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50 KB
  • 2021-09-13 发布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  )‎ A. 银河系、太阳系 B. 河外星系、地月系 C. 太阳系、地月系 D. 总星系、太阳系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察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和地球位于太阳系中,太阳系位于银河系中,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所以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的天体系统是总星系,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故该题选D。‎ ‎2.距离太阳最远的类地行星是:‎ A. 金星 B. 土星 C. 火星 D. 冥王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太阳系中按照距离太阳由近到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火星为类地行星,木星、土星为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为远日行星,冥王星不属于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故答案为C。‎ ‎3.太阳能量的来源是 A. 氢气燃烧 B. 氦气爆炸 C. 核裂变反应 D. 核聚变反应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 ‎【详解】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自太阳内部的氢核聚变。注意区别“核聚变”和“核裂变”,知识性试题。故本题选择D。‎ ‎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是 ( )‎ A. 太阳黑子 B. 耀斑 C. 太阳风 D. 日珥爆发 ‎【答案】A ‎【解析】‎ ‎【详解】太阳黑子、耀斑、太阳风和日珥都是主要的太阳活动,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故答案选A。‎ ‎5. 地球上温度适宜的主要原因是 ( )‎ A. 日地距离适中 B.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 C. 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D.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 ‎【详解】‎ 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适中,能接受到的太阳光热适量,导致地球上温度不会过高或过低,形成适宜的温度条件,A正确。故选A。‎ ‎6.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的原因是因为它具有 A. 适中的质量与体积 B. 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 C. 与恒星的距离适中 D. 适中的自转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属于知识迁移类题目,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上存在生命条件的理解。‎ ‎【详解】“超级地球”上存在大气与“超级地球”的引力有关,适中的质量与体积使得“超级地球”引力适当,吸引着大量气体在行星周围,形成包围行星的大气层,故A正确。适中的昼夜更替周期、与恒星的距离适中、适中的自转周期影响的是行星表面的温度,故排除B、C、D项。故选A。‎ ‎7.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 )‎ A. 通过打深井而获得的信息 B. 地震发生时的地面变化 C. 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 D. 通过卫星遥感技术获得的信息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内部圈层。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试题难度较小,解题关键是掌握地震波的传播特点。‎ ‎【详解】‎ 地震波就是地震时发出的震波,它有横波和纵波两种,横波只能穿过固体物质,纵波却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通过的物质密度大,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就快,物质密度小,传播速度就慢。所以我们由地震波的速度变化而形成的不连续界面来划分地球的内部圈层,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岩石圈的范围是指 ( )‎ A. 地壳 B.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C. 软流层及其以上部分 D. 地壳和上地幔 ‎【答案】B ‎【解析】‎ ‎【详解】岩石圈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故岩石圈的范围指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故答案为B,AD不对;注意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故C不对。‎ ‎【点睛】地球的内部圈层由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划分,莫霍界面大约在地下33km处,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以下到大约2900km处为地幔;软流层大约在地下80到400千米的深度处,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其以上为岩石圈,故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 ‎9.岩石按成因可分为 A. 花岗岩、玄武岩、大理岩 B. 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 C. 石灰岩、火山岩、片麻岩 D. 侵入岩、喷出岩、砂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分类。难度低,学生只要结合不同的形成过程掌握岩石的分类。‎ ‎【详解】‎ 岩石按其成因不同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岩浆岩由岩浆活动冷凝而形成;沉积岩受外力作用而形成;变质岩受变质作用而生成。故选B。‎ ‎10.图所示的地球近地面风带的风向中,表示南半球西风带的是 A. B. C. D. ‎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详解】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可知,南半球西风带为西北风,A为西南风;B为西北风;C为东南风;D为东北风;B正确。故选B。‎ ‎11.近地面大气主要的能量来源是( )‎ A. 地面辐射 B. 太阳辐射 C. 大气辐射 D. 大气逆辐射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于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有限,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故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本题选择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掌握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差异,以及大气对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吸收作用的差异,知识性试题。‎ ‎12.下列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 A. 多云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一些 B.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C.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D. 黎明和黄昏天空是亮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多云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故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一些,A不对。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是由于空气分子对蓝紫色光的散射作用,散射作用改变光传播方向,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B对。夏季天空多云时,云层对太阳辐射有较强的反射作用,故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属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对。高空大气对于处在地平线以下的太阳光具有折射和散射的作用,早晨,太阳还未升上地平线之前,人们就已感到天亮了;傍晚,太阳虽已落入地平线以下很久,但天空仍是久久黑不下来,D对。‎ 本题要求选择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故选A。‎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地球上的C圈层是一个 A. 不连续、有规则的圈层 B. 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C. 连续的、有规则的圈层 D. 不连续的、不规则的圈层 ‎14. 地球的外部圈层中,其中最活跃的圈层是 A. A圈层 B. B圈层 C. C圈层 D. D圈层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球上的C圈层是水圈,水圈是地球表面和接近地球表面的各种形态的水的总称,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中,水圈的水体的三相变化,分布包括地下水、地表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中,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分布范围广是连续的,但及到地形和海陆轮廓的影响,形状是不规则的。故本题选择B。‎ ‎【14题详解】‎ 地球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也就是图中的A,生物圈也就是图中的B和水圈图中的C。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生物圈是所有生物链的一个统称,他包含了生物链和所有细微的生物和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等。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最活跃的一个圈层统。故本题选择B。‎ ‎15.大气受热过程,按热量传递顺序,前后排列正确的是 ( )‎ A.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削弱 B.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削弱→大气辐射→地面吸收 C.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D.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地面吸收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到达地面之前会被厚厚的大气层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反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升温,释放出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大气吸收后升温,释放出大气辐射。故其过程可以表达为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辐射。故答案选C。‎ ‎16.下图表示四处热力环流形成示意过程,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 B. ‎ C. D. ‎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运动。‎ ‎【详解】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可知,“热”的近地面空气会膨胀上升,故选项A正确;白天山坡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山谷则相反,近地面空气由山谷吹向山坡,高空则相反,故选项B正确。根据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可知,白天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陆地,故C项不正确;市区由于人口密集,人们生产、生活等产生的废热多,导致市区气温较郊区温度高、气压低,因而近地面空气由郊区吹向市区,故D正确; 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C。‎ ‎17.若下图表示一天中某时段的气流运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常见于夜间 B. 该图所示气流运动只见于季风气候区 C. 该气流运动因海、陆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而产生 D. 陆地与海洋的高度差导致该气流运动的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本题考查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试题难度中等,解题关键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及热力环流的成因。‎ ‎【详解】‎ 读图可知:海洋上气流上升,陆地上气流下沉,说明陆地温度较低,海洋上温度较高,应常见于夜间,A正确;在绝大多数沿海地区都有此海陆间大气运动,不只见于季风气候区,B错误;该气流运动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所引起的,C错误;陆地与海洋的温差导致该气流运动的形成,D错误。故选A。‎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 ‎18. 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温度:a>b>c>d B. 气压:a>b>c>d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形的异 D. a地多阴雨天气 ‎19. 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增温、增湿 D. 减湿、减温 ‎20. 若此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则③处为 A. 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副极地低气压带 C. 赤道低气压带 D. 中纬西风带 ‎【答案】18. B 19. B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由于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故ab相比较,a处温度低于b,即a<b;由于cd在相同海拔高度处,则从近地面到此海拔高度处降低的温度是相同的,故d<c,故b>a>c>d;A不对。由于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近地面的ab气压大于高空的cd处的气压。由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吹向低压,故a>b,c>d;因此a>b>c>d,B对。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导致气流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进一步导致风的形成,由此形成热力环流,故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的热量差异,C不对。a地气流下沉运动,多晴朗天气,D不对。故答案为B。‎ ‎19题详解】‎ 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则a处气流下沉,为郊区,b处气流上升,为城市;③处为绿地,则郊区的风经过绿地后进入城市;绿地为植被集中分布地,植被能吸附灰尘,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绿地集中地空气较湿润,因此绿地起到净化、增湿作用;故答案选B。‎ ‎【20题详解】‎ 若此图为三圈环流中的中纬度环流侧视图,则③处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的盛行西风带,故答案选D。③主要是空气的水平运动,不会是气压带,ABC不对。‎ ‎21.关于气压、高度、温度三者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 ‎②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形成高气压 ‎ ‎③近地面气温高,则高空气压高 ‎ ‎④空气总是由气压低的地方流向气压高的地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大气运动。‎ ‎【详解】‎ 气压和气温都随海拔高度升高而降低,①正确;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流受热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②错误;高空空气聚集,形成高气压,③正确;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④错误。正确叙述是①③,故答案选C。‎ ‎22. 读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判断正确的说法是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D.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等压线图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及热力环流原理的掌握情况,只要正确掌握等压线判读的一般规律即可正确作答。‎ ‎【详解】读图可知,①处等压面向上弯曲,气压高,②④均位于等压线上,气压值相等,③位于等压线上方,气压低,A错。甲地高空为高压,近地面为低压,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B错。近地面甲气压低,乙地气压高,气流从乙流向甲,C错。甲地气流上升,气温高于乙地,D对。故选D。‎ ‎23.据下图,当风速稳定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等压线数值a<b<c B. A是地转偏向力 C. 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 该风形成于高空 ‎【答案】B ‎【解析】‎ ‎【详解】风由高气压吹向低气压,所以气压a>b>c,A错;图中A与风向垂直,表示地转偏向力,B正确;该风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吹向低压的过程中向右偏转,表示北半球近地面的风,CD错。故选B。‎ ‎【点睛】影响风的力主要有: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赤道不偏转;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能降低风速。‎ ‎24.有关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 B. 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垂直 C.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平行 D. 地转偏向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答案】A ‎【解析】‎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产生风的直接动力,故如果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应与气压梯度力方向一致,A对。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高空风向偏转到与等压线平行,B不对。 近地面的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共同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C不对。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D不对。故本题选A。‎ ‎25.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 A. 空气中的水汽多 B. 太阳辐射弱 C. 地面辐射弱 D. 大气逆辐射弱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解题关键是掌握大气热力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实例。‎ ‎【详解】霜冻多出现在晴天的夜晚,主要是由于晴天晚上云少,大气逆辐射弱,保温效应差,故强烈降温,而容易出现霜冻。故选D。‎ ‎26.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 )‎ A. 三圈环流 B. 热力环流 C. 大气环流 D. 季风环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热力环流是由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故选B。‎ ‎【点睛】热力环流原因分析:‎ 地面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带来同一水平面出现气压差异,使得同一水平面大气从高压流向低压。‎ ‎27.关于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情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夏季北移 B. 冬季南移 C. 夏季向高纬移动 D. 冬季向高纬移动 ‎【答案】D ‎【解析】‎ ‎【详解】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移动而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故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即向高纬度移动;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故气压带风带向南移,即向低纬度移动;故ABC描述正确,D描述错误,本题选D。‎ ‎【点睛】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转使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南北移动形成的。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南北移动,导致地球局部地区气温不同,‎ 气温不同形成了高低不同的气压带,就形成了气压带的移动。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故气压带的移动又导致了风带的移动。‎ ‎28.从全球风带考虑,南极某考察基地(69.5°S,76.3°E)建筑物门窗应避开的风向是( )‎ A. 东南 B. 东北 C. 西南 D. 西北 ‎【答案】A ‎【解析】‎ ‎【详解】该考察基地处在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盛行东南风;由于南极地区终年寒冷干燥,因此该基地的门窗应避开东南风。故选A。‎ ‎29.下图中,正确反映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A. B. ‎ C. D. ‎ ‎【答案】D ‎【解析】‎ ‎【详解】AB图中所示为风带辐合处,为低压带所在处,AB不符合题意。CD图显示为高压带所在处,然后根据风向判断,C图风向向左偏,判断为南半球,D图风向向右偏,判断为北半球,D符合题意。‎ ‎30.人类在20世纪排放的“温室气体”增加了20%。怎样消除地球的“温室”现象,保护好人类的家园?下列设想的措施和“温室”现象无关的是 ( )‎ A. 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 B. 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 C. 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 D. 人工降雨 ‎【答案】D ‎【解析】‎ ‎【详解】制作一个太空“窗帘”安置在日地之间可以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室气体最终的能量来源,减轻温室效应,A对。把“温室气体”液化输入深海岩石中、使用基因工程培植大量的海藻和海草,来吸收“温室气体”等可以减少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从而减轻温室效应,BC对。人工降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增加降雨的过程,是为了缓解旱情,与温室气体无关,D不对。本题答案选D。‎ ‎【点睛】人工降水,又称人工增雨,是指根据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其方法是根据不同云层的物理特性,选择合适时机,用飞机、火箭向云中播撒干冰、碘化银、盐粉等催化剂,使云层降水或增加降水量,以解除或缓解农田干旱、增加水库灌溉水量或供水能力。‎ 二、非选择题 ‎31.读太阳系模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太阳系的行星中,距离太阳不足1.5亿千米与地球质量大小接近的是_______。(填字母)‎ ‎(2)图中虚线是_______的运行轨道;该天体上一次回归地球是在1986年,它下一次回归将在_______年。‎ ‎(3)图中具有生命存在天体是______(填字母),其自身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_______ 。 ‎ ‎(4)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具有_______性 、其公转轨道还具有_______性和近圆性。‎ ‎【答案】 (1). A (2). 哈雷彗星 (3). 2062 (4). C (5). 适宜的温度 (6). 液态水 (7). 同向 (8). 共面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太阳系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要求熟练掌握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的分布、运转特点和地球的特殊性即可。‎ ‎【详解】(1)在太阳系的行星中,日地距离大约是1.5亿千米,故距离太阳不足1.5亿千米与地球质量大小接近的是金星,即图中的字母A。‎ ‎(2)图中虚线是哈雷彗星的运行轨道,其轨道呈扁长型;哈雷彗星的运行周期为76年,该天体上一次回归地球是在1986年,它下一次回归将在2062年。‎ ‎(3)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具有生命存在的天体是地球,其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有外部条件和自身条件,自身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条件是具有适宜的温度、适合生物生存的大气条件和液态水。 ‎ ‎(4)按运动特征,八大行星绕日公转都是自西向东,具有同向性;其公转轨道几乎在一个平面上,轨道都是近似正圆的椭圆,故有共面性和近圆性。‎ ‎3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 ‎(1)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的______作用和大气的_____作用。‎ ‎(2)A是___________辐射,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的______________吸收,所以______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3)B是________辐射,该辐射对地面有______的作用。‎ ‎【答案】 (1). 吸收 (2). 反射 (3). 地面辐射 (4). 水汽、二氧化碳 (5). 地面 (6). 大气逆辐射 (7). 保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有关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知识点,难度一般。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相关原理即可解答。‎ ‎【详解】(1)大气中的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云层能大量反射太阳辐射,故大气对太阳辐射能削弱作用表现为大气的吸收作用和大气的反射作用。‎ ‎(2)A来自地面,指向大气,故是地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因此经过大气时,几乎全部被大气中水汽、二氧化碳的吸收,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3)B来自大气,指向地面,故是大气逆辐射,该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对地面有保温的作用。‎ ‎33.读“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作用的是_____;属于高温熔化的是_____;属于变质作用的是_____,表示外力作用的是_____。 ‎ ‎(2)A所属的岩石类型是___。‎ ‎【答案】 (1). ⑥ (2). ⑤⑦⑧ (3). ①④ (4). ②③ (5). 岩浆岩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难度一般。熟练掌握三大类岩石和三类岩石之间的转化是解题的关键。解答此题时要注意分析图中箭头的来源和指向。‎ ‎【详解】(1)根据图中所示,⑥由岩浆向外指A,则A为岩浆岩,故⑥属于冷却凝固作用;⑤⑦⑧箭头指向岩浆,则⑤⑦⑧属于高温熔化;①④都指向变质岩,故属于变质作用;B为沉积岩,②③指向B,则表示外力作用。‎ ‎(2)由图中所示,A由岩浆直接转化形成,则所属的岩石类型是岩浆岩。‎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