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6.50 K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届高三3月统练(解析版)

  • 2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天津市静海区一中2020届高三3月统练(解析版)‎ ‎1.绝大部分的生物都使用A、C、G和T 4种碱基来构成遗传物质,后来有科学家培育出了包含两种人工合成碱基(X和Y)的大肠杆菌,在此基础上又培育出了一个包含天然和人工碱基的DNA的活体生命,这个新生命能合成全新的蛋白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活体生命必定能产生新的代谢途径及生存和繁殖方式 B. 理论上6种碱基可能编码多种新的氨基酸 C. 若可编码新的氨基酸,则其可成为研发新型药物和食品的基础 D. 由此DNA转录出的mRNA,其上的密码子可能依然能编码20种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构成DNA的碱基有四种,再加上X、Y共六种,所以遗传密码子表可能大大扩增了;X、Y是可以相互配对的人造碱基,所以它们不能与其他碱基进行配对;密码子具有简并性。‎ ‎【详解】A、虽然这个新生命能合成全新的蛋白质,但是有可能该全新的蛋白质所行使的功能与原蛋白质并没有差异,因此不一定能产生新的代谢途径、生存和繁殖方式,A错误;‎ B、由于遗传密码子表大大扩增了,因此理论上6种碱基可能编码多种新的氨基酸,B正确;‎ C、如产生新的氨基酸就能成为研发新型药物和食品的基础,C正确;‎ D、由于原来四种碱基依旧存在,它们结合所形成的密码子依然能编码20种氨基酸,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DNA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示为某果蝇染色体组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 B. 对果蝇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5条染色体 C. 图中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面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和性别无关 D. 若该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一只染色体组成为XYY的果蝇,是由减数第一次分裂异常导致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圆圈内为一对异型的性染色体,说明该果蝇是雄果蝇;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ⅡⅢ为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 ‎【详解】A、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上的基因大多数是成对存在的,但X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基因不是成对存在的,A错误;‎ B、由于果蝇的性染色体XY异型,所以对果蝇进行基因组测序时需要检测5条染色体(Ⅱ、Ⅲ、Ⅳ、X、Y)上DNA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B正确;‎ C、图中Ⅰ为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上面的基因所控制性状的遗传和性别有关,C错误;‎ D、若该果蝇的后代中出现了一只XYY的果蝇,则是由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异常导致的,D错误。‎ 故选B。‎ ‎3.半乳糖凝集素3(Gal3)是某种吞噬细胞合成分泌的糖蛋白,可与胰岛素竞争结合细胞膜上的胰岛素受体。研究发现,某些患糖尿病的实验小鼠血浆中Gal3水平过高。据此推测,下列叙述合理的是 A. 吞噬细胞分泌Gal3时需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ATP B. Gal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 C. 该实验小鼠胰岛B细胞不能正常合成分泌胰岛素 D. 抑制Gal3基因表达能缓解该实验小鼠的糖尿病症状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Gal3的本质是糖蛋白,通过胞吐的方式分泌出细胞,不需要载体的协助,A错误; B、胰岛素的作用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Gal3与胰岛素受体结合后,胰岛素不能与受体结合,则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B错误; C、该实验小鼠胰岛B细胞可以正常合成分泌胰岛素,只是不能正常的与受体结合,从而不能正常的发挥作用,C错误; D、抑制Gal3基因表达,则不能Gal3合成与分泌,胰岛素可以与受体正常结合,从而能缓解该实验小鼠的糖尿病症状,D正确。 故选D。 4.油菜素甾醇(BR)是一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BRIL是BR的细胞膜受体。在拟南芥突变体植株中BRIL结构异常,使BR信号传导缺陷,导致细胞增殖异常,从而引起植株矮化。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BRIL具有感知和传递BR信号的作用 B. BR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茎秆伸长的作用 C. BRIL结构异常导致BR无法进入细胞内发挥作用 D. 人工获得拟南芥突变体的主要方法有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生物诱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BRIL是BR的细胞膜受体。在拟南芥突变体植株中BRII结构异常,使BR信号传导缺陷,导致细胞增殖异常,从而引起植株矮化。”可见BR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茎杆伸长的作用,据此答题。‎ ‎【详解】A、BRIL是BR的细胞膜受体,具有感知和传递BR信号的作用,A正确;‎ B、在拟南芥突变体植株中BRII结构异常,使BR信号传导缺陷,导致细胞增殖异常,从而引起植株矮化,可见BR具有促进细胞分裂和植物茎杆伸长的作用,B正确;‎ C、即使BRIL结构正常,BR和受体结合后也会失活,不能进细胞内发挥作用,C错误;‎ D、人工获得拟南芥突变体的主要方法有化学诱变、物理诱变和生物诱变,D正确。‎ 故选C。‎ ‎5. 南京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分明,植物能接受外界光照、温度变化的刺激。某些植物通过调节各种激素的合成,使得冬天休眠、夏天生长,如右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10℃‎有利于过程①②③④,‎30℃‎有利于过程①③⑤⑥‎ B. 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C. 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D. 由图可知,植物的休眠和生长都只由一种激素调节完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①②合成赤霉素,①③④合成细胞分裂素,①③⑤⑥途经合成脱落酸.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和组织分化.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促进果实的衰老和脱落.‎ 解:A、‎10℃‎(南京冬季的温度)有利于①③⑤⑥过程,合成脱落酸促进休眠.‎30℃‎有利于①②③④过程,合成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故A错误;‎ B、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故B错误.‎ C、长日照(夏季)能促进过程②③④,生成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促进生长;短日照(冬季)能促进过程⑤⑥,生成脱落酸,促进休眠,故C正确;‎ D、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减少,脱落酸含量增加,植物的休眠和生长由多种激素调节完成;故D错误.‎ 故选C.‎ 考点:植物激素的作用.‎ ‎6.下列有关生物膜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细菌、蓝藻等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但它们没有生物膜系统 B. 细胞膜、液泡膜等生物膜所含的磷脂分子是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 C. 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的嵴和叶绿体的类囊体都为酶提供了更多的附着位点 D. 核膜呈双层磷脂分子结构,能更好地保护核内DNA复制不受细胞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生物膜系统在组成成分和结构上相似,在结构与功能上联系。‎ ‎【详解】A、细菌、蓝藻等原核细胞都具有细胞膜,但是无细胞器膜和核膜,没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 B、磷脂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等组成的分子,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B正确;‎ C、线粒体内膜折叠形成的嵴和叶绿体的类囊体都为酶提供了更多的附着位点,C正确;‎ D、核膜是双层膜,四层磷脂分子层,把细胞核和细胞质分隔开,但核内DNA的复制需要的原料、酶、能量等都来自于细胞质, D错误。‎ 故选D。‎ ‎7.在圣露西亚岛有两种植物靠一种蜂鸟传粉。一种植物的花蕊蜜管直而短,另一种则弯而深。雌鸟的长鸟喙适于在弯曲的长筒状花蕊蜜管中采蜜,雄鸟短鸟喙适于在短小笔直的花蕊蜜管中采蜜。由此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A. 雌雄蜂鸟在不同植物上采蜜缓解了雌雄蜂鸟间的种内斗争 B. 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因蜂鸟采蜜导致的变异 C. 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 蜂鸟的性别比例和种群密度会影响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2、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3、种群的数量特征(核心问题): ①种群密度: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 ‎③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一般根据年龄结构)。‎ ‎【详解】食物来源有别,可以很好缓解种内个体间因争夺食物的斗争。题干信息告知同种雌雄蜂鸟采蜜不同植物,食物来源不同,可缓解种内斗争,A正确;甲乙两种植物花蕊蜜管形态的差异是突变导致的,但这种突变不是采蜜导致的,采蜜只能对其进行选择,B错误;根据现代进化理论认为,现存的生物之间的适应关系是共同进化的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即花蕊蜜管形态与鸟喙长度相适应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C正确;蜂鸟采蜜的同时会帮助植物传粉,不同性别蜂鸟采蜜不同植物,所以蜂鸟的性别比例及其种群密度对于两种植物的种群密度会有影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和种间关系,要求考生识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共同进化的含义;识记种间关系,能结合题中信息准确答题。‎ ‎8.在全部遗传密码被破译之后,分子生物学家克里克提出一个假说,认为有的tRNA的反密码子第3位碱基与密码子第3位碱基之间的互补配对是不严格的。下列事实不能支持上述假说的是 A. 细胞中的tRNA种类远少于61种 B. 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U,密码子与之配对的碱基是A或G C. UAA、UAG和UGA是终止密码,细胞中没有能识别它们的tRNA D. 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次黄嘌呤,与C、U和A均可配对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tRNA,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结构:单链,存在局部双链结构,含有氢键;(2)种类:61种(3种终止密码子没有对应的tRNA);(3)特点:专一性,即一种tRNA只能携带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由一种或几种特定的tRNA来转运;(4)作用:识别密码子并转运相应的氨基酸。‎ ‎【详解】tRNA共有61种,而细胞中的tRNA种类远少于61种,这支持上述假说,A正确;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U,密码子与之配对的碱基是A或G,这支持上述假说,B正确;终止密码子不编码氨基酸,因此没有识别它们的tRNA,这一事实不能支持上述假说,C错误;某tRNA的反密码子第三位碱基是次黄嘌呤,与C、U和A均可配对,这支持上述假说,D正确。‎ ‎9.1955年F.Skoog等人培养烟草髓部组织时,偶然发现在培养基中加入放置很久的鲱鱼精子DNA,髓部细胞分裂加快;如加入新鲜的DNA,则完全无效;当把新鲜的DNA高压灭菌后,又能促进细胞分裂。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 实验的后续操作是对DNA降解产物进一步分离 B. 实验的自变量主要是DNA是否降解 C. 实验说明DNA降解产物能促进细胞分裂 D. 实验证明DNA降解产物是一种植物激素 ‎【答案】D ‎【解析】‎ ‎【分析】‎ ‎1955年F.Skoog等培养烟草髓部组织时,偶然在培养基中加入放置很久的鲱鱼精子DNA,髓部细胞分裂加快,如加入新鲜的DNA,则全然无效,可是当新鲜的DNA与培养基一起高压灭菌后,又能促进细胞分裂。后来从从高压灭菌过的DNA降解物中分离出一种物质,化学成分是6—呋喃氨基嘌呤,它能促进细胞分裂,被命名为激动素。在激动素被发现后,又发现多种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具有激动素生理活性的化合物。当前,把具有和激动素相同生理活性的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都称为细胞分裂素。‎ ‎【详解】A、实验的后续操作是对DNA降解产物进一步分离,A正确;‎ B、实验的自变量主要是DNA是否降解,B正确;‎ C、由题意可知,实验说明DNA降解产物能促进细胞分裂,C正确;‎ D、实验证明DNA降解产物是一种植物激素类似物,不是植物激素,D错误。‎ 故选D。‎ ‎10.以下有关实验操作和应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甘蔗茎、甜菜块根等都含有较多的糖,且近于白色,是检测还原糖的最佳材料 B. 光合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中使用95%乙醇来分离色素 C.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需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 D. 模拟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时,代表F1的“雄‎1”‎“雌‎1”‎信封中放入的“黄Y”和“绿y”的卡片数一定要相等,两信封中的总卡片数可以不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 甘蔗茎中富含蔗糖,但蔗糖不具备还原性,A错误;‎ B. 光合色素的提取靠无水乙醇,分离靠层析液,B错误;‎ C. 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中不需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而是实验前后自身对照,C错误;‎ D. “黄Y”和“绿y”的卡片数比例为1:1即可,不需要雌雄配子数目相等,D正确。‎ 故选D。‎ ‎11.某同学为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将同一植物相同部位的细胞分别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后再置于蒸馏水中。实验过程中两组细胞的液泡体积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曲线Ⅰ表示蔗糖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 B 植物细胞自C点开始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 C. B点时,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达到动态平衡 D. C点时,液泡体积不变,两组实验中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置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将失水而质壁分离,即出现细胞壁与原生质层 发生分离;若细胞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会出现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现象,原因是在细胞失水的同时,K+、NO3-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使细胞液的浓度逐渐增大,细胞由失水转变为吸水,质壁分离自动复原。 2.根据曲线图分析,曲线Ⅰ液泡相对体积先增加,说明细胞液浓度增加,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表示KNO3溶液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曲线Ⅱ放入蒸馏水中,细胞才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表示蔗糖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 ‎【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曲线Ⅰ先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Ⅱ后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说明曲线Ⅰ细胞能够主动吸收溶液中的物质,使得细胞质浓度增加,表示KNO3溶液组细胞的液泡体积的变化,A错误; ‎ B、曲线Ⅰ物细胞A点开始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说明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的浓度,即A点之前细胞就从外界溶液中吸收溶质分子,B错误; C、B点前,处于失水状态,B点之后,细胞吸水,说明B点时,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达到动态平衡,C正确; D、置于蒸馏水中后,细胞渗透吸水,但由于细胞壁的限制,至C点时,液泡体积达到最大,但在A点前有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进入到细胞内,故到达平衡时两组细胞液浓度不相等,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过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理解。同一植物相同部位的细胞分别置于一定浓度的KNO3溶液中先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难度不大。‎ ‎12.HIV是一种能直接杀伤T细胞的病毒,由病毒核心和具有糖蛋白的外膜组成。错误的是( )‎ A. HIV的杀伤作用使T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 B. HIV感染初期,机体仍然可以通过免疫应答机制阻止HIV增殖 C. HIV表面糖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 HIV感染者最终多死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答案】C ‎【解析】‎ ‎【分析】‎ 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详解】A、HIV的杀伤作用使T细胞数量减少,导致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缺陷,A正确;‎ B、HIV感染初期,机体仍然可以通过免疫应答机制阻止HIV的增殖,B正确;‎ C、HIV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属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C错误;‎ D、HIV感染者免疫力下降,最终多死于多种病原体引起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D正确。‎ 故选C。‎ ‎13.材料:科学研究发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发生“光呼吸”作用。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它是光合作用一个损耗能量的副反应.具体过程如图所示:‎ ‎(1)通过比较碳固定数发现,有光呼吸发生时,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了________。‎ ‎(2)“光呼吸”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酶与大多数酶相比较弱。氧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与酶的活性部位结合而互为抑制剂。‎ ‎(3)在大棚种植蔬菜时可通过采取________措施,降低“光呼吸”作用。‎ A.延长光照时间    B.补充照明 C.增施有机肥    D.降低温度 ‎(4)“光呼吸”作用对于光合作用也有积极意义:当________时,叶绿体内通常会积累和,对叶绿体造成伤害,而”光呼吸”作用可以消耗多余的和。‎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 “光呼吸”与“细胞呼吸”一样,都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 B. “光呼吸”第一阶段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而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反应发生于线粒体中 C. “光呼吸”消耗,而细胞呼吸则产生 D. “光呼吸”的发生必须要在有光的条件下,而“细胞呼吸”则与光照条件无关 材料:为研究浮游藻类的光合作用,将一种绿藻培养至指数生长期,并以此为材料,测定了藻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图2为光合放氧测定装置的示意图;图3是不同的浓度条件下测得曲线图。‎ ‎(6)通过变换图中光源,可研究________、________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7)由于弱碱性的藻培养液中游离浓度很低,藻光合作用主要通过胞内碳酸酐酶分解水中的获得。图中达到最大值的最低浓度为________;在更高浓度下,不再增加的主要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30% (2). C (3). CO2供应不足(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等) (4). ACD (5). 光强 (6). 光质 (7). ‎120 m•L-1 (8). 达到了 CO2饱和点(受光反应速率的限制)、CA量有限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1)温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最适温度下酶的活性最强,光合作用强度最大,当温度低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加强,当温度高于最适温度,光合作用强度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弱。 (2)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3)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的值,光合作用强度不再增强。 2、图1中,光呼吸需要用到C5为原料,光合作用在暗反应阶段又生成了C5化合物,实现了该物质的再生,而且光呼吸最终将该物质彻底氧化分解成CO2。光呼吸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消耗NADPH和ATP。‎ ‎【详解】(1)看图可知:无光呼吸发生时,10分子C5结合10分子CO2;有光呼吸时,10分子C5结合8分子CO2,在生成乙醇酸时还释放了1分子CO2,可见有光呼吸时,10分子C5结合7分子CO2,故有光呼吸发生时,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了30%。 (2)“光呼吸”之所以发生,是因为Rubisco 酶与大多数酶相比较弱。氧气和二氧化碳都能与酶活性部位结合,而互为抑制剂。 (3)根据题干信息: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故黑暗、提高二氧化碳浓度,或者降低氧气的浓度,都可以降低光呼吸, A、由题意可知,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因此延长光照时间可以增强光呼吸,A错误;‎ B、由题意可知,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因此补充照明可以增强光呼吸,B错误; C、有机肥含有C元素,被微生物分解,可产生二氧化碳,增施有机肥可以提高环境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从而降低“光呼吸”作用,C正确; D、降低温度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产生都有影响,不一定抑制光呼吸,D错误。 故选C。 (4)看图可知:“光呼吸”作用可以NADPH和ATP。“光呼吸”作用对于光合作用也有积极意义:当CO2供应不足叶绿体内通常会积累NADPH和ATP,对叶绿体造成伤害,而“光呼吸”作用可以消耗多余的NADPH和ATP。 (5)A、看图可知:“光呼吸”消耗了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A正确; B、“光呼吸”第一阶段反应发生在叶绿体中,而细胞呼吸第一阶段反应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B错误; C、看图可知“光呼吸”消耗ATP和NADPH,而细胞呼吸则产生ATP,C正确; D、根据题干信息“光呼吸是所有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在光照和高氧低二氧化碳情况下发生的一个生化过程。”“光呼吸”的发生必须要在有光的条件下,而“细胞呼吸”则与光照条件无关,D正确。 故选ACD。 (6)可调光源可改变光照强度、光的波长(光质),从而可以研究光强和光质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7)由图3可以看出,达到最大Pn值的最低NaHCO3浓度为‎120m•L-1。在更高NaHCO3浓度下,外界因素是CO2浓度达到了CO2饱和点,不能吸收更多的CO2;内部因素是CA量不足,不能催化分解更多的HCO3-。‎ ‎【点睛】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识图、析图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理解能力,有一定的难度。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控制无关变量要相同且适宜。‎ ‎14.(1)某医生接待了因手被割伤前来就医的甲、乙两位病人,在详细询问后,决定给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甲注射破伤风类毒素;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图1表示人体对接种物免疫的部分过程。数字表示细胞或物质,据图分析回答:‎ ‎①图1中①和⑥中,代表破伤风抗毒素的是_____。在这甲、乙两种治疗方法中,免疫见效快、作用维持的时间短的是_____。‎ ‎②细胞②是_____,⑥除了能直接消灭抗原外,还能_____。‎ ‎③下列关于细胞②③④⑤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人体对某些抗原能终身免疫只与细胞④有关 B.细胞③④⑤中相同的物质是DNA、mRNA和核糖核苷酸 C.受抗原刺激后的②③④细胞,有的细胞周期变长,但核糖体活动都增强 D.只有细胞⑤没有识别能力和分裂分化能力,且能产生特定的免疫物质 ‎(2)SCID是一种严重免疫缺陷疾病,科学家曾对一名双亲均正常的患病女孩进行临床诊断,发现其致病的主要机理如图2所示(ADA是脱氨基腺苷酶,dATP是双链三磷酸腺苷),最终结果导致细胞发育失常,细胞损伤或死亡.‎ 患者体内ADA(脱氨基腺苷酶)的缺失,对B、T淋巴细胞的损伤很大,试根据题意分析原因:_____。‎ ‎【答案】 (1). ⑥ (2). 乙 (3). T淋巴细胞 (4). 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5). D (6). ADA酶缺失导致dATP水平升高,抑制4种脱氧核苷酸合成,阻断DNA合成,B、T淋巴细胞无法分裂分化 ‎【解析】‎ ‎【分析】‎ ‎1、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体液免疫过程,图中①是抗原,②是T淋巴细胞,③是淋巴B细胞,④是记忆细胞,⑤是浆细胞,⑥是抗体。  2、免疫的方法有2种:  方法①注射抗体,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可起到治疗的作用,一般使用于紧急治疗,此法缺点是抗体存活时间比较短,没有长期预防的作用,属于被动免疫。  方法②注射抗原,引起人体的免疫反应,在体内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进而获得了对该抗原的抵抗能力.因为记忆细胞能存活时间长,所以人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免疫力。属于主动免疫.因为抗体和记忆细胞的产生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此法可用于免疫预防,不适合用于紧急治疗。‎ ‎【详解】(1)①由题意知,给未接种过破伤风疫苗的乙注射破伤风抗毒素,说明破伤风毒素是抗体,即图中的⑥;注射抗体后,抗体可以直接清除抗原,发挥作用快,作用时间短。‎ ‎②分析题图可知,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细胞②可以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因此细胞②是T淋巴细胞;⑥是抗体,除了直接消灭抗原外,还能促使巨噬细胞吞噬病原体。‎ ‎③A、人体对某些抗原能终身免疫与细胞④记忆B细胞有关,也与记忆T细胞有关,A错误;‎ B、③④⑤中DNA相同,mRNA、蛋白质可能不同,B错误;‎ C、受抗原刺激后的③④细胞的细胞周期变短,C错误;‎ D、⑤是浆细胞,不具有识别作用,但是能产生特异性抗体,D正确。‎ 故选D。 ‎ ‎(2)分析题图可知,SCID的致病机理是基因突变后,导致ADA酶缺失导致dATP水平升高,抑制4种脱氧核苷酸合成,阻断DNA合成,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无法分裂分化。‎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应用,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图和题干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15.研究发现,许多癌细胞表面会出现高亲和力的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受体。某研究所构建了一种导向治疗癌症的药物﹣﹣重组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绿脓杆菌外毒素A融合蛋白(LHRH﹣PE40),目前已完成临床前研究。 ‎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由________分泌,与相关垂体细胞膜表面的________特异性结合并调节其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调节相关腺体的激素分泌,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________调节。‎ ‎(2)绿脓杆菌外毒素A(PEA)是绿脓杆菌的主要毒力因子,它必须在进入细胞后才发挥毒性作用,杀死细胞。PEA有PEA受体结合区、越膜区和毒性区三个功能区。LHRH﹣PE40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LHRH基因和去除________区的所对应的基因片段在体外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产生的。‎ ‎(3)为了研究LHRH﹣PE40与人结肠癌细胞膜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最适加入量。科研人员用I标记的LHRH﹣PE40和人结肠癌细胞膜蛋白进行结合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注:﹣▲﹣TB:I﹣LHRH﹣PE40与癌细胞膜蛋白的总结合量 ‎﹣■﹣NB:I﹣LHRH﹣PE40与癌细胞膜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量(非特异性结合是指激素结合到受体蛋白除特异性结合位点之外的其它部位)。‎ 据图分析可知_LHRH﹣PE40可作为其与人结肠癌细胞膜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最适加入量是________万CPM,作出此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 ‎(4)为了进一步验证:“LHRH﹣PE40特异性结合的对象为LHRH受体”,科研人员以人结肠癌细胞膜蛋白作为实验材料,并先后添加相关药品进行实验。(注:药品A﹣D均溶于E)‎ A.I﹣LHRH B.LHRH﹣PE‎40 C.LHRH D.LHRH受体 E.缓冲液 分组 先加药品 后加药品 测量指标 实验组 药品1‎ 药品3‎ 检测膜蛋白与药物结合后的放射性 对照组1‎ E 对照组2‎ 药品2‎ ‎①药品1、2、3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②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证明“LHRH﹣PE40‎ 特异性结合的对象为LHRH受体”的说法正确。‎ ‎【答案】 (1). 下丘脑 (2). 受体 (3). 分级调节 (4). PEA受体结合 (5). 80 (6). LHRH-PE40与癌细胞膜蛋白的总结合量增加明显,而LHRH-PE40与癌细胞膜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量增加较少,且总结合量与非特异性结合量差值较大 (7). B C A (8). 实验组的放射性和对照组2大致相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1‎ ‎【解析】‎ ‎【分析】‎ 性激素的分泌为分级调节,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性腺,使性腺分泌性激素增加。分析图示可知当放射性标记物加入量较低时,总结合量与非特异性结合量差值不大,在放射性标记物加入量为80万CPM时,能保证在加入量最少的情况下,总结合量与非特异性结合量差值最大,但随着射性标记物加入量增大时,总结合量与非特异性结合量差值变化不大。‎ ‎【详解】(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LHRH)由下丘脑分泌,通过血液运输,与相关垂体细胞膜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并调节其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进而调节性腺分泌性激素,该过程体现了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2)PEA有PEA受体结合区、越膜区和毒性区三个功能区。LHRH-PE40是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将LHRH基因和去除PEA受体结合区的所对应的基因片段在体外重组后,导入大肠杆菌表达产生的。 (3)据图可知,在放射性标记物加入量为80万CPM时,LHRH-PE40与癌细胞膜蛋白的总结合量增加明显,而LHRH-PE40与癌细胞膜蛋白的非特异性结合量增加较少,且总结合量与非特异性结合量差值较大,故I-LHRH-PE40可作为其与人结肠癌细胞膜蛋白特异性结合的最适加入量是80万CPM。 (4)①该实验的目的是进一步验证“LHRH-PE40特异性结合的对象为HRH受体”故实验组中应加入药品 LHRH-PE40,对照组2中加入等量的LHRH,对照组1中可加等量的溶剂E,然后三组均加入相同的I-LHRH。‎ ‎②若LHRH-PE40 特异性结合的对象与LHRH结合的对象一样为LHRH受体,则实验组和对照组2中的肠癌细胞膜蛋白与I-LHRH结合的将减少,所以若实验组的放射性和对照组2大致相同,且明显低于对照组1,则可证明LHRH-PE40特异性结合的对象为LHRH受体。‎ ‎【点睛】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分析实验数据,理清实验自变量,设计实验的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 ‎16.是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质粒运载体,其结构如图(其中HindⅢ、PstⅠ、EcoRⅠ等限制酶的识别位点之间的碱基对数忽略不计,lacZ是显色基因)。‎ 现将扩增的含目的基因的外源DNA片段与pUC18质粒都用PstI进行酶切,然后用DNA连接酶进行连接,构建重组质粒.为筛选非重组子和重组子,分别用不同的限制酶进行酶切.经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如图1(1kb=1000对碱基).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与pUC18质粒重组的目的基因大小为________。‎ ‎(2)用kpnⅠ酶切pUC18质粒,产生了1条2.7kb的带;用kpnⅠ酶切重组质粒,产生了2条带,但有3.0kb+3.7kb或1.0kb+5.7kb两组数据(图2).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是________‎ A.重组质粒中有两个kpnⅠ的酶切位点,且其中一个位于目的基因的区段 B.重组质粒中有两个kpnⅠ的酶切位点,都位于目的基因的区段 C.产生两种酶切的结果,推测是目的基因与开环的pUC18拼接时有两种可能的插入方向 D.产生两种酶切的结果,推测是另有一种限制酶的酶切位点的碱基序列与kpnⅠ相同 ‎(3)请在目的基因上标注kpnⅠ酶切位点(需注明目的基因的碱基对数量及kpnⅠ酶切位点两侧的碱基对数量)_______‎ ‎(4)大肠杆菌pUC18质粒的LacZ基因中如果没有插入外源基因,lacZ基因便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当培养基中含有IPTG和X-gal时,X-gal便会被β-半乳糖苷酶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选择培养基中除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葡萄糖、氮源、无机盐、水、生长因子等营养物质外,还应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物质。成功导入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中形成________颜色的菌落,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 4 (2). AC (3). (4). X-gal (5). IPTG (6). 氨苄青霉素 (7). 白色 (8). lacZ基因被插入目的基因而失活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用HindⅢ或EcoRⅠ切割后,pUC18质粒只产生1条2、7kb的带,重组子产生了2条带,即4.0kb和2.7kb,非重组子产生1条带,即2.7kb。用kpnⅠ酶切pUC18质粒,产生了1条2.7kb的带;用kpnⅠ酶切重组质粒,产生了2条带,但有3.0kb+3.7kb或1.0kb+5.7kb两组数据,说明重组质粒中有两个kpnⅠ的酶切位点,且其中一个位于目的基因的区段,产生两种酶切的结果的原因可能是目的基因与开环的pUC18拼接时有两种可能的插入方向。据此答题。‎ ‎【详解】(1)根据图1可知,pUC18质粒的长度是2.7kb,而重组子的长度是2.7+4.0=6.7kb,因此与pUC18质粒重组的目的基因大小为4kb。 (2)AB、pUC18质粒的长度是2.7kb,目的基因大小为4kb,用kpnⅠ酶切重组质粒,产生了2条带,但有3.0kb+3.7kb或1.0kb+5.7kb两组数据,这说明重组质粒中有两个kpnⅠ的酶切位点,且其中一个位于目的基因的区段,A正确,B错误; CD、产生两种酶切的结果,推测是目的基因与开环的pUC18拼接时有两种可能的插入方向,C正确,D错误。 故选AC。 (3)用kpnⅠ酶切重组质粒,产生了2条带,但有3.0kb+3.7kb或1.0kb+5.7kb两组数据,说明重组质粒中有两个kpnⅠ的酶切位点,且其中一个位于目的基因的区段,目的基因上标注kpnⅠ酶切位点如图:。 (4)大肠杆菌pUC18质粒的LacZ基因中如果没有插入外源基因,lacZ基因便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当培养基中含有IPTG和X-gal时,X-gal便会被β-半乳糖苷酶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氨苄青霉素,作用是筛选出导入 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此外培养基中还应加入IPTG、X-gal。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掌握各操作步骤中需要注意的细节问题,能正确分析题图,并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7.某致病基因h和正常基因H中的某一特定序列经BcⅡ酶切后,可产生大小不同的片段(如图1,bp表示碱基对),据此可进行基因诊断;图2为某家族关于该病的遗传系谱图;图3为Ⅰ-1、Ⅰ-2和Ⅱ-1号的体细胞基因诊断结果.‎ ‎(1)根据图3基因诊断分析,Ⅱ-1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________,该种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__。‎ ‎(2)Ⅲ-5号的基因诊断中出现99bp的概率是________,Ⅲ-5的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的概率是_______。‎ ‎(3)Ⅲ-1和Ⅲ-2婚后生育的孩子进行基因诊断,可能出现图3中的________种情况。‎ ‎(4)经基因诊断分析,Ⅰ-1和Ⅰ-2的父母都不含有h基因,那么该家族h基因来自于________。图2显示Ⅰ-1号的h基因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以下分析正确的是________‎ A.h基因可能是在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为Ⅰ-1号的过程中产生 B.Ⅰ-1号的卵原细胞及其形成的所有卵细胞都含有h基因 C.h基因可能是由Ⅰ-1号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产生 D.Ⅱ-4和Ⅱ-5正常是因为Ⅰ-1号参与受精的是不含h基因的卵细胞 ‎【答案】 (1). I-1 (2). 伴X隐性遗传(X连锁隐性遗传) (3). 1(100%) (4). 1/2 (5). 3 (6). I-1发生了基因突变 (7). A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基因H经过酶切后可产生99bp和43bp两种长度的片段,而基因h经过酶切后只能产生142bp一种长度的片段。‎ 分析图2和图3:Ⅰ-1和Ⅰ-2均正常,但Ⅱ-1号患病,即“无中生有为隐性”,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根据图3可知Ⅰ-1含有基因H和基因h,而Ⅰ-2只含基因H,说明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Ⅱ-1号的致病基因来自于I-1。 (2)Ⅲ-5号的基因型XHX_,其中基因H经过酶切后可产生99bp,因此其基因诊断中出现99bp的概率是100%;基因h经过酶切后会出现142bp,而Ⅲ-5的基因型及概率是1/2XHXH或1/2XHXh,因此其基因诊断中出现142bp的概率是1/2。 (3)Ⅲ-1的基因型为XHXh,Ⅲ-2的基因型为XHY,两者结婚所生孩子的基因可能为:XHXH、XHXh、XHY、XhY,其中XHXh进行基因诊断可出现图3中的第一种情况,可能XHXH、XHY进行基因诊断科出现图3中的第3种情况,而XhY进行基因诊断科出现图3中的第2种情况。 (4)经基因诊断分析,Ⅰ-1和Ⅰ-2(XHY)的父母都不含有h基因,那么该家族h基因来自于I-1发生了基因突变。 解:AC、Ⅰ-1经过基因诊断含有H和h两种基因,即其基因型为XHXh,其h基因不一定会遗传给后代的原因是h基因可能是在受精卵分裂分化发育为Ⅰ-1号的过程中产生,A正确,C错误; B、Ⅰ-1号的基因型为XHXh,其卵原细胞都含有h基因,但其形成的卵细胞中含有h基因的概率为1/2,B错误; D、Ⅱ-4正常是因为Ⅰ-1号参与受精的是不含h基因的卵细胞,Ⅱ-5正常是因为Ⅰ-2号参与受精的是不含h基因的精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工程和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原理及操作步骤;识记伴性遗传的特点,能根据图中信息推断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结合图中信息准确答题,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