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7.00 KB
  • 2021-09-17 发布

2020届《提分教程》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三 环境保护 构建网络 整体认知 考点一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考情报告] 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环境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具体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情境,结合区域位置示意图、统计图表等,侧重考查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其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考查题型为综合题。‎ ‎(2019·全国卷Ⅱ)韩国首尔市的清溪川,历史上是一条著名的河流。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发展,清溪川的水质迅速恶化,后被覆盖为暗河,并在其上兴建了高架道路。2003年当地启动“清溪川复原工程”:恢复自然河道;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建设独立排污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隔离处理;拆除高架道路,兴建各具特色的横跨河道的桥梁。‎ 说明“清溪川复原工程”对改善当地环境的作用。‎ ‎[解题思路] 本题以韩国首尔“清溪川复原工程”为背景,考查工程治理对改善环境的作用。结合材料中的具体措施分别从整体生态、水文(水质)、大气(局地微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 ‎[答案] 恢复自然河道,恢复水生态环境;对污水隔离处理,有利于河流水质改善;恢复自然河道,对局地微气候具有调节作用;河流两岸修建生态公园,能有效吸附灰尘,净化空气;拆除高架,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思维”,掌握“环境污染类”题目的基本思路 ‎1.运用“综合思维”,系统掌握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环境污 染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大气 污染 人为原因:化石燃料的燃烧排放出大量粉尘和酸性气体。自然原因:特定的气象和地形条件会加重大气污染 形成光化学烟雾和酸雨等,危害人畜健康,污染土壤、水体、生物,腐蚀建筑物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新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植树造林、加强绿化,合理布局工业生产等 水污染 大量的工业、农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水中 影响工业生产、人民生活,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影响动植物生长繁殖 保护水源,限制污水排放;建污水处理厂;合理布局工业生产;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固体 废弃物 污染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排放的生活垃圾和工农业生产活动排放的生产垃圾 污染大气、水体、土壤,占用耕地,影响环境卫生,危害人体健康 填埋、焚烧、堆肥,分类处理并回收利用 噪声 污染 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等 干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损伤听力,诱发各种疾病 声源控制,传播途径控制,接受者的防护 海洋 石油 污染 近海石油的开采、加工和运输过程中的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直接导致海洋生物的毛、皮丧失保温性能,或因堵塞呼吸和感觉器官而死亡;油膜覆盖表层海水,阻碍海藻的光合作用;沉降至海底的石油影响海洋底栖动物的生存;石油氧化分解会消耗水中溶解氧,间接危害生物生存;破坏海滨风景,影响海滨美学价值 除控制污染源、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外,可通过围油栏、吸附材料、消油剂等进行处理 ‎2.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对策分析的基本步骤 ‎(1)分析主要的人类活动,找出污染源。‎ ‎(2)分析形成环境污染问题的环境因素,如水体的自净能力、地形的封闭程度、大气的稳定程度、热量条件等。‎ ‎(3)环境污染问题的治理措施 考向 1 美国五大湖—密西西比河流域水污染及其治理 ‎(2019·全国卷Ⅰ)19世纪中期,美国芝加哥市向注入密歇根湖的河流直接排污,严重影响了水质。当地通过修建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原本流入密歇根湖的河流转而注入伊利诺伊河,连通了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两大水系。下图示意运河及水系位置关系。‎ 简述该工程对当时环境的影响。‎ 答案 市区河道和密歇根湖邻近水域污染程度降低,河湖水质得以改善;伊利诺伊河水量增加的同时污染物也增加,污染物还会通过河水和侧渗过程污染周边及下游地区;伊利诺伊河是密西西比河的支流,密西西比河流域南北跨度大,其下游地区与五大湖区地理环境差异巨大,水系连通后两大流域水生生物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解析 由题意可知,修建的人工运河和清淤工程,使城市污水流向了伊利诺伊河,因而会减少流入密歇根湖的污水;但流入伊利诺伊河的污水在增加河流水量的同时,也加大了河流的污染;河流在流动过程中的渗漏会导致周边地区及下游的污染;同时密西西比河与密歇根湖的连通,会引起河流与湖泊中生物的相互干扰,水生生态系统受到影响。‎ 考向 2 珠穆朗玛峰固体垃圾引发的环境问题 ‎(2019·海南高考)近年来,随着攀登珠穆朗玛峰人数增多,产生的废弃物增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世人关注。我国登山管理部门相继提出控制登山人数、成立高山环保基金会、制定登山管理办法等措施,以减少对珠穆朗玛峰地区环境的不利影响。‎ 分析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环境问题的原因。‎ 答案 珠穆朗玛峰地区海拔高,废弃物难以分解,清理废弃物难度大;生态环境脆弱,易退化,难恢复。‎ 解析 珠穆朗玛峰地区废弃物增多易引发废弃物污染及生态退化等环境问题,这和该地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很大关系,在其他地方可以分解的废弃物,在这里却难以分解,废弃物增多使这里更容易引发环境污染问题;这里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人类排放的废弃物破坏了生态之后,生态环境就会很难恢复。‎ 考向 3 黑龙江省三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与大气污染问题 ‎(2019·河南期末)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和PM10是常见的大气污染物。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含硫燃料(如煤和石油)的燃烧、含硫矿石(特别是含硫较多的有色金属矿石)的冶炼及化工、炼油和硫酸厂等的生产过程。氮氧化合物主要来自汽车废气以及煤和石油燃烧产生的废气。PM10可吸入颗粒物通常来自在未铺沥青、水泥的路面上行使的机动车、材料的破碎碾磨处理过程以及被风扬起的尘土。下图为2006~2017年黑龙江省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图。‎ 概括2006~2017年黑龙江省三种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答案 整体呈下降趋势。原因:环境保护整治力度的增加;对化工、炼油等高污染产业的治理,实现达标排放;汽车的品质提高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尾气中的污染物质减少;道路条件的改善,秸秆焚烧现象减少;能源利用率提高,清洁能源比重不断上升。‎ 解析 读图判断污染物浓度的变化趋势。原因从环保整治力度、污染产业的治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交通条件的改善、能源利用等方面分析。‎ 考向 4 土壤污染及其防治 工厂、矿山、垃圾填埋场等由于化学物质的排放和泄漏对环境进而对人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污染场地健康风险评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常州A厂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有机溶剂,下图为该厂污染造成的人群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图。‎ 注:污染羽是指污染物随地下水移动从污染源向周边移动和扩散时所形成的污染区域。‎ 指出A厂土壤污染造成人群健康风险的途径并提出防治对策。‎ 答案 途径:①土壤污染区地表土壤通过皮肤接触影响厂区人群;②‎ 土壤污染区有机污染物通过挥发进入大气,通过呼吸影响厂区人群;③有机污染物由地表土壤污染区经降雨淋滤进入地下水,流入下游水井,影响饮用厂区下游井水的居民。‎ 防治对策:加强污染监测和预报;加强化学物品管理,防止泄漏和人为泼洒;工人应穿工作服,戴手套,避免穿短袖和短裤上班等。‎ 解析 从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角度分析A厂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从加强监测、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及提高防御意识及设施等方面来回答对污染的防治措施。‎ 考点二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生态环境保护 ‎[考情报告] 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区域图、热点生态环境事件(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的破坏)等为背景,或图文结合,侧重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和治理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和综合思维。考查题型为综合题。‎ ‎(2019·全国卷Ⅲ)农用大棚长期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随着使用年限增长,我国北方不少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逐渐显现,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究其原因主要有:灌溉水含盐量高;过量施用化肥等。‎ 提出治理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合理建议。‎ ‎[解题思路] 由材料可知,大棚土壤次生盐渍化的主要原因是灌溉水含盐量高以及化肥的过量使用。灌溉水含盐量高引起的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或者利用雨水淋溶(洗);过度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次生盐渍化的解决措施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使用量。将大棚内的土壤用其他的土壤置换——客土置换,也是解决大棚内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措施之一。‎ ‎[答案] 减少化肥施用量、增施有机肥;利用淡水灌溉淋溶(洗);夏季时去掉棚膜,利用雨水淋溶(洗);客土置换。‎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出发,运用“综合思维”,掌握“生态问题类”题目的基本思路 ‎1.运用“综合思维”,系统掌握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生态环 境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森林 破坏 自然原因:森林火灾、病虫害。人为原因:毁林开荒、乱伐薪柴、商业采伐等 洪水频发、水土流失加剧、土地沙化、河道淤塞、温室效应增强、物种灭绝等 封山育林、采育结合、退耕还林,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草地退化 自然原因:气候异常、降水减少。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农垦 载畜量下降,草地生态环境恶化,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控制人口数量,改善经济结构,退耕还草,舍饲养畜等 续表 生态环 境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境问题 成因 危害 防治措施 湿地 干涸 自然原因: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泊和沼泽。人为原因: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等 气候恶化、水旱灾害加剧、水污染加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加大对湿地保护的宣传力度,加强湿地保护立法和执法,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湿地等 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 生物多样性减少 自然原因:自然灭绝。人为原因:狩猎、污染,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系统的破坏 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限制人类生存和发展机会的选择,甚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 ‎“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 ‎2.分析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时,应遵循的基本步骤 分析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剖析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构建生态环境变迁的因果链→总结与之相关的其他生态环境问题。其中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具体可按以下思路展开。‎ ‎(1)自然原因分析 地形原因(海拔、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封闭状况等)。‎ 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 土壤原因(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 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 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分析 人口增长。‎ 农业结构与生产方式。‎ 能源消费结构与工业生产方式。‎ 生产技术与政策导向。‎ 考向 1 世界种子库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2018·全国卷Ⅰ)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在斯匹次卑尔根岛(位置见下图)一座山体的120米深处,建有世界种子库(通过100米长的隧道进入),存有近100万包人类栽培的主要植物的种子样本,以预防自然灾害、战争、气候变化等因素导致的物种消失风险。该种子库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存种子样本安全达百年以上。‎ 说明世界种子库选址的有利条件,以及在全球变暖趋势下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 答案 有利条件:该岛位于北极圈内(冰原地区),终年严寒、冰冻;处于北冰洋中,人类活动影响小。‎ 可能遭遇的环境风险:随着全球变暖,(在极端高温天气下)该岛上的冰雪(永冻层)融化(融水可能渗入进出种子库的隧道),威胁种子库的安全。‎ 解析 种子库要求保存时间长,受人类干扰少。遇到的环境风险主要考虑气候变化及其影响。‎ 考向 2 人类活动(传统捕鱼)对生物多样性(越冬候鸟)的影响 ‎(2018·全国卷Ⅲ)“洪水一片天,枯水一条线”是鄱阳湖的真实写照。“堑秋湖”是鄱阳湖区一种传统的捕鱼作业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形成一个个碟形湖,以便秋季鄱阳湖退水时截留更多的水和鱼,10月份一些以水生动物为食物的候鸟陆续迁入湖区越冬,渔民也开始在碟形湖放水捕鱼。至次年1月,碟形湖水干鱼尽。3月份候鸟陆续迁离。‎ 分析“堑秋湖”捕鱼模式对鄱阳湖区候鸟越冬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改进建议。‎ 答案 积极影响:扩大了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觅食和栖息的范围。‎ 消极影响:碟形湖水干鱼尽的时间早于候鸟迁离的时间,减少候鸟食物来源和缩小栖息地范围。‎ 改进建议:采用分批次轮流放水,或延长放水时间,或只捕大鱼留下底水和小鱼等方式,以保证候鸟在迁离前有足够食物和栖息地。依法对湖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对渔民为护鸟而产生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解析 据材料可知,“堑秋湖”‎ 捕鱼模式,渔民在湖滩筑堤建成众多的碟形湖,因而会扩大枯水期湖泊面积,有利于扩大候鸟活动的范围;但碟形湖在1月水干鱼尽,而候鸟在3月才开始陆续迁离,因而在冬季后期会缩小候鸟活动的范围。针对消极影响,主要采用合理放水、合理捕鱼、加强管理、增强渔民的保护意识,并对渔民的保护行为给予补偿。‎ 考向 3 生物入侵对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2017·全国卷Ⅰ)干旱区的柽柳为耐旱灌木,侧向枝条多,种子多,不易发生病虫害,移栽易成活。近年来,某东北林区的公路绿化中引种了柽柳,生长良好。然而不久,在公路两侧的天然林中,发现了柽柳幼苗。‎ 分析该林区潜在的柽柳入侵天然林的危害。‎ 答案 柽柳种子多,繁殖快(易扩散),侵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侧向枝条多,妨碍其他乔木幼苗的生长,导致森林结构变化(乔木林向灌木林演化)。破坏食物链,减少植食动物数量。‎ 解析 柽柳耐旱,不易发生病虫害,说明其生存适应能力强。种子多、易成活,说明繁殖力旺盛,能够迅速生长、扩展生存领地。柽柳侧向枝条多,会影响其他乔木树苗对光热资源的获取。久而久之,柽柳不断挤压当地天然植被的生长,导致自然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环境恶化。‎ 考向 4 滨海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2019·北京海淀八模测试卷二)下图为我国滨海湿地利用改造方式示意图。‎ 描述我国向海区域湿地利用特征及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 特征:通过围垦、固化,转变为养殖、盐田等人工湿地和工矿、交通用地;各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相互转换。‎ 影响:破坏原有海洋生态系统,危及生物多样性;容易造成水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加强沉积作用,改变原有的海岸线形态。‎ 解析 读图,从利用类型变化角度说明其利用特征。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态破坏以及海岸线形态的改变等方面。‎ 考点三 从“人地协调观”角度认识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考情报告] 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措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常以区域图、统计图表、景观图、资源利用的热点新闻等为背景,或图文结合,侧重考查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措施;侧重考查考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考查题型为综合题。‎ ‎(2016·全国卷Ⅲ)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解题思路] 衰竭原因可从生存环境恶化,以及人为过度捕捞两个方面分析。保护措施针对原因回答即可;另外,针对生物数量减少,一般都要采取人工孵化、放养幼苗等措施来增加数量。‎ ‎[答案] 原因:过度捕捞;河湖湿地减少;水体污染。 (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措施:禁止过度捕捞,规定休渔期;保护湿地;治理河流污染;人工孵化、放养鱼苗等。‎ 从“人地协调观”出发,运用“综合思维”,掌握“资源利用与保护类”题目的基本思路 ‎1.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掌握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环境问题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不合 理开 发利 用的 主要 表现 滥垦草地、沼泽地,非农业用地面积不断扩大等 滥伐森林,毁林开荒,对野生动物滥捕滥猎 过度抽取地下水,不合理的灌溉等 滥采滥用矿产资源,废弃物处理不当 续表 土地资源 生物资源 水资源 矿产资源 产生 的环 境问 题 土地遭到水蚀、风蚀和沙漠侵吞,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等 森林面积不断减小,许多野生动植物已灭绝或濒临灭绝,不同程度地破坏了陆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土壤次生盐渍化 矿产资源浪费以至枯竭,环境污染 ‎2.结合“区域认知”,运用“综合思维”,系统掌握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的措施 考向 1 矿产资源不合理开发引发的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四川成都七中期末)某煤矿位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南距通天河约3千米。该煤矿因非法盗采严重,已于2014年封停。2017年8月记者报道:数千米长的山谷,两边山体依然遍布着由于露天矿穿孔、爆破和滥挖乱采出现的黑色采坑,山谷遗留的洗煤池中仍有大量水直接通过沟渠排向谷外。上图为该煤矿的洗煤池。‎ 分析该煤矿非法盗采对环境的危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答案 危害:该煤矿位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江河的上游),春、夏季易发洪水,将矿区污水及废渣冲入江河,污染江河源头;矿区废弃矿渣的堆放污染土壤;矿坑祼露,破坏高寒草甸,造成生态恶化;易引发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措施:对矿坑进行回填修复;对洗煤池进行清理,修建排水通道;封育围栏,恢复植被等。‎ 解析 ‎ 煤矿非法盗采对环境的危害,可以从水污染、土壤污染、破坏高寒草甸、造成生态恶化、易引发崩塌、泥石流等方面回答,解决措施可以从回填修复、封育围栏、恢复植被等方面回答。‎ 考向 2 雅加达地面下沉与地下水超采 ‎(2019·考试大纲调研卷九)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位于爪哇岛北部的沿海平原上,人口超过1 000万,城市化问题严重。近年来,其城区地面下沉严重,部分地区年均下沉25 cm,成为世界上地面下沉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分析雅加达地面下沉的原因及危害。‎ 答案 原因:雅加达位于海岛上,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不丰富;为首都城市,人口稠密,水资源短缺,过度开采地下水;地面建筑物增多等。‎ 危害:位于沿海,地面下沉会导致海水倒灌;地面出现裂缝,地基不稳,建筑物不牢固;洪涝灾害增多等。(两点即可)‎ 解析 结合材料可知,雅加达位于海岛上,地面储水条件差,淡水资源不丰富;为首都城市,人口密集,对水资源需求量多,导致人们过度开采地下水;人口增多,导致地面建筑增多,增加了地面的压力。雅加达位于沿海,地面下沉会导致海水倒灌;出现地裂缝,使地面建筑物不牢固;地势低洼,会使洪涝灾害增多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