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4 MB
  • 2021-09-13 发布

山东省济南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济南市 2020 年 7 月高二年级学情检测 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 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 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在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多,城市垃圾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济南 市为了推进城布文明建设,逐实施城市垃圾分类管理。今年 6 月,济南生活垃媛焚烧电站正 式投产,这对济南的环境质量提升有着重要意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传统垃圾填埋相比能够( ) A. 减少垃圾数量,保护土地资源 B. 降低垃圾处理成本,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C. 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D. 实现污染气体零排放,提高大气质量 2. 科学处理垃圾,分类是前提。以下垃圾投放完全正确的( ) ①废旧荧光灯 ②废旧电池 ③食堂厨余垃圾④废旧纸张 ⑤快递包装盒 ⑥水银体温计 ⑦果皮果核 ⑧污染的纸张⑨饮料瓶 ⑩废旧口罩 A. 可回收物:④⑨⑩ B. 有害垃圾:①②⑥ C. 易腐垃圾:③⑤ D. 其他垃 圾:⑦⑧ 【答案】1. A 2. B 【解析】 【1 题详解】 过去处理垃圾的主要方法是填埋,填埋处理方式主要有以下缺点:侵占大量的土地资源;垃 圾渗漏液和散发的臭气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大气造成长期严重污染;垃圾堆放场所是 蚊蝇和病源菌滋生的地方,而且产生的沼气易发生爆炸。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可以减少垃圾数 量,保护土地资源,A 正确;与传统垃圾填埋相比,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成本更高,B 错误;生 活垃圾焚烧发电可以变废为宝,但不能实现循环利用,C 错误;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会产生废气, - 2 - 不能实现零排放,D 错误。故选 A。 【2 题详解】 废旧口罩(⑩)不可回收,废旧纸张、快递包装盒、饮料瓶(④、⑤、⑨)属于可回收物,A 错误;废旧荧光灯 、废旧电池 、水银体温计(①、②、⑥)属于有害垃圾,B 正确;快递包 装盒(⑤)属于可回收垃圾,食堂厨余垃圾、果皮果核(③、⑦)属于易腐垃圾,C、D 错误。 故选 B。 广东省佛山市制陶业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以后,其产业规模急剧扩大,2007 年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佛山陶瓷产业发展的历程中,产业区位经历数次 变迁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推力是( ) A. 地价上涨 B. 环境管制 C. 市场萎缩 D. 劳动力短 缺 4. 在阶段Ⅱ陶瓷产业迁入当地后应该更注重( ) ①更新生产设备 ②加大技术投入 ③扩大生产规模 ④降低用工成本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答案】3. B 4. C 【解析】 【3 题详解】 陶瓷产业排放的废气污染物较多。因地区之间对污染治理的要求不同,导致部分企业更倾向 于环境保护力度偏小的地区。图中显示,佛山陶瓷的生产基地由环境管制较严格的地区向环 - 3 - 境管制较宽松的地区转移,由环境管制严格地区向环境管制较严格的地区转移,因此佛山陶 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推力是环境管制,B 符合题意;地价上涨可能导致产业向外转移,但题 中没有信息表明,地价上涨是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推力,排除 A;佛山陶瓷的主要市 场不是本地市场,而是全国和国际市场,全国和国际陶瓷市场并没有明显萎缩,排除 C;佛山 外来务工人员多,目前还没有明显出现劳动力短缺现象,因此劳动力短缺不是佛山陶瓷产业 向外转移的主要推力,排除 D。故选 B。 【4 题详解】 图中显示,陶瓷迁入地环境管制也趋向严格,在阶段Ⅱ陶瓷产业迁入当地后,因此应该更注 重更新生产设备、加大技术投入,做到清洁生产,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增强产品的市 场竞争力,①、②符合题意;生产规模与市场需求直接相关,且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加大对当 地环境压力,因此不是应该更注重的措施,③不符合题意;迁入地的用工成本由当地经济发 展水平决定,不是 陶瓷产业迁入当地后更注重的措施,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 符合题 意,排除 A、B、D。故选 C。 【点睛】有关环境法规和污染治理费用,对污染型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因地区 之间对污染治理的要求不同,导致部分企业更倾向于环境保护力度偏小的地区。 密云县位于北京市东北部,县区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仅县城南部为冲积平原,密 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下图为密云县山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 图示区域内土壤普遍较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气候 B. 地形 C. 海拔 D. 河流 6. 图示北部区域适宜发展( ) A. 特色种植业 B. 水产养殖业 C. 家具制造业 D. 生态旅游业 - 4 - 【答案】5. B 6. D 【解析】 【5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下图为密云县山区土壤厚度空间分布图,因此图示区域为密云县山区,表明 当地地形起伏较大,在较陡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作用,往往加速疏 松地表物质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因此图示区域内土壤普遍较薄,主要影响 因素是地形,B 符合题意;图示地区的气候、海拔、河流不是导致该地土壤普遍较薄的主要影 响因素,排除 A、C、D。故选 B。 【6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密云县北部群山起伏,地势较高,加上当地降水集中、多暴雨,容易出现严 重的水土流失现象,材料信息表明,密云水库是北京市重要水源地,为了保护水源地,保持 水土,图示北部区域不适定发展可能破坏植被的特色种植业和家具制造业,不适宜发展容易 污染水源的水产养殖业,适宜发展对生态干扰较小的生态旅游业,D 符合题意,排除 A、B、C。 故选 D。 【点睛】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于重力作用和地表径流的侵蚀力作用,往往加速疏松地表物质 的迁移,所以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而在平坦的地形部位,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使成土母质得以在较稳定的气候、生物条件下逐渐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端午期间,某老师带领学生去某丘陵地区进行农业景观观察。他们发现在海拔较高处的 梯田中有很多挖坑铺膜现象,单个坑的覆膜面积约 2-3m2(下图),在与当地农民的中获悉,这 里种庄稼三分看地七分看天,时常绝产。十年前开始当地农民改变了海拔较高处梯田的种植 结构,原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的地里改种了花椒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据此完成下面 小题。 7. 该地挖坑铺膜的主要作用是( ) - 5 - A. 防止土壤水分蒸发 B. 保护树木根系 C. 充分利用大气降水 D. 充分利用光照 8. 该地梯田种植结构改变产生的综合效益有( ) ①减少水土流失②增加就业机会③美化山区环境④适应市场需求⑤提高经济收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④⑤ D. ①③⑤ 【答案】7. C 8. D 【解析】 【7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种庄稼“三分看地、七分看天”,“天"代表气候,影响农业的气候要素中, 一般只有降水的变化较大,且材料信息表明,在海拔较高处的梯田中有很多挖坑铺膜现象, 高海拔地区不利于获得水源,由此推断,该地挖坑是为了蓄积雨水,铺膜是为了防止坑内水 源蒸发,因此该地挖坑铺膜的主要作用是充分利用大气降水,C 符合题意;图文信息表明,该 地铺膜只限于坑上,并不在耕地上,因此防止土壤水分蒸发不是该地挖坑铺膜的主要作用, 排除 A;该地挖坑铺膜与保护树木根系、充分利用光照没有关系,排除 B、D。故选 C。 【8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地农民改变了海拔较高处梯田的种植结构,原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的 地里改种了花椒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这种种植结构改变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从而减少了 水土流失,①符合题意;原来种植小麦、玉米、谷子的地里改种了花椒树、核桃树等经济林 木,并没有明显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不会增加就业机会,②不符合题意;原来种植小 麦、玉米、谷子的地里改种了花椒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提高了植被覆盖率,从而美化山 区环境,③符合题意;当地开垦梯田长期种植小麦、玉米,说明当地对粮食的需求量较大, 梯田改种经济林木,不一定能适应当地市场需求,④不符合题意;原来种植小麦、玉米、谷 子的地里改种了花椒树、核桃树等经济林木,经济林木产品收益高于粮食作物,且比较稳定, 因此会提高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⑤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 符合题意,排除 A、B、C。故 选 D。 【点睛】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生物措施:保护森林和草原等自然植被,封山育林育草,营 造水土保持林。 农业措施: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合理放牧;在南方低山丘陵区发 展立体农业;提高复种指数。工程措施:平整土地,兴修梯田,打坝淤地,兴建护坡工程等。 其他措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人口增长;因地制宜地多途径解决能源问题。 基西河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中南部,1962 年-1971 年间被截弯取直,化为一条远似直线 - 6 - 的人工河道,河长缩短了 38%,并沿河修建了 6 级水坝。然而,渠化后的河道及其两岸的生态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1976 年该地开始了基西米河渠化河道的恢复工 程,即重建自然河道和恢复自然水文过程,包括拓宽叶林沼泽地,草地和湿地等多种生物栖 息地,最终目的是恢复洪泛平原的整个生态系统,下图为基西米河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 面小题。 9. 基西米河裁弯取直的主要目的是( ) A. 减少水土流失 B. 增加蓄水量 C. 提高泄洪能力 D. 改善水生生态环境 10. 基西米河恢复弯曲河通后,地理环境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以下变化正确的是( ) A. 河流的自净能力增强 B. 洪涝灾害加剧 C. 河流沉积作用减弱 D. 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变小 【答案】9. C 10. A 【解析】 【9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1962 年基西米河被截弯取直以前,当地是洪泛平原,即经常出现洪涝灾害, 采用人工裁弯措施可以畅泄水流,降低上游水位,减少泛滥,因此基西米河裁弯取直的主要 目的是提高泄洪能力,减少洪涝灾害,C 符合题意;基西米河被截弯取直后,水流速度加快, 有可能增强流水侵蚀能力,因此基西米河被截弯取直不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排除 A;基西米 河被截弯取直后,河道缩短了 38%,附近的沼泽地和湿地减少,蓄水量减少,因此基西米河被 截弯取直不是为了增加蓄水量,排除 B;材料信息表明,基西米河被截弯取直后,渠化后的河 道及其两岸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基西米河被截弯取直不是为了改善水生生态环境, 排除 D。故选 C。 - 7 - 【10 题详解】 基西米河恢复弯曲河道后,拓宽沼泽地,草地和湿地等多种生物栖息地,河流生态环境得到 恢复,河流中的生物净化功能提高,因此河流的自净能力增强,A 符合题意;基西米河恢复弯 曲河道后,拓宽沼泽地,草地和湿地等,涵养水源功能提高,蓄洪能力增强,因此不一定洪 涝灾害会加剧,排除 B;基西米河恢复弯曲河道后,流速减慢,因此河流沉积作用可能增强, 不会减弱,排除 C;基西米河恢复弯曲河道后,洪水期排洪能力减弱,汛期洪峰流量会提高, 因此河流水量的季节变化不一定会变小,排除 D。故选 A。 【点睛】采用人工裁弯措施可以畅泄水流,降低上游水位,减少泛滥,改善航行条件;但也 剧烈改变了河道原有的相对平衡状态,可能增加河道的冲刷,危及堤防安全。实施时,可以 人工开挖小断面引河,让水流冲刷,逐渐形成新河。 我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水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虚拟水”是指生产产品和 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水。虚拟水理念的提出,将水资源与粮食安全联系在一起,成为我国 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工具。下图为 2005 年中国粮食虚拟水资源流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影响上图粮食虚拟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耕地资源 B. 水资源 C. 交通运输 D. 政策调配 12. 下列有利于维护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的可行措施是( ) A. 保持我国现有虚拟水流动方向 B. 扩大粮食进口,减小国内粮食生产规模 C. 增加北粮南运,保证南方粮食安全 D. 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北方缺水 【答案】11. A 12. D - 8 - 【解析】 【11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虚拟水”是指生产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消耗的水,因此粮食虚拟水是指粮食 生产过程消耗的水资源,如果某区域输出粮食,即粮食虚拟水流出,如果输入粮食,即粮食 虚拟水流入。图中显示,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粮食虚拟水净流出为正值,这是因为我 国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耕地面积大,粮食产量高,有大量商品粮输出,因此影响上图粮食 虚拟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是耕地资源,A 符合题意;与我国南方地区相比,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淮 海地区的水资源并不占优势,甚至是劣势,因此水资源不是导致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 虚拟水净流出的原因,排除 B;交通运输和政策调配不是粮食输出和输入的重要影响因素,因 此也不是影响上图粮食虚拟水流动的主要因素,排除 C、D。故选 A。 【12 题详解】 我国东北地区和黄淮海地区水资源紧张,但目前粮食虚拟水呈净流出状态,如果保持我国现 有虚拟水流动方向,则会加剧这些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不利于维护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 全,A 不符合题意;扩大粮食进口,减小国内粮食生产规模,可能有利于维护我国水资源安全, 但不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B 不符合题意;增加北粮南运,可以保证南方粮食安全,但不利 于维护北方地区水资源安全,C 不符合题意;利用跨流域调水工程,缓解北方缺水,补充北方 地区因粮食虚拟水净流出的损失,有利于维护我国水资源和粮食安全,D 符合题意。故选 D。 【点睛】虚拟水战略则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寻找与问题相关的影响因素, 从问题发生的范围之外寻找解决区域内部问题的应对策略,提倡出口高效益低耗水产品、进 口本地没有足够水资源生产的粮食产品,通过贸易的形式最终解决水资源短缺和粮食安全问 题。虚拟水贸易对于那些水资源紧缺地区来说,提供了水资源的一种替代供应途径,并且不 会产生恶劣的环境后果,能较好地减轻局部水资源紧缺的压力。 下图为某市(38°N,106°E)光伏产业园区景观图。该图拍摄时正值夏至日,当日日出时 间为 5:30(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9 - 13. 图中光伏产业园区照片拍摄的时间最可能是( ) A. 10:00 B. 12:00 C. 17:00 D. 19:00 14. 当日白昼时间最接近( ) A. 14 小时 52 分 B. 13 小时 10 分 C. 15 小时 08 分 D. 12 小时 20 分 15. 该光伏产业园的环境效益不包括( ) A. 遮光挡风,减少蒸发 B. 提供电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C. 清洁发电,减少大气污染 D. 增加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增大 【答案】13. C 14. A 15. B 【解析】 【13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图中光伏产业园的纬度为 38°N,全年正午太阳位于正南方,因此当地光伏板 应朝向正南,由此推断,图中日影朝向东北,表明此时太阳位于当地的西南天空,应为当地 下午(地方时)。材料信息表明,当地经度为 106°E,使用北京时间(120°E 的地方时),当北 京时间为 10:00、12:00、17:00、19:00 时,经计算当地地方时分别为 9:04、11:04、16:04、18:04; 当地地方时为 9:04 和 11:04 时,为上午时间,太阳应在东南方向,日影朝向西北,与图中信 息不符,排除 A、B;当地地方时为 16:04 时,为当地下午,太阳位于西南方向,日影朝向东 北,与图中信息吻合,C 符合题意;当地地方时为 18:04 时,当地接近日落,夏至日当地日落 西北方向,因此此时太阳有可能位于西北方向,日影可能朝向东南,与图中信息不符,排除 D。 故选 C。 【14 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当日日出时间为北京时间 5:30,当地经度为 106°E,经地方时计算,当地地方 - 10 - 时日出时间为 4:34,由此计算当日白昼时间=(12:00-4:34)×2=14 小时 52 分,A 符合题意; 排除 B、C、D。故选 A。 【15 题详解】 该光伏产业园中的光伏板具有遮光挡风,减少蒸发,具有减缓风蚀,改善土壤水分条件的生 态功能,A 不符合题意;该光伏产业园可以提供电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但这不是该光伏产 业园的环境效益,B 符合题意;该光伏产业园利用太阳能发电,不排入大气污染物,属于清洁 发电,减少大气污染,提高环境质量,C 不符合题意;该光伏产业园中的光伏板具有遮光挡风, 减少蒸发,改善土壤水分条件,从而增加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增大,改善生态环境,D 不符合 题意。故选 B。 【点睛】太阳方位规律:直射点在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北升西北落,直射 点在南半球,全球有太阳升落现象的各地东南升西南落;直射点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 南方向,直射点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向。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5 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汾川河为黄河中游偏南侧的入黄支流(下图),发源于陕西延安,河流两岸地势起伏大, 支流众多,多年来人工种植树木使得该流域植被覆盖大幅度提高,接近 90%,2013 年 7 月, 汾川河流城降水异常增多,下表为汾川河流域 2013 年 7 月降水及水文情况统计表。 降水序号 起止时间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沙量/万吨 - 11 - 1 3 日-4 日 2 53.0 无明显洪峰 201 2 7 日-10 日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11 日-15 日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17 日-18 日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1 日-22 日 2 90.7 洪峰流量 346m2/s 435 6 24 日-25 日 2 54.4 洪峰流量 1750m2/s 1009 (1)说出该地 7 月份降水的特点。 (2)分析最后一次降水过程产生的洪峰流量和沙量较大的原因。 (3)说明汾川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合理措施。 【答案】(1)降水日数多(历时长);历次降水间隔时间短;降水强度大(降水量大)。 (2)前期降水导致土壤水分饱和,下渗减少,降水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多,洪峰量大;植被覆盖 下的黄土坡面含水量较高,易产生滑塌现象,大量泥沙进入河道,导致洪水含沙量增高。 (3)加强该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提升综合生态效益。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黄河支流汾川河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降水特征描 述、水文特征成因、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 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该地 7 月份降水的特点应根据表格信息进行归纳描述。表格数据显示,汾川河流 域出现了 17 天降水天气,降水日数多,历时长;表格数据表明,6 次降水过程之间,最长为 6 天,最短为 1 天,因此历次降水间隔时间较短;表格数据表明,6 次降水过程的降水量均超 过 50mm,降水强度大,月降水总量大。 (2)最后一次降水过程产生的洪峰流量和沙量较大的原因应从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有 限性角度进行分析。最后一次降水过程之前,该流域已经经历了 5 次较大的降水过程,前期 降水导致土壤水分饱和,下渗能力下降,降水转化成地表径流量多,使得洪峰量大;植被覆 - 12 - 盖下的黄土坡面含水量较高,最后一次降水过程中,植被覆盖下的黄土出现了滑塌现象,水 土流失骤然加剧,大量泥沙进入河道,导致河水含沙量增高。 (3)汾川河流域水土流失治理的合理措施应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等方面进行说明。材料信息 显示,尽管汾川河的植被覆盖率达到了 90%,但 2013 年 7 月气候异常,还是导致了强烈的水 土流失现象,因此应加强该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维护和管理,提升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和 自然灾害的能力;植被覆盖率达到了 90%,仍出现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现象,表明仅有生物措施 还不够,应统筹工程措施与植被措施,进行科学的设计与合理的时空配置,提升综合生态效 益;还结合人工措施和自然恢复的方法,避免加剧灾害强度。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我国某企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后简称巴新)控股建设了镍钴(镍钴是能源电池中的 重要金属)项目,该项目作为国家政府间合作项目,不仅是巴新最大的外资项目,也是当时中 国在国外除石油外最大的单笔资源投资项目,该项目位于该国马当省沿海地区,集采矿、选 矿、冶炼为一体,由采矿区、冶炼厂和矿浆输送管道等组成(下图),采矿区海拔 600-800 米, 露天开采红土镍矿,通过选矿之后制成矿浆经过 135 千米运输管道输送到海边的治炼厂进行 加工,之后通过我方配套建设的码头转运回国,尾矿通过深海填埋的方式进行无害化处理。 (1)说出我国企业在巴新开展镍钴开采的有利条件。 (2)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推测建设团队在矿浆输送管线铺设中可能遇到的施工障碍。 (3)说明建设镍钴项目对巴新的影响。 【答案】(1)红土镍矿资源丰富;两国政府支持;露天开采成本低,工程难度小。 - 13 - (2)湿热多雨的气候对管线焊接造成困难;需要穿过地震断裂带,沿线多滑坡、塌方、泥石流 等地质灾害,安全措施要求高;穿过山岭、河流、原始森林等,施工难度大。 (3)有利: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不利: 露天采矿及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矿浆输送和尾矿处理不当,可能会造 成环境污染。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我国某企业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投资矿产资源开发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 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分析、管道建设的区位因素分析、矿产开发以区域发展的 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我国企业在巴新开展镍钻开采的有利条件应从资源、开采成本、政府等方面进行 分析说明。巴布亚新几内亚红土镍矿资源丰富,有利于我国企业大规模开展镍钴开采;材料 信息表明,采矿区海拔 600-800 米,露天开采红土镍矿,露天开采成本低,工程难度小,有 利于我国企业大规模开展镍钴开采;巴新需要把资源优势转移成经济优势,我国需求大量资 源,合作会获得双赢,因此受到两国政府支持,有利于我国企业在巴新开展镍钴开采。 (2)题意表明,建设团队在矿浆输送管线铺设中可能遇到的施工障碍应从自然地理环境角度进 行推测。图中显示,采矿区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湿热多雨的气候对管线焊接、 铺设等工作造成困难;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巴新位于板块交界地区,矿浆输送管线需要穿过 地震断裂带,沿线多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施工技术要求较高,也给施工安全带 来较大困难;图中显示,矿浆输送管线需要穿过山岭、多条河流及热带原始森林区等,工程 量大,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 (3)建设镍钻项目对巴新的影响应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说明。从有利方面来看,镍钻 项目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就业率和居民收入;建设镍钻 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当地工业化进程,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建设镍钻项目有利于 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从不利方面来看,建设镍钻项目过程中,露天采矿及工程施工可能 会破坏当地植被,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矿浆输送和尾矿处理不当,有可能会造 成当地环境污染,从而加大了当地环境压力,有可能使得当地环境质量下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又名达赉湖,是中国的第五大湖,水域辽阔,素有“草原明珠”的美誉,湖面呈 不规则斜长方形,平均水深为 5.7m。呼伦湖的补给来源除大气降水和地下水外,主要来自发 - 14 - 源于蒙古国东部的克鲁伦河以及连接贝尔湖和呼伦湖的乌尔逊河。呼伦湖地处半干旱区高纬 度带,多年平均气温为-0.24℃,年均降水量为 228.6mm,主要集中在 6-9 月科技人员对呼伦湖 周围环境的实际勘察,最终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13 个取样点作为呼伦湖常年水质观测点(图 1), 并测得其总氮(TN)和总磷(TP)数据(图 2)。 (1)说明呼伦湖总氮(TN)的空间分布特点及成因。 (2)实际观测发现总氮(TN)和总磷(TP)在每年 7、8 月份数值最大,分析其原因。 (3)从牧业生产的角度简述改善呼伦湖水质的措施。 【答案】(1)特点:湖边及入湖河口处浓度高于湖心区。原因:湖边和河口污染物来源多;湖 泊狭长,入湖径流量小,水循环慢。 (2)湖周围以放牧为主,牛羊产生大量的粪便;7、8 月降雨较频繁,粪便会随地表径流入湖; 呼伦湖属于浅水湖泊,7、8 月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活跃,水体温度较高,有利于湖底底泥 营养物质的释放。 (3)保护呼伦湖流域草地,严禁草地超载,过度放牧;转变草地利用方式,以轮牧方式替代传 统放牧方式;合理利用牲畜粪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呼伦湖水体污染分布特点、原因及其治理措施等知识点。 - 15 - 【详解】(1)据图 1、图 2 分析,图 2 中三处总氮(TN)最高的采样点分布在湖边及入湖河口, 因此湖边及入湖河口处浓度高于湖心区。此空间分布特点原因是:呼伦湖的补给来源除大气 降水和地下水外,主要来自发源于蒙古国东部的克鲁伦河以及连接贝尔湖和呼伦湖的乌尔逊 河,乌尔逊河带来的污染物多,导致湖边和河口污染物来源多;此地位于内陆,且湖泊狭长, 入湖内陆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水循环慢。 (2)“呼伦湖地处半干旱区高纬度带,多年平均气温为-0.24℃,年均降水量为 228.6mm,主要 集中在 6-9 月”,半干旱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湖周围牛羊产生大量的粪便;降水主要集中 在 6-9 月,7、8 月降雨较频繁,牛羊产生大量的粪便会随地表径流入湖;呼伦湖湖面呈不规 则斜长方形,平均水深为 5.7m,属于浅水湖泊,7、8 月湖泊水体的水动力条件活跃,浅水湖 泊水体升温快,湖泊水体温度较高,有利于湖底底泥营养物质的释放。 (3)题目要求从牧业角度采取治理措施。从牧业生产的角度应该保护呼伦湖流域草地,严禁草 地超载,过度放牧,防治荒漠化发生、蔓延;转变传统草地利用方式,科学规划,以轮牧方 式替代传统放牧方式;合理利用牲畜粪便,禁止随意排入湖泊,污染水质。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8 年以来,中国的制造业主要由外资推动发展,到 2001 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受到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廉价制造成本的吸引,越来越多的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企业进入 中国投资。在国际投资中,知识密集型企业往往通过战略性的选择进入方式,以获取东道国 的市场、人力资源、知识技术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同时将自身的资本、技术、产品和管理 体制引入东道国。在当前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逐步有“世界工厂”到“世 界制造中心”的转型,使中国制造业发展紧贴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 - 16 - (1)说明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华投资的时空变化特点。 (2)简述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最初吸引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群进入的主要区位优 势。 (3)分析中国如何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制造中心”的转型。 【答案】(1)随着时间的演变,呈现由沿海逐渐向内陆城市扩张、从沿海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 扩散的趋势。 (2)沿海地区,交通便捷;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广阔;人口素质高,工业技术水平较高, 拥有丰富的技术资源和人力资源。 (3)优化投资环境、积极的外资政策;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学习; 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塑造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树立品牌意识。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中国制造业发展为背景,以相关图文信息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地理事物分 布特征描述、工业区位因素分析、产业转型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利用题中信息和所 学知识描述和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详解】(1)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华投资的时空变化特点应从图中信息进行归纳说明。图 中显示,20 世纪 80 年代德国知密集型制造业只在沿海城市设厂,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在我 国中西部开始设厂,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在华企业数量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递减,由此可 - 17 - 知,从 20 世纪 80 年代至 2000 年以后,德国在华知识密集型制造业企业呈现由沿海逐渐向内 陆城市扩张、从沿海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扩散的趋势。 (2)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最初吸引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群进入的主要区位优势应 从交通、基础、市场、劳动力、技术等角度进行分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位于沿 海地区,对外交通便捷,有利于吸引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群进入;材料信息表明,在国 际投资中,知识密集型企业往往通过战略性的选择进入方式,以获取东道国的市场、人力资 源、知识技术等有形和无形的资源,同时将自身的资本、技术、产品和管理体制引入东道国。 我国改革开放最早从沿海地区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广阔,对德国知识密 集型制造业集群进入吸引力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口 素质高,人力资源丰富;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工业技术水平较高,拥有丰富的技术 资源,有利于德国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集群进入。 (3)中国实现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制造中心”的转型的措施应从投资环境、科教投入、创新等方 面提出。材料信息表明,当前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国制造业逐步有“世界工厂”到“世 界制造中心”的转型,使中国制造业发展紧贴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要实现成功转型必须优化 投资环境、积极的外资政策,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力量;为了紧贴知识经济的发展步伐, 应加强对教育、科技的重视和投入,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和学习;要实现成功转型必须增强我 国制造业的创新能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塑造自主创新的制度环境,促进创新,树立 品牌意识,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