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6.00 KB
- 2021-09-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三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29讲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考纲解读] 1.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理解并掌握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
考点一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地区差异
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产生
(1)概念
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
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
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
提示: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也往往引发生态破坏。
(2)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
2.环境问题的表现
目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其中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表现尤为突出。
(1)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臭氧层破坏
酸雨
成因
人类大量使用制冷剂、杀虫剂等,使空气中氟氯烃增多
自然:地形、大气运动。人为:燃烧煤和石油排放出大量的SO2、NO等
分布
南极、北极、青藏高原上空
西欧、北美、日本和我国南方
危害
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损害人的免疫力,危及海洋生物
河、湖水酸化——危害生物;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农作物,危害人体健康;酸雨——腐蚀建筑物
对策
禁止或减少氟氯烃的排放,研制新型制冷系统,国际合作
减少人为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的排放,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加强国际合作
(2)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
成因
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破坏,不合理灌溉
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
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危害
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地退化,面积减少
使山区成为荒漠,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积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
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还牧,合理利用水资源,构筑防护林体系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水库和防护林体系
(3)主要的水体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成因
分布
危害
对策
水体富营养化
含N、P的废液大量排入池塘、湖泊、河流
城镇郊区,江河湖海
水中缺氧,使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影响
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使用低残留的化肥、农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经处理后排入江河湖海
赤潮
自然原因:温度高,蒸发量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
人为原因:含N、P的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排入大海
工业、城市集中的沿海
使水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生态失衡,危害水生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渔业生产、水产养殖
(4)资源短缺问题
表现
原因
对策
水资源短缺
水质污染、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及降水少
“开源”“节流”相结合
土地资源短缺
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等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耕地
能源短缺
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资源分布不均
开发利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的分析方法
(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④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⑤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法,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
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
②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4.环境问题表现的地域差异
(1)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①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主要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居住地的过分集中,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②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森林减少、水源枯竭、物种减少等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2)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达国家
以环境污染为主,较发展中国家轻
消耗的资源能源多,排放的污染物多。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利用强大的经济、科技力量进行环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环境状况大为好转
发展中国家
较发达国家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很严重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限于经济技术水平,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提示] 环境问题伴随着人口、资源和发展问题而出现,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本质上讲,环境问题就是发展问题。
[深挖高考命题点]
[问答]黄河入海水量1951年大约为500亿立方米,2010年大约为140亿立方米,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天津卷改编)
(1)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
答案:(1)流域内用水量增加是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的最主要原因。(2)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海水可能倒灌形成咸潮,入侵海岸地带、加剧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三角洲是河水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处沉积而成的,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则挟带的泥沙会相应减少,三角洲扩展速度会减慢。
2016年北京市霾天达到10天,集中在1月~3月和10月~12月。读图,回答1~2题。
1.北京市( )
A.春天多大风,雾霾天气增多
B.夏季降水量大,雾霾天数少
C.燃烧煤炭是最主要的污染源
D.工业发展水平高,污染严重
2.据图信息,北京市治理PM2.5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
A.人工降雨,减少空气中污染物的数量
B.减少煤炭使用量,缩短冬季供暖时间
C.将有污染的工业企业搬迁到周边地区
D.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出行
答案:1.B 2.D 解析:第1题,雾霾主要是大气中尘埃物质多造成的,降水会使尘埃物质随雨水一起降落,故降水多的时期雾霾较少出现。第2题,从图中可看出,除了区域传输外,最主要的来源是机动车,故通过减少机动车出行,能有效减少雾霾天气。
读江南丘陵某农村生活用能构成图及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比例图,回答3~4题。
3.该县农村这种生活用能构成状况可能带来的严重生态问题是( )
A.土地盐碱化 B.水土流失
C.酸雨危害 D.大气污染
4.关于该县农村秸秆利用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利用方式多样化,科学合理
B.主要用于还田,提高土壤肥力
C.直接作为生活燃料,燃烧效率高
D.利用不充分,浪费严重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注意关键信息“江南丘陵”,以及能源主要是秸秆和薪柴,说明植被破坏较严重,则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第4题,右图显示秸秆自然腐烂比例高达20%,说明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考点二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1.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
历史阶段
人类活动
对环境影响
对人地关系认识
人类社会发展早期
极为低下
采集与狩猎
极为有限,被动适应环境
肤浅
农业社会时期
生产力有较大发展
以畜力和金属工具进行农耕
加大,要求改造自然,出现各种环境问题
出现人定胜天的思想观念,进而出现天人相关论和因地制宜思想
2.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
(1)19世纪:地理环境决定论
各地区人类活动的特征取决于所在的地理环境的性质。
(2)20世纪初:可能论
人对环境具有适应与利用的选择能力。
(3)“二战”以后:和谐论(人地协调论)
人类应主动谋求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和谐,使人地之间得到协调发展。
(4)20世纪80年代:可持续发展论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人口、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协调。
[提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实质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环境和自身价值、地位的认知。
[深挖高考命题点]
[填空]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 767米)。(2015·北京卷改编)
如果过度猎狼,将会造成山区生物多样性________,山区的环境承载力________,破坏可持续发展的________原则。
答案:减少 下降 公平 解析:
如果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数量急剧减少,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并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过度猎狼,会导致狼的食物,比如山羊等食草动物数量的增多,而食草动物增多会破坏山区的草场,导致山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继而山区的环境承载力下降;过度猎狼违反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公平性。
下图为某社会发展阶段人地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社会发展阶段( )
A.人们依赖环境,崇拜自然
B.人类试图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C.环境问题主要为局部性的生态破坏
D.人类已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图示生产活动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主要是( )
①植被破坏 ②水土流失 ③酸雨危害 ④环境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图中的生产活动为农业生产,因而该图反映的社会发展阶段是农业文明时期。该时期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在局部地区出现了生态破坏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明确提出的。第2题,农业生产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的破坏,容易导致水土流失。
读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①时期,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主要是( )
A.崇拜 B.依赖
C.征服 D.友好
4.下列图序中,符合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①③② D.②③①
答案:3.C 4.B 解析:第3题,图①时期主要表现为人类社会对自然界的开发,则态度主要是征服。第4题,人地关系演变由开始的崇拜自然、征服自然到后来的人地协调发展。
相关文档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选修Ⅲ旅游2021-09-14127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二2021-09-1318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134页
- 【鲁教版】2019届高考一轮复习地理2021-09-1314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9-1312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135页
- 2020版高考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课时2021-09-13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22021-09-1376页
- 2019届高中新创新一轮复习地理:第52021-09-1332页
-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地理:阶段复习课2021-09-13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