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36.33 KB
  • 2021-09-17 发布

2019届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件: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共50张PPT)

  • 5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考情精解读 目录 CONTENTS 考点 1  区域农业发展 考点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A. 考点帮 · 知识全通关 答题模板 模板 区域农业发展的答题模板 B. 方法帮 · 素养大提升 考向 通过中外合作的背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 C. 考法帮 · 考向全扫描 考情精解读 考纲要求 命题规律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考纲要求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 ,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 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命题规律 核心考点 考题取样 考向必究 区域农业发展 2017 全国 Ⅰ,36 通过中外合作的背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区域农业发展和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高考中的重要考点 , 区域农业发展的考查主要以某区域农业发展为背景 , 考查该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考查主要以某区域工业化、城市化为背景 , 考查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条件、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 这类试题紧跟社会经济发展 , 体现时代性与探究性。 命题分析预测 知识体系构建 A. 考点帮 · 知识全通关 考点 1  区域农业发展 考点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 优势区位 考点 1  区域农业发展 地理条件 特征 影响 自然条件 气候 条件 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 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 水热条件基本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 ; 农作物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地形 条件 平原、山地、高原相对完整。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条件 ; 东北林区为我国三大林区之首 ; 东北平原居我国三大平原之首 ; 西部高原地势平坦 , 降水较多 , 是优质草原牧场。 土壤 条件 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 , 土层深厚 , 有机质含量高。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 , 使东北地区粮食单产较高 , 是东北地区成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的条件之一。 地理条件 特征 影响 社会 经济 条件 工业基地 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提供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 工业对原料的需求 , 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交通发达 , 对外联系方便。 为发展商品农业提供了必要条件 , 有利于发展外向型农业。 开发晚 , 人口密度小。 人均耕地多 , 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 , 并且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 续表 ] 思维拓展 我国特色农业   一个地区特色农业的发展 , 要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 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 角洲 出口创 汇农业 水热充足 , 自然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 , 市场广阔 ; 水、陆、空交通便利 ; 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 的棉花生 产基地 光照充足 , 土地资源丰富 , 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 ; 市场对长绒棉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 经济作物 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 , 热量和降水丰富 , 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 , 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 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2.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建设 (1) 建设商品粮基地的优势条件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2)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作物及其分布区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作物 分布区 粮 食 作 物 细粮 作物 水稻 东部山区的山间河谷盆地及辽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区。 小麦 生长季较短的北部地区 ,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最为集中。 杂粮 作物 玉米 分布普遍 , 中部松辽平原最为集中 , 是我国的 “ 玉米带 ” 。 谷子 分布普遍 , 比较干旱的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大。 高粱 辽河平原为主产区。 经济 作物 大豆 平原地区最多 , 北部多于南部。 甜菜 主要在松嫩平原 , 其次在三江平原。 亚麻 黑龙江省产量最多 , 主要在哈尔滨附近。 (3) 东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与表现 目前 , 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比较稳定的商品粮基地 , 且具有大规模专业化生产的突出特点。 3.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方向 (1) 东北地区农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问题 成因 对策 耕地 农业生产比较粗放 , 耕地破坏严重 , 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次生盐碱化。 人口剧增 , 土地利用不合理。  ① 保持水土 , 黑土培肥 ; 以营林为主 , 合理采伐 , 建设自然保护区 ; 建立湿地保护区 , 恢复退化的湿地。 ②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③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 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等。 林地、 草地 林地、草地的比重下降 , 草场退化 , 资源利用失调。 沼泽地 开垦沼泽地 , 破坏湿地环境。 其他 环境污染严重、自然灾害频繁。 市场 农产品质量和品种不适应市场要求。 质量低、 成本高。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2) 东北地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区域 发展方向 发展重点 平原区 面向国内市场 , 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 ; 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 ;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延长产业链条 ; 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西部 草原区 围绕生态建设和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 , 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加强人工草地建设 , 发展草业经济 ; 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实施 , 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山区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 , 半山区实现 “ 立体农业 ”, 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色产品配套加工业。 以特色经济作物为主 , 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及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思维拓展 我国的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 (1) 我国的粮食问题 ① 受自然条件影响 , 粮食总产量不稳定。 ② 受社会经济影响 , 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 人口规模大 , 人均粮食占有量低 ; 受世界粮食价格影响较大。 (2) 解决途径 ① 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 切实保护耕地 ;② 科学种田 , 通过改造中、低产田 , 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质量 ;③ 在确保粮食供求 “ 基本平衡 ” 的同时 , 积极开展多种经营 , 调整农作物品种和农业结构 , 一方面满足人民生活丰富多样的需求 , 另一方面使广大农民的收入真正得以提高。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1.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 来城市化 , 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考点 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2.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与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 , 有着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 :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国际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契机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 ,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 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工业比重下降 ,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比重上升 , 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出路 ( 即进行产业转移 ) 。 国内 背景 对外开放政策 先机 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 , 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地理 条件 良好区位 内因 位于东南沿海 , 毗邻港澳 , 有利于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 , 接受产业转移 , 参与国际分工。 侨乡之一 基础 与港澳同胞、华侨、华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和亲密的血缘关系 , 有利于招商引资。 人口与城市 人口稠密 , 城市密集。 3.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推进过程中两个阶段的比较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1990 年 1990 年以后 问题 ① 原有工业基础薄弱 ;② 矿产资源贫乏。 ① 政策优势不明显 ( 全国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 );② 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 ( 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 。 优势 ① 劳动力资源丰富 ;② 政策优势 ;③ 侨乡优势 ;④ 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①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 ;② 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主导 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 ,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业等。 高新技术产业 ,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①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 外商出于风险考虑 , 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②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①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 , 投资规模扩大 ;② 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 续表 ]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影响 ① 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 , 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 , 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② 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 , 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 :① 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 , 使城镇数量猛增 , 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 ;② 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 , 两方面综合的结果 , 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 , 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 续表 ] 4. 问题与对策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措施 产业升级 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 , 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 珠江三角洲由于南岭的阻隔 , 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 , 影响产业升级。 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 ,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 重视科技、人才的引进 ; 推进 “ 泛珠三角 ” 的区域合作。 城市基础设 施亟待完善 城市规模急剧膨胀与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严重滞后不相适应 ,“ 城中村 ” 现象普遍。 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 ,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工业、城市建设占用的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多 , 大量占用耕地。 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 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主要问题 产生的原因 解决措施 珠江水质 恶化 工业废水和污水直接排放。 提高污水处理率 , 实行达标排放。 酸雨危害 严重 火电厂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 大力推广洁净煤燃烧技术 ; 发展核电等新能源 ; 节约用电 , 提高能源利用率。 城市固体废 弃物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 , 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 提高城市固体废弃物的处理率。 [ 续表 ] 规律总结 经济发达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分析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 带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 ,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 应采取以下措施 : (1) 做好区域规划 , 合理布局城镇 ,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发展模式。 (2) 搞好城镇规划 , 防止城市过度膨胀 , 使人口、生产规模与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 治理环境污染 , 保护生态环境。 (4) 优化产业结构 , 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业 ,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B. 方法帮 · 素养大提升 答题模板 模板 区域农业发展的答题模板 1. 分析区域农业发展的一般步骤 先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 , 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 然后根据区域内部差异 , 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 步骤如下 : 模板 区域农业发展的答题模板 2. 农业生产条件分析思路 首先 , 分析自然条件。自然条件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和灌溉水源等方面 , 主要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 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照、水源、土壤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 所以做题时要注重对材料中农作物生长习性等信息的提取。 其次 , 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在社会经济条件中 , 历史、劳动力往往成为传统农业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条件 , 对农业发展方向有着深刻的影响 ; 科学技术、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往往是现代农业的主要条件 , 在某些区域有时还起到主导作用。 最后 , 区别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和限制性因素。主导因素 , 指影响某种农业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 , 也就是说 , 没有这种因素 , 就不会有该种农业在该区域分布的可能。限制性因素往往是一个区域自然条件中存在的不利方面 , 如西北地区的干旱 , 黄淮海平原的风沙、盐碱、旱涝等都是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当然 , 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自然区位优势比较明显 , 特别是某些特色农产品更是优质产品 , 其限制性因素往往是社会经济因素 , 如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等。 3. 农业生产特点分析思路 农业生产特点分析是建立在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区域农业生产产生的长久影响上的。例如 , 季风水田农业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和地势较低的地形条件 , 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和较丰富的种植经验 , 但是人口多 ,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粮食需求量大 , 因此水稻的生产特点是单产高。 4. 农业生产存在问题分析思路 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往往与人口增长过快、农业压力增大有关。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 一是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产生的生态方面的问题 , 如土壤盐碱化、沙化等 ; 二是人类为追求农业生产的高利润 , 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 , 造成土壤环境的污染和农产品的污染。 5.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分析 针对商品农业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 今后商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调整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① 在稳步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 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业 , 因地制宜 , 根据市场需求 , 对各种作物进行合理布局 ;②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 , 大力发展加工业 , 提高农业效益 ;③ 调整农村经济结构 , 根据各地情况 , 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 为农民增收 , 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问题。 (2) 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① 加强以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建设 ;② 促进基地与龙头企业共同发展 ;③ 健全和完善农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① 加强治涝和灌溉工程建设 , 提高防洪和抵御旱灾的能力 , 实现旱涝保丰收 ;② 加大中、低产田治理力度 , 合理用肥 , 加快水土流失耕地的治理 ;③ 加强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农畜产品加工和市场建设 , 延长农业产业链 , 提高效益 , 吸纳更多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 (4) 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依靠科学技术 ,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 科学种田 , 科技兴农 , 如改良耕作制度、培育良种等。 (5)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 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一系列措施 , 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盐碱化以及林木的乱砍滥伐等 ,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良的生态环境。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示例 1   [2017 全国卷 Ⅲ]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要求。   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 ( 位置见图 a) 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 1956 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 , 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1971 年引入滴灌技术 , 日光温室 ( 不需人工增温 ) 快速普及 , 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 , 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 , 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 , 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图 b 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图 a 图 b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1) 从气候角度分析甲地普及日光温室的原因。 (2) 分析 20 世纪 70—80 年代甲地温室生产的农产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的优势条件。 (3) 分析甲地温室农业集群式发展对提高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作用。 (4) 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 ? 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答题思维 (1) (2)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3) (4)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 地处地中海沿岸 , 冬季温和 ( 最冷月最低气温为 8 ℃ 左右 ), 日光温室可满足蔬菜、瓜果生长需要 ; 当地干旱少雨 , 日光温室可减少蒸发 ,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2) 蔬菜、瓜果成熟早 , 可反季节供应 ; 冬季气候温和 , 温室设备简单 , 不需要加温 , 生产成本低 ; 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 (3) 有利于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 保持产品质量优势 ; 能及时维护、更新各种设施、设备 , 保证生产的稳定和供应的连续 ; 完善的销售网络与现代物流业 , 能将农产品快速运达市场。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4) 赞同理由 : 当地气候条件适合 , 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 , 有一定发展空间 ; 经济效益高 , 增加就业 , 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 : 沿海平原土地有限 , 地表水资源缺乏 , 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 ; 过度开采地下水 , 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答题反思 第 (1) 题 , 一定要注意设问中的限定词 ( 从气候角度 ), 在限定范围内进行分析。第 (3) 题 , 必须依据信息 “ 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 ” 分析 , 才能从连续性、产品的数量和品质以及销售运输三个方面准确作答。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C. 考法帮 · 考向全扫描 考向 通过中外合作的背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是高考的必考内容 , 侧重考查区域农业发展 , 强调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发展方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的分析。题型以非选择题为主 , 立足于小尺度区域 , 遵循认知规律 , 分层次设问 , 紧扣区域可持续发展主题 , 考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 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能力。 考情揭秘 示例 2     [2017 全国卷 Ⅰ]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要求。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 , 耐海水腐蚀 , 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 , 被称为 “ 剑麻王国 ” 。自 1999 年 , 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 ( 位置见下图 ) 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 , 并建设配套加工厂 , 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 1 000 多公顷 , 雇佣当地长期和临时工超过 1 000 人 , 预计 2020 年种植面积达 3 000 公顷 , 年产剑麻纤维 1 万吨。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考向 通过中外合作的背景分析区域农业发展 (1) 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 , 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 (2) 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 , 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 (3) 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 (4) 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命题立意   本题以 “ 一带一路 ” 倡议下中外合作为背景 , 分析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区域农业发展的影响等内容 , 考查考生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 , 体现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答题思维 (2) (1)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3) (4)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 剑麻纤维生产 : 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 , 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 , 产量低 ; 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 , 气候季节差异大 , 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 : 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 , 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 离沿海 ( 首都、港口 ) 较近 , 临铁路 ( 便于剑麻纤维运输 ), 临河流。   (3) 在热带气候条件下 , 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 , 影响纤维质量。 (4) 增加就业 , 增加税收 , 促进基础 ( 民生 ) 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 大多数考生在解答第 (3) 题时可能无从下手 , 该题实际上是考查考生的地理实践力 , 即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分析问题的能力。剑麻需要 “ 及时 ” 加工 , 说明存放时间长会出现问题 , 迁移生活中的水果、食物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变质的经验 , 结合基洛萨当地的气候条件即可得到答案。 答题反思 地理 第十七单元 区域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