年际变化的直接因素。第 (3) 题 , 城市化的演进 , 可以缩小城乡间差距 , 但短期内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迁移 , 迁入人口多为青壮年 , 将进一步扩大城乡间差距 ; 人口不断向大城市集中 , 不利于协调区域发展 ; 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 , 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 加快城市化进程 ; 对迁入地而言 , 会加重生态环境的压力。 考点归纳总结 命题点三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例 5 [2017· 全国卷 Ⅲ] 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 , 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图 T6-12 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 (1)~(3) 题。 图 T6-12 典例探究 (1)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    ) A. 站点的用地面积 B. 周边的人流量 C. 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 周边的环境质量 (2) 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 , 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 A. 中心商务区 B. 森林公园 C. 大型住宅区 D. 产业园区 (3) 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 A. 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 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 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 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B   (2)A   (3)C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地铁是城市公共交通运输的一种形式 , 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站点周边的人流量。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由图可知 , 甲、乙、丙站点位于城市中心附近 , 该区域交通便利 , 地价相对较高 , 应属于中心商务区。第 (3)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 , 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1. 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经济因素 ( 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 ) 通过影响地租水平来影响城市功能分区 , 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图 T6-13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透析 【 方法技巧 】 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 ( 主要是指住宅区与工业区 ), 主要考虑五个方面 : 第一 , 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 , 既要保证工业区和住宅区内部的交通畅通 , 又要在两者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 , 以方便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 , 工业区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 , 工业区应在公路、铁路、可通航的河流沿线等交通便捷的地方布局 , 以降低生产成本 ; 工业区和住宅区之间也要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 以方便工人上下班。 考点归纳总结 第三 , 合理布局工业区 , 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污染企业要布局在城市外围 , 并注意与盛行风和河流的位置关系。如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布局在常年盛行风的下风地带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地带 ; 如在季风区 , 则布局在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水污染严重的企业 , 一定要布局在流经城市河流的下游。 第四 , 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要有卫生防护带 , 带内可植树造林 , 安排一些非公用建筑物 , 如仓库等。这样既可对住宅区起到防护作用 , 又可增加绿地面积 , 改善城市环境。 第五 , 各功能区之间要留有发展的余地 , 目的是应对一些预想不到的情况 , 使各功能区有足够的“弹性”。 考点归纳总结 2. 地租曲线图的判读 在判读地租曲线图时 , 注意抓住距城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的影响这两方面。从付租能力和地租水平两方面看 , 一般在地租高峰处和次高峰处形成商业区 , 在地租较高的道路两侧形成住宅区 , 在地租较低的城市外围形成工业区。 (1) 等值线图 : 用地租等值线表示城市地租的变化 , 是一种特殊的等值线图 , 地租数值由里向外减小 , 该等值线并不呈规则的同心圆 , 弯曲的地方主要是受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14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15 考点归纳总结 (2) 坐标图主要体现的是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对城市地租的影响。距离市中心越近 , 地租越高 , 但距离市中心的远近与地租并不完全呈正相关 , 地租又受到交通通达度的影响。 考向一 城市功能区的规划与特征判断 读我国某城市规划图 ( 图 T6-16), 完成 12~13 题。 图 T6-16 考点归纳总结 新题预测 12. 图中拟建住宅和拟建道路都合理的是 (    ) A.N 、① B.M 、② C.Q 、③ D.P 、④ 13. 现代城市居民出行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公共自行车悄然兴起 , 蓬勃发展。工作日的 6:00 和 17:00, 下列地点停放的公共自行车最多的分别是 (    ) A.a 、 c B.b 、 c C.c 、 d D.b 、 d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2.B   13.C 【 解析 】 第 12 题 , 图中拟建住宅 N 距铁路太近 , 拟建道路①占用农田 ,A 错。拟建住宅 M 靠近林地 , 环境好 , 拟建道路②不占农田 ,B 对。拟建住宅 Q 靠近风景名胜 , 会影响景区环境 ,C 错。拟建住宅 P 太靠近铁路 ,D 错。第 13 题 , 现代城市居民出行越来越多地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 公共自行车悄然兴起 , 蓬勃发展。工作日的 6:00 正值早晨 , 居民可能骑车准备去上班 ,c 地所在住宅区可能自行车最多。工作日的 17:00 刚下班或准备下班 ,d 点所在工业区可能停放的公共自行车最多。 考向二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原因 图 T6-17 是我国某大城市已建地铁线和新建机场的分布示意图。据图完成 14~15 题。 图 T6-17 考点归纳总结 14. 据甲、乙、丙、丁四个地铁站点位置推测其所处的功能区 , 下列关联正确的是 (    ) A. 乙 —— 低级住宅区 B. 甲 —— 高级住宅区 C. 丙 —— 科技产业园 D. 丁 —— 中心商务区 15. 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最可能向哪个方向发展 (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4.C   15.B 【 解析 】 第 14 题 , 甲站点附近区域主要位于市中心 , 有多条地铁线交会 , 交通通达度最高 , 人流量大 , 地租最高 , 应为中心商务区 ; 丁没有位于市中心 , 不适合中心商务区布局 ; 乙站点附近区域靠近地铁 1 号线和 4 号线交汇处和湖泊 , 交通便利 , 环境优美 , 且在城市外缘 , 应为高级住宅区 ; 丙站点附近区域位于城市外缘 , 环境洁净 , 靠近地铁 2 号线和 5 号线 , 且有专线与机场相连 , 交通便捷 , 应为高新技术产业园。第 15 题 , 该城市新建机场位于城市几何中心的东北部 , 故该城市的空间形态将最可能向东北方向发展。 7.[2016· 全国卷 Ⅰ] 自 20 世纪 50 年代 , 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 , 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 : 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 3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 —— 乡村地带 ; 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 , 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 , 各城市分工明确 , 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 20 年来 , 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 , 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据此完成 (1)~(3) 题。 (1) 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 , 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    ) A. 服务种类 B. 服务等级 C. 服务范围 D. 服务人口 教师备用习题 (2)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 , 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    ) A. 技术创新 B. 空间集聚 C. 市场拓展 D. 产品升级 (3) 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 , 可以 (    ) A. 提高乡村人口比重 B. 降低人口密度 C. 促进城市竞争 D.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A   (2)B   (3)D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服务功能的相关知识。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 , 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 , 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 , 分工明确 , 由此可知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产业集聚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 , 各核心城市分工明确 , 同类产业活动集中在同一个城市 , 因而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 , 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第 (3)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规划的影响。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 , 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分布特征 , 可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教师备用习题 8. 图 B6-5 为某城镇发展现状和规划示意图。读图 , 回答 (1)~(2) 题。 图 B6-5 教师备用习题 (1) 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 , 可以 (    ) A. 控制市中心人口 , 限制该城镇的服务范围 B. 提高城镇化水平 , 促进城镇的工业化发展 C. 直接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技术创新 D. 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 (2) 若该城镇布局合理 , 据图可知 (    ) A. 当地盛行东北风 B. 河流自西向东流 C.W 为住宅区 D. 城镇功能组团占地约 3 平方千米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D   (2)A 【 解析 】 第 (1) 题 , 该城镇规划的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 , 城市的发展空间增大 , 各组团之间距离较远 , 有利于分散市中心区人口 , 不会限制城镇的服务范围 ; 不会提高城镇化水平 ; 城镇空间形态由集中式向组团式发展 , 各个功能区相对独立 , 可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空间集聚 ; 对产业活动的技术创新并无影响。第 (2) 题 , 图示工业区在该城镇西南 , 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 ; 工业区应在河流下游地带 , 河流自东北向西南流 ;W 靠近主干交通线和工业区 , 污染较重 , 不利于住宅区建设 ; 图示功能组团半径约 16 千米 , 占地超过 3 平方千米。 教师备用习题 9. 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 ,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会出现多核心化现象。图 B6-6 示意我国某城市土地价格与距城市中心距离的关系。据此完成 (1)~(2) 题。 图 B6-6 教师备用习题 (1) 影响图中 8~20 千米间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 距城市中心距离和交通 B. 人口密度和环境 C. 距城市中心距离和环境 D. 人口密度和交通 (2) 仅从地价推测 , 该城市距城市中心 8 千米处附近 (    ) A. 常住人口密度最小 B. 公交线路最多 C. 商业活动最频繁 D. 生活便利度差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A   (2)D 【 解析 】 第 (1) 题 , 影响城市土地价格的主要因素是距城市中心距离和交通通达度。据此判断影响图中 8~20 千米间地价变化的主要因素。第 (2) 题 , 距城市中心 8 千米处附近地价较低 , 此处可能交通不便 , 生活便利度差。 教师备用习题 考点归纳总结 命题点四  城市化与城市化问题 例 6 [2014· 全国卷 Ⅱ] 珠江三角洲某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民竞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建起了“握手楼” ( 图 T6-18) 。据此完成 (1)~(2) 题。 图 T6-18 典例探究 (1) 农民建“握手楼”的直接目的是 (    ) A. 吸引外来人口定居 B. 吸引市民周末度假 C. 增加自住房屋面积 D. 出租房屋增加收入 (2)“ 握手楼”的修建反映该中心城市 (    ) A. 居住人口减少 B. 城区房价昂贵 C. 人居环境恶化 D. 城区不再扩大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D   (2)B 【 解析 】 第 (1) 题 , 城市化过程中 ,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 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 农业用地规模缩小 , 土地价格上涨 ; 人口增多 , 住房紧张 , 房租上涨 , 农民为了增加经济收入 , 建楼房以供出租。第 (2) 题 , 城市化过程中 , 城市人口不断增加 , 导致住房紧张 , 房租上涨 ,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达度好的中心城市的房租尤其昂贵 , 城市周边地区房租相对廉价 , 较适合低收入人群的需求。 考点归纳总结 例 7 [2017· 江苏卷 ] “ 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图 T6-19 为 1986—2015 年某城市市民主要出行方式变化图。读图回答 (1)~(2) 题。 (1) 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    ) A.2000 年 B.2005 年 C.2007 年 D.2011 年 图 T6-19 (2) 市民出行方式变化对该城市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 A.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 B. 改善城市交通状况 C. 改变城市服务功能 D. 扩大城市地域范围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D   (2)B 【 解析 】 第 (1)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绿色出行”新理念已为我国许多城市市民所接受 , 该理念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 倡导多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 减少化石能源使用 , 减少碳排放。读图可知 , 自行车出行方式占比从 1986 年到 2011 年呈下降趋势 ,2011 年后开始回升 ; 公共交通出行方式占比在 2011 年后迅速上升 ; 小汽车出行方式占比从 1986 年到 2008 年呈上升趋势 ,2011 年后迅速下降。 考点归纳总结 所以新理念对市民出行方式产生明显影响的年份开始于 2011 年。第 (2) 题 , 本题主要考查出行方式变化对城市产生的影响。读图可知 ,2011 年后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和骑自行车出行占比上升 , 使用小汽车出行占比下降 , 这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 所以 B 正确。 1. 城市化 (1) 城市化的三个标志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是最主要标志 , 也是判断城市化水平的依据。 (2) 城市化进程 ——“ 一条曲线 , 三个阶段” : 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表现为一条稍被拉平的“ S” 形曲线 , 如图 T6-20 所示。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透析 考点归纳总结 图 T6-20 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化过程表现为人口的转变、空间利用方式的转变和产业构成的转变 , 在转变过程中和转变完成后 , 地理环境受到深刻影响 , 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 景观变化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 图 T6-21 考点归纳总结 ②有利影响 : 合理的城市化可以使城市景观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 形成最佳人居环境。 (2) 产业结构转变带来的影响 图 T6-22 (3) 空间利用方式转变带来的影响 城镇规模的扩大 , 将使郊区农业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 , 将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和农业用地之间的矛盾 , 并引起郊区农民就业方式的转变。 考点归纳总结 3. 城市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随着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急剧扩大 , 城市会出现一系列的城市化问题。常见的城市化问题和一般的治理措施如下所示 : 图 T6-23 考点归纳总结 考向一 城市化进程及其影响因素 城市的数量及其变化反映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进程 , 也是经济、人口诸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图 T6-24 是我国 1997 年和 2013 年南、北方及全国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统计图。据此完成 16~17 题。 图 T6-24 考点归纳总结 新题预测 16.1997 年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北方远超南方 , 这是因为 (    ) A. 北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吸引南方人才流入 B. 我国大力开发资源、能源 C. 北方现代农业发展 , 吸引农村人口流入 D.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国策 17.2013 年南、北方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差异显著 , 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 产业结构差异 B. 资源和环境状况差异 C. 自然条件差异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6.B   17.A 【 解析 】 第 16 题 ,1997 年前 ,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结合我国资源分布特点 , 北方开发资源的强度和水平高于南方 , 北方城市化水平也较高 , 故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超过南方。第 17 题 , 改革开放后 , 我国南方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北方 , 南方工业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超过北方 , 所以到 2013 年北方 100 万人口以上城市数量少于南方。 考向二 城市化问题 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一般低于 15 千米 / 时 , 主要是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下表为我国四个城市的气象统计资料表。据此完成 18~20 题。 考点归纳总结 北京 哈尔滨 昆明 重庆 气温年变化范围 (℃) -9.4~ 30.8 -24.1~ 27.9 1.5~ 23.9 5.9~ 33.7 年平均降水天数 (d) 45.9 104.4 96.3 152 2016 年空气优良天数 (d) 198 282 362 301 18. 近年来 ,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 , 与之关联度较小的因素是 (    ) A. 交通拥堵严重 B. 环境质量下降 C. 能源消费快速增长 D. 人口迁移规模扩大 19. 综合分析气象资料 , 慢行交通条件最优越的城市是 (    ) A. 北京 B. 哈尔滨 C. 昆明 D. 重庆 考点归纳总结 20. 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相对较高的城市类型是 (    ) ① 小型城市 ②多核心城市 ③园林城市 ④山地城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考点归纳总结 考点归纳总结 【 答案 】 18.D   19.C   20.B   【 解析 】 第 18 题 , 近年来 , 我国大力提倡城市慢行交通系统的建设 , 与之关联度较小的因素是人口迁移规模扩大。慢行交通的出行速度一般低于 15 千米 / 时 , 主要是指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 其与城市交通拥堵严重、环境质量下降、能源消费快速增长的关系密切。第 19 题 , 综合分析气象资料 , 慢行交通条件最优越的城市是昆明 , 因为其气候温和 , 年均降水天数少 , 空气优良天数多。第 20 题 , 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相对较高的城市类型是小型城市 , 因其出行距离短。多核心城市 考点归纳总结 各功能区距离远 , 出行距离远 , 不适合采用慢行交通。园林城市风景好 , 环境质量好 , 适宜采用慢行交通。山地城市功能区较分散 , 出行距离远 , 不适合采用慢行交通。 10.2003—2013 年 , 国家提出振兴东北战略并实施推动了吉林省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图 B6-7 示意我国吉林省三大产业比重及城市化演进趋势。据此完成 (1)~(2) 题。 图 B6-7 教师备用习题 (1) 图中代表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是曲线 (    ) A.① B.② C.③ D.④ (2) 图示 2000 年后影响吉林省城市化进程的最主要因素是 (    ) A. 国家政策支持 B. 矿产资源枯竭 C. 农业产业比重下滑 D. 产业结构不合理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A   (2)A   【 解析 】 第 (1) 题 , 东北是我国老工业基地 , 城市化水平较高 , 但产业结构较单一 , 随着重工业的衰落 , 城市化进程减慢。国家实施振兴东北战略 , 又极大地促进了东北的工业化进程 , 进而推动了其城市化进程。据此判断代表吉林省城市化水平的是曲线①。第 (2) 题 , 结合上题分析 , 即可确定正确结论。 教师备用习题 11. 大伦敦都市区是英国最重要的人口聚集区域 , 大伦敦都市区划分为内伦敦和外伦敦。图 B6-8 示意大伦敦都市区 1811—2011 年的人口增长变动情况。读图 , 完成 (1)~(3) 题。 图 B6-8 教师备用习题 (1) 下列时间段 , 大伦敦都市区的人口数量最多的是 (    ) A.1861—1871 年 B.1931—1941 年 C.1971—1981 年 D.1991—2001 年 (2)1861—1961 年 , 大伦敦都市区的城市化处于 (    ) A. 起步阶段 B. 逆城市化阶段 C. 郊区城市化阶段 D. 再城市化阶段 教师备用习题 (3)1991—2011 年 , 大伦敦都市区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    ) A. 英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B. 大量农村人口的迁入 C. 当地死亡率进一步下降 D. 青壮年国际移民迁入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B   (2)C   (3)D 【 解析 】 第 (1) 题 , 读图可知 , 大伦敦都市区在 1931—1941 年期间人口增长率由正值转为负值 , 在此期间其人口数量达到最多。第 (2) 题 , 读图可知 ,1861—1961 年 , 大伦敦都市区整体上经历了人口增长速度不断降低的过程 , 外伦敦的人口增速快于内伦敦 , 说明人口由核心区域向外围区域不断扩散 , 即此阶段为郊区城市化阶段。 1961—1991 年 , 内伦敦和外伦敦人口均呈负增长 , 此时应处于逆城市化阶段。 1991—2011 年 , 大伦敦人口增长率上升 , 应为再城市化阶段。 教师备用习题 第 (3) 题 ,1991—2011 年 , 大伦敦都市区人口重现正增长 , 表明其进入再城市化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大量青壮年国际移民的迁入。 教师备用习题 12.“ 鬼城”原指资源枯竭并被废弃的城市。随着城市化的推进 , 我国出现了许多高标准建设的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的城市新区 , 夜晚漆黑一片 , 也被称为“鬼城”。图 B6-9 为 2014 年中国前 50 个“鬼城”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 (1)~(3) 题。 图 B6-9 教师备用习题 (1)2014 年我国“鬼城”的分布特点是 (    ) ① 主要在沿海经济发达区 ②主要在东部季风区 ③内陆、高原地区较少 ④西南、青藏地区较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 图中“鬼城”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 ① 盲目的城市扩张 ②气候变干 , 城市被废弃 ③资源枯竭 , 工业生产凋敝 ④过度的房地产开发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教师备用习题 (3) 目前 , 我国东北三省“鬼城”问题比较突出的根源在于 (    ) A. 传统产业衰落 , 人口外迁 B. 气候严寒 , 人口向温暖地带迁移 C. 环境污染严重 , 人口被迫外流 D. 逆城市化明显 , 城市中心成“鬼城” 教师备用习题 【 答案 】 (1)D   (2)C   (3)A 【 解析 】 第 (1) 题 , 从图中可以看出 , 我国“鬼城”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经济地带 , 西部经济地带分布少 ;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均有较多“鬼城”。第 (2) 题 , 结合材料信息 , 图中“鬼城”是随着我国城市化推进 , 出现的空置率过高、鲜有人居住的城市新区 , 主要是由不合理的城市化进程造成的 , 包括盲目的城市扩张过程中过度的房地产开发。 第 (3) 题 , 东北三省是我国的传统工业基地 , 由于目前传统产业衰落 , 所以人口外迁 , 城区空置率过高 ; 东北三省地处温带季风 教师备用习题 气候区 , 自然条件优越 ; 东北三省虽以传统产业为主 , 但环境污染还没有严重到人口被迫外流的程度 ; 我国城市化进程目前表现为农村人口迁入城市 , 城市化水平提高 , 部分发达地区出现了郊区城市化现象 , 但还没有出现逆城市化。 教师备用习题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