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2.50 KB
  • 2021-09-17 发布

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实验高中2019-2020学年高二(9月)月考生物试题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栾川县实验高中9月月考高二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 B. 用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可靠且容易分析 C. 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 D. 孟德尔在豌豆开花时进行去雄和授粉,实现亲本的杂交 ‎【答案】D ‎【解析】‎ ‎【分析】‎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1)选材:豌豆.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且闭花受粉的植物,自然状态下为纯种;品系丰富,具多个可区分的性状,且杂交后代可育,易追踪后代的分离情况,总结遗传规律。(2)由单因子到多因子的科学思路(即先研究1对相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3)利用统计学方法。(4)科学的实验程序和方法。(5)具有热爱科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详解】A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研究的过程所使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假说-演绎法,A正确;‎ B用自花闭花传粉的豌豆做人工杂交试验,试验结果可靠且又容易分析,B正确;‎ C孟德尔发现的遗传规律能够解释有性生殖生物的核基因的遗传现象,C正确;‎ D雄配子的数量远远多于雌配子,D错误;‎ 故选:D。‎ ‎2.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实现3 :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 ‎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 ‎⑥F1体细胞中各基因表达的机会相等 A. ①②⑤⑥ B. ①③④⑥‎ C. ①②③④⑤ D. 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中,实现3:1的分离比必须同时满足的条件是:F1形成的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F2中不同基因型的个体的存活率相等;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足够多。‎ ‎【详解】①观察的子代样本数目要足够多,这样可以避免偶然性,①正确; ‎ ‎②F1形成的两种配子数目相等且生活力相同,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②正确; ‎ ‎③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这是实现3:1的分离比要满足的条件,③正确; ‎ ‎④F2不同基因型的个体存活率相等,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④正确; ‎ ‎⑤等位基因间的显隐性关系是完全的,否则会影响子代表现型之比,⑤正确; ‎ ‎⑥细胞中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⑥错误;故正确的有①②③④⑤,C正确。‎ ‎3.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和矮秆易感病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独立遗传。现用显性纯合子高秆抗病小麦和矮秆易感病小麦杂交得F1,F1自交或测交,预期结果不正确的是( )‎ A. 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9:1‎ B. 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1‎ C. 测交结果为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比例为1:1:1:1‎ D. 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现型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自交结果中高秆抗病与矮秆抗病比例为3:1,A错误;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因此这两对基因的遗传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所以自交结果中高秆与矮秆比例为3:1,抗病与易感病比例为3:l,B正确;测交是指F1(AABB)与隐性个体(AABB)杂交,其结果是矮秆抗病:矮秆易感病:高秆抗病:高秆易感病比例为l:l:l:l,C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自交和测交后代出现四种相同的表现型,D正确,所以选A。‎ ‎【点睛】基因型类型及概率的问题 ‎(1‎ ‎)一对任何基因型的亲本相交配,产生的子代基因型的类型数等于亲本各对基因单独相交所产生的基因型种类数的乘积。‎ ‎(2)子代某一基因型的概率是亲本每对基因杂交所产生相应基因型概率的乘积。即某一具体子代基因型或表现型所占比例应等于按分离定律拆分,将各种性状及基因型所占比例分别求出后,再组合并求乘积。‎ 如基因型为AABBCC与AABBCC的个体相交,求:‎ ‎①子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 ‎②子代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 先拆分为AA×AA、BB×BB、CC×CC,分别求出AA、BB、CC的概率:依次为1/2、1/2、1/2,则子代基因型为AABBCC的概率应为1/2×1/2×1/2=1/8;分别求出A_、BB、C_的概率:依次为3/4、1/2、1,则子代基因型为A_BBC_的概率应为3/4×1/2×1=3/8。‎ ‎4.将豌豆的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和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另将玉米一对相对性状的纯合显性个体与纯合隐性个体间行种植。问隐性纯合一行植株上所产生的F1是 A. 豌豆和玉米都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 B. 豌豆和玉米的显、隐性个体的比例都是3∶1‎ C. 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D. 玉米都为隐性个体,豌豆既有显性个体又有隐性个体 ‎【答案】C ‎【解析】‎ 豌豆由于自花传粉,只有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有显性个体和隐性个体,A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可进行同株的异花传粉,又可进行异株间的异花传粉,比例不能确定,B错误;豌豆都为隐性个体,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C正确;玉米既有显性又有隐性,豌豆都为隐性个体,D错误.‎ ‎【考点定位】 基因的分离规律的实质及应用 ‎5.豌豆子叶的黄色(Y),圆粒种子(R)均为显性。两种豌豆杂交的子一代表现型如图所示。让子一代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二代的性状分离比为 A. 2∶1∶2∶1 B. 9∶3∶3∶1‎ C. 1∶1∶1∶1 D. 3∶1∶3∶1‎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柱形图F1比例用逆推法推出亲本基因型,再根据亲本基因型用正推法推出F1中黄色圆粒豌豆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最后根据F1中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实验用分解组合法进行性状分离比计算。‎ ‎【详解】根据图形分析可知,圆粒:皱粒=3: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Rr、Rr;黄色:绿色=1:1,说明两亲本的相关基因型是Yy、yy,即两亲本的基因型为YyRr、yyRr,则F1中的黄色圆粒豌豆(基因型为1/3YyRR、2/3YyRr)与绿色皱粒豌豆(基因型为yyrr)杂交,F2绿色出现的概率为1/2,皱粒出现的概率为2/3×1/2=1/3,所以F2的圆粒:皱粒=2:1,黄色:绿色=1:1,故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2:1:2:1。综上分析,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6.如图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学实验的图解,下列有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F1表现出来的性状黄圆是显性性状 B. F2中黄皱种子中纯合子占1/2‎ C. F2中相关表现型的比例是9∶3∶3∶1‎ D. F1只有1种基因型,F2中有9种基因型 ‎【答案】B ‎【解析】‎ ‎【分析】‎ 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过程:纯种黄色圆粒(YYRR)×纯种绿色皱粒(yyrr)→F1均为黄色圆粒(YyRr),F1自交的F2中:共有16种组合方式,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其中双显(黄色圆粒):一显一隐(黄色皱粒):一隐一显(绿色圆粒):双隐(绿色皱粒)=9:3:3:1。  ①双显(黄色圆粒):YYRR、YyRR、YYRr、YyRr;  ②一显一隐(黄色皱粒):YYrr、Yyrr;  ③一隐一显(绿色圆粒):yyRR、yyRr;  ④双隐(绿色皱粒):yyrr。‎ ‎【详解】A、亲本为黄圆和绿皱,则F1表现出来的性状黄圆是显性性状,A正确; B、F2中黄皱种子(1YYrr、2Yyrr)中纯合子占,B错误; C、亲本为黄圆(YYRR)和绿皱(yyrr)杂交,F1均为黄圆(YyRr),则F2中相关表现型的比例是9∶3∶3∶1,C正确; D、F1只有1种基因型(YyRr),F2中有9种基因型(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中F1产生的配子及比例,明确杂交后代的表现型、基因型及比例,主要考查学生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掌握程度。‎ ‎7.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且两对基因完全显隐性)分别控制豌豆的两对相对性状。植株甲与植物乙进行杂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子二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B. 若子一代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C. 若子一代出现3∶1∶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 D. 若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可能的杂交组合有4种情况 ‎【答案】D ‎【解析】‎ ‎【分析】‎ 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若子二代出现3:1的比例,说明子一代含有一对等位基因,另一对基因为纯合子,若子二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子一代含有两对等位基因。若子一代出现3∶1∶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亲本有一对基因符合自交,另一对基因符合测交。‎ ‎【详解】如子二代出现9:3:3:1的性状分离比,则子一代为AaBb,所以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A错误;如子一代出现1:1:1: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B错误;如子一代出现3:1:3:1的性状分离比,则两亲本的基因型为AaBb×aaBb或AaBb×Aabb,C错误;如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说明子一代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则两亲本可能的杂交组合有4种情况,分别是: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玉米的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茎杆紫色(Y)对茎杆绿色(y)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以基因型为ddYY和DDyy的玉米为亲本杂交得到的F1自交产生F2。选取F2中的高杆绿茎植株种植,并让它们相互授粉,则后代中高杆绿茎与矮杆绿茎的比例为 A. 5∶1 B. 8∶1 C. 3∶1 D. 9∶7‎ ‎【答案】B ‎【解析】‎ 依题意可知:F1的基因型为DdYy,在F2高杆绿茎植株中,基因型为Ddyy占2/3,DDyy占1/3,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2种,分别为2/3Dy、1/3dy,让它们相互授粉,则后代中高杆绿茎:矮杆绿茎的比例=(1-1/3×1/3):(1/3×1/3)=8:1,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考点定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9.大鼠的毛色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用黄色大鼠与黑色大鼠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色为显性性状,黑色为隐性性状 B. F1与黄色亲本杂交,后代有两种表现型 C. F1和F2中灰色大鼠均为杂合子 D. F2黑色大鼠与米色大鼠杂交,其后代中出现米色大鼠的概率为1/4‎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分析可知:F2的表现型有四种且比例为9:3:3:1,其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A_B_),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aabb),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aB_、A_bb),F1为双杂合子(AaBb)。‎ ‎【详解】A、两对等位基因的个体杂交,F2中灰色比例最高,所以灰色为双显性状,米色最少为双隐性状,黄色、黑色为单显性,A错误; B、F1为双杂合子(AaBb),与黄色亲本(假设为aaBB)杂交,后代的基因型为(AaB_,aaB_),故后代为两种表现型,B正确; C、F2出现性状分离,体色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则灰色大鼠中有的为纯合体(AABB),其余为杂合,C错误; D、F2中黑色大鼠中纯合子(设为AAbb)所占比例,与米色(aabb)杂交不会产生米色大鼠,杂合子(Aabb)所占比例为,与米色大鼠(aabb)交配,产生米色大鼠的概率为,D错误。 故选B。‎ ‎【点睛】此题考查显隐性性状的判断、对自由组合定律的理解及相关计算,属于对知识理解判断和灵活运用的考查,难度适中。‎ ‎10.一个基因型为BbRr(棕眼右癖)的男人与一个基因型为bbRr(蓝眼右癖)的女人结婚(两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 A. 棕眼右癖和蓝眼右癖 B. 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C. 棕眼右癖和蓝眼左癖 D. 棕眼左癖和蓝眼右癖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Bb和bb杂交后代出现棕眼和蓝眼的几率各为1/2,Rr和Rr杂交后代出现右癖和左癖的几率分别为3/4、1/4,所以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几率各为1/8的类型是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 ‎【详解】由题目可知棕眼对蓝眼为显性,右癖对左癖为显性,且两对性状都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亲代BbRr×bbRr,采用逐对分析法,Bb×bb→1Bb、1bb,即棕眼:蓝眼=1:1,Rr×Rr→1RR、2Rr、1rr,右癖:左癖=3:1,可推出子代有BbR_棕眼右癖(1/2×3/4=3/8)、Bbrr棕眼左癖(1/2×1/4=1/8)、bbR_蓝眼右癖(1/2×3/4=3/8)、bbrr蓝眼左癖(1/2×1/4=1/8)。故所生子女中表现型的机率各为1/8的类型是棕眼左癖和蓝眼左癖,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1.假定某植物五对等位基因是相互自由组合的,杂交组合AaBBCcDDEe×AaBbCCddEe产生的后代中,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例是(  )‎ A. 1/2 B. 1/4‎ C. 1/16 D. 1/64‎ ‎【答案】B ‎【解析】‎ ‎【分析】‎ 观察两个体的基因型可知,DD×dd的后代一定为杂合子,所以只需要考虑其他四对中一对基因为杂合,另外三对基因保证纯合即符合题意,可利用分离定律解决自由组合定律的问题。‎ ‎【详解】五对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则每一对基因遗传又符合基因分离定律,Aa×Aa后代纯合子的概率是1/2,杂合子概率是1/2;BB×Bb后代纯合子的概率是1/2,杂合子概率是1/2;Cc×CC后代纯合子的概率是1/2,杂合子概率是1/2;DD×dd后代纯合子的概率是0,杂合子概率是1;Ee×Ee后代纯合子的概率是1/2,杂合子概率是1/2;运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故后代中有两对等位基因杂合、三对等位基因纯合的个体所占的比率是1/2×1/2×1/2×1×1/2×4=1/4。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会灵活的运用基因分离定律来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12.甘蓝的紫色叶与绿色叶是由两对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下表是纯合甘蓝杂交实验的结果,与此有关的分析错误的是(  )‎ 亲本组合 F1株数 F2株数 紫色叶 绿色叶 紫色叶 绿色叶 ‎①紫色叶×绿色叶 ‎121‎ ‎0‎ ‎451‎ ‎30‎ ‎②紫色叶×绿色叶 ‎89‎ ‎0‎ ‎242‎ ‎81‎ A. 这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一定为AABB和aabb C. 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5‎ D. 组合②的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一定为AAbb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叶色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这两对等位基因能够自由组合(因为分别位于3号和8号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组合①的F2中紫叶:绿叶≈15:1,可知只要基因型中含有显性基因即为紫色,且F1‎ 的基因型为AaBb,绿叶的基因型为aabb,所以两个亲本紫色为AABB和绿色为aabb。‎ ‎【详解】A、根据题意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控制这对性状的两对基因遗传时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正确;‎ B、根据分析可知组合①的两个亲本基因型一定为AABB和aabb,B正确;‎ C、理论上组合①的F2紫色叶植株中(9A_B_、3A_bb、3aaB_),纯合子(1AABB、1AAbb、1aaBB)所占比例为1/5,C正确;‎ D、组合②的F2中紫色叶:绿色叶=3:1,说明F1中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另一对为隐性纯合,基因型可能为Aabb或aaBb,故亲本中紫色叶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或aaBB,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知识,难度中等,属于考纲理解层次。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F2表现型的数量比判断该性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 ‎13. 某种药用植物合成药物1和药物2的途径如下图所示:基因A和基因b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基因型为AAbb或Aabb的植株能同时合成两种药物 B. 若某植株只能合成一种药物,则必定是药物1‎ C.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 D. 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中能合成药物2的个体占3/16‎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基因组成是AA、Aa的植株能合成药物1,基因组成是bb的植株能合成药物2,所以基因型是AAbb或Aabb的植株能同时合成两种药物,A正确;若某植株只能合成一种药物,则必定是药物1,因为如果不产生药物1就没有药物2,所以要产生药物2就必须有药物1,B正确;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后代有9种基因型,3种表现型:产生2种药物、只产生药物1、不产生药物,C错误;基因型为AaBb的植株自交,A_B_(药物1),A_bb(2种药物),aaB_(不产生药物),aabb(不产生药物)=9:3:3:1,后代中能合成药物2的个体占3/16,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4.调查发现人群中夫妇双方均表现正常也能生出白化病患儿。研究表明白化病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下列有关白化病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致病基因是隐性基因 B. 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的概率是1/4‎ C. 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是携带者 D. 白化病患者与表现正常的人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 ‎【答案】D ‎【解析】‎ ‎【分析】‎ 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为A、a,正常个体的基因型为AA或Aa,白化病患者的基因型为aa。‎ ‎【详解】A、白化病的致病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A正确;‎ B、如果夫妇双方都是携带者即Aa,他们生出白化病患儿aa的概率是1/4,B正确;‎ C、如果夫妇一方是白化病患者即aa,他们所生表现正常的子女一定会从白化病亲本获得a,故一定是携带者,C正确;‎ D、白化病患者即aa与表现正常的人AA或Aa结婚,所生子女表现正常的概率是1或1/2,D错误。‎ 故选D。‎ ‎15.报春花的花色白色(只含白色素)和黄色(含黄色锦葵色素)由两对等位基因(A和a,B和b)共同控制,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显性基因A控制以白色素为前体物合成黄色锦葵色素的代谢过程,但当显性基因B存在时可抑制其表达.现选择 AABB 和 aabb 两个品种进行杂交,得到F1,F1自交得F2,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黄色植株的基因型是AAbb或Aabb B. F1的表现型是白色 C. F2中黄色:白色的比例是3:13‎ D. F2中的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5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有A没有B时,开黄花,有B时开白花,所以开黄花的报春花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或Aabb,开白花的纯种植株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 或AABB 或aabb。基因A和基因B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对花色的控制的。控制报春花花色遗传的两对基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分析可知,黄色植株必须含有A基因且不含有B基因,因此基因型为AAbb或Aabb,A正确; B、AABB×aabb→AaBb,由于B基因抑制A基因的表达,故F1表现为白色,B正确; ​C、F2中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是A_B_:A_bb:aaB_:aabb=9:3:3:1,其中只有A_bb表现为黄色,因此黄色:白色=3:13,C正确; D、F2中共有9种基因型,其中两种基因型AAbb和Aabb表现为黄色,因此白色个体的基因型种类是7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6.下列关于受精作用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精卵相互识别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B. 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C. 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变异 D. 后代继承了双亲的全部遗传性状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 精卵相互识别的基础是细胞膜的糖蛋白的细胞识别作用,结合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A错。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核DNA,而质DNA基本来自母本,B错。由于不同基因型配子的随机组合,形成不同基因型受精卵,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变异 C正确。后代继承了双亲的部分遗传性状,同时生成部分变异性状,D错。‎ 考点:本题考查受精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能力。‎ ‎17.决定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因素包括()‎ A. 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 B. 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C. 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互换 D. 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染色体的复制和平均分配不会导致配子中染体组合的多样性,A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不会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可导致配子中染体组合的多样性,B项错误;同源染色体的联会不会导致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C项错误;减数分裂过程中,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都会增加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D项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配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18.下列关于如图所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动物细胞 B. ④的①和③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分开 C. 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 D. 在后期时,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均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④和⑦、⑤和⑥),且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应该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细胞中①和③为姐妹染色单体,②为着丝点,④⑤⑥⑦为染色体,据此分析。‎ ‎【详解】A. 分析图解可知,图示细胞同源染色体成对地排列在赤道板上,因此该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动物细胞,A正确;‎ B. ④是一条染色体,包含两条染色单体①和③,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正确;‎ C. 细胞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其中④和⑦为一对同源染色体,C正确;‎ D. 在后期时,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移向同一极的染色体都是非同源染色体,D错误。‎ ‎19.下列关于同源染色体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B. 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能互换对应部分 C. 在人的正常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 D. 减数分裂中联会的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是指形态、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形成四分体。‎ ‎【详解】A、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的两条染色体,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配对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能互换对应部分,发生基因重组,B正确; C、由于精子是经减数分裂产生,同源染色体已分离,所以在人的正常精子中没有同源染色体,C正确; D、减数分裂中联会的染色体一定是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形成四分体,D正确。 故选:A。‎ ‎20.如图是某种XY型性别决定的动物细胞分裂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Ⅱ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可能是b B. 卵巢中可能同时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 C. 图Ⅰ表示次级精母细胞的分裂 D. 图Ⅰ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图Ⅱ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 ‎【答案】A ‎【解析】‎ 图Ⅱ中①上某位点有基因B,②上相应位点的基因也应该是B,但是如果发生基因突变或者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则可能是b,A正确;由于该个体是雄性个体,在精巢中既有有丝分裂的细胞,也有减数分裂的细胞可能同时存在图Ⅰ、图Ⅱ两种分裂图像,B错误;如果图Ⅰ中的2和6表示两个Y染色体,则此图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C错误;图Ⅰ细胞中有四对同源染色体,图Ⅱ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没有四分体,D错误;‎ ‎【考点定位】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21.如图是同一种动物体内有关细胞分裂的一组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都具有同源染色体 B. 动物睾丸或卵巢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以上细胞 C. ④的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 D. 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分析】‎ 同源染色体一般是细胞中形态、大小相同,但颜色不同的染色体。①细胞的每一极存在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②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③中同源染色体不联会,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④中无同源染色体,染色体向细胞两极运动,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④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 B、动物睾丸或卵巢中既有有丝分裂,也有减数分裂,可能同时出现图中细胞,B错误;‎ C、④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子细胞是精细胞或极体,C正确;‎ D、上述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的是②③,D错误。‎ 故选C。‎ ‎【点睛】“三看法”判断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方式 ‎22. 观察到某生物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了某种精细胞如图所示。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精细胞中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 B. 减数第二次分裂中一对染色单体没有相互分离 C. 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两条染色体多复制一次 D. 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没有相互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形成精细胞的过程为: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精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精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和精原细胞相同且含有同源染色体,而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该发生分离,所以该精细胞是异常配子。‎ ‎【详解】图示精原细胞中的两条染色体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含有一对等位基因Aa;精细胞中仍有一对同源染色体,且染色体上的基因与精原细胞染色体上的位置相同,其形成原因是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故选:D。‎ ‎23.如图所示,卵原细胞内含有A与a、B与b两对同源染色体,已知此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所形成的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b,则同时所产生的3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 A. AB、Ab、ab B. Aa、Bb、AB C. Ab、aB、aB D. AB、aB、ab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卵细胞的产生过程:1个卵原细胞1个初级卵母细胞1个次级卵母细胞+1个第一极体1个卵细胞+3个极体.据此答题.‎ 解:一基因型为AaBb的动物,产生了1个Ab基因组合的卵细胞,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基因b的非同源染色体组合到一起,移向同一极,并进入次级卵母细胞,而含有基因a和基因B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到一起,移向另一极,并进入第一极体.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1个基因型为Ab的卵细胞和一个基因型为Ab的极体,第一极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两个基因型为aB的极体.因此,3个极体的基因组合是Ab、aB、aB.‎ 故选:C.‎ 考点: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4.下列三条曲线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在如图甲、乙、丙中的①②③④中均涉及染色体数目减半,其中“减半”的原因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1、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体细胞染色体为2N):‎ ‎(1)染色体变化:后期加倍(4N),平时不变(2N);‎ ‎(2)DNA变化:间期加倍(2N→4N),末期还原(2N).‎ ‎2、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含量变化规律:‎ 减数第一次分裂 减数第二次分裂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前期 中期 后期 末期 染色体 2n 2n 2n n n n 2n n DNA数目 4n 4n 4n 2n 2n 2n 2n n 解:①下降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分裂;‎ ‎②下降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且细胞质分裂;‎ ‎③下降是由于着丝点分裂,且细胞质分裂;‎ ‎④下降的原因是由于着丝点分裂,细胞质分裂.‎ 因此,①〜④中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原因完全相同的是①和②,③和④.‎ 故选:A.‎ 考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 ‎25.下图是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只有CD.GH、MN段 B. 着丝点分裂只发生在DE、NO段 C. 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 MN段相对于AB段发生了核DNA含量的加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图中核DNA含量和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可知,a阶段为有丝分裂,BC段进行DNA复制,CD段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DE段表示末期;b阶段为减数分裂,FG段完成DNA的复制,GH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IJ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LM表示受精作用;MQ阶段为受精作用后的第一次有丝分裂.‎ 解:A、具有染色单体的时期为CD、GH、IJ、MN段,故A错误;‎ B、着丝点分裂发生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发生在CD、IJ、NO过程中,故B错误;‎ C、GH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OP段为有丝分裂后期,为正常体细胞染色体数的二倍,故C错误;‎ D、MN包括间期、前期和中期,间期发生了DNA的复制,复制后DNA数是AB段的2倍,故D正确.‎ 故选:D.‎ 考点:有丝分裂过程及其变化规律;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受精作用.‎ ‎26.下图中甲〜丁为某动物(染色体数=2n)睾丸中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的比例图,关于此图叙述错误的是()‎ A. II代表染色单体 B. 甲所处阶段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 C. 甲〜丁中DNA的数量比是4 : 2 : 2 :1‎ D. 丁图可表示有丝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染色单体并不是存在细胞分裂整个时期的,在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会消失,由此判断Ⅱ代表染色单体,A正确;甲所处阶段可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所以可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B正确;如果细胞中存在染色单体,DNA的数目与染色单体相同;如果没有染色单体,DNA数目与染色体相同,由此判断Ⅲ代表DNA,所以甲~丁中DNA的数量比是4:2:2:1,C正确;丁图中染色体和DNA数目都是体细胞的一半,所以只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不能表示有丝分裂后期,D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规律性变化 ‎27.下图是某种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据图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在A~C段 B. CD段、GH段的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为1∶1‎ C. 图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Ⅰ~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 D. “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现象与AH、HI所代表的生理过程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某动物细胞生活周期中染色体数目变化图,其中A-C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C-H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情况;H-I表示受精作用;I-M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规律。‎ ‎【详解】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发生于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分裂结束后染色体数目减半,故对应A~C段,A正确;CD段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细胞中有姐妹染色单体,故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是1:2,而GH段减数第二次分裂已结束,着丝点已分裂,故此时细胞中染色体与核DNA的数目之比1:1,B错误;图示中显示两种分裂方式,且I~M段可表示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C正确;HI 表示受精作用,“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变异现象是减数分裂产生多种配子及随机结合的缘故,D正确。故选B。‎ ‎28. 如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一个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细胞存在于动物精巢中 B. 在分裂间期发生过基因突变 C. 该细胞在图示的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有8条 D. 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的基因型有2种 ‎【答案】B ‎【解析】‎ 图示细胞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该细胞的细胞质进行的是不均等分裂,为初级卵母细胞,存在于动物卵巢中,A项错误;图示细胞中,有一条染色体上的姐妹染色单体含有等位基因A和a,再结合染色体颜色可知,该细胞在分裂间期发生过程基因突变,B项正确;图示细胞进行的是减数分裂,该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最多为4条,C项错误;该细胞含有2个染色体组,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只有一个卵细胞,因此只有1种基因型,D项错误。‎ ‎【考点定位】减数分裂、染色体组 ‎29.克氏综合征是一种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的疾病,现有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红绿色盲的男孩,该男孩的染色体组成为44+XXY,则染色体不分离发生在亲本的 A. 次级卵母细胞中 B. 次级精母细胞中 C. 初级卵母细胞中 D. 初级精母细胞中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色盲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XbXbY),则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据此答题.‎ 解:由以上分析可知,该夫妇的基因型为XBXb×XBY,患克氏综合征并伴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Y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b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 故选:A.‎ 考点:细胞的减数分裂.‎ ‎30.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分配紊乱,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则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 )‎ A. aXb,Y,Y B. Xb,aY,Y C. AXb,aY,Y D. AAaXb,Y,Y ‎【答案】A ‎【解析】‎ ‎【分析】‎ 精子的形成过程:  (1)精原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初级精母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两种次级精母细胞;  (3)次级精母细胞经过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精细胞;  (4)精细胞经过变形→精子。‎ ‎【详解】一个基因型为AaXbY的精原细胞,产生了一个AAaXb的精子,说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基因A和a的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aXbXb和YY的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基因型为AAaaXbXb的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基因A所在的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移向了同一极,形成基因型为AAaXb和aXb的两个精子,而基因型为YY的次级精母细胞正常分裂,形成基因型均为Y的两个精子。综上分析,另外三个精子的基因型分别是aXb、Y、Y。因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尤其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能根据题中精原细胞和一个精子的基因型判断出另外3个精子的基因型。‎ 二、非选择题 ‎31.小麦的毛颖和光颖是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D、d控制),抗锈病与感锈病是另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R、r控制),这两对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以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植株(丙)。再用F1与丁进行杂交,得F2,F2有四种表现型,对每对相对性状的植株数目进行统计,结果如图:‎ ‎(1)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2)亲本甲、乙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丁的基因型是________。‎ ‎(3)F1形成的配子有________种,产生这几种配子的原因是F1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F2中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光颖抗锈病植株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 ‎(5)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F2的比例是__________。‎ ‎【答案】 (1). 毛颖 (2). 抗锈病 (3). DDrr (4). ddRR (5). ddRr (6). 4 (7). 控制同一性状的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8). 1/8 (9). 3/8 (10). 1/2‎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病植株(丙),说明毛颖相对于光颖是显性性状,抗锈病相对于感锈病是显性性状,则甲的基因型为DDrr,乙的基因型为ddRR,丙的基因型为DdRr。‎ ‎【详解】(1)分析题意可知,以纯种毛颖感锈病植株(甲)和纯种光颖抗锈病植株(乙)为亲本进行杂交,F1均为毛颖抗锈(丙),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以判断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毛颖、抗锈。 (2)由于亲本为纯种,因此亲本甲的基因型是DDrr,亲本乙的基因型是ddRR;根据分析可知F1(丙)的基因型为DdRr。丙和丁杂交的后代中,单独分析抗锈和感锈病这一对相对性状,F2中抗锈病:感锈病=3:1,说明亲本都是杂合子,即亲本的基因型均为Rr;单独分析毛颖和光颖这一对相对性状,F2中毛颖:光颖=1:1,属于测交类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Dd×dd。综合以上可知丁的基因型是ddRr。 (3)F1(丙)的基因型为DdRr,根据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F1形成的配子种类有DR、Dr、dR、dr共4种。产生这几种配子的原因是F1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基因分离,而决定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4)F1(丙)的基因型为DdRr,丁的基因型为ddRr,杂交后代F2中基因型为ddRR的个体所占的比例为1/2×1/4=1/8,F2中光颖抗锈病(ddR-)植株所占的比例是1/2×3/4=3/8。‎ ‎(5)甲的基因型为DDrr,乙的基因型为ddRR,F1(丙)的基因型为DdRr,丁的基因型为ddRr,丙和丁杂交后代中与甲的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1/2×1/4=1/8,与乙的表现型相同的概率为1/2×3/4=3/8,所以F2中表现型不同于双亲(甲和乙)的个体占全部F2的比例是1-1/8-3/8=1/2。‎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应用,首先要求考生掌握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准确判断显隐性;其次能利用逐对分析法,根据后代分离比,尤其是“3:1”、“1:1”,推断出丁的基因型,属于考纲理解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32.某两性花植物的紫花与红花是一对相对性状,且为由单基因(D、d)控制的完全显性遗传。现用一株紫花植株和一株红花植株作实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后代数量足够多),以鉴别该紫花植株的基因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设计原理遵循______________定律。‎ ‎(2)完善下列实验设计:‎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填选择的亲本及交配方式);‎ 第二步:紫花植株×红花植株。‎ ‎(3)实验结果预测:‎ ‎①若第一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若未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 ‎②若第二步后代全为紫花,则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若后代全部为红花或出现红花,则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 ‎【答案】基因的分离定律 紫花植株自交 杂合子 DD/dd DD dd ‎【解析】‎ ‎(1)该实验涉及单基因控制的性状,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2)第一步:紫花植株自交;第二步:紫花植株×红花植株。‎ ‎(3)①若第一步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为杂合子。若未出现性状分离,说明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D/dd。‎ ‎②若第二步后代全为紫花,则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D;若后代全部为红花或出现红花,则紫花植株的基因型为dd。‎ ‎【考点定位】基因的分离定律。‎ ‎33.人类多指(T)对正常指(t)为显性,白化(a)对正常(A)为隐性,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两种病都与性别无关)。请分析:‎ ‎(1)其再生一个孩子只患白化病概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生一个只出现多指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 ‎(3)生一个既白化又多指的女儿的概率是________。‎ ‎(4)后代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________。‎ ‎(5)后代中正常的概率是________。‎ ‎【答案】1/8 3/8 1/16 1/2 3/8‎ ‎【解析】‎ 试题解析:人类多指(T)对正常指(t)为显性,白化(a)对正常(A)为隐性,决定不同性状的基因自由组合。一个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个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两种病都与性别无关)。分析可知父亲的基因型是TtAa,母亲的基因型是ttAa。‎ ‎(1)其再生一个孩子只患白化病的概率即患白化病Aa×Aa ‎=1/4aa,不患多指Tt×tt=1/2tt,1/4×1/2=1/8。‎ ‎(2)生一个只出现多指孩子的概率即患多指Tt×tt=1/2Tt,不患白化病Aa×Aa=3/4A ,1/2×3/4=3/8。‎ ‎(3)生一个既白化又多指的女儿的概率即患多指Tt×tt=1/2Tt,患白化病Aa×Aa=1/4aa,1/2×1/4×1/2=1/16。‎ ‎(4)后代中只患一种病的概率即患多指Tt×tt=1/2Tt,不患白化病Aa×Aa=3/4A ,1/2×3/4=3/8;患白化病Aa×Aa="1/4aa," 不患多指Tt×tt="1/2tt" ,1/4×1/2=1/8。3/8+1/8=1/2。‎ ‎(5)后代中正常的概率即不患多指Tt×tt="1/2tt" ,不患白化病Aa×Aa=3/4A ,1/2×3/4=3/8。‎ 考点:本题考查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用文字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以及数据处理能力。‎ ‎34.图一、二分别表示某二倍体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以及细胞分裂图像。请分析并回答:‎ ‎(1) 图一中a、b、c表示染色单体的是______,Ⅰ至Ⅳ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____。‎ ‎(2)图二中丙细胞对应于图一中的_________(填数字)期 ‎(3)图一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由Ⅱ变化为Ⅲ,相当于图二中的_______→_________过程。‎ ‎【答案】 (1). c (2). Ⅰ、Ⅱ (3). Ⅲ (4).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5). 乙 (6). 丙 ‎【解析】‎ ‎【分析】‎ 分析图一:根据图中c有时为0可知,c是染色单体,则a是DNA、b是染色体。Ⅰ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数=1:1,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且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中相同,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中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和DNA分子数之比为1:2:2,但数目均只有Ⅱ中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中没有染色单体,染色体数:DNA分子=1:1,且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 分析图二: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配对形成四分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中央,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一中c表示染色单体。根据以上分析可知,Ⅰ可能处于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Ⅱ可能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Ⅲ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和中期;Ⅳ可能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存在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不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Ⅰ至Ⅳ中可能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是Ⅰ、Ⅱ。 (2)图二中丙细胞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故对应于图一中的Ⅲ期。‎ ‎(3)图一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由Ⅱ变化为Ⅲ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到减数第二次分裂,相当于图二中的乙→丙。‎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一和图二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35.下图1表示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染色体与核DNA数量比值的变化关系;图2表示处于某个高等动物(2N=4)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图像。‎ ‎(1)如图1所示,在AB段发生分子水平的变化有_____,出现CD段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 ‎(2)图2中,处于图1中BC段细胞图像是__________,二者的明显区别是________。‎ ‎(3)图2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图像的是________。‎ ‎(4)若甲细胞的子细胞分化为某种功能专一的细胞,在此过程中不可能发生的是________。(填选项)‎ A.DNA序列发生改变 B.细胞的结构功能发生改变 C.伴随着物质的合成 D.细胞数量增加 ‎(5)乙细胞的名称是___________,丙细胞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细胞。‎ ‎【答案】 (1). DNA分子的复制 (2). 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3). 乙、丙 (4). 乙中有同源染色体,丙中没有 (5). 乙、丙 (6). A (7). 初级卵母细胞 (8).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图1表示染色体与核DNA数目比,在有丝分裂间期或减一前的间期完成DNA复制后,一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变为2个;当有丝分裂后期或减Ⅱ后期着丝点分裂后,一条染色体的DNA分子变为1个。图甲中,细胞存在同源染色体,并且处于着丝点分裂状态,因此该细胞为有丝分裂后期图;图乙细胞中正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此属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图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并且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属于减Ⅱ中期图。‎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图1中曲线AB段形成的原因是DNA的复制,CD段形成的原因是着丝点的分裂,染色单体分开。‎ ‎(2)图2中,乙和丙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数:核DNA数=1:2,故处于图1中BC段,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图,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属于减Ⅱ中期图。‎ ‎(3)根据分析可知,图2中属于减数分裂过程图像的是乙和丙。‎ ‎(4)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在此过程中,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不变,mRNA和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会发生变化,使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该过程中细胞的数量不变,所以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5)乙细胞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所以乙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丙细胞为第一极体或次级卵母细胞,所以丙细胞的子细胞是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点睛】本题考查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曲线图,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解,重在审图,审曲线图时一定要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的含义,采用二看法分析细胞图,一看是否是否有同源染色体,无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可能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或有丝分裂,二看细胞内是否有联会现象,有则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无则为有丝分裂。‎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