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00 KB
  • 2021-09-17 发布

河北省石家庄市复兴中学2018届高三地理学案:人口合理容量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章第1讲第2课时人口合理容量 ‎ 班级: 姓名: 小组: 第 号 ‎【学习目标】‎ ‎1、能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 ‎2、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重点难点】‎ 重难点:知道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和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考情分析】‎ 此部分可能会以人口坐标图、人口金字塔图、各种人口数据统计表等为载体,考查某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其影响等。‎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并未涉及此部分内容,但在高一的学习时有过了解,能形成一个整体的印象,本节课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进而分析有关地理问题。‎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阅读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P11-15完成自主学习)‎ ‎1.环境人口容量 ‎(1)概念: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_____________。‎ ‎(2)特点:具有临界性、相对性、_______的特点。‎ ‎(3)影响因素:_____是主要制约因素,还有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受教育水平、地区开放程度、生活消费水平等。‎ ‎(4)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介于乐观派和悲观派之间的中间派认为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在______左右。‎ ‎2.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_______的人口数量。‎ ‎(2)特点: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意义:人口的合理容量对制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 小组讨论 ‎ 说出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 小组讨论中遇到的问题 问题探究 ‎1.环境人口容量 ‎(1)制约因素 (2) 特点[来源:]‎ ‎①不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地区某段时期内的最大人口容量的估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资源数量、科技水平、文化、消费水平等要素不断发生变化,所以它具有不确定性。‎ ‎②相对确定性:在一定历史阶段内,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相对不变,它又具有相对确定性。‎ ‎(3)木桶效应与环境人口容量 木桶效应是指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那一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同样,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取决于数量最少的自然资源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也就是说如果用不同指标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所得数值最小的一个,就是该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 ‎2.人口合理容量的特点 ‎(1)临界性 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小于或等于人口合理容量,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表明协调发展将受到破坏。‎ ‎(2)相对性 相同面积的土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下,人口合理容量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地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人口合理容量也是不相同的。‎ ‎(3)警戒性 人口合理容量并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达到的人口数量,相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合理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问题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课堂检测 ‎(2016年上海卷)人口地理研究对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决策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回答下题。‎ 水资源和耕地资源是制约一个地区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根据下表数据,若不考虑其他条件,我国四省中,人口容量最小的省份可能是(  )‎ A .甲省   B.乙省 C.丙省   D.丁省 ‎(上海卷)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能够容纳的享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由于地理位置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图示的四个市的人口容量也不同。据此及右图,完成(1)~(2)题。‎ ‎(1)有人口学家采用下列公式估算理论人口容量,理论人口容量=a×b/c,其中a为耕地面积,b为熟制,c为每年人均粮食消费所需的耕地面积。假设图示四市耕地面积、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均相同,按照该公式估算,四市理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在各种自然资源中,对人口容量影响最为明显的是水资源。据下图判断,四市中人口数量尚未达到人口最大容量的城市代码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课堂小结 参考答案:‎ ‎ 1.C 2.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