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3 M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二 主要环境问题与生态脆弱区
[
明确选考要求
]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1.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
合格考
1.1
举例说出生活中常见的环境问题
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
1.2
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1.3
运用资料,说出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并解释其缘由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内容标准
学业
质量
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2.
以某生态脆弱区为例,说明该类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以及综合治理措施
等级考
2.1
结合资料,说出生态脆弱区的基本含义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2.2
结合实例,说明某生态脆弱区主要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分析该环境与发展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探究综合治理该生态脆弱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具体措施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
2.3
归纳分析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内容标准
学业质量水平
教学内容建议
核心素养要求
命题调研报告
1.
命题规律:试题材料多以区域某地物的结构图、区域图或区域简图的形式呈现相关信息,信息的呈现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其设问多是以原因或措施类为主,其中原因考查多是选择题的形式,而措施类考查多是非选择题的形式。
2.
命题趋势:新课标提出
“
生态脆弱区
”
这一新概念,今后命题可能以某生态脆弱区为背景,如东北林草交错生态脆弱区、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三江源生态保护区等,考查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成因、危害和治理。
3.
备考建议:学习本专题内容应紧紧抓住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维度,紧紧联系区域地理环境中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和特点,从人类活动的方式和规模角度进行思考,并对相关人类活动进行恰当评价。
[
构建知识体系
]
[
典题领悟
]
【典例
1
】
(2019·
全国卷
Ⅲ
,
1
~
2)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
(1)
~
(2)
题。
考点一 旅游资源及其综合评价
(1)
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
(
)
A.
废料
B.
原料
C.
能源
D.
产品
(2)
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
的
是
(
)
A.
废渣
→
生产沼气
→
沼气发电
B.
工业油脂
→
提取生物油脂
→
有机渣
C.
有机渣
→
生产沼气
→
废渣
D.
生产沼气
→
有机渣
→
提取生物油脂
解析
第
(1)
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产沼气等,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
(2)
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
答案
(1)B
(2)C
人地协调观
考查对厨余垃圾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体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和谐统一
综合思维
根据框图内容推断地理事物的流程
1.
(2018·
天津文综,
7)
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
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
解析
共享单车制造和消费者使用这一过程,不能体现废弃物资源化和资源减量化,故不属于循环经济,
B
项符合题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稻田的杂草和虫类可以作为鱼的饵料,而鱼的排泄物可以为水稻生长提供养分,可以减少人工饲料添加和化肥的施用量,属生态农业;城市垃圾用于发电,残余粉灰用于制造砖材,可以减少污染物排放,创造新的产值,属于清洁生产;海水发电过程中利用废热水进行制盐,不仅减少了废热水的排放,还可以产生盐、淡水等新的产品,也属于清洁生产,三者均是循环经济,
A
、
C
、
D
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B
[
通关攻
略
]
1.
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步骤
首先
明确题目中涉及的环境问题的类型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
)
,其次判断是哪一类污染
(
大气污染、水污染等
)
或哪一类生态破坏
(
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
或哪一类资源短缺
(
水资源、能源等
)
,再结合题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危害及解决措施。
2.
环境问题类试题答题模式
考查角度
解答的基本思路
类型、表现与分布
从题目所给图、表、文字等资料中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其表现特征和分布如何等,如水土流失问题在我国的典型分布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成因分析
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如水土流失的原因:
(1)
自然原因:
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
②
地表植被稀少;
③
(
黄土
)
土质疏松。
(2)
人为原因:
①
植被的破坏;
②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③
开矿
后果与
危害
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如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土壤破坏,土质下降,诱发多种自然灾害
解决措施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如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①
压缩农业用地,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
②
小流域综合治理;
③
矿渣回填,矿区复垦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结合图文资料考查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
马尔代夫是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著名岛国。
2014
年
12
月
4
日,马累海水淡化厂设备损毁导致该岛淡水供应中断。应马尔代夫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及时向其提供了饮用水等物资和资金援助。下图是马尔代夫部分区域示意图。
读图,回答
(1)
~
(2)
题。
(1)
马尔代夫水资源总量较少的原因是
(
)
A.
年降水量小
B.
地表径流量小
C.
人口稠密
D.
地势起伏大
(2)
该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有
(
)
①
水土流失
②
雾霾严重
③
珊瑚退化
④
海平面上升
A.①② B.①④
C
.②③ D.③④
解析
第
(1)
题,水资源的丰歉程度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马尔代夫国土面积极其狭小,地表径流量小,所以水资源十分短缺。第
(2)
题,马尔代夫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不易产生水土流失;该国大气对流运动旺盛,且旅游业是支柱产业,环境污染少,基本无雾霾;该国主要由众多珊瑚岛组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珊瑚退化成为该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使该国面临被淹没的威胁。
答案
(1)B
(2)D
考法二 结合三角形统计图考查可持续发展
2.
(2017·
江苏地理,
23
~
24)
下图为
“
2012
年山东半岛部分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的三角形统计图
”
。
读图回答
(1)
~
(2)
题。
(
多选
)
(1)
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两个城市为
(
)
A.
日照市
B
.
潍坊市
C.
青岛市
D
.
威海市
(2)
与
N
类城市相比,
M
类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
表
现
为
(
)
A.
单位
GDP
消耗大
B
.
城市调控能力好
C.
单位
GDP
污染小
D
.
城市发展水平低
解析
第
(1)
题,可持续发展水平较好的特征为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
—
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威海市和青岛市符合此特征,故选
CD
。第
(2)
题,与
N
类城市相比,
M
类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指数高,环境污染程度指数低,资源
—
能源状态恶化指数低,说明
M
类城市单位
GDP
污染小,单位
GDP
能耗小,城市调控能力好,城市发展水平高,故选
BC
。
答案
(1)CD
(2)BC
[
典题领悟
]
【典例
2
】
(2019·
江苏地理,
17
~
18)
下图为
“
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
”
。
读图回答
(1)
~
(2)
题。
考点二 水土流失区与荒漠化地区
(1)
与多年平均输沙量相比,
1987
~
2015
年潼关站输沙量
急
剧
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其以上流域
(
)
①
引水灌溉,减少泥沙下泄
②
削山平地,减小坡面径流
③
保持水土,减少泥沙流失
④
气候变暖,降低暴雨强度
A.①② B.①③
C
.②④ D.③④
(2)2016
年以后,黄河下游输沙量较中游明显减少的
主要
影响因素
是
(
)
A.
地形起伏
B.
流域
面积
C
.
兴修水库
D.
水土保持
解析
第
(1)
题,黄河干流流域内山地少,
②
错误;气候变暖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不可能在
1987
~
2015
年变化很大,故
④
错误。
B
选项正确。第
(2)
题,从年输沙量比较图中可明显看出,从三门峡站到小浪底站
2016
年输沙量变化非常明显,黄河小浪底站向下游输沙量都比较小,而且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小浪底工程的蓄水拦沙作用,故
C
选项正确。
答案
(1)B
(2)C
人地协调观
考查黄河干流输沙量变化及成因,体现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综合思维
从时间、空间综合角度分析黄河输沙量变化的原因
区域认知
从区域视角分析黄河中游和下游干流输沙量的差异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有广泛风沙堆积
(
下图
)
。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形成的河口三角洲
沉
积
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
主
要
为西北风,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青海湖湖岸
地
区
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可发生明显改变。近年来
,
青海湖
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
威
胁
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
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2)
分析该地区新月形沙丘在不同季节坡向发生明显改变的原因。
(3)
青海省湖滨风沙入湖现象严重。分析海晏湾西侧的沙堤的成因。
(4)
分析青海湖周边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人为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
解析
第
(1)
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形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由于该地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并沉积,同时,由于东岸分布有山脉,因此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停落,进而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而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第
(2)
题,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同时,夏季能受到东南季风的影响,因此,冬季西北风强劲时,新月形沙丘向东南移动,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受
“
狭管效应
”
的影响,风力增强,从而使新月形沙丘向西北移动,从而导致沙丘的坡向随季节发生改变。第
(3)
题,主要从沙源、动力等方面进行分析。第
(4)
题,原因从人类过度的经济行为分析,措施从工程、生物措施等方面回答。
答案
(1)
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
(
沉积
)
。东岸湖滩的风沙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侧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2)
冬季西北风强劲,夏季东南风沿河谷侵入,风力增强使沙丘坡向改变。
(3)
西北风携带泥沙沉积在湖底和湖东,西北风和自西向东注入湖泊的河流驱动湖水向东运动,在湖流
(
或湖浪
)
动力作用下,湖底泥沙向东推移到湖岸,水下沙堤不断增高,青海湖水位下降,最终沙堤出露水面。
(4)
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植被破坏,工程建设,修路。
措施:工程固沙或建设沙障;生物措施
(
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
)
。
[
通关攻
略
]
1
.
水土流失
(
1)
水土流失成因分析
影响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自然
原因
气候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地形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在一定范围内,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植被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土壤
与土质的疏密程度有关。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严重
影响因素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人为
原因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过度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滥挖窑洞
开矿、挖窑洞,破坏了植被,使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和触发机制
战乱
和
营造
宫殿
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滥用土地
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2)
水土流失的危害
从表面上看,水土流失表现为土壤侵蚀,但水土流失过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统一变化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①
治理水土流失,应以人类活动为着眼点,努力控制人类破坏的部分,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为主。如图所示:
②
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措施
2.
土地荒漠化
(
1)
判断一个地区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荒漠化的方法
一
看位置,经纬度位置在四个沙漠带中。
二
看年降水量,年降水小于
400 mm
的地区易发生荒漠化。
三
看土地覆被和利用类型,土地覆被类型以沙地为主的地区,土地利用中草地减少、耕地增多等可引起荒漠化。
四
看地形,地形崎岖,若植被破坏,易造成水土流失,形成
“
石漠化
”
。
(
2)
人为因素造成的荒漠化
形成
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害
过度
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被,易造成风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
从事农业
(
种植业
)
生产
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下游水源短缺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3)
我国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具体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要点如下图所示: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考查
“
生态裂谷
”
形成过程和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1.
(2015·
山东文综,
5
~
6)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
“
生态裂谷
”
。下图为
“
生态裂谷
”
分布示意图。
完成
(1)
~
(2)
题。
(1)“
生态裂谷
”
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
A.
自然植被改善
B.
风力侵蚀减弱
C.
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
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
生态裂谷
”
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
应
该
(
)
A.
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
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
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
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
第
(1)
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
C
项。第
(2)
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
D
正确;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植树造林,
A
错误;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
B
错;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
C
错。
答案
(1)C
(2)D
考法二 结合图文资料考查水土流失治理
2.
在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沟,可以拦截坡地上游降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水平沟的设计和修筑需依据坡面坡度、土层厚度、土质和雨量而定。如图为某地水平沟景观。
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在陡坡、雨量大的坡地修筑水平沟时,应使
(
)
A.
沟距大、沟深而窄
B.
沟距小、沟深而窄
C.
沟距大、沟宽而浅
D.
沟距小、沟宽而浅
(2)
在每一条水平沟内,每隔
5
~
10
米,会留一道
高
度
为沟深
1/2
~
1/3
的土挡,其主要目的是
(
)
A.
减少沟内水的流动
B.
增加沟埂的稳定性
C.
减少修筑的工程量
D.
方便沟谷上下通行
解析
第
(1)
题,由材料可知修建水平沟的作用是削减地表径流,通过多个水平沟分散地表径流,从而降低流速和流量,增加下渗,进而减少流水侵蚀作用,保护水土。坡度越陡的地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水平沟用以削减地表径流,即缩小沟距;水平沟越深蓄水能力越强,坡度越陡,水平沟应修建的越深,水平沟越宽越不利于降低流速,削减径流,故
B
正确。第
(2)
题,由材料可知水平沟的作用是减弱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流水侵蚀作用,水平沟内修建土挡
(
沟深
1/2
~
1/3)
进一步减弱了水流的速度,增加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流水侵蚀作用;土挡位于沟内且低于沟深,对于沟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在埂上植树种草提高稳定性,故
B
错;修建土挡增加了工程量,故
C
错误;沟谷为沿等高线修建,主要减少水流的上下通行,故
D
错误,所以
A
正确。
答案
(1)B
(2)A
[
典题领悟
]
【典例
3
】
(2019·
全国卷
Ⅲ
)
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
(
积雪期超过一年
)
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
(1)
~
(3)
题。
(
1)
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
A
.
气温升高
B.
气温降低
C
.
降水增多
D.
降水减少
考点三 森林破坏区与湿地保护区
(2)
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
A.
洪水暴涨
B.
退耕还湿
C.
地面沉降
D.
冻土融化
(3)
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
A.
林地
B.
湿地
C.
草地
D.
寒漠
解析
第
(1)
题,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主要是因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融化,水分在洼地处积累,形成湿地,
A
对;气温降低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
B
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降水以降雪为主,降水增多不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减少,
C
错;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D
错。第
(2)
题,洪水暴涨只能形成暂时的积水,
A
错;由材料
“
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
可知增加的湿地面积主要来自草地,故
B
错;地面沉降与湿地的形成关系较小,
C
错;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温低,有多年冻土层和越年积雪分布。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导致积雪融水增多和表层冻土融化,为湿地形成提供了水源,且下层冻土不利于水分的下渗,易在洼地形成湿地,
D
对。第
(3)
题,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地处内陆,降水量少。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土壤水分条件变差
,
不再适宜发展种植业,更不会转化成对水分需求较多的林地和湿地,
A
、
B
错;气温升高,蒸发加剧会使对水分需求较多的耕地转化成对水分需求相对较少的草地,
C
正确;气温升高,不会使耕地转化成寒漠,
D
错。
答案
(1)A
(2)D
(3)C
人地协调观
考查气候变化对土地的影响,体现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综合思维
从地理要素综合的角度认识气候变化对西伯利亚地区其他要素的影响
区域认知
根据文字材料进行区域定位,认识西伯利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
图示意亚马孙河流域,该流域分布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据统计,
50%
的大气水来自雨林自身。近几十年来,当地为了发展经济,大规模开发该流域,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消失殆尽。
(1)
分析亚马孙流域
50%
的大气水来自雨林的原因。
(2)
推测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对
①②
两地径流量变化大小的影响,并分析原因。
(3)
指出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
解析
(1)
回答亚马孙流域
50%
的大气水来自雨林的原因应结合当地雨林的分布以及雨林对大气中水汽的影响、所在区域降水条件等方面。
(2)
如果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
①
地位于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大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
①
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②
地位于入海口,形成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
②
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径流量变化更大。
(3)
保护亚马孙流域热带雨林的可行性措施从合理采、育,并加以保护及以国际合作等方面回答。
答案
(1)
亚马孙流域雨林面积大,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地处赤道地区,气温高、蒸发旺盛;生物循环旺盛,蒸腾作用强。
(2)
影响:与
①
地相比,
②
地径流量变化更大。
原因:与
①
地相比,
②
地位于亚马孙河入海口,其降水水汽主要来自海洋,降水受雨林减少较小;
②
地流域面积较大,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强。
或答与
②
地相比,
①
地位于亚马孙流域西部山区,形成降水的水汽很大一部分来自雨林本身,雨林面积大规模减少导致降水量减少;
①
地流域面积较小,对径流量的调节作用更弱。
(3)
对雨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提供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雨林的保护;建立国际基金。
[
通关攻略
]
1.
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山地丘陵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岸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交通道路两侧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减弱噪声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2.
森林的生态效益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3.
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
湿地的形成一般着重分析降水量
(
水位季节变化
)
、蒸发量、下渗量、排泄能力、水网密度等要素。
例如
,三江平原地区沼泽地形成的主要原因:气候湿润,降水较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冻土发育,不易下渗。
青藏高原
湿地的成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冰川积雪融水较多;低洼地易积水;地下冻土层厚,不易下渗。
长江
中下游平原湿地的成因:降水丰富;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洪水易泛滥,排水不畅。
4.
不同类型湖泊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湖泊
作为一项重要的湿地资源,由于所处区域特征不同,外流湖与内流湖面积萎缩的原因及危害也各不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
1)
外流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
以洞庭湖为例
)
(2)
内陆湖萎缩的原因及危害
(
以咸海为例
)
[
过关
演练
]
考法一 结合内流湖考查湿地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措施
1.
(2015·
天津文综,
8
~
9)
艾比湖是准噶尔盆地最大的咸水湖,湖水较浅。湖中有鱼类、芦苇等动植物资源,芦苇对湖水有净化作用。近几十年,艾比湖流域新增了大量耕地、灌渠,湖面缩小了
1/2
,芦苇大量枯萎。
读材料,回答
(1)
~
(2)
题。
(
1)
结合材料信息推测,艾比湖面积的缩小会使
(
)
A
.
湖水的含盐量减小
B.
湖中鱼类密度增大
C
.
湖泊自净能力减弱
D.
湖水蒸发总量增大
(2)
为防止艾比湖继续萎缩,在该湖流域应采取的措施是
(
)
A.
修建水库 调节径流
B
.
退耕还草 保护水源
C.
退耕还湖 水产养殖
D
.
种植芦苇 改善水质
解析
第
(1)
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艾比湖面积缩小,湖水蒸发总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水的含盐量增加,大量鱼类可能死亡,鱼类密度会减小,故选项
A
、
B
、
D
错误。湖泊面积缩小,湖水总量减少,湖泊的自净能力减弱,选项
C
正确。第
(2)
题,考查内陆湖泊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艾比湖面积缩小主要是由于耕地、灌渠增加,大量截留入湖河流水量造成的。防止艾比湖面积萎缩的主要措施是退耕还草、保护水源。选项
B
正确。
答案
(1)C
(2)B
考法二 结合人工造林考查森林的效益和影响
2.
(2018·
江苏地理,
23
~
24)
“
十二五
”
期间,江苏省累计造林
31.5
万公顷。江苏省人工造林主要有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下表为
“‘
十二五
’
期间江苏省造林类型结构表
”
。
据此回答
(1)
~
(2)
题。
(
双选
)
类型
面积比重
(%)
2011
年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杨树林
25.0
18.7
18.5
15.6
13.7
杂阔林
44.7
48.4
52.6
53.6
55.8
经济林
20.6
21.5
21.9
22.7
23.4
其他
9.7
11.4
7.0
8.1
7.1
(1)“
十二五
”
期间江苏省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是
(
)
A.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B.
提高造林存活率
C.
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D.
提高林地生产力
(2)“
十二五
”
期间江苏省造林结构的变化可能导致
(
)
A.
生物多样性增加
B.
森林覆盖率降低
C.
果品供应能力下降
D.
木材供需缺口加大
解析
第
(1)
题,由文字材料可知,杨树林以用材为主,杂阔林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经济林以果品生产为主;从表格中可明显看出
“
十二五
”
期间江苏省人工造林面积比重最大的是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因此,林业发展战略的核心目标应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获取产品,提高林地生产力,故
A
、
C
选项正确,
D
选项错误。江苏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水热条件较好,造林存活率高,且从材料中看不出造林存活率低的问题,故
B
选项错误。第
(2)
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以果品生产为主的经济林面积逐渐增加,果品供应能力有所增强,故
C
选项错误。造林结构发生变化,并不意味着造林面积减少、森林覆盖率降低,故
B
选项错误。以用材为主的杨树林面积比重降低,可能导致木材供需缺口加大;以防护和绿化功能为主的杂阔林面积比重增大,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增加,故
A
、
D
选项正确。
答案
(1)AC
(2)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