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9 MB
  • 2021-09-17 发布

2020届高中地理一轮全程训练计划: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课练作业9(人教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练9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小题狂练⑨‎ ‎[2019·清华大学测试]行道树是指种在道路两旁及分车带,给车辆和行人遮阴并构成街景的树种。右图为一摄影爱好者在我国北方某城市朝正西方向拍摄到的道路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行道树落叶有明显的时间差异,且空间上间隔分布明显,原因是(  )‎ A.落叶较晚的树所处土层较厚 B.落叶较晚的树附近水分较好 C.树种不同,对环境适应有差异 D.周围路灯照射,光照时间较长 答案:D 解析:图中小范围内土层、水分等差异小,对树叶落叶时间差异影响小,AB错误;图中显示,该道路两侧的树种相同,C错误;图中靠近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晚,远离路灯的行道树落叶较早,各棵行道树接受光照的时间不同,造成其生长状况略有差异,D正确。‎ ‎2.该地区行道树以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为主,这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可变性 答案:A 解析:我国北方为温带季风气候,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且降水相对较少,因此适宜种植耐旱、耐寒的法国梧桐,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019·清远模拟]下图为纳木错位置示意图。近年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2001~2009年湖面扩张超过50平方千米。读图,完成3~4题。‎ ‎3.纳木错面积不断扩张,其根本原因是(  )‎ A.降水增多 B.生产、生活用水减少 C.全球气候变暖 D.湖泊下陷 答案:C 解析:近几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增强,导致青藏高原冰雪融化,大量冰雪融水汇入纳木错,使湖泊面积变大。‎ ‎4.自然界中某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各个要素的变化,例如青藏高原积雪面积减小,会引起该地域自然环境的连锁变化。这种变化包括(  )‎ ‎①地表温度年变化增大 ②风化加速导致岩崩现象加剧 ‎③羊八井地热温度升高 ④山地针叶林带海拔降低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D 解析:积雪面积减小,使岩体裸露,而岩体的比热容远小于积雪,因而导致地表夏季温度升高,冬季温度降低,致使年温差增大,年温差的增大又加剧了岩石的风化作用,使岩崩现象加剧。羊八井地热来自于地球内部,温度变化不大。气温升高,山地针叶林带海拔将升高。‎ ‎[2019·江苏淮安调研]世界气象组织宣布:2015年的全球地表温度是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这是强厄尔尼诺现象和由人类活动引发的全球变暖共同造成的。下图是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的显著变化是(  )‎ ‎①秘鲁沿岸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 ②表层海水温度降低 ③深层海水上升 ④营养物质减少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沿岸赤道逆流增强,表层海水自北向南流,①正确;厄尔尼诺现象会使东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升高,②‎ 错误;深层海水上升不是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是由补偿流导致的,③错误;上升补偿流减弱,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④正确。故选B。‎ ‎6.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反映了(  )‎ ‎①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 ②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③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特征 ④水热条件的地域组合是全球变暖的原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图中显示,厄尔尼诺现象形成发展过程中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故选A。‎ ‎[2019·山西考前质检]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下表是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7~8题。‎ 植被类型 积雪开始时间(日)‎ 积雪结束时间(日)‎ 积雪日数(天)‎ 年最大雪深(厘米)‎ 稀疏灌木 ‎136‎ ‎268‎ ‎132‎ ‎11.0‎ 草地 ‎135‎ ‎266‎ ‎129‎ ‎29.6‎ 农田 ‎136‎ ‎264‎ ‎128‎ ‎33.5‎ 建设用地 ‎133‎ ‎273‎ ‎140‎ ‎23.4‎ 注:积雪年指每年的7月1日开始至次年的6月30日结束。积雪开始时间以连续5天以上日积雪深度大于5厘米为标准;积雪结束时间以连续5天日积雪深度小于5厘米确定。‎ ‎7.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  )‎ A.稀疏灌木 B.草地 C.农田 D.建设用地 答案:C 解析: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故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农田。‎ ‎8.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  )‎ 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 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 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 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 答案:B 解析:表中数据显示,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则消融速度不快,故A错误;积雪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时间(266日)较早,故B正确;农田积雪结束时间(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快,则C错误;高大建筑物具有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误。‎ 位于东南亚赤道地区的苏门答腊岛分布有大面积泥炭沼泽森林,由于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逐渐形成厚厚的泥炭层。近年来,当地居民抽干泥炭沼泽,焚烧林地,以便扩大油棕的种植面积。但在增加棕榈油(用于食品、饲料加工)产量的同时,也增加了全球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下图分别为泥炭沼泽森林和油棕林景观图。据此完成9~11题。‎ ‎9.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泥炭沼泽森林被开发成油棕林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A.气候温和湿润 B.地形平坦开阔 C.土壤水分充足 D.泥炭土层深厚 答案:B 解析:苏门答腊岛沿海地区地形平坦开阔,有利于降低改造成本,故B正确。苏门答腊岛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故A错误。资料显示泥炭沼泽森林改造成油棕林需要排干水分,因此,土壤水分充足不属于有利自然条件,故C错误。泥炭易于燃烧,焚烧林地时泥炭层会随之一起燃烧,因此泥炭土层深厚不属于改造成油棕林的有利条件,故D错误。‎ ‎10.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当地的(  )‎ A.年均降水量 B.太阳辐射量 C.地表下渗量 D.气温日较差 答案:D 解析:图片显示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当地植被覆盖率降低,泥沼等湿地减少,因此气温日较差增大,故D正确。植被覆盖率降低,大气湿度减小,年均降水最减少;地表径流速度加快,下渗量减少;地表植被覆盖情况的变化对太阳辐射量影响不大。故ABC错误。‎ ‎11.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蒸腾耗水量显著增加 B.棕榈油大量转化为温室气体 C.土壤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 D.林场需要大量使用化石能源 答案:C 解析:材料显示土壤长期浸水,落叶和朽木无法完全分解;而泥炭沼泽森林转变为油棕林后,土壤暴露于空气中,有机质分解速度加快,将增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故C正确。森林蒸腾耗水量的变化对温室气体排放没有影响;棕榈油主要用于食品、饲料加工而不是燃烧;林场建设所需要用到的化石能源有限,不会造成温室气体大量增加。故ABD错误。‎ ‎[2019·安徽皖南八校联考]由于自身或外界环境的变化,使原始植被被另一种植被所替代的现象叫做演替。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由于流水侵蚀作用的不同,现在各坡火山灰厚度不同,火山灰最少的北坡已经处于演替的后期阶段,植被带的垂直变化最为完整。下图示意长白山火山灰分布。读图完成12~13题。‎ ‎12.北坡植被带自下而上为(  )‎ A.红松针阔混交林—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高山苔原 B.山地常绿阔叶林—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高山苔原 C.暗针叶林—亚高山岳桦林—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冰雪 D.红松针阔混交林—高山草甸—暗针叶林—高山冰雪 答案:A 解析: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较低,山麓地带不可能是常绿阔叶林,应是针阔混交林,向上随着海拔的升高,应依次是林地、草甸、苔原,因此只有A选项符合。‎ ‎13.东坡只有地势较平坦处形成了小面积森林,其主导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量 C.光照 D.土壤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长白山的火山灰易受流水侵蚀,植被生长环境很不稳定,植被发育较差”判断东坡地势较平坦处,受流水侵蚀作用弱,土壤肥力较高。‎ ‎[2019·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检测]进入秋季,随着气温下降,北京和南京等地银杏树叶由绿转黄。结合下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 B.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C.秋季南京的银杏树叶先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 D.城市道路两侧银杏树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秋季银杏树叶由绿转黄,之后逐渐落叶,可知银杏树为落叶阔叶树种,A对;由材料可知,随着气温下降,银杏树叶由绿转黄,说明影响银杏树叶转黄的主要因素是气温,B错;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银杏树叶晚于北京的银杏树叶转黄,C错;城市道路两侧树木的主要作用是美化环境、吸烟除尘、降低噪声等,D错。‎ ‎15.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反映了(  )‎ A.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B.非地带性现象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北京和南京银杏树叶转黄的时间不同主要受纬度影响,南京纬度较低,气温高于北京,因此银杏树叶晚于北京银杏树叶转黄,这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正确。‎ ‎[2019·山东潍坊模拟]土壤是由气候、植被、人类活动等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了气候—植被—土壤相对应的整体性分布特征。淋溶灰褐土分布区的降水量偏高(一般大于650 mm),土壤的脱钙作用明显,钙质含量较低。下图示意祁连山某山峰南北两坡土壤垂直带谱分布模式。据此完成16~18题。‎ ‎16.该山峰的林带主要分布在(  )‎ A.2000~2600 m的南坡 B.2200~2600 m的北坡 ‎ C.2600~3000 m的北坡 D.2600~3000 m的南坡 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可知,淋溶灰褐土分布区的降水量偏高,而森林植被主要生长在降水量大于600 mm的地区。因此该山峰的林带主要分布在淋溶灰褐土所在海拔范围,也就是2 600~3 000米的北坡地区,C正确。‎ ‎17.导致两坡带谱差异明显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 B.坡度 C.海拔 D.坡向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坡向对植被带分布的影响。从图示可知,该山南北坡的纬度、海拔和坡度相差不大,而南坡和北坡土壤垂直带谱差异明显,应该是南北坡向的热量和降水条件差异明显导致的,D正确。‎ ‎18.该山峰3 000米以上两坡带谱差异较小的原因是(  )‎ ‎①上半部气候寒冷,人类活动影响弱 ②两坡面积较小,植被多样性减少 ③两坡距离近,水热交换作用增强 ④上半部空气稀薄,两坡光照充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不同坡向对植被带分布的影响。该山3 000米以上土壤带谱差异较小,到3 500米以上时南北坡向土壤带相同。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土壤带形成的主因,①错误;该山有南北坡向的差异,由于其所处的纬度位置一般会有阳坡和阴坡的差异,因此南北坡向上光照条件是有差异的,排除④。②③正确,本题选B。‎ ‎[2019·江西吉安质量检测]地理研究小组对临近海洋地区的不同地点植物进行考察,绘制出简图。读图回答19~20题。‎ ‎19.该地区可能位于(  )‎ A.智利 B.横断山区 C.西欧 D.澳大利亚东南部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分布。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沿海地区且山麓自然带为阔叶林,即位于亚热带气候区或温带气候区,山顶有苔原带出现,说明海拔高,最可能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部的智利。‎ ‎20.图中a、b、c处植被垂直方向上产生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是(  )‎ A.光照、降水、温度 B.温度、光照、光照 C.地形、光照、温度 D.温度、降水、光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垂直自然带分布的因素。a区域从低海拔到高海拔分别是阔叶林、针叶林、高山草甸和苔原,类似于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变化,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不同海拔热量的变化;b区域不同高度形成不同的植被,乔木最高、灌木次之、草本最低,造成这种分布的原因是林中光照条件的变化;不同的光照条件下,水体中藻类植物类型不同,造成c区域藻类植物分布的垂直差异。‎ ‎[2019·湖南株洲模拟]随着气温的下降,森林中的树叶会变幻出多彩的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下图是美国赏秋地图。读图回答21~22题。‎ ‎21.美国不同地区赏秋时间的差异,主要体现了(  )‎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②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④非地带性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赏秋时间从南向北出现差异,主要是由热量差异引起的,体现的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西部地区出现分异的原因是西部地区有山地分布,垂直地域分异使水热状况产生差异。‎ ‎22.造成图中A地区赏秋时间晚于B地区的主要原因是A地区(  )‎ A.海拔较低 B.降水较多 C.降温较慢 D.植被较密 答案:C 解析:A地区赏秋时间晚于B地区说明A地区较B地区降温较慢,A地区位于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而且东部、北部均有山地阻挡冷空气,因此温度较高,入秋较迟;B地区位于平原地带,受冷空气影响大,入秋较早。‎ 课时测评⑨‎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9·内蒙古包头检测]纳马夸兰地区气温高,降水少,干湿季交替明显,雨季短暂,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下面左图为纳马夸兰地区图,图中甲地附近的沿海浅滩上聚集着上万只火烈鸟。据此完成1~3题。‎ ‎1.多肉植物叶小、肉厚反映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昼夜温差大 B.干旱的气候 C.径流量丰富 D.多雾的环境 答案:B 解析:该地位于非洲南部西海岸,气温高,降水少,干湿季交替,湿季短暂,干旱时间长,叶小可以减少叶片的水分蒸发,肉厚利于储存水分。‎ ‎2.当地多肉植物进入休眠状态的时间大约是(  )‎ A.1—2月 B.4—5月 C.7—8月 D.10—11月 答案:A 解析:多肉植物进入休眠状态应在气温高、降水少的时期,南半球1—2月气温高,当地降水少,蒸发旺盛,气候干旱,多肉植物为适应环境进入休眠状态。‎ ‎3.甲地附近沿海浅滩火烈鸟聚集是由于该地(  )‎ A.气候温暖,利于繁殖 B.雨林茂密,利于栖息 C.鱼类丰富,利于觅食 D.地势低平,利于筑巢 答案:C 解析:结合地图判断西海岸有上升流,鱼类资源丰富,甲地附近沿海浅滩火烈鸟聚集主要是为了方便觅食。‎ ‎[2019·山东、安徽名校联考]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中体积很小的活的细菌、真菌、藻类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生物总量。它是土壤有机质转化的主导因子,对了解土壤肥力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岷江上游河谷各类植被在土层0—10厘米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分布特点是(  )‎ A.春夏季多,秋冬季少 B.随纬度升高而降低 C.夏秋季多,冬春季少 D.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答案:C 解析:在各类植被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是夏秋季多、冬春季少,没有明显的纬度变化和海拔变化,故选C项。‎ ‎5.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多少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有机质含量 B.土壤湿度和温度 C.海拔高低和降水 D.植被的疏密程度 答案:B 解析:该地位于岷江上游,属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温度高,枯枝落叶较多,有利于微生物等的滋生与繁殖,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较多。‎ ‎6.与春季相比,秋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 B.秋季微生物繁殖快 C.气温回升,生物生长旺盛 D.土壤湿度和温度高 答案:A 解析:‎ 与春季相比,秋季有大量枯枝落叶进入土壤,微生物的分解量大,因此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大。‎ ‎[2019·江西南昌调研]美洲王蝶有迁徙习性,寒潮会导致王蝶大量死亡,每年它们都会往返于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间。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迁徙线路经过的陆地自然带不包括(  )‎ A.常绿硬叶林带 B.热带荒漠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答案:A 解析:加拿大东南部与墨西哥米却肯州之间的气候类型由北向南依次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常绿硬叶林带位于美国30°—40°大陆西海岸,不在迁徙路线上。‎ ‎8.推测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主要时段是(  )‎ A.2月至6月 B.4月至8月 C.7月至11月 D.11月至次年3月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美洲王蝶停留于米却肯州的季节应是寒潮多发的季节,每年的秋冬季节美洲大陆受北冰洋附近强冷空气的影响,加上中央大平原的地形因素,强冷空气长驱直下,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大部分地区降温明显,气候寒冷,致使美洲王蝶迁移到纬度更低的墨西哥米却肯州。综合考虑各个选项,11月至次年3月为寒潮活动最为频繁的季节,故答案为D项。‎ ‎[2019·湖北荆州质检]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据此完成9~11题。‎ 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9.该山地自然带垂直带谱中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  )‎ A.1 800~1 900米 B.1 900~2 000米 C.2 000~2 100米 D.2 100~2 200米 答案:A 解析:图示四条折线都是在1 800~1 900米段数值最大,故此森林集中分布的海拔最可能是1 800~1 900米。‎ ‎10.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 ‎①喜光 ②抗风 ③喜湿 ④耐寒 ⑤喜阴 ⑥耐贫瘠 A.①⑥ B.②③‎ C.③⑤ D.④⑥‎ 答案:C 解析:‎ 图示林带比重阴坡高于阳坡,迎风坡高于背风坡,故可推断该森林植被喜湿、喜阴。‎ ‎11.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主要原因是(  )‎ A.土壤肥力增强 B.封山育林 C.降水增加 D.气候变暖 答案:D 解析:高山苔原带因海拔高而气温低,不适宜森林生长,故主要制约森林生长的因素是气温;但近年来森林增长趋势明显,说明气温有所改善,即气候变暖是主因。‎ 二、综合题(共46分)‎ ‎12.[2019·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马达加斯加岛(上图),距离非洲大陆最近为386千米,南北长这1 700千米,东西宽约600千米,为世界第四大岛屿。2 000多年前,人类首次从亚洲和非洲移居于此,目前该岛人口已超过2 000万,年增长率为3%;经济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岛上动植物资源丰富,其中80%为特有物种。如珍稀动物狐猴,已完成长达5 500万年的进化历程。狐猴以树叶、花、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近年数量剧减,处于濒危状态。‎ ‎(1)指出狐猴集中分布区自然景观的类型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2)分析马达加斯加岛生物物种丰富且极为独特的原因。(8分)‎ ‎(3)推测马达加斯加岛狐猴数量剧减的原因。 (8分)‎ 答案:‎ ‎(1)热带雨林;大致呈南北走向的山脉,阻挡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再加上沿岸暖流的增温增湿,从而形成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景观。‎ ‎(2)岛屿长期与大陆远离,地域相对孤立,形成独立的生物进化环境;受人类影响时间短,干扰少;岛屿面积大,地形复杂,气候区域差异显著,生存环境多样。‎ ‎(3)人类活动使森林、草原面积减少,狐猴生存空间(栖息地)、食物减少;(生产、生活造成)环境污染,狐猴生存环境受到破坏;非法捕杀狐猴获利;全球气候变化,狐猴生存环境改变;(狐猴为特有物种)生存进化能力较弱。‎ 解析:第(1)题,图示狐猴分布区为热带雨林区,该处热带雨林成因是“地形+迎风坡+暖流”。第(2)题,注意两个问题:丰富和独特。丰富可从环境多样角度分析,独特可从地域孤立而进化慢、人为干扰少角度分析。第(3)题,可从自然环境变化和人为干扰角度分析。‎ ‎13.[2019·山东烟台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物种生长范围和生长条件的研究日益为地理学界所重视。红石滩景观是橘色藻附着于岩石上呈现的景观,主要分布在川西、滇西北、藏东南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它的形成必须有大量原生的石头(即表面干净、没有任何其他植物生长)。下图示意四川西部贡嘎山红石滩景观(注: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重要指标)。‎ ‎(1)说明“红石滩”景观的形成需要的条件。(8分)‎ ‎(2)分析“红石滩”景观在我国西南地区分布海拔较高的原因。(6分)‎ ‎(3)指出贡嘎山郁闭植被东、西坡分布上限的差异并分析原因。(4分)‎ ‎(4)简述“红石滩”景观多分布在郁闭植被分布区附近的原因。(6分)‎ 答案:(1)温度较低的气温条件;潮湿干净的环境;大量裸露的原石环境;丰富的矿物等。‎ ‎(2)地形以山地为主,地形复杂多样;纬度较低,但平均海拔较高,山体上部气温较低,满足红石滩景观形成的条件等。‎ ‎(3)差异:西坡分布的上限高于东坡。主要原因:贡嘎山西侧受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地处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组合状况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 ‎(4)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且为大量泥石流发育的途经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相比海拔较低处,郁闭植被分布区人为破坏较少等。‎ 解析:本题主要通过红石滩考查垂直自然带分布规律。(1)由材料中红石滩景观主要分布在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里可得出其形成条件为:海拔高,气温低,空气潮湿。橘色藻附着于表面干净的原生岩石上,丰富的矿物为藻类生长提供养分。(2)根据所学知识,我国南方以亚热带气候为主,纬度低、热量丰富,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可满足橘色藻及红石滩的形成条件。(3)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条件主要是水热以及其组合状况。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显著,西坡为迎风坡,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茂密,郁闭度高。(4)读图可知,郁闭植被分布区位于流石滩下方,海拔4 000米左右。相比分布海拔较高的流石滩,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低,温度适宜;郁闭植被分布区多河谷,湿度大,构造运动活跃及大量泥石流将上方流石移至郁闭植被分布区,为红石滩景观提供了较多的原石;郁闭植被分布区海拔较高,人为破坏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