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2.50 KB
  • 2021-09-17 发布

2019-2020学年生物人教版必修2作业与测评:第7章 章末检测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7 章 章末检测 对应学生用书 P69 时间:9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 1.(2018·郑州一中模拟)1937 年,某人把原产丹麦和德国的白三叶草移到瑞典 栽培,这里的气候比较寒冷。最初白三叶草茎叶的单位面积产量很低,但经过若 干年后,产量显著提高。人们对这一事实作出以下几点解释,其中不符合达尔文 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比较不耐寒的个体被自然淘汰 B.耐寒的个体得以生存并繁衍 C.白三叶草在生长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新的环境 D.这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 答案 C 解析 按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三叶草本身存在抗 寒个体的变异,环境(气候比较寒冷)对该种变异进行了选择,使抗寒性状在后代中 积累和加强,比较不耐寒的个体在生存斗争中被自然淘汰,A、B、D 正确,C 错 误。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 的内容( ) 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因为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将自然选择学说与遗传变异有关理论结合起来 答案 B 解析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而现代 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A 不符合题意;达尔文的自然选 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C、D 不符合题意。 3.下列对生物进化理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诞生 B.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C.青霉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突变体 D.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 答案 D 解析 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生殖隔离的出现意味着新物 种的诞生,A 错误;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杂交,其后代三倍体西瓜不育,所 以四倍体西瓜与二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B 错误;青霉素对细菌种群中存在 的抗药性突变体起到了定向选择的作用,C 错误;共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D 正确。 4.下列关于进化和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不仅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而且能使有利变异积累起来 B.自然选择是进化的唯一因素 C.生物在繁殖过程中直接传递给后代的并不是性状,而是基因 D.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和繁殖率上出现了差异,自然选择 就发生了 答案 B 解析 通过自然选择,能保留有利变异,淘汰不利变异,并能使有利变异积 累起来,A 正确;自然选择不是进化的唯一因素,还有突变和基因重组等,B 错误; 生物体的各种性状都是由基因控制的,性状的遗传实质上是亲代通过生殖细胞把 基因传递给了子代,而不是性状,C 正确;种群中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间在存活率 和繁殖率上出现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 正确。 5.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为新物种形成提供材料 B.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不定向变异,为新物种形成提供材料,A 错误;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 进化,因此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 正确;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 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当 种群的基因库存在显著差异并出现生殖隔离时,才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D 错误。 6.(2018·山西太原五中高一期末)下列关于物种形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 C.生殖隔离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D.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 答案 C 解析 产生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A 正确;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而达到生殖隔离是常见的物种形成方式,B 正确;长期地理隔离不一定会导致生殖 隔离,C 错误;不同种群对环境的适应情况不同,所以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 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差别,D 正确。 7.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图解(如图),下列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补充、 完善等内容中,不正确的是( ) A.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中基因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物种形成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D.种群中每个个体都含有种群基因库的全部基因 答案 D 解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 正确;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 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使分化的种群之间失去自由交流基 因的机会,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C 正确;从实质 上看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结果,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研究种群基因 频率变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 正确;种群基因库是种群中全部生物个体的全 部基因的总和,每个个体只有种群基因库的一部分基因,D 错误。 8.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 基因型 XBXB XBXb XbXb XBY XbY 比例(%) 42.32 7.36 0.32 46 4 则该校学生中 XB 和 Xb 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6%、8% B.92%、8% C.78%、92% D.8%、92% 答案 B 解析 伴性遗传的基因频率计算,只计数等位基因所存在的染色体,即男性 只统计一个基因,女性中统计两个基因,所以该校学生中 Xb 的基因频率为 7.36%+0.32%×2+4% 42.32%×2+7.36%×2+0.32%×2+46%+4% ×100%=8%,则 XB 的基因频率为 92%。 9.下列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证据的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图 1 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不同环境食物的刺激所致的不同变异 B.图 2 昆虫的两类翅形的形成是对环境的主动适应 C.图 3 是两种体色的桦尺蠖,它们的性状分化证实了物种形成的机制 D.图 4 中两种动物之间的关系对两者都是有益的,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 物种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图 1 中四种地雀喙的差异是由于环境不同自然选择保留的个体不同,A 错误;图 2 中翅形的形成是由于生物变异形成的,B 错误;图 3 中桦尺蠖的性状分 化只是进化,还是同一物种,C 错误;图 4 中两种动物的捕食关系可以促进二者共 同进化,捕食者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 正确。 10.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 ) A.随机交配 B.基因突变 C.自然选择 D.染色体变异 答案 A 解析 基因突变会产生新基因,自然选择会定向改变基因频率,染色体变异 也可以改变种群基因频率。B、C、D 都有影响,随机交配不会影响种群基因频率, A 符合题意。 11.生物的共同进化,可以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 ①同种生物之间 ②不同种生物之间 ③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④亲代与子 代之间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共同进化指不同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 进化,①④错误,②③正确。 12.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B.昆虫和体内共生菌的关系 C.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这是它们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D.4 亿年前形成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答案 A 解析 共同进化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 化和发展,B、C、D 属于共同进化,不符合题意;工业的发展导致 CO2 等温室气 体大量排放,全球气温升高属于生态环境问题,A 符合题意。 13. 某种兰花有细长的花矩(如图),花矩顶端贮存着花蜜,这种兰花的传粉需借助 具有细长口器的蛾在吸食花蜜的过程中完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蛾口器的特征决定兰花花矩变异的方向 B.花矩变长是兰花新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口器与花矩的相互适应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D.蛾的口器会因吸食花蜜而越变越长 答案 C 解析 变异是不定向的,A 错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 错误;两 种生物之间的种间互助是共同进化的结果,C 正确;蛾的口器变长是花矩变长对其 进行自然选择的结果,D 错误。 1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无迁入和迁出,无突 变,自然选择对 A 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 a 的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 基因频率为 60%,a 的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 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 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 A.75% B.50% C.42% D.21% 答案 C 解析 根据遗传平衡定律,种群 1 中 AA=64%,Aa=32%,aa=4%,种群 2 中 AA=36%,Aa=48%,aa=16%,则二者合并后,AA=50%,Aa=40%,aa= 10%,所以 A=70%,a=30%,随机交配后,子代中 Aa=2×70%×30%=42%。 15.(2018·沈阳高一检测)下列不能体现生物正在进化的是( ) A.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蠖被保留,浅色桦尺蠖被淘汰 B.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C.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 D.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黑褐色环境中,黑色桦尺 蠖被保留,而浅色桦尺蠖被淘汰,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A 能体现生物在进 化;杂交育种通过不断地自交、筛选和淘汰使纯合矮秆抗病小麦比例越来越高, 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B 能体现生物在进化;杂合高茎豌豆通过连续自交导致 后代纯合子频率越来越高,但种群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C 不能体现生物进化; 青霉菌通过辐射诱变产生了青霉素产量很高的菌株,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 能体 现生物在进化。 16.下图是有关遗传和生物进化原理的概念图,结合此图,分析以下结论错 误的是( ) A.图中①是自然选择,②是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 B.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它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 C.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③的根本原因 D.种群中②的改变一定会导致③的出现 答案 D 解析 分析图示可知:①是自然选择,②为种群基因频率,③是生殖隔离,A 正确;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不定向的, 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正确;地理隔离是指同一物种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 成不同的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③生殖 隔离,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产生生殖隔离,C 正确;种群中②基 因频率的改变会导致生物进化,不一定会导致生殖隔离(新物种的形成),D 错误。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的某一器官用得越多,就会越发达,反之就会退化;由于使用多少而产 生的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B.生物受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 C.在环境条件保持稳定的前提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D.地理隔离可能导致生殖隔离 答案 D 解析 用进废退及获得性遗传理论缺乏科学依据的支持,A 错误;生物受环 境影响产生的变异,如果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是能够遗传的,B 错误;环境条件不 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因素也会使基因频率改变,C 错误;地理隔离可能导 致生殖隔离,D 正确。 18.下列关于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生殖隔离不一定是地理隔离的必然结果 B.存在地理隔离的两个种群,如果人为地放在一起,一定不能相互交配产生 可育后代 C.生殖隔离产生的关键原因是种群基因库的差异 D.不同的物种之间一定具有生殖隔离 答案 B 解析 经过地理隔离不一定能产生生殖隔离,A 正确;存在地理隔离的同一 物种的两个种群,如果环境条件相差不大,也可能不会导致生殖隔离,若人为地 将不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群放在一起,则能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B 错误;种 群基因库发生变化,并不断扩大差异,将最终导致生殖隔离,C 正确;物种形成的 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D 正确。 19.(2018·沧州质监)下列有关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B.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也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C.抗生素的使用诱导细菌产生了抗药性,使细菌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 D.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生物变异与进化,要求考生理解相关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基因重组不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能为进化提 供原材料,B 正确;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产生的不同抗药性个体进行定向选择,使 细菌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增大,C 错误;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殖隔离 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错误。 20.(2018·江苏四校联考)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的结果 B.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 C.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 D.突变与基因重组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C 解析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A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生物 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B 错误;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 同种群基因库发生显著差异,C 正确;突变、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 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 错误。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 21.下图中的小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物种的变异,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 代表被淘汰的变异个体。 请根据此图解完成下列关于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问题: (1)此图说明了一个什么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解中为什么有的箭头被淘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解中画出的未被淘汰的箭头综合说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2)在生存斗争中,不利生存的变异个体在斗争中被淘汰 (3)说明在生存斗争 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说明了自然选择 是定向的) 解析 圆圈表示物种,箭头表示变异,箭头有多个方向,说明变异是不定向 的,箭头线上有两条短线表示淘汰的个体,没短线的箭头就是保留的个体,只有 一个方向,说明自然选择决定进化的方向,是定向的。有的变异个体被淘汰,说 明不能适应环境,是不利变异。在生存斗争中适于生存的变异个体被保留,并逐 代通过遗传而不断积累加强。 22.如图为地雀进化、发展过程示意图。其中地雀 A 与地雀 B 可以交配产生 可育后代,地雀 C 与地雀 A、B 之间不能相互交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存在生殖隔离的地雀类型是____________。 (2)图 2 时期,小岛和大陆的两个地雀种群的相关基因型种类和个体数如下表。 甲 基因型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aaTt 个体数 20 22 4 20 12 3 乙, 基因型,AATT,AaTT,aaTT 个体数,196,168,36 据表分析,种群________的遗传多样性高,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甲的基因 a 的频率为________。 (3) 简 述 若 干 年 后 , 小 岛 上 由 地 雀 B 进 化 为 地 雀 C 的 过 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答案 (1)A 与 C 和 B 与 C (2)甲 甲种群的基因型种类比乙种群多 30% (3)小岛上环境的自然选择导致种群 B 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变化 达到一定程度时,B、C 两个种群之间产生生殖隔离,形成新物种 C 解析 (1)生殖隔离指不同物种不能交配,或者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 地雀 C 与地雀 A、B 之间不能相互交配,存在生殖隔离。 (2)种群甲基因型种类多,遗传多样性高。种群甲的基因 a 的频率为(22+2×4 +12+3×2)/162≈0.3。 (3)小岛上地雀 B 由于突变及基因重组的发生及环境的自然选择作用,种群内 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种群基因库出现明显改变,逐步出现生殖隔离, 结果地雀 B 进化为地雀 C。 23.人们在 1.5 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已灭绝的剑尾动物化石,对每个个体 背甲的长宽比都进行了测量,这一长宽比用 S 表示。在下图中,p 曲线表示 1.5 亿 年前时该动物 S 值的分布。在 1 亿年前的沉积物中,在三个不同地点发现了三个 不同剑尾动物的群体,图中 a、b、c 分别表示 3 种动物群体中 S 值的分布情况,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 a、b、c 三个群体中,最可能出现新种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的是________,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 (3)S 值的变化实质是反映了________的变化,这种变化是________的结果, 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的物种必须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 环节。 答案 (1)c 变异类型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a 群体性状与 1.5 亿年前的群体 p 最相似 (3)基因频率 自然选择 (4)突变和基因重组 自然选择 隔离 解析 (1)在 a、b、c 三个群体中,c 群体最可能出现新物种,理由是变异类型 最多,有可能出现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而形成新物种。 (2)在发现该动物的三个地区中,a 地区的环境最可能保持不变,理由是群体性 状与 1.5 亿年前的群体 p 最相似。 (3)S 值的变化实质上是反映了基因频率的变化,这种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这种作用还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4)要形成新物种必须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和生殖隔离三个环节。 24.图 1 显示了某种甲虫的两个种群基因库的动态变化过程,种群中每只甲 虫都有相应的基因型,A 和 a 这对等位基因没有显隐性关系,共同决定甲虫的体色, 甲虫体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图 2 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种群 1 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________,不同体色的甲虫体 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________多样性。 (2)在种群中出现了基因型为 A′A 的甲虫,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 ________,该来源为生物进化________________。A′A 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基 因库中的________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________。由 此可知,种群 1 和种群 2 之间不存在________。 (4)根据图 1 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 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________,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________ 作用。 (5)种群 1 和种群 2 中的甲虫只含 A 和 a 两种基因,发现种群 1 中 AA 个体为 24%,aa 个体为 4%,种群 2 中 Aa 个体为 48%,aa 个体为 16%,据此判断种群 1 和种群 2 所处的环境________(填“差别较大”或“基本相同”)。 答案 (1)基因库 基因 (2)基因突变 提供原材料 基因频率 (3)基因交 流 生殖隔离 (4)1 选择 (5)基本相同 解析 (1)种群 1 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统称为基因库,不同体色的甲 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中的基因多样性。 (2)基因突变能形成新的等位基因,故 A′基因最可能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可 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 色体变异;A′A 个体的出现将会使种群 1 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3)图中箭头表示通过迁移,两个种群的基因库之间有机会进行基因交流。由 此可知,种群 1 和种群 2 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 (4)根据图 1 两个种群中不同体色的甲虫分布比例,可以初步推测出处于工业 污染较为严重的环境中的是种群 1。该环境对甲虫的生存起到了选择作用。 (5)种群 1 的 AA=24%,aa=4%,则 Aa=72%,所以 A 的基因频率为 A=60%, a=40%。种群 2 中 Aa=48%,aa=16%,则 AA=36%,A 的基因频率为 A=60%, a=40%,两个种群基因频率相等,所以所处环境基本相同。 25.生物进化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其中影响种群基因频率的因素有 很多,如自然选择、基因重组、基因突变、生物个体的迁入迁出等。某中学生物 研究小组为证明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选用了纯种长翅果蝇和残翅果 蝇进行实验。已知果蝇的长翅(B)对残翅(b)为显性,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他们的 实验过程如下: a.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 雄果蝇; b.让子一代果蝇连续自由交配 5 代,同时在每一代中要除去残翅果蝇; c.当子六代所有长翅果蝇自由交配后,统计子七代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在种 群中的百分比; d.根据残翅果蝇的百分比计算出 B、b 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得出结论。 请分析回答: (1)如果按照上述步骤进行,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2)如果在每代中不除去残翅果蝇,在子三代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________。 (3) 请 判 断 该 实 验 过 程 的 设 计 是 否 科 学 ? ________ 。 你 的 理 由 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让你对此实验过程进行改进,请设计出改进后的步骤。 ①选择一只纯种雄性长翅果蝇与一只雌性残翅果蝇进行杂交,获得子一代雌 雄果蝇;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预期这种人工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 2 (2)1 3 (3)不科学 没有设置对照(没有对照实验) (4)②将子一代 果蝇随机分成性状完全相同、数目相同的甲、乙两组,让甲、乙两组果蝇分别连 续自由交配 5 次,同时乙组在每一代中都要除去残翅果蝇 ③当子六代所有长翅 果蝇自由交配后,分别统计甲、乙两组子七代中长翅果蝇和残翅果蝇种群中的百 分比 ④根据甲、乙两组中残翅果蝇的百分比,分别计算出甲、乙两组中的 B、b 基因在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比较得出结论 (5)这种人工选择将导致 B 基因的频率 增大,b 基因的频率减小 解析 按照题中所说的方法,若每代淘汰残翅果蝇,F2 中 BB 为1 3 ,Bb 为2 3 , 即 B=2 3 ,b=1 3 ,所以 F3 中 BB 为4 9 ,Bb 为4 9 ,bb 为1 9 ,长翅果蝇中纯合子占 4/8=1 2 , 若不淘汰,F2 之后,果蝇种群的基因频率即不再发生变化,显性纯合子、杂合子、 隐性纯合子分别为:1 4 、1 2 、1 4 。该实验缺少对照,只能说明在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而不能说明在不进行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基因频率的变 化。在进行人工选择的情况下,果蝇种群中 bb 的个体被淘汰,因此,B 基因的频 率增加,b 基因的频率减小。

相关文档