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6.00 KB
  • 2021-09-17 发布

【生物】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 1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石嘴山市三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B. 生物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分子构成 C. 内质网、高尔基体、核膜、溶酶体和中心体都属于生物膜系统 D. 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物膜包括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主要成分均为磷脂和蛋白质。‎ ‎【详解】A、核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其上磷脂和大多蛋白质可以运动,故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A正确;‎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正确;‎ C、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属于生物膜系统,C错误;‎ D、不同的生物膜的主要区别在于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一般来说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D正确。‎ 故选C。‎ ‎2.下列关于雄果蝇体细胞有丝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间期发生DNA复制,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B. 后期,细胞的每一极通常含有2条性色体 C. 末期形成的囊泡会聚集成一个细胞板,以后再发展成为新的细胞壁 D. 分裂期为细胞分裂间期提供物质基础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前期:出现染色体和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 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染色体的形态、数目较清晰;‎ 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移向细胞两极;‎ 末期:细胞质分裂,染色体解螺旋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 ‎【详解】A、间期发生DNA复制,DNA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未加倍,A错误;‎ B、后期,细胞的每一极通常含有2条性色体即X和Y染色体,B正确;‎ C、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出现的结构,果蝇细胞分裂末期不会形成细胞板,C错误;‎ D、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准备,D错误。‎ 故选B。‎ ‎3.如图为基因的作用与性状的表现流程示意图。请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原核生物只有拟核才有基因 B. ①②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U-A C. 在性腺中相关基因表达,可以直接控制性激素合成来维持生物体的第二性征 D. ②过程中只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即可完成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控制蛋白质的合成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转录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mRNA,由于DNA中含有碱基T,RNA中没有碱基T而含有碱基U,因此转录过程中的配对方式是A-U、T-A、G-C、C-G;DNA复制过程中是以DNA为模板合成DNA,其配对方式是A-T、T-A、G-C、C-G; ‎ ‎2、基因与性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基因控制一个性状,有时一个性状受多个基因的控制,一个基因也可能影响多个性状。‎ 详解】A.原核生物质粒DNA中也有基因,A错误;‎ B. ①转录和②翻译过程中都存在碱基互补配对,②过程中特有的碱基配对U-A,B正确;‎ C. 在性腺中相关基因表达,先控制性激素合成酶的合成来间接控制性激素的含量,维持生物体的第二性征,C错误;‎ D. ②翻译过程中除了需要mRNA、氨基酸、核糖体、酶、ATP外,还需要tRNA,D错误。‎ 故选B。‎ ‎4.如图是人体正常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用虚线表示)和一对性染色体(用实线表示),其中A、a表示基因。突变体Ⅰ、Ⅱ、Ⅲ是甲(正常细胞)的几种突变细胞。下列分析合理的是 A. 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I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 B. 突变体Ⅱ的形成一定是染色体缺失所致 C. 突变体Ⅲ形成的类型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 一个甲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的aX的配子概率是1/4‎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正常细胞中A和a位于常染色体上;突变体Ⅰ中,基因型为aa;突变体Ⅱ该染色体上缺少了基因A;突变体Ⅲ中,A易位到Y染色体上。‎ ‎【详解】A、突变体Ⅰ含有同源染色体,而有丝分裂过程中可以发生基因突变,故从正常细胞到突变体I可通过有丝分裂形成,A正确;‎ B、突变体Ⅱ的形成可能是染色体缺失所致,也可能是A所在的片段易位到其他常染色体上所致,B错误;‎ C、突变体Ⅲ形成的类型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C错误;‎ D、一个甲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2种精子,故产生aX配子的概率是1/2或0,D错误。‎ 故选A。‎ ‎5.进化的红皇后假说认为,在通常的情况下,物种之间保持着一种动态平衡,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时,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 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自然选择的作用 B. 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会诱导昆虫产生相应的解毒基因 C. 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的昆虫不能进行基因交流 D. 该假说认为一种生物的进化会导致其他生物的进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植物产生有毒物质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A项错误;‎ B、昆虫相应解毒基因是随机突变产生的,并不是由一定浓度的有毒物质诱导产生的,B项错误;‎ C、具有抗毒性和不具抗毒性可能是一对相对性状,并不影响昆虫的交配,这些昆虫能够进行基因交流,C项错误;‎ D、该假说认为物种间存在相互牵制的生态关系,例如一些昆虫取食植物,植物会产生某种有毒物质抵制昆虫,昆虫也会相应地产生解毒物质,因此一种生物的进化可能会导致其他相关生物的进化,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6.下列有关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多,所以血浆的渗透压高于组织液和淋巴 B. 激素、氨基酸和浆细胞合成抗体的场所等都属于内环境 C. 氧气由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要经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 D.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答案】C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详解】A、血浆的渗透压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渗透压接近,A错误;‎ B、激素、氨基酸和浆细胞合成抗体的场所等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B错误;‎ C、氧气由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需要依次穿过红细胞膜(1层膜)、血管壁(2层膜)、组织细胞膜(1层膜)和线粒体(2层膜),故至少要经过6层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 D、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D错误。‎ 故选C。‎ ‎7.下图甲表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的部分关系,乙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④过程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该过程的反应物除了丙酮酸外,还需________参加。X物质是________。‎ ‎(2)图乙中,当在________千勒克斯光照强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若A植物在1天内(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有机物积累量为正值,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千________千勒克斯。‎ ‎(3)图乙中B植物进行图甲所示的生理过程时,经①过程产生的氧气全部用于⑤过程,则B植物处于________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下。‎ ‎【答案】 (1). 线粒体 (基质) (2). 水 (3). C3(三碳化合物) (4). 7 (5). 6 (6). 小于等于1(≦1)‎ ‎【解析】‎ ‎【分析】‎ 图甲中:①表示水的光解,②表示C3的还原,③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④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⑤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 图乙中:自变量是不同的光照强度和不同的植物,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 ‎【详解】(1)图甲中④过程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该过程的反应物是丙酮酸和水,产物是二氧化碳和[H]。X表示暗反应固定阶段的产物阶段C3。‎ ‎(2)图乙中,两条曲线的交点即在7千勒克斯光照强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同。A植物的呼吸速率为4,要在1天内(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有机物积累量为正值,白天的净光合速率应该大于4,故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千6千勒克斯。‎ ‎(3)图乙中B植物进行图甲所示的生理过程时,经①过程产生的氧气全部用于⑤过程,说明此时呼吸速率大于或等于光合速率,故B植物处于小于等于1千勒克斯的光照强度下。‎ ‎【点睛】光合速率小于或等于呼吸速率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全部进入线粒体中;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时,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一部分进入线粒体中,一部分释放到外界。‎ ‎8.如图表示兴奋通过神经一骨骼肌接头引起骨骼肌收缩的部分过程。突触小泡释放乙酰胆碱(Ach)作用于A(受体兼Na+通道),使通道打开,Na+内流,产生动作电位,引起肌肉收缩。分析回答:‎ ‎(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_______________组成部分,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发生的电位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释放Ach的结构是神经元的___________(填“树突末梢”或“轴突末梢”),Na+通过_______________方式由通道进入肌细胞内。‎ ‎(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Ach作用于A,引起肌肉收缩过程中引发的信号变化是_______。‎ ‎(4)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故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症状。‎ ‎【答案】 (1). 效应器 (2). 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3). 轴突末梢 (4). 被动运输或协助扩散 (5). 化学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或化学信号→电信号 (6). 肌无力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1)神经-骨骼肌接头属于反射弧中的效应器。静息电位为内负外正,动作电位为内正外负,故当骨骼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膜外会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2)图中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Ach,Ach与突触后膜结合,导致突触后膜上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顺浓度进入,故通过被动运输或协助扩散进入细胞内。‎ ‎(3)在神经-骨骼肌接头处,Ach作用于A,神经递质是化学信号,神经递质作用于A,会引起A产生动作电位,即会发生化学信号到电信号的转变。‎ ‎(4)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使内流钠离子减少,导致动作电位的峰值下降,引起肌无力症状。‎ ‎【点睛】血钙含量偏低会发生抽搐等症状,血钙含量过高会发生肌无力症状。‎ ‎9.某观赏植物的花有红、蓝、白三种颜色,花色由液泡膜上膜蛋白A(由α和β两条肽链组成)和膜蛋白B(由两条T肽链组成)表达。其中基因A和B分别控制膜蛋白A和膜蛋白B的合成,且两对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下图表示两类膜蛋白分子在液泡膜上的分布,请回答以下问题:‎ ‎(1)该膜蛋白A 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则A蛋白形成过程中共产生__________分子的水。‎ ‎(2)其中基因A和B共同控制花色遗传,这两对基因是否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 ‎(3)假设花色与两对蛋白质的关系如下:‎ 蛋白质 A、B同时存在 只有A或者B 没有A、B任何一个 花色 红花 蓝花 白花 若将两种基因型不同的开蓝花的纯合植株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____,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再让F1个体自交,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一开蓝花的植株,花色由A 控制,现要确定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则应选择开白花的植株与之杂交。‎ 请预测实验结果与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29 (2). 遵循或是 (3). AaBb (4). 红花 (5). 红花:蓝花:白花=9:6:1 (6). 若出现白花后代,该植株为杂合子 (7). 若只出现蓝花后代,则该植株很可能为纯合子 ‎【解析】‎ ‎【分析】‎ 由题意可知,红花的基因型为A-B-,蓝花的基因型为A-bb或aaB-,白花的基因型为aabb。‎ ‎【详解】(1)该膜蛋白A 由131个氨基酸组成,含有2条肽链,故其形成过程中会脱去131-2=129分子水。‎ ‎(2)基因A和B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故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3)蓝花纯合子有AAbb和aaBB,若将两种基因型不同的开蓝花的纯合植株进行杂交即AAbb×aaBB,F1的基因型是AaBb,为红花。AaBb自交后代中红花A-B-:蓝花A-bb和aaB-:白花aabb=9:6:1。‎ ‎(4)已知一开蓝花的植株,花色由A控制,即基因型为AAbb或Aabb,要确定其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则应选择开白花的植株即aabb进行杂交,若其是纯合子,则后代全是蓝花;若其是杂合子,则后代中蓝花:白花=1:1。‎ ‎【点睛】本题属于对9:3:3:1的变式的考查,需要考生熟记AaBb自交后代9:3:3:1及测交后代1:1:1:1的分离比,结合具体题目中的表现型对应的基因型即可做出判断,AaBb自交后代的分离比为9:6:1,测交后代为1:2:1。‎ ‎10.某科研小组将一组小鼠依次置于‎25℃‎、‎0℃‎、‎25℃‎环境中,在每一环境中均生活15min,从开始到结束,每隔5min测一次皮肤血流量、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含量,共测了9次。假设测量过程不影响这些激素的分泌,测量结果(相对值)如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次数 指标 ‎1‎ ‎(‎25℃‎)‎ ‎2‎ ‎(‎25℃‎)‎ ‎3‎ ‎(‎25℃‎)‎ ‎4‎ ‎(‎0℃‎)‎ ‎5‎ ‎(‎0℃‎)‎ ‎6‎ ‎(‎0℃‎)‎ ‎7‎ ‎(‎25℃‎)‎ ‎8‎ ‎(‎25℃‎)‎ ‎9‎ ‎(‎25℃‎)‎ A ‎0.45‎ ‎0.44‎ ‎0.45‎ ‎0.55‎ ‎0.55‎ ‎0.52‎ ‎0.50‎ ‎0.46‎ ‎0.45‎ B ‎0.31‎ ‎0.31‎ ‎0.30‎ ‎0.30‎ ‎0.60‎ ‎0.62‎ ‎0.38‎ ‎0.33‎ ‎0.32‎ C ‎0.23‎ ‎0.23‎ ‎0.23‎ ‎0.18‎ ‎0.17‎ ‎0.16‎ ‎0.22‎ ‎0.23‎ ‎0.23‎ ‎(1)小鼠由‎25℃‎环境到‎0℃‎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以_____(填“增加”或“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据表分析,指标_____(填“A”、“B”或“C”)代表皮肤血流量。‎ ‎(2)据实验中第3~第5次的测量结果可以推断指标_____(填“A”或“B”)是TSH,原因是_____。‎ ‎(3)为进一步确定下丘脑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这说明小鼠产热中枢是在下丘脑的_____(填“前部”或“后部”)。‎ ‎【答案】 (1). 减少 (2). C (3). B (4). TSH的含量变化受TRH的调控,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TRH先上升, TSH后上升。故对照表中数据分析B是TSH (5). 后部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体温调节、下丘脑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的理解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动物由‎25℃‎环境进入‎0℃‎环境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增多→甲状腺激素增多→产热量增多,同时由于神经调节,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在动物由‎0℃‎环境进入‎25℃‎环境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促甲状腺激素减少→甲状腺激素减少→产生热量减少,同时由于神经调节,皮肤血管舒张,血流量增加。将小鼠由‎25℃‎移到‎0℃‎中时,先增加的A表示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含量,后增加的B表示甲状腺激素含量,减少的C表示皮肤血流量。可据此答题。‎ ‎(1)小鼠由‎25℃‎环境到‎0℃‎环境时,机体通过调节皮肤血流量使皮肤血流量减少,以减少散热量来应对寒冷环境;据表分析,A、B、C中只有C减少,可推知指标C代表皮肤血流量。‎ ‎(2)实验中第3~第5次的测量结果可表示小鼠由‎25℃‎环境进入‎0℃‎环境时各项指标的变化。TSH的含量变化受TRH的调控,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小鼠由高温环境进入低温环境时,‎ TRH先上升,TSH后上升。故对照表中数据分析B是TSH。‎ ‎(3)刺激下丘脑的前部,小鼠有出汗现象,说明下丘脑的前部是散热中枢所在;刺激下丘脑的后部,出现寒颤现象,这说明下丘脑的后部是产热中枢所在。‎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 ‎11.固定化酶技术运用工业化生产前,需要获得酶的有关参数。如下图:曲线①表示某种酶在各种温度下酶活性相对于最高酶活性的百分比;曲线②是将该种酶在不同温度下保温足够长的时间,再在酶活性最高的温度下测其残余酶 活性,由此得到酶的热稳定性数据。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酶中一定有的化学元素有_____,从上图可以看出,酶的活性容易受到 _____的影响。‎ ‎(2)固定化酶常用的方法有_____。‎ ‎(3)与普通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在生产中的主要优点是_____。‎ ‎(4)曲线②中,‎35℃‎和‎80℃‎的数据点是在_____℃时测得的。该种酶固定化后运用 于生产,最佳温度范围是_____。‎ ‎(5)研究发现有甲、乙两种物质能降低该种酶的催化效率,该酶催化的底物浓度变化会改变甲物质对酶的影响,而不会改变乙物质对酶的影响。下图是降低酶活性的两种机制模型,符合甲、乙物质对酶影响的模型分别是_____、_____。‎ ‎【答案】 (1). C、H、O、N (2). 温度 (3). 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 (4). 可反复使用,并易与产物分离 (5). 80 (6). 60~‎70℃‎ (7). A (8).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酶作用的影响因素、酶的固定化,考查对酶的化学组成、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酶固定化技术的理解和识记。解答本题,应结合曲线、模型,理解温度、抑制剂影响酶活性的机理。‎ ‎(1)酶的化学成分为蛋白质或RNA,其中一定有的化学元素有C、H、O、N,从上图可以看出,酶的活性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 ‎(2)酶的分子相对较小,固定化酶常用的方法有物理吸附和化学结合。‎ ‎(3)与普通酶制剂相比,固定化酶在生产中的主要优点是可反复使用,并易与产物分离。‎ ‎(4)根据曲线①可知,该酶的最适温度为‎80℃‎,曲线②中,‎35℃‎和‎80℃‎的数据点是在‎80℃‎℃时测得的。该酶在60~‎70℃‎时可较长时间保持酶活性,且酶活性较高,固定化后运用于生产,最佳温度范围是60~‎70℃‎。‎ ‎(5)该酶催化的底物浓度变化会改变甲物质对酶的影响,而不会改变乙物质对酶的影响。说明甲物质与底物竞争酶上相同的结合位点,乙物质与底物在酶上的结合位点不同,甲、乙物质对酶影响的模型分别是A、B。‎ ‎【点睛】解答第(5)的关键是:根据图解明确模型A中抑制剂和底物在酶上具有相同的结合位点,抑制剂与酶的结合具有可逆性,底物浓度较大时,可降低抑制剂的作用;模型B中,抑制剂和底物在酶上的结合位点不同,增大底物浓度,不能降低抑制剂的作用。‎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 ‎12.如图是科学家采用不同方法培育良种牛的过程,a﹣h为操作过程,回答有关问题: ‎ ‎(1)图中A牛和B牛的性别_______(相同/不同/不一定相同)。‎ ‎(2)C过程一般是将发育到_____(阶段)的早期胚胎进行处理,再植入到受体内。操作过程中应注意将③____________均等分割,以免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该技术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移植的胚胎除了图中所示的途径外,还可以来自__________;胚胎移植能否成功依赖于一定的生理学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4)图中C牛的培育过程属于_____生殖,D牛的培育过程属于____生殖。(有性或无性)‎ ‎【答案】 (1). 相同 (2). 桑椹胚或囊胚 (3). 内细胞团 (4). 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5). 核移植技术 (6).‎ ‎ 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 (7). 有性 (8). 有性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a表示体外受精,b表示早期胚胎培养,c表示胚胎分割,d表示胚胎移植,e表示分娩,f表示胚胎移植,g表示分娩,h表示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 ‎【详解】(1)图中A牛和B牛是胚胎分割的产物,故基因型相同,性别相同。‎ ‎(2)c表示胚胎分割,一般选择桑椹胚或囊胚进行胚胎移植。为了避免影响胚胎的恢复和进一步发育,应该注意将③内细胞团均等分割。胚胎分割可以提高胚胎的利用率。‎ ‎(3)用于移植的胚胎除了图中体外受精外,还可以来自核移植;早期胚胎(在一定时间内)不会与母体子宫建立组织上的联系,而是处于游离状态,为胚胎的收集提供了可能。‎ ‎(4)图中C牛的培育过程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故属于有性生殖,D牛的培育过程也经过了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故也属于有性生殖。‎ ‎【点睛】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若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则为有性生殖,如试管动物;若未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则属于无性生殖,如核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