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9.00 KB
- 2021-09-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四川省邻水实验学校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
高2018级第一学月考试
生 物 试 卷
一、单选题
1. 下列哪种现象属于生物的可遗传变异
A. 白菜因水肥充足比周围白菜高大
B. 变色龙在草地上显绿色,在树干上呈灰色
C. 蝴蝶的幼虫和成虫,其形态结构差别大
D. 同一麦穗结出的种子,长出的植物中,有抗锈病和不抗锈病
【答案】D
【解析】
【详解】
A项属于不可遗传变异,B项属于适应性,C项属于变态发育,D项属于基因重组,是可遗传变异。故选D
2.经X 射线照射的紫花香豌豆品种,其后代中出现了几株开白花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对环境主动适应的结果,有利于香豌豆的生存
B. X 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C. 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还是隐性突变
D. 观察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基因突变的原因:
外因:①物理因素;②化学因素;③生物因素。
内因:DNA复制时偶尔发生错误,DNA的碱基组成发生改变等。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进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白花植株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A错误;
B.X射线不仅可引起基因突变,也会引起染色体变异,B正确;
C.通过杂交实验,可以确定是显性突变是隐性突变,C正确;
D.通过白花植株自交后代的性状,可确定是否是可遗传变异,D正确。
故选:A。
3.果蝇的生物钟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有节律(XB)对无节律(Xb)为显性;体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灰身(A)对黑身(a)为显性。在基因型为AaXBY的雄蝇减数分裂过程中,若出现一个AAXBXb类型的变异细胞,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该细胞是初级精母细胞
B. 该细胞的核DNA数是体细胞的一半
C.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A和a随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了分离
D. 形成该细胞过程中,有节律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果蝇为例,考查了减数分裂的过程与变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等物质的行为变化规律,再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属于考纲理解层次的考查。
【详解】A、亲本雄果蝇的基因型为AaXBY,进行减数分裂时,由于染色体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也复制,即初级精母细胞的基因型是AAaaXBXBYY,而基因型为AAXBXb的细胞基因数目是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说明其经过了减数第一次分裂,即该细胞不是初级精母细胞,而属于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
B、该细胞为次级精母细胞,经过了间期的DNA复制(核DNA加倍)和减一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核DNA减半),该细胞内DNA的含量与体细胞相同,B错误;
C、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A与a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C错误;
D、该细胞的亲本AaXBY没有无节律的基因,而该细胞却出现了无节律的基因,说明在形成该细胞的过程中,节律的基因发生了突变,D正确。
故选D。
【点睛】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可能会发生基因突变,进而影响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同源染色体不分离、或者姐妹染色单体不分离,进而产生异常的细胞,考生要能够根据所给细胞的基因型或者染色体组成,判断出现异常细胞的原因。
4.下列变异的原理分别属于
①将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三倍体植株
②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儿子
③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
④某人的第5号染色体丢失一个片段,导致患某种遗传病
A. 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
B. 染色体结构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
C. 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数目变异、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及其相关实例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①将四倍体植株与正常二倍体植株杂交,产生三倍体植株,该变异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②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既患白化病又患红绿色盲的儿子,该变异属于基因重组;③组成血红蛋白的氨基酸排列顺序改变,导致血红蛋白异常的疾病,是由基因突变引起;④某人的第5号染色体丢失一个片段,导致患某种遗传病,是由染色体结构变异引起。综上分析,A、B、C均错误,D正确。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识记并理解多倍体育种的原理、基因重组的内涵、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致病机理,据此分析各选项。
5.关于等位基因B和b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
B. X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
C. 基因B中的碱基对G—C被碱基对A—T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
D. 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可导致基因b的突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B和b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等位基因,A正确;
B、X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提高基因B和基因b的突变率,B错误;
C、基因突变是指DNA中发生了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C正确;
D、在基因b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C,则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D正确。
故选:B。
【点睛】1、基因突变是指DNA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
2、基因突变的特点:
a、普遍性; 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
6.由于基因中某碱基对的改变,使细胞中有一种蛋白质在赖氨酸残基(位置)上发生了变化。已知赖氨酸的密码子为AAA或AAG;天冬氨酸的密码子为GAU或GAC;甲硫氨酸的密码子为AUG。根据已知条件,你认为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和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分别是
选 项
A
B
C
D
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替代赖氨酸的氨基酸
天冬氨酸
天冬氨酸
甲硫氨酸
甲硫氨酸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改变”,这将导致转录产生的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中一个碱基发生改变;比较三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可知,赖氨酸的密码子AAG将变为甲硫氨酸的密码子AUG,由此可推知基因模板链由TTC突变为TAC,即基因模板链上突变后的脱氧核苷酸为腺嘌呤脱氧核苷酸,故D正确。
7.甲、乙为两种果蝇(2n),下图为这两种果蝇的各一个染色体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乙杂交产生的 F1 减数分裂都正常
B. 甲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形成了乙
C. 甲、乙1 号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列顺序相同
D. 图示染色体结构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答案】D
【解析】
【详解】AC、与图甲相比,图乙染色体1发生了倒位,没有完全一致的等位基因,所以F1子代无法正常减数分裂,AC错误;
B、染色体的交叉互换互换的是等位基因,甲经过交叉互换不能形成乙,B错误;
D、染色体结构变异为可遗传变异,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正确。
故选D。
8.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如图是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a~b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
B. 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
C. e点后细胞内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相同
D. f~g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染色体数减半
【答案】D
【解析】
【详解】分析题图:玉米花药培养的单倍体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形成二倍体植株的过程属于单倍体育种,图示该过程中某时段细胞核DNA含量变化,其中ab、ef段都表示有丝分裂前期、中期和后期;cd段表示有丝分裂间期;gh段表示后期。a~b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细胞内不会发生基因重组,因为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A正确;cd段之前用秋水仙素处理过,而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c~d过程中细胞内发生了染色体数加倍,B正确;e点后的细胞为纯合体,各染色体组的基因组成完全相同,C正确;f~g为有丝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因为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曲线图的分析,要求考生掌握有丝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中各区段所代表的时期,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9. 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短指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红绿色盲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白化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下列关于这四种遗传病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短指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B. 红绿色盲女性患者的父亲是该病的患者
C. 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
D. 白化病通常会在一个家系的几代人中连续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短指是常染色体遗传病,与性别无关,在男性女性中发病率一样,A错误;
红绿色盲是伴X隐性遗传病,女病父必病,B正确;
伴X显性遗传女病多于男病,因为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获得显性基因的概率大,C错误;
隐性遗传病往往隔代交叉遗传。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一般隔代遗传,D错误。
10.某地区一些玉米植株比一般玉米植株早熟 , 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 , 这些植株可能是
A. 单倍体 B. 三倍体 C. 四倍体 D. 杂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在生物界,两种遗传基础不同的植物或动物进行杂交,其杂交后代所表现出的各种性状均优于杂交双亲,比如抗逆性强、早熟高产、品质优良等,这称之为杂种优势。
【详解】A、玉米是二倍体植株,其单倍体高度不育,不会产生籽粒,A错误;
B、三倍体在减数分裂时联会发生紊乱,因此不能产生籽粒,B错误;
C、四倍体属于多倍体,而多倍体发育迟缓,与题干中“早熟”一词不符,C错误;
D、杂交种具有早熟、生长整齐而健壮,果穗大、籽粒多等优势,D正确。
故选D。
11.某大肠杆菌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其突变体M和N均不能在基本培养基上生长,但M可在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N可在添加了氨基酸乙的基本培养基上生长,将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 )
A. 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丧失
B. 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的
C. 突变体M的RNA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
D. 突变体M和N在混合培养期间发生了DNA转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大肠杆菌在基本培养基上和特殊培养基上生长情况,来考查原核生物遗传物质和基因突变等相关知识点,关键要把握题干中“物M和N在同时添加氨基酸甲和乙的基本培养基中混合培养一段时后,再将菌体接种在基本培养基平板上,发现长出了大肠杆菌(X)的菌落”,从而得出两个细菌出现了基因重组,从而形成另一种大肠杆菌。
【详解】A、突变体M需添加了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可以说明突变体M催化合成氨基酸甲所需酶的活性可能丧失,从而不能自身合成氨基酸甲,而导致必须添加氨基酸甲的基本培养基上才能生长,A正确;
B、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突变体M和N都是由于基因发生突变而得来,B正确;
CD、M和N的混合培养,致使两者间发生了DNA的转移,即发生了基因重组,因此突变体M与突变体N混合培养能得到X是由于细菌间DNA的转移实现的,而不是突变体M的RNA,C错误,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题关键要知道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变异类型存在基因突变,以及特殊情况下可以发生DNA的转移从而发生基因重组。
12. 已知21四体的胚胎不能成活。现有一对夫妇均为21三体综合征患者,假设他们在产生配子时,第21号的三条染色体一条移向细胞的一极,两条移向另一极,则他们生出患病女孩的概率是 ( )
A. 1/2 B. 1/3 C. 2/3 D. 1/4
【答案】B
【解析】
据分析可知,21三体综合征患者产生1条21号染色体的配子和2条21号染色体配子的概率都是1/2,又21四体的胚胎死亡,因此两个21三体综合征的夫妇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3,患病女孩的概率则为为2/3×1/2=1/3,故B正确。
13.某二倍体植物染色体上的基因B2是由其等位基因B1突变而来的,如不考虑染色体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突变可能是碱基对替换或碱基对插入或缺失造成的
B. 基因 B1和B2编码的蛋白质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 基因 B1和B2指导蛋白质合成时使用同一套遗传密码
D. 基因 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或同一个配子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突变和基因的表达以及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的分配问题。基因突变会产生原基因的等位基因,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所以突变基因可能不改变生物的性状;减数分裂过程,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开,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
经过基因突变产生的等位基因实质上是一个基因中的碱基对发生了改变,其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可能不变,等位基因也会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被分别分配到两个次级细胞中,配子内不会出现等位基因。
【详解】A、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增添、替换和缺失引起的,A正确;
B、基因B1和B2转录形成的密码子排列顺序不同,因为密码子具有简并性,翻译形成的蛋白质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B正确;
C、生物具有亲缘关系,共用一套密码子,C正确;
D、B1和B2可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体细胞中,二倍体的配子中B1和B2不能同时存在,D错误。
故选D。
14. 下列叙述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交叉互换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一条21号染色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是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正确;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错误;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染色体互换发生在四分体时期,属于基因重组,不属于染色体变异,错误;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是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中的个别染色体增加,正确。
所以正确的是①④。
【考点定位】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名师点睛】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知识,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
15. 下列有关染色体组和单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有 ( )
①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
②一个染色体组应是来自父方或母方的全部染色体
③一个染色体组应是配子中的全部染色体
④基因型是aaaBBBCcc的植株一定是单倍体
⑤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生物体,一定不是单倍体
⑥生物的精子或卵细胞一定都是单倍体
A. 三项 B. 四项 C. 五项 D. 全部
【答案】C
【解析】
【详解】①对,一个染色体组内不含等位基因;②错,一个染色体组的染色体可能全部来自父方或母方或部分父方部分母方;③错,配子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④错,该植株可能是单倍体,可能是三倍体;⑤错,由配子发育而来的生物体是单倍体,可能含有两个染色体组;⑥错,生物的精细胞或卵细胞属于配子,由其发育形成的个体是单倍体。综上分析,共5项错误,故选C。
16.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及其研究,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
B.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遗传病
C. 在调查人类遗传病时,一般调查单基因遗传病
D.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以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多基因遗传病是受多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疾病,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正确;
不携带遗传病基因的个体可能会患遗传病,如染色体遗传病,B正确;
在调查人类遗传病时,一般调查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C正确;
在人群中随机抽样调查并计算发病率;在患有某种遗传病的家系以确定该病的遗传方式,D错误。
17.下列有关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
B. 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均可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C. 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D.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着丝点的分裂
【答案】C
【解析】
【分析】
DNA分子中碱基对的缺失属于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可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而基因突变不能直接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染色体变异既可发生于有丝分裂中。也可发生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
【详解】A、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体中DNA的一个碱基对缺失不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可能是基因突变,A错误;
B、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不能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B错误;
C、基因重组包含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C正确;
D、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形成的原因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使染色体加倍,D错误。
故选C。
18.如图是先天聋哑遗传病的某家系图,Ⅱ2的致病基因位于1对染色体,Ⅱ3和Ⅱ6的致病基因位于另1对染色体,这2对基因均可单独致病。Ⅱ2不含Ⅱ3的致病基因,Ⅱ3不含Ⅱ2的致病基因。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Ⅱ3和Ⅱ6所患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若Ⅱ2所患的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不患病的原因是无来自父亲的致病基因
C. 若Ⅱ2所患的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与某相同基因型的人婚配,则子女患先天聋哑的概率为1/4
D. 若Ⅱ2与Ⅱ3生育了1个先天聋哑女孩,该女孩的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则该X染色体来自母亲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示信息可知,I-3和I-4有一个患病女儿II-3,说明是隐性遗传病,I-1和I-2有一个患病儿子II-2,说明该遗传病属于隐性遗传病;
由于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可判断II3所患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错误;
B、若II2所患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女III2必获得其父II2的致病基因,而III2不患病的原因是从其母亲得到了显性的正常基因,B错误;
C、若II2所患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且根据题干信息II2和II3彼此不含对方的致病基因,那么的基因型可表示为AaBb,两个基因型为AaBb的人婚配,后代不患病的槪率为9/16(A-B-),子女患病概率为7/16(3/16A-bb、3/16aaB-、1/16aabb),C错误;
D、若II2所患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那么II2和II3的子女的基因型为AaBb,不可能患病,即使X染色体发生缺失也不可能患聋哑病;若II2所患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女基因型应为BbXAXa,若这个女孩患病,且1条X染色体长臂缺失,那么这个女孩缺失的一定是其母亲给出的X染色体(XA)的片段,导致A基因缺失,D正确。
故选D。
19.导致遗传物质变化的原因有很多,图中字母代表不同基因,其中变异类型①和②依次是 ( )
A. 突变和倒位 B. 重组和倒位
C. 重组和易位 D. 易位和倒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①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a、b丢失,但多出了一个染色体原来没有过的基因J,因此表示染色体的易位;②过程的结果导致基因c、d的位置互换,表示染色体的倒位。综上分析,A、B、C三项均错误,D项正确。
考点:染色体变异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模式图考查学生对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与已知染色体上基因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为参照,找出①②过程的结果导致的变化,据此判断染色体变异的类型。本题的易错点在于没有把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易位和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的本质区别而错选B。
20. 右图为雌性果蝇体内部分染色体的行为及细胞分裂图像,其中能够体现基因重组的是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而导致基因重组,即图中①;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而导致基因重组,即图中④。
故选B。
【点睛】基因重组
1、概念: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
2、类型:(1)自由组合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
(2)交叉互换型: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的交叉互换而发生重组。
3、意义:(1)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2)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1.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42条染色体,科学家用花药离体培育出的小麦幼苗是
A. 三倍体、21条染色体 B. 单倍体、21条染色体
C. 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 D. 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由配子不经过受精形成的新个体都是单倍体,则六倍体小麦的配子形成的子代虽然含有3染色体组,但仍然是单倍体。
2、普通小麦是六倍体,含42条染色体,说明每个染色体组中含7条染色体。
【详解】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由配子发育的而来,所以是单倍体;配子中有小麦一半的染色体, 所以是21染色体条;配子中有小麦一半的染色体组,所以是3个染色体组(单倍体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染色体组,所以和单倍体不矛盾),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工程经常以抗菌素抗性基因为目的基因
B. 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
C. 通常用一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处理含目的基因的DNA,用另一种限制酶处理运载体DNA
D. 为育成抗除草剂的农作物新品种导入的抗除草剂的基因只能以受精卵为受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重组技术至少需要三种工具:限制性核酸内切酶(限制酶)、DNA连接酶、运载体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步骤主要包括四步:(1)目的基因的获取;(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需要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DNA和运载体DNA,再用DNA连接酶连接形成重组DNA分子。
【详解】A、抗菌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A错误;
B、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常用的运载体,B正确;
C、运载体和目的基因用同种限制酶切割,C错误;
D、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正常的体细胞就可以,导入动物细胞必须是受精卵细胞,因为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D错误。
故选B。
23.下图是利用基因工程培育抗虫植物的示意图。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②的构建需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聚合酶参与
B. 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整合到④的染色体上
C. ④的染色体上若含抗虫基因,则⑤就表现出抗虫性状
D. ⑤只要表现出抗虫性状就表明植株发生了可遗传变异
【答案】D
【解析】
构建载体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A错误;③侵染植物细胞后,重组Ti质粒上的T-DNA不是整合到染色体上,而是整合到DNA分子上,B错误;染色体上含有目的基因,但目的基因也可能不能转录或者不能翻译,或者表达的蛋白质不具有生物活性,C错误;植株表现出抗虫性状,说明含有目的基因,属于基因重组,为可遗传变异,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4. 下列关于育种优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杂交育种能产生新基因型
B. 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
C. 利用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D. 多倍体植物较二倍体植物茎秆粗大,但果实种子小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杂交育种只是将原有基因进行重新组合,并不能产生新基因,A错误;人工诱变育种能提高变异频率,B正确;单倍体育种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C正确;多倍体较二倍体茎杆粗大,果实、种子大,营养丰富,D错误。
考点: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的比较如下表: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25. 现有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要育出黑色长毛兔。理论上可采用的技术是( )
①杂交育种 ②基因工程 ③诱变育种 ④克隆技术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利用黑色短毛兔和白色长毛兔杂交,可以获得黑色短毛兔、白色长毛兔、白色短毛兔、黑色长毛兔,①正确;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将某一个兔的显性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导入另一个兔,可以获得黑色长毛兔,②正确;通过诱变育种,两种兔都有可能突变为黑色长毛兔,③正确;克隆获得的后代与亲本相同,不可能获得黑色长毛兔,④错误。故选D。
考点:生物的选育
26. 下列实践活动包含基因工程技术的是
A. 水稻 F1 花药经培养和染色体加倍,获得基因型纯合新品种
B. 抗虫小麦与矮秆小麦杂交,通过基因重组获得抗虫矮秆小麦
C. 将含抗病基因的重组 DNA 导入玉米细胞,经组织培养获得抗病植株
D. 用射线照射大豆使其基因结构发生改变,获得种子性状发生变异的大豆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 项属于单倍体育种,原理是染色体变异;B 项属于杂交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C 项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D 项属于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
27.如图所示为某种二倍体农作物不同的育种方法 ,据图判断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通过③④⑤途径培育新品种的过程中,E幼苗和F植株的染色体数目相同
B. 若 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 AABBdd、aabbdd,则D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总数的 3/4
C. ③④⑤过程的育种方法为多倍体育种
D. ④过程中使用的花药可以从 A、B、C三个品种植株上采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以知道:①为杂交,②为自交,③为减数分裂,④为花药离体培养,⑤为用秋水仙素处理获得纯合体植株,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详解】AC、③④⑤过程为单倍体育种过程,主要包括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幼苗和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获得正常植株,因此经过⑤过程形成的F植株的染色体数目是E幼苗的2倍, A、C错误;
B、A、B两品种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dd、aabbdd,可得C 的基因型为AaBbdd,其自交后代中不能稳定遗传的比例为1-(1/2 ×1/2 ×1) =3/4,B正确;
D、④过程中使用的花药只能在C植株上采集才能获得新品种,D错误。
故选B。
28.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努力,创立了一种新兴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实施该工程的最终目的是 ( )
A. 定向提取生物体的DNA分子
B. 定向地对DNA分子进行人工“剪切”
C. 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D. 在生物体外对DNA分子进行改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基因工程是指在基因水平上,按照人类的需要进行设计,然后按设计方案创建出具有某种新的性状的生物新品系,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详解】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重组技术,即利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经过体外切割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或受体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另外一种生物的某种性状. 因此基因工程的最终目的是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故选C。
【点睛】关键:基因工程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可以跨物种实现生物遗传性状的定向改变。
29. 基因工程是在DNA分子水平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在基因操作的基本步骤中,不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的是 ( )
A.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B. 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
C.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D. 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人工合成目的基因与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均涉及碱基互补配对;通过分子杂交检测目的基因是否导入受体细胞以及目的基因是否转录也涉及碱基互补配对;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与碱基互补配对无关,故选C
30. 育种专家在稻田中发现一株十分罕见的“一秆双穗”植株,经鉴定该变异性状是由基因突变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这种现象是由显性基因突变成隐性基因引起的
B. 该变异株自交可产生这种变异性状的纯合个体
C. 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形态可判断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置
D. 将该株水稻的花粉离体培养后即可获得稳定遗传的高产品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
据题意可知,该植株基因突变之后当代性状就改变了,由此推出该基因突变属于显性突变,该植株为杂合子,A错误;该植株为杂合子自交后产生的后代中有1/4的变异纯合子,B正确;基因突变与染色体变异是两种不同的变异,其中基因突变不可以在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也不可以通过观察染色体的形态来判断基因突变的位置,C错误;D项中仅进行花药离体培养而没有诱导染色体加倍,故得到的仅仅是高度不育的单倍体植株,D错误。
31.某科技活动小组将基因型为AaBb 水稻植株的花粉按下图所示的程序进行实验,相关叙述
错误的是
A. 在花粉形成过程中发生了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B. 花粉通过组织培养形成的植株A为单倍体,其特点之一是高度不育
C. 秋水仙素的作用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D. 植株B均为纯种,植株B群体中不发生性状分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花粉形成过程中进行减数分裂,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单倍体育种常用方法是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单倍体植株。因其未经受精作用,故发育成的植株,长得弱小且高度不育。在培育过程中,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抑制细胞有丝分裂时纺缍体的形成,使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加倍。植株B虽为纯种,但植株B群体中也会发生性状分离,有四种类型,故ABC正确,D错误。
32.如图中,甲、乙表示水稻的两个品种,A、a和B、b表示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①~⑧表示培育水稻新品种的过程,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①→②操作简便,但培育周期长
B. ③过程常用的方法是花药离体培养
C. ④和⑦过程常用方法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
D. ⑤与⑧过程的育种原理不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表示杂交过程;②是连续自交过程;③是花药离体培养形成单倍体的过程;④是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⑤⑥表示人工诱变过程;⑦表示人工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的过程,常用秋水仙素处理;⑧表示导入外源基因,属于基因工程育种。
【详解】A、①→②表示杂交育种,培育周期长,A正确;
B、③过程是花药离体培养,B正确;
C、④是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⑦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C错误;
D、⑤代表诱变育种,原理是基因突变,⑧代表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基因重组,D正确。
故选C。
33.下列关于拉马克进化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拉马克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
B. 生物的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C. 器官废而不用,就会造成形态上的退化
D. 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不可以遗传给后代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考查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掌握。选项D不是拉马克的观点,拉马克认为用进废退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现代科学认为,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是不能遗传给后代的。
考点: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掌握
点评:本题较简单,属于识记水平。
34. 由于蟹类的捕食,某种海洋蜗牛种群中具有较厚外壳的个体的比例逐渐增加。对这个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人工选择 B. 适者生存
C. 用进废退 D. 定向变异
【答案】B
【解析】
该现象不可能是人工选择的结果,也不可能是用进废退,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观点,变异是不定向,自然选择是定向的,适者生存,故B正确。
3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的是( )
A. 生物进化的原因 B. 现在生物适应性的原因
C. 生物多样性的原因 D. 生物不定向变异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详解】自然界中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从而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而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是有限的,生物为了获取食物和空间,要进行生存斗争即生存竞争。自然界中生物个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只有那些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才容易生存下来,并将这些变异遗传给下一代,而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被淘汰,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而生物生存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因此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是由遗传物质决定的,因此自然选择学说未能解释遗传现象原因,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6. 下列叙述,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原理的是( )
A. 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
B. 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使害虫产生抗药能力,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C. 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结果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
D. 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因此人类的进化不再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
【答案】C
【解析】
食蚁兽具有长舌,是因为它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而反复不断伸长的缘故,这符合拉马克的用进废退学说,A项错误;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对害虫种群中产生的不定向的变异(具有抗药性和不具有抗药性)进行定向选择(选择具有抗药性的变异)的结果,B项错误;狼和鹿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进行着相互选择,使奔跑速度快的个体有更多的生存机会并将这一性状遗传给后代,结果导致狼和鹿的奔跑速度都变快,C项正确;现在人们都生活在不同的人工环境中,但人类的进化仍然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进化
37.如图,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可用来解释的是达尔文进化理论中的
A. 过度繁殖 B. 生存斗争 C. 遗传变异 D. 适者生存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2、意义: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物种多样性形成的原因.
3、局限性:①对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②对生物进化的解释局限于个体水平.③强调物种形成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物种大爆发等现象.
【详解】
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值与实际生存个体数差别很大,主要是通过生存斗争,不适应者被淘汰的缘故.故选:B.
38. 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A. 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 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 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神创论),也不是不变的( 如特创论),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所致 ,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9.图中甲、乙两个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中各有一条发生变异(字母表示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个体甲变异对表型无影响
B. 个体乙细胞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
C. 个体甲自交的后代,性状分离比为3∶1
D.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表型无异常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个体甲的变异属于缺失,会影响表现型,A错误;
个体乙发生的变异是倒位,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异常,呈“十字型”,B正确;
含缺失染色体的配子一般是败育的,故其后代一般不会发生性状分离,C错误;
个体乙染色体没有基因缺失,但发生倒位,可能导致表型异常,D错误。
40.现有一长度为1 000碱基对(bp)的DNA分子,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Ⅰ)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 000 bp,用KpnⅠ单独酶切得到400 bp和600 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Ⅰ、KpnⅠ同时酶切后得到200 bp和600 bp两种长度的DNA分子。该DNA分子的酶切图谱正确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1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仍是1000by,由此可推知该DNA分子为环状DNA;用Kpnl单独酶切会得到600by和4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和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知答案D符合要求。
【详解】A、A选项中的DNA用Kpnl单独酶切会得到600by和2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A错误;
B、B选项中的DNA用EcoRI单独酶切会得到800by和2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B错误;
C、C选项中的DNA用EcoR1酶切后得到200by和8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不符,C错误;
D、D选项中的DNA用EcoR1酶切后得到的DNA分子是1000by,用Kpn1单独酶切得到4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用EcoRI、Kpnl同时酶切后得到200by和600by两种长度的DNA分子,与题意相符,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41.玉米(2n=20)是我国栽培面积最大的作物,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单倍体育种技术使玉米新品种选育更加高效。
(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__________,因此在__________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__________。
(2)研究者发现一种玉米突变体(S),用S的花粉给普通玉米授粉,会结出一定比例的单倍体子粒(胚是单倍体;胚乳与二倍体子粒胚乳相同,是含有一整套精子染色体的三倍体。见图1)
①根据亲本中某基因的差异,通过PCR扩增以确定单倍体胚的来源,结果见图2。
从图2结果可以推测单倍体的胚是由__________发育而来。
②将玉米子粒颜色作为标记性状,用于筛选S与普通玉米杂交后代中的单倍体,过程如图所示:
请根据F1子粒颜色区分单倍体和二倍体子粒并写出与表型相应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0 (2). 减数 (3). 染色体组 (4). 卵细胞 (5). 单倍体子粒胚的表型为白色,基因型为ar;二倍体子粒胚的表型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二者胚乳的表型均为紫色,基因型为AaaRrr
【解析】
【分析】
1、单倍体生物是由未经受精作用的配子发育成的个体,其染色体数为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
2、玉米籽粒颜色由A、a与R、r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控制,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A、R同时存在时籽粒为紫色,缺少A或R时籽粒为白色,则紫色的基因型为A_R_,白色的基因型为A_rr、aaR_、aarr。
【详解】(1)单倍体玉米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与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相同,为10条。单倍体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无法联会,染色体随机分配,导致配子中无完整的染色体组。
(2)①由图②可看出,单倍体子代PCR结果与母本完全相同,说明单倍体的胚由母本的卵细胞发育而来。②根据图中的亲本的基因型可知, 二倍体子粒的颜色应为紫色,基因型为AaRr;单倍体子粒由母本的配子发育而来,所以其基因型为ar。胚乳都是由一个精子(基因组成为AR)和两个极核(基因组成都为ar)结合后发育而来,基因型为 AaaRrr。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染色体变异、基的自由组合定律和育种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2.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进化过程。
(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性状说明变异是__________的。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狡猾、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________作用,而这种作用是________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__________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__________。
【答案】 (1). 不定向 (2). 选择 (3). 定向 (4). 生存斗争 (5). 适者生存
【解析】
试题分析:(1)狼的种群中存在着不同个体,如跑得慢一些、跑得快一些、狡猾机灵些、行动呆板迟钝些,这些变异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的结果,是一种不定向的变异。
(2)随着环境的变化,食物的稀少,凶狠、善跑、贪婪的个体容易得到食物,能够生存和繁殖,这样,环境和食物对狼起了选择作用,而这种作用是定向的。
(3)狼的凶狠、善跑、狡猾、贪婪性的增强,是通过狼与种内、种间以及环境条件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因而它能适应环境,这就是适者生存。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之间的共同进化。
43.下图表示四种不同的育种流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广义上来讲,图中A、D途径杂交育种依据的生物学原理和基因工程育种原理是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的,该途径一般从F2开始选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经过A、B、C途径育种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F1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能获得___________种纯合的二倍体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___________。
(3)在E方法育种途径中,常用___________(试举两例)处理种子或幼苗以获得新基因。
【答案】 (1). 相同 (2). 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 (3). 染色体(数目)变异 (4). 4 (5).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6). X射线、紫外线、激光或亚硝酸等
【解析】
试题分析:理清常见的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的过程、优缺点及原理等相关的知识,由题意和从图示中提取信息进行相关问题的解答。
(1) 从广义上来讲,图中A、D途径所示的杂交育种的原理和基因工程育种的原理都是基因重组,因此这两种育种的原理是相同的。杂交育种途径一般从F2开始出现性状分离,所以一般从F2开始选种。
(2) A、B、C途径属于单倍体育种,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染色体(数目)变异。若F1
的基因型是AaBb(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则产生的花粉粒(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B∶aB∶Ab∶ab=1∶1∶1∶1,通过B过程(花药离体培养)、C过程(人工诱导染色体加倍)获得的纯合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1∶1∶1∶1,即能获得4种纯合的二倍体新品种,该育种方法突出的优点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3) E方法育种途径为诱变育种,常用X射线、紫外线、激光或亚硝酸等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以获得新基因。
44.干扰素是一种糖蛋白,过去从人的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提取,产量很低。我国的科研人员侯云院士等一批人,成功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提高了其产量,如图为其原理过程图。请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图中①过程叫__________。
(2)图中③物质的化学本质是__________,它之所以能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任意两点)。
(3)切割③和②过程所需的酶一般是相同的,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过程中,供体细胞是__________,受体细胞是__________(填字母),重组DNA分子是__________(填序号),在形成④的过程中需要__________酶。
(5)大肠杆菌等微生物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实验材料,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
(6)人的干扰素基因能在大肠杆菌内表达,其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提取目的基因 (2). 双链环状DNA分子(或DNA分子) (3). 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酶切割位点,在细胞中能够自我复制,有特殊的标记基因等 (4). 为了产生相同的黏性末端 (5). 人的体细胞 (6). b (7). ④ (8). 限制酶和DNA连接 (9). 大肠杆菌结构简单、繁殖快,其内的遗传物质少 (10). 它们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2、基因工程的工具有: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连接酶和运载体.需要限制酶来切割以获取目的基因,同时需要相同的限制酶切割运载体以获取与目的基因相同的黏性末端,再通过DNA连接酶连接目的基因和运载体。
【详解】(1)图中①②为目的基因的提取过程,采用的方法为酶切法;
(2)图中③为从大肠杆菌中提取的质粒;能作为运载体,必须具备的特点是能够在宿主细胞中复制,并稳定地保存、具有1~多个限制酶切点、具有某些标记基因;
(3)切割③和②过程所需要的酶叫限制酶,所用的酶相同,产生的黏性末端也相同,便于构建重组DNA分子。
(4)该过程中,供体细胞是人的体细胞,受体细胞是b,重组DNA分子是④(重组DNA分子),在形成④的过程中需要限制酶和DNA连接酶。
(5)在该过程中,供体细胞是人的体细胞,受体细胞是大肠杆菌,选择大肠杆菌作为受体细胞是因为其繁殖快、结构简单,其内的遗传物质少。
(6)人的基因能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是由于它们共用一套遗传密码
【点睛】本题结合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人白细胞干扰素的操作过程示意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基因工程的工具及操作步骤,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45.100年来,果蝇作为经典模式生物在遗传研究中备受重视。如图为果蝇正常体细胞和几种异常体细胞染色体组成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用红眼雌果蝇(XRXR)与白眼雄果蝇(XrY)为亲本杂交,在R群体中发现一只白眼雄果绳(记为“M”)。 M果蝇出现的原因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环境改变引起表现型变化,但基因型未变;第二种是亲本果蝇发生基因突变;第三种是亲本雌果蝇在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请设计简便的杂交实验,确定M果蝇的出现是由哪一种原因引起的。
实验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预测:
Ⅰ.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环境改变;
Ⅱ.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基因突变;
Ⅲ.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是减数分裂时X染色体不分离。
【答案】 (1). M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分析子代的表现型 (2). 子代出现红眼(雌)果蝇 (3). 子代表现型全部为白眼 (4). 无子代产生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示可知染色体异常情况的发育状态,雌果蝇基因型应该分析两种染色体组成:XXY和XX;判断变异类型时,则根据题意后面给出的条件判断子代的表现。
【详解】本实验可以用M果蝇与多只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统计子代果蝇的眼色。
I、XRY 与XrXr杂交,子代雌果蝇全部为红眼,雄果蝇全部为白眼;
II、Xr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全部是白眼;
III、由题干所给图示可知,XrO不育,因此其与XrXr杂交,没有子代产生。
【点睛】考查伴性遗传和如何通过杂交试验判断变异的类型,关键的一点还是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