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6 MB
  • 2021-09-13 发布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 课时2 热力环流和风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2 热力环流和风 课程标准 ‎ 运用图表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示意图归纳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利用所学原理解释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等地理现象。2.结合示意图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对风的影响。3.掌握等压线图和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基础知识梳理]‎ 教材梳理1 热力环流 阅读教材P35“热力环流”,填写下列知识。‎ ‎1.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低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压。‎ ‎(2)B、C两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高压;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请在上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图略(按A→D→E→C→A、A→D→F→B→A标注)。‎ ‎【图表解读】 读教材图2-1-6大气热力环流示意,据图分析:‎ ‎(1)A、B、C三地冷热状况如何?‎ ‎(2)A地近地面为低气压,A地高空为高气压,A地高空的气压比A地近地面气压高吗?‎ 提示 (1)此图为大气热力环流示意图,气流的运动与冷热不均有关,一般大气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反过来,当近地面形成低气压时,该地的气温较高。所以A地气温高于B、C两地。‎ ‎(2)根据物理学气压的垂直分布规律: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因此A地近地面的气压高于A地高空的气压。之所以A地高空为高气压是与同一水平面上其他点相比较而言的。‎ 教材梳理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 阅读教材P35~36“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填写下列知识。‎ 18‎ ‎1.三种作用力 字母 名称 方向 影响 A 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B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减小风速 C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垂直 使风向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风向 类型 受力情况 风向 高空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的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与等压线斜交 ‎【思考感悟】 等压线的疏密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何关系?对风力有何影响?‎ 提示 等压线密集处,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大,风力也大;等压线稀疏处,气压梯度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 ‎[预习效果自测]                   ‎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热的地方近地面形成低压,其高空形成高压 B.热力环流是由冷热不均引起的 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是形成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D.无论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空气总是从高压流向低压 解析 水平方向,空气总是由高压流向低压;垂直方向不一定。‎ 答案 D ‎(2017·宁夏银川一中)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据此完成2~3题。‎ ‎2.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下面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18‎ ‎3.市区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的原因是(  )‎ ‎①市区比郊区气温高 ②郊区比市区气温高 ③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高 ④近地面气压市区比郊区低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 第2题,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故D项错误。白天陆地增温快,空气上升,形成低压,海洋增温慢,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故A项错误。受“热岛效应”影响,近地面风一般由郊区吹向市区,故C项错误。夜晚山坡气温下降快,冷空气沿坡面流向谷底形成山风,而山谷中的空气被迫上升,故B项正确。第3题,市区人口密集,生产、生活及交通排放大量的人为热,形成“热岛”,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比市区气温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流由郊区流向市区。‎ 答案 2.B 3.B ‎4.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b是使风向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由高压指向低压,为图中a;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北半球使风向向右偏转,为图中c。‎ 答案 C ‎5.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分布示意图(箭头表示风向),其中风向正确的是(  )‎ 18‎ 解析 由题干可知为北半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向右偏转,为西南风。‎ 答案 B ‎                   ‎ 探究点一 热力环流 ‎【案例探究】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2米、‎1米和‎1米,且六面都封闭的透明玻璃缸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个电炉(有导线连到缸外)和一大盆冰块。在玻璃缸内壁顶面中部贴一张下垂的纸片A,在玻璃缸内壁底面中部贴一张竖立的纸片B(如下图所示)。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根据纸片A、B的偏动情况,可以模拟验证某一地理原理。‎ 结合材料探究:‎ ‎(1)在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纸片A、B是如何偏动的?‎ ‎(2)试解释纸片A、B偏动的原因。‎ ‎(3)该实验验证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 (1)纸片A向右偏,纸片B向左偏。‎ ‎(2)电炉通电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发热,空气膨胀上升,低处形成低气压,高处形成高气压;冰块处较冷,空气冷却下沉,低处形成高气压,高处形成低气压。这样,同一水平面气压出现明显的差异,空气就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故纸片A向右偏动,纸片B向左偏动。‎ ‎(3)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反思归纳】‎ ‎1.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18‎ 可简单归纳为: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近地面和高空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方法技巧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要抓住“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是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如海洋),白天温度较低,夜晚温度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如沙地),白天温度较高,夜晚温度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2.等压面图的判读与应用 ‎(1)概念: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常用来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区域的气压状况及差异。‎ ‎(2)分布规律和特点。‎ ‎①气压的垂直递减规律。‎ 由于越向高处,地球引力越小,导致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如上图:在空气柱L1中,PA′>PA>PD>PD′;在空气柱L2中,PB>PB′>PC′>PC。‎ ‎②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等。‎ 如上图中PD′=PC′、PA′=PB′,‎ 综上分析可知:PB>PA>PD>PC。‎ ‎(3)等压面的凹凸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18‎ 因地面冷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等压面发生弯曲,即等压面凸向高空的为高压,下凹的为低压,可形象地记忆为“高凸低凹”。并且高空和近地面同一地点气压高低相反,即等压面凹凸相反,如下图所示:‎ ‎(4)综合应用。‎ ‎(以等压面为背景,结合气压的分布规律)等压面有以下主要用途:‎ ‎①判断气压高低。‎ A.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的气压值。判读依据:由近地面向高空,气压值递减。‎ 如图中PA>Pa>PC,PB>Pd>Pb B.比较同一水平面上不同点的气压值。‎ 判读依据:等压面高凸低凹,如Pa>Pb;近地面与高空气压高低相反。例如:‎ ⇒PB>PA ‎②判断近地面的气温高低。‎ 判读依据:近地面温压相反。‎ Pa高⇒PA低⇒TA高(A地热,B地冷)‎ ‎③判断下垫面性质。‎ A.判断陆地与海洋、季节或月份。‎ 判读依据:夏季热,陆地比海洋更热,陆地形成低压;冬季冷,陆地比海洋更冷,陆地形成高压。‎ 例如,若上图为北半球7月份图⇒北半球为夏季⇒近地面低压的为陆地 Pa高⇒PA低⇒A为陆地,B为海洋 若上图B为陆地,则Pb低⇒PB高⇒TB低⇒陆地冷,为冬天⇒南半球为夏季或北半球为冬季 B.判断城区与郊区。‎ 判读依据:城区是“热岛”,气温高的为城区。‎ 例如,Pa高⇒PA低⇒TA高(热)⇒A为城市 C.判断绿地与裸地。‎ 判读依据:绿地同海洋,裸地同陆地。‎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 ‎(1)海陆风 18‎ ‎①成因分析——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前提和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2)山谷风 ‎①成因分析——山坡的热力变化是关键。‎ ‎②影响与应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地区不宜布局有污染的工业。‎ ‎(3)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分析——“城市热岛”的形成:‎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即时巩固】 读“某区域等高面与等压面的关系示意图”,回答(1)~(4)题。‎ 18‎ ‎(1)列表比较A、B两地大气物理性质及天气状况。‎ A地 B地 气温 气压 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2)在图中用“→”画出热力环流。‎ ‎(3)若图示区域热力环流为白天的海陆风,则A、B两地为陆地的是________,当地吹________风。‎ ‎(4)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________(增强、减弱)。‎ 解析 第(1)题,气压总是由近地面向高空递减,根据等压面可以判断出3 ‎000米高空气压的高低,近地面的气压状况与高空相反,即可判断出A处为高压,B处为低压。第(2)题,热力环流为由A→B,呈逆时针方向。第(3)题,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陆地升温快,B表示陆地,当地的风由海洋吹向陆地。第(4)题,如果A、B之间的温差增大,则A、B两处气流的垂直运动加强,A、B之间的气压差增大,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势力将增强。‎ 答案 ‎(1)‎ A地 B地 气温 低 高 气压 高 低 气流垂直运动方向 下沉 上升 ‎(2)画图略。(提示 由A→B,逆时针)‎ ‎(3)B 海 (4)增强 探究点二 风 ‎【案例探究】‎ 风——李峤(唐)‎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8‎ 这是一首描写风的小诗,它是从动态上对风的一种诠释和理解。‎ 结合材料探究:‎ ‎(1)风的形成受哪些力的影响?‎ ‎(2)“过江千尺浪”说明风力较大,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什么?‎ 提示 (1)风的形成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 ‎(2)影响风力大小的最根本因素是气压梯度力的大小。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越大;气压梯度力越小,风力就越小。‎ ‎【反思归纳】‎ ‎1.风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的受力状况与风向 类型 高空风 近地面风 图示 ‎(北半球)‎ 受力 F1(水平气压梯度力)和F2(地转偏向力)共同影响 F1(水平气压梯度力)、F2(地转偏向力)和F3(摩擦力)共同影响 ‎2.等压线图中风向、风速的判断 ‎(1)风向判断的“三步骤”(以北半球为例)‎ 第一步: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过切点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定地转偏向力。分清图示是哪个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若是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若是南半球,风向向左偏。‎ 第三步:定最终风向。‎ ‎①近地面:在三力作用下,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30°~45°)。‎ ‎②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按以上步骤绘出的风向(绘成实线箭头)如下(以北半球为例):‎ ‎(2)风速的判断 18‎ ‎①在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上,等压线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反之,等压线稀疏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 ‎②不同等压线分布图上,要判断单位距离内气压差,气压差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反之,则风力越小。判断时要关注比例尺的大小。‎ ‎③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同的情况下,摩擦力越小,风速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如海面上的风力大于沿海陆地,内陆荒漠地区的风力大于绿洲地区。‎ ‎【即时巩固】 ‎2016年1月24日,一股强大的寒潮影响我国。下图为该日8时亚洲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形势图。读图回答下题。‎ 此时我国(  )‎ A.各地均受强大高压脊控制 B.北方普遍降温降雪 C.三亚风力大于昆明 D.北京、上海风向基本相同 解析 读图可知,该图中西南地区有低压槽存在,A错;北方大部分地区被高压脊控制,天气以干、冷为主,B错;由等压线的疏密情况判断三亚风力小于昆明,C错;北京、上海的风向都为西北风,故选D项。‎ 答案 D 知识结构 晨背索引 18‎ ‎1.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说出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的形成过程及影响。‎ ‎3.说出等压面图的判读和应用。‎ ‎4.说出形成风的三个力的方向、特点及对风的影响。‎ ‎5.说出等压线图中风向和风力的判断方法。      ‎ ‎                   ‎ 对点练一 热力环流 ‎1.某同学做地理演示实验: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盖上胶合板,胶合板上有孔的一侧对着冰块盆。点燃香,把香垂直从小孔插入到适当深度,观察玻璃缸内气流的运动状况。该实验模拟的是(  )‎ A.热力环流 B.冷锋活动 C.垂直对流 D.暖锋活动 解析 结合实验过程知,其模拟的是因冷热不均造成的大气运动状况,这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 答案 A ‎2.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根据等压面的凸凹可判断气压的高低。地表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凹;高空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凸。地表冷却,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凸;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凹。‎ 答案 D 暑假期间,济南市的某同学到威海市旅游,她发现当地风向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并绘制如下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18‎ ‎3.图示时间(  )‎ A.陆地气温较低 B.正值白天 C.海面气压较低 D.正值夜晚 ‎4.造成上述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 A.高低纬之间的热量差异 B.海陆之间的热量差异 C.水平气压梯度力 D.地转偏向力 解析 图示区域位于沿海,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白天吹海风,夜晚吹陆风。结合图示烟雾的飘动方向可知是白天。‎ 答案 3.B 4.B 对点练二 风 ‎5.下列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单位:hPa)与风向关系的图是(  )‎ 解析 在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实际风向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偏,近地面偏转45°左右,高空偏转90°,所以选A。‎ 答案 A 课后作业 基础冲A练 读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完成1~2题。‎ ‎1.太阳墙全新空调系统核心组件是太阳墙板,图示太阳墙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是(  )‎ 18‎ A.风从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B.热力环流 C.气流辐合上升 D.大气环流 ‎2.图示气流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 A.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风能 D.太阳辐射 解析 第1题,室内气温与室外气温存在差异,这样会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进而导致空气的水平运动,即形成热力环流。图示太阳墙所涉及的地理原理是热力环流,B项正确。第2题,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对地面加热不均。‎ 答案 1.B 2.D 读某山区降水量日变化统计图,完成3~4题。‎ ‎3.图中显示的降水特点是(  )‎ A.山顶昼雨少 B.河谷盆地夜雨多 C.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大 D.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减少 ‎4.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 A.热力环流 B.太阳辐射 C.植被状况 D.地形起伏 解析 第3题,图中显示出降水特点是河谷盆地夜雨多,原因是夜间河谷盆地散热慢,气温较高,从而形成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山顶白天降水多,原因是白天山顶气温上升快,气流上升,易降水;河谷盆地日降水量变幅小;从河谷盆地到山顶,日降水量增多。故B项正确。第4题,造成山顶与河谷盆地降水日变化差异的原因是热力环流。山顶白天气温上升快,河谷盆地气温上升较慢,山顶因气流上升而形成降雨;河谷盆地晚上散热慢,山顶散热快,河谷盆地因气流上升而成云致雨,故A项正确。‎ 答案 3.B 4.A 下图为北半球等压线图(单位:hP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18‎ ‎5.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近地面,F1、F2、F3为A处空气所受的外力的方向,则F1、F2、F3依次为(  )‎ A.摩擦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B.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 C.地转偏向力、摩擦力、气压梯度力 D.摩擦力、地转偏向力、气压梯度力 ‎6.如果图示等压线位于高空,F1为气压梯度力方向,则风向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5题,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应与等压线垂直,且由高压指向低压,故F1为气压梯度力,只有B项符合。第6题,高空大气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又因位于北半球,风向右偏所以④表示的方向正确。‎ 答案 5.B 6.D ‎7.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某日某时的气压形势,判断此时图中甲地的风向为(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解析 在近地面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时应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即过甲点作等压线的垂线(画虚线),方向由高压指向低压。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北半球)右偏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过甲点的风向。结合指向标,可判断风向为偏南风。‎ 答案 B ‎8.我国东南一滨海城市的高中地理兴趣小组开展了“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小课题研究。甲图是学生绘制的该滨海城市的海陆气温日变化图;乙图是学生绘制的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丙图是该城市海陆风的天数统计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帮助他们完成这项研究。‎ 18‎ ‎“海陆风的现象及其影响”研究报告 ‎(1)海陆风是沿海地区在一天之中,由于__________的差异,风向以一天为周期,随昼夜更替而转换。它也是一种__________,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 ‎(2)图甲中代表陆地的序号是__________;由图甲可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的时间约为__________。‎ A.18时~次日7时 B.4时~当日14时 C.16时~次日8时 D.6时~当日18时 ‎(3)从图丙可知,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而异,__________(季节)最少。主要原因是什么?‎ ‎(4)简析海风对沿海城市大气环境的有利影响。‎ 解析 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成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海陆受热差异。白天,陆地吸热速度快,受热多,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海洋上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陆地散热速度快,受热少,气流下降,形成高压,海洋上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第(2)题,海洋比热容大于陆地,因此其温度变化比陆地小,昼夜温差小,图中①为陆地,②为海洋。白天,陆地气温高,形成低压,吹海风。第(3)题,从图丙可以看出,一年中冬季海陆风出现次数最少,此时我国受强盛的冬季风影响,海陆温差小,不易形成海陆风。第(4)题,海风来自温度较低的海洋,有助于降低城市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使大气污染物扩散,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答案 (1)海陆热力性质 热力环流 ‎(2)① D ‎(3)冬季 冬季风强盛从而掩盖了海陆风。‎ 18‎ ‎(4)海风从海上吹来,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 能力达标练 浙江省新安江水库建成后,在一个狭窄河流上出现了一个面积394平方千米的“湖泊”。据此完成1~2题。‎ ‎1.若该水库旁建某度假村,从热力环流角度考虑,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近地面风向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2.造成该地近地面风向日夜变化的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地面受热不均 D.人为原因 解析 第1题,白天水库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水库吹向度假村;晚上水库气温高,形成低压,风从度假村吹向水库。第2题,地表物质(陆地、水库)不同,白天和夜晚的受热状况不同,导致近地面风向的昼夜变化。‎ 答案 1.B 2.C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 ‎4.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 18‎ A.太阳辐射较弱 B.气温较低 ‎ C.暖湿水汽充足 D.风力较弱 解析 第3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风是从谷地沿两侧山坡吹的上升气流,谷地中心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雾,B、D错。夜晚吹山风,冷气流沿两侧山坡吹下,谷地中心是上升气流,底层受冷气流影响快速降温,形成下面冷,上面暖的逆温状态,出现浓雾天气,C对,A错。第4题,浓雾天气出现条件,一是有逆温现象,一是静风天气。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暖湿水汽充足对雾形成有影响,但不是浓雾持续几天的原因,A、B、C错。风力弱,不能吹散雾,是持续几天的主要原因,D对。‎ 答案 3.C 4.D 拉萨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资源,拉萨位于宽阔的拉萨河谷地北侧。下图为拉萨7月降水量日平均变化图。完成第5题。‎ ‎5.有关拉萨7月降水日变化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夜晚地面降温迅速,近地面水汽易凝结成雨 B.夜晚近地面形成逆温层,水汽易凝结成雨 C.白天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D.白天升温迅速,盛行上升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 解析 根据图中降水量的特征可以判断白天降水量小,夜间降水量大。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山谷地带白天吹谷风,山谷两侧气流上升,谷地中央气流下沉(夏季白天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水汽不易凝结成雨;夜间吹山风,谷地中央气流上升,(夜间拉萨河相对陆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水汽容易凝结成雨。‎ 答案 C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高于P地。读图,完成6~7题。‎ ‎6.N地风向为(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18‎ ‎7.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M地 B.N地 C.P地 D.Q地 解析 第6题,由题意可知,P地气压低于N地,则N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N处的等压线,由北指向南;根据纬度确定该地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右偏,因而N地风向为东北风。第7题,四地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 答案 6.A 7.D ‎8.和谐社会深入人心,“创造和谐城市”是每个城市追求的目标。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就城市“热岛现象”展开了研究。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箭头标出市区与郊区之间热力环流的方向。‎ ‎(2)简要分析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的原因。‎ ‎(3)若在图中甲地建设卫星城镇或建设排放大量大气污染物的工厂,是否合理?为什么?‎ ‎(4)某学校以“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为主题举行辩论会。高一某学生提出要在郊区封山育林,来改善市区因地价高,绿化面积少,大气质量差的问题。这种做法可行吗?应着重考虑什么条件?‎ 解析 本题要考查城市热岛的形成原因及对城市规划产生的影响。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应用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结合市区和郊区之间由于下垫面状况,人类活动的差异等造成的气温差进行分析。‎ 答案 (1)略(提示:近地面由郊区指向市区,高空相反)。‎ ‎(2)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交通工具等大量消耗矿物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城市建筑高大且密集,不易通风散热。‎ ‎(3)不合理。卫星城镇或工厂排出的大气污染物会从近地面流向市区,加剧市区环境污染程度和相互污染。‎ ‎(4)可行。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